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的解剖结构
肛管、直肠疾病详解
直肠肛管间隙
二、直肠肛管检 查方法
(一)体位
– 左侧卧位
• 多用于老年、体弱者– 膝源自卧位• 最常用–截石位
• 多用于治疗、双合诊检查
–蹲位
• 用于检查内痔、脱肛、直肠息肉
–弯腰前俯位
• 简单易行。
(二)检查步骤
• 肛门视诊 • 直肠指诊
• 中间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中间)
– 无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合并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低位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以下)
– 肛管狭窄(包括肛膜闭锁) – 合并瘘
– ⑵四型分类法
• 第一型:肛门直肠狭窄 • 第二型:肛门膜样闭锁 • 第三型:肛门闭锁。肛门、肛管、直肠下段 闭锁,多合并膀胱、直肠、尿道瘘 • 第四型:直肠闭锁。直肠下段闭锁,肛管与 肛门正常。
3.病理
–⑴大体分型 •肿块型 –预后好 •溃疡型 –多见,发生比例为50% •浸润型 –转移早、预后较差
⑵组织学类型
– 腺癌 – 粘液腺癌 – 未分化癌 – 其他,腺鳞癌
⑶扩散和转移 – 直接浸润
• 多向肠管周围及肠壁深层浸润性生长,沿纵 扩散较少。1cm肿瘤浸润1周约需1.5-2年。 穿透肠壁可侵润邻近器官。
–穿刺抽脓确诊
⑶骨盆直肠窝脓肿
–较少见 –位置较深 –全身症状更明显 –局部症状: • 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感、排尿不适 感 –直肠指检: • 深部有压痛、局限性隆起、触痛或波 动感 –B超或穿刺抽脓确诊
5.诊断要点:
– ①直肠肛管持性搏动痛 – ②脓肿的外部表现:如可能及硬结,肿块压痛、 或仅是肿胀压痛。 – ③全身感染的表现。 – ④局穿刺抽吸出脓液,亦可在B超导向下穿刺。
直肠肛管解剖ppt课件
ppt课件完整
2
ppt课件完整
3
一、直肠解剖
(二)直肠形状
• 上下两端缩窄,中间膨大成直肠壶腹 • 内有三条半月形横皱襞——直肠瓣
又称Houston 瓣,“左-右-左”.
• 矢状面(侧面观):直肠骶曲和会阴曲。 • 冠状面(正面观): “右-左-右”弯曲.
齿线以下
皮肤,复层扁平上皮。 鳞状上皮癌
肛门动脉
门静脉系统,直肠癌肝转 移多见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肛管癌可转 移至肺脑肾等
腹股沟淋巴结
神 支配 植物神经系统,痛觉迟钝 体神经系统,痛觉敏锐
ppt课件完整
46
ppt课件完整
47
直肠柱、肛门瓣
ppt课件完整
48
ppt课件完整
4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ppt课件完整
10
三、肛管直肠肌肉
肛管 直肠 肌肉
内括约肌:内侧、不随意肌
联合纵肌
内:直肠纵肌 中:肛提肌部分肌纤维
外:外括约肌深部向下延伸
皮下部 外括约肌:外侧、随意肌 浅部
深部
肛提肌、耻骨直肠肌
ppt课件完整
11
ppt课件完整
12
ppt课件完整
13
ppt课件完整
14
肛提肌、外括约肌
ppt课件完整
•相关解剖结构
•解剖学肛管:齿状线至肛缘 •外科肛管:解剖学肛管 + 齿状线上方1.5cm,即肛管直肠环上
缘至肛缘。 •肛直角:肛管和直肠壶腹之间的夹角,90至100度。 •齿状线:又称梳状线,肛管与直肠的交界线,由肛瓣和肛柱下
直肠局部解剖
• (三)肛管直肠的肌肉
• 1、肛门内括约肌
• 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环肌下端增厚而成, 属于平滑肌,呈叠瓦状,由自主神经支配, 提供50%~85%的肛管静息压。
• 2、肛门外括约肌
• 肛门外括约肌是包裹肛门直肠内层平滑肌 管道的横纹肌,被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纤维 穿过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层。
• 3、肛管直肠环
• 1、肛提肌
• 肛提肌是盆底主要肌肉,由耻骨直肠肌、 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和坐骨尾骨肌四 部分组成
• 主要作用为承托内脏,收缩时可括约肛门, 并向上升提直肠
• 其中耻骨直肠肌是一个U形肌肉,像一条吊 带将直肠肛管交界处向上方牵引形成肛直 肠角,是维持肛门自制的关键性肌肉
• 2.直肠周围的筋膜
• (二)、肛门直肠的形态 • 1、直肠的形态 • 成人直肠约12~15cm • 按直肠与腹膜的关系,可分为3段:上段为
腹膜间位,其三面被有腹膜。
• 中段逐渐变成腹膜外位 • 下段无腹膜覆盖
• 2、肛管的形态
•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齿线,下至肛 门缘,长约3cm,
• 外科学肛管:上至肛管直肠环,下至肛门 缘。
• 由外括约肌的深部、浅部及肛门内括约肌、 耻骨直肠肌组成
• 宽2~3cm
• 有括约肛门的作用,手术时完全切断会引 起肛门失禁
• 4、联合纵肌
• 联合纵肌是肛周结缔组织系统的轴心
• 直肠穿过盆膈时,其纵肌层与肛提肌、耻 骨直肠肌及其筋膜汇合,行走于内、外括 约肌之间,包绕肛管,形成一个平滑肌、 横纹肌与筋膜纤维混合的桶状纤维肌性复 合体,即联合纵肌
肛门直肠的应用解剖
利辛县人民医院 肛肠科 周振坤
• (一)盆底
• 盆底包括范围较广,即自盆腔腹膜以下至 会阴皮肤的全部肌肉筋膜层,由上而下依 次:腹膜,盆内筋膜,盆膈,尿生殖膈, 肛门外括约肌和尿生殖肌群浅层。
高分辨MRI下直肠相关解剖
肛直肠环
• 肛门外括约肌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 肠壁纵行肌层的下部等环绕肛管与直肠交界处,共同构成一 个环肌
43
肛管直肠结合部,直肠固有肌层变化: 1. 环形肌变厚形成内括约肌。 2. 外括约肌复合体由肛提肌最下部,耻 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组成。 3. 低位肛管中两个括约肌形成明显的括 约肌间隙。
图3为T1WI增强脂肪抑制 扫描,与图2b比较直肠
各壁各层结构强化不明 显
图4直肠各壁相应的组织切片图
2.直肠周围重要解剖结构
• 直肠系膜 • 直肠系膜筋膜(MRF) • Denonvillier‘s筋膜 • 骶前筋膜 • 腹膜返折 • 下腹下丛 • 直肠侧韧带 • 肛提肌
2.1直肠系膜
正常解剖位置:直肠系膜是指盆筋膜脏层包绕的直肠周 围所有的脂肪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组织,是 一个完整的立体组织结构。从直肠后方、两侧包绕直肠, 向前与Denonvilliers筋膜融合。向上与乙状结肠系膜相 互移行,向下逐渐移行于肛提肌筋膜。
图 1a 和 图 1b 分 别 为 T2WI 和 T1WI非抑脂,图2a和图2b分 别为T2WI和T1WI抑脂
2.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成分,富 含血管和淋巴管,含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较多 短T1长T2信号,抑脂序 列为低信号
