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鲁迅

合集下载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3、原因及意义
(1)原因 A、阿Q精神胜利法 是在长期的封建 主义精神奴役下 滋长起来的
B、阿Q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Q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Q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动概括。 B、阿Q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概括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返回
阿Q
小说的核心内容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是以阿Q的性格为线 索,通过许多生动的场面和细节塑造出阿Q这个生 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具有各种国民劣根性的 典型人物来。鲁迅一再提醒人们,他写这篇小说, “实在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的”(致王乔南1930 年10月3日)
一、《阿Q正传》的创作动机
其它作品如《祝福》、《药》、《狂人日 记》等也都有看/被看的场景或结构
“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基本构 成一个系列
这类作品有《祝福》《在酒楼上》《孤 独者》《故乡》等。这类小说叙述者讲 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 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 《故乡》实际上含有两个故事:“闰土 的故事”和“我的故事”,重点则在对 “我”的精神历程的审视,而对闰土的 观照包孕其中。


两种基本结构模式,都从总体上表现出
了圆周式封闭的特性。

小说不论以什么具体形式开始,在美学
感受上都让人感到是从静态开始,而在 结尾时,则静态已经复归或者即将复归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
白描,就是真实朴素,不加粉饰地描写 对象。用鲁迅的话说即是“有真意,去 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首先运用在对景物的描写上 其次,将白描手法用于人物形象塑造 “画眼睛”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4.《阿Q正传》
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中
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 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人物的时候,或听 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 》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前了。‛我 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 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
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
殉葬品

(2)受到新思潮影响的
中年一代

《肥皂》四铭 《高老夫子》高干亭 《头发的故事》N先生 《在酒楼上》吕纬甫

《孤独者》魏连殳

⑶“五四”成长起来 的青年一代: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

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
涓生为什么不爱子君了?
同居之后琐碎的生活掩盖了爱的激情吗? 是子君从浪漫走向了平庸了吗? 这对年轻人尚未有建立家庭的准备吗?




《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4)暗喻和象征的因素。 (5)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
二、鲁迅小说的文体风格和艺术个性
1、多写无事的悲剧
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
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 己。……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那里去都
1930年9月25日,海婴 与鲁迅合影,鲁迅在照 片上题字:“海婴与鲁 迅,一岁与五十岁”

鲁迅的上海故居
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鲁 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1936年10月19日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
鲁迅遗容 宋庆龄等在鲁迅墓前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2)农民革命观: 改朝换代式的“造反” [例7] 阿Q躺在土谷祠里做他的革命梦: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 , ‘ 阿Q饶命 ! ’谁听它!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 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 , ……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 元宝 , 洋钱 , 洋纱 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 的桌椅,——或者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 搬,要搬的快,搬的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 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 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她在那里,—— 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
1906年7月回绍兴完婚“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成为他一生 的隐痛。 1909年出版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集, 4、辛亥革命——兴奋· 失望· 苦闷 1909年8月鲁迅回国,任教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绍兴中 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兴奋 1912年——1926年在北京任职教育部,失望、苦闷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 魂了”“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 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5、五四运动——怀疑· 呐喊· 彷徨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之后,小说、杂文源源不断。 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 1923年7月14日,兄弟失和,成为他的又一隐痛。 1925年女师大风潮、1926年“三· 一八”惨案 与许广平相识、相爱
《彷徨》内页上引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题辞,隐约透露出他 彼时的心绪。正所谓:“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与这心境相合的是散文诗集《野草》。

3第二章 鲁迅(一)

