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提升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升的经济学解析
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升的经济学解析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并探讨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引入新的工艺、机械设备和生产方法,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每单位劳动力的产出。
例如,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可以替代人工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和低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资源智能配置。
这种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品产生,并且减少了人力成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因此可以降低企业的总体生产成本。
此外,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善产品质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材料和工艺的引入,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越来越高。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升的相互关系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技术进步是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技术进步为企业提供了更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方法,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企业能够提高生产力,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提升也对技术进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增加,企业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促使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加速技术进步的速度。
三、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升的经济学机制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升的经济学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力资本的培养。
首先,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的核心动力。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工艺、产品和管理方法,企业可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定额生产力的管理效果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和应用程度的增加,通过合理配置、使用来提高效率,才能发展生产。
合理地制定劳动定额水平,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才能使企业的劳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每个职工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激活生产力中“人”这个重要因素。
定额水平必须先进合理,过高过低都是脱离实际的,都不利于发挥劳动定额应有的作用。
定额水平过高,职工经过认真的努力仍不能达到,便会挫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相反,如果定额水平过低,就产生不了效益。
因此定额水平必须既先进又合理,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定额在车间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所谓先进合理的的水平,是在具备一定的组织技术措施的条件下,经过工人一定时期的认真努力,大多数人可以达到,部分人可以超过,少数人能够接近的水平,这就要求在确定定额水平时,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工厂的整体分配水平,考虑到产品的难易、熟练程度、设备的因素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性,以及职工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拿裁包车间来说吧,实行计件工资已十几年了,就裁剪、包装产品而言,也已生产多年。
从实物劳动生产率来讲,我们认为并不低,车间的单工月产目前最高与同行业相比,不算最高,也不能算低,但如果单纯从工厂下达的裁剪、包装定额来看,确实定额水平太低。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按厂所核定的绩效工资,车间需完成近150%的幅度才能得到所规定的档次的绩效工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并不是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低,而是厂里的一些职能部门各自为阵,协调配合不好。
对此,作为生产部门的车间以及职工是有看法的。
我们希望定额水平合理,愿意公平竞争,吃亏讨便宜在明处。
因此,我们希望重视企业的整体效应,重视企业的内部协调。
整体性原则追求的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如何使企业内部的各组成部分配合得当,一切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考虑,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企业最好的整体效益。
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经济话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探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这两个概念的相关性,并探讨它们对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
1.定义及概念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劳动力单位在某一时间内创造的产出量,它反映了社会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及活力水平的高低。
而技术进步则是指人类创造并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或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创新、产品的改进和制造技术的提高等。
2.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1)技术进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动力。
技术进步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并且提高了产品质量与价格,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更少的资源和较少的时间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并促进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例如,生产线和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持。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产能,并减少生产的周期时间,使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同时,更加高效的生产也可以降低每个劳动力单位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技术进步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改变生产的效率和结构。
