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课 件: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课 程 标 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
教育”的深刻含义。
栏 目 链 接
目 标 分 解 1.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措施和成就。 2.归纳各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3.结合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2.受挫表现: 扫四旧 (1) 很多师生卷入“________”批走资派活动,教育战线 一片混乱。 (2) 高 等教育严 重破坏: 1966 年 高考制度 ________ 被废止;招收 工农兵学员 “___________”。 2.后果: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温馨指引:高考制度的废止使得公平、公正的选拔 人才机制无法落实。
栏 目 链 接
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
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栏 目 链 接
简述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 方法点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要结合重大史实 的得失剖析,对策要针对当前国家趋势和国内困境思考。 精讲阐释:(1) 发展历程: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
栏 目 链 接
2.成果: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____________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温馨指引: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发展离
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 前提。
应 用 思 考 2.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有何意义? 提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成为中国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解 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课 程 标 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
教育”的深刻含义。
栏 目 链 接
目 标 分 解 1.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措施和成就。 2.归纳各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3.结合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2.受挫表现: 扫四旧 (1) 很多师生卷入“________”批走资派活动,教育战线 一片混乱。 (2) 高 等教育严 重破坏: 1966 年 高考制度 ________ 被废止;招收 工农兵学员 “___________”。 2.后果: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温馨指引:高考制度的废止使得公平、公正的选拔 人才机制无法落实。
栏 目 链 接
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
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栏 目 链 接
简述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 方法点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要结合重大史实 的得失剖析,对策要针对当前国家趋势和国内困境思考。 精讲阐释:(1) 发展历程: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
栏 目 链 接
2.成果: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____________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温馨指引: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发展离
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 前提。
应 用 思 考 2.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有何意义? 提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成为中国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解 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36张)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4、20世纪90年代,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 “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 展壮大
5、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对贫 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表现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D.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3、影响
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课探究:
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
1、背景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经 过) 3、取得的成就?
探究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66%(科技和教育)。 •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
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 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 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背景: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 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17张PPT)
如何评价当时的高校院系调整?
有利于培养经济建设的专业人才;但照搬苏联模式, 忽视中国实情;忽视人文社会学科;培养目标过于狭窄, 不利于“通才”的培养。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4:20:14 AM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112021/8/112021/8/11Aug-2111- 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8/11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问题:从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最迫切任务 及解决措施。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
“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 在物理化学考试时,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但他在卷子 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最终他的考试成绩 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1973年7月19日, 《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 铁生的信,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后被铁岭农学院畜 牧兽医系录取。
——美国总统 杰弗逊
材料二:国家教育部称:教育投入占GDP 4%份额的 硬性指标,自从1993年写入《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已20 年,但仍未兑现。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教育投入 占GDP 4.7%至7.4%。 ——摘自互联网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有利于培养经济建设的专业人才;但照搬苏联模式, 忽视中国实情;忽视人文社会学科;培养目标过于狭窄, 不利于“通才”的培养。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4:20:14 AM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112021/8/112021/8/11Aug-2111- 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8/11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问题:从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最迫切任务 及解决措施。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
“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 在物理化学考试时,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但他在卷子 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最终他的考试成绩 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1973年7月19日, 《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 铁生的信,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后被铁岭农学院畜 牧兽医系录取。
——美国总统 杰弗逊
材料二:国家教育部称:教育投入占GDP 4%份额的 硬性指标,自从1993年写入《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已20 年,但仍未兑现。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教育投入 占GDP 4.7%至7.4%。 ——摘自互联网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人教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简述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
方法点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要结合重大史实
的得失剖析,对策要针对当前国家趋势和国内困境思考。
精讲阐释:(1)发展历程: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
栏 目
链
1965年,教育事业在艰难中前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 接
教育体系。②遭遇挫折:“大跃进”时代,“教育大跃进”
接
接受义务教育。
(4)1989年,启动“_希__望___工__程__”,促进贫困地区
20世纪80年代 基础教育发展。
(5)实行普通教育与_职___业__教___育__并举。 (6)高等教育: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_学__位__
制度,改革招生与分配制度。
20世纪90年 代
(7)高等教育:着手实施 “__2_1_1_工___程__”计划 科教兴国
2.后果: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温馨指引:高考制度的废止使得公平、公正的选拔
人才机制无法落实。
三、教育的复兴
1.主要措施:
时期
主要措施
“文革”结束后 (1)_1__9_7_7_年恢复高考制度。
(2)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栏 目
(3)制定《_义__务__教___育__法__》,从法律保障适龄儿童 链
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
建设时期。“大跃进”时期教育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做法,
出现教育大革命。
应用 思考
1.1949—1966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 因是什么?
