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
翻译定量研究的多维思考与探索
翻译定量研究的多维思考与探索内容摘要:Michael P.Oakes和纪萌(Meng Ji)联袂编辑的《语料库翻译学中的定量方法》一书以丰富的例证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翻译研究,内容翔实,论述充分。
本文通过《方法》一书内容的简要介绍,分析了此书的特色和存在的不足。
同时也指出《方法》一书对从事语料库翻译学探索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方法》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翻译量化研究手段多维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研究者对各类体裁的译文分析也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方法定量翻译一.引言自Mona Baker撰文首开先河以来,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已走过整整二十年的历史。
这一研究范式熔文本描写和统计分析于一炉,以大规模的语言事实为对象,深入挖掘翻译文本的特征,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倾向,成为当前译学领域的一大特色。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除了在语料库开发和翻译理论验证等方面拥趸甚众以外,现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广泛汲取跨学科知识(如社会、认知、文化等各学科)对研究发现进行理论阐释和系统运用语料库技术(尤其是定量统计检验)透视翻译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等方面仍有明显的不足。
从这个意义上讲,2021年由Michael P. Oakes和纪萌(Meng Ji)联袂编辑并由荷兰John Benjamins 公司出版的《语料库翻译学中的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 i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以下简称《方法》)一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
该书以丰富的例证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翻译研究,内容翔实,论述充分,对从事语料库翻译学探索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内容简介《方法》一书由序言、13篇论文、附录和术语索引等四部分组成。
在前言中,两位编者指出该文集的目的在于奉献一本全面解析语料库翻译学中基本定量分析方法的参考书,并寄望书中描述的相关技术方法能够为研究者们“开展该领域内各自的探索提供一个出发点”(Oakes Ji: viii)。
对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反思
《新西部》2008.12期对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反思———基于《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的思考付玉群(1.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4 2.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 要】 该文对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研究的地位和《文化构建》一书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对翻译的交际功能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翻译的文化转向成为必然;文化转向下对译者策略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当下存在的相对的两方面观点质疑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文化转向;文化构建;译者策略;本体论 译学研究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Bassnett&Lefevere,1998)是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于1998年合出的一本关于文学翻译中文化转向的一本集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们是文学“操纵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翻译不是一门次要的、派生的学科,而是一门文学研究的主要工具。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当许多学者正缓慢地向着文化转向迈进时,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担当了领头羊的重要角色,强烈主张把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更为紧密地结合。
埃德温・根茨勒在该书序言中对两位对翻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他们在翻译跻身于学术领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远超过同领域其他学者;他们也不断构建翻译领域内部和翻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一直走在这门新兴学科发展和革新的前列。
”(Bassnett&Lefevere,1998:ix-xxi)《文化构建》一书包括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论和主要思想。
全书包括二人合写的前言和八个章节,其中包括安德烈・勒菲弗尔撰写的第一章“中国和西方对于翻译的思考”、第三章“翻译实践和文化资本的流通:一些英译叙事诗”、第五章“类比之门:英译的《卡勒瓦拉》”、在第七章“归化贝尔特・布莱希特”,以及巴斯尼特撰写的第二章“何时翻译不成其为翻译”、第四章“移植种子:诗歌和翻译”、第六章“仍被困于迷宫之中:对于翻译与戏剧的进一步思索”和最后一章“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
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
”[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目前翻译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不再把翻译研究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特别关注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本文探究的不是具体翻译方法,而是采用语域分析方法,结合语篇性质及特点,通过中英互译典型例证,找出翻译需要审视的几个问题,希望对翻译有所裨益。
1 语域理论概介语域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功能语言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语域可分为三个变项: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参加的整个活动。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等[1]。
语域三变量中任一发生改变,都会导致语域发生变化。
2 从语域理论的视角论翻译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报道用词力求新奇。
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广泛借用体育、军事等方面的词语,以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
以下一则实例借用了军事用语,加强了宣传效果。
例一原文:Ronald Reagan’s 1985 budget took a thunderous shelling l ast week. Testifying in Washington,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Paul Bolcker fired the single most damaging salvo…(Wall Street Takes a Dive[2])译文:罗纳德·里根1985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上周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联邦储备局主席保罗沃尔克在华盛顿作证时,放了最厉害的一炮……(华尔街股价下跌) 该例中译文与原文语场相同,主题是一则股票重大消息,其交际意图是标新立异,引起轰动效应。
