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质量评价ppt课件

环境质量评价ppt课件

目的
确保地方环境质量得到有 效管理和控制,满足当地 居民的环境需求。
意义
为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可行 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依 据,促进地方环境保护事 业的发展。
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定义
由国际组织或国家之间共 同制定,用于评估全球或 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的准 则。
目的
促进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03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污染指数
通过监测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计算得出空气污染指数,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物来源分析
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来源,如工 业排放、交通尾气等,为制定治
理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影响评估
评估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预警与应急响应
根据空气质量状况,发布预警信 息,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空气污
推广绿色出行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 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机动 车尾气排放。
植树造林
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改善空气 质量。
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制定和实施改 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改善措施
污水治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对生 活和工业废水进行科学 处理,减少污水直接排
定义
由国家制定,用于评估全国范围内环境质量的统一标准。
目的
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意义
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提供依据,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01
02

环境空气污染监测 教学PPT课件

环境空气污染监测 教学PPT课件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Saltzman 法)
(1)原理
(2)测定方法
(3)注意事项
原理
●用冰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 液采样。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与吸收液中的对氨基苯 磺酸进行重氮化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 酸盐作用,生成粉红色的偶氮染料,于波长540[~ 545nm]之间处,测定吸光度。
● 当吸收液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时,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最低检出浓度 为0.005mg/m3。
●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15mg/m3。
●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50ml,采样体积288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06mg/ m3 ,本标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0.024 mg/ m3 ~2.0mg/ m3 。
止采样。测量前后两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
计算第一支吸收瓶的采样效率(E):
E C1 C1 C2
式中:C1、C2——分别为串联的第一支和第二支吸 收瓶中NO2的浓度,μg/mL。
注:采样效率E低于0.97的吸收瓶不宜使用。
空气采样器
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采气流量为0.4L/min时,误差小于±5%。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监测仪原理
3 气样 4
7
M 1
6
89
235
1 、红外光源 2、切光片 3、滤波室 4、测量 室 5、参比室 6、调零档板 7、检测室 8、 放大及信号处理系统 9、指示表及记录仪
(2)气相色谱法
❖ 色谱法测定CO原理:
大气中CO、CO2、CH4经TDX-01碳 分子筛色谱柱分离后,于氢气流中在镍催化 剂(360±10ºC)作用下,CO、CO2皆能 转化为甲烷,然后用FID检测器分别测定上 述三种物质,其出峰顺序为CO,CH4, CO2。

环境监测及分析ppt课件

环境监测及分析ppt课件
五十年代,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事故不断 发生,政府部门不得不有目的地组织技 术人员进行调查监测。这个时期地环境 监测工作的特点是以污染事故调查为主。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1 环境监测技术的历史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2.1.1分析仪器的发展
中型仪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气相色谱仪 (G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离子 色谱仪(I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Vis)以及极色谱仪(POLAR)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1 环境监测技术的历史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历史:
起步于七十年代中期,各省市相继建立环境监测 站
在“六五”和“七五”期间,环境监测站有了一 个大发展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监测工 作日趋成熟,制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方针,在管 理上提出了“五化”目标等,初步形成了以环境 监测为核心的监测网络,制定了同意的监测技术 规范,建立了数百项分析方法,开展了实验室的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 是反站很快,已具备了组织机构网络化和监 测反系技术体系化的雏形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2环境监测分析仪器和 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第七章环境工程管理ppt课件(全)全文编辑修改

第七章环境工程管理ppt课件(全)全文编辑修改

中如何实现?
讨论题:
结合本地的一个环境工程企业或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 实际情况,从资源综合利用或实现清洁生产的角度,提出 合理的建议及初步方案。

要求:选择一家相关的企业,对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排
放量进行调查,论证该污染物的资源化可行性和途径,提
出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具体方案,指出该企业实现清洁
生产的具体措施。
复合形法
处理系统的单元过程模型 决策变量 目标函数 约束方程
最优值的求解
动态规划法
第三节 环境工程优化决策
三、实例分析
(一)区域性污水处理系统的最优规划 (二)黑龙江省松花江沿岸有机污染物
允许排放量的确定
思考题:
▪ 从环境工程管理的含义、任务和要求出发讨论环境工 程管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工程
环境污染防 治工程
环境系统 工程
环境质量评 价工程
其他
第一节 概述
一、环境工程与环境工程管理 (二)环境工程管理 1、环境工程管理的含义 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 管理手段: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
最终目的:获得较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 概述
一、环境工程与环境工程管理 (二)环境工程管理 2、环境工程管理的任务 限制损害人类环境质量的生产、技术活动 获得良好的环境经济效果

