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

合集下载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70DOI:10.16815/ki.11-5436/s.2021.11.043保小麦根系能够向着纵深方向生长,预防后期出现倒伏。

结合麦田的实际生产能力确定最佳施肥量。

亩产550~600 kg 的高产田,需亩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1200 kg,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硫酸锌、硼肥分别为13 kg、10 kg、7 kg、1 kg 和1 kg,这些肥料施入1年能够供给2年种植。

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结合田间小麦苗生长情况科学追肥,群体叶片淡黄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15 kg [2]。

三、科学播种结合淮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小麦品种的生产特性,最佳播种日期在10月中上旬,具体的播种日期根据田间的墒情综合确定,确保足墒播种,播种出全苗,实现全苗、齐苗、均苗、壮苗,为小麦安全越冬奠定坚实基础。

为获得550~600 kg/亩的高产目标,半冬性小麦品种播种量控制在10~12 kg/亩,保苗量控制在70~80万/亩;小麦进入拔节期后,每亩田间分蘖量控制在100万以下。

播种量应按照“四增四减”原则灵活掌握。

规定时间内播种应减少小麦播种量;推迟播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播种量需结合土壤肥力综合确定,土壤贫瘠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整地质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种植地,适当减少播种量。

土壤墒情较好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土壤墒情较差应增加播种量。

小麦播种时选择使用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作,宽行行距控制在23 cm,窄行行距控制在20 cm,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率,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机械化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

小麦播种前1周选择晴朗天气连续晒种2~3天,利用阳光杀灭种子表面的致病微生物,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

结合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亩,加20%三唑酮乳油50 mL,兑水1.5 kg,均匀喷洒到小麦种子表面进行药剂拌种[3]。

四、田间管理1、入冬前划锄小麦播种后应做好田间巡视检查工作,进入出苗期后密切观察出苗情况,缺苗较严重地区应选择同一品种催芽后播种,或从稠密地区移栽小麦苗。

淮北地区小麦育种几个问题探讨

淮北地区小麦育种几个问题探讨
商 品价 值。 因此 , 在抓住 粒数 的同时 , 应把进一 步提高 千粒
遗传 改 良持 续获 得 高产 的可能 性。 首先 , 北地 区高产 品 淮
种 的育种 目标在 抓住 产量 结构 的 同时 , 高 度重 视株 型 、 应
重作 为改进产量 结构 的主攻方 向。 一点 已被 育种实践所 这 证实 。 通过对 河南省 2a 0区试产 量育 种进展进行 研究 , 以 可
万/6 m , 别一 . 万/6 m 、 1 7/6m , 别一 . + 67 分 1 3 6 7 + . J6 7 分 3 0 31 %、
2.% 。 7
择 。 选育超 高产 品种 理想 株型 , 者认 为应符 合下 列要 要 笔 求 : 茎 秆苍 劲 有力 : ① 株高 保 持8 e 右 , 0 m左 或适 当降低 至 6 5~ 7 c 更要求茎秆达 到足够的强度 , 5 m, 坚韧 、 有弹性 , 基 部 I、 Ⅱ节 间短硬 , 倒伏 能力 强 ; 抗 穗下 节较长 , 内含 大维 管束 数较 多 。 只有 这样 才能有 效地 防止 倒伏 , 为提 高灌 并 浆强度 创造 可靠 的结 构保 证。 叶姿清 秀挺拔 : 层 叶片 ② 冠 短、 、 、 , 宽 厚 挺 叶色较 深 , 叶绿 素含 量高 , 光合 速度 高 。 3 上_ 叶 叶面积 自上 而下依 次增 大 , 呈塔 型结构 , 叶 与穗下节 旗 问 的夹 角小 , 向下各 叶 与茎秆 夹角依 次逐 渐增 大。 叶片功 能期 长 , 活秆成 熟直 至 收获叶 片仍 保有一 定绿 色。 源库协 调 , 叶 比高 , 粒 经济 系数达 到05 .以上 。 株丛 密而不 稠 : ③ 不 能过 紧凑 , 更不 能 松 散 , 持适 度 紧凑 、 保 注意 选 择茎 叶 紧 凑 , 间适 当扩 展类型 , 茎 使之 在群体较 大的情况下 , 通透性 好 , 分布 合理 。 根系 发达 不早 哀 , 起来 费劲 , 黄正 光 ④ 拔 落 常 , 相好 。 别是 转色 不能 太快 , 熟 特 也不 能太 慢 , 太快 粒重 上不 来 , 太慢灌 浆不充分 , 籽粒容 易发皱 。 莱州 17的株型 3 可供 借鉴 。 以小 叶壮秆 重穗 和 良好 的株 型 , 以及 改善 的其

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与管理技术

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与管理技术

2017 年第 12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25科研◎技术推广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与管理技术胡云飞调查表明,淮北地区小麦栽培面积在150万hm 2左右,达全省小麦种植面积70%以上,总产量是全省小麦总产量的75%以上,不管是种植面积或是产量都是该地区粮食作物的首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淮北地区的小麦种植已从中产迈向了高产,为克服产量不稳定、抗灾害能力较弱、品质不佳等问题,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目标,有必要对其栽培与管理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1 小麦播种前的管理技术1.1 精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只有选择品质好、分蘖强、抗倒伏以及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才能够充分发挥生长过程中的光合能力与抗衰老的优势。

淮北地区大量选择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烟农19、新麦18以及皖麦38等,这些都是经过实际种植所验证过效益不错的品种。

1.2 精细整地,提升土壤肥力为有效提升小麦的最终产量,要对土壤进行深耕作业,倘若是采取旋耕的方式,需保持深翻耕,避免有大量的生土出现;秸秆作为帮助农作物生产的常见生物肥料,可直接还田处理,同时要将破碎的秸秆清理掉,保证耕层深浅度一致,这样一来种植地面能够保证平整。

