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质量,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导入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实际操作等方面。
因此,评价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质量,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
二、建立指标体系(一)理论教育方面的指标1、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知识。
2、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应该配备一批专业的创业导师,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3、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授课、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
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估。
1、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该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创新创业活动: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包括创业比赛、创业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实际操作方面的指标1、创业项目: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
同时,学校应该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和孵化,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2、创业服务:高职院校应该为在校学生和校友提供一系列的创业服务,包括创业指导、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等。
通过这些创业服务,学校可以加强与学生和校友的联系,提升学院的品牌形象和声誉。
三、结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监测和评估创业教育的质量。
除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实际操作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创业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能够准确反映创业教育的
内涵和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要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定量化指标,并且具备实际可行性。
第二,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
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避
免片面评价。
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起到导向作用,能够引导高
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完善创业教育的
各个环节,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创业教育目标。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和实现情况。
评价
指标可以包括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和评价方法。
第二,创业教育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实践
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教材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评价。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①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①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长远意义,对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的转型升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为其提供精准的培养指导和个性化发展方向。
评价机制的建立还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机制的实施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展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意义重大,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经济效益,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当前社会中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高职院校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相对较弱。
大多数学生更注重在校期间能否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对于创新创业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兴趣。
这导致了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后,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陷入了就业困难的境地。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相比于一流大学,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践资源可能会有所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一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
然后,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生发展和社会评价等五个维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体系,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的过程,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教育评价理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
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在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明确评价的目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从而构建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理论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学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该主题展开讨论,探讨构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具体指标内容以及实施该体系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一、构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高校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努力方向。
其次,该指标体系能够帮助高校选拔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最后,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高校能够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教育教学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内容1. 创新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能够在实践中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
2. 创业能力:包括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等。
学生应具备察觉机会、分析商业模式和风险的能力,同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商业实践,实现创业的目标和价值。
3. 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团队的协作。
学生应具备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的优势,同时又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和沟通。
4. 社会责任感:学生应具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能够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用于社会发展和问题解决中,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5. 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实施该体系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构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面临一些挑战。
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要采用定量与定 性相 结合 的评价 方 式来进 行全 面评价 ,并根 据对 象
和 内容 的不 同 ,区别性地 选择 多 角度 的评价 途径 和 方法 。学 校创新 创业 教育 评价 方法 应采 用校 内 自我 评估 、企 业专 家评估 、同行评 审 、社 会 评价等 多 种
・
1 . 对高职 院校创 新创 业教 育整 体规 划 的评价
8 ・
第9 卷- 第9 期
职 业 时 空
职擞 论 坛
CAREER HORI Z ON 0N
Q ’
对 高职 院校 创新 创业 教 育整 体规 划评 价 主要 包 含 三 部分 内容 :( 1 )创 新创 业教 育在 高 职 院校整 体
构建 高职 院校创新创业教 育评价体系 鉴 定 ,是 一项 包含各 种 因素 的系统 工程 ,是 确保各 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近年 来 ,随着 国 家各 项 鼓励政 策 的出 台 ,各 大
1 . 评 价 目标
高职院校纷纷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虽然形式多 样 ,但很多都是在做表面文章 ,真正效果如何 ,全 凭 自我宣传 ,有些成绩竟然靠取得多少创新创业类 比赛 的 奖状来衡 量 。高职 院校学生创 新 创业方 面 的 能 力 整 体 并 没 有 太 大 的提 升 。 是 什 么 原 因 造成 的 呢?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 ,发现高职院校普遍缺少 对创 新创业教育 效果 的有 效监督 和科学 的评价体系 , 各高职院校因为难作 比较 , 所以基本上是各搞一套, 重 形式 、轻效果 , 导 致创 新创业 教育 流于表 面形 式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不单单是 “ 找饭碗教 育” ,更应该是 “ 造饭碗 教育” 。评价高职 院校学生 的 核心 能力 即高职 院校 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 确切地 讲应 该 是评价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的提升度 。因此 , 构建满 足高职院校、 社会企业和学生三方需求的科学评价体 系 ,是落实高职 院校创新创业教 育的重 要参考依据 , 具有 引领 、 规范和导 向的作用 。 评价本 身是一个综合 运算 、观测和调查等方法 的复杂分析过程 。创新创业 教 育评价是运用 已定标准对其实施 行为的准确性 、 实 效性、 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判断 , 并 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信度与效度做出评价。 评 价体系实际上就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 “ 指 挥 棒” , 是各高职 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 系的行动指南 , 能够有效 促进各高职 院校相 关活动 的展开 。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12期76㊀㊀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二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P J H Y Y B 17344)㊁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2003)部分成果.作者简介:翟金芝(1981-),女,辽宁铁岭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企业管理.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翟金芝(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4)摘㊀要:伴随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有所改变,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地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准确评价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并指明之后的改良方向.