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

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

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是叶浅予。

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

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

二是赵朴初。

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

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

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

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筑遗迹。

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江河谷文化的化身。

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

目前,三星堆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代陶俑艺术宝库。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下面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1. **早期考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主要受到外国学者的启发。

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和文物。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

2. **黄河流域考古(1920年代-19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研究逐渐由外国学者向本土学者转变。

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梁启超,他在1921年发起了中国第一次系统性的考古发掘,重点是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和殷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3. **新石器时代考古(1940年代-1950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

1949年后,中国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逐渐从青铜器转向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北方的西王母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年代-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考古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考古学家被迫停止工作,考古遗址受到破坏。

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正常的考古研究活动。

5.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考古学逐渐恢复繁荣。

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涉及的时期和地区也逐渐扩大。

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考古遗址如三星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 **数字化时代(21世纪):**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激光扫描、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引入,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加速了考古学研究的进程。

总体来说,中国考古学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回眸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的一些主要节点和特点:
1. 创立与奠基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是郭沫若、李约瑟、徐长乐等,他们采用系统的考古学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最著名的项目是京津考古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28年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2. 战争年代(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国考古学在这段时期暂时停滞。

但仍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49年发现的安阳殷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3. 再探索与复兴(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考古学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国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展开,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被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仰韶文化遗址等。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9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注重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强调文物保护和传承。

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丰富,埃及-to-中国考古学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5. 跨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近年):中国考古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如自然科学、人类学等,探索更多维度的研究。

国际合作亦日益密切,中国考古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考古学家积极采取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古发现史话一、中国考古学开端1.1 中国考古学的开端

考古发现史话一、中国考古学开端1.1 中国考古学的开端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 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年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 址的发掘。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 ,内设考古学组;同年10月派董作斌前往 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世纪20年代的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现 代考古学的诞生。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或出土的商周 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 文字(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偏 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 的。
现存年代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 嘉佑八年(1063年)欧阳修的《集古录》。
宋代是中国金石考古学的第一个高峰,传 世的重要著作还有:
பைடு நூலகம்
1920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在甘肃庆阳附近 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 学家斯丹基,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
1921年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 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 名。
1922年桑志华与法国学者德日进在萨拉 乌苏河畔发现了“河套人”化石与一批石 制品。
据容媛《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 著作中,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 乾隆以后的200年间有906种,清代以前的 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清代有1058人。
清代是中国金石考古学的第二个高峰。
中国近代考古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 着外国学者来中国探险引进的。
1893-1907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曾 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楼兰古城和许 多古代遗迹。
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 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 遗址。
1902-1907年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 石和华北的石窟。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西方的考古学在中国开始流行,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开展考古调查和挖掘活动,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洋务运动期间,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揭示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历史,试图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这些早期的研究和活动奠定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1895年至1949年的民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自学者和业余考古学者主导。

许多学者独立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积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

在此期间,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挖掘出土,例如殷墟和秦始皇兵马俑。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记录和整理考古资料,建立起一定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如梁启超的《中国考古学史纲要》。

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至1976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开始得到重视和支持,国家成立了多所考古学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文物管理和保护体系。

国内外考古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合作与交流,许多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引入和运用。

1953年,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和发掘进一步深入,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和文物被发掘和保护,丰富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研究和发掘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迅速推进的时期。

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全面加强了对考古学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了更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培养了大批专业化的考古学人才。

同样,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趋活跃。

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如遥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的引入与应用,大大加快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学术复兴运动的一部分,它通过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的文化根脉。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主导到政府主导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野外挖掘研究到建立专业机构和学术研究体系,初步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考古学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家通过对过去文明的物质遗迹和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内涵,为人类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和依据。

考古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技术手段、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更新和改进,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确的信息。

一、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当时的考古学主要是为了寻找和收集各类文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考古学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诸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遗迹开始被挖掘和研究。

到了19世纪末期,考古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由于发现了欧洲各地令人惊叹的前史和史前遗址,学者们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探究、收集、整理和分类记录这些物质文物,并抽象出了考古学这一理论。

此后,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扩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和改进、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了一种涵盖了人类文明全部历史的研究领域。

二、考古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应用到考古学当中,从而使得考古学在研究领域更具实用价值。

各类化学、物理、光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考古学研究中,比如射线分析、碳14测年、激光扫描和三维打印等技术等。

