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植物侵染性病原菌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0616304028915f814dc22a.png)
《植物病理学》自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容体系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教育课。
其体系是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讲述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知识,以及植物病理学科的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分15章讲授,涵盖了6大块内容,即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
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了解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植物病理学发展史以及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植物病理学展望。
第二章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本章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植物病害系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因)。
其中植物病害基本概念中重点介绍病状、病症类型。
关于植物病害系统,要了解“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以及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田植物病害系统和设施植物病害系统的差异。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重点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即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以及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和病害循环,主要的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和初侵染和再侵染。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物重点介绍菌物基本概况、菌物的分类、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以及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此外,要了解真菌对人类的益处。
第五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介绍了原核生物的基本概况、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致病性和侵染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以及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第六章植物病原病毒本章介绍病毒概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原病毒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病毒的鉴定。
第七章植物线虫介绍植物线虫概述、植物线虫的分类、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鉴定。
第八章寄生性植物内容包括寄生性植物概述、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寄生性植物的病害特点。
第九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重点介绍化学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物理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以及非侵染病害与侵染病害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af7ba7f524ccbff12184bd.png)
第一章单元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持续刺激下,植物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异常,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的现象。
2、病因: 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4、病状:是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外表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5、病征: 指在病状表面,尤其是病斑部分的表面着生或出现的病原生物的子实体。
例如真菌的菌核、菌丝体、细菌的菌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性植物等。
6、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7、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8、综合症:一种病害同一植株上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9、并发症: 同一植物在受到两种或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时,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于原有两种病菌单独引起的另一种症状。
10、隐症现象: 隐症现象:病原物侵染寄主后,病植物的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高温),可以逐渐减退直至暂时消失而“复原”的现象。
二、填空题1、植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非侵性病害由由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引起。
2、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线虫、原生动物、。
3、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
4、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813cc480eb6294dd886caf.png)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什么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什么叫病状和病征?各举几个病例说明。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
马铃薯干腐病和甘薯软腐病。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病征是指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特征。
其中常见的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见大量霜霉状物。
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
![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https://img.taocdn.com/s3/m/2443bb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d.png)
3
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物产生抗药 性,同时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和天然产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 殖。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是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防治的重要手段 之一。
但是,生物防治见效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对技术和资源的要 求也较高。
关注抗病性育种
加强园林植物抗病性育种研究, 培育具有优良抗病性状的园林植 物新品种,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 能力。
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 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 防治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病原的繁殖方式、传播途径、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等,揭示侵染性病原的致病过 程和机制,为开发新型防治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开发新型防治技术与方法