例如,某个新技术的出现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使用相应的生产工具和提高相关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4)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生产新产品,使得市场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并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例如,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品种和规格的产品,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中可以更加自由和多变化,进而更快地实现市场需求的增长。
(5)技术进步是企业和整个经济体系的竞争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要不断更新和推广新技术,才能在市场中保持其竞争力。
同时,技术进步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坚持把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着力点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加快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必须把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动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切入点,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扩大规模转到提高效率上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真正实现效率驱动发展。
一、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点和支撑动力也不同。
同时经济增长更多是一个长期现象,长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依靠短期需求刺激能制造短期繁荣,不能产生长期增长动力,反而可能制造泡沫。
当前,由于“人口红利拐点”、“刘易斯转折点”和“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三点叠加,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加之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显著变化,依靠需求拉动的出口导向型、粗放型传统发展型式日益式微。
近年来,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我省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弱化,经济增速趋缓、下行压力加大,前期刺激形成的产能过剩仍处于消化阶段,工业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房地产销售额和面积均出现负增长,转型阵痛加剧。
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GDP增速已连续5年列沿海四省末位,这几年一直在8%左右徘徊,与广东、江苏、山东的差距逐年扩大。
2014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同比增长7%,再创近五年来新低,在全国已经公布经济数据的十多个省份中排末尾。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三个”过多依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增长质量和效益偏低,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约相当于美国的20%、日本的21%和韩国的44%,而同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8.4%、日本的9.1%和韩国的20.0%,台湾的34.1%,不到人均GDP相对水平的一半。
加快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劳动生产率① 是衡量一个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 力发展水平 的核心指标 。当前及 今 后一个时期 ,中国经济发展 的政策 目标 不再是 唯 GD P( 国内生产 总值 )论英 雄 ,而是更 加突 出强调两个指标 ,一 个是 就业 ,另一 个是 劳动生 产率 特别 是全要 素 生产率 。前者 强
6 . 6 0 %( 见图 1 )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中 国 曾 出现 过 劳 动 生 产 率 下 行 轨 迹 ,这 主 要 与 国有
企业 下岗和经济外部 环境恶 化有关 。近 年来 ,中 国全员 劳 动生产 率增 速放缓 ,更 多是 因 为新增 就业人数增速放 缓 ,而仍保 持较 高水平 意味着 中国近年来 技术 进步 明显加 快 ,劳 动者素质也逐步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反映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由 2 0 1 1年的 9 . 5 % 下 降至 2 0 1 6年上半年 的 6 . 7 %;而 同期 的城 镇新增 就业人数增 速下 降幅度更 大 ,由 2 0 1 1年
技 术 装 备 改 进 、经 营 管 理 改 善 等 因素 。
(
)经费支出 占 G DP比重 、知识密集 型服务业增加值 占 G D P比重等考核指标 。
一
、
中 国劳 动 生 产 率 的 变 化趋 势分 析
近年来 ,中国劳动力短 缺 问题 开始 显现 ,东部 沿海 地 区劳动 密集 型企业 出现 “ 招 工 难” ,主要是以技师 、技工等专业技术人才 为代表 的 中级劳动力 供需失衡 。第 二 、第 三产 业 的转型升级需要 大量 高素质劳动者 ,但短期 内很 难大 幅度提升农村 转移劳动力 的知识 、 能力 和技术水平 ,而 由此带来 的跨 部 门劳 动生产 率提 升趋 于减 弱 。当前 ,中国致力 推行 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 升级 ,抑制 劳动生 产率增 速下 降态势 ,但 在水 平上 与发达 国家 相 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学习农行广西分行经验之感想
在考察广西分行营业部、桂林分行和北海分行业务发展情况期间,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很“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襄樊分行与广西三行比较,发展差也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水平上。
加快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对襄樊分行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
广西三行的人均生产率水平远远高于襄樊分行,到2006年底止,广西三行人均存款总量分别是襄樊分行的1.76倍、1.09倍和1.2倍;人均存款增量分别是襄樊分行的2.36倍、1.05倍和1.38倍;人均有效贷款分别是襄樊分行的5.87倍、2.03倍和1.98倍;人均中间业务收入分别是襄樊分行的1.51倍、1.25倍和1.39倍;区分行营业部和桂林分行的人均利润分别是襄樊分行的12.96倍和4.74倍。
近年来,襄樊分行业务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核心业务总量已跃居全省农行系统前位,但受机构总量和人员总量“两多”所掣,全行人均、点均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全省农行平均水平之下。
2007年6月止,襄樊分行的人均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经营利润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7万元、180万元、0.19万元和1.52万元;点均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经营利润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万元、356万元、3.67万元和29.62万元。
2006年底,襄樊分行人均、点均有效存贷款量分别为879.3万元和16342万元,比建设银行分别低873.7万元和14702万元;比工商银行分别低11.7万元和7953万元;比中国银行分别低412.7万元和2349万元。
通过比较分析,襄樊分行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广西三行,落后于全省农行的平均水平,落后于襄樊同业。
劳动生产率低下,已成为影响襄樊农行形象、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子。
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对襄樊分行来说刻不容缓。
劳动生产率指标,是评价和衡量一个行的业务发展水平、经营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关系到一个行的整体形象、资源配置和全员的切身利益。
