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合集下载

专硕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专硕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专硕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专硕 333 教育综合考试是为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等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理解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能够运用教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3、具备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开展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1)教育学原理约 60 分(2)中国教育史约 30 分(3)外国教育史约 30 分(4)教育心理学约 30 分4、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2)简答题: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3)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四、考查内容(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2、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历史发展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4、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社会功能(3)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的教育目的6、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概述(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7、课程(1)课程概述(2)课程设计(3)课程改革8、教学(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4)教学方法(5)教学组织形式(6)教学评价9、德育(1)德育概述(2)德育过程(3)德育原则(4)德育途径与方法10、班主任(1)班主任工作概述(2)班集体的培养(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1、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的素养(3)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二)中国教育史1、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3)国学与乡学(4)“六艺”教育2、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3)孟轲的教育思想(4)荀况的教育思想(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6)道家的教育思想(7)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太学以养士(3)察举制度与任子制(4)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3)科举制度的建立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2)书院的发展(3)朱熹的教育思想6、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7、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洋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2)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8、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2)“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3)清末教育宗旨9、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3)1922 年“新学制”10、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2)教育制度改革(3)学校教育的发展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三)外国教育史1、古希腊教育(1)古风时代的教育(2)古典时代的教育2、古罗马教育(1)共和时期的教育(2)帝国时期的教育3、西欧中世纪教育(1)基督教教育(2)世俗教育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2)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3)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4)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5、近代欧美国家的教育(1)英国教育的发展(2)法国教育的发展(3)德国教育的发展(4)美国教育的发展6、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2)洛克的教育思想(3)卢梭的教育思想(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6)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7)斯宾塞的教育思想(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新教育运动(2)进步教育运动(3)实验教育学(4)文化教育学(5)实用主义教育学(6)批判教育学8、现代欧美教育制度(1)英国教育的发展(2)法国教育的发展(3)德国教育的发展(4)美国教育的发展(5)日本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2、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4)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1)学习的内涵与分类(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内涵(2)学习动机的理论(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5、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表征与类型(2)知识的理解(3)知识的整合与应用6、技能的形成(1)技能的内涵与类型(2)操作技能的形成(3)心智技能的形成7、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内涵(2)学习策略的分类(3)学习策略的训练8、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解决的内涵(2)问题解决的过程(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4)创造性及其培养9、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与品德的内涵(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3)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总之,专硕333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涵盖了教育学科的多个重要领域,考生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汉代学校制度框架,但也有诸多突破,其主要表现如下:①等级性的加强;②专门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专门学校的发展开启了唐代专科教育的先河。

1.西晋的国子学西晋咸宁二年,晋武帝下令建立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以后国子学制度逐步得到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

国子学的创立是为了维护士族阶级享受教育特权的愿望,严格士庶之分,也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化更加明显。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①“四馆”:文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儒学馆②总明观:集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且教学已退居次要地位,其主要内容为“儒”、“道”、“文”、“史”四科。

3.北魏的官学①北魏建国初期,以经术为先,立太学,撰写《正文经》作为太学教材;②明元帝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中书学是北魏的特创。

③孝文帝时期,为了加速封建化进程,强调皇族教育,建立了皇宗学,这也是北魏首创。

(二)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采纳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文化教育政策,其基本内容如下:①崇儒兴学。

唐太宗时期,诏令由颜师古、孔颖达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的解释,皇帝钦定,提名《五经正义》以及编写《孝经》。