图 1a 和 图 1b 分 别 为 T2WI 和 T1WI非抑脂,图2a和图2b分 别为T2WI和T1WI抑脂
高分辨MRI下直肠相关解剖
贾俊芳
一、相关序列及检查方式
AX T2 FRFSE
低位直肠癌时应进行冠状位 T2WI 非抑脂序列扫描:观 察其与双侧肛提肌、内外括 约肌关系
OSag T2 FRFSE
Ax DWI
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
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①形态和结构直肠和肛管为消化道的终末段。
直肠在第三骶椎水平续于乙状结肠,在穿盆膈处移行为肛管,肛管的下端开口于肛门。
直肠全长约11厘米,肛管长约4厘米。
直肠位于盆腔后部,肛管则位于会阴部的肛区内。
直肠和肛管的行程在矢状面上有二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sacralflexure与骶骨盆面的曲度一致,凸弯向后;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 在尾骨尖处,凸弯向前。
另外在冠状面上,直肠还有三个向侧方的弯曲,但不甚恒定。
一般中间较大的一个弯曲凸向左侧,上、下两个突向右侧。
在插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时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腔内常明3个由环形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形皱襞,称为直肠横壁,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部的左侧壁上,距肛门约13厘米;中直肠横襞最大且较恒定,在壶腹上份的前右侧壁上,距肛门约11厘米,可做为直肠镜检的定位标志;下直肠横襞位置不恒定,多位于直肠左后壁,约距肛门8厘米。
肛管上部粘膜有8-10条纵襞称为肛柱analcolumns.相邻肛柱下腨有半月状态的皱襞相连称为肛瓣analvaves.在肛柱和肛瓣之间的间隙为肛窦anal sinuses.窦口向上。
窦底或肛瓣上有肛腺的开口。
窦内常有粪渣存积,易感染形成肛窦炎,甚至发展成脓肿,是肛瘘形成的原因之一。
所有的肛瓣互相连接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或肛皮线。
齿状线下方约有1厘米宽、表面平滑的环状带称为肛梳(痔环)。
肛梳下方有一浅沟称为白线或Hilton 氏线,为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的分界处,线下1厘米左右即为肛门anus.直肠和肛管的肌层为平滑肌,其中环形肌在肛管下端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ani internus.在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下方还有横纹肌组成的肛门括约肌。
②位置和毗邻:直肠的上1/3有腹膜复盖在其前面和两侧面,属腹膜间位;中1/3仅前方有腹膜复盖故属腹膜外位;下1/3全无腹膜复盖。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邢台市第四医院1。
1,肛门肛门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的交叉点上,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紧闭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肛缘皮肤松弛而有弹性,因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放射状皱襞。
1.2,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
其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腺,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1。
2。
1,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厘米至3厘米。
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又称皮肤肛管。
1.2.2,外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平面,长约4厘米.因管壁由内外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1。
2.3,肛管有"四线”、“三带”等几个重要解剖标志。
肛管的"四线"是:1.2.3。
1,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道最低的界线。
1。
2。
3。
2,肛门白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方1厘米左右。
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实际上就是括约肌间沟.1。
2。
3.3,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
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发生于内胚层;下是肛管,发生于外胚层。
约80%的肛肠疾病起源于此.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1。
2.3。
3。
1,肛柱:位于齿线上方,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垂直的粘膜皱襞,长约1厘米至2厘米。
是因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作用,使直肠下端粘膜收缩形成纵行皱襞。
当括约肌松驰,直肠扩张时,此柱即消失,可以认为是直肠的贮藏容积。
1。
2。
3。
3.2,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1。
2.3。
3。
3,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两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口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窝内易积存粪渣和受损伤,发生感染后,炎症易向肛腺漫延,甚至引起脓肿。
直肠相关解剖
直肠血供
提供直肠上三分之二的血供的是直肠上动脉, 直肠中动脉的分支可能也供给中间三分之一 的直肠,直肠下动脉的升支提供下三分之一 直肠的血供。小部分血供也来自髂正中动脉, 其是主动脉位于正中的终末支,其在骶直肠 筋膜处进入直肠肛门连接处的肠后壁。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上2/3 的动脉血主要由后肠的动脉供应, 具体而言,即为该动脉在盆腔的延续直肠上 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