语旨虽有差异,原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英文读者,译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中文读者。
中英文语式一致,都是书面语。
对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论文
对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论文英文public signs,汉语中既可叫公示语,也可译为标记语、标示语、揭示语、警示语等等。
它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或用寥寥文字,或用简明易解的图示,抑或文字与图示兼用,表示对受众的某个要求或引起人们的某种注意。
它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公示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对当前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基于调研,我们发现市人民公园里公示语的英文标识非常混乱,错误或不规范的外文翻译随处可见,在当前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这种状况与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格格不入。
归纳起来,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六种问题:1.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翻译。
也可以说是胡译或乱译。
例如:“叠水”译为Layer after layer water(参考译文:Water Pyramid);“人民公园医疗救护点”译为People Garden Doctor Saving Place(参考译文:Clinic)等。
2.不符合国际上通用惯例的翻译。
主要表现为单词拼写、大小写错误。
例如,“消夏园”译为Summer park(参考译文:Summer Garden);“水族园”译为Aquatic animal spark(参考译文:Aquatic Animals’Garden)等。
3.不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生硬“移植”的翻译。
主要表现在街道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上。
例如,“和平路”译为Peacefulroad(参考译文:HepingLu);“劳动路”译为Laborroad(参考译文:LaodongLu)等。
4.意思走了样的翻译。
主要表现为词汇选择错误。
例如:“公厕”译为Hygiene(参考译文:PublicLavatory/Toilet);“儿童乐园”译为Children’s play ground(参考译文:Children’s Funfair)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翻译人才方面的,也要翻译的质量方面的,也有翻译的方向方面的。
无论是哪一层面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如何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完善思路已经作为当前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本文主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当前的翻译现状以及在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建国之前,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仅仅停留在民间的翻译爱好者的行为,虽然,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但是,在文学翻译的质量方面却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大家。
例如,王佐良,梁秋实等等。
大批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家的生花妙笔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到了解放以后,由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英美文学的翻译几乎停滞。
这一局面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的得到改善。
从当前的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文学翻译的市场化。
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化倾向。
这一倾向的直接表现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从其自身的文学及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反而从作品在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进行考量。
对于在图书市场中热销的英美文学作品则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的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整体稳健发展的。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摘要】:文章将首先对”当代”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
当代的中国翻译可分为三个方向,作者将对三个方向的不同的翻译主张,以及主要代表学派的理论来源和翻译实践进行客观描述和总结。
最后根据该陈述,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翻译艺术; 翻译理论; 语言学; 中国翻译特色引言根据陈福康(1992)的分类,中国翻译研究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
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从董秋斯到许渊冲和王佐良,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各翻译大家的主张也是数不胜数。
作者将该文章的范围缩小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第四次翻译高峰的来临。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是中国翻译的新纪元,“这个时期的翻译事业和翻译学研究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翻译工作者队伍空前壮大,涌现了一批新的翻译学研究者,国外新的翻译理论也纷纷介绍进来。
”其次,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对现在的翻译工作及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们的以后的翻译实践有着现实意义。
因此,作者将该阶段设为文章的描述对象,同时将此阶段的各个主张分成三种倾向,即传统翻译艺术倾向,西方翻译科学倾向和中西合璧倾向。
以下将从各个倾向中选取代表性的倡导者及主要观点进行描述并进行客观分析。
一、传统翻译艺术倾向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以中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尤其是以严复的“信、达、雅”为主要出发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许渊冲先生应算最有建树,持该观点最为坚决的学者之一。
他主张“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
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反以诗词,却出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基于此理论,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他认为:“把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
因为稀饭文字比较接近,一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张继文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9)001
【摘要】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张继文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 马瑞萍
2.国内翻译教学的特点、问题与思考——基于国内CSSCI刊物的翻译教学文献研究 [J], 陈飘平