如果仅有业务总量的较快发展,而人均劳动生产率未能得到同步提升,那么这种发展仍然只会是低速发展和低效发展。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是指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方面,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多样化、高效率的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实现增长和进步的过程。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工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加速资源配置的优化。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优化,新的高效率工业产业得以发展,从而提升整体产能和经济效益。
其次,工业化可以促进就业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广大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就业,有效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工业化还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提升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工资待遇。
再次,工业化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促使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动,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科技产业链。
最后,工业化可以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通常在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处于较高位置。
它们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资源分配权,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对工业化的促进经济发展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经济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带动人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大,促进工业产品的销售和生产。
其次,经济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的支持。
经济发展带来的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加快产业品的流通,电力和能源供给的提升可以支持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
再次,经济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工业化的人力资源提供了保障。
城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城镇化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还可以促进城市化消费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一、城镇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城镇化可以聚集人口和产业,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和产业效益,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相比于农村,城市有更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设施,便于人员流动和资源配置。
城市中的企业也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各种资源和市场优势,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企业聚集效应更加突出。
因此,城镇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二、城镇化促进人均收入增长城镇化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促进了人均收入的增长。
在城市中,工资水平普遍更高,同时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工作机会。
居民可以通过更高的工资和就业机会获得更多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中的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设施也更加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因此,城镇化对人均收入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城镇化推动城市消费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城市人口对于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品和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消费升级呈现出了从“吃穿住行”到“品质消费”和“生活消费”的转变。
因此,城镇化推动了城市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大和多样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过城镇化的进程,原本分散的资源和产业可以更好地聚集起来,形成灵活的产业集群,形成互补性和协同性,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
城镇化还可以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城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还能够促进城市消费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国际贸易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前言近年来,实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使得世界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国经济之间的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竞争与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进步与发展。
在国际经济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国际贸易一体化发展将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一体化概述所谓的国际贸易一体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不但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样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
在一个方面上,世界范畴内各个地区与国家的经济组织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在另一个方面上,在世界范畴内,构建全球化的经济机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经济行为,且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形成经济运转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而区域经济集团化就是指国家为了提升对外竞争力与对内经济的合作,利用条约和协定的方式,把一个区域中两个以上区域或者是国家在一个共同机构中,编订区域经济贸易、金融以及财政等政策,消除阻碍区域中各个国家发展的障碍,进而达成区域中的资源的优化,互惠互利,最后构成一个超国家的集体。
