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资料 吐血整理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资料 吐血整理3.

●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 革。“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 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 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科学和非科学的绝对普遍的标准,提出了“怎么都行”的主
张。(具体内容后面讲述)
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 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牛顿以其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科学观取代
了神学目的论。 爱因斯坦:物理学形成了一套不断进化
的逻辑的思维体系,其基础不能由任
何归纳法从经验中提取,而只能通过 自由创造获得。这个体系的正确性 (真理内容)在于其在感觉经验基础 上导出的定理的有用性,而后者与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一) 形成
1、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 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2、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重要理论背景。 3、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 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 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 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技 术思想。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技观ppt2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技观ppt2

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
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 的价值; 科学还要有更广泛的社会作 用,还有认识的、文化的、 教育的、哲学的价值。
技术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 价值、社会价值、 军事价值。
⑤.发展进程不 同:科学与技术 之间存在发展的 不同步性。
⑥、研究方法不同: 科学:归纳、实验、数 学—演绎、假说—验证等 方法; 技术:分析、设计、操作、 方案—试验等等。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首先,科学与技术都是以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 旨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次,科学和技术都与社会 的物质生产紧密相关。它们 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 动,都可归于生产力的范畴。 社会的物质生产需求是科学 与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最后,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
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
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
我推进的、自在的或者自我扩展的力量。
技术自主性的三个层次:
第一、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第二、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渗透,或者说整
个社会的技术化; 第三、技术对人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对人 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②社会建构论
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
3、科学与技术的比较,262页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①.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 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
科学回答 “是什么”和 “为什么” ——认识自 然;
技术研究“做什么”和 “怎么做” ——改造自 然。
②.活动过程不同
科学:实践——认识, 经验——理性 探索性强,缺少预见性。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
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 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202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专题二: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专题二: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隐喻:人的先天本能的缺失与技术的起源(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生理学角度:人是一种“尚未完成的”动物说明:首先,人类出生之后需要一个漫长的后天学习过程。

其次,在人类的进化中,人是未经特化的。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普罗米修斯的神话生理学研究▪人类相对于动物,先天本能的缺失▪但人却能运用技术改变自然。

▪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一个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范畴(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马克思: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它包含着下面几层含义:(1)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干预(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3)技术活动具有高度目的性。

(4)技术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

海洋石油981(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1)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干预人在劳动过程中,借助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两条路径工具的运用基本上是人类先天本能的缺失导致的一种生存策略。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3)技术活动具有高度目的性。

人们从事某一具体的技术活动,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4)技术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9世纪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 中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 年中,一直坚持研究数 学。他的长达一千多页 的数学手稿,便是他多 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 研究了初等数学及其开 展史、微积分开展史。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现实根底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消费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开展,英、法、 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 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 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 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根底。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
学及其特性。
第1页
科学、方法系 统和知识体系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消费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终究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之中, 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工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
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技术思想的根本 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的本质构造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开展以及科 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构造、开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自然观方面,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将自然看作一个被机械化的、可预测的系统,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更加重视自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在于它忽略了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自然看作一个被机械化的、可预测的系统。

这种观点无法解释自然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无法应对复杂的自然现象。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不同认识。

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系统,人工自然观则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生态自然观则更加重视自然的平衡和生态保护。