3.重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关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思考 [J], 庄家会;董怀岩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 [J], 付玉坤;刘旻航
5.国内翻译教学的特点、问题与思考——基于国内CSSCI刊物的翻译教学文献研究 [J], 陈飘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科专业学生翻译教学近十年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养 ; 钊 提 出 “ 科 技 翻 译 作 为 大 学 理 工 科 英 语 金 把 教 学 的终 极 目标 ”, 出 要 重 视 理 工 科 英 语 翻 译 提 教 学 , 极 调 整 现 有 课 程 结 构 ; 伟 分 析 了 理 工 积 陈 科大 学 生 在 学 习 英 语 过 程 中 遇 到 的 主 要 心 理
等 3 8个 专 业 。 实 践 证 明 , 科 专 业 人 才 在 我 国社 工
会 主 义 经 济 建 设 中 发 挥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为 了
更 好地 了解 近 十 年 来 在 工 科 翻 译 教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 文 拟 对 相 关 文 献 做 一 些 梳 理 , 提 出一 些 设 本 并
认 为 需 要 提 高 学 习 者 的 自 主 学 习 能 力 L 。余 红 梅 1; 。 提 出从 语 音 教 学 人 手 提 高 工 程 类 学 生 英 语 听 力 理 解 能 力 , 养 适 合 时 代 需 求 的 工 程 技 术 人 才 ; 培
罗 选 民提 出建 立 基 于 语 料库 的 、 学生 为 主 的数 以 据 驱 动 的 开 放 型 教 学 方 法 。 -
的专 业 知 识 , 要 具 有 较 强 的外 语 应 用 能 力 , 其 也 尤 是 本 专 业 领 域 内英 汉 互 译 能 力 。对 此 , 术 界 , 学 尤
、
近 十 年 国 内高校 工科
英 语 翻 译教 学研 究 的现 状
关 于 工科 翻 译 教学 , 术 界一 直 以来 都 有 所 学
想, 旨在 把 握 国 内 高 校 工 科 英 语 翻 译 教 学 研 究 的 发 展 趋 势 , 对 今 后 的 工 科 翻 译 教 学 研 究 展 开 思 并 考 , 出 一 些 需 要 改 进 的 建 议 , 期 为 我 国 工 科 翻 提 以 [ 收稿 日期 ]2 1 —0 3 0 1 5— 0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翻译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的现状,及时进行反思,以推动翻译事业的进步。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翻译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需求量也日益增长。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翻译行业的专业水平与之不相称。
在一些大规模翻译项目中,存在译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部分译稿存在语法错误、理解偏差以及风格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译员为了赶进度,常常忽视对源语言的仔细理解,导致翻译不准确甚至错误。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翻译行业的声誉,更严重地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跨文化交流,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和思考如何提高翻译行业的整体素质。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翻译研究的现状。
虽然中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相对于国际上的翻译研究水平,仍有差距。
首先,翻译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中国的翻译理论多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
一些经典翻译理论在中国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与发展,以致在实践中无法解决特定问题。
此外,虽然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为翻译工作提供了便利,但对于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其次,翻译研究的深入度仍有不足。
研究者往往停留在对翻译现象的表面观察,缺乏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索。
翻译即文化的特性,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充分理解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跨文化差异。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研究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对于翻译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在反思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推动翻译事业的进步。
首先,翻译培训应当更加注重专业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整个行业的素质,相关机构和教育部门需要审慎设置翻译培训课程内容,增加实际案例和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
关于国内翻译学文化转向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内翻译学文化转向研究的几点思考文章简要介绍了文化转向的由来,概述了目前国内翻译学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果。
并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提出了文化转向方面的研究应更加重视创新的建议和期望。
标签:文化转向翻译转向现状和不足在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在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 Culture)(1990)中收录了一系列有关文化转向的文章,这应该是“文化转向”概念的首次亮相。
尽管他们对“文化转向”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述,但不能否认他们的开拓性作用,因为在此之后“文化转向”就迅速传播开去。
其后,在两人合编的另一文集《文化建构》中再次讨论了文化转向的问题。
“我们把翻译研究中的这种重心转变称之为‘文化转向’……翻译总是关联着其他因素的制约。
这些制约因素……就是翻译研究的焦点,这段话可以算是Bassnett 对‘文化转向’内涵的描述,但还是失之于笼统。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翻译研究也卷进了这股文化转向的潮流之中。
国内翻译学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在目前的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在中国正是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在众多的学术刊物上都能见到与之相关的论文,如《犯规与规范——走出文化转向的困惑》、《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所带来的启示与困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述评》、《译学文化转向的意义和向语言学回归的必然》、《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论翻译的文化转向堆翻译本体论的消解》,此外还有一些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
虽然与文化转向相关的论文很多,但是以此为题著书的却很少见。
王洪涛的《翻译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可谓是特例,作者“在充分肯定翻译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研究今后发展的方向,构想了一个所谓‘社会翻译学’,并对社会翻译学做了阐述和界定”。
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
中医翻译 的现状
.
