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Rie Horii1 ? Naoko Honma2 ? Akiko Ogiya3 ? Yuji Kozuka4 ? Kazuya Yoshida5 Masayuki Yoshida6 ? Shin-ichiro Horiguchi7 ? Yoshinori Ito8 ? Hirofumi Mukai

引言

日本乳腺癌协会(JBCS)临床实践指南由Kanehara & Co., Ltd在2015年7月出版。本文为病理诊断指南的英文版本。这些指南每2年更新一次。在2015版中,关于Ki67和细胞阻滞方面的临床问题予以重新整合。所有其它内容均在目前文献基础上进行评审和修正。

这篇文章是2015版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的英文摘要,由Kanehara & Co., Ltd出版。推荐等级的内容在之前报告已说明(Breast Cancer。2015;22:1–4)。

病理诊断指南

CQ1:推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作为乳房病变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程序吗?

推荐

1.FNAC作为乳房病变的诊断程序推荐(GradeB)。

2.FNAC作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程序执行时,应把采样失败和标本量不足鉴定淋巴结疾病的困难考虑进去(GradeC1)。

CQ2:推荐空芯针活检(CNB)作为乳房病变的诊断程序吗?

推荐

CNB作为乳房病变的一种诊断操作(GradeB)。

对于可触及的乳房病变,FNAC作为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已经使用了数十年。这种技术是有价值的,因其简单,成本效益低,轻微的侵入性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然而,因其本身诊断能力的局限,例如,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腺癌区分困难,高缺陷率,可质疑的准确性,FNAC的作用近年来已遭质疑。[1]之前的一篇综述中报道FNAC的敏感性在65%和98%之间,特异性在34%和100%之间。[2]在日本,关于FNAC 的准确度问题,日本临床细胞学会工作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3]结果发现,细胞学诊断缺陷率17.7%,不确定性7.8%,敏感性96.7%,特异性84.3%,假阴性率3.3%,假阳性率0.25%,准确率为88.0%。因此,在日本,FNAC的准确度在日常实践中被认为是高的。

与FNAC相比,CNB显示出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的不确定性和缺陷性的结果比率,特别是对于不可触及的病变。[4-7]包括体格检查、影像诊断,如乳房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以及FNAC的三项评估手段已用于术前诊断。当三种方法诊断结果不一致,或者细胞学诊断不确定时,应毫不犹豫的进行CNB获得更多组织学信息。另外,当由没有接受充分培训的医师执行FNAC操作时或者由经验不足的细胞学医师做出诊断时,FNAC经常会误导,并可能有害。[8]在这些情况下,CNB可以作为首选的诊断方式。

对于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引导下,FNAC检查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微转移性疾病,以及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腋淋巴结负荷量化困难时,这种诊断方法的问题在于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9]。

CQ3:对于不可触及而乳腺钼靶可见的病变,推荐立体真空辅助乳腺活检(ST-V AB)作为诊断程序吗?

推荐

对于怀疑是乳腺癌的不可触及的、钼靶可见病变,ST-V AB作为诊断程序而推荐(B级)。

对于怀疑是乳腺癌的不可触及、钼靶可见病变,ST-V AB和手术活检均是可靠的诊断程序。最近,ST-V AB 已成为优先于手术活组织检查的方法,因为它创伤更小,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为了确认微钙化灶已充分活检取样,应该进行活检标本X线拍片。报道活检失败的比率大约为0–5%,原因可能是目标病变过小,无定形钙化,体位不恰当或者乳腺体积不足。[10]即使在一些乳腺癌案例,ST-V AB 已完全切除了微钙化灶,但70%的手术标本中仍可见癌残留。[11]因此,在乳腺癌案例中,ST-V AB不应该作为治疗性操作,而是需要后续手术。在由影像检查和组织学均证实为良性病变的病例,可以不需后续手术。如果影像诊断和ST-V AB组织学诊断矛盾,或者组织学诊断不确定,应该考虑进行后续手术。

CQ4:在临床实践常规中,推荐浸润性乳腺癌(IBC)的组织学/核分级评估吗?

推荐

在临床实践常规中,推荐浸润性乳腺癌(IBC)的组织学/核分级评估,因为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它是有用的(GradeB)。

组织学/核分级是一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形态学评估,在IBC中,也是已确立的预后因素之一[12-14],可以通过传统的H-E染色切片予以评估。按肿瘤恶性程度渐增的顺序,分为1、2、3级。诺丁汉分级系统(Nottingham grading system)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组织分级系统。根据这个系统,可基于小管形成,核异型性和有丝分裂计数对肿瘤进行评价。[13]基于核异型性和有丝分裂计数相结合的JBCS核分级系统,由日本多机构协议研究建立。这一分级系统已被证实可以反映日本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并在日本广泛使用[14]。

CQ5: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推荐IBC的Ki67评估吗?

推荐

1.Ki67评估可考虑作为IBC预后预测的目的。(GradeC1)。

2. Ki67评估通常不推荐用作预测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治疗反应(GradeC2)。

除G0期外,Ki67是表达于细胞周期所有时相的细胞增殖的核标记物。为了预测预后和制定临床决策,广泛使用由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的免疫组化评估来定义内在亚型分类。许多研究者已报道,Ki67是一个有用的预后和预测因子。然而,每个研究的样品制备和评价方法各不相同,并且在研究论文中往往不予描述。临床应用中需要标准化Ki67的评估。

乳腺癌工作组的国际Ki67已就Ki67评估提出建议[15]。很多研究显示乳腺癌表达高水平Ki67与预后不良相关[16,17]。在一项43个研究的meta分析中,总生存的风险比综合评估值为1.42(95% CI 1.14–1.77);调整发表偏差后的无病生存风险比为1.76(95% CI 1.56-1.98)[18]。Ki67高表达可预测淋巴结阳性、ER阳性患者能从紫杉类辅助治疗中获益[19,20]。另外,国际乳腺癌研究组试验(IBCSGT)VIII和IX的结果表明,对于内分泌反应型淋巴结阴性患者,在内分泌治疗基础上添加CMF方案化疗,Ki67表达水平没有预测价值[21]。关于新辅助化疗,Ki67作为预测因子的意义是有争议的[22–24]。一些研究提示残存肿瘤的Ki67水平与预后相关[25]。Dowsett等提出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Ki67的表达变化可预测长期结果[15]。

CQ6: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推荐对IBC新辅助化疗(NAC)后进行治疗反应性组织学评估吗?

推荐

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推荐对IBC新辅助化疗(NAC)后进行治疗反应性组织学评估,因为这对于证实化疗后的疗效和预后是有用的(GradeB)。

新辅助治疗的治疗反应的组织学评估提供了有关个体患者的特定治疗的有效性信息。在指导术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方面,这些信息是有用的。许多IBC的NAC研究显示,原发病灶的组织学治疗反应和淋巴

结转移灶状态均与预后显著相关[26–28]。在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治疗反应的组织学评估有助于判定预后;但是尚存在方法学问题。当前很多不同的组织学标准被用来评估治疗反应[29]。虽然获得病理完全反应(pCR)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没有pCR的,但是在不同的标准中pCR的定义不同[29]。在同一病例中,即使用相同的标准,对外科标本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导致不同的结果。病理学家不应基于非癌性区域的检验来评估pCR。为了恰当评估治疗反应,重要的是要确定瘤床。报告组织学治疗反应时,病理学家应该描述其使用的标准和标本处理方法。

CQ7:推荐激素受体(HR)检测作为乳腺癌常规临床实践吗?