就本质而言,区域集团化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亚太经合组织。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旦两者都能够发挥功能,那么就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三、国际贸易的具体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因为全球市场的不断拓展,商品交换与生产的发展,打破了之前闭关自守与自给自足的发展形势,将全世界的国家都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资本与商品的输出相连,商品结构发展一定的改变,贸易额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加强了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交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竞争都是十分激烈的。
商品的价格较低,质量优良,那么该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就占据一定的优势,否则,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
智能制造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和影响
智能制造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和影响智能制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智能制造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升级,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智能制造对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智能制造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和影响。
1. 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的运用,可以大大减少人为操作,减少生产中的错误率,提高生产速度和稳定性。
这种高效率生产模式为企业带来了长期的竞争优势,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2. 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制造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的运用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降低了用工成本。
同时,智能制造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物料的浪费和损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
3. 优化产品质量智能制造通过精密的数据分析和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一致性。
优化产品质量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品牌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向更高质量的生产力迈进。
4. 实现定制化生产智能制造技术使生产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智能制造,企业能够实现批量定制化生产,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 创新生产模式智能制造对生产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智能制造将带来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实现更高效、更快速的生产方式,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6. 加速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被各个行业所接受和应用。
大规模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将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为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级、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7. 提升劳动生产率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可以缓解人力短缺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
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
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一、引言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生产力的概念和作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工人、机器和其他生产要素能够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生产力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生产力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
2、促进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发展,从而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3、加速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减少资源浪费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三、生产关系的定义和类型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产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奴隶制奴隶制是一种以保护奴隶主的所有权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劳动力和产品。
奴隶制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奴隶主通过奴隶的劳动生产农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2、封建制封建制是一种以领主的权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领主通过控制土地和农民的劳动力而获取经济利益。
封建制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完成。
3、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力获得经济利益。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业生产和商品生产,主要是由工人完成。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一、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收入来源开始多样化。
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二、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和附加值的增加。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其更适合市场需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也能够推动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家的农产品对外出口和国际竞争力。
三、保障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和耕地面积却有限,农业种植面积的减少对粮食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四、推动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乡村人口外流等。
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经济发展均衡。
五、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稳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农村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从而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六、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已经日益依赖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和农业装备的升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作方案
