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虽有佳肴虽:即使不知其旨也旨:味美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三、通假字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四、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五、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六、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4.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中心,增强说服力。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 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人名)编纂的。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划分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虽:虽然;嘉:好、美;肴:鱼、肉之类的熟食。
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不;食:吃;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思;自强:勉励自己。
6.教学相长.也。
长:推动、促进;7.《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8.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谓:说的。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1)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1)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之①其此之.谓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兑.(yuè)命》曰“兑”通“说”,指的是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④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⑤教学相长.也今义:增长(3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学习)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形容词不知其旨.也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①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善.也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5)重要句子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一、注音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xiào)学半】教学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礼记》知识点归纳
礼记》知识点归纳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收录了各种礼仪论著。
相传为西汉时期的___编撰。
它是《四书》《五经》之一。
本文中的通假字有“嘉肴”、“兑命”和“学学半”等。
虽有嘉肴”一词表示虽然有美食,但不一定要食用。
古今异义方面,本文中的“教然后知困困”在古义中表示通过研究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在今义中则表示通过教育才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困境。
本文中的“虽有至道虽”在古义中表示即使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也不一定能得到实践,而在今义中则表示即使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也不能完全达到。
___”表示不食用。
不知其旨”表示不知道其意义。
虽有至道”表示即使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表示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困境。
本文的主旨是:只有通过研究和教育才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境,并且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二、《大道之行》本文中的通假字有“选贤与能”和“矜、寡、孤、独、废疾者”等。
古今异义方面,本文中的“大道之行也”在古义中表示大道的实践,而在今义中则表示大道的理论。
而“归”在古义中表示回归本位,而在今义中则表示归属。
不独亲其亲”表示不仅关心自己的亲属。
谋闭而不兴”表示计划不实施。
选贤与能”表示选拔有才干的人。
男有分,女有归”表示男女有不同的责任和归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示大道的实践是让天下人共同分享。
本文的主旨是:大道的实践是让天下人共同分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选拔有才干的人、男女有不同的责任和归属、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计划不实施,不仅关心自己的亲属,而且让老人、壮年人和幼儿都有所依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虽有嘉肴》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虽有嘉肴》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人名)编纂的。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划分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虽:虽然;嘉:好、美;肴:鱼、肉之类的熟食。
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不;食:吃;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思;自强:勉励自己。
6.教学相长.也。
长:推动、促进;7.《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8.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谓:说的。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1)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1)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之①其此之.谓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 知识点整理
22.《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虽有嘉肴》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字词解释虽(虽然)有嘉(好)肴(鱼、肉之类的熟食),弗(不)食(吃),不知其(它的)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美妙)也。
是故(因此)学然后(之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力,努力)也。
故(因此)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同“说”)命》曰“学(教导)学(学习)半”,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3.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迷惑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学相长5.文章论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为什么开头从“虽有嘉肴”谈起?类比推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说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学习才能懂得道理。
6.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试理清论证的思路)首先类比推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结论。
虽有佳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佳肴一、正确朗诵:虽有佳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是故 / 学/ 而后知不足,教 / 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 / 能自反也;知困,而后 / 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 / 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 / 此之谓乎?二、正确翻译: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字词解说:虽 : 即便;佳肴:美味的菜;弗:不;食:吃;其:它的;旨:甘美;至道 : 最好的道理;善:好;译句:即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原文:是故 / 学/ 而后知不足,教 / 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 / 能自反也;知困,而后 / 能自强也。
字词解说:是故 : 因此;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思自己;自强 :自我鼓励;强:鼓励译句: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而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而后才能自我鼓励。
原文:故曰:教课 / 相长也。
字词解说:故:因此;相长:相互促使译句:因此说“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
原文:《兑命》曰:“学学半。
”其/ 此之谓乎?字词解说:兑 : 通:“说”指傅说;曰:说;学xiào:教;其:表示推断“大体”;此:这;之:宾语前置的标记;学: 学习;谓: 说译句:《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译文即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而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而后才能自我鼓励。
因此说“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研究: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告诉了我们教课相长的道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一.作品链接(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二.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三.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四.特殊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中说道:“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问题探究1.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
