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
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
D项,“堆移”应为“推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B(项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本知识 课后练习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本知识+课后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建议完成时间:4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6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①这是植物生殖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分)①翩.然归来( ) ②簌.簌( )(2)文中第②处画线句有一个词语书写错误,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2分)(3)与短语“冰雪融化”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为(2分)()A.次第开放B.周而复始C.草木萌发D.翩然归来(4)语段中第①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下面三个短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草木萌发②冰雪融化③各种花次第开放A.②③①B.③①②C.①②③D.②①③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地销声匿迹....。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答案
• 一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 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 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 一3. • 纬度、 • 经度、 • 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 一
•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种子的日期; •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 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 •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 回答下列问题。 •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 重要意义? •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 素有哪些? •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 答:一1、 •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 为物候; • ②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 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 •
大林寺桃花 •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1农谚 ①“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 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 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 ③“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 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 三2①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 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 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 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 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 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 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 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 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 了。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一)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
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很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
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
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
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
但,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
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很多多荒谬举动。
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
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
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
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
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
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
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róng 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ì 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似,周而复始。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1)根据拼音写汉字。
冰雪róng 化销声nì 迹(2)给加点字注音。
风雪载途_______ 簌簌(3)上文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改为(4)“周而复始”的意思是。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一项是()A. 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 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 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 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3. 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 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0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解析)
0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析:注意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根据课文中有关“物候”的阐述回答。
二、参考答l.第1段,首先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铺垫。
第2段,把花鸟草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内涵,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指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在了解物候现象的基础上,引出物候学这一科学概念,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由表及里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7-10段作者把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说明。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标示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说明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解析:梳理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三、参考答案:例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举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子,列举具体的数字,把1962年和1961、1960年的物候记录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例2布谷岛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注意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四、参考答案:1.“传语”“暗示”“唱歌”,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还有古今差异。
“七种乔木”“后者““前者”“早九天”“提前九天”等体现了说明语言和准确性。
解析:仔细品读这两段文字,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文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武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词义:次第:依次。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答案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
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
D项,“堆移”应为“推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B(项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思考回答。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参考答案: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
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主次关系如何。
)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举列子。
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
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
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一般体现在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上。
参考答案: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用农谚,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形象地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2段文字则相反,给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武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
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扩大阅读空间,活跃思维。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
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边塞却大雪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