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李大钊的作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

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

2.正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

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

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

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贡献

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贡献

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贡献作者:李娜来源:《商情》2014年第33期李大钊被称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并赴日留学,学贯中西,加之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一、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李大钊(1889.10.29—1927.4.28)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科学校,1913年毕业。

期间曾担任北洋法政学会机关刊物《言治》主编。

同年冬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大政一科,由于曾参加反袁斗争,激烈抨击抨击日本帝国主义而被校方除名。

回国后先后主编《晨钟报》、《宪法公言》、《甲寅》日刊等报刊。

1916年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阐述为实现中华再造的呐喊。

随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之一。

期间,李大钊从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二、主要传播途径与方式李大钊被称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并赴日留学,学贯中西,加之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一是参与创立多种报刊并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撰写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二是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术社团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译介和研究,比如亢慕义斋;三是通过演讲,辩论、开设课程等方式直接向民众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

笔者认为,在李大钊的著作中,集中体现他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在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再论问题主义》、《阶级竞争与互助》、《由经济问题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发表在1920年1月1日《新青年》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发表在1920年12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4号上;1923年9月到1924年上半年撰写的《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等。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是通过李大钊等这样一批思想界的前驱,而传播开来的。

李大钊在一九一八年所写的几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著名论文(《法俄革命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而且文字热情洋溢、从其内容来看也有些不够恰当的地方,但它们却在相当程度上表达了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应该看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一九一九年初,在李大钊所发表的一批文章中,对马克思主义观点有着比较深刻的阐述。

例如,他发表的《大亚细主义和新亚细主义》(一九一九年二月),指出日本侵略者所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是“并吞中国主义的隐语”,是“大日本主义的变名”,并说:“这‘大亚细亚主义’不是平和的主义,是侵略的主义;不是民族自决主义,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

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民族自决,反对帝国主义,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有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样的阐述问题。

再如,他在《战后之妇人问题》(一九一九年二月)中,谈的虽然是妇女问题,但明确地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推翻剥削制度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同年五月,《新青年》出版了由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号”。

他在这一期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是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曾连载两期。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如果说,李在一九一八年的几篇论十月革命的文章,还只是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的话,那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开始系统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标志了。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出版的《每周评论》,在其“名著”栏中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共产党人》后面属于纲领的一段。

这一段的译文虽然比较生硬,但却是《共产党宣言》中极重要的一段,因为它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原(译)文写道:“劳工革命的第一步,我们所最希望的,就是把无产阶级高举起来,放他们在统治的地位,以图Democracy的战争的胜利。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内容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本文主要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中国的传播做一些介绍,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三个方面来阐述。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其于196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序言中,阐述李大钊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时说:“现在,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和最伟大的烈士受到尊敬。

他不是中国的列宁,因为这个荣誉已属于毛泽东。

但是李大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象征着老一辈东方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

在后者当中,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脱颖而出,出现了新一辈年轻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1927年后,他们掌握了党的领导权。

在中国共产主义者试图把中国历史前进的这个连续完整的链条中,李大钊正好是毛泽东之前的一环。

”他又说:“向为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是第一个声明拥护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还以中国共产党两主要创立者之一、以不幸的国共合作的主要设计者的身份著称于世。

然而,就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说,与其说他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治领袖,还不如说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解释者。

李大钊最先承担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使它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他不仅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且还对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作出预言。

他的著作代表着我们时代最易引起争议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唯意志论解释与好战的民族主义的结合。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深深地影响着未来整整一代中国共产主义领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中最杰出的一个人是1918年冬至1919年春这段关键的日子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年轻助手——毛泽东。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讲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讲

毛泽东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 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了。”
第三种: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代表人物:董必武、吴玉章等 )
他们是在学习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总结辛亥革命 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吴玉章就说过:历次斗争的失败,驱使他对中国革命 的道路问题进行新的思考。他回忆说:“通过十月革命 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 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 纪元,开创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打开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缺口,证 明了资本主义不是永世长存的,从而给世界人民 展现了一种新的新的希望和前景。它对中国的影 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原因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中国的 先进分子的转向(从西方转向东方、从欧美转向俄国、从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 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 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 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 这就是结论。” 当时的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某种怀疑态度了(教材100页)
关于党的成立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自学)
1、制定中国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2、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第一次工运) 3、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思考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当今坚持马克 思主义有何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民主革命时期为研究视角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民主革命时期为研究视角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民主革命时期为研究视角摘要:李大钊先生是中国当之无愧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的中流砥柱。