推荐

强烈推荐对所有乳腺癌病例进行HR检测,以决定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GradeA)。

在IBC,ER表达状态是内分泌治疗的预后和预测因子。进行内分泌治疗后,ER阳性IBC的预后显著好于ER阴性者[30,31]。PgR是由ER激活的靶基因之一,并且是雌激素-ER复合物起作用的一个指示物。HR 阳性定义为ER/和/或PgR阳性染色。Prat等最近报道了一个新提出的luminalA型肿瘤的免疫组化定义:HR 阳性,HER2阴性,Ki67<14%和PgR>20%[32]。强烈推荐所有IBC病例进行HR检测,以确定是否实施内分泌治疗。

导管癌原位癌(DCIS)仅进行局部治疗就有良好的预后。因此,对于保乳术后考虑用内分泌治疗预防局部复发的病例,DCIS的HR检测亦很重要[33]。

对于晚期或复发性乳腺癌亦强烈推荐进行HR检测。报道显示,原发性不可手术晚期乳腺癌病例,超过三分之二为ER阳性,经芳香酶抑制剂一线内分泌治疗,表现出显著延长的至疾病进展时间(TTP)[34]。类似的,在复发性乳腺癌病例,HR水平高表达与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和良好的预后显著相关[35]。因此,对于这些病例,强烈推荐HR检测。而且,对于原发肿瘤HR状态不明或转移瘤的原发脏器不明的病例,鼓励行转移性病变的HR检测。

CQ8:在评估免疫组化HR状态时,我们应该评估阳性染色肿瘤细胞的比例吗?

推荐

在评估免疫组化HR状态时,应该评估阳性染色肿瘤细胞比例(GradeA)。

免疫组织化学(IHC)是现在确定HR状态的标准方法。不仅对于原发性乳腺癌,而且对于复发性乳腺癌,免疫组化HR检测对于预测内分泌治疗效果或临床结局是有用的[35–39]。IHC适用于广泛范围的样本,如福尔马林固定和石蜡包埋标本,冷冻标本,细针穿刺样本,细胞块等。

关于恰当检测HR有多个指南[40–42]。乳腺癌组织标本应在采样后尽快用足量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最好10%缓冲福尔马林)[40–42]。应使用由日本健康保险系统批准的作为检测试剂的一抗,染色过程应严格遵守制造商的操作指示[42]。

通过评估核染色肿瘤细胞的比例评价免疫组化结果。没有核染色的乳腺癌诊断为HR阴性,从内分泌治疗中排除。有任何比例阳性细胞的乳腺癌患者均可考虑用内分泌治疗。但是,低比例阳性细胞的乳腺癌患者(如,<10%),内分泌治疗效果可能较差[37,43]。治疗策略应在考虑涉及HR状态的每个患者的风险和获益后再作决定。因此,阳性细胞比例应作为病理信息报告,一些指南亦要求或推荐评估染色强度[37]。亦可包含于病理报告中。然而,对于充分评估HR状态,JBCS工作组报告指出,就可重复性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而言,把比例放在优先位置,而不是联合评价比例和强度[42]。

因为HR检测结果决定了治疗方案,因此这个检测过程要求高准确度。出于准确度管理的目的,最近已成立了日本病理质量保证体系。(http://www.jpqas.jp/)。

CQ9:在乳腺癌常规临床实践中推荐HER2检测吗?

推荐

强烈推荐IBC和转移性乳腺癌病例进行HER2检测,以决定是否进行抗HER2治疗。(GradeA)。HER2不仅是一个预后因子,而且是一个预测IBC患者抗HER2治疗是否有效的预测因子。多个随机试验表明,对于HER2阳性IBC,在辅助治疗中使用抗HER2治疗有显著生存获益[44,45]。抗HER2药之一,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IBC患者中联合细胞毒药物化疗有显著效果。抗HER2治疗的有效性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中亦得到确立。因此,IBC和转移性乳腺癌得HER2检测在常规临床实践中予以强烈推荐,因为在设计治疗策略时,它是非常有用的。对于复发性或者转移性肿瘤,通常要求再次检测HER2状态,因为有时观察到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间HER2状态不一致[46,47]。

CQ10:在乳腺癌HER2检测中推荐IHC方法吗?

推荐

IHC在HER2检测中强烈推荐(GradeA)。

CQ11:在乳腺癌中推荐原位杂交(ISH)法检测HER2吗?

推荐

ISH在HER2检测中强烈推荐(GradeA)。

因为抗HER2治疗用于HER2蛋白过量表达或HER2基因扩增的肿瘤患者,所以要求严格的HER2评估。IHC和ISH分别用来检测蛋白表达或基因扩增[48]。这两种方法被视为是等效的,并且在日本健康保险覆盖范畴内。

对于HER2检测,采样后应尽快将标本固定于足量福尔马林固定液(最好10%缓冲福尔马林)中6~72h[49]。手术切除或活检取得的肿瘤标本,对其浸润性成分行HER2检测。有两种由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美国病理学家学会和日本乳腺癌HER2检测探索委员会发布的主要指南指导HER-2的检测[50]。

指南中详细描述了HER-2表达的IHC评分方法。简单来说,根据膜染色的强度和阳性率,IHC评分分为0,1+,2+和3+。IHC0/1+,2+和3+分别认定为HER-2阴性,可疑和阳性。对IHC2+(可疑的)病例,必须进行再次检测(对同一标本行ISH检测)或者一项新的检测(在一新的标本上行IHC或ISH)。

ISH包括几种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银原位杂交(SISH),显色原位杂交(CISH)和双色原位杂交(DISH);这些方法根据HER2基因和染色体17(CEP17)显影的染色差异而不同[50–52]。用ISH方法检测HER2时,至少应该计数20个无重叠的浸润性癌细胞。当用单探针ISH法检测HER2基因时,通过基因拷贝数来评估HER2基因状态。当用双探针ISH法检测HER2基因时,应同时考虑HER2基因拷贝数和HER2/CEP17比率。ISH法检测HER2结果报告分三类,如,HER2基因扩增阳性,可疑或阴性。指南描述了每一种分类的定义。在ISH可疑病例,必须进行再次检测(对同一标本行ISH检测)或者一项新的检测(在一新的标本上行IHC或ISH)。

如果HER2状态与其它组织病理学结果之间存在不一致(如,组织学分级低、激素受体阳性肿瘤却为HER2阳性),建议重新检测。

因为HER2检测结果决定治疗方案,所以其检测要求高度精确。出于准确度管理的目的,近来已经建立了日本病理学质量保证体系(http://www.jpqas.jp/)。

CQ12:在乳腺癌常规临床实践中,建议用针吸活组织检查标本代替手术标本评估HR和HER2状态吗?

推荐

1. 强烈推荐针吸活组织检查标本可行,用于评估新辅助全身治疗乳腺癌患者的HR和HER2状态(GradeA)。

2. 对以外科治疗作为初始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可考虑针吸活检标本评估HR和HER2状态(GradeC1)。之

前几个有关乳腺癌生物标记物评估的研究显示,在针吸活检和外科切除标本的结果之间,其一致率存在大幅差异。ER一致率范围从82%到100%,PgR一致率范围从78%到97%,HER2状态一致率范围从60%到98%[53–55]。不一致的原因如下:处理和评估样本的方法各异,肿瘤内在异质性,以及因系统性新辅助治疗所致的生物标记物表达变化[56]。肿瘤初始治疗前的针吸活检利于制定多学科诊疗计划和合适的临床试验入组。特别是当计划进行全身性新辅助治疗时,早期确定生物标记物十分重要。在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时,针吸活检样本评估HR和HER2状态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当计划外科手术作为初始治疗时,就没有必要早期鉴定生物标记物。为了证实肿瘤的同质性,癌组织的手术切除标本比针吸活检更令人满意,前者癌组织能被广泛取材观察、评估HR和HER2状态。

CQ13:在乳腺癌常规临床实践中,建议评估部分乳腺切除术标本的切缘状态吗?

