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科学认识和科学问题(二)(提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主持研究绿色材料课题的负责人,不仅要考用材料的研制,而只 要考用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而材料制品对环境的影响不能不涉及人的行为, 这样一来,社会过程也不得不纳入客体的视野。 例2、任何课题都要查阅历史资料,有时还不得不重复前人的实验,或 者研究前人工作的来龙去脉,这样一来,精神客体也就成为课题的对象。 还要看到历史的趋势,科技工作者已经不可能只要在研究大楼里作工 作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时代已经到来,科学认识已经不能只 局限在自然对象上了。 请注意:客体问题在研究工作中就是研究对象问题,在具体研究工作 中,研究者所关心的客体受提出的问题所限制,关键是问题的答案是否已 经落入问题的应答域中,也就是答案是否已经是您的研究客体。这是科研 工作能否较快取得结果的关键。
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有广泛的背景知识,能对某些客观事件作出价仅判断和可 行性判断;
善与人处。
这里所提出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当然研究人 才、工程技术人才、科技教育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在要求上有 所不同。这是人才学讨论的问题。
客体——首先指自然客体(从实在论的观点看,天然实在、对象性实 在和科学实在都是自然客体,只是社会建构性因素不同)。但是由于当代 科学整体化的趋势,相当多的研究课题不得不涉及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所谓社会客体指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精神客体指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和 精神产品,至于一些大科学课题,带有综合性,大多包括三类客体。这一 点要引起注意。
二是问题的分解和递进。问题的分解不是指解决问题要 分为若干步骤(前后关系),而是指分为若干子问题(平行 关系),这里经验和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递进是指解决一个问题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 (前后中的新旧关系),新的问题如不解决,原来的问题也 无法解决。 三是问题的转移。指解决一个问题中,出现了新的有意 义的问题,是沿着原来的问题做下去,还是做新的问题,如 果做新的问题,则问题发生了转移。 可以看到,在科研工作中,问题不仅是工作的起点,而 且在整个科研工作的每一步都起着引导作用,直到问题的解 决。
这种模式比较接近科学技术认识活动的实际。 说明:把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起点,是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目 的)而言的,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不可能孤零零的提出一个毫无积 累的题目来做的,或者过去有经验、或者有一定数据、或者有一定 的理论(文献)准备。这些积累对新提出的课题或者有启发、或者 有指导、甚至作为一部分加入新课题。但是历史的积累都不能计入 新课题,因为当时目的要求不同。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本篇讨论科学技术认识和实践的一般方法论,所谓 方法论,不是介绍方法,主要是对方法进行评价。 这里所涉及的是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技术之间方法, 对哲学而言是特殊的一类,对具体科学技术而言,又 是一般的。肖纪美先生的著作《材料科学方法论》, 是特殊科学的方法论。一般方法可以指导概括类方法, 类方法也可以指导概括特殊方法;反过来,特殊方法 体现着一般方法和类方法、类方法体现一般方法。
科学说明的几种模式——
科 学 说 明 的 演 绎 模 式
三、从逻辑上,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意义上说,直接目的是进行科学说明,是一系列 问题——回答过程的集合体。 问题不同,答案当然不同。从科学认识的逻辑讲,问题大体有两类:
一类是“是什么?”,“在何时、何处?”
这实际上包含问题的疑问项和该疑问项应答域中。 另一类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要求对问题的本质、特征及规律给予回答,应答域是原因或 说机理。
强调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为了与伪科学、反 科学等划清界限,涉及科学哲学上的一个重 大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 学 认 识 系 统 的 要 素
主体——科学共同体和以它为核心的多层次群体。科学共 同体,概言之指由共同行为规范连系起来的群体(在科学技术 论中介绍)。但是在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认识的主体还应包 括科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各种相关人员,对于多科性和 综合性的大项目,领导策划和组织者更显得重要。 作为主体的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至少有: 要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和积累;
需要性一般从科学内部发展和科学的社会需求两个方面 考虑;创造性不仅在于新,而且要注意创新度(程度),当 然选择创新度大的科学问题;可行性主要考虑主客观的条件, 那些是可以办到的,那些是创造条件后可以办到的,那些是 不可能办到的。
一个可以称为好的选题一定是三者的结合。
科 研 选 题 的 实 际 操 作
科学研究以探索“未知‘为目的,“问题” 正是“未知”与“已知”的交接处(界面)。 问题的疑问项指向“未知”,而应答域包含 “已知”和已知的“程度”。问题“构造”恰 到好处是科研成果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在 实 际 的 科 研 工 作 中 问 题 的 延 伸
一是问题的明确有一个过程,这在基础研究中特别突出, 有时主要结果已经完成,问题才明确;在应用研究中,关键 所在也需要摸索。
如果科学研究对问题的回答仅停留在前一类问题上是不够的,科学研 究的直接目的是回答“为什么?”。但是在科学研究的历程中,上述两 种问题常常交替出现上面两类问题,并且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例;材 料强度增加是因为第二相析出;第二相在何处、何时何地析出)。 从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来说,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回答这 个问题属于科学说明或科学解释的范畴。