总结词
针对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的防治,需要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与方法,以减少化学农药的 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通过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园林植物病样,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 学技术进行病原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深入研究和揭示病原的分类地位 和系统发育关系,为侵染性病原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侵染性病原的致病机制
总结词
了解和掌握侵染性病原的致病机制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病原侵入寄主后的生物学特征 和致病过程。
细菌性萎蔫病
由萎蔫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导致植株萎蔫、黄化、枯死。
病毒性病原
花叶病毒病
由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 片和果实,受害部位出现黄绿相间的 花斑或畸形。
第四章 病原物的侵染和侵染概率
![第四章 病原物的侵染和侵染概率](https://img.taocdn.com/s3/m/2ff10c360b4c2e3f572763ea.png)
如以y代表发病位点的百分率,当位点总数量大时, 它用于代表位点发病 的概率,则得:
e 1 y
m
所以
m ln(1 y)
这就是重叠侵染转换公式(Gregory,1948),利用 它可以根据目测到的发病位点百分率倒推出实际发 生了的侵染次数。
在田间工作中,传播体的绝对数是难以估算的, 只好采用间接的方法,用亲代病情来代表相对菌量, 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之内传播侵染引致一定 数量的子代病情,亲代病情和子代病情采用同一计 量单位,这样算出的侵染概率为相对侵染概率,即 通常所说的病害日传染率:
相对侵染概率(病害日传染率)=子代病点数/亲代病点数/日
发 病 点 数
3
2
0 0 200 500 1000 0 1000 2000
每克土壤中孢子囊数
图4.1 Gaumann 提出侵染数限假说所据的
每克土壤中孢子囊数
图4.2 马铃薯癌肿病接种量与侵染 试验数据马铃薯癌肿病接种量和发病点 数量的关系(Vanderplank 据Glynne
数的关系,Glynne, 1925)
传播单位和侵染实体是不同的概念,“实体” 含有“自足”的意义,自足是一种遗传的、 内在的品质;传播单位没有自足的含义。 侵染实体是独立地起着侵染作用的,各实体 之间没有专用的协同作用。因此 Vanderplank 提出了一个“侵染实体的独 立作用原理”
实验的原点定律
用一个微型操作器,把一个个单孢子分别 移植到一张叶片上,将接种引致的病痕数对侵 染实体数作图,可得到一条通过原点(0,0)的 直线,从而证明造成一个侵染只需要一个而不 是多个侵染实体。这样的实验结果可以从不少 文献资料中获得。Vanderplank 根据这些结果, 总结出一个实验定律:“当以病害对接种体 (两者都在算术比例上)作图时,其曲线在原 点(0,0) 开始”。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44319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7.png)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2. 特点- 病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病原体或环境因素。
- 病害的发展具有特定的病程和症状。
- 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显著影响。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1. 根据病因分类(1)生物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等。
(2)非生物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化学物质等。
2. 根据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番茄早疫病等。
(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等。
(3)病毒性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等。
(4)线虫性病害:如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茎线虫病等。
(5)寄生性植物病害: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3. 根据受害部位分类(1)叶部病害:如各种叶斑病、叶枯病、叶霉病等。
(2)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等。
(3)茎部病害:如枯萎病、茎腐病、蔓枯病等。
(4)花部病害:如花腐病、花叶病、花枯病等。
(5)果实病害:如炭疽病、疮痂病、黑腐病等。
三、植物病害的危害1. 产量损失植物病害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少光合作用面积,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减少作物产量。
2. 品质下降病害会影响植物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价值,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3. 经济损失病害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
4. 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5. 食品安全风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植物病害研究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研究植物病害,提高防治技术,减少产量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PPT课件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34792f0c22590103029d24.png)
20 第20页/共23页
21 第21页/共23页
课堂作业
--什么是细菌的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的意义? --简要写出观察喷菌现象的一般步骤?
第22页/共2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3页/共23页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 --大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2)细菌喷菌现象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G-
G+
第17页/共23页
喷菌现象
• 材料:水稻白叶枯病叶片
18 第18页/共23页
实验步骤
• 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水 • 剪取水稻条斑病菌叶片病健交界处组织块 • 将组织块放于水中 • 盖上盖玻片 • 静置1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 对光仔细观察组织块周围的变化
19 第19页/共23页
大白菜软腐病
第14页/共23页
• 病原:大白菜软腐病菌(G-)
• 拉丁文: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第15页/共23页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初染剂结晶紫 复染
碘液媒染
复染剂(如番红)
结果: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细菌属 于革兰氏阴性菌。
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 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 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 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 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 同 , 由 于 其 细 胞 壁 肽 聚 糖第层16页较/共薄23页、 类 脂 含 量 高 , 所 以 当 脱
植物病害的病原
![植物病害的病原](https://img.taocdn.com/s3/m/74923f2c3968011ca30091c7.png)
子囊孢子(ascospore)的形成
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子实体
4、担孢子:
担子菌产生的有性孢子。
菌丝经过特殊分化和有性结合形成担子,在担子上形成有性孢子
1.?
2.?
菌物的有性孢子 3.? 4.?
5.?