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2.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重点词句整理《虽有佳肴》一、重点实词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5、学学半学:同“教”,教导学:学习6、虽有佳肴佳肴:美味的肉食7、弗学,不知其善也善:好处8、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9、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二、古今异义1、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4、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三、一词多义1、学学学半—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2、其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五、句子翻译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6.《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一、重点实词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行:施行2、选贤与能贤:指品德高尚的人与:通“举”,推举能:才干出众的人3、讲信修睦修:培养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5、男有分分:职分,职守6、女有归归:女子出嫁7、是故谋闭而不兴闭:杜绝兴:兴起,发生8、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9、故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从里面闩上10、是谓大同谓:叫做大同:指理想社会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举”,推举、选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有通“鳏”,老而无妻三、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2、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四、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2.不独子其子古义:指子女今义: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3.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归还4.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今义:货物5.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五、一词多义1.独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只是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老而无子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只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只有2.作①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兴起②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自作自受作为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文章④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振作六、重点句子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总结《虽有嘉肴》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2)背景材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问题探究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答: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
全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②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答: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学、教、教与学关系的论述,采用了类比论证,学、教的重要及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③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虽有嘉肴》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也。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大道之行也》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大道: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3.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二.古今异义词。
1.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4.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而长的路5.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三.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旨:名词作形容词,味美)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3.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4.不独子.其子(子:意动用法,以……为子)四.一词多义。
1.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向别人学习)2.以去以.六月息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重点词语解释。
1.弗.食(不)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3.教然后知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5.其此之谓.乎(说)6.选.贤与能...(选:选拔)(贤:品德高尚)(与:同“举”,选拔)(能:才干出众)7.讲信修.睦(修:培养)8.不独亲其亲. (.亲:父母)9.不独子其子. ( 子:子女)10.使老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11.壮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1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13.男有分. (职分,职守)14.女.有归 (女子出嫁 )15.货恶.其弃于地也 (厌恶)16.谋闭而不兴. (兴起)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18.故外户..而不闭 (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 闭:用门闩插上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记载了众多礼仪和仪式的详细内容。
其中,《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是两篇重要章节,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综述,达到复习知识点梳理的目的。
一、《虽有佳肴》《虽有佳肴》是《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的篇章。
该篇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节制、讲究食物的品质和禁忌以及宴会礼仪。
首先,知节制是指在食用过程中要知道适可而止,不贪吃、不暴饮,以养生为主要目的。
这与现代养生观念相契合,强调了饮食的健康与平衡。
其次,文章提到了对食物的品质和禁忌的讲究。
在《虽有佳肴》中,我们了解到古代人对食材的挑选有严格要求,尤其关注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
同时,文章也列举了一些禁忌,例如忌食不洁、腥臊之物等,这是古人在饮食方面的道德规范。
最后,宴会礼仪是《虽有佳肴》的重点内容之一。
宴会礼仪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要求主人热情好客,客人尊敬主人,同时也要注意席间的仪态和口德。
这种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
二、《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是《礼记》中关于法律与道德观念的章节。
它讨论了人类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身养性等问题。
文章中,《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大道”和“小道”的分析,说明了人们应遵循大道的行为规范。
大道即指的是道德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而小道则是违反大道、有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大道之行也》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关于社会秩序的观点。
文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助,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总结:通过对《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的综述,我们了解到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和法律道德的重要知识点。
从《虽有佳肴》中,我们明白了古人对于饮食的节制要求,以及他们对食材品质和宴会礼仪的讲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一、基础积累
1.重点词汇释义
(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
(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2.重点虚词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
今义:善良。
)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
(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
5.作家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
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
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二句——第四句)论述教和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第三层(第五句)引用《兑命》的话,印证观点。
2.“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①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首先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②再对举“学”“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③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炼,逻辑严密。
3.以“佳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引用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4.道理论证,“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
引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①课文中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在同一主体的身上,学与教是相互促进的。
②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6.文章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教和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三、参考译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