1
.
2 2
.
学术成就
1
1
1
研 究队 伍 与
学科 建 设
中医 翻译 的研 究人 员
。
1
.
学 术期 刊 文献
“
目 前 国 内期 刊 中 涉 及 中 医
,
。
主 要 集 中 在 中 医 药 院 校 和 中 医 药 研 究 院 等机 构
高
翻 译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中 医 类 期 刊 和 外语 类 期 刊
; a c
h ie
v e m e n
t
中 医 是 中华 民 族 的 瑰 宝 在 治 疗
,
一
些西 医 尚无
,
陈可 冀 欧 明 谢 竹藩 李照 国 朱 忠宝 张 恩 勤 徐 象
、 、 、 、 、 、
良策 的 重 大 疾 病 方 面 有 着 独 特 的 作 用 其 重 要 地 位 和 科 学 价值 已 被 世 界 所 公 认
o
f
t
ra
d it io
n a
l
C h in
e s e
m e
d ic in
e :
a
l it
e ra
t
u r e
s u rv e
y
‘ '
E
F
n
o r e
Z H OU
ig
n
I
。
£n t
g
L Ia
g
e
te d
u c a
t l 。n
C
e n l e r
.
S 11 a
n
g h
a
关于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思考
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进 一步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学术 研究的深入发展。
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个人见解
01
作为翻译从业者,我认为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相互融合的,好的翻译应该 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02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深 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同时结合自己的审美和文化背景进行创造 性翻译。
科学性向艺术性转化
翻译的科学性可以向艺术性转化,因为 翻译的实践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实 现,而这种艺术性也可以逐渐转化为科 学性的理论和方法。
VS
艺术性向科学性转化
翻译的艺术性也可以向科学性转化,因为 翻译的实践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支撑 ,而这种科学性也可以逐渐转化为艺术性 的技巧和方法。
04
关于翻译的科学 性与艺术性的思 考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翻译科学性 • 翻译艺术性 • 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 翻译实践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 结论
01
CATALOGUE
翻译科学性
翻译的准确性
词汇选择
01
在翻译过程中,应选择与原文对应的词汇,避免歧义
和误解。
语法正确性
02 翻译时应注意语法的正确性,包括句子结构、时态、
文化的艺术
文化背景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和 传达原文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这涉及到对目标语言文化
背景的了解和运用。
文化意象的处理
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相同的 意象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因 此翻译时需要谨慎处理这些 文化意象,避免产生误解。
文化风格的再现
原文可能包含某种特定的文 化风格,如口语化、正式化 等,翻译时需要尽量再现这 种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 原文的文化氛围。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最近,翻译研究被广泛关注,它的健全发展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是一个热门话题,翻译学者们正不断探索新的理论,设法解决多种思想和技术的矛盾,其中也包括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的是,翻译研究是一项多方面复杂的领域,它包括语言学、文学学论、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尤其是语言学与文化学。
因此,读者在比较不同翻译作品时,除了特指文本上的内容,还应注重文化学、社会学等其它方面。
文化学研究涉及到文化、民族、历史等,而社会学则涉及到社会结构、实践问题、政治政策等,这些这些对对翻译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翻译本质上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即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社会性活动,它不同于把语言应用在其它领域的行为,它的实践体现了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
翻译需要研究者同时考虑变量的多样性、翻译过程与其结果之间的关联及其互斥性,詹姆斯巴特尔斯特拉托夫(James Bartolomeo)也曾指出,文本源与目标中文本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
然而,尽管翻译研究的复杂性显而易见,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完全把握这种复杂性,从理论上表达出来,有一些困惑未被解决,比如:文化翻译的可能性有多少?文化翻译本质上是什么样的?文化翻译如何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翻译学习的视角来看,翻译学习的方法有哪些?翻译学习如何自我完善?有些学者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把目光转向文化因素,用文化因素来解释文本之间的差异,这样研究可以更好地改善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