菌物的有性孢子细胞壁较厚或有休眠期,有助于植 物病原菌度过不良环境,往往成为植物病害的初侵 染源。
3)附着枝:若干寄生真菌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
枝,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体上。
菌丝组织
菌丝组织: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菌丝有时可以疏 松或密集地纠结在一起形成组织化的菌丝组织。 菌丝组织可分为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两种。 菌丝组织可以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等特殊结构
菌核(sclerotium)
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 耐久体。 形状大小各异,质地 坚实。 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 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 用。
3)重要属
寄生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主要有腐霉目(Pythiales)中 的腐霉属(Pythium)以及霜霉目(Peronosporales)中的霜 霉属(Plasmopara)和疫霉属(Phytophthora)
1、腐霉(Pythium)
菌丝无隔。 产生游动孢子和卵孢子。 孢子囊长形。 喜欢潮湿环境。 能引起苗木猝倒病等。
3.菌物的生活史 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
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菌物生活史。
菌物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
菌丝体
产生无 性孢子
萌发
产生有 性孢子
生活史
形成新的 菌丝体
分生孢子
子囊孢子
正青霉Eupenicillium
植物逆境生理 第四章 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生理生态关系
![植物逆境生理 第四章 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生理生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1d448205901020207409c1c.png)
这类毒素实际上是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的混合 物,而以蛋白质组分最为重要。尾孢菌产生的 毒素主要包括尾孢毒素、甜菜褐斑病菌毒素、 花生黑斑病菌毒素等。 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在寄主专化性毒素和非寄主专化性真菌毒素作 用机理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HV、HS、 AK、AF及尾孢病菌毒素这些寄主专化性毒素的 作用位点是植物细胞质膜部位;玉米小斑病菌 毒素、粗皮柠檬黑斑病菌毒素及烟草赤星病菌 毒素的作用位点是线粒体;细链格孢毒素、HC 毒素、AM毒素对叶绿体的生理作用有所影响; 还有些毒素对酶、蛋白质及细胞内的超微结构
第一节 致病毒素和植物抗毒素
一、致病毒素 二、植物抗毒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致病毒素和植物抗毒素 一、致病毒素(pathotoxin)
致病毒素专指植物病原物产生的对其它寄主有 毒的次生代谢物,是病原物与植物间相互识别、相 互作用过程中的产物,在植物病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按照致病病原菌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原细菌毒素 和植物病原真菌毒素。
对植物抗病和染病的研究属于植物病理学的 范畴,由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要求,人们期望能找 到更有效防治植物病害的手段,因此,植物病理 学在近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植物病理学包括很多 内容,生理生态学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讨论植物 和病原菌相互关系之间的生理生化因素。
第四章 植物与病原 菌之间的 生理生态关系
第一节 致病毒素和植物抗毒 素
1987年发现了一种植物细菌病的新病 原菌为xylella fastidiosa,它侵染葡萄、桃、 李、偏桃等许多观赏及莠草植物,还有桑、 无花果、榆、栎树、豚草、长春花等。病 害的症状是丛生、缺绿、叶缘坏死、叶片 和果实变小而脱落,树冠向顶性,新梢萎 蔫,树枝和根系枯萎,植株死亡。目前有 关这种病原细菌的毒素及致病机理还不清 楚。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https://img.taocdn.com/s3/m/f32b9d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7.png)
保护和利用天敌
01
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生物农药
02
利用生物源农药来防治植物病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生物技术
03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植物的抗病性
。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药剂的使用
在必要时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 使用方法。
药剂的轮换使用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病原生物的种类与特点 • 侵染过程与症状识别 • 病害发生的影响与危害 • 防治策略与措施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引言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 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 物体后引起的病害。
重要性
植物侵染性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 巨大损失,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
病害发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原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通常由病原生物的侵染引起 ,但也可能受到环境、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 病原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根据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防 治建议,包括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措