唐文宗时期镌刻石经,维护儒经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②兼用佛道。

唐朝时期提出“三教虽异,善归一揆(kui)”。

③发展科举。

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成立。

④任立私学。

隋唐时期,鼓励私学的发展。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朝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是由负责礼乐的太常寺监管学校;隋朝后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管理的需要,中央官学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从太常寺分离,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既是高级教育学府,也是教育行政机关;从此,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得以实行,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管理;地方官学由州长官负责;专科性质的学校则归对口的行政部门管理,以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综合类:三人行教育研发出版的核心习题集、核心试卷(高分学员必备资料)及基础强化班、冲刺点睛班、模考点睛班复习资料(对跨专业的学员极为合适)。
中外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 (透明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吴式颖编蓍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透明推荐)★
孙吴的这两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知识点,而且标准答案明显是参考的这两本书,所以有这两本书应该是足够了。
如果有时间,以下两本书也可以看看:
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教育史
相关参考书:
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 管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二)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二、三章”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见《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教育心理学》(人教版)“第六、七章”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当时,突厥、吐蕃、高昌、渤海国,以及朝鲜半 岛的新罗、百济、高丽等,都派遣留学生来长安, 其中意义比较重大的交流要属中印、中日的文化 交流。PaFra biblioteke36
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
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
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遣唐使; 第二类为留学生; 第三类为学问僧。
Page 27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
一体。
Page
28
4.清代的科举制度改革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
Page
29
四、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Page 5
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隋朝设立了国子
寺,后又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
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教育成为独
立的部门。 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 管理加强。
Page
6
三、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善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是我 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
4. 教育管理
规定修业年限,形成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考试 等学业评估检察体系,还规定了旬假、田假、授衣假等假 期制度。
Page 9
第二节 科举制度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四、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五、科举制的影响
Page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 历史联系的
1936
⺠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1946
定义 特质
定义和特质
陶行知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
三大基石
在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科举制
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优点
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影响
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国家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缺点
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
《颜氏家训》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
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制度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格局 思想层面启发,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忠君尊孔 粗糙,没克服内在矛盾,引起排异 抑制维新思想,不利于思想启蒙
三舍法
监生历事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修身之要 处世之要
书院培养目标
接物之要
书院功能
书院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特点
书院教学(4) 书院的规章制度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西晋在继续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文帝当政的元嘉时期,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文帝征召名儒,先后设立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博士。

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三、北魏的中央官学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

中书学名称是北魏的特创,太和十年(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为强调皇族的教育,北魏还建起了黄宗学。

黄宗学亦为北魏首创。

附:泰始:????(265年十二月-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鲜卑族人。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教政策和调整,文教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和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311中国教育史真题:选择题随堂讲义

311中国教育史真题:选择题随堂讲义

中国教育史选择题出题分析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2008年,第11题】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A.都学B.乡学C.国学D.官学【2012年,第14题】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2014年,第14题】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分别称为()A.成均泮宫 B.辟雍庠序 C.辟雍泮宫 D.辟雍泽宫【2015年,第14题】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A.诗书B.礼乐C.射御D.书数【2016年,第14题】在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学校中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A.庠B.成均C.序D.泮宫【2019年,第14题】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知识点:孔孟荀儒家学派【2007年,第11题】“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2008年,第12题】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对“愤”的解释是()A.“达其辞”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开其意”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2010年,第14题】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重视道德教育B.重视文史教育C.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2014年,第15题】下列引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C.“仕而优则学”D.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016年,第15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一关乎学习过程的论述出自()A.论语B.墨子C.孟子D.荀子【2019年,第15题】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知识点:墨家、道家、法家【2011年,第14题】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A.政治教育B.科技教育C.艺术教育D.军事训练【2018年,第14题】“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中国教育史重点