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8.12.0331㊀引言从2005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关注高校创新创业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这些意见的提出都是为了推进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创业率以及相应的就业质量和创业质量得到提升.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再一次提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具体的部署.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纵向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当前国内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关的论文成果也很多,但专门针对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方面的论文或研究资料还基本没有,该视角的研究严重匮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层次㊁实践性㊁综合性㊁先进性的高职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却未能满足需求.因此,研制一套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2㊀研究综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分析近十年的研究文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达到3820篇,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437篇,从 质量评价体系 角度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论文仅有7篇.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且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很少.从 质量评价体系 视角出发研究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较少.刘海滨,杨颖秀,陈雷(2012)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㊁10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层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王璐,孟凡静,李雯(2013)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阻碍其发展.因此当前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并全面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评价目标㊁评价原则㊁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和指标.刘强(2016)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㊁运行机制㊁师生投入评价㊁教育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了评价.冯帅,刘冀琼(2016)以物流专业管理为对象构建了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构建当中充分融入了层次分析法,并以此方法来进行决策分析.吴红霞,刘雪芹,蔡文柳(2017)构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教学设计㊁高校环境㊁学生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裴金平㊁廉超㊁苏毓敏(2017)研究对象为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相应的评价因素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基础;第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环境;第三,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具体合作过程;第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最终合作成果.这四个指标只是从大体上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衡量,另外还需要具体选择不同层次的标准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衡量.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准确评价.黄丽娟,谢国杰(2017)基于实践数据构建B P 神经网络模型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和校验.3㊀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要想实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首先厘清以下问题,即创新创业型人才具体指什么样的人才,这种人才应当具备何种素质和特征?下面笔者将就这两个问题做出解答,在笔者看来,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12期77㊀3.1㊀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型人才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型人才就在于他们勇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能够提出各种新想法和新作法.当然创新必然会面临风险,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敢于冒险,愿意接受风险.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风险,即使采取多种措施规避风险也不可能将风险完全规避,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的事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事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将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看到机遇并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如果企业家过于小心,前怕狼后怕虎,那么很多机遇都会被错失.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敢于冒险不等于赌徒精神,赌徒精神是盲目的,完全依靠运气的,而冒险精神则是有所依据的,并且企业家会做好防范风险的措施,以此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谋求事业的成功.3.2㊀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下,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必须坚持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各类竞争变得尤为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就必须进行创新,在发展上另辟蹊径.3.3㊀基于创业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与创新思维不同,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逐渐培养而来的.过硬的职业素养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而要获得这种素质,相关人才就必须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过程当中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这种困难和挫折也是发展自身职业素养的最好机会.3.4㊀博专兼顾的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创新能力当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技能就是各类技巧和动作能力,创新技能是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之下发展而来的.而创新思维就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基础.从人类的发展史来说,思维是推动一切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如果没有了思维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创新技能就是由创新思维发展而来的,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缺乏了相应的技巧,创新思维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创新是不同于传统思维和技巧的新的思维和技巧,但这并不是说创新完全脱离了传统思维和技巧,相反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因此,任何创新都必须有大量的知识作为基础,在思维空间具备了足够的储备之后才能发现新的元素,进行创新活动.4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当前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是为了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要培养这部分人才就必须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保证评价体系具备合理性㊁全面性㊁可行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4.1㊀合理性原则所谓合理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必须与实际相符合,并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对象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得出的结论具备合理性.4.2㊀全面性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人才质量的提升,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在每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就课程体系来说,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对于学生的具体教育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深度的结合.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创新活动的实践,为其搭建各类创新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当中,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评价,只有评价体系具备了科学性与合理性,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不断改进并实现进一步发展.4.3㊀可行性原则所有评价体系的建设都是为了准确的进行评价,如果一个评价体系不具备可行性,那么无论其如何科学都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在制定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能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在这些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设置.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评价体系就失去了实践意义.4.4㊀动态性原则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出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根据时代的需求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因此,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必须考虑这种变化性,保持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表现出这种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如果评价体系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就很难要求其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准确及时的评价.5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层次归类.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现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出创新创业环境㊁教学环节㊁师资队伍情况以及学生情况等相关评价指标共40多个.但这40多个评价因素无法完全设计进评价标准当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这40项要素进行初选和优选,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综合采用两种方法,即专家评价和同行评议.