提示: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栏 目
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育方针政策;建立 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40张PPT)
巩固练习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 表述,不属实的是 (D)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 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巩固练习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 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 A )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学校向工农开门, 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2.制定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
3.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 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
1968年12月,毛泽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 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5 1 文盲人数 文盲数
2.5
0.5 0.5
00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二.动乱中的教育
2、危害: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23张PPT)
1977年新邵 县高考考场
教育战线 拨乱反正
陈家坊小学黑板报
提出“科 教兴国” 战略
材料: 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 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 10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 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 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 21 世纪 大业的主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 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新邵泰清中学由私立转为 公办,更名为“新邵县初级中 学”。后改为“新邵一中”,
1955年,该校学生陈光中考 入哈尔滨工大,成为新邵建县 第一届大学生,后任沈阳机 床厂工程师
二、挫折篇
探究二: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文革期间 教育发展遇挫的主要原因?对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三、复兴篇
看新邵教育发展图片, 品新时期中国教育成就.
训 工 作 总 结 如下: 一 、 精 心 组 织,周密 部署 为 了 确 保 这 次党员 冬春训 工作落 到实处 ,党支部 一班人 进行了 专题研 究,周密 部署, 制 定 了 冬 春 训日程 安排,就 学习内 容、学 习时间 、学习 地点、 学习要 求均作 了明确 规 定 。 按 照 镇政府 要求,社 区党支 部安排 部署,组 织了3次 集学 习培训 活动,镇 党委副 镇 长 进 行 授 课、党 员冬春 训网络 直播课 堂、书 记讲党 课活动 。
假如你是新当选的新邵教育界 人大代表,请你就新邵如何教育强 县为议题,设计一份合理化议案.
课堂小结
趋势
蓬勃发展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奠基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3张PPT).
文献资料组:提供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内容摘 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教育的论述摘要等资料
归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奠基 挫折 发展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பைடு நூலகம்
问题一: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学 校数 高等学 校 中等学 校 小学 434所 比旧中国最高 时增长 1947年的1.1倍 1949年的14.1 倍 1949年的4.9倍 1965年在 校生 67.4万人 比旧中国最多 时增长 1947年的3.3 倍 1946年的6.9 倍 1946年的3.9 倍
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不同反
映了什么问题。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问题四:
材料一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 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二: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 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 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 告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
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
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 养。
二、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熟悉了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三、教育的复兴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全面恢复和整顿教育秩序 倡导尊师重教。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 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 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 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 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一角色。教育 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三、教育的复兴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全面恢复和整顿教育秩序 倡导尊师重教。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 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 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 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 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一角色。教育 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1张)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 中华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严重,出现人才断层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教育繁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趋势
奠基蓬勃发展挫折来自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课堂测评
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 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教育繁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趋势
奠基蓬勃发展挫折来自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课堂测评
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 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42张PPT)
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党 党中和央国明家确为提什出么实要施提科出教“兴科国教战兴略国”战略?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 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 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论 。 通 过 探 究实验 培养学 生观察 能力和 分析问 题的能 力。 1、 情 境 创 设
从 生 活 中 的 现象入 手,引导 学生思 考,最喜 欢什么 “水” ,学生 异常兴 奋,争先 恐后的 回 答 。 教 师 要及时 跟进这 些是水 吗?激 发学生 的探究 欲。
通 过 以 上 情 境创设 引入新 课,刚才 说到的 这些并 非水而 是溶液 ,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 的 一 类 物 质 ,那你们 知道他 们是怎 么形成 的吗? 2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劳动模范
郝建秀(中)
1952年在山东大 学附属工农速成 中学学习
(1954年入中国 人民大学附设工 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 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 左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0张PPT)
1966年8月19日,破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 旧习惯)运动开始以后,一 切外来的和古代的文化都成 为扫荡目标。中学红卫兵 (加上少数大学生)杀向街 头,以打烂一切“四旧”物 品为宗旨,先把北京城内外 砸了个遍,之后又迅速燃遍 全国城乡。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 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上 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
停 课 闹 革 命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 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 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1.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
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两种教育制度的建立(全日制和半工半读)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 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 取“文革造反经”和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 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 。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 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 招生(试 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 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 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 体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进修班。学习内容, 设置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 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共17张PPT)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3)发展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我国的“211工程”院校和“985”院校