本文以民主革命时期为研究视角,介绍李大钊先生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变迁,探讨李大钊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于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仍有巨大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之马克思主义,约之两个时段,一为确立之阶段,另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

民主革命时期,十月革命的成功,让李大钊经过对各种主义的比较后,最终把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他之于中国是最早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阶段的奠基人。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潮流,是长期的历史进程。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学习和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革命指导和本国组织建设时,就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标志。

其思想是先于后世这个命题而存在,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启发者和奠基者,为这个命题及后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李大钊前期思想变迁李大钊在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之危难时刻,背负寻找拯救民族真理之目标,踏上了去日本求学的道路。

留日期间,受到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国内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中国留学生的思想不断分化。

李大钊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进修,在此阶段,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原著,哲学,英文,还选修了“都市问题”课程,任课老师从社会主义的立场出发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得到了启蒙,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习和传播及政治活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留学日本,李大钊时刻关注国内政治革命发展情况。

在学习期间,李大钊结识了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与他们探讨国际国内形式,探讨中国现状和革命形势,学习交流马克思主义译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贡献谭月明【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1(23)6【摘要】李大钊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胸怀国家,心系人民,一生都在苦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面对诸多改造社会的西方社会思潮,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大钊希望寻求一条能够融合东西方文明之路改造中国。

李大钊关注时局,审视世界各国发展状况,通过分析俄国革命,在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比较中洞察、觉醒,认为俄国革命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新曙光,毅然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李大钊并非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奉若教义,他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国情,关注中国农工运动,指出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农民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动力,他是中国共产党较早注重农民运动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

同时,他勾画了一幅心中的“新中国”蓝图——物心改造的“少年中国”,他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启发民智、组织农民和建功立业,这些思想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总页数】5页(P641-645)【作者】谭月明【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231【相关文献】1.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起理论界学术界强烈反响2.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与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3.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的重要贡献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初步探索——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标准5.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研究——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及传播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大钊: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

李大钊: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

李大钊: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在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本报专门刊发文章,以示纪念。

——编者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作出历史性贡献:一是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二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索中国实际问题,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

1913—1916年间,李大钊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开始阅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日本传播较早,1904—1905年《共产党宣言》日译本开始出版。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河上肇已经将马克思的《资本论》翻译成日文,这使李大钊能够接触到马克思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

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后,李大钊写了《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面包与和平运动》《俄国共和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纲》《俄国大革命之影响》《大战中欧洲各国之政变》等文章,在介绍俄国革命的同时,称俄国革命是“和平之曙光”,代表“国外政治之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开始深刻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1918年,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三篇著名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并指出,布尔什维主义是“德国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继承者。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号上发表《新纪元》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

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的重要贡献

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的重要贡献

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的重要贡献冯 景 源提 要:李大钊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在此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李大钊的思想定格在《资本论》上,依据是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二是研究的方法是“从后思索”,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因为不是回顾他的生平,而是探索他思想的逻辑历程;三是李大钊思想转变的特征——“一个筋斗”的原因;四是在以上阐述的基础上,着重说明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 唯物史观 “一个筋斗” 共产主义作者冯景源,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北京 10087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入探究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过程,缅怀其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于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什么定格在《资本论》上,它的主要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一)李大钊生平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乐亭县。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是中观察与思考 2021年第12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大钊是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他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他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明确提出“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作者:白焱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6期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通过各种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文本从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培育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向中国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中国革命潜藏着的巨大力量,从理论与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改变命运,使得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时期,李大钊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为阵地,发表了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

他最早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之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热烈赞扬俄国十月革命,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

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介绍,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大钊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从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外,也从实践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

他通过课堂传授、图书馆投放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三次大论战和组织辩论会等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此外,他更是亲自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广大劳动群众也接触、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正是由于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积极宣传,从而推动了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视点重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史实,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内容、实质。

难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早期介绍(1)________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他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2)革命党人________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