从两种分类方法评述行业排污特征以及实现清洁生产
的可能途径。
▪ 按环境要素划分的污染防治工程,各自常用的治理方 法的优劣评述。

为什么说总量控制是现代环境系统工程管理的主要体
现?它的四个基本量及其含义是怎样表述的?

环境工程优化的一般程序有哪些?应用污水处理系统
的最优设计——复合形法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具体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两个方面。
精选课件ppt
13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区域社会经济-
区域环境结构系统
➢ 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规模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内容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
前性
与开发项目同步
评价指标 反映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注意环境质量指标(水、气、噪
的各项环境、经济、生活质量
声)
等指标(核心:可持续发展)
评价任务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管理
微观管理
精选课件ppt
4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 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 城市新区建设 ◈ 旧区改建
精选课件ppt
5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同一性原则:要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规划
中。
◈ 整体性原则:涉及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
的所有环境问题。
◈ 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要考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
◈ 战略性原则:要从战略层次上评价区域规划的合理
比较内容
区域环评
建设项目环评
评价对象 区域内所有拟开发行为和项目 单一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
评价范围 地域广、空间大、区域性
地域小、空间小、局地性
评价方法
多样性
专一性
评价水平
较高的学术性
较强的实用性
评价精度
宏观分析,宜粗不宜细
精度要求高,强调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代表性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监测与评价PPT学习教案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监测与评价PPT学习教案
第4页/共20页
➢ 环境要素观测 大气: 气象——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 天气——云、雾、雨 地形、地物 地表水:河宽、河深、流速、流量、流向 沿岸地形 土壤、底质
➢ 分析方法 ——原则上应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标准方法 ——高含量污染物用容量法,低含量的采用仪器分析方法 ——多组分测定选用兼有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阴离子(F—、Cl—、NO3—、SO4—)选择离子色谱, 有机物选择气相(液相)色谱 ——经常性监督监测尽量采用连续性自动监测仪
大气采样:考虑气象条件变化特征 在污染物出现高、中、低浓度时段分别取样 日均浓度测定每隔2—4小时取1次样 一般每日采样不小于3次,夜(大气稳定)、中午(不 稳定)、早晨或黄昏(中等稳定) 年均浓度测定每月1次,每次3—5天
地表水采样: 年际监测常在丰水期(必须)、平水期、枯水期(必 须)每期2次
污染源下游断面等间隔连续采样,取混合样 日变化大的断面等间隔连续采样,取混合样,7—14天 PH、DO、细菌总数单独取样,取各次平均值
第14页/共20页
评价程序
➢ 管理程序
可研
发展计划 项目建议书 立项
委托 环评大纲
工程实施
环评 审查、审批 环评报告书 审查、审批
第15页/共20页
➢ 工作程序
收集政策法规 初步工程分析 准备阶段 现状调查 筛选重点 确定评价等级 编制大纲 详细工程分析 现状监测调查 工作阶段 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
➢采样的质量控制:采样点、时段的审查 采样器校正 吸收技术及吸收剂检查 采样方法和标号确定
第6页/共20页
➢ 样品运输、贮存的质量控制:防流失 防污染 温度
保存时间 ➢ 分析质量控制:方法
仪器、试剂 标准 操作