施。
04
病害发生的影响与危害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长发育受阻
侵染性病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 化、枯萎等症状。
产量下降
病害的发生会导致植物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品质下降
病害会影响植物的品质,如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出现畸形、变色、 异味等问题。
普通植物病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华南农业大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华南农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7e895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0.png)
普通植物病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植物病害的病因包括()。
答案:功能基因变异;不良的环境因子影响;病原生物侵染2.根据发病原因,通常将植物病害分为两类,即()。
答案: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3.病害三角是指侵染性病害发生的三要素,包括()。
答案: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4.侵染性病害通常有传染性,在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答案:对5.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外部症状通常有病征和病状,病征是指病原物在病部表现的特征,病状是指植物受害后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答案:对6.植物发病后会表现出特定的症状,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错7.1845年-1846年的爱尔兰大饥馑主要是由马铃薯晚疫病大暴发引起的。
()答案:对8.1942年-1943年孟加拉饥荒主要是由稻瘟病大暴发引起的。
()答案:错9.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并发症。
()答案:对10.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的现象称为隐症现象。
()答案:对11.什么是病害的三角关系与四面体关系?答案:null12.什么是植物病害?答案:null13.病害三角指的是___、___、___三者相互配合才能造成病害的发生。
答案:null14.植物病害的症状分为___和___两类,其中病状主要有___,病征主要有___。
答案:null15.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下列可以发挥其生防作用的菌丝变态体是()。
答案:菌环和菌网2.菌丝体纠结比较疏松,菌丝细胞大致平行排列的菌组织,是()。
答案:疏丝组织3.由菌组织和寄主植物组织共同形成的子座,称为()。
答案:假子座4.菌物的定义,包括()。
答案: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繁殖;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是真核生物5.菌物营养体的功能,包括()。
林木病理学思考题
![林木病理学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865e4c014a7302768e9939b3.png)
林木病理学思考题第二章林木病害基本的概念1.何种病害引发了植物病理学的诞生?马铃薯晚疫病2.何为寄主?病原?病原有哪二大类?寄主(host):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
✓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病原(pathogen) :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
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
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螨类、澡类)非生物性病原:(1.营养条件不适宜;2.土壤水分失调;3.价温度过高过低;4.毒物)3.何为林木病害三角学说,四面体学说?病害三角学说:感病的寄主植物、具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植病四面体学说: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
4.何为症状、病状、病症?⏹症状(symptom):林木发病后, 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
⏹病状(abnomality):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病症(sign):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第三章林木病害病原类别及致病特点3——1思考题1.何为真菌?⏹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
2.试述3种菌丝变态?⏹吸器(haustorium): 由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深入到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附着胞(appressorium):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
⏹假根(Rhizoid):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等。
⏹附着枝(hypophode):菌丝两旁长出的短的分枝结构,只起附着或营养功能,无侵入功能。
外生真菌产生,如小煤炱目。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https://img.taocdn.com/s3/m/551653c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3.png)
衰退期
症状逐渐减轻,病害范围缩小。
症状识别要点
观察症状类型和特点
注意观察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以及叶片、茎 秆、花朵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注意症状发展阶段