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作方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劳动力短缺的日益严重,如何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已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我建议的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工作方案:一、引进先进技术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们可以引进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可持续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如以智能化为基础的种植技术、自动化农机具等。
此外,还可以在科技方面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转化。
二、提高农民技能提高农民技能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培训,并且设计更加有效的培训方案,使农民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如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三、加强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
我们可以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推广农村合作社模式,提高产销对接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力结构、提高生产效益等方法来优化管理,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利用率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进行轮作休耕、加强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在保证土地产出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缩减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和资源的浪费,避免农田资源过度使用。
五、优化补贴政策政府可以通过优化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针对使用新农具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对采用高效农业技术的农户奖励;对农村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等。
综上所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化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引进现代技术、提高农民技能、加强组织管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加速推进,劳动生产率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技术进步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科技的革新和创新,新的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力,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首先,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革新。
以工业生产为例,传统的生产线上的大部分工作职能都可以由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取代。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错误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其次,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协助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任务被计算机和软件所取代。
例如,在办公室中,电子邮件、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显著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数据的管理效率。
再次,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力的专业化和专业化。
随着科技的推动,许多职业需要更高的技能水平,劳动力也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
这种专业化和专业化的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技术进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提供协助工具和促进劳动力的专业化,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可能影响尽管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新兴技术可能会导致劳动力的不适应和失业。
首先,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职业的消失。
例如,在制造业中,传统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因为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而减少。
当劳动力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发展时,他们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
其次,技术进步可能会带来压力和不确定性。
新技术的引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可能会面临转岗、学习新技能的压力。
对于一些技术更新速度较慢的行业或地区而言,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一段时间内的就业不确定性。
最后,技术进步可能会造成劳动力的技能鸿沟。
虽然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但劳动力必须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保证措施
劳动生产率保证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确保劳动生产率的稳定增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各行各业都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健康安全,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本文将从机械设备保障、职业健康标准、培训和教育、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劳动生产率保证措施。
一、机械设备保障劳动生产力的保障离不开良好的机械设备。
企业应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修设备,并对设备操作员进行培训,确保其熟练运行设备并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二、职业健康标准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职业健康标准,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识别和控制措施。
这包括对各种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危害评估和监测,确保员工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同时,企业应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培养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习惯。
三、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是保障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