3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一节 鲁迅简介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第三节 说不尽的阿Q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第一节 鲁迅简介
一、鲁迅生平的几个要点:
△ 生卒年代(1881年9月—1936年10月) △ 主要经历: • 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由小康坠入困顿,对世 态炎凉的深切感受); • 与农村的联系(对农民问题的观察); • 求学经历(接触进化论、弃医从文); • 辛亥革命的经历(对辛亥革命的失望); • 五四时期的呐喊与彷徨、左翼时期的战斗(阶 级论)
• • “我”送走魏连殳的死亡,所揭示的是孤独 者的现今状况。 魏连殳的曾经是抗争的,但将他彻底推向 毁灭深渊的是现实的重压。危机不仅来自深处 孤独的思者在世中无法传达自己的思想,他们 四面受敌;而且更源于他们甚至都失了自己的 生存立足之地,危及他们的肉体存亡——生合常遇他人攻击, 流言不断,动辄被说成鼓吹“自由化”、挑动学潮;不仅 被校长辞退,其他学校也不愿聘用他,连想做学校的抄写 员、月工资仅二、三十元也不成;失业中的魏连殳先是靠 变卖藏书度日,继而几乎沦为乞讨苟活,直到他做了杜师 长的顾问。从此,他赢得了“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 颂扬,新的磕头与打拱”,他似乎“胜利”了,然而他的 精神死灭了,他同时赢得的是“新的打牌和钻营,新的冷 眼和恶心,新的失眠与吐血……”。
弃医从文
• “弃医从文”是鲁迅思想发展中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鲁迅从科学治病 救国的目的转向用文艺来改良社会,启蒙 国人的思想的转变。这是鲁迅从思想上确 立了文艺的启蒙作用。
《摩罗诗力说》

1908年之初,鲁迅在日本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 (《河南》月刊第二、三号连载,1908年2月、3月出版)这是中国最早 较有系统地介绍欧洲文学的论文之一。周作人解释题目的意思是“恶魔 派诗人的精神”。鲁迅认为,在欧洲文学史上,“力足以振人,且语之 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文章介绍了欧洲这些最具有反抗精神 和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生平和重要作品。他们是英国的拜伦和雪 莱,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波兰的密茨凯维奇、匈牙利的裴多菲等 人。这些诗人勇敢地反抗旧势力,为社会进步和公正进行不倦的斗争。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 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家国荒矣,而赋 最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Jeremiah,意即希伯来先知 ),且 未之有也。非彼不生,即生而贼于众,居其一或兼其二,则中国遂以萧 条劳劳独躯壳之事是图,而精神日就于荒落;新潮来袭,遂以不支。”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鲁迅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鲁迅PPT课件
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
《坟》、《华盖集》等十六部杂文
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和《中国小
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 术著作。
2021/3/9
授课:XXX
2
鲁迅是新文学的先驱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和周作人一起译介欧 美小说,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文学革命中,鲁迅以第一篇 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新文学灿烂的一页。他的小说集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 迅的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传统(例《狂 人日记》)。
2、将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的叙述网络之中, 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映。
3、从读者、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关系出发,鲁迅将作者(及一定
程度上的读者)的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小说的叙述与表现中。 充分体现鲁迅小说“主观抒情性”的特征。
被启蒙者形象--《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 《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2021/3/9
授课:XXX
5
2、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视角
鲁迅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精 神“病苦”,表现了他们精神的愚昧(《药》中的华家),心 灵的麻木(《故乡》里的闰土),孤独与空虚(《明天》里的 单四嫂子),封建神权下的恐惧(《祝福》里的祥林嫂),英 雄的孤独者命运(《在酒楼上》),对爱情的争取与抗争的失 败(《伤逝》)。
2021/3/9
授课:XXX
6
3、两大情节、小说结构模式
A、看与被看:例如《示众》、《孔乙己》、《药》。 B、离去-归来-再离去:例如《祝福》、《故乡》、《在酒楼 上》。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融诗歌、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 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教材47页) △注重细节描写,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表现时代特征。 《阿正传》“半夜里,一条大船……”“四个银元买来 ‘柿油党’的徽章”“画出一个刮子一样的圆圈,骂 孙子才画得很圆……”,《故乡》里閏土的一声“老 爷”,《离婚》里爱姑两只“钩刀一样的脚”…… (参看吴组缃《苑外集》)。
1、《狂人日记》的特殊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 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 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 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 “吃人”与“被吃”主题的揭示,在鲁迅小说 创作中具有“总主题”的意义。鲁迅此后众多小说延 续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礼教与封建统治“吃 人”的本质。
作业: 作业: 1、名词解释: 《呐喊》 《彷徨》 《狂人日记》 《野草》 《朝花夕拾》 2、论述题: 阅读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史》、郭志刚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六十年来鲁迅研究 论文集》等著作,比较这些作品与本教材对鲁迅小说、散文 分析的异同。
《狂人日记》分析: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为主人公。 “狂人患病之后,感到周围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赵贵翁这 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在封建传统蒙蔽下 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他 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 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 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封建礼教是以 家族为核心的,他的贯彻首先是在家庭内部实行的,“大哥” 就是封建家长的象征,他可能并非有意害人,但一顶要按照 封建社会传统消灭“狂人”的叛逆思想。此外,赵贵翁、医 生显然都是封建传统势力的代表,他们“吃人”是不足为奇 的。(易牙烹子、徐锡林被吃)