浇水要保持均匀度,倘若底墒不足,要先进行造墒,然后再进行整地作用。

1.3 确定播种日期淮北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广,在经过多年的种植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播种时间方面要结合淮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决定。

淮北地区的中北部则比较适合种植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可在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中旬进行播种,半冬性的小麦品种与春性小麦品种则可选择在每年的10月20日~30日播种;淮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的小麦播种时间则需要比中北部地区的播种时间推迟或前移3~5天左右,其中弱冬性小麦品种可在10月上旬播种,半冬性与春性小麦品种则最好在每年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

1.4 合理密植淮北地区的优质高产小麦一定需要采取机械精量播种,行距控制在23~15cm 左右,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 左右。

淮北市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淮北市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单纯 应用某 一单 项技 术 和 措 施 , 是 需 要 在综 合 种 子 、 而 土
肥、 植保 等综合 农艺 技术 的基 础上 , 入开 展 土壤 培肥 、 深 水
利配套 、 农机农 艺结 合等 综合 增产措 施 的广 泛应 用 。总结
1 小 麦高产 、 高产 栽培 的基 本原 则 超
该 文 阐述 了 小 麦 高 产 、 高产 栽 培 的基 本 原 则 , 出 了小 麦 高 产 超 高产 技 术 要 点 。 超 提 关 键 词 : 麦 高产 ; 高 产 ; 培 技 术 ; 北 市 小 超 栽 淮
中 图分 类 号 s 1. 5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0 l 8 0 7— 7 1 2 1 )3— 5—0 2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n u A r S i B l 2 1 ,6( 3 A h i gi c u1 0 0 1 1 ) . . .
8 5
淮 北 市 小 麦 高产 、 高产 栽 培 技 术 探 讨 超
任 笑 嫒
( 北市土肥站 , 徽淮北 淮 安 2 50 30 0)

要 : 0 5年秋 开 始 , 徽 省 在 9个 小 麦 主 产 市 开 展 了 小 麦 高 产 攻 关 活 动 , 成 推 广 4项 关键 技 术 , 效 显 著 。 自2 0 安 集 成
和八 项技 术经 济指标 和 “ 5优 3防 5高 ” 小麦 超 高 产 优化
栽培 技术 体 系 , 中 以 “ 肥 后 移 ” 核 心 的 “ 其 氮 为 3改 施 肥
法 ” 以“ 水后 用 ” ; 前 原理 为指 导 的改 间歇 性 灌水 为土 壤持 续性 供水 的灌水 技术 ; 搞 好健 株 栽 培 、 经 创建 优 质 群 体 为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田管措施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田管措施
中图分类 号 ¥1 . 5 21 文献 标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53 (0 9 0 — 16 0 0 7 7 9 2 0 )6 0 8 — 1
2 0 秋 种以 来 , 北地 区遭 遇 了 16 0 8年 淮 9 1年 以来 第 6个
洲 星 对 水 2 25 g h 喷 施 ; 用庄 福 星 9 0 / m2 水 6 .k / m 或 0 mL h 对 3 5 gh 喷 施 ; 用稼 福 乐 3 5 /m2 7 k /m2 或 7 mL h 对水 3 5 gh 喷 7 k /m2 施 ; l d再喷 施 1 , 隔 O 遍 以上午 1 0时前 、 下午 4时后效果 为佳 。
1 追 肥 浇 水
以阔叶 杂 草为 主 的地 块 , 7 %巨星 干燥 悬浮 剂 1 .~ 用 5 5 O
2 . / m2 2 %使 它 隆 乳 油 6 0 7 0 25 h 或 0 g 0 - 5 mL对 水 6 0 g h 0k /m。
均 匀喷 雾 防除 。 以单 子叶 杂草 为 主 的地块 , 1 %骠 灵乳 油 用 0
对 烟农 1 高秆 、 体 偏大 、 9等 群 有旺 长 趋势 的 麦 田 。 可在 起身 期 ( 2月底 ) 期拔 节 前用 壮 丰 安 7 0 / m2 水 6 0 末 5 mL h 对 0 k /m2 gh 喷雾 , 用量根 据苗 情 、 墒情 灵 活掌 握 , 酌情 增减 , 以达
阴雨 天 、 风大 和 有露 水时 不 宜喷 施 控
较 多。 长期 干旱 且近 期 降雨 量 不大 、 田旱 情仍 未 解除 的 对 麦
3类苗麦 田 , 于 2月 1 应 5目前 、 曰均 气温 回升 到 3 以上 时 , ℃
于 中午前 后浇 水 , 同时施 尿素 1 0 g h ; 过返 青肥 的 , 5 k /m2追 可 推 迟 在 3月 下 旬 至 4月 初 追 施 拔 节 肥 , 施 尿 素 7 .~ 追 50

2023年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2023年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2023年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目前,立春已过,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

据冬前苗情调查,整体生长情况相对较好,一、二、三类苗比例为4:4:2o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早播面积较常年有所增加,部分麦田出现旺长现象;冬季降水偏少,降温频繁,旺苗和弱苗不同程度受冻;11月份气温偏高,小麦红蜘蛛、玉米螟越冬基数高于常年,给春季病虫防控带来压力。

针对当前苗情形势及存在问题,春季田间管理要以“控旺促弱转壮,保苗稳健生长”为目标,因苗施策,强化分类管理,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为小麦丰收打好基础。

一、镇压划锄,提墙保温我镇十年九旱,春季干旱少雨,而且极易发生倒春寒,导致早春死苗死槃,因此早春要把耙糖镇压划锄这项最有效的抗旱防冻措施作为首要工作抓紧抓好。

对于长势较旺的旺苗田和壮苗田,要在早春昼消夜冻时及时采取顶凌耙糖措施,去除枯叶,提温保墙,弥合裂缝,促进小麦返青生长;对于整地质量差、土壤悬虚麦田及长势较旺的旺苗田和壮苗田,要在土壤解冻后及早采取镇压措施,消除土壤明暗坷垃,防止土壤空隙跑墙散墙,达到提埔保苗的目的;对于群体偏少、个体偏弱的麦田,要在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采取划锄细锄措施,提高地温,促苗早返青早生长。

