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选修课期末考试范围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大纲12月10日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大纲第一章简论1、汉代出现的“文化”一词当时的含义是什么?2、中国古代“文化”这一概念的指的是什么?3、西方“文化”的含义是什么?4、怎样理解苏联《哲学小词典》关于文化的定义。
5、文化的结构层次是什么?6、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是什么?7、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是什么?8、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有哪几种主要说法,较新的概括是什么?第二章地理概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是什么?2、黄河简述:长度、源头、地上河、早期文明、文化地位。
3、长江简述:源头、长度、水利、文化地位。
4、中国疆域概述:面积、四至、沿革、现行区划。
5、解释:郡县制、十三刺史部、道路制、行省制。
6、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第三章历史发展1、简述: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巫山人、金牛山人。
2、简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四大区域说。
3、历代王朝崇祀的三皇五帝序列。
4、夏代的始主、历史地位、社会情形。
5、商朝的第一个统治者、相、都城、传代、殷墟及其文物。
6、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商代的情形是怎样的?7、周王朝的建立者、东迁、延续年代。
8、解释:封建制、宗法制、春秋无义战、春秋六强、五霸、战国。
9、初税亩制度及其意义。
10、秦王巩固和管理国家的主要措施,秦的苛政及其后果。
11、汉武帝的治国措施及成果。
12、东汉灭亡的原因和三国的形成。
13、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沿革。
14、隋、唐的建立,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15、宋王朝的建立及其面临的局面。
16、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
17、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内忧外患。
18、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此时最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9、乾隆统制时期的历史功绩有哪些?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1、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2、姓与氏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3、姓氏的主要来源及举例。
4、汉以后豪门大姓举例。
5、什么是郡望?举例。
6、姓氏混杂的主要原因7、著名宗谱举例。
(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名词讲解:1、郡望:(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本质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侧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宽泛的社会心理。
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好多,但以封禅最为浩大,是封建社会鹤立鸡群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周边的小山上祭地,较为出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册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获取天下今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吻合天意,吻合正统。
3、禅宗:禅宗的本意是思想修养,静虑放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
传入中国今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系统和修行系统,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所以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谱系以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相同侧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朴实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研究成就高出祖先,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灿烂,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1)在版本鉴其余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看法。
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出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订和说明;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吻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所有的二十四节气。
其详细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相同的地址,因其地址不相同,其所反响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相同。
祖先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
如立春、小满等。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古代的吉礼,据《周礼》讲,就是_______的典礼。
2.西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主要是世袭制,战国时期,逐渐实行_______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
3.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而在此前所使用的是_______历,因其便于农事,至今仍在农村使用。
4.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__.5.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6.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_______.7.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_______两大类。
8.朱熹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源,陆九渊认为主观意识的“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
9.印章字体,一般采用_______.10.古代通称棋艺为“博奕”。
“奕”是_______.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姨诀称姨夫,自己与姨夫关系为妯娌。
()2.江西庐山的岳麓书院是北宋著名书院。
()3.自秦始皇以后,方孔圆钱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式,直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
()4.韩愈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开创了诗坛的新局面。
()5.王实甫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70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18种。
()6.农民是民间故事的传播者也是它的主人公。
()7.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题中有“判”,即判决书。
()8.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9.明末清初一些杰出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是科举制的强烈批判者。
()10.敦煌文书大致可分为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两大类,其中世俗文书数量较多。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1.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礼记》。
2022下半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
2022年下半年的《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文
化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其考试内容将涵盖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主要特色、知识领域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考试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又要求能结合有关实例,从实践的角度理解文化关系的内在联系。
考
试形式主要为选择题、简答题和书面考试,考察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在
考试的结果中,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把握文化融合规律的能力也占有一定的
比例,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通过本次《中国文化概论》的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传承现代文化的基本素养,对中华传
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责任感,
努力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1952年,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4)维柯与赫尔德——文化是整体的观念得到加强,而且多元文化观开始流行。