组织,自骶前筋膜向下斜行,至直肠后方, 直肠肛门交界以上3~5crn处与直肠从而与真骨盆的后壁与侧壁分 开。直肠系膜筋膜向上与乙状结肠系膜外围 的结缔组织融合,向外则围绕直肠与直肠系 膜而延伸,至前方与一更为致密的筋膜相续, 后者为便于称呼,以人名Denonvillier’s 而 命名。
淋巴回流
直肠中动脉与直肠下动脉
直肠中动脉(middle rectal arlery) 可直接起自髂内动 脉前干,亦可由膀胱下动脉(或女性的阴道动脉) 发出。当其存在时,这些动脉被包含于“外侧韧带” 中,穿入直肠系膜的前外侧面,并为直肠中1/3 额 外供应一定量的血液。直肠下动脉( inferior rectal artery) 为阴部内动脉的终末支。这些动脉穿越坐骨 肛门窝,由侧面进入肛管上段,供应肛门内、外括 约肌,肛管及肛周皮肤。直肠下动脉的升支供应直 肠远端1/3, 在直肠的黏膜下层与直肠上动脉的终末 支吻合
直肠没有系膜, 但其周围的脂肪被封
裹在筋膜之中,该筋膜称为直肠系膜 ( mesoreclum ) 。该筋膜明显自成一 体,紧邻直肠,直达肛提肌水平。其 中含有直肠上动脉与其分支、直肠上 静脉与其属支、淋巴管与淋巴结,以 及脂肪结缔组织
直肠肛管解剖(精品PPT)
除上述解剖学资料外,在临床上也证实门静脉高压患 者,痔的发病率并不高。布朗得(Brondel)发现常与 痔伴发的疾病中,未见有血管性疾病如精索静脉曲张、 高血压或肝病等。
动脉供应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中动脉 直肠下动脉 骶正中动脉
痔区的动脉主要来自直肠下动脉(70%)和肛门动脉 (42%)。痔区的血供单独由直肠下动脉负担,约占人群的 10%。直肠上动脉一般不参加,或仅有少数终支(平均5支) 可达痔区。
据近代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直肠上动脉分支变异很大,并 不像麦氏(Miles)(1919)描述的直肠上动脉3终支与3个 肛垫的位置相对应,汤姆森(Thomson)解剖50例,无一例 与麦氏(Miles)描述相一致,如格雷(Gray)(1989)、帕娜 德(Parnud)(1976)等权威性解剖学论著对Miles说法也不予 支持,所以痔和直肠上动脉的末端无直接关系,应走出以前 认识的误区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
直肠
直肠长12~15cm 在第3骶椎前方正中与乙状结肠相续 沿骶骨凹面下降 至尾骨尖前方2~3cm稍下处穿过盆膈 终于肛门
概述
矢状面两个弯曲 冠状面三个侧曲 3条直肠横襞
(Houston瓣) 缺少结肠带、结
肠袋、肠脂垂及 完整肠系膜
毗邻
直肠膀胱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肛提肌
髂尾肌 耻尾肌 耻骨直肠肌 前列腺提肌(女性
为耻骨阴道肌)
耻骨直肠肌
前列腺提肌
髂尾肌
耻尾肌
肛管直肠环
由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的深部和浅部、 直肠纵肌的一部分联合构成
直肠解剖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全长12~15cm。
直肠中部前方,腹膜返折成为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若有积脓或转移性癌肿,可经直肠指检触及。
直肠下端与肛管相接处有8~10个纵行皱襞,称为肛柱。
肛柱基底之间形成半月形皱襞,称为肛瓣。
肛瓣与肛柱之间形成向上开口的漏斗状间隙,称为肛窦(肛隐窝)。
肛门腺开口于此。
肛窦易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肛管与肛柱连接的部位,有三角形的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头。
肛瓣边缘和肛柱下端共同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线以上为直肠,以下为肛管。
齿状线上下组织的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如表:部位组织血液供应神经支配淋巴回流动脉静脉齿状线以上黏膜直肠上、下动脉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入门静脉自主神经支配,无痛觉腹主动脉周围或骼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皮肤肛管动脉直肠下静脉丛,回流入下腔静脉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感腹股沟淋巴结及骼外淋巴。
直肠和肛管PPT课件
直肠癌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内的恶性肿 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 症状包括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
变、腹痛、体重减轻等。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部 向下移位,多见于老年人和儿童。 症状包括直肠脱出、便秘、排便
困难等。
肛管疾病
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 的溃疡,常发生在肛门后部和侧 部。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
直肠和肛管ppt课件
目录
• 直肠肛管解剖 • 直肠肛管生理 • 直肠肛管疾病 • 直肠肛管疾病诊断 • 直肠肛管疾病治疗
01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
01
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 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 管,全长12-15cm。
02
03
04
直肠周围多脂肪、无纵 带,位于膀胱和生殖器 官的背侧。
直肠粘膜呈淡红色,粘 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 构成,内含一对直肠丛。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是直肠肛管疾病治疗中的基础手段,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 制病情发展。
02
常见的药物包括消炎药、止痛药、抗感染药、止血药等,需根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使用。
03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 物,以确保治疗效果。
04
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直肠肛管疾病,药物治疗 效果有限,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肛裂、肛瘘等。