推荐

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强烈推荐评估部分乳腺切除术标本的切缘状态,因为这对预测术后局部复发是有用的(GradeA)。既往许多关于浸润性或者非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研究表明,阳性外科切缘病例的局部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切缘病例。评估部分乳腺切除术标本的切缘状态对于预测术后局部复发是有用的[57,58];但是,存在方法学问题。全球有许多不同的切缘状态评估标准[59,60]。另外,手术样本的处理方法对切缘评估的结果有很大影响[60]。需要对标准和样本处理方法标准化。部分乳腺切除术标本的病理报告中必须注明以下要素:样本处理方法,癌巢和切缘的最小距离,边缘附近的癌巢类型,肿瘤范围,癌的组织学的/核分级,有无粉刺样坏死。

CQ14:在乳腺癌常规临床实践中,推荐术中评估部分乳腺切除术标本的切缘状态吗?

推荐

考虑到人为因素,采样失败和不确定病变的风险,应该术中评估部分乳腺切除术标本的切缘状态(GradeC1)。术中评估部分乳腺切除标本的切缘状态能够减少再手术率,因为外科医生在必要时能够在初次手术期间再次切除额外组织。术中评估切缘状态的常用方法为冰冻切片分析和印记细胞学,这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均很高[61,62]。然而,由于外科切缘干燥和灼伤,细胞印记学的结果容易被人为因素所影响。因组织取材不充分和组织冰冻的人为因素,冰冻切片分析也有其局限性。另外,一些乳腺病变并不能通过术中评估明确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CQ15:在乳腺癌常规临床实践中,推荐前哨淋巴结(SLNs)的病理检测吗?

推荐

1. 强烈建议使用HE染色进行SLNs病理检测,以确定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GradeA)。

2. 除了有限的病例,免疫组化不应常规使用,因为能被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的微小转移灶已被证明临床重要性不大。(GradeC2)。因为SLNs转移预测了腋窝淋巴结状态,推荐进行SLNs术中病理检测,以确定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该过程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63]。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恶性肿瘤的TNM 分期中,孤立肿瘤细胞(ITC)、微转移和宏转移分别被定义为转移瘤≤0.2mm大小/200个细胞、>0.2mm 大小/>200个细胞≤2mm大小、及大小>2mm[64]。每一淋巴结应切成厚度小于2mm的薄片,并且每一切片均应准备冰冻切片以检测宏转移。在病理报告中,应该描述阳性淋巴结/检测淋巴结数量以及最大转移瘤的大小。一步核酸扩增法(OSNA),为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方法,能够代替组织学检测,能减少病理学家的工作量[65]。免疫组化法不应该常规使用,除了有限的病例,如侵润性小叶癌,因为仅能被免疫组化检测到的极微转移已被证明临床重要性不大[66]。

CQ16:在复发性乳腺癌的常规临床实践中,推荐使用细胞团检测HR和HER2状态吗?

推荐

尽管用腔内积液或转移瘤的细胞团评估HR和HER2状态为设计治疗方案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其结果

很容易受样品固定的影响(GradeC1)。近期的指南推荐对复发性乳腺癌的生物标记物进行再次评估,并且根据结果计划治疗方案[50]。在复发和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中,细胞团是一项通行普及技术,特别是当病变不适合活检或者在渗出性细胞学中。尽管细胞团能提供关于肿瘤细胞形态和免疫细胞学信息,包括HR和HER2状态,但其结果很容易受样品固定的影响,建议福尔马林固定以获得准确结果[50,67]。

遵守道德标准

利益冲突Yoshinori Ito 收到了来自Chugai,Esai 和Novartis的讲课费,他也收到了来自Novartis,Chugai,Parexel,Esai,Sanofi,Taiho,EPS,Dai-ichi-sankyo 和Boehringer-ingelheim的研究经费,其他作者也宣布他们没有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Pisano ED, Fajardo LL, Caudry DJ, Sneige N, Frable WJ, Berf WA, et al.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s in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results from the radiologic oncology group V. Radiology. 2001;219:785–92.

2. Giard RW, Hermans J. The value of routine cytologic examination of breast cyst fluids. Acta Cytol. 1987;31:301–4.

3. Yamaguchi R, Tsuchiya SI, Koshikawa T, Ishikawa A, Nasuda S, Maeda I,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of the breast in Japan: report from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Accuracy of Breast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Cytology. Oncol Rep. 2012;28:1606–12.

4. Westenend PJ, Sever AR, Beekman-De V olderr HJ, Liem SJ. A comparison of aspiration cytology and core needle biopsy

in the evaluation of breast lesions. Cancer. 2001;93:146–50.

5. Hatada T, Ishii H, Ichii S, Okada K, Fujikawa Y, Yamamura T.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core-needle biopsy, and evaluation of combined use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s. J Am Coll Surg.

2000;190:299–303.

6. Ballo MS, Sneige N. Can cone needle biopsy replace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palpable breast

carcinoma? A comparative study of124women. Cancer. 1996;78:773–7.

7. Pijnappel RM, van den Donk M, Holland R, Mali WP, Peterse JL, Hendrinks JH,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image-guided breast intervention in cases of 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s. Br J Cancer. 2004;90:595–600.

8. Feoli F, Paesmans M, Van Eeckhout P.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of the breast: impact of experience on accuracy,

using standardized cytologic criteria. Acta Cytol. 2008;52:145–51.

9. Boland MR, Prichard RS, Daskalova I, Lowery AJ, Evoy D, Geraghty J, et al. Axillary nodal burden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positive pre-operative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management in the era of ACOSOG Z011. Eur J Surg Oncol. 2015;41:559–65.

10. Gumus H, Gumus M, Devalia H, Mills P, Fish D, Jones P, et al. Causes of failure in removing calcium in

microcalcification-only lesions using11-gauge stereotactic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 Diagn Interv Radiol.

2012;18:354–9.

11. Penco S, Rizzo S, Bozzini AC, Latronico A, Menna S, Cassano E, et al. Stereotactic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

is not a therapeutic procedure even when all mammmographically found calcification are removed: analysis of4,086procedures.

AJR Am J Roentgenol. 2010;195:1255–60.

12. Bloom HJ, Richardson WW. Histological grading and prognosis in breast cancer; a study of1409cases of which359

have been followed for15years. Br J Cancer. 1957;11:359–77.

13. Elston CW, Ellis IO. Path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I. The value of histological grade in breast cancer:

experience from a large study with long-term follow-up. Histopathology. 1991;19:403–10.

14. Tsuda H, Akiyama F, Kurosumi M, Sakamoto G, Watanabe T. Establishment of histological criteria for high-risk

node-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 for a multi-institution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adjuvant therapy. Japan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Study of Breast Cancer (NSAS-BC) Pathology Section. Jpn J Clin Oncol. 1998;28:486–91.

15. Dowsett M, Nielsen TO, A’Hern R, Bartlett J, Coombes RC, Cuzick J, Internationa Ki-67in Breast Cancer Working

Group, et al. Assessment of Ki67in breast cancer: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Ki67in Breast Cancer working group. J Natl Cancer Inst. 2011;103:1656–64.

16. Synnestvedt M, Borgen E, Russnes HG, Kumar NT, Schlichting E, Giercksky KE, et al. Combined analysis of vascular

invasion, grade, HER2and Ki67expression identifies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questionable benefit of systemic adjuvant therapy. Acta Oncol. 2013;52(1):91–101.

17. Bjerre C, Knoop A, Bjerre K, Larsen MS, Henriksen KL, Lyng MB, et al. Association of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and Ki67in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Acta Oncol. 2013;52(1):82–90.

18. Stuart-Harris R, Caldas C, Pinder SE, Pharoah P. Proliferation markers and survival in early breast cancer: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85studies in32,825patients. Breast. 2008;17(4):323–34.

19. Hugh J, Hanson J, Cheang MC, Nielsen TO, Perou CM, Dumontet C, et al. Breast cancer subtypes and response to

docetaxel in 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 use of an immunohistochemical definition in the BCIRG001trial. J Clin Oncol.