在初选阶段,笔者采取了调查问卷的方式,设计了若干问题由高职院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回答.笔者通过网络和邮件的途径发放了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1000份,最终回收的问卷有919份,可以说初选的结果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12期78㊀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优选阶段主要调查的对象为专家学者,采用半开放问卷的方式向这些学者总共发放了1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9份.通过以上两种调查方式最终选择出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表1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创新创业环境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单位的基本情况创新经费支持学校在创业创新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创新创业大赛学校组织的相关大赛数量和相关活动的获奖状况创新创业培训服务学校组织创新创业相关讲座与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相关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和开设状况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课程状况素质教育是否开设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深度如何教案设计教案内容是否体现了创新创业内容,在设计过程中是否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运用了案例㊁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是否能够实现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教学手段是否合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是否进行了创新,是否将商业计划书以及创业计划书的内容融入了考核内容当中师资队伍情况教师人数和专职比例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的教师数量以及在总教师数量当中所占的比例创业经历占比有创业经历或来自企业的外聘专家进行授课教师人数占比教师职称情况副高及以上教师所占比例教师培训情况接受过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团队结构是否形成了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科研项目教师队伍发表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数量,以及主持的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数量学生情况创业课程参与率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创业课程满意度学生对课程的主观满意度实践经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创业的能力和经验创业意识学生创业的意愿是否强烈,是否有足够的创业意识创业水平创业学生依靠的是否是自身的能力6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数量定为22个二级指标和4个一级指标.这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师资队伍总体状况㊁人才培养环境㊁教学具体环节以及学习情况.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既需要获取足够数量的调研数据,也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关注最终培养人才的结果,即关注最终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如果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高等院校所采用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是科学的㊁合理的.在整个评价体系当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获取足够的数据.一般来说,调查问卷是获取数据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调查者可以结合自身想要调查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选项设置不同的分数,选择广泛的调查样本,向他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在获得了足够数量的数据之后,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对特定高校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做出准确的评价.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方式,即因子分析法㊁统计分析法以及模糊性综合分析法等等.这些分析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方式,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这样得出的最终结论才是科学合理的.7㊀结束语创新创业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不仅起步较晚,相关关注度也依旧有所欠缺,可以说创新创业型教育在我国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此方面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关注评价体系的建设,这就给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设计具体的评价体系时必须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所采用的方式和标准,评价指标必须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在构建每个评价体系指标中进行全方位㊁全过程的评价,让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经过分析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多种评价方式,旨在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参考文献[1]刘海滨,杨颖秀,陈雷.基于A H P 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27G232.[2]王璐,孟凡静,李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9):487G490.[3]刘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04):5G8.[4]冯帅,刘冀琼.基于A H P 的物流管理专业创业人才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 ].物流科技,2016,(09):148G151.[5]吴红霞,刘雪芹,蔡文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25G129.[6]裴金平,廉超,苏毓敏.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7,(03):13G14.[7]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黄饶裔.基于 五力 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7):130G135.。
论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论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它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素质、能力、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
一、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素质、能力、知识和实践这四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
具体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评价,学生素质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素养,能力是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知识是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是指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表现。
这四个方面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要注重量化和定量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需要有具体的指标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
要注重多元化和综合评价。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实践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要注重实效和实用性。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实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
要注重全面推进和持续改进。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要完善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需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拥有一支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要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高职院校需要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构建
2019年第11期导督促作用,又要从高校内部出发,将校内评价整改与打造持续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最终打造一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掌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现实情况,评估人才培养质量。
这样的优化过程就不再是一次性优化,而是每完成一次循环就解决一部分问题,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然在循环过程当中也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新问题,这就要步入到新一轮循环当中,通过持续改进的双循环反馈机制,让人才培养工作螺旋上升,健全人才培育目标。
在对管理类人才进行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摒弃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要把培育具备创造力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让人才的通识知识和综合技能得到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要求。
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当中,要充分把握行业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要,改进人才培育模式,突出学科的专业建设优势,在人才培育规格方面实现充分对接,增加人才的竞争力。
2.3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让将在校学习与参与企业实践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将学校与企业方面的优势资源与有效信息进行沟通共享,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享信息与资源优势互补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校企合作共建的策略能够利用好现要起深度融合培育人才当中累积的系列经验,构建链接诸多合作院校的协同网络;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引进行业先进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助推高校专业和行业前沿的同步对接;为确保校企师资联合培育人才目标的达成,要将企业教育团队和大量的项目资源引入高校。
3结语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焦点在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而非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所以,在评估学习成果上,不适合采用期末考试卷面的形式,而应用多元与梯次的评价标准。
对于某一门课程,对已完成的学习成果,在不同时间做自评与教师评价,并对比设定的学习成果,找差距。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能够对接经济社会进展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紧扣服务区域经济进展和民生需求,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人才失衡问题。