通过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对考古遗址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检测遗址中的各种材料信息,如年代、地质老化程度、工艺、质地等,对于了解一个文明产生的背景、进程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考古学研究方法也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考古学家往往需要使用目测、勘探、测量、挖掘、试掘、修复等方法,进行详尽认真的工作,力图将文化遗产还原其原貌。

另外,考古学研究还需要有相关的历史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三、考古学的文化意义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和遗址不单是普通的物品和结构,它们具有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

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

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那么你知道我国是怎么样形成考古学的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简史在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中国考古学产生相对较晚,而且是随着西学东渐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但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从比较早的时期开始,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就对古代遗存,特别是古代文物有着传统的喜好。

不过,这些研究古代器物的学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了丰富的古代历史的研究,但是最终也没有直接演变为现代考古学。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一)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古人在追寻自己的历史时,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埋藏于地下的古迹和古物。

根据对古器物的收集方式和研究深度,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零星发现和研究阶段(北宋以前时期)北宋金石学产生之前,人们对地下出土的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虽然比较重视,但并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引用他实地调查到的古迹材料。

如在《春申君列传》中提到考察春申君故居的情况:“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他也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① [加拿大]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汉武帝时,曾有人得宝鼎于山西汾水,献于汉武帝,故将此年改元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所献宝鼎实际上就是商周时期青铜鼎。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今武功)得鼎,献之”(《汉书·郊祀志》)。

好古文字的张敞对这件“尸臣”鼎铭文进行过考释。

东汉时期,许慎在撰写《说文解字》时,曾注意收录和参考郡国山川出土的钟鼎彝器之上的“前代之古文”。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掘魏王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后经过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和考订,最终整理和编次为《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十几种古书共七十五篇。

这些古书被后人统称为《汲冢书》。

北魏时期,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其中对各地的古城、陵墓、寺庙、碑碣以及其他史迹多有记述,许多现在已经损毁不存,其价值甚大。

讲座3-3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讲座3-3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 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建立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的主要成就
声音3-3-1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1926年,美国弗里尔美术馆与中国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合作,中国学者 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首次由中国 学者主持的田野发掘工作。 1927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原田淑人约请北京大学考古学 会马衡、沈兼士等学者,组成“东方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共同发掘 貔子窝附近的单砣子等遗址。 1927年,中国学者以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名义与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合作 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开始对新疆地区进行了持续六年的考古调查、 发掘工作。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任考察团的中方团长,中国学者黄文弼 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了考察团的考古活动。
梁思永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考古学 和人类学,1930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史语所考古组工作。他通过后岗遗址的发掘, 首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 学上这一关键性问题;在殷墟发掘中,不仅改进了发掘方法,也取得重大成果。他的 工作对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上图自左起依次为梁思永 像、仰韶文化彩陶盆、龙山文化黑陶杯。
声音3-3-13
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的主要成就:
从1928年至1948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已经初具规模。尽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得尚不广泛,主要限于周口店、 殷墟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史前遗址,其他地区和历史时期的工作 开展得较少,存在较多的年代缺环和地区空白,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 系。但是,终究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 作方法,积累了一批通过正规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后的二十年间,一批考古工作者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并取得可观的成就。出版的专著有李济的《西阴村史前遗存》、裴文中 的《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梁思永等的《城子崖》、施更昕的《良 渚》、苏秉琦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 还有《安阳发掘报告》和《中国考古学报》等刊物。当时,有些学者对 甲骨、金文、简牍、墓志等铭刻资料进行研究,取得新的成就,其中,郭 沫若所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在甲骨、金文的研究上很有贡献。董作宾 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也对甲骨学研究起了很大推进作用。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萌芽于春秋至隋唐五代,形成发展于北宋,兴盛于清代。

北宋曾巩最早在“金石录”中提出“金石”一词。

历代金石学研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但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入中国后,金石学便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金石学的萌芽期是从春秋到隋唐五代。

春酒战国时期就有学者为了阐明古代文献或者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注重实物资料的研究。

但这一时期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2)发展期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

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3)兴盛期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

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

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

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近代考古学期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

中国五大考古介绍

中国五大考古介绍

中国五大考古介绍在千百年来的考古历程中,我们曾经有过很多重大的考古发现。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五大考古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五大考古介绍一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

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

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

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

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

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

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国五大考古介绍二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

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

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

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物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

本文将从早期的发展开始,逐步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最早的考古学实践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大量记载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等重要信息,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尚书》、《史记》等古籍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2. 清代:古物收集与考古实践的开端在清代,中国考古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收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实践。