北京(23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 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 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中 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 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9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天津(3所):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大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 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 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湖北(7所)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大、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大、西南财大 陕西(7所) :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军事院校 (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另外:甘肃(1所) 兰州大学;新疆(1所) 新疆大学 ;宁夏(1所)宁夏大学; 青海(1所)青海大学;贵州(1所) 贵州大学;云南 (1所) 云南大学 ;广西(1 所) 广西大学;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浙江(1所) 浙江 大学;福建(2所)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山西(1 所) 太原理工大学;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 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②『思考』 改革教育……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 “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中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革命的结果如何? [答案] 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 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结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 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 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①『辨析』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是在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要为国家建 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决策,为创建社 会主义教育拉开了序幕。
『阐述』 图示法理解人民教育的奠基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_智__育____、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半__工__半__读__的学校教育制 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___劳__动__后__备__军__和_德__才__兼__备___的建设人才。
学习目标诠解
重难透视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历程。
学法指导 理解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内在的必 然联系。
课前自主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①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__人__民__教__育__ 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__国__家__建__设_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__社__会__主__义__方向前进 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40张PPT)
16810 小学 00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 得什么成就?为什么? 1949年的 11626.9 万 1946年的3.9
4.9倍
人
倍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4、初具规模
(1)、表现:
A、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C、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 建设人才。
资料: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 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 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 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 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 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 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 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 第一次考试。
“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 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 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26张PPT)
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表现 “文革”时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 坏,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 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学校 一度停课,教育秩序混乱;
1966年高考制度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 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
1966年5月29日,清 华大学附属中学部分学 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 卫兵组织。图为清华大 学附中红卫兵的旗帜。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D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
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A)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①大学数量不断增加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问答题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提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请回答:新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 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3、成效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 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 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 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③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的思维 方式解 决学习 上的问 题和生 活中 学生的 创新意 识。 对 学生进 行阶段 性训练 ,巩固知 识,提 高 能力。 更 新教育 观念,更 新知识 结构,探 索课 堂模式 , 好 思想上 和技术 层面上 的准备 。 要求 1.做到 “四统 一”。 在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 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 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 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 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 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 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 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 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从城市 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
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
在一起。
军垦农场的北大学生
海 南 知 青 武 装 训 练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2.教育受冲击的危害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2、80年代:“三个面向” 和《义务教育法》
1983年9月,邓 小平同志为北 京景山学校题 词:“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 未来”。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2、80年代:“三个面向” 和《义务教育法》 3、90年代:“211工程”和“985工程”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 中华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严重,出现人才断层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新秩序的开始,经受十年重创之久 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深刻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经历过 高考过程的人对恢复高考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不仅改变了个 人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走向。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对于当时推动恢复确立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要意义,而 且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具有 重要意义。它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 体系和观念,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推动 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Hale Waihona Puke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⑴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依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和军 管部门,接管原属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各类 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初步 改造,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中小学等学校 改为公办。 ⑵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清华大学学生在批 斗“反动学术权威”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 批斗北大校长陆平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 “革命”,批“走资派”;
⑵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⑶ 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张铁生,1968年 中学毕业后下乡插 队。曾任兴城县白塔 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 产队队长。1973年被 推荐上大学,参加文 化考试时交白卷,被 树为“反潮流英雄”。 张铁生1975年任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同年当 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1976年被撤销党内外职务, 开除党籍。1983年因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 府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在高等教育 领域进行重点建设。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 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 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建设。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 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 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 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 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革 命”,批“走资派”,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 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 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2.制定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从小学到中学、从全日制到 半工半读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 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 “革命”,批“走资派”;
⑵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⑶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 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被称为“老三届”),全 部前往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