(3)一些________曾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系统传播(1)背景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________的胜利。

③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人物:________。

(3)活动①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________》,指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新曙光。

②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________。

③在大学和女子高等师X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的实践(1)目的: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________的办法,改造社会,实现社会理想。

(2)结果: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及意见不合等原因,归于失败。

(3)影响: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三次论战(1)第一次:问题与主义的讨论①双方:李大钊和________。

②问题:“要不要从________上解决中国问题”等。

(2)第二次: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①双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________者。

②问题:“要不要建立‘________’的国家”等。

(3)第三次①双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________者。

②问题:“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________政党。

”(4)影响:坚定了早期________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成立研究性组织(1)表现①1920年,李大钊在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
(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4.影响
(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第1 页共1 页。

李大钊、红色之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实践

李大钊、红色之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实践

潍坊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19年6月Jun.2019第19卷第3期Vol.19No.3李大钊、红色之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实践钟玉I,高龙彬2(1.潍坊广文中学,山东潍坊261041;2.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日本、法国和俄国三个渠道。

其中,俄国渠道既有理论传播,又有具体实践,是两者的结合。

中东铁路曾作为“红色之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一个通道。

哈尔滨是“红色之路”的枢纽。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李大钊发挥了主导作用。

李大钊在与哈尔滨、“红色之路”的互动中传播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关键词:李大钊;哈尔滨;红色之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图分类号:K87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2019)03-0076-04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实践中,李大钊与哈尔滨及中东铁路这条“红色之路”关系密切。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李大钊即著文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并指出其对中国革命的现实意义。

1924年5月,李大钊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往返途经哈尔滨时,他深入了解哈尔滨的工人运动情况并介绍苏联情况和宣传革命思想。

李大钊参与创办的哈尔滨东华学校,不仅是掩护各地共产党员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个秘密载体,也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李大钊、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认知关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路径,学界基本有三种说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理论开始从欧洲向世界各地传播,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

大概就在20世纪初,这个理论也传到了古老的华夏大地,而且它的理论力量就体现在,它是多渠道传入。

从今天回头来看,大概至少有三个渠道。

最早的是我们称作日本渠道,20世纪初,一大批留日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陆续开始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他们的一些思想片段,包括《共产党宣言》翻译的一些片段传入中国。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

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20120062101 陶侃摘要: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本文主要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中国的传播做一些介绍,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轨迹、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具体容认识、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贡献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大钊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贡献大钊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研究、传播和运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十月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这段时期属于其早期,他初步接触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这一理论进展了学习、比拟、研究和积极传播;1921 年后到 1927 年其被害属于晚期,这段时期他一边继续宣传,一边把已经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主要致力于中共早期组织建设、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实际工作。

1本文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哪些传播与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贡献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突出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突出贡献地位。

大钊早期留学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轨迹大钊是从一个爱国的某某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我们仔细考察其思想变迁的轨迹,不难发现他的思想转变的在因素是基于一腔爱国热情和激进的某某主义;外在动力是留日期间和五四前后受到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913 年冬,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东渡日本求学。

留学期间,他勤于阅读各种书刊了解世界上各种新学说、新思潮,开始接触了日本学者翻译的一些社会主义论著。

当时流行于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国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使中国留日学生的思想发生分化。

1914 年 9 月 8 日,因早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资格得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承认,大钊未经预科考试直接进入了该校政治经济学部本科学习。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共性和特性研究——李大钊、李汉俊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比较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共性和特性研究——李大钊、李汉俊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比较

史海烟云HISTORY85摘要:在建党时期,李大钊、李汉俊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报刊、书籍、课堂等方式向学生、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其他错误思潮进行论战,积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们由于家庭环境、所受文化教育和个人思想转变的不同,二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各有特点。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汉俊第一个明确提出建立类似无产阶级政党构想,也被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誉为中共“最有革命理论修养的同志”,他们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李大钊;李汉俊;马克思主义传播一、李大钊和李汉俊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一)个人经历李大钊于191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受到了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安部矶雄的影响。

同时也通过经济学教授河上肇翻译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的朋友高一涵在回忆录里写道,“他在日本时学的是经济学, 但他对那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总是不感兴趣,当时他读的最多的是河上肇博士解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著, 终日埋头苦读, 手不释卷”[1]。