了解病害的发展过程,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和演进。
结合环境条件
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光照等,以及这些条件 对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03
不同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 机制和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04
目前针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 治措施主要包括抗病品种的选 育、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
针对目前已经发现的植物侵 染性病害,需要加强对其发 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研究, 以更好地控制病害的传播和 危害。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及时清理病枝、死树,减少病源。在发病初期,使用药剂涂抹 病斑,如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等。同时,注意保护树体,防止冻害和虫害。
案例三: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防治方法
传播途径
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烟草病害,病毒可以通过汁液摩擦、昆虫传 播。在烟草生长过程中,受到病毒的侵害后,叶片会出现花斑、畸形、坏死等 症状,严重影响烟草的品质和产量。
坏死
植物组织死亡,出现褐变、枯 萎、坏死等情况。
斑点
病斑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边 缘清晰,中央颜色深,边缘颜 色浅。
畸形
植物生长异常,出现卷曲、皱 缩、矮小、变形等情况。
腐烂
植物组织分解腐烂,有臭味, 易脱落。
症状发展阶段
初发期
病害刚刚出现,症状较轻。
发展期
症状逐渐加重,病害范围扩大。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症状表现及特征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症状表现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caefa59f524ccbff02184b3.png)
河南农业2021年第28期植物保护植物侵染性病害是指植物受生物因子的影响,在形态、生理和生化上发生病理变化,使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侵染性病害是植物病害的一种类型,一种植物可以发生多种病害,一种病原生物可使几十种至几百种植物产生病害,现把侵染性病害分析如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引起,也叫传染性病害,它在植株间能够相互传染,根据病原物的不同可分为真菌性、细菌性和病毒性三类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一)症状表现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
常见的主要有白粉病、煤污病、锈病、霜霉病、白绢病、斑点病、炭疽病、缩叶病、溃疡病、猝倒病或立枯病等。
1.白粉病。
在植物的花、果、叶及嫩枝上覆盖有白色的粉状物,白粉物上在后期出现针头大散生状的颗粒,颗粒由白变黄直至变黑。
如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等。
2.煤污病。
黑色霉斑覆盖在叶、枝或果的表面,用手易擦去。
严重时形成较厚的黑色或黑褐色的煤烟状层。
如番茄煤污病、葡萄煤污病。
3.锈病。
植物的叶、果、枝、干上出现条状、疣状、毛状或毡状突起,后期破裂后散出淡黄色、橘黄色、锈褐色或黑色粉状物。
如小麦锈病、玉米锈病。
4.霜霉病。
植物的叶、果、嫩枝最易被侵染,叶片正面一般黄色,叶片背面呈白色或稀或密的霜状物,无明显边缘。
如黄瓜霜霉病。
5.白绢病。
近地面的叶、茎、根茎因环境潮湿而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菌丝内有大量菌核,初为乳白色,渐变黄变褐,后变茶褐色。
如芝麻白绢病、花生白绢病。
6.斑点病。
在植物的花、果、叶上,局部组织患病坏死出现圆斑、角斑、灰斑、褐斑、黑斑、轮纹、枯斑等。
如花生褐斑病。
7.炭疽病。
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果实,有时侵害果梗、果台。
果实表面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形成的黑褐色病斑,潮湿时黑点出现粉红色胶状黏液,严重时波及整个果面。
如葡萄炭疽病、苹果炭疽病。
8.缩叶病。
植物受真菌侵染失去原来形状,表现出叶部变大或缩小,生长不匀衡。
如桃缩叶病。
9.溃疡病。
在枝干的皮层表现出圆形、近圆形、长形的病斑,病斑中部组织坏死,下陷,干裂,周围稍隆起,有时也为害果实。
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和传播途径
![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和传播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ba5052a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8.png)
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和传播途径植物的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粪肥、昆虫体内、土壤或者杂草中越冬(夏)等极端环境条件。
称为下一个生长季的初期侵染源,多数细菌病原菌都能发生再侵染。
1.侵染源病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接种体的数量,由于病原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少量的细菌也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病害的大流行。
植物病原细菌不产生休眠孢子,但是可在种子、土壤、多年生寄主植物体、植物残体、昆虫体内等多个场所存活。
成为下一个生长季的初期侵染源。
草本植物的细菌病害侵染源大致有以下几种:(1)种子或其他无性繁殖器官:许多植物的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块根、块茎、鳞茎、扦插的枝条或芽眼等)内存活,且是重要的初期侵染源。
随着带病的种子、种苗、种薯等的调运和移栽等,病害可以跟随传播到其他地区。
种子上的细菌可以长时间的存活,具研究发现,菜豆萎蔫病菌可在种子上存活长达24年。
(2)土壤:土壤是一些病原细菌的存活场所,但是其单独在土壤中的存活期一般是很短的,较多的病原细菌都是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余组织中存活,当这些残余组织分解或者腐烂后,其中的病原细菌大豆也会随之死亡。