2009;27(8):1168–76.

20. Penault-Llorca F, Andre′ F, Sagan C, Lacroix-Triki M, Denoux Y, Verriele V, et al. Ki67expression and docetaxe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009;27(17):2809–15.

21. Viale G, Regan MM, Mastropasqua MG, Maffini F, Maiorano E, Colleoni M, et al. 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Study

Group. Predictive value of tumor Ki-67expression in two randomized trials of adjuvant chemoendocrine therapy for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2008;100(3):207–12.

22. Fasching PA, Heusinger K, Haeberle L, Niklos M, Hein A, Bayer CM, et al. Ki67, chemotherapy response, and progn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treatment. BMC Cancer. 2011;11:486.

23. von Minckwitz G, Sinn HP, Raab G, Loibl S, Blohmer JU, Eidtmann H, Hilfrich J, et al. German Breast Group. Clinical

response after two cycles compared to HER2, Ki-67, p53, and bcl-2in independently predicting a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perable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Breast Cancer Res.

2008;10(2):R30.

24. Jones RL, Salter J, A’Hern R, Nerurkar A, Parton M, Reis-Filho JS,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estrogen receptor

status and proliferation in predicting response and long-term outcom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0;119(2):315–23.

25. Guarneri V, Piacentini F, Ficarra G, Frassoldati A, D’Amico R, Giovannelli S, et al. A prognostic model based on

nodal status and Ki-67predict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and death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residual disease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Ann Oncol. 2009;20(7):1193–8.

26. Wolmark N, Wang J, Mamounas E, Bryant J, Fisher B.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nine-year result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 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

2001;30:96–102.

27. Van der Hage JA, van de Velde CJ, Julien JP, Tubiana-Hulin M, Vandervelden C, Duchateau L.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rimary operable breast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trial10902.

J Clin Oncol. 2001;19:4224–37.

28. Bear HD, Anderson S, Smith RE, Geyer CE Jr, Mamounas EP, Fisher B, et al. Sequential pre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docetaxel added to preoperative doxorubicin plus cyclophosphamide for operable breast cancer: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Protocol B-27. J Clin Oncol. 2006;24:2019–27.

29. Sahoo S, Lester SC. Pathology of breast carcinomas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 overview with recommendations

on specimen processing and reporting. Arch Patholo Lab Med. 2009;133:633–42.

30.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Davies C, Godwin J, Gray R, Clarke M, Cutter D,

Darby S, et al. Relevance of breast cancer hormone receptors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efficacy of adjuvant tamoxifen: patient-level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Lancet. 2011;378:771–84.

31. Fisher B, Anderson S, Tan-Chiu E, Wolmark N, Wickerham DL, Fisher ER, et al. Tamoxifen and chemotherapy for

axillary nodenegative, 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23. J Clin Oncol. 2001;19:931–42

32. Prat A, Cheang MC, Mart?′n M, Parker JS, Carrasco E, Caballero R,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rogesterone

receptor-positive tumor cells within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fined luminal A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013;31(2):203–9.

33. Allred DC, Anderson SJ, Paik S, Wickerham DL, Nagtegaal ID, Swain SM, et al. Adjuvant tamoxifen reduces subsequent

breast cancer in women with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 study based on NASBP protocol B-24.

J Clin Oncol. 2012;30:1268–73.

34. Endo Y, Toyama T, Takahashi S, Sugiura H, Yoshimoto N, Iwasa M, et al. High est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low

Ki67express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time to progression during first-line endocrine therapy with aromatase inhibitors in breast cancer. Int J Clin Oncol. 2011;16:512–8.

35. Yamashita H, Yando Y, Nishio M, Zhang Z, Hamaguchi M, Mita K,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of hormone

receptor status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endocrine therapy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2006;13:74–83.

36. Barnes DM, Harris WH, Smith P, Millis RR, Rubens RD.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oestrogen receptor: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assessment of staining and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outcom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r J Cancer. 1996;74(9):1445–51.

37. Harvey JM, Clark GM, Osborne CK, Allred DC. Estrogen receptor statu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s superior to the

ligand—binding assay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1999;17(5):1474–81.

38. Ogawa Y, Moriya T, Kato Y, Oguma M, Ikeda K, Takashima T,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assessment for estrogen

recepto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status in breast cancer: analysis for a cut—off point as the predictor for endocrine therapy.

Breast Cancer. 2004;11(3):267–75.

39. Horii R, Akiyama F, Ito Y, Iwase T. Assessment of hormone receptor status in breast cancer. Pathol Int.

2007;57(12):784–90.

40. Hammond ME, Hayes DF, Dowsett M, Allred DC, Hagerty KL, Badve S,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ing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in breast cancer(unabridged version).

Arch Pathol Lab Med. 2010;134(7):e48–72.

41. Leake R, Barnes D, Pinder S, Ellis I, Anderson L, Anderson T,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steroid receptors

in breast cancer: a working protocol. UK Receptor Group, UK NEQAS, The Scottish Breast Cancer Pathology Group, and The Receptor and Biomarker Study Group of the EORTC. J Clin Pathol. 2000;53(8):634—5.

42. Umemura S, Kurosumi M, Moriya T, Oyama T, Arihiro K, Yamashita H,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for

hormone receptors in breast cancer: a practically useful evaluation system and handling protocol. Breast Cancer.

2006;13(3):232–5.

43. Honma N, Horii R, Iwase T, Saji S, Younes M, Ito Y, et al. Proportion of estrogen 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ng

cells in breast cancers and response to endocrine therapy. Breast. 2014;23(6):754–62.

44. Arteaga CL, Sliwkowski MX, Osborne CK, Perez EA, Puglisi F, Gianni L.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Nat Rev Clin Oncol. 2011;9:16–32.

45. Guarneri V, Barbieri E, Dieci MV, Piacentini F, Conte P. AntiHER2neoadjuvant and adjuvant therapies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Cancer Treat Rev. 2010;36(Suppl3):S62–6.

46. Niikura N, Liu J, Hayashi N, Mittendorf EA, Gong Y, Palla SL, et al. Loss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expression in metastatic site of HER2-overexpressing primary breast tumors. J Clin Oncol. 2012;30:593–9.

47. Fabi A, Di Benedetto A, Metro G, Perracchio L, Nistico C, Di Filippo F, et al. HER2protein and gene varia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n patient care. Clin Cancer Res. 2011;17:2055–64. 48. Bast RC Jr, Ravdin P, Hayes DF, Bates S, Fritsche H Jr, Jessup JM,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Tumor Markers Expert Panel. 2000update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tumor markers in breast and colorectal cance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J Clin Oncol. 2001;19(6):1865–78.

49. Tong LC, Nelson N, Tsourigiannis J, Mulligan AM. The effect of prolonged fixation on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ER2express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Am J Surg Pathol. 2011;35(4):545–52.

50. Wolf AC, Hammond EH, Hicks DG, Dowsett M, McShane LM, Allison KM,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testing in breast cancer: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J Clin Oncol. 2013;31(31):3997–4014.

51. Penault-Llorca F, Bilous M, Dowsett M, Hanna W, Osamura RY, Ru¨schoff J, et al.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assessing

HER2amplification. Am J Clin Pathol. 2009;132:539–48.

52. Horii R, Matsuura M, Iwase T, Ito Y, Akiyama F. Comparison of dual-color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HER2gene amplification

in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2014;21:598–604.

53. Lebeau A, Turzynski A, Braun S, Behrhof W, Fleige B, Schmitt WD, et al. Reliability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immunohistochemistry in breast core needle biopsies. J Clin Oncol. 2010;28:3264–70.

54. Chen X, Yuan Y, Gu Z, Shen K. Accuracy of estrogen recept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ER2status between core

needle and open excision biopsy in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2;134:957–67. 55. Li S, Yang X, Zhang Y, Fan L, Zhang F, Chen L, et al. Assessment accuracy of core needle biopsy for hormone receptors

in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2;135:325–34.