指诊前需要排空大便,患者采取侧卧位 指诊对于发现早期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或膝胸位,医生戴上手套并涂抹润滑剂 因此对于有高危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
后,将手指轻轻插入肛门进行触诊,感
指诊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知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疼痛、出血等症
肛门直肠解剖生理
肛门直肠解剖肛隐窝: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交界处.肛管肛管起于齿状线,下止肛门缘,长2~3厘米,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直肠柱:肠腔内壁垂直的粘膜皱襞,有6-10个.肛瓣:相邻直肠柱下端之间半月形的粘膜皱襞,有6-12个.肛乳头:肛管与直肠柱连接的部位,常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齿线: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齿线的临床意义①表层不同引起癌变不同,线上为直肠癌,多为腺癌.线下为肛管癌,多为鳞状细胞癌,②齿线是粘膜皮肤的分界线,手术时应认真保护这一关系,若手术破坏,交界线下移,粘膜可翻出肛门外,分泌物污染衣裤,给患者造成痛苦;③神经分布不同,对疼痛反应不同,齿线上内痔冷冻、结扎,注射治疗都不会疼痛,齿线下肛裂,感染,血栓外痔等,均可剧烈疼痛;④排便中作用,当粪便下行达齿线时,产生便意感.一旦遭到破坏,将影响排便感,容易使粪便积滞于直肠内.神经齿线以上直肠粘膜一般无痛感,肛管和肛周皮肤则感觉敏锐,炎症或手术后刺激可引起剧痛.血管直肠和肛管的血供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管动脉和骶中动脉.肌肉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在肛管处明显增厚所形成的,环绕直肠下段及肛管上部,止于白线.属不随意肌,能帮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是随意肌,有括约肛门及随意控制排便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以其纤维所在位置分3部,即皮下部、浅部和深部.肛管直肠环由肛门外括约肌深、浅两部,肠壁的纵形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耻骨直肠肌所组成的肌性环,起括约功能.此环在肠管的两侧和后方发达,而在肠管前方纤维较少.肛门部手术时必须注意环的部位,若不慎切断,可造成肛门失禁.肛管直肠周围间隙1、骨盆直肠间隙位于盆底腹膜与盆膈之间,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2、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又称骶前间隙.3、坐骨肛管间隙又称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和坐骨之间,左右各一,尖朝上底向下呈楔形.4、黏膜下间隙位于肛管齿线以上的黏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向上与直肠的黏膜下层连续.5、括约肌间间隙即内外括约肌之间的间隙.6、皮下间隙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7、肛管后浅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此处感染只限于皮下组织,皮下脓肿的所在位置.8、肛管后深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交通,脓液可从一侧的坐骨直肠间隙经此通道侵入对侧,形成后蹄铁形瘘管.9、肛管前浅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浅面;与肛管后浅间隙相同,一般感染仅局限于邻近的皮下组织.10、肛管前深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深面,较肛管后深间隙为小.11、中央间隙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痔疮的诊断和治疗痔疮分内痔、外痔、混合痔等三种类型.主要症状有便血、疼痛、脱出、局部分泌物增多和排便困难等.痔是由于肛肠部血液循环不畅,直肠下段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病因1.解剖方面:只有直立的人才容易患痔.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均无静脉瓣,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区静脉丛淤血、扩张,就会形成痔;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肛垫下移到肛管,则成为痔.2.职业方面:长时间保持坐姿导致腹部血流速度减慢,会妨碍血液循环,直肠静脉丛易发生曲张,淤积,形成静脉团,形成痔疮.3.生活习惯:饮酒过多、喜食辛辣食物.久蹲厕所,因持续性增加腹压,直接影响肛门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括约肌松弛,可引起直肠粘膜脱出,是引发痔的重要原因.4.胃肠方面:长期慢性腹泻者,频繁地受到刺激,使静脉丛发生静脉炎,导致血管管壁脆化,继发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痔或加重痔.长期便秘,痔因粪便在直肠内潴留过久,压迫和刺激肠壁,影响静脉丛血液回流.形成痔.5.腹压增高:能引起内括约肌下缘增厚,静脉瘀血、肛垫充血下滑成痔.6.其他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肺气肿、心脏病等能直接阻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使直肠静脉丛淤血扩张成痔.分期及临床表现1、内痔一期内痔:除大便带血、滴血和射血外,痔核体积小,太不脱出肛外.二期内痔:有间歇性便后滴血史,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坠胀和里急后重等,痔核较大,排便时脱出肛外,但便后能自行复位.三期内痔:痔核体积增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粘膜变厚,暗红色,表面粗糙.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始能复位.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能脱出. 2.