同时,春季浇水后或雨后也要适时划锄,破除板结。

二、促控结合,分类管理我镇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土壤失墙快,抗旱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因此,要根据不同苗情,进行肥水管理。

对旺苗的管理要以控为主,控旺转壮。

在返青期首先要进行重镇压控旺,镇压后进行深中耕,深度达到10厘米左右,促根控叶,控旺转壮,肥水管理可推迟到拔节期,遇雨(或浇水)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

对三类苗的管理要以促为主,促弱转壮。

这类麦田多属于晚播弱苗,麦苗又瘦又弱且根系不发达,春季管理应以促为主,要及早趁雨(雪)亩追施尿素8公斤左右,等雨(雪融化)后能进地时,进行浅中耕松土,晚播小麦最好进行两次划锄,第一次在返青开始,尤其是杂草较多的地块要浅锄一次,锄去杂草、提高地温、促进快速返青和春季分菜,促苗转壮。

春季小麦化控技术小麦春季控旺方法

春季小麦化控技术小麦春季控旺方法

contents •春季小麦生长特点•化控技术对春季小麦生长的影响•小麦春季控旺方法•春季小麦化控技术的实施•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目录春季小麦容易受到干旱、低温、病虫害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春季小麦生长的挑战主要是应对不利条件,提高小麦的抗逆性,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化控技术的定义和作用化控技术的定义春季小麦化控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调控手段来控制小麦生长的方法。

化控技术的作用通过调节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小麦的抗逆性、产量和品质。

化控技术对春季小麦生长的影响030201化控技术的优缺点优点缺点农业措施控旺使用如多效唑、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抑制小麦过度生长。

使用叶面肥使用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可以为小麦提供营养,同时也能起到控制生长的作用。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VS镇压控旺通过镇压,可以抑制小麦的生长,同时也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要点一要点二深中耕控旺通过深中耕,可以切断小麦的部分根系,从而抑制其生长。

化控技术的实施步骤确定化控对象选择合适的药剂确定施药时间和次数规范施药操作化控技术的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实施化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减少倒伏的风险。

防倒伏效果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化控技术可以控制小麦的生长速度,优化植株的养分分配,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

通过化控技术,可以改善小麦的品质,如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不完善粒比例等。

由于化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合理轮换用药为了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该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的化控药剂。

同时,还要注意药剂的残留期和残留量,避免对后续作物造成影响。

安全第一在实施化控技术时,必须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施药人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药剂,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要避免中暑等风险。

加强田间管理在实施化控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如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措施,以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

化控技术的注意事项完善化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深入研究化控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条件,提高化控技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小麦提供更加精细的化控技术方案。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麦田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收获等方面阐述小麦目标单产8 250~9 000 kg/hm2的主要技术措施,以为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1 选用优良品种根据淮北地区多年小麦生产及品种试验结果,小麦主推品种有皖麦52、连麦2号、淮麦28、淮麦29、济麦22、烟农5158等6个半冬性品种。

2 精细整地小麦要达到高产优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

高产田块整地质量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六字要求[1-2]。

在整地的同时选用5%毒死蜱颗粒60~90 kg/hm2拌土150 kg/hm2,或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3 750 mL/hm2对水15~30 kg/hm2拌土150 kg/hm2制成毒土随犁撒施,以防治地下害虫。

3 科学施肥,培肥地力(1)秸秆还田。

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提高蓄水、保墒和保肥能力,促进小麦增产增收,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2)科学施肥。

小麦单产8 250~9 000 kg/hm2,应基施优质土杂肥18 t/hm2以上、纯N 195 kg/hm2、P2O5 150 kg/hm2、K2O 105 kg/hm2、ZnSO4·7H2O 15 kg/hm2和15%硼肥15 kg/hm2(施用1次可用2年)。

在小麦拔节期,第1节间定长,群体叶色褪淡时,追施尿素225 kg/hm2。

4 科学播种,提高播种质量4.1 适期播种根据利辛县气候特点和品种的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种最佳播种期为10月5—15日,以墒情决定播期,以播期决定播量;足墒下种,一播全苗,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确保壮苗安全越冬。

4.2 适量播种为获得8 250~9 000 kg/hm2的产量目标,半冬性品种播种量150~180 kg/hm2,确保基本苗在240万~300万株/hm2,越冬期总茎蘖数1 050万~1 200万个/hm2,拔节期总茎蘖数1 500万个/hm2以下,挑旗期总茎蘖数1 050万~1 200万个/hm2。