56. van de Ven S, Smit VT, Dekker TJ, Nortier JW, Kroep JR. Discordances in ER, PR and HER2receptors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Cancer Treat Rev. 2011;37:422–30.

57. Veronesi U, Cascinelli N, Mariani L, Greco M, Saccozzi R, Luini A, et al. Twenty-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with radical mastectom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02;347:1227–32.

58. Silverstein MJ, Lagios MD, Craig PH, Waisman JP, Lewinsky BS, Colburn WJ, et al. A prognostic index for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 Cancer. 1996;77:2267–74.

59. Houssami N, Macaskill P, Marinovich ML, Dixon JM, Irwig L, Brennan ME,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urgical margins on local recurrence in women with early-stag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Eur J Cancer. 2010;46:3219–32.

60. Singletary SE. Surgical margin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Am J

Surg. 2002;184:383–93.

61. Fukamachi K, Ishida T, Usami S, Takeda M, Watanabe M, Sasano H, et al. Total-circumference intraoperative frozen

section analysis reduced margin-positive rate in breast-conservation surgery. Jpn J Clin Oncol. 2010;40:513–20. 62. Esbona K, Li Z, Willke LG. Intraoperative imprint cytology and frozen section pathology for margin assessment in breast

conservation surgery: a systemic review. Ann Surg Oncol. 2012;19:3236–45.

63. Lyman GH, Giuliano AE, Somerfield MR, Benson AB, Bodurka DC, Burstein HJ,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005;23:7703–20.

64. UICC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urs, 7th edition. 2009. Wiley-Blackwell.

65. Tsujimoto M, Nakabayashi K, Yoshidome K, Kaneko T, Iwase T, Akiyama F, et al. One-step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for intraoperative detec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lin Cancer Res. 2007;13:4807–16.

66. Giuliano AE, Hawes D, Ballman KV, Whitworth PW, Blumencranz PW, Reintgen DS, et al. Association of occult metastases

in sentinel lymph nodes and bone marrow with survival among women with early-stag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JAMA.

2001;306:385–93. 67. Shabaik A, Lin G, Peterson M, Hasteh F, Tipps A, Datnow B, et al. Reliability of Her2/neu, estrogen recepto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testing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on cell block of FNA and serous effusions from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rcinoma. Diag cytopathol. 2011;39:328–32.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关蕊译,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邵军审校,医脉通屈胜胜编辑排版,医脉通核发

医脉通指南翻译组出品

“医脉通指南翻译组”是由医脉通组织的,

平等协作的国际指南翻译组织。

现长期招募翻译、审核专家,

报名请戳下面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404831140.html,/topic/91821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版)

《中国癌症杂志》2017年第27卷第9期 CHINA ONCOLOGY 2017 Vol.27 No.9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⑴ 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作诊断。 ⑵ 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 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 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 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筛查是社区或单位实 体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检查。1.2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⑴ 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⑵ 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1.3.1 乳腺X线检查 ⑴ 乳腺X 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17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2 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3 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4 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5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6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7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8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9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10 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11 乳腺癌患者康复治疗共识12 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13 乳腺原位(内)癌治疗指南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15 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16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附 录 [关键词] 乳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DOI: 10.19401/https://www.360docs.net/doc/404831140.html,ki.1007-3639.2017.09.004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639(2017)09-0695-66 695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8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65岁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浸润性导管癌率、孕激动素受体(PR)阳性率、临床分期Ⅰ期率均低于0.05)。结论0.05)。 3 讨论 近年来,受女性生存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等多因素影响,乳腺癌人群逐年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36~50岁,51~60岁居其次,最低年龄段为≥65岁,与报道中亚洲高发年龄符合。 研究示,病理类型是重要的对乳腺癌患者预后造成影响的因素,有文献指出,浸润性导管癌为最常见乳腺癌类型,本次研究中共61例,占76.3%,与文献报道的75%~84%一致。浸润性导管癌在≥65岁患者中发病率低于<65岁患者,但小叶癌在此年龄段发病率却成高于<65岁患者显示,相较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有相对理想的预后[2,3]。就病理特征而言,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差,侵袭性强,年轻乳腺癌患者以浸润性癌为主,且多为浸润性导管癌,有研究示,其原发肿瘤直径也呈较大显示,pTNM分期较晚,HER-2呈高表达,是对预后造成独立影响的因素。我国老年乳腺癌的原发病灶明显大于年轻患者,但有较低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表明老年乳腺癌有较好的生物学行为。有报道示,老年患者患小叶癌、小管癌及粘液癌的比例高于年轻患者,从组织学上分析,有更理想的预后[4-6]。 大量报道指出,年轻乳腺癌患者以肿瘤体积大、分期晚为主要表现,而老年患者与之相反[7,8]。本次选取的病例,肿瘤T4期在≥65岁患者中占有较高比例,表明相较其他年龄段,原发灶呈更大显示。TNM分期中,Ⅰ期在≥65岁患者中均居较低水平,Ⅳ期居较高水平,与部分文献报道不同,可能与我国妇女未彻底接受健康普查,特别是老年群体,乳腺健康常识缺乏,无法较好的对乳房自我检查,有乳房肿物出院时,也较少到院就诊相关,促使确诊时,病灶较大,临床分期较晚,严重者甚至已远处转移[4,5]。HER-2指标及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指标表达是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期分型的基础,也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有研究示,青年患者HER-2有较高的阳性率,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有较低的阳性率[9,10], 提示老年乳腺癌患者相较中青年患者,有更好的生物学行为。 综上所述,<65岁乳腺癌患者病情发现早,原发灶呈較小显示,但生物学行为较差,HER-2有较高阳性率;而≥65岁乳腺癌患者HER-2阳性率低,病理类型较好,但确诊时分期较晚,原发灶呈较大显示。 参考文献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既往发展历程,从引进并学习NCCN指南,推广规范化治疗,到参与St.Gallen共识,随后开展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循环肿瘤细胞应用,推动智能决策的研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指南;中国乳腺癌历程走过了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NCCN指南:学习国际指南、普及规范诊疗 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1],医疗行为对指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NCCN是由28个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联盟,致力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在提高和促进癌症护理质量的过程中,NCCN认识到创建适合患者、临床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决策者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基于此,NCCN在1996年推出了首部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共涵盖八个瘤种。NCCN指南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肿瘤筛查和预防、治疗、支持性护理和特定人群的四大类近80部指南,对不同阶段和类别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有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6年由孙燕院士牵头,NCCN指南中文版(cNCCN指南)工作启动,江泽飞教授负责乳腺癌部分的讨论和执笔。cNCCN乳腺癌指南在学习原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注意采用"推荐'建议""考虑"等区分不同级别的证据[2]。首部cNCCN乳腺癌指南中,还提出了中国专家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使指南兼具国际