第二章 鲁迅《阿Q正传》

第二章   鲁迅《阿Q正传》

一、鲁迅创作简况
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 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字 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 京求学去学名为周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 发表《狂人日记》始用笔名鲁迅。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一生写作600万字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其中,《藤野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 海经>》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 《雪》等作品)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 《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 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 《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篇》等16部。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延续几千年 的封建帝制,但 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 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 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 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 宽容和姑息态度。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 建军阀、官吏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 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 所以,革命遭到失败。
(五)《阿Q正传》的艺术特征 1.艺术描写高度典型化,真实再现 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未庄:中国农村的缩影。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 化方法塑造人物,使人物具有深广 的社会历史内涵,勾勒出沉默的国 民的灵魂。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鲁迅小说选讲
• 《阿Q正传》:阿Q经典意义—农民题材;阿Q的
精神胜利法;对民族的自我批判;阿Q是国民性 弱点典型;其生存困境具有超时代、民族意义价 值。 • 《狂人日记》:日记体小说;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的意义;深刻主题——吃人本质,救救孩子。 • 《伤逝》:知识分子题材;挖掘的深入;主题深 刻——仅有爱情是不够的。 • 《药》:明暗线结构;象征色彩浓郁(华家和夏 家=华夏);双重悲剧揭示;探究改造中国出路
Hale Waihona Puke 鲁迅的散文• 一、闲话风 • 《朝花夕拾》所开创的体式。 • 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具有平等开放品格,充
• • •
满真率之气。 展现一个人间至爱,爱与死的童年体验和成年思 考。 慈爱与悲怆兼而有之。 亦称漫笔,题材的漫无边际和行文的兴之所至。
鲁迅的散文
• 独语体
1、《野草》开创体式。 2、排除读者干扰,逼视自己心灵深处,捕捉 微妙感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层次的 哲理思考。 3、表现一种紧张焦灼心态,创造一个全新艺 术境界。 4、艺术上呈现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鲁迅的杂文
• 杂文意义价值:
1、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部活 的现代中国人“人史”。 2、熔各种艺术为一炉的文体实验,具有先锋性和不可重 复性,具有典型意义。 杂文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特色。 2、在“反常规”和多疑的思维烛照下的批评---犀利与刻 毒。 3、思维的“个”与“类”辩证统一。 4、彰显强烈主观性。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呐喊》与《彷徨》
•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A、表现的深切。 (1)题材:开创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 文学主要题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人民精神苦痛,对国 民灵魂拷问。 (3)模式:“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 离去”两大情节结构模式 B、格式的特别。新形式先锋。继承与突破的统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 写其悲剧命运。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 古久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苦闷沉默思索Biblioteka 寻 北京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1927年1月,鲁迅应邀到革命策源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

他进化论思路的被轰毁和严酷阶级斗争事实的教训,为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后期(1927-1936)“革命文学”论争前后1927年9月,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10月抵达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在鲁迅生活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退居书斋过一种宁静安稳的学者教授的生涯,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文艺阵地上驰骋?鲁迅选择了后者,愿意在风沙扑面中奔驰,即使抚摩自己的凝血和瘢痕,也自以为快乐,这是战士的性格决定的。

他于12月接编《语丝》杂志,1928年底交柔石编辑。

1928年6月至1929年末,他和郁达夫创办《奔流》。

1928年底又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发行《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介绍外国版画。