外痔外痔位于于齿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一、结缔组织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因其形态而命名,又称赘皮痔.肛门缘皮肤皱襞增厚肥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痔内无曲张静脉,血管甚少,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等.二、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曲张,在肛门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三、炎性外痔常因肛门受损后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襞发炎和水肿所致.四、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因排便时用力过猛,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成为血块,在肛门部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位于肛管内或肛缘外.混合痔是指处在同一部位的直肠齿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扩大、充血,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则称为混合痔.其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位.痔疮的危害痔疮最主要的症状是便血和脱出,大便时反复多次的出血,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痔疮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内痔脱出.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仍不断输入使痔核体积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血栓形成,出现痔核变硬、疼痛,难以送回肛门内.痔疮的治疗一、一般治疗在痔的初期和无症状静止的痔,只需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不需特殊治疗.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循环.血栓性外痔有时经局部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后,疼痛可缓解而不需手术.嵌顿痔初期也采用一般治疗,用手轻轻将脱出的痔块推回肛门内,阻止再脱出.二、注射疗法治疗一、二期出血性内痔的效果较好.注射硬化剂的作用是使痔和痔块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粘膜下组织纤维化,致使痔块萎缩.三、手术治疗1.痔单纯切除术主要用于二、三期内痔和混合痔的治疗.2.痔环形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的环形痔,方法同单纯切除同3.血栓外痔剥离术用于治疗血栓性外痔.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治疗措施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有两种方式.一单纯性脓肿的治疗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二脓腔与肛瘘相通的脓肿可在切开脓肿后,用探针仔细检查内口,然后切开瘘管,适当切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周围组织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畅.临床表现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周围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穿刺证实.如不及时切开,常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层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诊断询问排粪疼痛史,有典型的疼痛间歇期和疼痛周期,即不难诊断.局部检查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三联征”,则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制止疼痛,解除括约肌痉挛,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具体措施如下:一保持大便通畅口服缓泻剂,使大便软、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和改变大便习惯,逐步纠正的发生.二局部坐浴排便前后用1∶5000温涂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三肛管扩张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并不并发乳头肥大及前哨痔者.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疗效迅速,术后只需每日坐浴即可.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可采用以下的手术治疗.1.肛裂切除术即切除肛裂及其周围的三角状皮肤,行梭形或扇形切口,全部切除前哨痔、肥大肛乳头、肛裂、必要时垂直切断部分内括约肌.2.内括约肌切断术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易发生痉挛及收缩,这是造成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可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愈肛裂.病因学肛裂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一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压力较大,故后正中处易受损伤.二外伤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三感染齿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临床表现肛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疼痛、便秘和便血.一疼痛肛裂可因排粪引起周期性疼痛,这是肛裂的主要症状.二便秘因肛门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三便血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有少量新鲜血迹,或滴鲜血.