黄淮海北片小麦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栽培技术方案

黄淮海北片小麦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栽培技术方案

陕西农业科学2021,67(01):60-63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讨论与建议•黄淮海北片小麦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栽培技术方案马爱平1,席天元S靖华1,亢秀丽1,王裕智1,崔欢虎1,张建诚$(1.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2,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摘要:为了有效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系统的不利影响,2017-2020年在山西临汾采用不同模拟方法(增降温装置、海拔高度、灌溉水量调控等),开展了小麦生产系统对关键气象因子温度升高、降雨减少及春季低温冻害的响应机制及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凝练、吸收单项关键技术,单项技术组配集成生物、工程、农艺等适应性栽培途径,以适应性栽培途径构建了“黄淮海北片小麦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栽培技术方案”,以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麦;干旱;低温冻害;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166;S162.5+1;S5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M88-5368(2021)01-0060-MCultivation Technical Proposals for Wheat to Deal with Climate Drought and Low Temperature Injury in Spring in North Area of Huanghe River,Huaihe River and Haihe RiverMA Aiping1,XI Tianyuan2,JING Hua1,KANG Xiuli1,WANG Yuzhi1,CUI Huanhu1,ZHANG Jiancheng2(1.Wheat Research Institut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041000,China;2.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uncheng Shanxi0440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drought and low temperature in spring injury on wheat production system,the different simulation methods(warming and cooling device,altitude,irriga­tion water regulation,etc.)were us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for response of wheat production system to key mete­orological factors,such as temperature warming,less rainfall and low temperature injury in spring season in Lin-fen,Shanxi Province from2017to2020.At the same time,the single technique was analyzed,condensed and used completely,and the single technique group was integrated with adaptable cultivation way in aspects of the biology engineering,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curreent research results.The Proposals for Wheat to Deal with the Climate drought,Low Temperature Injury in Spring in the North Area of Huanghe River,Huaihe River and Haihe River Re­gion was constructe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adaptation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Key words:Climate change;Wheat;Drought;Low temperature injury;Cultivation techniqu 1方案提出背景黄淮海北片麦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其包括晋南盆地、河北、山东大部,该区小麦产量丰歉直接左右着全国小麦总。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害较 重 . 豫麦 7 如 O等 冻害程 度为 l级 。豫麦 1 、 麦 1 2 8新 8等
21 及 早划 锄 。 . 保墒 增 温
划锄有保墒增温 的作用。因此 , 对弱苗田早春及早划锄
对促 苗 早发 有 重要意 义 。
22 适 时追 肥 浇水 . 、
冻 害程度 为 3 。 级
弱苗田春季追肥应分 2 ,第 1 次 次在小麦返青期趁墒
维普资讯
大 田农艺

现代农业科
Q 至
淮北地 区小麦春季 田间管理技术
李 歆
( 徽 省 蒙 城 县 农 \ 技 术 推 广 中心 2 3 0 ) 安 l 3 5 0
1 对受 冻麦 田的管 理
生凝结时, 放出潜热 , 以减少地面温度 的变幅 。同时谘水后
生, 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 提高粒 重。 壮苗包括一 、 二类苗 , 对群体适宜 的一类苗耍在小麦拔
水份 蒸 发和 冷空 气侵 入 分蘖 周 围冻伤 麦苗 。
3 . 追 施起 身拔 节肥 2
起身期追肥浇水 , 提高分蘖成穗率。 三是加强中后期肥水管
理, 防治 早衰 。受 冻麦 田 由于植 株体 内 养分 消 耗较 多 , 期 后
群体适宜 的壮苗 , 返青追肥会使群体偏大 , 后期早衰 ,
死 茎 蘖现 象 , 早春 应 及 早划锄 。 提高 地 温 , 进 麦苗 返青 . 促 在
划锄具有减少土壤水份蒸发 、 保墒防旱 、 增湿除草的效
果。 因此 对壮 苗麦 田应及 早动 手 , 划锄 工 作 。 外 , 做好 另 对整
地粗放 、 坷垃多的麦 田, 或土壤松喧 、 比较干燥的麦 田, 可采 用把耙翻过来 , 压上重物趟麦 , 以沉实土壤 , 弥合裂缝 , 减少

淮北地区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春季管理

淮北地区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春季管理

喷 时加 大杀 虫 剂量 , 白粉 发 生严 重 , 药 肥混 喷时酌 量 如 在
加大粉锈 宁用 量。 ( 纹 枯病 的发 生 与 防治 。 小麦 纹枯 病 的防 治 , 了 1) 对 除
尿 素 )施用 氮肥 不仅 能显著 提 高小麦 产量 , 能提 高籽 粒 。 还
蛋 白质含量 。 ( 磷 肥 : 6 m 宜 施P0 8 2) 每6 7 lk 。 苏 土 壤 普 Og 江
摘 要 : 绍 了小 麦优 质 高产的栽 培技 术及春 季管 理要 点, 淮北 小 区小麦种 植户提 高小麦产 量和 品质 提供 技术 介 为 参 考。 -
关键 词 : 小麦; 高产 ; 栽培技 术 ; 季管理 春 中图分类 - 1 . Ns 1 52 文献标 识码B
文章编 号1 0 — 3 2 1 )1 - - 0 7 7 0 7 1( 1 1 2 0 2 0 O 0
选用 抗病 品种 、 期精 量播 种 、 适 加强 肥水 管理 、 搞好 除草 工 作等 农 业措 施 外 , 可 以在 播 种前 进 行药 剂 拌种 。 季用 还 春
遍 缺 磷 , 施 磷 肥 增 产 显 著 , 宜 施 磷 量 与 土 壤 速 效 磷 增 适 含 量 关 系密 切 。 量 在5 0 g6 7 上 , 肥 施 用 量 为 产 0 k /6 m 以 磷
1 播前准 备
( 种子 准备 : 1) 选择 适合本地 区种植 的高产 优质小 麦 品
种。
( 开沟、 田, 2) 整 要求 田内“ 沟” 套 , 三 配 土壤平 整 。
2 播种
(1播 种期 : 0 5日 ~ 1 月2 日为宜 。 ) 1 月1 0 5
( 播 种量 : 本苗 宜 l 2) 基 2~ 1 万/6 m , 体用 量按 以 4 6 7 具 下简化 公式计 算 :

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陈钦彦(相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安徽淮北235000)摘要本文从品种选用、精细整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中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综述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合小麦生产中关键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合理田管建议,为淮北地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以提升小麦产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安徽省;淮北地区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7-0008-04小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

近年来,小麦的产量水平逐步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小麦种植效率还有待提升。

安徽省淮北地区是我省小麦主要产区,采用合理的绿色高质高效小麦栽培技术,加强日常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提高该区小麦产量和质量,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有效措施。