企业应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确保员工获得必要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操作规程、急救知识、应急预案等。
此外,还应注重定期培训,以跟进技术的更新,并提供晋升途径,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四、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应建立科学、严格的班组、车间和公司级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合作机制,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应确保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并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与薪酬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引入奖励机制,如设立优秀员工奖、先进团队奖等,以激励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如何解决我国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可看见,在静态状况下,就业岗位与产出
总量成正比,产出水平越高,就业岗位量 越多;而就业岗位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产出量一定的情况下, 就业岗位就越少。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无 助于失业的减少,相反,还可可以节约大 量的劳动力,使失业难题更加突出;而扩 大劳动就业势必造成劳动行为不规范、技 术进步落后和企业人浮于事等负面影响, 从而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看见,提 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具有对 立性。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非凡群体实行就业扶持 政策。
可以否实现劳动力在较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最 佳配置,从而扩大劳动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社会保障制度的 完善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不仅要在国有企业 建立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还必须 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个体经营者这些职业风险大的对 象,都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创造公平竞争、 机会均等的宽松社会环境。
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办法不重要,因为提 高劳动生产率而造成的较高经济增长速 度对扩大就业起根本性的作用,亦即采 用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身也可以 扩大劳动就业。乍看起来,采用新技术 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策不仅无助于失 业的减少,相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计算机和机器人的使用等还可可以节约 大量劳动力,使失业难题更加突出。从 短期、静态或从某一片面的角度看,确 实如此。
从就业角度看,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还必 须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农村进城务工的 劳动者也纳入城市社会保险的范围,以消除 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实现生产资料和劳 动者的最佳结合,促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 形成,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 高的难题。
对非凡群体应实行就业扶持政策。政府通过 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 企业,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应实行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达不到比例的 企业和单位要交纳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针对城市贫困无业人员、低技可以无技可 以待业人员,政府要建立就业办事制度, 扶持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环境保洁、 社区保安,社区办事等项目,安置特困人 员就业及组织开展免费就业办事等
劳动效率
劳动效率(efficiency of labour)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水平。
它反映一定量劳动投入所得的有效成果数量。
劳动效率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或完成的工作量,或者劳动者创造一定使用价值和价值或完成一定工作量需要的时间。
一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越多、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或者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同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完成同等的工作量,都表明其劳动效率越高。
反之,劳动效率越低。
劳动效率可以用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来表示。
劳动效率的概念通用于各社会形态和所有社会经济部门。
从计量的范围来划分,劳动效率可以分为全社会劳动效率、部门劳动效率、地区劳动效率、行业劳动效率、企业劳动效率和劳动者个人劳动效率。
劳动效率是经济效益的主要方面,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
劳动效率的计算公式[2]劳动效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跟平均职工人数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劳动效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3]从劳动过程自身来看,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首先可以从构成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来分析,即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主要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劳动手段主要包括劳动者运用的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及劳动工具的规模等。
劳动对象指未加工过的和加工过的。
其次对劳动过程的管理也是影响劳动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一个经济的人、才、物、产、供、销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从政策因素来看,由于劳动效率直接与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有关,人口政策直接决定未来劳动力的供给,所以人口政策对劳动效率有直接影响;就业政策制约劳动力的需求,就业政策就成了影响劳动效率的另—个政策性因素;合理的分配政策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相反,就会抑制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效率的高低,分配政策就形成影响劳动效率的第三个政策性因素;最后,产业政策是制约宏观经济劳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技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技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技能的作用日益凸显。
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不仅对个人的就业前景和薪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更对国家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劳动力技能对经济增长的深远影响。