标准和中国特色。2007—2011年,cNCCN乳腺癌指南在保留原版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吸收中国特色内容,逐年更新。 2007年指南中提出,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复发和再发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时应充分知情;同时补充了中国开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检测应参考的标准和指南。 2008年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指导辅助化疗的依据(2B类证据)。考虑到该检测在国内尚未普及,c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可选手段,不做推荐;同时考虑到中国实情,尤其是中国临床研究开展尚不普及,对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仅有骨或软组织转移,或仅有无症状的内脏转移,建议考虑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进行1次内分泌治疗。 2009年cNCCN乳腺癌指南中删除了9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同时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纳入注脚。 2010年纳入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并提出了"中国专家根据危险度推荐化疗方案的原则"。 2011年删除了艾日布林、地诺单抗等在中国不可及的治疗药物,同时考虑到药物毒性,删除了EC×8周期辅助化疗方案(表1)。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指对于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 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1-2]。新辅助化疗 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类临床 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曾经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当前 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随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充实,各种治疗理念和临床 实践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优化患者 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治疗结局仍存在争议。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理念,中国乳 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组就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HER2联合化疗中,新辅助治疗目的及适应证、手术治疗规范、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评估规范以及新辅助治疗方 案和策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争议内容,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讨,联合发布《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国临床 医师进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1、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专家组首先明确了在当前临床实践过程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应该从实际的临 床需求出发,以治疗的目的为导向,主要包括:① 将不可手术的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② 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③ 获得体内 药物敏感性的相关信息,从而指导后续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美国国立 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及的新辅助治疗潜在目的还包括将不可保腋窝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腋窝,中国专 家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前哨淋巴结评估假阴性率高、长 期安全性数据不足等风险,并不常规推荐将对已经证实转移的区域淋巴结进行 降期保腋窝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目的[3-4]。 当前在不同的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新辅助治疗适应证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1-2,5-6],在明确新辅助治疗目的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专家认同在临床实践中应 以上述3点治疗目的为导向行新辅助治疗,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并非所有需要行 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都推荐行新辅助化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专家组就不同肿瘤负荷以及乳腺癌亚型的患者是 否优选新辅助治疗进行了逐一讨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淋巴结状态、分子分 型等)的情况下,当肿瘤负荷较大时,中国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优选新辅助治疗,83%的专家推荐浸润性病灶大于5 cm的乳腺癌患者优选新辅助治疗,而其他单 一病理学因素(如肿块大于3 cm或淋巴结阳性)并不能作为优选新辅助治疗的依据。 多数专家(63%)认可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是预后替代的研究终点,对患者采用预期pCR率高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7-8]。在新辅助后辅助治疗方面,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 试验提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如未达到pCR,可通过强化辅助治疗来改善预后[9-10]。在临床实践中,能否基于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对所有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新辅助治疗尚存在争议。专家组强调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试验是辅助阶段临床试验,仅提示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患者可采用辅助阶段强化治疗的策略,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 (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 (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 (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 (5)患乳腺增生病者; (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 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 【体格检查】 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 皮样”改变; 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 2.B型超声检查; 3.近红外线扫描; 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 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 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脂肪坏死结节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诊断应注意临床分期。 1.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1)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3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2)第二期:癌瘤直径<5cm,尚能活动,与覆盖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 动的淋巴结; (3)第三期:癌瘤直径>5cm,与覆盖皮肤有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 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推动; (4)第四期:癌瘤广泛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成块且已固定,或 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常伴有远处转移。 2.乳腺癌TNM分期法: T O :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侵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5cm;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 要点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⑴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⑵老年人乳腺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不需要进行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内外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 线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女性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在乳腺X线检查基础上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较之单独应用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筛查敏感度,尤其是针对乳腺X线筛查提示致密型乳腺(c型或d型),因此乳腺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有效补充。 1.3.3 乳腺临床体检 在经济欠发达、设备条件有限及女性对疾病认知度较不充分的地区仍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3.4 乳腺自我检查 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⑵由于可以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女性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选择月经来潮后7~14 d 进行。

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仅供借鉴)

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舌质红,苔少有龟裂。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滞痰凝证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 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郁金,柴胡,当归,生地,白芍,牛膝,

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3.毒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溃坚。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地丁、皂角刺、乳香、没药、浙贝、赤芍、山慈菇、白芷、蒲公英、玄参、夏枯草、龙葵、当归等。 4.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女贞子、枸杞子、山萸肉、熟地、白芍、鸡内金、焦三仙、鸡血藤、阿胶等。 5.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兼以解毒。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玉竹、生黄芪、白术、花粉、女贞子、枸杞子、焦三仙、夏枯草、花粉、浙贝母、猫爪草等。 6.瘀毒互结证 治法:益气化瘀解毒。 推荐方药:桃红四五汤加减。桃仁、红花、生黄芪、党参、鹿角霜、熟地、川芎、龙葵、半枝莲、全蝎、土茯苓、白芍、元胡、水蛭等。 自汗明显者加浮小麦;患侧上臂肿胀加络石藤、桑枝、路路通;便秘者加制大黄,火麻仁;眠差者加夜交藤、炒枣仁;呕吐加砂仁、半夏;白细胞减少及贫血加阿胶、紫河车;血小板减少加茜草、大枣,鹿角胶;免疫功能低下加仙灵脾;解毒抗癌加半枝莲、浙贝母、蜂房、山慈菇、木鳖子、夏枯草、龙葵等(根据病情可选择数味药物)。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类中成药如贞芪扶正胶囊(颗粒)、健脾益肾颗粒、参芪十一味颗粒、生血丸、生血宝颗粒等。或化瘀散结、解毒消肿类中成药如西黄丸(胶囊)、小金丸(胶囊)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辨证结合辨病选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康艾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艾迪注射液、鸦胆子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等。 (四)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穴位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封包治疗、热奄包治疗等外治法。用于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手足综合症,末梢神经病变、恶性胸腔积液等。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位癌:癌组织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的乳腺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DCLS:(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导管原位癌 LCIS:(lobul acarcinoma in situ) 小叶原位癌 ER:(estrogen receptor)雌激素受体 PR:(progestin receptor)孕激素受体 HER-2/C-erbB-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四、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乳腺癌诊断流程

图2乳腺癌治疗流程 五、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 1 原发肿瘤(T) 原发肿瘤的分期定义,不管是临床还是病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肿瘤的大小有体检得到的,可用T1、T2或T3来表示。如果是由其他测量方法,如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学测量得到的,那么可用到T1的亚分类。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 (DCIS),导管原位癌 Tis (LCIS),小叶原位癌 Tis (Paget’s),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 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 cm, 但≤0.5 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 cm, 但≤1 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cm, 但≤2 cm T2 肿瘤最大径大>2cm, 但≤5 cm T3 肿瘤最大径>5 cm T4 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肤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doc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1制定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在循证医学实践指导下,随着诊治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完善,新药的问世,乳腺癌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英文、中文版、St.Gallen共识、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治疗指南、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以及一些大医院结合本院情况制定并在该医院使用的乳腺癌指南,代表了当今国内、外乳腺癌诊治水平,但并不适用于医疗资源有限的县市级、地市级医院和广大低收入人群,这些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无条件遵循上述指南实施诊治,按指南治疗所需费用也是广大农村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目前难以承受的。为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立足国情,充分考虑目前广大城乡人均收入低水平状况,针对全国二级医院制定符合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品供应原则的乳腺癌诊治指南,力求简明、扼要、实用性强,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完善。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问世,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诊治依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规范化,使广大农村、偏远及欠发达地区的乳腺癌患者及时、就近地获得诊治,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4 乳腺癌诊断指南说明 4.1 乳腺查体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乳腺癌家族史。最佳的乳腺触诊时间是月经过后的9-11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容易发现异常。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医生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可双手结合,按一定顺序,不遗漏被检查部位。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摸到肿块,多为单发,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摸到肿块的乳腺癌容易诊断,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活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一些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体征和表现,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4.2 乳腺彩超 超声成像简便、经济,无辐射,可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是评估