所以,高职教育很有必要构建科学灵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设定要符合科学进展规律,其内涵要清楚,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情况。
高职教育评价指标的选择要以促动学生职业水平进展和适合产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符合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素养人才为目标,打破传统单一的根据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以实践技能为基础的、重点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将每一项评价指标都放到整个评价体系中去考虑,把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看作一个系统。
每项评价指标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目标优化而设定的,都能够使整个评价体系平衡且完整。
(三)适合性原则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失衡的关键点是社会需求的适合性没有达到要求,所以评价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适合性的原则。
高职教育要即时调整课程结构、师资结构、治理模式等,寻求社会需求与高校自身进展之间的平衡点,做到既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目标又兼顾社会需求质量目标。
(四)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能否适合社会需求的基本体现。
高职教育要以促动就业、服务进展为宗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治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行业、工种与岗位职业活动的专业水平需求,注重对学生具体岗位职业水平的评价。
二、评价内容及指标根据上述原则和人才培养要求,我们拟设计了6个一级指标,即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实践水平、社会适合水平、创新水平、身心素养等,其中包含21个二级指标。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评估是衡量院校教育质量、培养目标实现程度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种通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帮助各高职高专院校科学评估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对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评估。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等方面。
二、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应考虑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程度、实训基地的设备和管理水平、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等方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评估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创新成果和创业成功案例等方面。
四、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力量。
评估指标体系中应考虑师资队伍的构成和素质。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
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备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评估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和效果。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素质的培养情况、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参与等方面。
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导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
评估指标体系中应考虑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估。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继续升学率、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方面。
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按照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依据,结合各大排行榜排名指标体系中的所有分类指标都是影响高校排名位次的因素。
本文构建包括投入指标、创新人才指标、创新科技研究指标、产学研成果指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一、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原则和依据,结合大学排名,基本可以了解各个高校现状以及高校之间的差距。
理论上,各大排行榜排名指标体系中的所有分类指标都是影响高校排名位次的因素。
纵观各类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还有一定的相似度,主要指标如下:1.学校声誉。
可以从高考学生择校偏好的报考人数作为选取依据,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网上投票和社会贤达打分来获得数据。
2.人才培养。
从学生的投入和产出来考量,包括生源质量,研究生和博士所占比例,应届生就业率,留学生占比、国家级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优秀博士论文,学生在全国性、国际性竞赛获奖等。
3.教师资源。
院士数量,教师队伍中高职称人数所占比,国家人才计划等。
4.物质资源。
主要指学校的硬件设备,包括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数、经费投入比等。
5.学术资源。
包括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重点学科数、博士和硕士点、教学成果奖励(市级以上)等。
6.科学产出研究。
包括科研队伍与基地、科研项目与经费、科技成果质量、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刊登的论文、学术专著、投入产出比等。
在以上各类主要指标中,从创新创业要求来看,最具争位敏感度的应为学术成果指标,这应成为高等学校重点主攻方向,以求更大的突破。
再结合广东高职院校的特色,本文初步拟定了一套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投入指标(A1);创新人才指标(A2);创新科技研究指标(A3);产学研成果指标(A4)。
二级指标是在参考了现阶段一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基础之上,基于广东高职院校的定位和职能来选取的。
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摘要]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把握科学性、指向性、激励性、动态性、操作性评价原则,构建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环境建设、社会声誉五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指标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通过相关课程与活动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之具有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
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学会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学会自我谋职和创业,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乃至各高职院校不遗余力地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近几年搞得轰轰烈烈,各自张扬成效与特色。
但冷静地思考与察看,受教育者在创新与创业上并没有较大的改变与起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监督与评价,更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国家对大量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本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是运用现代科学的评价观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对高职院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判断,以及对学生此方面的社会信度与效度做出评价。
评价的目的就是要规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肩负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求真务实地为人才市场输送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必要性1.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国家的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国力越强劳动者素质越高,创新创业型人才越多。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所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
本文将就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教育目标和使命,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资源,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成果,以及社会影响力。
这些指标将全面评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确保其全面有效地开展。
其次,教育目标和使命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评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否明确、贴合社会需求以及是否与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是其中一个关键指标。
此外,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这些指标将鼓励高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以及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其中的关键指标。
此外,教学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适应能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以及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与公正性等方面。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
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指标体系还应考虑是否有足够的师资资源以及是否有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制。
这些指标将促进高校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资源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资源配置情况以及与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合作关系。
评价还应关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这些指标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和资源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关键内容和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然而,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必要性:1. 适应时代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2. 促进个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3. 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高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二、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综合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操作性,既能为评价者提供明确、可操作的评价指导,也能为被评价者提供改进的依据。
3.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客观,避免主观性评价的影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 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比性,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同一套指标进行评价,以便学校间的比较和竞争。