尽管文化翻译是一个有待商榷的话题,但大部分翻译学者都认同文化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从而完成更准确的翻译。
此外,由于技术发展,翻译研究中还出现了机器翻译这类技术的应用,机器翻译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方式,甚至会替代人工翻译。
但机器翻译有其局限性,它难以真正把握句子的复杂性,语义的理解也不如人为翻译,还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复杂性等,因此,翻译研究中当前面临着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矛盾,如何整合两者,发挥最大效用,仍是有待探索的课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现状1. 传统民俗文化的翻译困境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包括节庆习俗、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丰富内容,然而这些文化传统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着翻译困境。
一方面,中国的民俗文化多是口头传承的,涉及到的民间谚语、俗语等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可能难以翻译并准确传达原意;中国的传统节庆如春节、中秋节等在国际传播中也面临着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需要进行有效的翻译传播才能被外国人理解和接受。
2. 现代民俗文化的翻译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演变,现代的民俗文化中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如网络流行语、青年文化、城市习俗等,这些新兴的民俗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翻译挑战。
一方面,这些现代民俗文化的翻译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和接受度;现代民俗文化中涉及到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时效性和地域性,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翻译策略。
1. 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国的民俗文化很难直接传达给外国人,需要进行有效的翻译和传播。
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准确地传达原意,容易出现误解和歧义。
2. 翻译策略和技巧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需要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由于民俗文化涉及到的内容丰富多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对象进行调整和变通。
对于传统节庆和民间故事的翻译可以采用文化适应和解释传达的方式,对于现代民俗文化的翻译可以采用创意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3. 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也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民俗文化的翻译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对翻译人员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和高端。
翻译研究中的哲学思考
! "#$%&'(
学”两大概念进行了区分。本文则从 的问题上。刘宓庆 (2001∶74) 指出
翻译哲学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出现 哲学中的超经验主义和解构主义来探 “翻译研究中存在将客体简单化、直观
的一个新的学术概念,翻译哲学概念 讨哲学对翻译及其理论研究的探讨。
的提出初始,数位./01
化和凝滞化的弊端。凝滞化是指将客 体看作既没有共时变异也没有历时变
译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辨,进行了不同
李银河教授在 《巴别塔的重建与 异的对象,客体成为思想化石,忽视
角度不同层面的哲学思考,但一直以 解 构——解 释 学 视 野 中 的 翻 译 问 题》 了客体本身可能存在的种种矛盾,也
学术研究
!"# $%" &'( )*"
翻译研究中的哲学思考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王亚琪
摘 要:翻译哲学这一概念是翻译研究与哲学相互影响和限定的产物。基于翻译中原文原作和译者译作的这一基本问题,尝试从哲学中 的超经验主义和解构主义进行不同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探讨长期存在于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
象。翻译哲学的基本问题便是原本和 原本本地用另一语言来传达出来。
份地位不是固定的,原文意义可能会
译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关于忠实度
纵观我国的传统翻译研究,从早 缺失,翻译中也不能完全复制或重现
的问题,是完全忠实还是再创作,还 期佛经翻译中释道安的“五失本,三 原文意义。德里达认为,译文同原文
是二者二元对立的关系。因此,翻译 不易”和玄奘的“五不翻”主张,既 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是两者能够相