其在土壤中存活期的长短与土壤温度、湿度、深度、土壤质地、土壤微生物、pH等多种因素有关。
(3)病株残余:植物病原细菌可在病株残余组织中存活很长时间,这也是多数细菌病害的重要侵染来源。
温度较低、干燥的残余组织中的病原细菌存活时间会更长。
高温和高湿可促进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使病原细菌的存活期缩短。
近些年的秸秆还田,因距下一季播种时间短,不足以使这些植株的残余组织彻底的分解腐烂,因此近几年的植物病害越发泛滥。
如能快速使还田的秸秆分解腐烂,那么对田间病害的防控会有一定的效果。
(4)杂草和其他植物:植物病原细菌的寄主范围大都是比较专一化的,杂草和其他植株上的病原细菌作为侵染源远不如植物病毒那样普遍,但有些细菌病害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越冬杂草寄主,如水稻的白叶枯病和其他作物的青枯病等。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530e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a.png)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https://img.taocdn.com/s3/m/f6580ed5c1c708a1284a4445.png)
3.性细胞结合方式(质配方式): (1)游动配子配合:多见于低等水生菌物。
(2)配子囊接触交配:
(3)配子囊配合:
(4)受精作用:
(5)体细胞配合:
4.有性孢子类型 (1)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gium):低等鞭毛菌
休 眠 孢 子 囊
卵 孢 子
(2)卵孢子oospore:卵菌
• (一)分类目的和依据 • 目的:①根据国际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 统来给每一种菌物命名以便相互交流有关 菌物的各方面知识; ②尽可能地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 关系( 因为相近种生物学特性也相似) • 依据: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生态学 特性,尤其以有性生殖阶段的形态特征为 主要依据
(二)菌物的分类单元 1. 主要分类单元 • 界(Kingdom) • 门(Division) • 亚门(Subdivision) • 纲(Class) • 目(Order) • 科(Family) • 属(Genus) • 种(Species)
菌丝体:菌物的典型营养体,丝状分枝的结构 菌丝体mycelium:组成一个菌体的全部菌丝 菌丝hypha:菌丝体的一根菌丝。菌丝呈管状,有细胞 菌丝体的一根菌丝。 壁,大多无色透明,但有些菌物细胞质含有各种色素,菌 丝体就表现不同的颜色。 按有无隔膜分: (1)无隔菌丝: (2)有隔菌丝: 假菌丝:单细胞菌物 (酵母)在芽殖时形成 类似菌丝的结构
③菌索:
④子座:
二、菌物的繁殖
(一)无性繁殖 1.定义: 是指不经过两性结合(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 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特征:①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结合; ②后代可保持亲本原有性状,变异小; ③需时短,产孢量大,一个生长季节中往往可连 续重复多次,在病害传播、蔓延和流行中起重要 作用。
四章病原物的致病性五章侵染性病害
![四章病原物的致病性五章侵染性病害](https://img.taocdn.com/s3/m/9443f0c1f705cc17552709d5.png)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生性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 般地说,病原物的寄生性是它发挥致病作用的前提。 同时,绝大多数寄生物通过寄生活动,或多或少地 对寄主产生不良影响或毒害作用,具有某种致病性。 当然不是所有具有寄生性的寄生物都能引起寄主发 病。有的寄生物由于致病性很低,以致长期生活在 寄主体内,其有害作用也不为人们所发现。
寄生性是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而致病性则是指寄生物为害寄主能力,主要是其生 活活动对于寄主发生不良影响的能力。
寄生物致病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 是剥夺营养和水分等物质。但致病作用的产生远不 止于营养物质的剥夺。寄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某些 产物、如酶、毒素、生长剌激素等对寄主的不良影 响往往更为严重。例如,某些寄生物所分泌的原粘 胶质酶,使植物组织的中胶层中的原粘胶质分解而 造成组织的解体,并进一步引起细胞的死亡。在某 些过渡生长类型的病例中,侵染甚至能导致寄主基 因活动的改变。寄生物所分泌毒素除直接造成侵染 点周围细胞的坏死外,有时还引起植物全株中毒。 许多萎蔫类型的病害都与病原物分泌的毒素有关。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①夺取寄主体内的水分、养分,如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危害 ②破坏寄主细胞,③分泌酶,消解寄主细胞、组织,如角 质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 酶、酯酶等。 ④分 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⑤干扰寄主正常代谢,导致寄主呼 吸增强,渗透压下降,⑥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素,导致寄主 异常生长,⑦阻塞寄主输导组织。
影响潜育期的因素: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的影响很大。寄 主本身的生理状况。
(四)发病期:症状出现,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潜伏侵染(latent infe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园林植物病害诊断第一节植物病原生物主要类群微生物的定义: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的部分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以及非细胞生物病毒。
1生物性病原的定义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
第二节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诊断一、真菌的概念1真菌的定义真菌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的,以产生孢子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真核生物。
真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海,以及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上都有真菌的存在。