例如,顾颉刚、曾廉等学者在清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的考古学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

这些机构系统地对所涉及的历史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保护。

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如无损探测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等的应用,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4. 当代: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加强进入当代,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跨学科合作成为当今考古学的重要特征。

历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拓宽了考古研究的方法和视野。

与此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5. 未来展望: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未来,中国考古学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保护与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考古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

总结:中国考古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研究到现代化的体系建立,再到当代的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李朝远【作者简介】作者:李朝远,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博士人类的步履匆匆,当人们径直奋勇向前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站在了世纪之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

在近五十年中国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中,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于这个时代,尽管经历了多少崎岖曲折,尽管还留有多少遗憾,然而新中国的考古学以其自己的辉煌昂首挺进21世纪。

一、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阶段为了凸显近五十年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突飞猛进,需简单地回顾一下本世纪前半段考古学的起步与初步发展。

1.中国考古学的发轫(1928年前)“考古”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寇水》,此时的“考古”含义仅仅是指考核考证古代事物。

北宋吕大临作《考古图》,“考古”取意“有意于古者,亦将有考焉”,实为金石学的代名词。

从《考古图》的印行至1928年前,是有着许多杰出贡献的中国金石学时代。

无论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还是流沙坠简的发现本身,都只能为金石学划上亮丽的最后一笔而无法超越金石学的藩篱。

真正终结金石学的是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以田野考古的科学性而奠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

西方考古学在19世纪臻于完善,且日见兴盛。

本世纪初,作为帝国主义逐鹿地点的旧中国被迫洞开门户,在掠夺性的文物发掘中,田野考古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也开始通过各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途径传入中国。

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任教中国古文字课时,提出了著名的两重证据法,这表明田野考古发现已经深深影响了传统学问的治学方法及学者的世界观。

瑞典人安特生虽然是作为调查中国矿藏的顾问而受政府派遣来华工作的,然其最大的成功则在考古学上,特别是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

李济认为,安特生实际上是第一个通过自己的成就在中国古文物调查中示范田野方法的西方科学家。

1921年、1923年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发现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又发现一颗人的左侧下恒臼齿,这一前所未见的发现即后来被定名为“北京人”的牙齿。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考古学逐渐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和发展变革。

一、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探索(公元前221年之前)在先秦时期,中国的考古学主要以朝代的成档和编纂历史记载为主。

统治者经常举行祭祀、祭祀和修建墓地,这些活动为后来的考古调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一些学者开始在国境内和亚洲其他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

二、秦汉时期的考古繁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中国考古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秦朝皇帝秦始皇下令修建兵马俑,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朝初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和发掘工作,首次确立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中的地位。

同时,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被官方记录下来,成为后来的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唐宋时期的考古蓬勃发展(公元618年至1279年)唐宋时期,考古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推广。

一方面,唐代的学者修复和保护了一些古代的文物,成立了“太学”,开展教育和研究;宋代时,官方建立了专门的考古机构和体系。

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文人开始关注考古学,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大大丰富了中国考古学的知识和成果。

四、明清时期的考古新探索(公元1368年至1912年)明清时期,考古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朝前期,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进行了重要研究;后来,清朝官方机构开始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考古研究机构。

在这个时期,考古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体系,如出土文物的记录和整理、考古现场的保护和研究等。

五、现代中国考古的发展(1912年至今)近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一些近代著名学者和大学开始开设考古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考古工作,成立了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和研究院,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同时,在考古方法和技术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航空摄影、探地雷达和无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

第3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3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 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 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 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 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 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1984年5月10日文化部发布《田野考古
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1991年6月29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


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 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各省市 自治区各自分别公布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立各级文物保护和管理机构:在文化部下 设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是我国文物考古工 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各省市自治区设立文物 管理委员会。

1、周口店遗址——“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29年12月
2日,裴文 中发现第一 个“北京人” 头盖骨。
第一个头骨化石模型正面、侧面
周 口 店年 第北 一京 地市 点房 出山 土县
1966
北 京 人 头 盖 骨
2、殷墟遗址——商代甲骨文、宫殿、王陵
1928-1937年,发掘殷墟遗址。发掘
三、清末民国初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敦煌
经卷和汉代简牍的发现,极大的拓展了 金石学的领域,为现代考古学的传入打 下了基础。 集大成的金石学家有罗振玉、王国维等。
近代金石学研究集大
成者。语言文字学家, 甲骨文学家,文物收 藏家。 为“甲骨四堂”之一, 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著《殷墟书契考释》。 是敦煌学的开创者。 二人合著有《流沙坠 简》。