到上海后,他曾欣然同意和创造社、太阳社联合,准备和郭沫若、蒋光慈等担任复刊的《创造周报》的撰稿人。

但这一愿望却因创造社、太阳社1928年初突然向他发动攻击、被卷进“革命文学”论争的旋涡而未能实现。

创造社成员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时,点名批判了叶、鲁、郁、郭、张,认为鲁迅作品“反映的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郭沫若认定鲁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鲁迅则发表《“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文学的阶级性》,批评左的错误在文艺工作中的影响,批评他们中某些人的官僚主义,指出革命者应该“不在批判自己”,认为“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在论争中,鲁迅购买、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

鲁迅后来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

并且因此译了一本蒲力汉诺夫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②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
简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①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新青年》。1927年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促使鲁迅思想发生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质的飞跃。
第二节:《呐喊》 《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1923年出版。
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一、《呐喊》和《彷徨》的基本内容
反封建:揭露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弊害。《狂 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 对农民的思考:刻画农民的灵魂,剖析其精神病 态,达到批判国民性弱点和思想启蒙的目的。 《阿Q正传》《故乡》《离婚》《祝福》 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思索:描画新旧交替时代觉醒 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悲剧命运。《伤逝》 《孤独者》《在酒楼上》 对新亥革命的反思。《风波》《阿Q正传》
三、中国人的国民性
2、窝里斗 (1)、经典手法 一曰“拉帮结派”,俗称“抱团儿” 二曰“吹毛求疵”,俗称“找岔子” 三曰“无事生非”,俗称“造乱子” 四曰“飞短流长”,俗称“倒闲话”
三、中国人的国民性
“闲话”的妙处: “合理合法” “传播迅速” “不用负责” “杀伤力强”
三、中国人的国民性
2、窝里斗 (2)、特点 一曰“阴”,即“不公开” 二曰“软”,即“不硬来” 三曰“小”,即“不起眼” 四曰“粘”,即“无休止”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其人 一、鲁迅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 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中国现代著 名文学家、思想家。 故乡生活( 1881 - 1898 ):接受封建传统 文化、吴越民间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大户到 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常去乡下外婆家,熟 悉农村生活和风俗,为小说创作积累了素材。 童年师从具有侠义情怀的挂名和尚龙师父和质 朴方正、博学严谨的寿镜吾。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呐喊》《彷徨》的出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 熟的标志,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主要题 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 《呐喊》(收1918年-1922年小说14篇): 阿 Q正传 狂人日记 药 风波 故乡 明天 孔 乙己 社戏 白光 鸭的喜剧 一件小事 端午 节 兔和猫 头发的故事 《彷徨》( 收 1924 - 1925 年小说 11 篇):伤 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 祝福 离婚 示众 长明灯 高老夫子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弟兄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C、穿插议论,环环相扣
1)虽然小说不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但是 在小说中却有一个时隐时现的‚叙述者‛ 。 2)他像是命运的预言家、先知和智者,他 对阿Q、未庄、革命及其民族历史的过去、现在 与未来都了然于心、无所不晓,因此能够在作 品之中指点读者,为读者作说明、加按语、发 议论,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 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 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 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 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 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 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 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C、独特的叙述模式

1、看/被看(详细分析请参考教材P31-32)
代表作品:
小说《示众》、《祝福》、《药》、《狂 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 故事》、《阿Q正传》、《长明灯》、《铸剑》、 《理水》、《采薇》 等。
小说《祝福》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 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 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 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 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 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
6、忘却法 7、解嘲法 8、宿命法 B、如何认识和评价阿Q精神胜利法?
——可以参考教材P38的论述。
C、阿Q性格的复杂性
阿Q的性格还具有复杂多样、矛盾对立的特点: 既质朴愚蠢,又狡猾无赖;既率真任性,又 正统卫道;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争强 好胜,又忍辱屈从;既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既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既憎恶权势,又趋 炎附势;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既敏感禁 忌,又麻木健忘;既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以及既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鲁迅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生于1881年9月25日,逝世于1936年10月16日。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主要有短篇小说集3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一本:《野草》,散文集一本:《朝花夕拾》;杂文集16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两部:《中国小说史纲要》、《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五四以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受到了他的滋养,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作家之一。