(5)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一般特征: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5篇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5篇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一、重要概念1、分封制:分封制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的一种制度。
它的尺度主要是宗族血缘关系,也就是以“亲亲”作为分邦建国的基本法则。
同时,分封制也是姬姓诸侯与众多异姓邦家共处的制度,许多古老渊源的族群都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得到承认和延续,最终达到融合而成为政教、文化统一的民族。
分封制是我们这个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2、轴心期:轴心期的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始创。
它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一个人类现象,就是在这五六百年的时期里,在印度、小亚细亚,古代伊朗、中国和古希腊,同时出现了圣贤兴起的文化现象。
具体到中国,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
3、射礼:射礼有几种,大射、燕射和乡射。
大射是周王和诸侯一流高级贵族与群臣举行的射礼;燕射行于大夫以上人物。
而乡射应该说是这二、重要思考题1、分封制的历史价值:分封制是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
它有自身形成的特殊因果,也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一)分封制激发了人群的历史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首先就表现在每一个国家都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始了各自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智慧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诸子文化,而这种创造性力量的经久不衰,其原因也在于分封制的激发。
(二)分封制早就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分封制使得不同的人群最终放弃了敌对,走向融合,孵化了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横亘了多少世代的局部历史运动期的结束和统一的历史期的开始。
相对于此前的“族群代兴”而言,西周的分封制凝聚了各古老的人群,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后,文化的统一,精神的统一才上升为历史和力量得到了激发。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是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些射礼中最为普通的一种。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范围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复习考试范围是第一章至第九章。
二、考试形式、答题时限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三、期末考试题型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和问答题四种。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内容在名词中产生。
四、期末复习题(一)常识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3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 3(1)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20分二、填空题三、连接题四、简答题言简意赅五、问答题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宗教的(儒、释、道、理学)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美学的(和乐与美感)三、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2周人的文化维新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3中国文化发展(1)九分法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2)三分法自邃古以迄两汉:独立文化时期自东汉以迄明末:印度文化输入、与本土文化相融自明末以迄民国:西方学术思想、宗教政法输入四、姓氏1相关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昭穆制;大宗小宗2姓氏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姜、姬、姚(2)以国邑为氏,韩、魏、赵、鲁、齐、卫、宋(3)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4)以祖父父亲的名或字为姓,晁、牛、关、柯、廖、乐、仇(5)以排行次第为氏,孟、伯仲叔季(6)以爵号、谥号为氏,王、候、文、武、穆(7)以居住地为氏,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8)以职业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9)以事为氏,李、林、车(10)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周、于、(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宇文、鲜于、慕容、长孙、元、安3姓氏标志一个人的血统、门第和地位(高低贵贱之分)4五服: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5九族:五、汉字1文字的基本定义:记录与交际的工具;记录思想的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如日、月)、指事(上、下、本)、会意(武、旅、安)、形声(江、河)、转注(考、老)、假借(自、耳、且))独体字:象形、指事合体字:会意、形声用字法:转注、假借3汉字形体阶段性演变甲骨文—金文(殷商)--篆书(大篆/石鼓文、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东汉、魏晋)4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5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唯一现存的古代表意文字体系6汉语的词汇特点—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7汉语的语法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8汉语(1)音形义实体组合(2)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3)词汇变化较大,语言差别较小五、孔孟之道(入世之学)1儒学的基本框架为国以礼—治国方案(继承周礼)忠孝礼智信天下归仁—道德理想(儒学核心、创制了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述而不作—文化方式(意在尊礼重传承)2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孔子提出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1)正名(按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常)(2)立信(要求政府立信)3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论孟子思想核心---主张“性善”和“良知”,重视精神修养人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发展孔子的人本思想为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提出“仁政”观念(升华)4孔孟异同(大题:自己百度)六、其它学术思想(1)老庄(李耳)思想(出世之学)学派特征:自然主义核心:道本体论人生主张:无为认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强调,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思想)(2)墨家学说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核心主张:兼爱非攻(仁术)、尚贤尚同(人权)、节葬节用非乐(廉俭)、非命(唯物论)、尊天明鬼(宗教制约)后期: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3)法家:治国方略:严刑峻法文化政策:以法为教(4)汉代经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书》《礼》《易》《春秋》《乐》古文学派:推崇周公,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今文学派: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微言大义,西汉被立官学(5)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经世致用)南宋代表:朱熹(二程传入),世称“紫阳先生”,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考试说明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期末考试以论文形式进行,以百分制方式计分,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总成绩还包括平时作业30%,课堂表现占20%。
)
二、面授教师提前一次结束课程,把这次课程的时间给同学查找资料,写作小论文。
三、面授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指导。
四、小论文的字数必须在2000字以上,学生写作时可以参考别人的资料,但不可抄袭。
五、面授教师要在2009年7月1日之前收齐学生的小论文交给学校。
小论文题目附后,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写作。
附“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论文参考题目——
1、我眼中的孔子(或者是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
2、儒家关于做人的基本德目——仁(或者是义、礼、智、信、中庸——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
3、简谈道家与道教。
4、漫谈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5、试简述魏晋人的艺术精神。
6、简论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
7、浅谈元代文化的主要特色。
8、试论晚明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9、如何正确评价“五四”运动?
