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资料 吐血整理3.

●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 革。“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 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 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科学和非科学的绝对普遍的标准,提出了“怎么都行”的主
张。(具体内容后面讲述)
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 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牛顿以其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科学观取代
了神学目的论。 爱因斯坦:物理学形成了一套不断进化
的逻辑的思维体系,其基础不能由任
何归纳法从经验中提取,而只能通过 自由创造获得。这个体系的正确性 (真理内容)在于其在感觉经验基础 上导出的定理的有用性,而后者与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一) 形成
1、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 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2、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重要理论背景。 3、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 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 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 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技 术思想。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技观ppt2

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
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 的价值; 科学还要有更广泛的社会作 用,还有认识的、文化的、 教育的、哲学的价值。
技术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 价值、社会价值、 军事价值。
⑤.发展进程不 同:科学与技术 之间存在发展的 不同步性。
⑥、研究方法不同: 科学:归纳、实验、数 学—演绎、假说—验证等 方法; 技术:分析、设计、操作、 方案—试验等等。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首先,科学与技术都是以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 旨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次,科学和技术都与社会 的物质生产紧密相关。它们 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 动,都可归于生产力的范畴。 社会的物质生产需求是科学 与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最后,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
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
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
我推进的、自在的或者自我扩展的力量。
技术自主性的三个层次:
第一、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第二、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渗透,或者说整
个社会的技术化; 第三、技术对人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对人 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②社会建构论
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
3、科学与技术的比较,262页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①.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 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
科学回答 “是什么”和 “为什么” ——认识自 然;
技术研究“做什么”和 “怎么做” ——改造自 然。
②.活动过程不同
科学:实践——认识, 经验——理性 探索性强,缺少预见性。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
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 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202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专题二: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隐喻:人的先天本能的缺失与技术的起源(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生理学角度:人是一种“尚未完成的”动物说明:首先,人类出生之后需要一个漫长的后天学习过程。
其次,在人类的进化中,人是未经特化的。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普罗米修斯的神话生理学研究▪人类相对于动物,先天本能的缺失▪但人却能运用技术改变自然。
▪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一个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范畴(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马克思: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它包含着下面几层含义:(1)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干预(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3)技术活动具有高度目的性。
(4)技术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
海洋石油981(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1)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干预人在劳动过程中,借助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两条路径工具的运用基本上是人类先天本能的缺失导致的一种生存策略。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3)技术活动具有高度目的性。
人们从事某一具体的技术活动,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4)技术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 中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 年中,一直坚持研究数 学。他的长达一千多页 的数学手稿,便是他多 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 研究了初等数学及其开 展史、微积分开展史。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现实根底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消费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开展,英、法、 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 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 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 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根底。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
学及其特性。
第1页
科学、方法系 统和知识体系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消费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终究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之中, 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工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
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技术思想的根本 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的本质构造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开展以及科 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构造、开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自然观方面,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将自然看作一个被机械化的、可预测的系统,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更加重视自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在于它忽略了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自然看作一个被机械化的、可预测的系统。
这种观点无法解释自然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无法应对复杂的自然现象。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不同认识。
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系统,人工自然观则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生态自然观则更加重视自然的平衡和生态保护。
这些观点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人类必须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和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也为我们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人类必须通过保护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在保护自然和满足人类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XXX、XXX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18、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XXX、XXX科学技术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础。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机械,而机械是被设计好、决定好、已经完成了的,未完成的半个机械是不能运行的,不再认为世界象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于是就没有了发展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世界观;3.不彻底性: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动力”式的神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间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 物质手段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
• 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 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 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 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 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 科学”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 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 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 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 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 手机、打卡机 • 科学技术使“上帝死了,人活着”,也是科学
技术使“人死了,机器活着”!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 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重大。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正如马克 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 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 会生产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 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 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 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 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 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 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 其理论内容包括: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 马恩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 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 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 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 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 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示这种事物运动变化中的内在联系。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二)科学的分类
• 恩格斯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 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 式。
•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培根:记忆的科学(历史、语言);想象的(文学、艺术 );理智的(哲学、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征
• 圣西门(法)研究对象的现象分类 • 黑格尔把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并试图揭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三大发现
• 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 第一、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 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 法的主要条件
•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 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