哲学的根本任务,便是确立译者与原 需求真,又需喻俗,到明清科技翻译 互补充、相互限定的关系。原文向译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最新文档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One can know the alteration of the society by viewing itshistory. After long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ese tanslation hasaccumulated its special features and essence. Looking back, therewas so much for us to learn and to think over. Therefore, thestudyof its history could leave people very important implication.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体系。
而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对于翻译的原则,理论,方法,技巧,译学界曾有过无数次的讨论,而正是这些争论绵延不休的推动着翻译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而俗话说:以史为鉴。
翻阅漫长历史,回顾翻译这门学科所走过的痕迹,给当今留下许多启示。
1、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其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回顾和反思。
翻译史的研究对于译学状况的掌握和反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翻译实践史和翻译理论史。
前者注重具体的翻译作品的探索与研究,后者注重翻译理论的提炼与创新。
20 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于翻译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回顾与反思。
张岂之教授认为 , 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突破 , 就必须研究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经验和不足 , 而学术史的研究恰好具有这样的功能。
首先,对于翻译历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在上千年的翻译活动中人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十分宝贵和不可或缺的。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一
、
时髦一 时 , 难遍播 久 时 。”1 , 终 1 4 因此 对传统 译论进 行 深入 研究 与挖掘 既是 当前 国 内翻译 研究 的着 眼 点 , 是生命 之源 。 也
统 观 中国译论 发展 史就会 发现 ,中国的译论 研 究 经历 了一个 由浅人 深 的认识过 程 。早 期 的译 论 大 多是对 翻译 困难 、 翻译方 法 的论 述 , 如历史上 的 “ 、质 ” 文” “ 之争 、 道安 的 “ 五失本 、 三不 易” 理论 、 玄奘 的“ 不翻 ” 则等 。 了清末 的西学 翻译 时 , 五 原 到 译 者及 译论 家对 翻译 问题 的看法 已不仅 仅局限 于 翻译 的微观 层面 , 即对 翻译标 准 、 翻译方 法等 的研 究 , 是开 始从宏 观上对 翻译 问题进 行思 考 , 而 因而 出现 了许多 关于 翻译 问题 的独到见 解 ,如清末 马 建忠的 “ 善译 ”说 。它 与 当代西方译 论 家奈达 的
是“ 约的而 非繁 丰的 , 性 的而非定 量 的”译 论 简 定 ; 表述 上则具 有“ 多解 的 而非单 一 的 , 含混 的而非 明 晰 的“I 特征 。正 因为如此 , 1 文体 与西 方译 论 “ 究 讲 对客 观世 界观 察 、 写 的精 确 、 腻 , 究 由定 量 描 细 讲 到定 性 的分析 ”I 学 方 法论 相 比 , 的研 究 者 I 的哲 有 “ 定我 国传 统译 论 的价 值 ,认 为我 国传 统 译 论 否
体、 西学 为用” 的原 则 , 重新 审视 中国传 统译论 , 立 具有 中国特 色 的翻译 理论 , 建 才是 当代 国 内
翻译研 究走 出困境 的惟 一 出路 。
关键 词 : 当代 国 内翻译 研 究 ; 思考 再 中图分类号 : 1. H3 59
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一
、
翻译研 究 的必要性
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 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
是规定翻译的标准 、 设立翻译的规范 , 而不是对人们实际从事 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地探讨 。 在这种翻译观念的作用和指导 下, 传统译论投入太多的精力 , 周而复始地进行两种语言之间
的形式对 比, 以期找出翻译过程 中的双语转换技巧与规律 , 以
乎成 了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 。“ 自西塞罗以来 , 西方翻译 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 , 逐词译与自由译 , 忠实与不忠实, 准确与不准确 的问题 , 被一条绵延不绝的线贯穿起来” 西 。 塞罗之后 的一大批优秀的西方译论家也 曾在不同时期提 出过 自己的不同理论和观点 : 巴特的译文必须不增不改不减的 从 准确 翻译理论 以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 到前苏联 的邱科夫
VO1 N o 2 . 23 . M a. l r 20 0
翻译研 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张 万防( 武汉工 学院, 武汉, 0 3 业 湖北 40 ) 32
[ 摘 要] 在梳理 中西传统译论 的基础上 , 为传统翻译研 究思路可概括为规定性 、 认 中心性和封 闭性。 [ 文献标识码] A [ 关键词] 翻译研 究; 统思路 ; 传 规定 性; 中心 性; 闭性 封 [ 中图分类号] H0 9 5 [ 作者简介 ] 张万防( 9 0 , 硕士研 究生, 师, 究方 向为翻译理论 与实践。 1 8 -)男, 讲 研
二、 翻译 研究 的传统 思路
很久以来 , 对翻译的研究是伴随着翻译活动产生 的点滴 思考与经验体会 , 但事实是 , 无论 中外 , 自翻译实践产生之 日
