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的发展历程及对创伤护理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Azoulay E,Sprung 

C L.Family-physician interactions in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Med,2004,32(11):2323-

2328.[26]Roland P,Russell J,Richards K C,et al.Visitation 

incritical care: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a p

erformanceimp

rovement initiative[J].J Nurs Care Qual,2001,15(2):18-

26.[27]刘帆,廖燕,陈弟洪.ICU家属接待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J].护理学杂志,2011,26(14):17-19.[28]刘庆.出科访视在综合ICU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0,25(13):37-

38.(本文编辑 王菊香)

心理弹性的发展历程及对创伤护理的启示

周学萍1,刘均娥2*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esil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 to trauma care∥Zhou Xueping,Liu Jun′e摘要:阐述了心理弹性的概念;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的3个阶段和国内发展现状;总结了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展望了心理弹性在创伤护理领域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创伤护理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依据。关键词:心理弹性; 创伤; 应激; 发展历程; 测量工具; 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52(2012)03-0095-03 DOI:10.3870/hlxzz.2012.03.095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0069

)周学萍:女,硕士在读,主管护师;*通信作者:刘均娥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770)收稿:2011-10-20;修回:2011-11-

25 心理弹性是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已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美国心理学会定义心理弹性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

伤、

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一种良好适应能力[1]

。其本质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力量,重视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我国,心理弹性已在心理、教育、管理、疾病预防和康复等领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理论成果为我们看待个体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2]

。本文对心理弹性的概念、发展历程及测量工具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在创伤护理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1 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发展至今,定义尚未统一,主要存在3种取向:特质论、结果论、过程论。特质论认为心理弹

性是个体的认知能力或情感特质,如Werner[3]

认为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表现出尽可

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过程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如Luthar等[4]

认为是“在重大的灾祸或是生活压力下成功适应的过

程”

。结果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可能比预期还好的行为结果,如Mastenr[5]

认为是“

处于高危环境中的个体积极的、

发展性的适应结果”。这种结果涉及2个条件,即危险因子和发展功能良好,这也是过程论心理弹性操作性定义的2个指标。其中危险因子的来源有以下3种情况:长期处于不利的环境中,遭受了创伤性事件或严重的灾难,以及以上2种情况的结合。发展功能良好即指个体能够成功应对,其评价标准依据文化、学科背景的差异而不同。但大部分符合

Mastenr提出的发展任务观点,即看能否完成与文化、性别和年龄相符的发展任务。

2 发展历程2.1 第1阶段 心理弹性特质的确认和保护因子的识别。20世纪70~80年代,儿童精神病学家Antho-ny首次对危险因子必然导致行为不良的传统提出了挑战。之后他又对24名父母患有精神病的儿童进行

了追踪研究,发现2/3的儿童能够发展良好且成年之

后都很正常[6]

。自此,研究者开始关注那些虽然处于

高危环境中却发展良好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基于不

同的背景和视角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心理弹性的保

护因子。保护因子是促使心理弹性发展、

减轻不利处境对个体消极影响的因素,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的

复杂结构[

7]

。在个体维度包括计划能力、自我界定、认知情感加工的作用等;生活环境维度包括生活转折

点、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等。诸多研究对保护因子进行了探讨:

如夏威夷考爱岛研究,跟踪考察了在2岁前经历了4种或更多高危因素的群体,到儿童中期及青少年期的发展状况,发现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儿童具有乐观、随和的气质,以及较好的家庭、社会关系等保

护因子[

3]

。2.2 第2阶段 心理弹性研究受发展系统理论影响

及关注过程。20世纪90年代,

受发展系统理论影响,研究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系列过程的反映,从关注静态环境与个人保护因子,转向了关注个人与环境的

交互作用[1]。针对此类研究,柳菁[8]

将其内容概括为以下3点:①内在保护因子与环境保护因子之间的交

互作用;②内在保护因子与环境危险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③各项环境危险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对象上,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家庭、社区等相关生态系

统。如Brooks[9]在人格成长的概念框架下,

建构了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包括自尊、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他的研究首次从系统

论的角度出发,

开创了家庭心理弹性研究的先河。这一阶段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心理弹性模型

的建构。如Richardson[1

0]

的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

59·护理学杂志2012年2月第27卷第3期(

综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