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
第一认知篇认识主观题(材料+问题)第一步:扫描材料:
斩首:
政治类:专制制度、民主制度、革命与改革、民主与法制、对外关系、国际格局……
经济类: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生活与习俗……
文化类:主流思想传承与交流、科技发展、艺术流派……
国别类:中国、英国、美国、苏联、日本、德国、法国……
热点类:经济危机、大国崛起、海洋之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国际事件……
周年类: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国民大革命、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乡土类:武夷山茶、闽商、土楼、朱熹、李贽、林则徐、严复、厦门、福州……
顾身:
务必抓住反复出现多次的词语;表格的标头、行头、列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
找尾: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抓住问题的提示语、限定词、答项语:
提示语:提示组织答案的依据:主要有五大类:
初级类:根据材料
延伸类:结合所学知识
组合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跨材料对比类: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综合主题归纳探究类:以上材料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总结主题;谈谈感想;
有何启示……;得出……认识。
限定词
限定时空、主体:如“这一时期”、“该地区”、“该国”、“这一思想”
“这项制度、这部法案
限定考查能力层次:(低级向高级)指出、说明、概括、分析、归纳、比较
答项语:答题的中心词,试卷上必须体现该词,分显性答项语和隐性答项语。
显性答项语试卷要求中很明显,有:原因、背景、条件、内容、表现、措施、影响、意义、特点、认识、不足、弊端等
隐性答项语试卷中没有,需要总结得出。
如为什么(原因),怎样做(措施)、
怎样的(表现)
答案类型
可以按答案的来源分类
源于材料:指从指定材料中指摘、概括、归纳的答案。
源于课本: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原因类、背景类、)。
源于自己语言组织: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第二方法篇
组织答案的三大步骤(一审、二切、三整合)
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这样能在阅读材料时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第二,切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主题);再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注意:“和”、“并且”、“此外”、“但是”等逻辑关联词。
“;”“。
”“……”等符号,它们是切割材料的主要依据。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提炼语句;分析材料各层次哪些信息是考察对象的“特征描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原因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结果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影响(意义)表述”
解题技巧三步法
一读 *读设问
一是粗读问题后看材料: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是精读题目要求: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
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1提示语: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核心词(答项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3时空主体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4能力要求限定词:列举、概括、分析、说明、比较等。
5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读材料
引言(题引):
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正文:
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二找
*找材料间的联系:一般每一材料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三答
答案要“五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
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纠缠、不啰嗦
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
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专业化:避免“大白话”,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
【特别提示】
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
趋势:越来越……等。
答题基本思路:
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一般不要照抄原文(可瘦身、可增肥、可变脸)。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书写要“五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段落化: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
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
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序号化: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规范化:书写要正规,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
(用正楷)。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汇编
高考主观题的常见能力层次:
指出:指摘材料中的内容加以变相复述(增肥、瘦身、换脸)
分析:“一变多”将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比较:按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
概括:“多变一”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将众多、零散、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多方面、多层次,同类梳理
总结结论:总结每个材料的结论,或抓住材料的主题,谈谈其中道理或启示
一指摘类:分段分层、挑出主干
二分析背景、条件、原因类:
分析“因素”
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梯度: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分析条件:更侧重于有利的因素
分析“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文学+教育……
背景中的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分析原因: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分析过程
时间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顶峰→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空间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人物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分析特征: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政治=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
经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
历史领域特征=纵向比较(时间)+横向比较(空间)。
历史事物特征=背景特征+性质特征+人物特征+目的+过程特点+结果特征+影响特征等。
*分析经济特征型
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技术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发展速度快慢、产业结构怎样、布局怎样
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最好要出现表示状态的adj和表示程度的adv),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性质的分析:领导阶级+任务+主力+手段+结果……
分析结果
静态:成功、失败、既有成功、又有失败一面。
动态:推动了……、阻碍了……
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
两个“为什么”: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分析影响
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积极(推动了)+消极(局限性)(阻碍了),但要要分清主次。
时空影响:对本国+别国影响,对当时+后世影响。
转化分析:
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转化到对亚非拉的影响
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分析启示(经验+教训)
政治=国情出发+正确领导+群众基础+武装斗争+完善民主+健全法制+正确思想+正确策略+……
经济=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制定合理发展战略+兼顾产业布局+引进资金和技术……
文化=继承+发展+批判+改造+……
历史评价=(积极+消极)、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 分析经济发展原因
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改进,科技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生产关系因素(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政策的调整,阶级斗争的剧烈程度)
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观念、宗教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社会是否安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地理条件因素等。
三比较类
外显比较式: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如:“从……方面”来分析。
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内隐比较式: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比较项的常见类别:
历史人物:国籍、时代、所处阶级、称谓、主要活动(功绩)、局限性、地位、影响评价等历史事件:背景、原因、时间、空间、过程、主体、经过、特点、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要素。
历史现象:背景、原因、时间、空间、主体、表现、特点、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要素。
历史制度: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革命比较:背景、革命对象、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因素。
改革比较:背景、代表阶级、改革目标、内容(措施)、触动的利益集团、有无实权、成败四概括类:概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结果等
概括常用方法:删繁就简法+段落分层法+分类列举法
五归纳类:归纳=分析分类+概括
六开放性问答题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
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
“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选修一改革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选修四人物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一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二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三不要带感情色彩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
四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五不要以偏概全、客观公正、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模式1: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模式2: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
模式3: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
模式4: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
模式5: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
模式6: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
模式7: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
模式8: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模式9: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模式10: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
模式11: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
模式12: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
模式13: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
认识七种主要史观:
第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包括
①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③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④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第二,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文明史观: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第四,社会史观:
①概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第五,唯物史观
①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⑤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⑥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生态史观: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第七,革命(阶级)史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