所有译者 , 不分时代 , 不分工作对象 , 不分译者、 读者的认知环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大凡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的研究便从未中断。
每次随着翻译活动高潮的到来,翻译研究就趋向深入,翻译研究中的争论也就愈加激烈。
这是不足为奇的。
近来争论的焦点算是艺术观与科学观之争了。
问题的核心是对科学观的意见不一。
认定翻译是科学与不是科学的两派各执一端,但不免各有失偏颇。
这其中除对“科学”的理解差异外,更主要的似乎还在于持科学主张内部的问题。
现就有关的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翻译是艺术吗?是艺术!仅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新塑造原文中已塑造出的形象而言,翻译就应当是艺术。
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翻译又不能仅仅是艺术,因为“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艺术形象都是以社会生活为自己的生命源泉,都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去反映生活的本质”’。
译者的“生命”源泉仍在于原著之中。
即便是文学翻译,译昔对原著的理解也不能只凭直感,任意发挥。
这其中还要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之。
况且,翻译除了文学翻译外,还包括科技翻译,政论翻译等等。
当然,这类翻译中也有创造,但我们还不至于可以荒唐到或是说这类翻译不是翻译,或是说大量这类的翻译都是艺术的地步吧!因此,无论是文学翻译,或是科技翻译,或其他种类的翻译总还是要讲点科学。
关于这个问题,董秋斯先生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已有阐述。
至于“翻译学”的提法国内早在本世纪十年代,或是更早些时候已有过,并非像有人所说的是“进口货”’。
此后,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这其中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
近一二十年,广大译论工作者为建立翻译学大声疾呼、呐喊,作了不懈的努力,进行大规模、有益的探索。
译界众多学者对建立翻译学寄以厚望,不少学者也为之付诸艰辛。
此类专著、专论大量涌现,蔚为大观,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常常为人们所误解。
应该说,研究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备之处,使这一仍处于孕育中的学科屡屡遭人非议。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什么是科学?有些人一提起“科学”二字就联想到物理、化学之类的自然科学,殊不知人间除了自然科学之外,还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这三类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途经均不相同。
把翻译学与物理、化学相提并论,不免拟于不伦。
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学科概念混淆,把翻译学视为一门自然科学加以理解、运作,在国内外皆有人在,致使一潭清水越搅越混了。
其实,科学是知识的体系,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立即构成一个体系,一夜之间就使之变成一门科学。
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知识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是不是叫做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实践的经验。
”“……不管科学还是前科学,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情况是在变化的。
一部分前科学,将来条理化了,纳入到科学的体系里……”依我们之见,尽管人类的翻译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
现有阐述翻译方法的论著大多还只是这类实践经验的总结。
因此,翻译还只是“前科学”。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断然否定它能向一门科学方向发展。
世界在进步,学科在发展。
客观的事物不能由某人说是就是科学,说不是就不是科学。
不能在学术界搞武断,对刚刚才提出对建立翻译学的思考`时就给予当头一棒,力图抑制她的问世。
我们应该允许探索。
提出“思考”就意味着是一种探索。
所以有人提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5,这是较为恰如其分的。
既然是探索,就应该允许人们从多方面,多学科地进行。
无端的否定未必即能奏效。
即便在自然科学中,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得到了伽利略的证实,成了冤案,却在几百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何况人丈科学乎?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就因此把翻译学说得玄而又玄,似乎说得越玄乎就越高深。
译学研究毕竟是源于实践,而后又回到实践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一门学问。
译学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这己成了译论工作者的共识。
当前有些研究似乎已陷入了纯学院式的研究,说三道四、连篇累犊,却于翻译实践无补。
拉上几十门学科,标上无数术语,并不表明一个学科之成熟,只会导致许多概念含混不清。
这种“理论”显得极其庞杂,但未必有实
用价值。
又如对翻译单位的研究,按西方翻译理论的说法,划分为音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及话语层。
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作者本人