1品种选用品种的遗传性是形成产量的内在基础,要想达到小麦高产,必须选择高产品种。

在影响小麦产量增长的因素中,品种更换增产占35%~40%。

淮北地区种植的小麦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如烟农19、烟农21、郑麦136、周麦28等。

通过几年调查与比较得出多穗、粒大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

目前,有研究表明高产小麦的株形结构为株高70~80cm,穗长不小于10cm,结实小穗16~18个;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叶片斜立,叶片厚实,旗叶叶长23cm左右;基部第一、第二节间较一般品种短,穗下节间和倒三节间较长,茎秆粗细适中,韧性好,抗倒能力强[1]。

同时,高产品种的抗病性要强,籽粒灌浆速度快,抗干热风,适期成熟。

2种植管理2.1精细整地小麦营养元素来自土壤。

小麦要获得高产,必须要有高肥力水平的地力基础。

因此,高质量、高标准整地,是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

秋季农作物收获后要按照“深耕、干净、精细、平实”标准及时耕地。

深耕可以打破浅耕形成的犁底层,增厚适耕层,增强耕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加快有机质分解和无机营养矿化。

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高产 。2 播 幅 之 间要 求 留 1 3  ̄ 4 c 的 宽 行距 ,有 个 个 0 0m 利 通风 透 光 ,既 可 减 轻病 虫危 害 ,避 免 倒伏 ,还 方 便 田
间管 理 。
要使用 高氮复合 肥作 小麦 底肥 。近年 来农 村劳 动力 大量进 城务工 , 土杂肥 的沤制及施 用受到很 大影响 , 以土壤 普遍 所 缺磷 、 少钾 ,高氮 复合肥 中磷 、 钾含 量相对较 低 ,不适合 土
维普资讯
★ 刊 持 位t 徽 禾 业 限 司 蕾 謇 蠢 喜 。矗5659 本 支 单 安 暮 种 有 公 耄品 蔷 盖 。 o56 器 6 7o : :
稽北地叵
堡塞
姚 殿立

( 徽省 临 泉 县 农 技 推 广 中心 安 徽临 泉 2 6 0 ) 安 ’ 3致 ,节约 种 子 , 低 成 本 ,有 深 降
利于 麦 田管 理 ,可 增 强小 麦 抗 旱 能 力 ,对 实 现 高 产 非常 有 利 。避 免 深 播 和 重 播 ,保 证 均 匀 一 致 ,才 能 实 现 壮 苗
2 科 学 施 肥 ,优 化配 比
层 ,叫 “ 深层肥” 。剩余的 3 %可以在犁后撒垡 ,作为 “ 0 表层 肥” 供 小麦幼苗期使用 。 以这部分肥料 又叫 “ , 所 断乳肥” 施 。 肥时 ,种子和肥料不能撤在一起 ,撒在一起很容易引起烧苗 。
对于旋耕地块 ,必须先撒 肥再旋耕 ,旋耕深 度要达到 1 ~ 8
2 c ,旋耕后 必须 先镇 压 ,然后播种 。 0m
推广前氮 后移施肥 技术 , 底肥 施用 量施纯 氮 1 0 g h 。 k / m 2 左右 、五氧化二磷 9 ~ 1 5 g h 。 化钾 7  ̄ 9 k / m o k / m 、氧 0 5 0 g h 2: 3 月上旬 ,根据 小麦苗情 再追施 7 ~1 2 5 g h 2 素 。不 5 1 .k/ m尿 /

淮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淮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 1 5卷 ・ 2期 第
21 0 2年 4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r l 1 of Su h du t n I s tu e ou ra z ou E ca o n t1 t
Vo . 5, . 1 1 No 2 Ap . 0 r 1 2 2
淮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3
2 1 年 4月 02
第 1 - 2期 5卷 第
宿州教 育学 院学报
冬前 旺长 , 冬季和早春冻害时有发生 , 播期应适当推 气常使小麦产生湿害 , 并加重病害的发生 : 在小麦生 迟 。但 由于气温升高的影响 。 前茬作物成熟期提前 . 长后期 ,常出现 日最高气温超过 3  ̄以上 的天气且 2 C 加上农村机械化程度提高 . 小麦播种不仅未推迟 , 反 日平 均 气温 达 到 2 ℃以上 , 5 不利 小麦 灌 浆 . 导致 千 粒 而提前 , 以致小麦冬前旺长造成 冻害 , 死蘖 , 致使产 重下降。 量降低 。
l播 种 量偏 大 、
适宜播量 的确定与 品种特性 、播期早晚和地力 保水 、 保肥 能力强 , 地面平整状况好 , 符合小麦播种 水 平 均有 密 切关 系 。而精 量 播种 是 小 麦 高产 稳 产 的 要求 , 为全苗 、 壮苗及生长发育 良好创造条件 。目前 基础 , 播种量过大 , 会使群体偏大、 冬前和春季 旺长 , 淮北东区地 区麦 田深耕面积较前些年 明显减少 , 耕 通风透光条件差 , 田间荫蔽 , 个体瘦小 , 易倒伏 , 多 穗 作整地质量也有所降低。突出表现在 : 由于旋耕易 穗少 , ① 抗病能力下降 , 以高产稳产 。虽然高产创建 难
整地 、 坷垃少 , 且省时省钱 , 以旋耕播种 , 所 特别是连 中一直提倡精量和半精量播种 .但农 民喜欢大播量 年旋耕 的麦 田面积逐年扩大 ;②部分农 田连续多年 的 习惯较 难 改变 。 用 手 扶 、 四轮 拖 拉 机 犁地 , 壤 耕层 太 浅 。上 述 两 小 土 2 播种 期偏 早 、