论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论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论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考古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也成为文化史和古代科学史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早在古代中国西汉时期,就有文人们记载了一些古代发掘活动,甚至揭晓了几处遗址及其发现物的名称,可以认为这种记载是古代中国考古学事实上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考古学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专业考古人,他们把这一学科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国考古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夏商时期的将军陵,长城遗址,明、清唐三朝陵墓地zhaijin等都是这一时期考古学的精彩成果。

除此之外,在中国考古学中还有许多高等学府成立了古代史考古学研究所,兴建了考古学实验室,开办了考古学专业研究班等,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而近年来,受强劲经济增长和明确国家古迹保护方针的支持,中国考古学正迈步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物集录的开发和改良,使得学术研究及古迹保护更加宽广,大有可为。

总之,作为中华文化显著的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为人们揭示了中国历史的真实情况。

未来,我们将加强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在古迹保护与相关学科整合引领下,Linux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沿革中华文明途。

中国古代的考古学研究与考古成果

中国古代的考古学研究与考古成果

中国古代的考古学研究与考古成果考古学是一门通过文物、遗址和遗迹探究古代人类活动的学科。

中国的考古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当时的考古工作者提取传统的考古工具,如铲子、篦子、炸药筒等,对河南、西安的古文明进行了初步的勘探与发掘。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中国的考古学家对范围的探险逐渐从“独树一帜”逐渐向全球范围内扩展。

在全国历史悠久的地方,如中原、西南、江南等地,各类别丰富的遗址与遗迹得到了发现和保护。

二、中国古代的考古成果中国古代的考古成果非常丰富,以光州、汉长安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明为代表。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1、夏商文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文化,主要是由卜骨、龟板等器物组成的古代文化。

早期还有蓝田人、龙山文化等尚未完全普及的文化。

2、庙底文化:相信很多心灵手巧的水盾都会唱起“庙底逗琴”的民歌,这源于近几年发现的庙底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商朝文化:商朝时期的玉器、铜器、青铜器等,是中国古代器物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商朝墓葬制度的传承,其中包含古代宗教、宗法、祭祀等多种文化成分。

4、故城文化:故城文化是上古时期的文化,古城墙、古建筑、遗址遗迹等都是很好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撑。

5、春秋战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南京、金陵等很多城市和古墓葬中的文字和文物,都面持聚焦于这个时期的文化。

三、古代考古学研究的现状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开展了多项与考古学相关的行动和政策措施。

例如,针对古墓葬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修复、文化建筑的保护等,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性的措施,这都对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底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不少考古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物古迹管理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珍藏馆等,都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和文化保护。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考古学是一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和遗迹的挖掘与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证据。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一、古代考古的兴起与发展;二、古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三、古代考古的方法和技术;四、古代考古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意义。

一、古代考古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古代考古学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记》载,公元前4世纪末期,魏国太子与士农仕从巴蜀地区出发,经过考察发现了巴蜀地区的商、周时期遗迹,吸引了历代王朝的注意。

而正式的古代考古学的开端,则要追溯到清代。

1861年,有一位英国传教士,名叫愚庵(J.F.Dudgeon),在北京鸟巢附近的山上挖出了一件玉器。

虽然后来这件玉器被认定是贵族私藏的物品,但却震撼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界,触发了第一次反对文物保护政策的浪潮。

从此,中国开始了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1899年,清政府正式组建了“考古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考古发掘的部门。

而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古代考古学迅速发展。

袁崇焕发起的中华考古学会、燕京大学古代文物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一批学者如郑振铎、朱熹平、吴宓等也开始从事考古活动。

此时期,发掘出来的文物包括了毛公鼎、周安王簋、马王堆汉墓等各种国宝级别的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使古代考古学在中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二、古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中国古代考古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到宋代、元代的遗址,从金银铜器到彩陶、玉器、陶器,甚至包括了汉字、甲骨文的研究。

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古代考古学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很多。

其中,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考古学最早发掘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紧接着就是金、银、铜、玉等金属器和陶器、彩绘器等各种实物,而随着更深入的挖掘,甲骨文字、古代文字的学习,民间文化习俗的了解也在逐渐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