这些观点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人类必须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和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也为我们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人类必须通过保护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在保护自然和满足人类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XXX、XXX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18、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XXX、XXX科学技术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础。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机械,而机械是被设计好、决定好、已经完成了的,未完成的半个机械是不能运行的,不再认为世界象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于是就没有了发展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世界观;3.不彻底性: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动力”式的神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间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推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方法论不仅关注科学内部的发展,也关注科学与社会、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科学的社会化进程。
PART 05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挑战。 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类命运,引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变革,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其伦理道德 问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科学技术的 社会作用及其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后来的马 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点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 了自然观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 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现象的 解释也越来越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自然观的变革,使人们逐渐摆 脱了神秘主义和迷信的束缚,形成了 科学的自然观。
要点二
科学技术为自然观提 供了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观提供了科学 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等 科学方法,人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 秘和规律,为自然观提供科学依据。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制约作用
伦理道德对科技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确保科 技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确方向并防止其被滥用。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必须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准则,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和安全。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 体”。
➢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研究目的不同
科学求真,技术求效用
➢ 研究对象不同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 ,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 工自然系统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 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 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 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 始祖A.孔德等提出。
➢ “上帝在天堂里”因为是不可经验的,因此 检验的,因此也就 是有意义的
下列命题是不能被证伪的:
➢ 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 在赌博性的投机事业中,运气是可能存在
的。
经验能证伪理论?
➢经验中渗透理论。既然理论是可错 的,那么受理论的指导与污染的经 验也必然是可错的。可错的经验有 什么资格证伪理论呢?
整体主义的科学观
➢ 任何科学命题或理论都不是各自孤立 的,而是与其周围条件和其它理论相 联系的。因而与它相联系的周围条件 和其他理论就构成为这个理论的背景 知识。当实验事实与该理论不相一致 时,是该理论错了还是背景知识有问 题是无法确定的。
➢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 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 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 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 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 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 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的 结构特性。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集体的事业。科学 成为社会建制,作为社会职业和社会部门被越来越细致的分类,越 来越结构化在社会中,形成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4. 科学的分类
5.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6.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
以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为开端,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承接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对 西方发达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展开激烈批判的过 程中阐述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他们认为,理 性的分化导致了现代社会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弘 扬,造成价值理性的失落,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从而社会成 了单向度的社会,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1. 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 各种
2. 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3.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 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 如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 “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 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澄 清技术与超技术事物的关系,如技术与艺术, 技术与伦理学,技术与政治,技术与宗教,技术 与社会等,强调人文价值对技术的先在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目前、科学研究工作占有社会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 额的社会投资,已建立了一支由科学家、学者、工程师、科 研管理专家等组成的庞大专业队伍,组织了各种科研机构、 学术团体和各级科研管理组织,拥有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 各种实验室、研究所、试验基地,拥有现代化的图书——情 报网络系统,并对客观世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取 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和发现。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结构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之 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 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 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技术的每一次 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 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在当今世界战略格局中,科学 技术是一个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 制高点,谁就会在全局上处于有利 地位,否则就处于被动地位;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很多国家强 国富民的基本国策。
现代:由于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技术活动领域的扩大, 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技术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 ,科学成了技术的先导,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指工 具和设备,在计算机产生后,又出现了标明工具和设备相互 作用方式、活动程序和过程的软件,正是在这些变化的推动 下,人们对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技术即包括物质因素( 技术的物质存在方式),又包括精神因素(人的知识和能力 ),也包括主体的创造意识和思维。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第一,科学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改 造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也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在改造 世界这一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科学与技术获得了完整的统 一
第二,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科学为技术的开发 提供理论基础,为技术的创新作了知识上的准备;而技术 的发展又为科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工具,探索手段 。现阶段,不但技术日益科学化,科学也日益技术化,两 者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科技一体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工人们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呼声,无产阶 级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无产阶级为反 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身的解放进行 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
思想理论 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 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理解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资本同劳动者相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被资产阶级操控,成为异己的力 量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劳动者身上某种智力和身 体的畸形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不能只是局限于社会应用层面,而应 透过技术系统在社会上的巨大能量,深人发掘其深层意涵。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一层面上科学 与技术是统一的。
技术(机器)无非是物化的科学、融人资本的科学,它们不过是科 学的一种特定形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 实践基础得到保障”。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八)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 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 物质手段。
——马克思
自然科学 历史科学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 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 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 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 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 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 进步。”

武汉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讲义(第二章)

武汉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讲义(第二章)

武汉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高教版课后答案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高教版课后答案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 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 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 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同时也 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 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 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 物质手段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
• 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 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 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 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 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 科学”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 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 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 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 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 手机、打卡机 • 科学技术使“上帝死了,人活着”,也是科学
技术使“人死了,机器活着”!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 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重大。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正如马克 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 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 会生产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 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 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 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 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 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 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 其理论内容包括: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 马恩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 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 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 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 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 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示这种事物运动变化中的内在联系。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二)科学的分类
• 恩格斯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 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 式。
•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培根:记忆的科学(历史、语言);想象的(文学、艺术 );理智的(哲学、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征
• 圣西门(法)研究对象的现象分类 • 黑格尔把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并试图揭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三大发现
• 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 第一、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 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 法的主要条件
•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 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