淮北地区小麦种植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淮北地区小麦种植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植 株 已感 染 纹枯 病 , 小麦蚜虫 、 麦蜘蛛、 麦 潜 叶 蝇等 虫 害 也 有 所发 生 , 预测 2 0 1 4年 小 麦纹枯 病将 属 中等重 发年 份 。 ( 4 ) 多: 杂草发生多。 据对 5 0块 田调 查统 计 , 杂 草 平 均 8 0株/ m 以上 , 草龄 4 ~ 5叶 , 而且 年前 中耕 、 化 学除 草 的面 积 较少 , 导 致杂 草滋 生较 多 , 将严 重影 响小 麦生长 。
雾, 以控 制 细胞 伸 长 、 增加 叶 片 叶绿 素 含 量和 光 合 产 物 , 返 青起 身拔 节初 期可 适 当重控 , 用1 5 %多效 唑可 湿性 粉 剂 6 0 0
g / h m 或壮 丰 安 4 5 0 mL / h m 对水 6 0 0 k g / h m 茎叶 喷施 , 可 增
春季 干旱 和冻 害问题 , 特别 是 2 0 1 3年 小麦 早播 旺长面 积 大 . 更 易造成 冬春 冻害死 苗 问题 。 浇水 是 防 止干旱 冻害 的最 好途 径。 如 果 冬季 雨 雪天 气 正 常 , 小麦 一 般 不需 要 浇水 。 但 是 如
果 天 气干 旱 少 雨 , 一 定 要及 时早 浇 越冬 水 、 返 青水 . 抗 旱 防 冻。 浇水 以夜 冻 曰消 为 原 则 , 以小 水喷 灌 为 主 , 不 易大 水 漫
( 1 ) 稠 : 播种量大 , 基本苗多。 “ 稠” 是2 0 1 3年 小麦 播 种 的 一大 特 点 , 也 是最 突 出的 问题 , 年 前部 分 田块 已 出现 封垄
加 茎秆 细胞 壁厚 度 , 延缓 茎 节伸长 , 有效 防止后 期倒 伏 。
( 4 ) 早化 学 除 草 。 化学除草 , 分冬前、 春季 2季 进 行 . 一

淮北地区春季小麦生育特点和管理措施

淮北地区春季小麦生育特点和管理措施

开春后 随着气 温 的 回升 , 麦 的生 长发 育 逐 渐加 快 , 小 个体 和群 体 的变 化 都 比较 大 , 时是 决 定 成 穗 的 关键 时 此 期。麦 田的春 季管理 就是根 据小麦春季 生育 的特 点 , 采取
2 麦 田春季管 理的 目标与措 施
淮北地 区麦 田春 季管 理 目标 是 控 群体 壮个 体 。具体 要求 是每 6 7 茎 蘖数 8 6m 0万 左 右 . 高 不 超 过 10万 。 最 0 因为根据 目前淮北地 区小麦产 量水 平 , 6 7 穗数在 每 6m 成
期。 由于群 众 习惯 大 播 量 , 般 麦 田播 种 1 . 一 2 5一 ̄ k, 5 g / 6 7 个别地块 播种量 达 1 g6 7 以上 。导致 基本 苗 6m 小 四 轮拖 拉 也 有
机 空机压 麦 , 度快效果 也很好 。镇压一 次可 使麦 苗停 止 速 生 长 5— d 不 仅 可减 少 年 后分 蘖 的 滋生 , 7, 而且 能促 使麦 苗基 部蹲 实粗壮 , 增强 后期抗倒 伏能力 。镇压 时麦 田表 土 要 干 , 晴天 上午 1 露水 干后 进行 。对 群体 过 大生 长 选 0点 过旺 的麦 田隔 7—1d可 再镇 压 一次 。顺 麦行 深 中耕 5— 0 7 m伤麦 苗部分根 系 , c 也能起 到控 的作用 。深 中耕 和镇压 结合 进行 控的效果 更好 。 对群 体过大 生长过 旺 的麦 田要 在 2月下 旬 初及 早 进
理措 施 。 、
1 春 季小麦 生育特点
淮北地 区小麦 于年前 1 中下旬播 种 出苗 , 1 0月 到 2月 中旬后进人 越冬 阶段 , 5 有 0—6 d的冬 前生长 期 , 有 5 0 0 共 5,

6OC的有效积 温 。麦苗单 株可长 出 5— Oo 6片叶 , 2—3个

淮北地区春季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淮北地区春季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 尿 中含 有 0 1 人 . 5% 的 氮 素 ,
板 、 土壅 根 和增 温保墒 等 作用 , 培 反而 会损 伤麦 苗 , 成 造
减产 。早春 锄麦 要 由浅 人 深 ,掌握 “ 次浅 ,二 次 深 ,三 一 次不 要伤着 根” 的方 法 。锄后 拍 碎 土坷 垃 ,剔 除“ 墩苗 ”,
疏通麦 田“ 沟” 三 ,为小 麦顺利 生长创 造一个 良好 的环境 。
强 筋小麦 生产基 地之一 , 、 、 温 光 水资源 丰富 , 小麦 生产潜
力 较大 , 是安 徽省 主要 的 小麦 生产 区。本 地 区小 麦 的 生 长 在立春 以后 , 随着 温度逐 渐 回升 , 逐渐 加 快 , 2月底 陆续
进入 拔节 阶段 , 此期 是小麦 生 育转化 的重要 时期 ,因而 掌
时 间 ,防止早衰 , 加 千粒 重 。此外 ,小麦 苗 期 浇 尿 也是 增