三、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一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
然而,如何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引言高职院校是为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设立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因此,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指标过于单一: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缺乏市场需求导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3. 评价方式单一:现有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素质评价:除了学术成绩和考试成绩外,还应该进一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 市场需求导向:评价体系应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从职业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培养效果。
3. 多样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践能力考核、个人述职评价等,以确保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
四、完善指标体系的建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了解不同行业和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向和重点。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刘 鹏(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自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创新产业教育工作以来,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究其根本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因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与不够完善。
因此,高职院校做好创新创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0 前言现如今的高职院校早已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放在了职业教育的首位,将其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岗位竞争实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而要想切实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创新创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
为此本文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展开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现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仍就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重视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普及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并且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不仅无法做到与实际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还与日常实践教育环节相脱节,致使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师资力量不足且在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上、教育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无法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体系。
而究其根本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缺乏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创新创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无法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加以引领,也就无法保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创业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评价和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考量,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评价指标维度:1. 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包括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关注课程内容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师资团队与教学资源: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和资源投入的情况,包括专业背景、教学经验等。
4. 创业实践与创新项目: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表现,如参与创新项目、获奖情况等。
5. 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关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情况,包括创业比赛、创新论坛等。
通过以上维度的分析和权衡,可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可能的应用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指标权重确定: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评估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为指标打分和排序。
3. 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改进,并为高校之间的比较和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结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对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全面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目前,国家正在号召高职学校通过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来带动就业问题。
为响应号召,一些高职学校通过建设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来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文首先分析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标准,然后建立一套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推动人才培养,进而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引言: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来为此做贡献。
而高职院校正在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做充分的准备,本着高质量招生、高素质培养、高优势就业的原则,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反映出高职院校优秀的教学水平,更体现了职业教育带动就业,带动经济的优势。
文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标准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标准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兼具创新能力和勇于创业的上进心。
一个人若想拥有创新能力,其必须具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储备能力,同时具有对先进成果的快速学习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活动,既需要拥有博学多识的智慧,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更需要相当强的专业技能来冲破固定的思维,抓住创新点,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反复试验。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若在一个行业中因循守旧,不愿冲破固定的思维去改变,去创新,那么该行业被替代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因此,知识技能是创新的基础,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若没有大量知识技能的储备,创新也只是个空壳,若没有思维,人类就很难形成创新意识,甚至难以行动。
一个优秀的创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勇于冒险的精神,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
创业是艰辛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具有冒险精神,遇到风险会及时阻止,化险为夷,巧妙地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并且遇到困难不会轻言放弃,迎难而上,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逐渐为自身创造出一条成功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伴随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有所改变,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地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明确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准确评价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并指明之后的改良方向。
标签: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1 引言从2005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关注高校创新创业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这些意见的提出都是为了推进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创业率以及相应的就业质量和创业质量得到提升。
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再一次提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纵向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当前国内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关的论文成果也很多,但专门针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的论文或研究资料还基本没有,该视角的研究严重匮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层次、实践性、综合性、先进性的高职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却未能满足需求。
因此,研制一套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 研究综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分析近十年的研究文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达到3820篇,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437篇,从“质量评价体系”角度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论文仅有7篇。
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且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很少。
从“质量评价体系”视角出发研究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较少。
刘海滨,杨颖秀,陈雷(2012)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层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