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PPT课件

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PPT课件
• 基于不同类型的信号转换器,常见的微生物传感 器有电化学型、光学型、热敏电阻型、压电高 频阻抗型和燃料电池型,
-
25
-
26
3. BOD生物传感器
利用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以微生物的单一菌种或混 合种群作为BOD微生物电极,由于水体中BOD物质的加 人或降解代谢的发生,导致水中的微生物内外源呼吸方 式的变化或转化,藕联着电流强弱信号的改变,一定条 件下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值与BOD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用 于制作BOD生物传感器的微生物主要有用单一菌种如丝 孢酵母、梭菌、芽孢杆菌及混合微生物种群如活性污泥 制成的BOD传感器,还有用生物发光菌和嗜热菌的。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主要表现在监测手段、 监测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监测数据处理 的复杂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
8
四、监测技术概述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以概述。 (一)化学、物理技术
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硫酸盐、油类等的测定; 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 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 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定性 和定量的测定。
杂化特征,同样可以识 别双株DNA链中的互补 物。
-
36
(2)污染物的检测
• DNA传感器除可用于受感染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分析; • 检测污染物和其它环境有害物质:Pandey 等人将双链 DNA固化在柱面波导的表面形成DNA 生物传感器,并结 合流式注射系统,以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来检测可与双链 DNA发生嵌入反应的化合物; • 检测DNA的物理损伤; • 可用于研究污染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解释污 染物毒性作用机理提供了可能。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件(共29张PPT)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件(共29张PPT)

12.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这一宏伟目
标,下列哪项做法值得提倡
(C )
A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B .电视机不用时没有及时切断电源
C .不乱扔废电池以免造成重金属污染
D .抓捕野生生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B)
A .我们的生存环境即刻变得美好
B .我们认识到每一位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
C .我们的政府注意环境保护
D .我们的学习进步
4.以下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是 (D)
A .“吃野味!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B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 .大自然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谱不可取
( B)
A .素炒土豆丝、西红柿炒蛋、红烧肉、海带汤
B .清灼油菜、荷包蛋、清炖朱鹅、穿山甲汤
C .清炒空心菜、苦瓜炒肉、清蒸蛋、紫菜汤
D .清灼西兰花、焖豆腐、回锅肉、鱼头汤
(4)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天然大氧吧”,你如何领悟?正确的一项

( B)
A .农家特色菜一条街,生意好做
B .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
(5)多用肥皂,少用或不用洗涤剂; (6)改用无磷洗衣粉; (7)请用布袋购物; (8)自行车代替机动车作为个人交通工具; (9)使用无氟冰箱; (10)废电池不乱扔。
【例】下列各项中,有利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A .节约用水 B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C .向河流、田野大量排放污染物 D .养成用塑料袋盛装蔬菜和食品的习惯
材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 建设最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我们必须树立和坚守“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 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第七章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第七章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过 毒性作用的受体可能是有催化作用的官能团、结构单元,或细 程 胞膜上的转运成分,氨基酸、肽、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成分多
有与金属结合的基团。
二、环境污染物的毒害过程和毒作用时相 汞 (1)环境中的汞污染 Hg 自然界 广泛分布于地壳表层的大部分汞与硫结合成硫化汞。
在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中,汞不断进行着迁移转化 岩石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七章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 盛连喜 主编
目录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与毒物
• 一、污染物与毒物 二、环境污染物的毒害过程和毒作用时相 • 三、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毒理学效应 四、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 一、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二、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 三、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放大
(5)杀鼠剂。磷化锌、敌鼠强、安妥、敌鼠钠、杀鼠灵等。 (6)有毒物植物。 如乌头碱植物、钩吻、曼陀罗、夹竹桃、毒蕈、莽草、红茴香、雷公藤等。 (7)有毒动物。如蛇毒、河豚、斑蝥、蟾蜍、鱼胆、蜂毒等烧。烤会产生致癌物质 (8)细菌及霉菌性毒素。如沙门菌、肉毒、葡萄球菌等细菌,以及黄曲霉素、 霉变甘蔗、黑斑病甘薯等真菌。
一、污染物与毒物
(一) 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能够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物质。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 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物质。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 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污染物的作用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一、污染物与毒物
(一) 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 pollutant)是指由于人类的活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评价