一、作为思想家的鲁迅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这是公认的,但具体体现在哪些基本的方面?对于鲁迅的思想,目前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看法和分歧,这是进步。

但存在不存在基本内容?问题复杂,难言,所以课本也是回避的。

我们不回避。

1、由“科学救国”到主张改变国民的精神1898年5月,年仅17岁的鲁迅去报考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务铁路学堂,想走的是当时许多爱国青年所走的“科学救国”之路;后东渡日本学医,更体现了这一点:(当时西方工业国的许多先进思想和治国方略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

)一是救治被所谓的“中医”误治的同胞,使他们强壮起来,战争时去当军医,使中国能赢取战争;二是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因为使日本强大起来的明治维新就是发端于医学的变革的。

1906年一个幻灯片刺痛了鲁迅:如果中国人的精神是愚昧麻木的,即使身体健壮也就能充当无谓的“看客”或“示众的材料”,于是他弃医从文,认为改变国民的精神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鲁迅对梁启超以来的文学启蒙已有所超越;如果说他1904年主张的“导中国人群的进引,必自科学小说始”还带有梁启超式的偏颇,那么这时他提出的文学启蒙对文艺已有了科学的界定:“善于改变精神”;后来他把自己的创作称作“听将令”,阐释为“引起疗救的注意”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他指出启蒙最根本的是要使国人“个性张”,使每个人具有“个人之性”,与梁启超的启蒙为改变“群治”的说法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这实质上也是文学启蒙在五四被赋予的时代内涵。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正是在这一思想层面上显示了非同凡响的深刻:对国人的不觉悟状态剖示和对旧传统旧体制的揭露;这是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贡献。

2.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维新派启蒙思想家严复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译述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介绍给国人,警醒国民如果再不自强就会亡国灭种。

这在当时引起广泛反响。

鲁迅在日学医时,《天演论》就是他常读的书之一。

《天演论》实质上宣传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即把自然进化论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及现象。

陈独秀,胡适提出的文学历史进化论可以说也是源自于此。

但鲁迅这时的进化论思想则要丰富、深刻的多,他坚信现在胜于过去,将来胜于现在,青年人要胜过老年人体现为一种社会历史观,它是对中国人一惯地“往后看”的思维及心理定势的反拨,是对长者为本位的封建人伦观念的反拨,这以发展、进步看待社会、历史的思想观念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鲁迅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充满曲折、反复,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人们谈到的历史循环论。

我觉得正是这种进化论与循环论的结合,使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形成他绝望中又永远进击的思想战士特征。

进化论的局限实际上表现在对人的认识、分析上,所以1927年“四一二”后鲁迅说“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可是“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成为两大阵营,或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当对人的认识、分析,他克服了进化论的局限后,他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与揭露也就更加全面、犀利。

3.爱国主义到坚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未来”爱国主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伟大的爱国者在各个时代都层出不穷;可是,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坚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这思想高度与奋斗目标的人,却不是每个爱国者都能具有的。

以往神化、利用鲁迅,“为我所需”的解释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后来的研究似乎又在说明鲁迅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实质也是对马克思教条化的理解。

毫无疑问,鲁迅是从“最明快的哲学”的意义上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自己就明确说过,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中“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而且承认马克思主义“救正我”“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马克思主义本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

鲁迅接受、掌握了它,所以他能够在一方面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另一方面又是“左”风严重的30年代,保持较清醒的头脑,不论对政治形势的看法还是对文艺的看法,都较为客观。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片面性,保持了正确性。

这在当时的左翼作家中,是很少人能达到的,做到的。

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同“确切地相信无产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的理论与信念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政治立场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边,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紧密而具体地同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的力量。

这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还无出其右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既有深刻、丰富的一面,也有受时代和自身认识条件局限的一面,既有清晰,明确的主导一面,也有矛盾、复杂的一面。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并不等于排斥了其它有进步性、科学性的思想。

比如人道主义。

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解释,从而真正地理解与消化鲁迅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