在日期间的学习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知识准备。

李汉俊14岁时也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和宫崎龙介等社会主义者,甚至在归国后与堺利彦、高津正道等著名社会主义者也保持着密切联系,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了社会主义倾向。

他习得日、德、法、英四门外语,得以通畅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幸得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以及进步刊物《黎明》等。

很快,他就被马克思主义深深吸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揭露、对资本家的批判,使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才是强国富民之道,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回到国内,李汉俊就登上了我国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舞台。

(二)客观背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引领李大钊、李汉俊等去研究在和中国处境相似,都受到封建压迫并且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发生的革命。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五四”前后,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仅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李大钊无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

标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李大钊;先驱提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不能不提及李大钊。

如果没有他在“五四”前后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就无从谈起。

提及李大钊,又不能不提及其博大精深的教育学思想。

如果把他的思想比作大海,那么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就宛如大海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尚没有关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的专门论述。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散见于他在各个时期的著述当中,较难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楚的脉络。

另一方面也在于李大钊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特点给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这一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着重论述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及实践方面的贡献。

一、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个首要的贡献,就是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

“五四”前后,李大钊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提出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已是世界革命的潮流。

他说,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主动性、必然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须始终慎重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

标签: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特点;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和价值观取向都是切实符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特点及启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来到中国,就面临着不断与其它社会思想潮流作斗争的现实困境。

庆幸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普遍性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些西方社会理论来到了中国。

不同的理论为扩大其影响而相互争论。

要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研究具体问题,还需要形成共识的先进理论。

只有这样一种理论才能指导人民的行动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共同解决问题。

李大钊认为能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1]。

因此,为了解决近代中國的问题,我们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武器,从而使社会大众的行动能够一体化。

虽然各种理论之间的辩论进程特别激烈,但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凭借其科学性,使其影响日益增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首先是由中国当时中国的革命现实需要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决定的。

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及他们与封建军阀的勾结所造成的危机,中国人所寻求的新思想是中国为最终战胜对中国的侵略而必须采用的新理论[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李大钊的作用谢荫明2009年11月27日09:1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北京党史》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内容上说有一个从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学说、政治经济学到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逐步深化过程;从规模上说,有一个从只言片语介绍到文章摘编、著作翻译的深入过程;从人员上说,有从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再到广大群众的接受过程;从传播者的主体上看,有一个从个人、社团再到政党的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当然,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从学理传入到行动指南,由单纯的理论研究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在所有这些传播的转换中,李大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他不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先躯。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内容上看,首先是由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学说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理论构成的科学的整体,它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的革命和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任何理论的传播,都不可能完整地、一次性地为人们所接受,这一方面是因为体系的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传播者或接受者自身的立场和水平所限,对理论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一种新的理论的传入,往往是以能否医治社会的痼疾为前提,也惟有这样的理论,才能引起世人的关注,才有植根的土壤。

在20世纪的初年,最为中国人所渴求的,是寻找迅速改变中国黑暗社会的利器。

中国人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是在介绍马克思和第一国际时提及的。

1901年1月留学生在翻译日本有贺雄的《近世政治史》中说到“西方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雇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谓之社会主义”。

1903年2月,马君武在留日学生办的《译书汇编》杂志刊文《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中更明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

①并列出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书单,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介绍《共产党宣言》时也说:“而其要归,则在万国劳民团结,以行阶级斗争,固不易之说也。

”②20世纪初,为什么很多阶级、阶层的人们热衷于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进行社会革命呢?那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贫困在逐步地加深,中国社会的黑暗在加剧,用得上理论家的一句话:被统治阶级已经不能再继续忍受下去,统治阶级也已经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了。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了中国人民以希望和成功的榜样,主张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路的声势渐起,而其中的代表者就是李大钊。

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中,歌颂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

1919年,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更明确表述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

……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所以他的唯物史观说:‘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

’他的《资本论》也是首尾一贯的根据那‘在今日社会组织下的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被放在不得不仇视、不得不冲突的关系上’的思想立论。

关于实际运动的手段,他也是主张除了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没有第二个再好的方法。