31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31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取的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研究其病理 特点。结果:所选31例患者,46~55岁患者发病率为45.16%最高;左右病变部 位P<0.05无统计学差异;浸润型导管癌病发率最高为74.19%;25(80.65%)例 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结论:正确掌握最佳治疗时机,有助于女性 降低乳腺癌的病发率,提高乳腺癌治愈率。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病理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214-02 原发性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存在着严重 的威胁[1]。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取的31例乳腺癌患 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研究了其病理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取的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6.72±3.28)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者超 声检查,发现患者乳腺均有恶性肿瘤。病例分类为:浸润性导管癌16(51.61%)例,浸润性小叶癌6(18.75%)例,小导管内癌5(16.13%)例,管癌3(9.68%)例,黏液癌1(3.23%)。临床表现为:患者乳房肿块活动度尚可,呈卵形,大小 各不相同,直径约1.5~4cm,质地相对坚硬与皮肤不黏连,触摸时患者存在疼痛感。 1.2方法 对31例患者肿块组织进行样本处理,首先,采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对样 本组织进行8~24固定,通过取材、脱水、透明、切片措施处理,并在处理过程 中记录肿瘤临床情况;其次,采用苏木精~尹红(HE)对样本组织进行颜色,然 后进行分型分级;最后,对样本组织进行用免疫组化标记ER与PR的表现,并对 样本组织进行二次分析,研究其病理特征,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患者定制个性化 的治疗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发病年龄:所选31例患者,其中38~45岁患者5(16.13%)例,46~55岁患者14(45.16%)例,56~65岁患者7(22.58%)例,66~79岁患者5 (16.13%)例,46~55岁患者发病率为45.16%最高。 2.2发病部位:所选31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发病患者17(54.84%)例,右侧发病患者14(45.16%)例,左右病变部位P<0.05无统计学差异。 2.3病理分析:所选31例患者中浸润型导管癌23(74.19%)例,导管内癌5(16.13%)例,黏液癌2(6.45)例,浸润型小叶癌1( 3.23%)例,浸润型导管 癌病发率最高为74.19%。 2.4淋巴结转移:所选31例患者肿块直径<1.9cm患者为7(22.58%)例, 其中发生淋巴结转移5(16.13%)例;直径1.9~4.9cm患者为19(61.29%)例,

二级医院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

二级医院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三、乳腺癌诊断指南说明 ㈠、乳腺查体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乳腺癌家族史。最佳的乳腺触诊时间是月经过后的9-11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容易发现异常。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医生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可双手结合,按一定顺序,不遗漏被检查部位。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摸到肿块,多为单发,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摸到肿块的乳腺癌容易诊断,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活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一些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体征和表现,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㈡、乳腺彩超:超声成像简便、经济,无辐射,可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是评估35岁以下妇女、青春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乳腺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可同时进行腋窝超声扫描,观察是否有肿大淋巴结。 1.检查适应症

(1)评估<35岁的青年妇女或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 (2)囊实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3)对乳腺X线片定性困难的乳腺病变进行协诊。 (4)对X线片显示为致密型的乳腺进行协诊。 (5)评估植入假体的乳腺病变。 (6)评估乳腺炎性病变。 2、人员要求:检查医师应从事超声检查2年以上,并经过上级医院的专业培训。 3、技术规范: (1)设备:带高频(10~15MHz)实时换能器的超声扫描仪 (2)扫描方法: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腋窝顶部至双乳下界,包括全乳及腋窝。 (3)注意事项:按一定的顺序扫查全乳,勿遗漏;手法应轻柔。 ㈢、乳腺X线摄影: 1、检查适应症: (1)乳腺筛查X线摄影:40岁及以上无症状的妇女。 (2)诊断性乳腺X线摄影: ①乳腺肿块、硬化,异常的乳头溢液,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②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 ③良性发现的短期随诊; ④乳腺移植的患者; ⑤乳腺肿瘤治疗的患者; ⑥其它需要放射科医师检查或会诊的患者。 不建议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 2、人员要求:开展乳腺X线摄影检查,必须通过独立的技术步骤以确保获取高质量或满足诊断要求的乳腺X线影像。摄影技师及诊断医师应相对固定,并经过专业培训。要求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包括登记员、放射诊断医师、摄影技师、医学工程师。 3、技术规范: (1)患者体位:常规采用立位或坐位投照。 (2)投照位置:常规摄片体位包括双侧乳腺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位(CC)。对于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补充体位,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目的是使病灶得以更好地显示。

2015年第3版NCCN乳腺癌临床诊疗指南

2015年第3版NCCN乳腺癌临床诊疗指南 一、概述 乳腺癌目前仍是美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4年全美共有235030名女性被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40430名患者死于乳腺癌。另外2013年有64640名女性被诊断为原位癌(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过去十年乳腺癌的发病率稳步上升,死亡率却在下降,这得益于早期诊断及更有效的治疗。 二、更新要点本次指南在晚期乳腺癌诊疗上的更新不多,主要包括:1、乳腺癌转移患者,应对转移灶再次活检以确定ER/PR及HER2状态。如果无法安全取得活检样本,则按照原发肿瘤的ER/PR及HER2检测结果治疗。 2、唑来膦酸的最佳使用方案是1月1次,持续12个月后减为3月1次。 3、有限的研究显示,ER、HER2阳性并且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患者中加用曲妥珠单抗或者拉帕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有所获益,但无证据显示总生存期(OS)延长。 4、已经接受化疗和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转移患者,可考虑采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的方案,同时结合或者不结合细胞毒药物(如长春瑞滨、紫杉醇)。 三、病情检查与评估1、怀疑乳腺癌复发或转移患

者,建议行胸部CT和腹部±骨盆CT或MRI检查。2、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建议行脑部MRI检查。3、当PET/CT在PET和CT两部分都清楚提示骨转移时,可不必行骨扫描或氟化钠PET/CT检查。4、专家组不推荐使用氟化钠PET/CT作为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检查手段,除非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评估目前病情。5、初次复发与疑似转移的病灶需再行组织活检。6、对遗传性乳腺癌高风险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7、由于原发肿瘤ER/PR及HER2检测可能存在假性结果,因此建议再次检测转移灶ER/PR及HER2状态,特别是在初始未知或初始阴性或未过表达的情况下。 四、局部/区域复发治疗1、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如可能则行手术再切除。如最初未接受放射治疗,于术后行胸壁、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照射。必要时先予全身治疗,达到最佳缓解率后再行手术切除。2、对于初治局部病灶切除术的局部复发患者,行全乳切除术+腋下淋巴结清扫。3、区域复发的患者均应对胸壁、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及相应区域淋巴结进行放射治疗。4、局部治疗后应继续全身治疗 五、骨转移的治疗骨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其发生率为49%~60%,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但造成的骨相关事件会导致患者极度痛苦,严重影

版乳腺癌NCCN指南更新概要

版乳腺癌N C C N指南更 新概要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2018年3月20日,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更新,从版到版的更新内容主要包括: 1.导管内原位癌 ●在全乳切除或再次切除时发现有浸润性病变的患者,应视为【临床】I期或II期肿瘤进行处理(包括淋巴结分期)。 ? 2.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全身辅助治疗 ●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每周给药一次的辅助化疗方案(Tolaney et 2015) 可考虑用于【T1NOMO】(I期),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特别是原发肿瘤ER阴性)。对于肿瘤大小接近T1mic(<1mm)的ER阳性乳腺癌患者,当预期复发风险低于5%而内分泌治疗可作为全身治疗的一个可行选择时,基于HER-2的全身治疗的绝对获益可能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HR阳性、【HER-2阳性】并认为存在高复发风险(例如II-III期)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含曲妥珠单抗方案的辅助治疗后,可考虑增加来那替尼(neratinib)延伸辅助治疗。对曾接受过帕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接受来那替尼延伸辅助治疗的获益或毒性尚不清楚。 ? 3.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全身治疗:检查 ●对于一些可能无法行保乳手术,但患者需要化疗的病例,术前全身治疗仍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这可能使一些对治疗疗效好的患者(【T2N1M0、T3N0M0、T3N1M0】IIB和IIIA期)获益,避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 ? 4.复发/IV期乳腺癌的检查 ●新增了一条:【对于适合接受单药治疗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强烈推荐考虑进行BRCA 1/2检测。】 ? 5.复发或IV期乳腺癌的全身治疗 ●ER和/或PR阳性、HER2阴性的复发或IV期乳腺癌的全身治疗 对于先前1年内未接受过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患者,将其中原来的两个治疗选项“帕博西尼+芳香化酶抑制剂(1类证据)”和“瑞博西尼+芳香化酶