大出血少见.四其它如瘙痒、分泌物、等.肛瘘肛管直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诊断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肛瘘治疗措施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必要时将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同时切除,使伤口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根据瘘管深浅、曲直,可选用、肛瘘切开或切除术.一挂线疗法这是一种瘘管缓慢切开法.系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作用,在表面组织切割的过程中,基底创面同时开始逐渐愈合.此种逐渐切割瘘道的方法最大优点是肛管括约肌虽被切断,但不致因括约肌收缩过多而改变位置,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二肛瘘切开术手术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引流通畅,切口逐渐愈合.本法仅适用于低位直型或弯型肛瘘.三肛瘘切除术与切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瘘管全部切除直至健康组织.本法又适用于管道较纤维化的低位肛瘘.四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本法仅适用于单纯性或复杂性低位直型肛瘘,如触到瘘管呈硬索状,则效果更好.手术后护理肛瘘术后伤口敷料更换的好坏,是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手术成功,若忽视了伤口的敷料更换,手术也常易失败.因此,经治医生必须亲自更换敷料,或至少要定期检查伤口.病因学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两大类: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有关,称为“原发性急性肛腺肌间瘘管性脓肿”简称“瘘管性脓肿”.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病理改变一般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这类最多见.若外口暂时封闭,局部引流不畅,则又逐渐发生红肿,再将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其他处形成另一外口.如此反复发作,便病变范围扩大或有时造成几个外口,与内口相通,这种肛瘘称为复杂性肛瘘.临床表现肛瘘常有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成为肛瘘外口.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呈红肿,则有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相互沟通.检查: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压之有少量脓液流出,低位肛瘘常只有一个外口,若瘘管位置较浅,可在皮下摸到一硬索条,自外口通向肛管.高位肛瘘位置常较深,不易摸到瘘管,但外口常有多个.由于分泌物的刺激,肛周皮肤常增厚及发红.1、手术后卧床4-6小时,“如采用穴位可不用”,可在床上活动,密切注意切口辅料及引流管渗血情况,如较多通知护士及医生.2、24小时内避免解大便,肛门敷料用于压迫止血,第二天医生视情况揭去,请不要自行拆除.术后未完全消除少数会出现排尿困难,请不要紧张,请用热毛巾热敷腹部.3、术后不需要禁食,术后6小时后可以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如粉,粥,面条等.手术后第二天宜多饮水及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饮食,禁忌辛辣煎炸,如辣椒、芥末、姜等,合理搭配食物,纠正改善胃肠功能,也可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术后肛门会有疼痛的症状,不能耐受者予及时告知医生.一星期内肛门会有少量的血水渗出,请不要过分恐慌.5、术后第1天清晨,自行携带栓剂及膏剂找经治疗医生换药.6、痔术后第5-14天为内痔结扎线的脱落期,在此期间应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如果大便时少量出血是痔脱落期出血,为病症的一个过程;如果出血偏多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8、高位肛瘘或脓肿的橡皮筋挂线一般在术后第10-14天脱落,在橡皮筋脱落前后如果出现大便时少量出血或一次性大便失禁为疾病发展的过程;9、肛周疾病的手术方式一般为开放性的术式,术后应坚持每日换药直至创面愈合.10、如有不适,请即时告知当班护士及医生.。
结直肠解剖特征(1)
结直肠解剖特征一、结直肠的毗邻关系结直肠(Colon and Rectum)或称大肠(large Intestine),全长约150-200厘米,一般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从回肠末端延伸至肛管。
盲肠位于回盲瓣下方,是结肠起始段,长约6厘米。
盲肠连同升结肠、结肠肝曲和部分横结肠,组成了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即右半结肠;部分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和部分乙状结肠组成另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左半结肠。
1.盲肠的毗邻关系盲肠位于右侧髂窝内,是腹膜内位器官,即盲肠是完全游离的;但有约20%的人体中整个盲肠都附着在后腹壁上。
在约60%的人体在站立位时,它位于真性骨盆中。
盲肠向上延伸为升结肠,其内侧与回肠末端和阑尾相连,回肠系膜的返折可能附着在结肠下段和盲肠,形成上回肠皱壁(窝)和下回肠皱壁(窝),如图1-1所示。
其后紧邻右侧髂外血管、右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右侧输尿管。
2.结肠的毗邻关系升结肠是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和两侧常被腹膜覆盖,升结肠与后腹壁附着的不同程度。
其内侧为结肠系膜,约有10%的人体中的升结肠的系膜很长,可发生结肠扭转,出现急腹症。
尸体解剖时发现约30-40%的升结肠是游离的。
有时升结肠表面可有一些异常的结缔组织在腹膜下覆盖通过升结肠,称为杰克森膜。
升结肠上端紧邻右肾前面。
横结肠起自升结肠即转向机体的左侧处的结肠肝曲,位于肝右叶下,终止于急转向下的结肠脾曲处,是完全游离的,是腹膜内位器官。
前面为肝胆和胃,其后为右肾、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和胰腺。