当 田间麦 蜘 蛛 达 到 20头/ .3 可 2% 扫螨 净 可 0 03 m, 0 湿性粉 剂 , 扫螨 净乳 油 20 30 液喷 雾 防治 , 可 或 00— 00倍 也
用 18 . %虫 螨 克 乳 油 9 0—10 l m 2 m/h 对 水 7 0 g h 5 k/ m 喷 雾 防治 。 当田间麦蚜 达 到 8 0头/ 穗 , 0 百 可用 2 %灭 幼脲 5 3号 悬浮 剂 , 4 %乐 果 10 或 0 0 0~10 5 0倍 液 进行 常 规喷 雾 。 注意此期 用药 次数不 要超过 2次 , 麦 收获前 2 d禁 止用 小 0
花期 , 遇 3 若 d以上连 阴雨 天气 , 应用 5 %多菌灵 等 预防小 0
麦赤霉 病 。当病茎 率 达 1 % 以上 , 5 药剂 可 用 1 %粉 锈 宁 5

小麦春季科学施肥建议-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一)

小麦春季科学施肥建议-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一)

小麦春季科学施肥建议-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一)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春季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期。

为了获得高产高质的小麦,科学施肥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是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为广大农户提供的小麦春季科学施肥建议。

一、地力调查在春季施肥前,需要对土地进行全面的地力调查。

主要包括土壤性质、水分状况、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和养分水平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结合田间实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施肥方案,防止浪费和过度施肥。

二、合理施肥1.氮肥:春季小麦需要大量氮肥,但一次性施用过多,虽然有可能增加小麦产量,但会延长生育期,降低品质,同时还会增加后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因此,建议春季小麦氮肥施用量应该在1.5~2斤左右。

2.磷肥:春季小麦对磷的需求较大,一般推荐施用磷酸二铵或硫酸单铵,每亩施用2-3公斤。

同时,可以利用生物菌肥、有机肥等辅助施肥,提高肥效。

3.钾肥:春季小麦对钾的吸收也相对较大,不同肥料中钾的含量也不同,其中,米糠灰中钾的含量较高,可适量掺入作为土壤改良剂,也可选择底施钾肥,每亩施用3-4公斤。

三、施肥技巧1.分次施肥:春季小麦生长快速,需要分次施肥,以保证作物充分吸收养分,同时还能避免根部灼伤,影响光合作用和酶的活性。

2.避免氨挥发:由于春季气温较高,施用化肥后易造成氨挥发,导致养分流失。

因此,施肥后要及时覆盖或深埋,确保肥料充分发挥其肥效。

3.施肥时间:春季小麦生长旺盛,一般建议在前期以及拔节期适量施肥,确保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总之,春季科学施肥是保证小麦高产高质量的关键。

正确采取施肥技巧,合理安排施肥方案,还能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等多种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安徽省小麦产业的发展。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
拔 节麦 苗单株 可长 出 2 ~ 3片叶 , 2 ~ 3 个分蘖, 持续 时间 2 5 — 3 0
麦 田的春季 管 理 , 要 根据 2 0 1 3年 麦 田的具 体情 况 采 用相 应 的管 理 措施 , 才能达 到预 期 的 目的 。
1 小 麦播 种 出苗 生长 与气候 因子 淮 北小 麦适 宜 播期 是 1 0月 5 —2 5日。 2 0 1 2年 9月下旬 至 1 0月 中旬 淮 北 无降 雨 , 再加 上 大豆 、 玉米 1 0月 上旬 ( 少
农艺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 0 1 3年 第 6期
淮北地 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
张红艳
( 安徽 省 濉溪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 安徽濉溪 2 3 5 1 0 0 )
摘 要 按照 淮北 地 区小 麦春 季生 育的特 点 和 高产栽 培的 指标 , 针对 不 同地块 小 麦苗情 , 提 出具体 的 管理措 施 , 以促 使 苗情 向预 定 的 方 向转化 . 为午 季获得 较好 的收 成打 下 基础 。 关键 词 小麦 ; 春 季 管理 ; 生 育进程 ; 春 季分 蘖 ; 淮北地 区 中图分 类 号 ¥ 5 1 2 . 1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2 0 1 3 ) 0 6 — 0 0 6 2 — 0 1
少, 根据濉 溪气 象局观 测资料 , 2 0 1 2年 1 1月平 均气 温 5 . 0 ℃, 比历 年 同期平 均低 4 . 3℃ , 比2 0 1 1年 1 1月低 3℃, 积 温分 别 减少 1 2 9 、 9 0℃。 进入 1 2月温度 持续 走低 . 2 0 1 2年 1 2月平 均
d 。 麦 株 内部 幼 穗 分化 由二 棱 末期 进 入 护 颖 分化 期 , 到 拔 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摘要按照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生育的特点和高产栽培的指标,针对不同地块小麦苗情,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促使苗情向预定的方向转化,为午季获得较好的收成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麦;春季管理;生育进程;春季分蘖;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62-01
淮北地区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回升到3 ℃以上时,经过越冬期的麦苗逐渐恢复生长。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其生长速度也逐步加快。

麦苗个体和群体变化较大,是决定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

加强麦田春季管理,使苗情向预定的方向转化,为午季获得较好的收成打下基础[1-2]。

麦田的春季管理,要根据2013年麦田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 小麦播种出苗生长与气候因子
淮北小麦适宜播期是10月5—25日。

201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淮北无降雨,再加上大豆、玉米10月上旬(少数地块10月中旬)才收获,腾茬晚。

因此,10月中旬前播种的小麦面积少,约占秋种总面积的30%。

10月21日淮北普降中雨,旱象得以解除,利于小麦播种。

70%的麦田都是10月下旬播种的,少数地块到11月上旬才播种。

小麦的播种比常年晚10 d左右。

小麦出苗后的冬前生长期正常年份有55~60 d,积温550~600 ℃。

麦苗单株可长出
6~7片叶,3~4个分蘖,到12月20日后进入越冬期时达到壮苗标准。

2012年小麦出苗后的11月降雨8次,累计降雨34.2 mm,虽比2011年11月降雨少34.7 mm,但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均匀,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都保持在17%~19%的范围内,利于麦苗的冬前生长。