首先,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技能水平,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意味着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一个拥有先进电脑技能的程序员可以更快速地编写代码,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一名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工程师能够更快地解决技术问题,加速工程进展。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也会直接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对经济结构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产业面临调整和转型的压力。
而掌握新兴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则更容易适应产业升级和变革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拥抱新机遇。
当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时,劳动者更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性,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鼓励劳动者学习新技术,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这样的努力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劳动力技能的提高还会带来就业市场的改善。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和工作模式。
那些掌握高级技能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更有竞争力的职业机会和薪资待遇。
而那些只拥有一般技术的劳动者面临着更高的失业风险。
通过提高劳动力技能,劳动者可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此外,高技能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较高,能够推动企业提高待遇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劳动力技能提升还能促进创业创新。
掌握高端技术和知识的劳动者更能够进行创新和创业。
高技能的劳动者具备解决问题、发现商机的能力,更容易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生产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生产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而生产力的提升则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就生产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其在不同层面上的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提升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当生产力得到提升,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上升。
这是因为生产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节约劳动力的使用时间和精力,更高效地运用资源和技术。
例如,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以及培训提高员工技术素质等措施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能够达到更高的产出水平,还能够增加劳动收入水平,从而激发经济活力和内需市场。
其次,生产力的提升对于创新能力的增强有着重要作用。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生产力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增强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
提高生产力可以使企业更有能力进行研发和创新,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例如,通过研发出更高效、更环保的生产工艺,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而且,生产力的提升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用于研发和创新,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
因此,生产力的提升在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生产力的提升还能够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例如,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地发展经济。
同时,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浪费,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生产力的提升还对就业市场和社会福利产生重要影响。
当生产力得到提升,企业可以更高效地生产,扩大产能和市场规模,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更多的就业机会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可以参与劳动,并从中获得收入。
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同时,生产力的提升还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和财政收入,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
《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提高生产率的六点建议》
梅品文草《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提高生产率的六点建议》劳动力成木是企业最大的运营成木之一吗。
企业的薪资支出经常超出预期的预算吗。
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埋头于案头工作吗。
计划外的缺勤会在企业内引起负面的波动效应吗。
企业的劳动力报告经常缺乏细节吗。
企业的员工人均净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吗。
如果上述任一挑战听起来很熟悉,那么,有效地管理你所在企业最宝贵的战略资产一一劳动力,将有机会为企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益。
全球领先的劳动力管理方案供应商kronos的研究表明,实施劳动力管理一一与劳动力相关的职能的管理,例如时间和出勤、排班优化、人力资源、薪资一一能够使企业步入更具效率和效益的运营之路。
依据多年对劳动力管理的研究及实践,kronos公司认为,在当今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举措帮助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木,提高生产率并最小化合规风险:建议2。
采取系统的控制措施使员工工资的发放正确、公平。
企业当前的时间管理系统是否在吞噬大量资金。
它是否能够精确、公平地管理复杂的薪资规定。
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控制措施,企业将而临薪资发放不正确的风险。
多付会耗费公司利润,少付有违规的风险,可能会招致法律处罚、工会抱怨和员工不满。
人工时间管理流程要求经理们牢记与下列精品文章因素相关的复杂的薪资规定:加班奖励时间政府规章集体协议公司政策考虑一下这个例子。
一个员工正常上班时间工作了4个小时,然后又花4个小时完成一件单独的任务(计费标准不同)一一只休息了15分钟。
如果没有自动化的系统,经理必须牢记复杂的薪资规定,并将它们手动运用于时间管理工作中。
仅仅是正常上班时间4个小时,以及不同计费标准的4个小时吗。
如果员工加班,那么基本加班工资如何计算。
休息时间要不要支付报酬呢。
解决方案。
采用一个先进的时间和出勤系统自动执行您的薪资规定。
时间管理解决方案通过设定可以预先记录公司的相应评估标准、工会和规章制度并反复应用使薪资计算公平、更为准确。
有效地消除多付和少付的情况,使企业摆脱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模式2——现代“人力资本”方案:
l 根据人力资本追求投资回报的原则,以虚拟利润 的增/减来控制(工资+奖金)总包