不同年龄阶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发表时间:2017-03-21T15:48:55.4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作者:符蓉 [导读] 预后更差,因此,应重视年轻女性乳腺肿瘤的筛查,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年轻乳腺癌治愈率。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病理科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和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在病理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年轻乳腺癌患者25例和中老年乳腺癌患者213例的病理学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各病例的ER、PR、HER-2指标,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免疫分型、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情况。结果:年轻乳腺癌病例占总数10.5%,中老年腺癌病例占总数89.5%。年轻组临床分期较中老年组早,病理分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年轻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应该重视。 【关键词】乳腺癌;年轻;中老年;病理特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本研究纳入我院近近年来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的肿瘤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与同期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相比较,为年轻乳腺癌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O16年l2月在我院手术的乳腺癌患者238例,根据患者年龄分成两组,青年组为年龄≤35岁,中老年组为年龄>35岁。青年组25例(10.5%),中老年组213例(89.5%)。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册·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2]。 1.2方法 所有标本石蜡包埋后切片,用EnVision免疫组化试剂盒,采用SP方法,按说明书步骤行免疫组化染色,DAB显色,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一抗标志物有ER、PR、HER-2抗体为即用型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ER-IPR购于上海长岛公司,HER-2、免疫组化二抗试剂盒均购于福建迈新公司。 1.3判定标准 用PBS液代替一抗体作阴性对照,细胞相应部位出现黄棕色反应为阳性。ER、PR定位于细胞核,以肿瘤细胞着色>10%判断为阳性。HER-2定位于肿瘤细胞膜,染成棕黄色,<10%的癌细胞有细胞膜染色、或弱的不完整染色、或无浸润性癌细胞染色,为阴性;>10%的癌细胞见不完整的细胞膜弱染色,为+;>10%的癌细胞见完整的不一致性的细胞膜染色,较弱但有明显的网络状分布,或癌细胞<30%见强的和完整的细胞膜染色,为++;>30%癌细胞见强而一致的细胞膜染色,为+++。HER-2(-)HER.2(+)为阴性,HER-2(++)、HER-2(+++)为阳性[3]。乳腺癌分子免疫表型[4]见表1。 表1 乳腺癌的分子免疫表型 3 讨论 肿瘤分子分型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于1999年提出的,通过分子分析技术使肿瘤的分类由形态学转为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新的肿瘤分类系统。2011年《st.Gallen早期乳腺癌初始治疗国际专家共识》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样型,目前临床广泛应用。luminal A型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为ER阳性或/和PR阳性,Her-2阴性,Ki-67<14%[5-6]。luminal A型发病率占乳腺癌发病率的40%-50%,是乳腺癌最为常见的类型,预后比其他亚型好[7]。luminal B型为ER阳性或PR阳性,Her-2阳性,发病率约占乳腺癌发病率的8%,luminal B预后不是最差的,但其早期复发风险却远高于其他3种亚型[8]。Her-2过表达型为ER、PR阴性,Her-2阳性,Ki-67多为高表达;Her-2过表达型拥有最差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9]。基底细胞样型(basal-like subtype BLBC)为ER阴性和PR阴性,Her-2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的8%-20%,平均发病年龄49.9岁,呈高度侵袭性,较多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最差[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I、II期的病例较中老年患者多,而III、Ⅳ病例较中老年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年轻患者更注意健康检查,更与早期发现有关。从病理分级上看,年轻患者病理III级占48%,中老年患者病理III级占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导致年轻乳腺癌预后较差的原因。luminal A型青年组16.0%,老年组61.1%,HER-2过表达青年组32.0%,老年组11.27%,基底细胞样型青年组28.0%,老年组9.4%,有显著差异,这也说明年轻乳腺癌患者较老年组恶性程度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是乳腺癌

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和转移性乳腺癌(MBC)或Ⅳ期乳腺癌均适用,而另一些建议则仅适用于MBC。 1、ABC管理复杂,多学科参与非常重要(包括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妇科、心理肿瘤学家、社会工作者、护士和姑息治疗专家)。 2、患者一旦被诊断为ABC,个性化提供适当的心理关怀、支持治疗和症状相关的干预作为常规。 3、确诊为ABC后,同患者讨论未来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与患者沟通ABC虽然通常很难治愈,但合理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可长期带瘤生存。谈话时应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文化差异,并尽可能提供文字信息。 4、选择治疗决定时,应平衡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考虑患者意愿,尽可能鼓励患者与其亲属一同商讨治疗决定,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发表时间:2018-07-13T14:59:27.8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0期作者:衣永慧 [导读] 目的找出不同年龄段之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点,为临床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找出不同年龄段之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点,为临床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6~2017年入住本院并经病理证实且有手术指征的9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成青年患者、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3个组。对3个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病灶大小和Ki67在3组间存在微弱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47,P=0.048)。淋巴结转移、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病灶最大,发生其他组织学类型癌的比例最高,并且ER、PR和E-cadherin的阳性率也最高。青年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最高。结论:老年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最好,青年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最差。青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高。 关键词:乳腺肿瘤;年龄;临床病理特点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f different ages,and to provide mor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90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2016 to 2017 and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indicated by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the patien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young patients,middle-aged patients and elderly patient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indexes of thre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uses card or rank test(KruskalWallisH test). RESULTS:There was a sligh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sion size and Ki 67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P = 0.047,P = 0.048).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elderly patients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lesions,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other histological types of cancer,and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s of ER,PR,and E-cadherin. The highest rat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occurred in the youth group. Conclusion: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breast cancer is the best in the elderly and the worst in the youth. The risk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young breast cancer is high. Key words:mammary gland tumor;Age;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研究报道,年轻(≤40岁)乳腺癌预后较其他年龄阶段(>40岁)的乳腺癌差,而老年(≥60岁)乳腺癌预后则较其他年龄阶段乳腺癌好,造成这种差别可能与这两个年龄段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的不同有关。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为寻找出我国不同年龄段妇女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差异,笔者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入住本院经病理证实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年龄分成3组,对3个不同年龄段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9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90例患者均为原发浸润性乳腺癌,原位癌和局部复发的患者除外,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除外,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和双侧乳房同时患乳腺癌除外。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原发病灶在左侧46例(52%),在右侧44例(48%),将患者分为3个年龄组:青年(≤41岁)组、中年(42~64岁)组和老年(≥65岁)组,对3个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病理指标和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 1.2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PR、HER-2、Ki67、TOPO-Ⅱ、GST-π、MDR1、E-cadherin。ER、PR、TOPO-Ⅱ、GST-π、E-cadherin、MDR1评估系统和标准:阴性(-)为10%细胞部分细胞膜的轻度染色,可疑(++)为>10%细胞轻到中度的全细胞膜染色,阳性(+++)为>10%细胞重度的全细胞膜染色。Ki67阳性判别标准以染色细胞计数大于等于20%为临界。年龄≤41岁者为青年患者,42~64岁为中年患者,≥65岁者为老年患者。乳腺癌临床分期参照1997年UICC和AJCC联合制定的第五版TNM分期标准。 2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提示3组患者原发病灶大小差异有非常微弱的统计学意义S(P=0.047)。青年组淋巴转移率是41.51%,中年组是36.86%,老年组是29.39%,提示3组患者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青年组最高,老年组最低。 3讨论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提高了疗效。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本文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2016~2017年间入住本院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9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年龄分成青年、中年和老年3个组,比较分析3个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别。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我国老年妇女乳腺癌患者的病灶较其他两个年龄组大,与以下因素可能有关,由于我国老年患者对乳腺健康常识的缺乏,不常进行自我乳房检查,我国妇女健康普查进行不彻底,尤其对老年群体。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乳腺癌的相关知识,普及老年人健康体检,老年女性应该常规进行乳房和腋窝超声检查。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