目前已知的真菌约有1255属,10万种。
我国已知真菌约有7400-7500种。
2真菌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1)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有些真菌是有益的,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食用的香茹、木耳及虫草、灵芝等,有些真菌引起食品霉变。
(2)多数植物病害是真菌引起的,占植物病害的70%-80%。
在1254种园林植物中,有病害5508种,其中真菌病害占90.6%。
为害严重的有月季黑斑病、芍药红斑病、梨-桧锈病、杨树腐烂病、松苗立枯病等。
二、真菌的基本形态(一)真菌的营养体1菌丝和菌丝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典型的营养体是极细小又多分枝的丝状体,称为菌丝。
菌丝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菌丝体: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
真菌的营养体主要为丝状菌丝,但也有些真菌没有菌丝,营养体为卵圆形单细胞或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
2真菌的吸器吸器:菌丝上形成的特殊器官-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吸器的形状有小球状、掌状、分枝状等。
3菌组织有时高等真菌或有隔的菌丝的真菌可以密集地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组织。
菌组织有两种:一种是疏丝组织;一种是拟薄壁组织。
3 菌丝体的特殊变态结构:(1)菌核: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较坚硬的休眠体,其形状、大小不一,小的如菜籽状、鼠粪状、角状,大的为拳头状。
(2)菌索:是由菌丝体纠结形成的绳索状菌组织。
(3)子座:也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所形成的,或由菌丝体与部分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一种垫状物。
(二)真菌的繁殖体1 繁殖体:营养体生长一定时期产生的繁殖器官称为繁殖体。
真菌繁殖的方法分无性和有性两种,但都是从营养体上发生。
2 子实体:真菌主要靠孢子进行繁殖,真菌的孢子产生在具一定分化的产孢机构上,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结构简单的或复杂的,通称为子实体。
3 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类型(1)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割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繁殖过程中没有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产生的无性繁殖体脱离母体后,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萌发形成新的个体。
(2)无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4 有性繁殖及有性孢子类型(1)真菌的有性生殖:是性细胞或性器官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2)配子囊和配子:真菌的性器官称为配子囊,性细胞称为配子。
(3)有性孢子: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
主要包括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A 卵孢子:鞭毛菌亚门的有性孢子。
由两个异型的配子囊相结合,小型的称雄器,大型的称藏卵器,两者接触后,雄器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受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的细胞核配合,此后卵球生出外壁,即发育成细胞核为双倍体的厚壁的卵孢子。
B 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
由两个同型的配子囊相结合,接触处细胞壁溶解,两个细胞的内含物融合在一起,发育成细胞核为双倍体的接合孢子。
C 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
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小囊内。
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
D 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
着生在一种称为担子的结构上,每个担子上通常着生4个担孢子。
担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捧状的担子,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三)真菌的生活史1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发育,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一般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
2 真菌的生活史包括三个方面:①发育过程有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②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③细胞核的变化分为单倍阶段、双核阶段和双倍体阶段。
3 真菌的多型性:一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2种或2种以上的孢子,称为真菌的多型性。
4 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1)单主寄生:植物真菌不同类型的孢子可以产生在同一种寄主上,这种只在一种寄主上就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为单主寄生(月季黑斑)。
(2)转主寄生:同一种病原真菌不同类型子,发生在两种不同种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称为转主寄生(梨-桧锈病)。
三、真菌的主要类群(一)分类及命名1 真菌界分类:Ainsworth (1971,1973)介绍的真菌分类系统被较多的人所接受。
这个系统根据营养体的特征将真菌界分为两个门:粘菌门(Myxocota):即营养体为变形体或原质团的;真菌门(Eumycota):营养体主要是菌丝体。
真菌门分为五个亚门,分别为: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2命名:真菌的命名和其他生物一样,也是采用双名法,前一个名称为属名,后一个名称是种名,学名之后为定名人的姓氏。