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n 虚拟利润法
公司虚拟利润=实发工奖总额+增支的投资性 费用×(1-所得税率)+经济增加值(EVA)
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n 虚拟利润法——虚拟利润的三大构成
n经济增加值(EVA)=税后营业净利润- 资本成本
Ø税后营业净利润
l税后营业净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
Ø资本成本
l资本成本=平均经营资本×资本成本率
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n 虚拟利润与工奖总包的挂钩模式
n 采用企业虚拟利润的变动作为工奖总包调整的依据,将 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所有员工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 该年度应发工奖总包=虚拟利润×N% n N值确定的方法——H公司实例:
宏观优化案例之一:H公司方案
n H公司各大系统人均比例取值
2002年 研发系统人数 销售系统人数 制造系统人数 用服系统人数 管理系统人数 45.50% 20.50% 11.00% 16.50% 6. 50% 2003年 46.00% 21.00% 10.00% 17.00% 6.00% 2004年 46.50% 21.50% 9.00% 17.50% 5.50% 2005年 47.00% 22.00% 8.00% 18.00% 5.00% 2006年 47.50% 22.50% 7.00% 18.50% 4.50%
岗位优化的基本方法
n 案例分析:A公司总裁办公室岗位设置的优化
总裁办公室主任 副经理 企 业 传 媒 主 管 企 业 传 媒 专 员
法 务 主 管
总 裁 助 理
副 总 裁 助 理
商 务 专 员
合 同 管 理 员
专 利 专 员
法 务 专 员
岗位优化的基本方法
n 案例分析:B公司综合计划部岗位设置的优化方案
宏观优化案例之一:H公司方案
n H公司人均销售收入与业界平均水平的对比
单位:万美元
爱立信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2.5 2.7 3.2
诺基亚 4.4 4.2 4.5
朗讯 2.9 2.5 2.8
思科 4.4 5.3 8.6
北电 3.1 3.0 /
微软 4.7 5.6 8.8
H公司 1.0 1.0 1.0
Ø 为实际支出的研发费用减去按基准提取比例应提的研发费 用
l 市场战略性补贴:
Ø 为抢占市场战略制高点和开拓新市场,经公司高层批准的 战略性亏损补贴额 Ø 市场战略性补贴额的统计根据公司批准的市场战略性补贴 预算和正式批文
l 增支的IT投资和费用:
Ø 为会计期发生的公司和各部门的IT投资以及公司集中管理 的IT费用和咨询费用,减去按基准比例应提的IT投资和费 用
计划财务部 风险管理部 授信评审部 稽核部
人力资源部 会计结算部 信息管理部 客户服务部
市场1
计划财务
市场1
计划财务
市场1 …
计划财务
市场1 …
计划财务
市场n
•根据每个事业部的业务量目标和人均业务量目标来确定每个事业部的
总人数
•关键员工总行统一规划 •对于每个事业部下的其他员工,总部放权,由事业部根据内部的利润
宏观优化案例之一:H公司方案
n H公司人均产出增长指标落实的关键措施
n 职能部门:严格按照比例控制 n 业务单元:
l 与上年度相比,如果该单位“人均销售收入” 负增长,则该单位不能增人 l 与上年度相比,如果该单位“人均成本/人均 销售收入”正增长,则该单位不能加薪
宏观优化案例之一:H公司方案
n 优化结果:H公司2005年末人员数量及结构
企业 类别 研发 市场 销售 服务 职能 生产 HW 48% 31% 8.30% 33.20 35.99% % 12% 11.90% 9% 0.00% YIY YOY XJ LX X公司 35% 38%
37.40% 28.16% 9.20% 28.56%
55.76% 51.43% 10.88% 38.40%
员工总数 35,000多 人
技术研究及开发人 员 %
市场营销和服务 人员 %
管理及其它人员 %
生产人员
%
宏观优化案例之二:M银行方案
n M银行编制优化的主要依据——人均产出
宏观优化案例之二:M银行方案
n M银行人员编制优化的基本思路
行长 公司银行 事业部 零售银行 事业部 资产经营 事业部 金融同业 事业部
和成本中心自主决定
…
…
风险管理 授信评审
风险管理 授信评审
风险管理 授信评审
风险管理 授信评审
市场n
市场n
市场n
利润中心
成本中心
•根据每个成 本中心的费 用目标和人
均费用目标 来确定每个 成本中心总人 数
•总部统一规 划,优先考 虑关键员工
的配置
宏观优化案例之三:X公司方案
n 举例:同行业人员结构比例对比(2010 年)
企业投资回报=财务资本投资回报+人力资本投资回报
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n 虚拟利润法——虚拟利润的三大构成
n 实发工奖总额:
l 即会计期已经发放的工奖总额 l 预提奖金:
Ø 为会计期内预提的奖金数额 Ø 会计期内如果发生预提奖金的情况,将预提奖金加 到实发工奖总额中,一并计入虚拟利润
n 其中工奖总额为: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
n 提高运营效率(TCO) n 改变增长模式(TVO)
结论:
人均产出提升的三大核心举措
n 组织与流程优化 n 员工能力提升 n 技术升级
目录
一、劳动生产率与企业效益 二、劳动生产率加速提升方案 三、配套激励措施
组织优化的三种基本方法
n 业务整合——部门合并 n 架构调整——管理偏平 n 业务外包——资源协作
宏观优化案例之一:H公司方案
n H公司历年人均产出数据比较
项目
数据分类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人均销售订货
金额(万)
87.7
82.2
98.9
95.3
132.8
126.3
人均销售收入
金额(万)
56.7
56.1
71.5
65.9
99.3
94.6
宏观优化案例之一:H公司方案
6.85% 0.44%
11.24% 22.12%
5.08% 5.05%
17% 10%
微观优化案例之一:人均业务量分析
n A、B二个分局2009年主要产权业务量对比图
主要结论: 2009年,B分局二、三级业务量之和(11274宗)与 局(12072宗)基本持平
微观优化案例之一:人均业务量分析
n A、B分局二、三级业务人均业务量对比图
主要结论:(以2009年二、三级业务为例) B分局人均业务量只有A分局的52.5%!B分局二、三级业务初/复审人力投入是 A分局的2点3倍(18人比8人) 关键举措:将B分局相关人员数量从现在的18人在1年之内减少到10人
微观优化案例之二:单位人工成本分析
P值 产品 产品A 产品B
P10 0.21 0.15
综合计划部总监 整机计划经理 项 目 计 划 主 管 物 料 控 制 工 程 师 物 料 控 制 主 管 生 产 计 划 工 程 师 模块计划经理 模块计划主管
项 目 计 划 专 员
统 计 员
物 料 控 制 工 程 师
生 产 计 划 工 程 师
岗位优化的基本方法
n 岗位优化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n 岗位合并
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n 虚拟利润法的核心优点
n 鼓励管理者压缩非生产性人员 n 鼓励管理者提升员工能力并实现“人岗匹配” n 鼓励管理者持续动态优化流程与组织
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n 虚拟利润法——现代的二次分配
n 将传统意义上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包括工 资、奖金、福利等)全部视为企业对人力资本 的投资,充分体现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创 造企业价值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n 利用企业的虚拟利润来衡量企业人力资本的投 资回报率并有效调控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
P25 0.25 0.21
P50 0.30 0.25
P75 0.36 0.30
P90 0.40 0.35
公司值 0.35 0.20
注: 1、表中的P值为“单位产品平均人工成本”的行业P值数据; 2、单位产品平均人工成本=某产品的人工成本/产品成本。
微观优化案例之二:单位人工成本分析
n 问题讨论:作为一家制造类企业,如果要将产 品A的单位产品平均人工成本控制到业界的 P50水平(0.35→0.30),假定制造产品A的 员工人数为100人,在产量、员工工资、产品 成本构成的其他要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 才能达到目标要求?
l 公司在会计期从成本和费用中列支的全部员工 收入:包括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加班工资、 员工奖励、交通补贴、伙食补贴、医疗费补 助、企业基金以及奖金,减去各项扣款额
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n 虚拟利润法——虚拟利润的三大构成
n 增支的投资性费用=增支的研发费用+市场战略性补 贴+增支的IT投资和费用 l 增支的研发费用:
l 按岗位族合并工作性质类似的岗位 l 按业务流程合并上下游衔接的岗位
n 岗位裁减
l 减少纵向管理层级 l 裁减非直接业务类岗位
n 岗位重组
l 将次要岗位的主要职责融入重要岗位 l 将多个次要岗位的次要职责并入一个次要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