王璐,孟凡静,李雯(2013)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阻碍其发展。
因此当前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并全面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和指标。
刘强(2016)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运行机制、师生投入评价、教育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了评价。
冯帅,刘冀琼(2016)以物流专业管理为对象构建了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构建当中充分融入了层次分析法,并以此方法来进行决策分析。
吴红霞,刘雪芹,蔡文柳(2017)构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教学设计、高校环境、学生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
裴金平、廉超、苏毓敏(2017)研究对象为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并以此為基础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相应的评价因素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基础;第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环境;第三,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具体合作过程;第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最终合作成果。
这四个指标只是从大体上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衡量,另外还需要具体选择不同层次的标准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衡量。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准确评价。
黄丽娟,谢国杰(2017)基于实践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和校验。
3 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要想实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首先厘清以下问题,即创新创业型人才具体指什么样的人才,这种人才应当具备何种素质和特征?下面笔者将就这两个问题做出解答,在笔者看来,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3.1 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型人才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型人才就在于他们勇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能够提出各种新想法和新作法。
当然创新必然会面临风险,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敢于冒险,愿意接受风险。
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风险,即使采取多种措施规避风险也不可能将风险完全规避,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的事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事业。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将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看到机遇并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
如果企业家过于小心,前怕狼后怕虎,那么很多机遇都会被错失。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敢于冒险不等于赌徒精神,赌徒精神是盲目的,完全依靠运气的,而冒险精神则是有所依据的,并且企业家会做好防范风险的措施,以此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谋求事业的成功。
3.2 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下,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必须坚持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各类竞争变得尤为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就必须进行创新,在发展上另辟蹊径。
3.3 基于创业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与创新思维不同,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逐渐培养而来的。
过硬的职业素养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而要获得这种素质,相关人才就必须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过程当中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这种困难和挫折也是发展自身职业素养的最好机会。
3.4 博专兼顾的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创新能力当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技能就是各类技巧和动作能力,创新技能是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之下发展而来的。
而创新思维就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基础。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说,思维是推动一切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如果没有了思维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
创新技能就是由创新思维发展而来的,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如果缺乏了相应的技巧,创新思维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创新是不同于传统思维和技巧的新的思维和技巧,但这并不是说创新完全脱离了传统思维和技巧,相反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
因此,任何创新都必须有大量的知识作为基础,在思维空间具备了足够的储备之后才能发现新的元素,进行创新活动。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当前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是为了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要培养这部分人才就必须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保证评价体系具备合理性、全面性、可行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
4.1 合理性原则所谓合理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必须与实际相符合,并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对象的差异性。
对于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得出的结论具备合理性。
4.2 全面性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人才质量的提升,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在每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
就课程体系来说,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对于学生的具体教育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深度的结合。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创新活动的实践,为其搭建各类创新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当中,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评价,只有评价体系具备了科学性与合理性,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不断改进并实现进一步发展。
4.3 可行性原则所有评价体系的建设都是为了准确的进行评价,如果一个评价体系不具备可行性,那么无论其如何科学都没有现实意义。
因此在制定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能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在这些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设置。
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评价体系就失去了实践意义。
4.4 动态性原则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出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根据时代的需求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
因此,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必须考虑这种变化性,保持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表现出这种教育体系的科学性。
如果评价体系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就很难要求其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准确及时的评价。
5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层次归类。
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现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出创新创业环境、教学环节、师资队伍情况以及学生情况等相关评价指标共40多个。
但这40多个评价因素无法完全设计进评价标准当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这40项要素进行初选和优选,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综合采用两种方法,即专家评价和同行评议。
在初选阶段,笔者采取了调查问卷的方式,设计了若干问题由高职院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回答。
笔者通过网络和邮件的途径发放了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1000份,最终回收的问卷有919份,可以说初选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优选阶段主要调查的对象为专家学者,采用半开放问卷的方式向这些学者总共发放了1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9份。
通过以上两种调查方式最终选择出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
具体见表1。
6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数量定为22个二级指标和4个一级指标。
这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师资队伍总体状况、人才培养环境、教学具体环节以及学习情况。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既需要获取足够数量的调研数据,也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关注最终培养人才的结果,即关注最终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如果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高等院校所采用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是科学的、合理的。
在整个评价体系当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获取足够的数据。
一般来说,调查问卷是获取数据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调查者可以结合自身想要调查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选项设置不同的分数,选择广泛的调查样本,向他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在获得了足够数量的数据之后,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对特定高校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做出准确的评价。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方式,即因子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模糊性综合分析法等等。
这些分析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方式,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这样得出的最终结论才是科学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