环境评价 PPT课件

环境评价 PPT课件
文件
2021/1/15
38
•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 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 律制定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不能和法律、国务院行政规 章相抵触
• 环境标准: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
➢ 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部)标准
2021/1/15
31
3、环境评价的发展历程
• 环境污染加剧催生环境评价学科的诞生
➢ 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学者研究和编制出各种环 境质量指数用来反映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如格林大 气污染综合指数(M H Green)、豪顿水质指数 (R K Horton)等
➢ 60年代中期,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开始提出“环境影 响评价”概念,并先后立法,形成制度
定的 • 每种环境要素的状态可由许多参数(或因子)
加以描述
➢ 它们反映环境要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状态 ➢ 可以是定性的,但大多数参数是定量的
2021/1/15
26
• 典型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包括
➢ 大气:风向、风速;降水量;温度;空气组分及其含量 ➢ 水体:水文因子;地下水因子;地表水;水质参数;水生生物种群;
2021/1/15
37
•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 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细则或条例 ➢ 针对环境保护的某个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和办法
• 政府部门规章
➢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单独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 性文件
➢ 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 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的环境保护规范性
• 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我国缔结和参加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条约和议定书

环境监测与评价详细概述(ppt 86页)

环境监测与评价详细概述(ppt 86页)

主要参考书: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与标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07/08/09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07/08/09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07/08/09
在生命科学中-生物是主体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 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群体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即指生物的栖息地,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群体生存和发展 的各种要素。
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
环境就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 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着 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 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古人尚知选择一个良好环境,现代人更应该如此。
学科性质
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性学科, 属理论与实践应用学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应用基 础;掌握环境保护标准与应用范围;掌握环境 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实践应用基础;了解国 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环 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况;熟悉与掌握生态环境 保护的基本原则。
《环境监测与评价》
“孟母三迁”
• 孟子名轲,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相传,孟轲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 最初,孟家附近有一个坟场,殡葬的喧闹声分散 了小孟轲的注意力。为了孟轲的成长,孟母把家 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但小孟轲经常到集市中 闲逛,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考虑再三,孟母把家 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轲有了一个良好的学 习环境。

环境保护课件——第七讲.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保护课件——第七讲.环境监测与评价