不利的因素是气温偏低,积温少,根据濉溪气象局观测资料,2012年11月平均气温5.0 ℃,比历年同期平均低4.3 ℃,比2011年11月低3 ℃,积温分别减少129、90 ℃。

进入12月温度持续走低,2012年12月平均气温-0.1 ℃,而历年同期为2.8 ℃,2011年12月平均气温1.2 ℃,分别低2.9、1.3 ℃。

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2.9 ℃,已达进入越冬期(日平均3 ℃)的指标,12月8日由12月7日的3.4 ℃降到-1.1 ℃,比常年提前12 d进入越冬期。

因此,小麦的冬前生长受到严重影响,12月下旬调查只有部分10月10日前后播种的小麦,麦苗单株有5.5~6.0片叶,2~3个分蘖,茎蘖1 200万个/hm2左右,10月下旬播种的田块,麦苗单株只有3.5~4.5片叶、1~2个分蘖,茎蘖600万~750万个/hm2。

正常年份淮北小麦越冬期,淮北地区气温不是一直都在3 ℃以下,有时会短时间回升到3 ℃以上,麦苗会缓慢生长,在越冬阶段麦苗单株能生出0.5片叶和1个分蘖,而2012年则是进入12月直到2013年1月20日日平均温度一直都在3 ℃以下,12月30日出现极端最低-10 ℃的低温。

2 春季麦苗生育特点
当开春后日平均气温回升到3 ℃以上时,麦苗即开始缓慢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速度逐步加快,在春季叶生出的同时春季分蘖也开始发生。

3月10日前后适期播种的小麦开始拔节,迟播的小麦3月15日前后也开始拔节[3]。

小麦拔节标志着小麦由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为辅的生长阶段逐步转入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重的时期。

以返青到拔节麦苗单株可长出2~3片叶,2~3个分蘖,持续时间25~30 d。

麦株内部幼穗分化由二棱末期进入护颖分化期,到拔节时幼穗开始小花分化。

高产麦田春季茎蘖数1 050万~1 200万个/hm2,是计划成穗数的1.5~2.0倍比较适宜,超过1 500万个/hm2的田块,群体过大,茎蘖竞相生长,不仅浪费养分水分,而且因茎蘖拥挤,致使茎基部细弱,存在后期倒伏的危险。

麦苗春季生长阶段,随着温度的稳定上升,麦苗抵御低温能力逐渐降低。

此期适宜的耕层土壤水分含量适宜在16%~18%,在拔节前稍旱为宜,这样麦苗基部蹲实,如土壤水分含量过多,麦苗生长过旺,基部细弱,不利于后期防倒。

3 麦田的春季管理措施
麦田的春季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块的苗情,采用相应的“促”、“控”措施,使之向预定的目标转化,为下季取得较高的产量打下基础。

(1)对部分在10月15日前播种的麦田,在冬前小麦苗单株已有6片叶、2~3个分蘖,茎蘖1 200万~1 500万个/hm2,已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指标,在管理上应以“控”为主,一是控制年后分蘖,二是促使不能成穗的分蘖早枯黄退化。

具体措施如下:①如遇春旱,对这类麦田不要灌水补墒。

旱一些不仅可控制年后分蘖,而且无效分蘖可提早枯黄退化,并且茎基部蹲实,利于后期防倒抗倒。

②镇压。

镇压能控制麦苗生长和分蘖滋生。

麦苗镇压后5~7 d才能恢复正常生长,麦田镇压可用小四轮空机头在麦田中轧1遍,速度快效果好。

镇压应在10:00后露水干时再进行,镇压时麦田表土要干燥,地过湿不宜镇压。

③人工深中耕5~7 cm,以切断部分根系,达到“控”的目的,同时也能锄去杂草。

④推迟到拔节时追肥,使春季小麦分蘖不再滋生,及时供应肥料可减少小花退化,以增加穗粒数。

(2)对多数于10月下旬播种的麦田,入冬前麦苗个体和群体均未达预定的指标,春季管理上应以“促”为主。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开春春田解冻后浅锄,既可除去杂草,又能提高地温,促使麦苗生长。

二是如遇春旱,对这类麦田应抓紧浇水补墒以确保麦苗生长不受干旱影响。

三是对这类麦田麦苗个体和群体均未达到预定指标是迟播和温度偏低造成的,而不是缺肥,因此不应盲目追肥促苗。

生长对个别播种过晚、目前麦苗个体仅有约3片叶、茎蘖在600万个/hm2以下的,麦田解冻后追尿素45~60 kg/hm2,促麦苗生长。

多数田块都应在拔节时再追肥。

4 防低温冻害
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都会有1次低温过程,只是出现早晚和强度不同而已,低温过程出现越迟,强度越大,对小麦的危害也越大。

如1993年4月12日、1995年4月11日和2010年4月15日寒流南下,均出现0 ℃低温,对已拔节幼穗进入小花分化期的小麦常造成穗部冻害[4]。

可采取如下防低温冻害的措施:根据天气预报,在低温寒流到来之前灌水,改变麦田小气候,可减轻低温危害。

在田间熏烟喷防冻药物也有很好的效果。

小麦受冻后应及时察看冻害情况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也可减轻冻害损失程度。

5 防除病虫草害
淮北麦田春季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病害有纹枯病等,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时用药防治。

随着温度回升,麦田杂草开始萌发出土,如进行化学除草,应根据麦田杂草种类选用除草剂进行喷洒。

要做到不重不漏,以确保化学除草质量。

6 参考文献
[1] 陈若礼.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标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1995(1):60-61.
[2] 赵荣,陈若礼,张存岭.小麦生育期间气候资源配置与高产栽培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1):1063-1066.
[3] 尚鸿雁.针对苗情对小麦进行早春管理[j].北京农业,2009(7):39.
[4] 杨振海.春季小麦不利因子分析及应变管理措施[j].河南农业,2007(7):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