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一、基础积累

1.重点词汇释义

(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

(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2.重点虚词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今义:善良。)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

(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1.弗食,不知其旨也。(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作家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

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

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二句——第四句)论述教和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第三层(第五句)引用《兑命》的话,印证观点。

2.“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①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首先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②再对举“学”“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③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炼,逻辑严密。

3.以“佳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用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4.道理论证,“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引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①课文中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主体的身上,学与教是相互促进的。

②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6.文章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教和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三、参考译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是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