10、今天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DOC)
第一章简论1.《》:“”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
这就包含了从人的到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狭义的“文化”指。
7.文化的核心是。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8.英国科学家在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11.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化: 1)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2、宗教:宗教是以对神灵或超自然力的信仰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行为和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系统。
3、图腾信仰:是原始人将动、植物或天体等无生物视为祖先,认为它们进入了人的生殖序列,成为人类自身繁殖的某一性系(男性或女性始祖);同时,图腾也是部族的标志、旗帜或图腾。
4、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道教从产生时起就表现出宗教“杂家”的面貌。
5、三礼:是中国礼学和礼制的渊薮(sou 三声),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三礼之学”。
《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通过管制来改变治国思想的著作,成书年代说法不一(西周到汉王莽时代)记录五礼及周代的官职。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仪礼》共 17 篇,记载上古社会的礼仪规范,成熟最早,文字古奥(包括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士丧礼等)《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和论述,对礼的理论层面的问题的阐述注意发挥礼义,论述的问题多具有普世价值,文字平易,颇有文采。
又称《小戴礼记》6、孔子:公元前44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路过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 ,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 。
“万事师表” 。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
7、三孔:1)孔府: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始建于宋代(1308 年),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
孔府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复习(1、4、6、7、8、9、10)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一、引言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它贯穿于历史长河,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文化要略简答题是对中国文化基本概念、特点、发展等方面的提炼和总结,对于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在各类考试和知识竞赛中,文化要略简答题占据一定比重。
掌握这类题目,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见解。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汉字与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承载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书法艺术则是对汉字的美化与升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2.儒家思想与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传统节日与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等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民情。
4.文学名著与文艺形式:从《诗经》、《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到京剧、国画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代表。
三、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1.南北文化差异:南方文化细腻、务实,注重生活品质;北方文化豪放、大气,强调忠诚守信。
这种差异源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因素。
2.东西文化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文化影响,开放、创新;西部内陆地区,受高原、山地文化影响,厚重、传统。
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面对全球化挑战,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文化传播途径:通过教育、传媒、旅游等多种途径,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接受程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并接纳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六、如何提高文化素养1.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学习技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2.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动态。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期末作业
期末考试试题(考试形式:开卷,满分100分)一、中国传统文化,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之为国学,目前国学专家非常活跃,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电视媒介,进行国学知识的普及,且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一百多过国家设立了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国学由国内日趋世界化,针对此种现象,请举例说明,并谈谈对此问题或现象的看法。
(论述。
25分)二、请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
(10分)三、根据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请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 10分)四、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包括那些个方面?(10分)五、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说明,针对现时代我国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认同多元的实际社会历史实际,在此背景下请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5分)六、请简要说明中国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0分)七、根据你所熟悉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哲学家,任选一位),请列举一例简要说明其思想内容、特征。
(10分)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八、试述在当代大学生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10分)九、针对当前国人非常崇拜甚至迷恋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0分)一 .对于“国学热”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国学热”的兴起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探讨的现象。