二、作为文学家的鲁迅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鲁迅1918年5月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则表明“中国现代小说……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农民”,更准确的表述应为“下层劳动人民”。

对此,鲁迅更关注的是他们的精神“病苦”,这一点相对应,鲁迅侧重揭露的又是封建社会对人的精神戕害。

像闰土的辛苦麻木,华老栓的精神愚昧,阿Q的“革命胜利梦”、“男女之大防”等,祥林嫂的“以做稳奴来为满足”,爱姑的由反抗到见官后的“专听吩咐”,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及一代”,七斤的盲目生存状态。

知识分子更丰富。

大致有几类:一是吕纬甫、魏连殳、娟生、子君这样的觉醒后又无路走的知识分子,他们扮演着双重身份,即一方面是启蒙者,另一方面本身又难以站得更高而需要新的思想的武装,而这类形象更深刻的内涵则在于揭露了传统观念和势力的强大,揭示了中国反封建任务的艰巨。

二是孔乙己、陈士成之类,本是封建体制和观念的受害者,却或“自得其乐”或被完全精神异化,都成了“殉葬品”;鲁迅对于他们在揭露嘲讽中隐含着同情。

三是四铭、高尔础之类。

前者道貌岸然却内心充满卑污,是对作为旧传统、旧观念之载体的一类知识分子的无情揭露;后者是“新”旧混杂的人物,但所谓新,只是表面,是标榜,本质却充满卑污,是社会转型期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

鲁迅对他们是完全否定,是无情的嘲讽。

作为知识分子的“狂人”,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这是一个觉醒的反封建战士,正因此他被社会,被群体视为“异类”,“狂人”,他因此也被迫害致狂;而这个形象更深刻的内涵在于他的“自省意识”,即他一方面强烈谴责旧礼教的“吃人”,另一方面也在深省自己在自觉不自觉中也曾参与过“吃人”,他也在进行“自我救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主体对自身的无情剖示和灵魂的拷问,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至高思想境界。

多少年后我们从“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身上,也寻觅到这种品格。

夏瑜以秋瑾为原型,展现的是辛亥志士英勇牺牲与不觉悟群众之间的强烈反差,凸显了启蒙和反封建的艰巨。

这种人物塑造与眼光形成鲁迅小说特有的“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结构模式。

所谓“看/被看”,一是表现中国社会人群之间的基本关系,隔膜是其主要的蕴意,二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侧重表示后者的麻木、冷漠。

所谓“离去——归来——再离去”,是指叙述者“我”由离去后充满希望归来,可现实却与其设想截然相反,于是又绝望地再离去,隐含的主要是创作主体以及启蒙者、觉醒者内心的失望与苍凉。

上述情节模式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不仅贴合,而且相辅相成。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对传统小说格式的颠覆和书写内容的改变,《孔乙己》对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选择,《阿Q正传》对“全知视角”的革新,将“全知”和融入主体的“感受”,《伤逝》,《在酒楼上》的主体“移情”与“渗入”等等。

人物刻画上的白描手法,简约,凝练中透露的警拔与深沉则是其语言特色;而这中间又分明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养分。

2. 说不尽的阿Q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也不会终结。

阿Q是一个旧中国下层劳动者的形象,他的身上概括了旧中国最广大劳苦群众的优点,如勤劳,能干,富有革命性等,也集中了其弱点:愚昧,奴性,守旧等,即使“革命”也只是出于一己之利的“取而代之”;而他的精神胜利,畏强凌弱,装腔作势,心理变态等,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既折射出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受欺凌的历史,浓缩着长期封建统治中国人造成的心灵创伤,也揭示出人类共有的诸多精神特征。

正因为这些,阿Q不仅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著名典型,也成为一种思想、精神、心理状态的具象。

3. 《野草》与《朝花夕拾》它们从“个人化”的角度,真实,具体地展现了鲁迅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与体验。

《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诗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是对“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相对立又相统一的鲁迅式书写与抒发。

从文体形式上说,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出现与成熟,至今在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上,还无超越它的作品出现;从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法上说,象征主义是其主调,在表现的独特与深邃方面至今也同样无出其右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