中国教育史重点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经学教育; 太学;【北师 11-1】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1998-1、中山 10-2】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1998-3】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与【1998-2、华东 11-3】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代“兴文教”政策;【1997-1、陕师 11-1】“苏湖教法”;【天津 10-2】北宋三次兴学【1999-1】“三舍法”;【浙师 10-1、1998-1】“监生历事”;2、书院的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1997-1】、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西南 10-2】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1999-2】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陕师 11-2】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华中 11-3(现代意义 )】“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华东 10-1】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97-1】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10.被封为“亚圣”的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4.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A.韩非B.庄子C.老聃D.荀子2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2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二、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后秦姚兴、梁朝武帝也设置“律学”。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 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北魏也曾设医学博 士以教弟子。 (一)“四馆” 1.概况:438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 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 2.意义: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 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三 、论家庭教育
(二)威严有慈,爱教结合 颜之推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 一味放纵:“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 笑。”别人提醒他时还不以为然。这样,孩子就会以为 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等到孩子逐渐长大,不良行为也愈 加明显,这时父母才觉察到,开始加以管教。然而已经 难以奏效了,反而导致子女的抵触对抗:“捶挞至死而 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颜之推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 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庄重严肃,但不能 过于严厉,要严慈有度,所谓“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 女畏惧而生孝”。
一方面,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选才与育 才的标准和要求得以统一。促进了学校教育的 发展。
(1)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各,而进学校读书 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 教育的重视。 (2)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 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 极意义。 (3)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 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和文武兼备教 育的发展。
(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第163-165)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1、论教育作用(变化气质)和教育目的(‚明人伦‛)
2、分阶段教育的思想(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3、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24
五、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 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致良知‛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 现,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局面。 • 继孟轲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学说,要求人凭借 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欲;将‚格物‛理解成 ‚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欲一一追究、搜寻出来;要求 人懂得知与行是合一的,一个不善念头的发动就是恶行, 故须除恶于未萌动之时。 • 王守仁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识,提出要助其身心健康 发展。
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1)兴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2)兴教化,正万民。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2、关于教育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
3、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学原则与方法:强勉努力、多连博贯、学贵专一。
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清初颜元规划漳南书院就
是以胡瑗为法,直到近代仍有人提议在新学堂中仿分斋讲习之法。
19
“三舍法” “三舍法‛又称‚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 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 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 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 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实行‚三舍法‛意在突显学校作用,抵消科举的影响,并将学生平时表现与考试成 绩共同作为考核和选拔依据,而层层淘汰制度又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进 取心,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创新,对后代官学教育有很大 影响。如元代国子学和明代国子监所采用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就是将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思维导图)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思维导图)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晋初:傅玄教育作用人性论有善有恶,可变性因善攻恶,扬善抑恶,日长日消上安下顺,长治久安论学校教育复兴儒学,贵农贱商学校的发展规模=社会需求量论道德教育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梁朝: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论士大夫教育人性论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个人前途必要性谋生手段重要性论家庭教育尽量早教严慈结合切忌偏宠语言教育:通用语言道德教育:孝悌唐:韩愈“性三品”说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下之性畏威而寡罪规定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的内容五经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拨的思想论尊师重道师说学者必有师传道授业解惑相师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国子学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严格士庶之别等级性:五品以上子弟南朝宋“四馆”单科性质的大学儒玄史文总明观多科性大学设儒道文史四科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崇儒兴学兼用佛老发展科举任立私学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隋太常寺:国子寺,国子祭酒独立:国子学国子监国学以教胄子,太学以选贤良四门学传授五经创设书学、算学唐官学中央教育机构独立国子监分工明确有法可依:《唐六典》等级入学制度>3国子学>5太学>7四门学<8律学书学算学学礼制束脩礼国学释奠礼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教学制度考核制度旬/月/季/岁/毕业试惩罚制度主簿休假制度旬假田假授衣假中央附属学校医药学校附设与政府事务部门分科分专业进行教学地方官学州县两级私学初级私学高级私学书院的创立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形成学校体系确立教育行政体制的分级管理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结合重视专业教育。

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19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五)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二、教育与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9专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9专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三、科举考试的概况 (一)考生来源
生徒——每年冬天,学校都要将经过考试合格的学生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这些
学生称作生徒。
乡贡——不在学校学习而学有所成的人,向州县提出书面申请,经考试合格,由
州县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由于他们随各州县进贡的礼品解送,故称乡贡。
(二)报考时间和报考办法
每年11月1日开始,经学校和地方州县的考试,选出合格者送到尚书省,参加第二年的 省试。到尚书省后,生徒和乡贡须疏名而列,结款通保,填写三代履历,经户部审查 后,再将名册送往礼部,然后礼部定期举行命题考试。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专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一、科举制的产生
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3年),隋炀帝下诏以十科举人: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 “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就是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五、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解阶级矛盾 1、学校教育易受到忽略
2、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2、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3、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五)考试方法
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四、科举制图示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