目前,在国内,国学专家非常活跃,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电视媒介,进行国学知识的普及,从各地的“儒学研究会”、“孔子研究会”的成立,到“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处理。
再到一些地方把传统教育中传播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作为儿童的必读书,三四岁幼童诵读四书五经等;在国外,全世界近一百多个国家设立了二百多所孔子学院,人们似乎掀起了复兴国学的热潮。
但是,随着“国学”的文化热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国学一种商业化的利用,就是认为可以把它用作经销策略,企业管理的理念,赚钱的招数。
为企业家开办的“国学班”,就多半是在推销这种“文化赚钱术”。
中国文化要览11上考试题型及分数分配 期末重点复习
第九、十五两章不考,第一、二、三、十二、十三,这五章是重点。
文化要览11上考试题型及分数分配:填空题10题,10%;判断题10题,10%;选择题15题,15%;名词解释任选3题,15%;简答题4选3,30%;论述题任选1题,20%。
文化要览11上复习要点第一章思想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重要著作。
孔子的仁学与礼学思想分别是什么。
孔子的仁学讲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一种儒人雅士的相处之道。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营造一种相互仁爱的社会氛围。
而孔子的礼学更深层次的说是强调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等级。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自然就应该遵从不同的礼制约束。
下层等级要服从上层的统治与安排,不能坏了等级制度。
我们不能单纯的把“礼”理解为以礼(礼貌)待人,从而曲解了“礼学”的真正内涵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老子、庄子思想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超越人生伦理价值层次,不重视现实人生善恶的区别。
他们探讨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存在价值问题,也就是生死价值的问题。
他们凭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描述了人生存在客观而永恒的依据:道。
所以,人们称他们为道家。
老、庄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老子提供的是比较超然的客观性描述,庄子提供了更多个人主观感受和启示的具体事例什么叫诸子百家?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
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什么是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什么是阳明心学?8什么是考据学(朴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有哪些?主要贡献或思想是什么?顾炎武主要致力于对经文本义的考索,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志》,开清代考据学先河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主要是从形上的抽象思辨层面入手“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辩证法思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专制制度进行抨击“分治”思想可谓近代民主意识的先声颜元戴震第二章宗教简单了解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情况。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
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
宋代主考经义策论。
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
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
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T30):1、按照文献,它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侠义两种。
从比较狭义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3、文化内在和外在的特点: 它的外在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它的连续性;三是它的包容性;四是它的多样性。
4、相传皇帝时代已“画野分州”至尧时分为“十二州”,《尚书•禹贡》则分为九州: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幽﹑并、营).5、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
到了东汉末年,部州最终居于郡县之上,成为州、郡、县三级政区。
(3)6、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zhuanxu)、帝喾、尧、舜为五帝。
“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意是“王的称号”。
(8)7、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
(其反映了母系氏族)(2)8、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至于女子,他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女子无氏)(2)9、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10、《说文解字》一书中,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6)11、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2)12、“经学“是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
”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先秦时的著作。
(6)二:名词解释(20分)41:佛教:佛教在我国又叫“释教”,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创立。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有了突出发展。
隋唐两代,特别是在唐代,达到了发展的高潮。
基本思想是: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基本教义是:把现实的人生断为“无常”“无我”“八苦”。
寺庙大多建在幽深的山林里。
2:道教(正一道):是以天师道为主,融合上清、灵宝、茅山等派形成的一大教派,保留了符箓派的许多特点。
该派以江西的龙虎山为传教基地,历代天师均为张道陵后裔,唐宋以来,受到皇室尊崇。
元大德八年,第三十代天师张与材受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这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天师世袭,明代很盛。
3: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三大宗教。
教徒称为“穆斯林”。
于公元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流行于亚洲、非洲。
教义集中在《古兰经》里。
基本信仰是“六大信仰”,教徒必须做“五功”。
大约在唐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4.封建统治者如何尊师重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很重视教育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高全社会尊师。
影响了社会风气,形成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②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5:说文解字东汉的许慎写成《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由此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体例是先列篆文。