”③1919年《每周评论》的按语把《共产党宣言》说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

他们发表的时候,是由1847年的11月到1848年的正月,其要旨是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现新时代的方书”。

④这一时期,陈独秀、李达接受马克思主义,都是从主张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开始的。

“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与别家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的要点”。

⑤从阶级斗争入手,证明社会革命的必要;又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证明社会革命的激烈和频仍;再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社会革命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

这就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最初的过程或模式。

这个过程说明了社会实践对理论的迫切需要,说明传播者抓住了理论的精髓,说明认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深化。

当然,如果我们的认识停顿了,传播停顿了,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地准确地理解,用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言词扩大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以此衡量一切,就会走上违背历史发展的弯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规模上经历了从转引、摘编、翻译原著的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国人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一个基督教办的刊物《万国公报》发表《大同学》,多次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

后来又经由日本,通过一些留学生,介绍马克思的一些言论和著述。

当然,这种介绍是零碎的、片断的,据不完全统计,1903年在中国报刊上发表有关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有10篇以上,翻译出版有关社会主义的专著7部。

《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财产及私有制之起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有关章节也开始在中国的报章上出现。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迅速扩大,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做了大量的翻译、宣传等传播工作。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

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北京的《晨报》副刊、广东的《中华新报》,及《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上海《建设》杂志等,都刊载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译著,报导有关十月革命和俄国的消息。

重要的是,除报刊摘登、连载马恩著作外,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已开始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单行本,著名的有: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同年,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后半部分)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

192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工资、价格与利润》,列宁《苏维埃的政权与建设》《论策略书》等。

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形,正如时人评论所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中国,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

”⑥从马克思主义著述的摘编、翻译到专著的出版,好似只有量的增加,实际不然,它至少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得以直接地、或经由日本、欧洲传到了中国,中国知识界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更加准确;说明由国外传入的渠道更加流畅,人们翻译选择的余地更大;说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迫切的需求。

也说明中国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以比较全面的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的。

李大钊凭籍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和对日本社会者著述的熟悉,在翻译和传译马克思著作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1918年至1921年中国一大召开前夕,李大钊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文章和著述就有数十篇(部)之多。

李达从1919年秋到1920年夏,在日本先后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三部著作,寄回国内出版。

李大钊在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北师大等大学中开设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更是开创了中国现代思想界、教育界的先河。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传播者的身分看,经历了从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知识分子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客观上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

主观上需要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抛弃旧的立场吸收人类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创造出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和丰富。

同样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科学的理论不可能植根于缺乏适宜土壤的不毛之地。

当中国有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现代无产阶级产生,并在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方面发挥出作用。

而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抛弃了原有的立场,才有可能自觉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点上,理论的创造者和理论的接受者都走过相似的路。

在中国,最先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并不是共产主义者,甚至也不是社会主义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及无政府主义者,如康有为、梁启超、马君武、孙中山、朱执信、宋教仁、江亢虎,甚至外国传教士都曾介绍过社会主义学说。

他们把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潮,包括一些马克思学说的片断,当作改造中国的一种药方,当作反对封建主义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弊病的武器。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很弱小,全国仅有几十个现代工厂,近代工业产业工人还不到10万人,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而也没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需要和土壤。

因此,那些介绍西方理论的知识分子们自己也不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

他们对于有些内容认为可以接受,对另外一些基本的理论则认为“极端之社会主义微特今日之中国不可行,即欧美亦不可行”。

⑦对于这种只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学理介绍的人,恩格斯归之于“一方面是那些信奉各种空想学说的分子,……另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庸医”。

⑧李大钊和过去那些介绍马克思理论和社会主义学说的人不同之处在于:李大钊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经过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以实践和印证,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可以仿效的榜样和途径。

李大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辛亥革命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这时中国的近代工业得以发展,中国产业工人迅速增加,已经发展到200多万人,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

李大钊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李大钊在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曾比较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教育,他是在多方寻觅、反复印证各种救世良方的过程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他准确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他通过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认识到“他们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他们的目的,在把现在为社会主义的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

”⑨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他接受的目的更是为了改造社会的需要,为了指导实践的需要。

他大声地宣告:在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运动面前,“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官僚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

他们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