七、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制定所需要的参数及评价的深度; (2)对基本情况的收集及实地考察;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给出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及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4)应用评价结果以确定工程建设项目如何进行修正, 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利的环境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二)优先监测原则
在实际监测中,因需要监测的项目较多, 但又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在监测时,应根据 污染物本身的重要性吓迫切性来选择有限监 测对象。
四、环境监测程序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确定测定项目; 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 样品的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和结果上报。
五、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和类型
3.收集环境本底值及其变化趋势,积累长 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 用自然资源,以及为确切掌握环境容量 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1.评价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环境质量发展 趋势;
2.加强污染源监测,揭示污染危害,探明污 染程度和趋势,进行环境监控管理,实现 环境监测新突破;
3.积累各类环境数据,掌握环境容量, 为实现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及实施目标 管理提供依据;
(1)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3)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新进展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EIA)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EIA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 有了许多新进展。
(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 (2)规划环评 (3)生命周期评价(LCA) (4)环境风险评价(ERA) (5)累积影响评价(CIA) (6)公众参与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
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对环境质量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估 和描述,它应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为环境 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药 常用有机氯农药具有系列特性:
有 机 氯 农 药
①蒸气压低,挥发性小,使用后消失缓慢; ②脂溶性强,水中溶解度大多低于1pm; ③氯苯架构稳定,不易为体内酶降解,在生物体内消失缓慢; ④土壤微生物作用的产物,也象亲体一样存在着残留毒性; ⑤有些有机氯农药,如DDT能悬浮于水面,可随水分子一起蒸发。 环境中有机氯农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作用,危害生物。 大剂量的有机氯农药进入机体,可引起中枢神经及某些实质脏器特别 是肝脏与肾脏的严重损害,慢性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有 时也可产生小脑失调、造血器官障碍等加之其化学性质稳定,对人体 危害的特征具有蓄积性和远期效应。
原 因 过 程
(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 指大气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 物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本底含量,对人 体和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
根据物理形态: 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 根据化学形态: 分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氢化 合物,碳氧化合物,卤素化合物,颗粒 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七类。
物质颗粒大小的程度,化学毒物的分散度愈大,表示其 铅 颗粒愈小,其化学活性增大,同时容易随空气吸入呼吸 道深部,其危害性也较大。
氧化铅>金属铅>硫化
分散度
化学结构 与毒性
QSAR法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在体内参与和干扰的生化 过程,决定毒作用的性质。
用数学模型来定量地描述化学物质的结构与生 物活性的相关关系。 QSAR 法(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法)是目前定量 研究化学物质结构与生物学活性关系的常用方 法。
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 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有机磷农药:乐果、 敌百虫及敌敌畏等
协同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 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 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如四氯化碳、乙 醇 拮抗作用 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 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 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 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钙对铅 具有抑制作用;Se可降低As所诱导的致畸毒性;Se对Hg的 毒作用影响最为明显。
环境污染物的毒害过程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 由单一或少量的环境毒物向多种环境毒物的 联合毒害发展,毒害效应过程更加复杂。
不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环境毒物种类和 数量的可变性,以及环境毒物在环境介质, 空气、水、土壤中的相互作用效应与迁移转 化过程。
四、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物理 环境 湿度 气压 时间 通常高温可促进毒物的吸收使毒性增强,而温度下 降可使毒性降低。 湿度可以促进化学毒物经皮肤吸收。高湿度可加速 毒物的水解作用,使某些毒物改变状态毒性增大。
一般情况下,气压对毒物无明显影响。但气压增高 时,往往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二)化学毒物的理化性状及效应
物理性状与 生物学效应
溶解度 挥发度
化学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对毒性的影响为正相关 关系;挥发度大小也可决定化学物对人体的影响程 度;而分散度大的化学毒物,其危害性也较大。 化学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大小与毒性强弱有关,溶解 度越大,在体内吸收率越高,毒性越大。 化学物质的挥发度大小常与本身的熔点、沸点、蒸气压 有关。化学物质的挥发度愈大,空气中的浓度愈大,通 过呼吸道引起中毒的危险性就愈大。
第七章 环境污 染的监测与评 价
(二)毒物
毒物:是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毒作用)的化学物质。 环境污染物属于毒物的范畴。 外来化合物:是指在所研究的生物体内,正常情况下不产 生的化合物。
有毒化学物质,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土壤等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通常称为环境毒物。
毒物的相对性: 铜、锌、钙、氟、硒等。
SO2 ——大气中最主要的污染物
形成酸雨
酸雨使水体、土壤酸化,破坏森林,伤害庄稼,损伤 危害人体健康 古迹文物,影响人体健康和生物生存。
极易与呼吸道表面的水相作用,形成亚硫酸或硫酸, 损伤呼吸粘膜,甚至引起死亡。 致突变 /致畸作用 对微生物具有致突变作用,是一种极强的亲核剂,可 引起植物、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
二、环境污染物的毒害过程
时 间 范 围 上
空 间 尺 度 上 瞬时毒害过程:需要较短时间就能表现出的生态适应 与生态进化过程。 漫长毒害过程:环境污染物的稀释过程、慢性中毒反 应过程和环境毒物的生物积累、生物放大过程等。 微观的毒害过程主要指环境毒物通过生态系统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过程,水-土、气-土、根-土、植-土 界面的毒物传输等过程。 宏观的毒害过程则指跨流域、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 环境毒物传输与扩散,即长距离迁移、毒害的过程。
(三)个体因素
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 由于机体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差异,外来化合物在不同种 属和品系动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不一定完全 相同,以致其毒性作用亦可能存在差异。 年龄和发育
新生动物对中枢神经剂敏感性较差,对中枢神经抑制剂较 敏感;机体老年后代谢功能减退,对一般化学物质的毒性 作用较敏感,但对于需经生物转化后才具有毒性作用的化 学物质则相反。
生物体许多功能随季节和昼夜节律产生规律性的变 动。生物对化学物质作用的反应,也受季节和昼夜 的影响。
作用 方式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方式,也是决定毒性的 独立作用重要因素。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类型包括:独 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 相加作用 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三、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毒理学效应
(一)重金属
特 性 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 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 毒性作用的特性。 重金属与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 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毒性作用的受体可能是有催化作用的官能团、结构 单元,或细胞膜上的转运成分,氨基酸、肽、蛋白 质、核酸等生物成分多有与金属结合的基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