在种的后面若分为专化型或小种的,如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graminis Pers. 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m.学名的书写方法是,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种名,变种名和专化型的名称第一个字母均不大写3 分类依据(1)营养体有隔与无隔有隔菌丝——鞭毛菌亚门或接合菌亚门(2)无性孢子类型(3)有性孢子类型4 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二)主要类群1 鞭毛菌亚门(1)亚门特点: 鞭毛菌亚门是一类最低等的真菌,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
鞭毛菌有的腐生,有的寄生在水生植物、真菌或昆虫上,有的寄生高等植物,引起严重的植物病害。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是:a.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b.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c.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2)分类依据:a.游动孢子鞭毛的特征、有无两游现象;b.藏卵器中卵球数目;c.游动孢子囊形态;d.孢囊梗形态等特征。
腐霉菌:引起农作物以及花木病害的重要病原菌主要有腐霉菌、疫霉菌、霜霉菌、白锈菌,菌丝发达,孢子囊生于菌丝的顶端或中间,圆筒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形并有分枝,孢囊梗与菌丝无明显区别。
多生存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
为害园林植物的幼根、幼茎基部或果实等,引起阔叶树及花卉幼苗的猝倒、根腐和果腐。
一般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疫霉菌:孢子囊椭圆形或柠檬形,其它形态和习性基本与腐霉菌相同。
为害花木的根、茎基部,少数为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病害,如马铃薯晚疫病引起叶腐、果腐、牡丹疫病引起茎部溃疡、山茶根腐病。
霜霉菌:孢囊梗发达,具有不同形状的分枝,孢子囊卵圆形、椭圆形或柠檬形,单生于孢囊梗顶端。
为害植物叶片,引起叶斑,叶背病斑处生一层白色霜状物如葡萄霜霉病、菊花和月季霜霉病白锈菌:孢囊梗发达、粗短,不分枝,呈棍棒状,在寄主表皮下排成栅栏状,孢子囊球形或椭圆形,呈短链状生于孢囊梗顶端。
为害植物叶片及嫩梢,引起白色疱状斑,茎和叶柄发生肿胀和弯曲。
常见的有牵牛花、二月菊的白锈病鞭毛菌亚门小结1引起的病害症状有腐烂、斑点、猝倒等,病部表面长有白色绵状物或灰白色霜状霉层。
2叶片上的斑点,若由疫霉引起,一般病斑较大,暗褐色,圆形,水渍状;由霜霉引起的斑点,通常较小,黄色至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常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后期在病斑上长出白色至灰白色霜状霉层。
3这类真菌一般以卵孢子越冬,由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引起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借雨水和气流传播。
4在条件适宜时,潜育期短,可引起多次重复侵染,一般在低温多雨,潮湿多雾、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下,病害易流行。
2、接合菌亚门(1)接合菌亚门:接合菌亚门的真菌,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弱寄生菌,主要引起贮藏期种实、球根、鳞茎等器官的腐烂发霉,如百合鳞茎软腐病、花木种子霉烂。
(2)接合菌的主要特征是:a.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b.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c.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代表种根霉3、子囊菌亚门(1)亚门特点:子囊菌亚门真菌属高等真菌,大多是陆生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和共生。
其中有许多是植物病原菌,为害植物多引起根腐、茎腐、果腐、枝枯和叶斑等症状。
子囊菌除引起植物病害外,少数可寄生人、牲畜和昆虫引起病害。
(2)子囊菌主要特征:a.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和分枝;b.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c.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2)分类依据子囊果:根据形态差异,子囊果分为4种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腔。
子囊菌亚门分类根据:a.子座的有无、子座内子囊果数目;b.子囊果的有无和类型;c.子囊的着生、数目和形态;d.子囊孢子形态、数目等特征子囊菌亚门可分为五大类:外囊菌类、白粉菌类、球壳菌类、盘菌类、腔菌类。
外囊菌类:不形成子囊果,子囊裸生,在寄主表面呈栅栏状排列一层,称子实层,子囊一般为圆筒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单细胞,球形或椭圆形。
外囊菌为活养生物,寄生在多种园林植植物上,引起叶片、枝梢及果实的畸形,如桃缩叶病、樱桃丛枝病及李袋果病。
白粉菌类:营养体和繁殖体大都生在植物体表面,菌丝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
无性繁殖极强,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串生或单生于分生孢子梗上。
有性繁殖产生闭囊壳,闭囊壳外壁生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附属丝的形状和闭囊壳内子囊的数目是白粉菌分类的依据。
白粉菌都是活养生物,由于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植物体表,外观呈白粉状故称白粉病。
球壳菌类:子囊果有球形、半球形或烧瓶状,属于子囊壳类型。
有真正的壳壁,子囊壳有长颈或短颈,子囊多为棍棒状或圆筒形,子囊壁单细胞,子囊孢子单细胞至多细胞。
本目的真菌是园林植物重要的病原菌,引起叶斑、果腐、枝干和根腐等症状。
常见的有山茶、兰花等炭疽病、杨树腐烂病、花木的芽腐及干癌等病害。
盘菌类:子囊平行排列在子囊盘内,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
有的盘菌菌丝体形成菌核,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如引起植物黑痣病、松树落叶病以及多种花卉与树木的菌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