结肠脾曲位于脾的后侧面、胰尾的上方和左肾内侧的前面,由脾结肠韧带和肾结肠韧带固定。
降结肠的前面为腹膜覆盖,为腹膜间位器官,在内侧通常无系膜,即使有系膜存在,也不够长,不会发生左半结肠扭转,在上段其后有左肾,下段后面有左侧髂外血管、左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左侧输尿管等腹末后器官。
在髂嵴水平,降结肠变成乙状结肠,上端固定,下段完全游离。
结直肠肛管解剖医学PPT
结直肠位于腹腔的右侧和下侧,上端连接小肠,下端连接肛 门。
结直肠的组织结构
结直肠壁由粘膜层、粘膜 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 淋巴和神经。
粘膜层分为粘膜上皮层、 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肌层分为内环肌和外纵肌 两层。
结直肠的血管与淋巴引流
结直肠的淋巴引流主要分为 向上、向下和向侧方的三个
详细描述
肛管周围有动脉和静脉,分别负责供 血和回流血液。肛管周围还有淋巴管, 负责引流淋巴液,参与免疫功能。
肛管的神经支配
总结词
肛管受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双重支配,具有感觉和运动功能。
详细描述
自主神经主要支配肛管的血管舒缩功能,而躯体神经主要支配肛管的括约肌运动和感觉功能。当肛管受到刺激时, 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并做出反应。
结直肠肛管的解剖结构
结直肠
结直肠由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 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组成,管壁由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 成。
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最末端,连接直肠和 肛门,由齿状线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 约肌。
结直肠肛管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预防保健
了解结直肠肛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 能有助于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如炎症、 肿瘤等。
肠道旋转不良
肠道旋转不良是一种肠道发育 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肠梗
阻、呕吐等症状。
肛门闭锁
肛门闭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 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出生后 无肛门或肛门狭小等症状。
肠道重复畸形
肠道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肠 道发育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肠梗阻、呕吐等症状。
其他结直肠肛管疾病
01
02
03
肠易激综合征
直肠的解剖图
直肠的解剖图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连接结肠和肛门的管状结构。
它是消化道中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起到贮存和排泄粪便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直肠的解剖结构,并附上相应的解剖图。
直肠的位置和外观直肠位于盆腔内,从结肠的S形弯曲的转折点开始,延伸到肛门。
直肠长度约为12-15厘米,直径约为3-4厘米。
根据解剖位置的不同,直肠可以分为分隔直肠和附着直肠两部分。
分隔直肠是指直肠的上半部分,位于盆腔后壁,两侧有髂内动脉和髂内静脉及其分支的覆盖。
附着直肠是指直肠的下半部分,附着于骨盆底肌肉,并与其它器官(如子宫、前列腺等)相邻。
直肠外观平滑而有弯曲,分布有纵脊和螺旋状皱褶,这些结构有助于提高直肠壁的弹性和容纳粪便的能力。
直肠的分层结构直肠的壁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黏膜层、粘膜固定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 黏膜层:直肠黏膜层光滑而薄,有助于粪便的顺利通过。
它包含乳头状突起,称为肛门乳头。
肛门乳头是直肠与肛门相接的部分,具有神经丰富的黏膜,对于排便过程中的感觉非常重要。
2. 粘膜固定层:直肠粘膜固定层包含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这一层的血管供应直肠黏膜层,使其能够正常运作。
同时,它还有助于固定黏膜层,以保持其正常的位置。
3. 肌层:直肠的肌层包括内环肌层和外环肌层。
内环肌层环绕直肠,当肌肉收缩时,它使直肠腔的直径减小。
外环肌层纵贯于直肠,当收缩时,它使直肠的长度缩短,增加排便的压力。
这两层肌肉的协同收缩帮助推动粪便经过直肠。
4. 浆膜层:直肠的浆膜层是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的薄层,覆盖在肌层外部。
它有助于将直肠固定在腹膜后壁上,并为直肠提供营养和血液供应。
直肠的血液和神经供应直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和骶内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直接向直肠提供血液,而骶内动脉则通过骶下动脉和盆腔侧壁动脉网来供血。
这些血管的分支通过直肠壁的各层,为直肠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直肠内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这些神经负责控制直肠的运动和感觉。
结直肠肛管解剖课件ppt
瘘管内口在肛直肠环上2/3或以上,须采用挂线疗法或切开(切除)加挂线疗法,以免引起失禁; 向两侧→直肠下血管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左半结肠切除术
3. 吻合时要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及有充分的 血液供应。如吻合口有张力,应进一步游 离横结肠,使之松动;对吻合口血液供应 有怀疑时,应再切除一段肠管,然后再吻 合。
结肠左曲
肠系膜 左结肠动脉 下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淋巴
右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 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