自从科学技术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成为 举足轻重的力量以来,国家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国家通过实 施一定的科学技术政策对科技的发展进行引导,当然 国家和社会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内在 的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要求主要反映在一段时期 的科技发展规划之中,也反映在设立的各种基金及基 金的申请指南之中。所以科研课题的选择实际上是在 这种国家规划和基金指南中进行选择。 当然目前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基金会和基金指南 极其众多,综合起来看,大概当代人所能设想到的课 题,大概都能找到支持,就看申请者的水平与条件了。 至于国家任务课题,则是国家下达或自己去争取。
那么在本课程中是不是没有用呢!当然不是。《方法 论》一篇的目的是向学习者分门别类勾画一下几千年来 人们在思维和实践中采用的各种方法的轮郭以及它们的 优势和不足,使实践着的人们在应用中比较自觉,从隐 式变为显式。如果一个学者既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同时 在方法上也有创新(一般方法创新在先),那就接近大 师级的人物了;如果对方法的思考和创新,从具体方法, 提升为类方法就是本领域的大师;如果提升为一般方法, 那就是说成为两栖式(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超级大师, 如在人类上牛顿、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式的人物。
请注意:构成一个可以成功运行的科学认识系统,除主体、客体和 中介三要素不可或缺外,还必须三要素有机配合(非线性耦合)才能 形成其认识功能。在这里主体起着关键作用(核心要素),也就是根 据课题的具体要求,使主体、客体和手段(中介)可以(可能)结合, 否则就是选题失当。这在讨论科学问题时将涉及,此处提及是告诉大 家,选题在认识论上是有根据。
科学问题是有结构的(个体结构),它包括两个要素: 疑问项——指出需要认识的对象; 应答域——对答案范围的限定,一般分为全域、类域 和特域。 例如:材料断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材料断裂是由内部的缺陷造成的吗? 材料断裂是由微裂纹扩展而成的吗? 科研过程一般是循由全域而类域而特域进展的。 科研工作的弯路或失败。除了主客观条件不足外,常 常是因为问题的错误。
只有专门研究方法论的研究者才去细致区分方法的不 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对一般实践着的科技工作者,是不 会考虑在他的工作中要用归纳的方法还是用演绎的方法 还是采用实验的方法,等等的。实际上一般是在先验的 (对个人而言,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理论才能成为 例如,可以从金属 后验的)理论知识的指引下,使用着各种方法,或者互 学报,任意取出一 相结合或者在不同方法间转换,经常的情况是以范例的 篇学术论文,就可 以看到作者是采取 形式来选取方法。这种范例或者来自师承或者来自文献。
中介——认识工具,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两个方面: 仪器、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获得经验事实与检验认识 (假说)的基本手段,仪器则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这种能力:
思维、数学和理论:思维主要指逻辑和一般归入心理学的非逻辑方 法;数学在这里作为“思维的工具”,整理认识,使之系统化、严密 化,并使之更精确用于预测。理论在这里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实践 的纲领或者深层次的背景框架;二是接受实践的检验。
科学研究的认识过程——
归纳主义的科研程序:归纳—演绎程序
定律、理论
归纳
演绎
通过观察、取得事实
预测和解释
归纳主义的科研程序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培根确立,得 到广泛的支持,流行多年。就目前来说,仍然在科研实践中 起着基本的作用,需要修正的主要在于,科研不是从观察开 始。
证伪主义的认识进化观点:波普尔(猜测——证伪模式) P1—TT—EE—P2—……
二、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所谓问题就是矛 盾。我们关心的是 科学问题,科学问 题来自科学技术的 内部和外部的实践、 理论、技术、方法 间的种种矛盾,总 之,那里有矛盾那 里就有问题。
科学问题以一定的科学背景为前提 , 因为一个严肃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一是从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矛盾 中提出来的;二是问题的蕴涵(包括 问题的指向;深度广度;解决的大体 途径等)受到时代科学知识背景的限 制。超时代的问题,可能也具有科学 性,不过一般不易解决。当然问题的 超前性也是必须的,超时代是指跨越 了当前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与超前 性不是一个概念。
认识系统——
一般的认识论总公: 科 学 认 识 系 统 和 科 学 的 认 识 过 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 科学认识系统:例、反馈耦合系统 实践 (可观察变量) 客体 (黑箱) 实践 (可控制变量)
比较 目标差 模型 理论预测
主体(人类)
严格遵循科学认识系统的要求,可以保证科学认识不断趋近客观真 理。
科研选题——科研工作的实际起点 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问题很多,而作为一个科学活 动的具体个人与群体,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 的研究课题,这就是选题。 科研选题有两个层次:战略层次和战术层次,选择的原 则大体上都是:需要性、创造性和可行性。
战略层次是选择学术领域,实际上这是最重要的,一个 活跃的学术领域最重要的标志是科学问题层出不穷;战术层 次是选择具体课题。
何种方法取得其结 果的。不过请注意, 论文并不是研究工 作的本来过程,而 是经过逻辑重构的。
第五讲
科学认识和科学问题
本讲在 于说明科 学认识系 统的结构 和特点及 科学研究 的起点。
目录: 一、科学认识和科学认识过程 二、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 三、从逻辑上说,科学问题是如何 提出来的?
一、科学认识和科学认识系统 科 学 认 识 的 特 点
P1-问题;EE-试探性理论;
EE-排除错误;P2-新的问题. 可取之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证伪和证实不对称等。
实际上,证实和证伪是相辅相成的。证实不容易,证伪也很 困难。
从本质上说,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试错—逼真的过程。
目前我们的基本看法:问题—解答模式 问题 猜想 检验 科学事实或规律、理论的确立
认识可以 理解为认识 活动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 为活动的结 果,即通常 所说的知识。 视具体情况 而定。
实证性——指科学认识必须提供具体明确的知识,可以 (可能)通过经验来检验。这是与哲学认识的基本区别;
深刻性——指科学认识力求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与机理, 揭示规律;
系统性——指科学认识需要纳入一定的系统或者建立一 定的系统,并要与已知的知识协调,如果是零散也就无法 实现其深刻性,也难于实证。 对于以从事科学认识活动为目的人群而言,还必须有创 造性,指它要求揭示人类迄今尚未认识的事物以其运动特 征、规律或者将已经认识的特征、规律扩展到新的领域或 者创造出新的人工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