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

第一认知篇认识主观题(材料+问题)第一步:扫描材料:

斩首:

政治类:专制制度、民主制度、革命与改革、民主与法制、对外关系、国际格局……

经济类: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生活与习俗……

文化类:主流思想传承与交流、科技发展、艺术流派……

国别类:中国、英国、美国、苏联、日本、德国、法国……

热点类:经济危机、大国崛起、海洋之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国际事件……

周年类: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国民大革命、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乡土类:武夷山茶、闽商、土楼、朱熹、李贽、林则徐、严复、厦门、福州……

顾身:

务必抓住反复出现多次的词语;表格的标头、行头、列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

找尾: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抓住问题的提示语、限定词、答项语:

提示语:提示组织答案的依据:主要有五大类:

初级类:根据材料

延伸类:结合所学知识

组合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跨材料对比类: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综合主题归纳探究类:以上材料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总结主题;谈谈感想;

有何启示……;得出……认识。

限定词

限定时空、主体:如“这一时期”、“该地区”、“该国”、“这一思想”

“这项制度、这部法案

限定考查能力层次:(低级向高级)指出、说明、概括、分析、归纳、比较

答项语:答题的中心词,试卷上必须体现该词,分显性答项语和隐性答项语。

显性答项语试卷要求中很明显,有:原因、背景、条件、内容、表现、措施、影响、意义、特点、认识、不足、弊端等

隐性答项语试卷中没有,需要总结得出。如为什么(原因),怎样做(措施)、

怎样的(表现)

答案类型

可以按答案的来源分类

源于材料:指从指定材料中指摘、概括、归纳的答案。

源于课本: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原因类、背景类、)。

源于自己语言组织: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第二方法篇

组织答案的三大步骤(一审、二切、三整合)

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能在阅读材料时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第二,切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主题);再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注意:“和”、“并且”、“此外”、“但是”等逻辑关联词。“;”“。”“……”等符号,它们是切割材料的主要依据。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提炼语句;分析材料各层次哪些信息是考察对象的“特征描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原因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结果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影响(意义)表述”

解题技巧三步法

一读 *读设问

一是粗读问题后看材料: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是精读题目要求: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1提示语: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核心词(答项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3时空主体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4能力要求限定词:列举、概括、分析、说明、比较等。

5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读材料

引言(题引):

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正文:

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二找

*找材料间的联系:一般每一材料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三答

答案要“五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纠缠、不啰嗦

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专业化:避免“大白话”,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

【特别提示】

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

趋势:越来越……等。

答题基本思路:

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