都感到“翻译的基本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能在每个具体情况下,从语言学等级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层次作为翻译单位。
”。
连这一“理论”的提出者都感到为难,那这类学院式的研究究竟对我国的翻译实践有多大指导意义,就很值得怀疑了。
尤其是对于像汉语这样象形文字与西方语言对译中就更难发现其实用价值。
继而再进一步探讨什么“必要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或是“偏低、偏高层次的翻译”,势必就成了一纸空谈。
提到建立翻译学,就必定要设计语言学的问题。
应该承认,语言学的发展给翻译学的发展开拓出新的思路。
一方面,译者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两种语言的话语对比,对语言中的现象及其实质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在翻译中更自觉地掌握某些语言对比规律;另一方面,许多译论研究人员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运用语言学中的术语、概念来阐述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总结出某些系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
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现在坚持翻译是艺术的学者基本上也还没脱离翻译研究应用语言学理论所归纳出的翻译实践中某些系统经验,就正说明这一点。
但是,正如众所公认的,翻译是艺术。
艺术创作本无定规。
同一个原著的句子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你可以这么译,他又可以那么译。
甚至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也都有不同译法,均无可指责,全凭译者在上下语境中去“创造”。
这是一;其二,正如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一再申明的那样,他们“首先感兴趣的正是研究翻译过程的语言学方面”,“纯粹是就语言学的意义而言”’。
很明显,他们研究的是语言,并不注重研究原著作者及译者的主体意识。
他们只能对现成的译例在语言上作静态对比,只能考虑其表面现象。
因此,就翻译研究而言,他们的研究必有偏失,或显得异常肤浅;其三,现代的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以西方语言为研究对象,对汉语的语言几乎未加触及。
正如陈望道所指出的:“一般语言学的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或者说很少能充分地、正确地概括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极其悠久、既丰富又发达的汉语事实和规律”8。
汉语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总体结构以及语言的运用等诸方面与西方语言截然不同。
仅以西方语言模式为基础建立起的语言学套在汉外对译中几乎是行不通的。
何况,翻译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
为此,语言学对于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妄图在这样的语言学基础上去创立翻译学,“不仅限于找出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而且要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某些规范或`规定’”’,那只能是一场迷梦!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对待西方翻译理论的问题。
应该承认,我们对国外的译论知之太少。
远的不说,仅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引进的国外译论的论著寥寥可数。
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一状况今后能有所改善,以扩大我们研究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在世界译坛面前不必妄自菲薄。
要说我国的翻译事业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上比西方国家落后,这是事实。
但是,要说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工`,我们对此不敢苟同。
就文化总体而言,各国文化不是依照同一路线发展,不可能按一个普遍的、等同的阶段进行。
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面对的是不同的客观世界,由此提出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所具有的经验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不可能有个普遍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任一传统文化的优劣高下,更不能用某种文化价值观念来评判另一文化标准。
很明显,我们同样不能拿某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翻译理论作为另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翻译理论的标准。
这中间不可能划分时间顺序的先后,而只能是互补、借鉴和相互渗透。
其实,国外的译论也是处于探索之中,也未必已成定论,甚至某些堤法未见合理。
翻译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门正处于探索中的科学,对西方人何曾不也是如此?基于这祥的认识,我们就不至于会把国外的译论奉为至宝,视若·`圣经,,,或为之惊讶不已。
就以奈达为例,他早期认为翻译是科学,到了80年代又强调是一种艺术。
这说明人对客观事物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允许有所改变。
这里并不存在什么“正本清源”1“的问题。
也不要因他人观点变了,我们就得跟着转。
西方译界的论坛上曾提出过equivalence的问题。
这一提法在西方也不是没有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