左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 汇入肠系膜下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输 出管直接或经腹腔干根部 的腹腔淋巴结汇入肠干。
结肠手术的解剖学 注意事项
右半结肠切除术
1. 右结肠动脉的变异较多,可来自中结肠 动脉,回结肠动脉或者无右结肠动脉(由 中结肠动脉或者回结肠动脉代替供血)。 术中要在充分显露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 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关系后,视血运情况决 定血管结扎平面;
来自耻骨尾骨肌的侧面压迫
栉膜带是60年前麦氏(Miles)作为肛裂的病因学说而提出来的。
如已经撕裂脾脏,可用缝合方法止血,尽 两层筋膜之间由无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充填。
克劳斯特(Klosterhalfen)等人通过尸体血管造影,发现正常人两侧肛门动脉的分支,在肛后连合处吻合较好者仅有15%,而85%的人 无吻合,该处小血管密度低于前连合和两侧,形成乏血管区。
加横结肠切除时,术中剥离应注意胰腺, 十二指肠,胆道等各毗邻脏器,避免造成 损伤。
回盲部旷置术
1. 回肠管径较小,吻合后可能发生狭窄时, 须切开系膜对侧的肠壁,以增大吻合口径;
2. 回肠远端封闭后,应将其转向下方,缝 合固定于肠系膜上,以防发生肠套叠。
(完整版)直肠解剖.ppt
23
精品文档
24
精品文档
25
Prineopelvic spaces
精品文档
26
精品文档
27
精品文档
28
1.骨盆直肠间隙(2) 2.坐骨直肠间隙(2) 3.直肠后间隙(1)(骶前间隙) 共五个间隙
精品文档
29
Blood vessels
精品文档
30
精品文档
31
精品文档
32
Lymphatic drainage
sigmoid colon. Running downwards, it pierces
the pelvic diaphragm to end as the anus. It is
approximately 12~16cm in length. The part of
the rectum superior to the pelvic diaphragm is
1.Position, shape and relations
The rectum lies in front of the sacrum and
coccyx. It begins at the pelvic surface of the 3rd
sacral vertebra 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精品文档
3
五、盆底肌与盆膈
肛提肌:前列腺提肌(耻骨阴道肌),耻骨直 肠肌,耻尾肌和髂尾肌
尾骨肌 盆膈上、下筋膜
精品文档
4
盆部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 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壁支: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闭孔动脉
脏支:膀胱上、下动脉,子宫动脉, 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的解剖结构
位置与形态
直肠位于盆腔后部,上平第3骶椎高度接乙状结肠,向下穿盆膈延续为肛管。
成人的直肠平均长12cm,其下份肠腔明显膨大称直肠壶腹。
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弯曲与骶骨曲度一致,称骶曲;在下部绕尾骨尖的弯曲,称会阴曲。
在冠状面直肠尚有左、右左侧的弯曲。
在作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缓慢推进,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的毗邻
直肠的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骶、尾骨和梨状肌邻接,在疏松结缔组织内除骶正中血管、骶外侧血管、骶静脉丛外,还有出骶前孔的骶、尾神经前支,骶交感干及奇神经节等。
直肠前面的毗邻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男性,直肠上部隔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如直肠膀胱陷凹中有炎性液体,常用直肠指检以帮助诊断有时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直肠下部(即腹膜返折以下)借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s筋膜)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部相邻。
在女性,直肠上部隔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及阴道穹后部相邻。
直肠下部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两侧的上部为腹膜形成的直肠旁窝,两侧的下部(在腹膜以下)与盆丛,
直肠上动、静脉的分(属)支,直肠侧韧带及肛提肌等邻贴。
直肠内面观
直肠腔内由粘膜和环行平滑肌形成的半月形横向皱襞,称直肠横襞(transverse folds of rectum),一般有三条: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附近的左侧壁,距肛门约12cm;中直肠横襞最大且恒定,居直肠右前壁,相当于腹膜返折线的高度,距肛门约9cm,此横襞具有定位意义;下直肠横襞多位于左侧壁,距肛门6cm。
在进行肠腔内器械检查时,也要注意这些横襞,以免伤及(图1)。
图-1直肠结构和内面观
直肠血管、淋巴及神经
直肠动脉血管由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分布,彼此间有吻合。
直肠上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为肠系膜上动脉的直接延续;行于乙状结肠网膜根内,经骶骨岬左前方下降至第3骶椎高度分为左、右两支,由直肠后面绕至两侧下行,分支前与乙状结肠动脉之间有吻合,分布于直肠。
直肠下动脉(inferior rectal artery)多起自髂内动脉前干,经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下部,主要分布于直
肠(图2)。
直肠的淋巴多伴随相应的血管回流,直肠上部的淋巴管沿直肠上血管引流,向上注入肠系膜下淋巴结。
直肠下部的淋巴管向两侧沿直肠下血管注入髂内淋巴结;部分淋巴管向后注入骶淋巴结;部分淋巴管穿肛提肌至坐骨直肠窝。
直肠与肛管的淋巴管通过吻合支彼此相通,淋巴道转移是直肠癌主要的扩散途径,手术要求彻底清除。
直肠的神经为内脏神经分布,交感神经发自肠系膜下丛和盆丛;副交感神经发自盆内脏神经,经盆丛、直肠下丛沿直肠侧韧带分布于直肠。
与排便反射有关的传入纤维,也由盆内脏神经传入。
图-2 直肠的动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