6:释(宗教角度)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宗教,在我国叫“释教”,一般视为佛教。
管和尚又称“释子”。
1、中国画论的几个问题?①形与神的问题。
注重气韵和神似,表现对象物的形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所以艺术上常讲“形神兼备”。
②诗情与画意。
是民族艺术的传统特色。
情指情趣,意指意境,是艺术家们与自然想通而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
中国的诗画可以结合,成为传统美学艺术标尺之一。
③心师造化和迁想妙得。
指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心师造化”就是以造化为师,正确指出了画家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客观事物是画家创作的艺术源泉,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客观依据。
迁想妙得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艺术家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④六法与四格。
“六法”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四格”,即“逸品”“神格”“妙格”“能格”。
⑤南宗与北宗。
这是在佛教南北禅宗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山水画理论。
他只是讲了两种不同的画风,而不是不同的画法。
用南北二宗来区别中国山水画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2、宋元明清四代书法的特点宋代:盛行帖学,书法艺术不甚景气。
因翻刻走样,难得真谛,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创新。
宋人习书,以帝王好恶和权臣书体为转移,也很难有独特的发展。
元代:书法越两宋而直承晋唐,故出现了赵孟頫这样的大书法家。
成为可与“颜、柳、欧”并称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并独占元代书坛。
明代:书法从总体上看有如江河日下,字都写得呆板齐整,缺少神气,形成所谓“台阁体”。
“董、米、邢、张”被称为晚明四大家。
清代:书法中兴,力图摆脱帖学的影响,于是极力推荐“碑学”,前期重帖学,书法很不景气;后期重碑学,注重了继承与革新,突出了个人风格,因而出现了新的局面。
3、韩非子韩非著《韩非子》。
商鞅主要讲“法”,申不害主要讲“术”,慎到则主要讲“势”。
韩非则讲三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
“势”即统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主张重刑而少赏。
认为礼教、仁义,及人的感情都破坏“法”的尊严,斥责儒家“以文乱法”、墨家“以武犯禁”。
法家思想,实际上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1: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四个特点①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为最重要。
所谓“抬粱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
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②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
但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
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③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
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④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
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
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戏曲和音乐一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2:六个阶段。
①从原始社会后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为成型期。
其显著特点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
②从秦汉到三国时期为成熟期。
其特点是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
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如秦始皇时修建的阿房宫、三国时曹操建造的铜雀台等,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吸收期。
其特点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如《洛阳伽蓝记》所记载的那样。
④隋唐两代为高峰期。
其特点是城市和宫殿的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都有很高水平,比如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的建筑规划影响了渤海国和日本。
从现存遗迹来看,各种建筑的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⑤宋元两代为转变期。
其特点是城市的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也缺少隋唐时那种恢宏气势,但是显示出某些变化。
同时,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封闭性街坊建筑格局被打破,活跃的城市商业建筑纷纷出现,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都城那样。
⑥明清两代为渐进期。
其特宫式大型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发展呈迟缓状态,可见体现在建筑形势中的封建意识已经积淀为一种心理定势。
但在同时,不同地区的民用建却在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南方的大型宅院和北方的四合院形成最鲜明的对比。
五:分析题:(14分)绘画艺术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
(中外对比)从艺术特征上讲:西洋画注重“形似”,以写生为主。
中国画注重“神似”,以写意为主。
在构图时,中国画特别讲究“立意”。
在色彩的运用上:西洋画大多是依据一定的光源,表现客观事物的色彩变化,明暗的对比教强烈,感性的描绘比较突出。
中国画运用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事物的特征,并不依照自然的光源,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作品的情调和气氛,有时采用非常鲜明的对比色,形成所谓的工笔重彩。
在画法上:西洋画注意描写对象的比例,高低远近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中国画只注意线条的运用,以线条的疏密、繁简、曲直、刚柔来体现画中丰富的韵律节奏,造成一种空灵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论的主要问题有:①形与神的问题。
注重气韵和神似,表现对象物的形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所以艺术上常讲“形神兼备”。
②诗情与画意。
是民族艺术的传统特色。
情指情趣,意指意境,是艺术家们与自然想通而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
中国的诗画可以结合,成为传统美学艺术标尺之一。
③心师造化和迁想妙得。
指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心师造化”就是以造化为师,正确指出了画家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客观事物是画家创作的艺术源泉,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客观依据。
迁想妙得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艺术家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④六法与四格。
“六法”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