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时间观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其中文化人类
学着重研究各种人类文化的特点、形成和变化。

以下是文化人类学
中的10个重要理论观点:
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于特定社
会和历史背景的现象,不同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观念体系。

2.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认为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
化和发展的,通过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来推动社会进步。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文化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交
流构建起来的,人们通过共享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来建立意义和
理解。

4.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是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结
构的主要因素,文化规范和信念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5. 身份政治:身份政治强调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文化通过身份认同来塑造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

6. 性别研究:性别研究关注性别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性别差异对于社会角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7.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研究个体与特定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认同对于人们的行为、观念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8.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关注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和结构,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的对立和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

9. 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如何适应和塑造人与环境的互动。

10. 文化认知:文化认知研究文化对于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探讨文化对于人们的知觉、思考和理解的影响。

以上是文化人类学中的10大理论观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变化。

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中西文化的时间哲学解读

中西文化的时间哲学解读

中西文化的时间哲学解读作者:李艳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7期【摘要】任何文化都具有时间意识和历史形态,不同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生存状态、经济发展、宗教教义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时间哲学,这种哲学上的差异又导致不同民族在语言、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巨大差异。

文章分析中西方文化在时间哲学上的差异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揭示了文化时空真正本质与特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时间哲学文化的时间研究意义“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①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跨文化交际学奠基人霍尔(Hall)曾指出:“时间是所有文化的基础,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观念,时间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Hall,1982)②只有结合文化的时间属性进行文化研究,才能揭示文化时空的真正本质与特性。

对于不同的民族或文明来说,时间观念受到地理环境、生存状态、社会历史状态、经济发展程度、宗教教义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间观念具有文化性,“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

”(Hall,1959)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时间观是人们的一种文化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而这种集体无意识正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

中西文化的时间哲学解读向前与向后的辩证取向。

如果从哲学角度概括的话,时间的属性在于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不同文化的时间意识的比较与解读也需要从这一维度出发。

哲学上曾采用持续、间断、无量、有量等来界定时间的抽象特点与意义,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则需要过去、现在、将来或前、现、后等来表示人的生存状态,例如语言学用过去式、现在时和将来时;文艺学、社会学、政治学则用前现代、后现代;宗教则用现世和来世,这些文化概念和话语都被用来表示某一特定的时间段。

近年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Margaret Meed 1901~1978)提出“三喻文化”,对文化的时间维度做出了新的阐释。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1876一1960)。

全球化下的多样时间呈现与现代时间反思:凯文

全球化下的多样时间呈现与现代时间反思:凯文

全球化下的多样时间呈现与现代时间反思:凯文•伯斯的时间研究作者:木粲成来源:《民族学刊》2022年第05期[摘要]人类学的时间研究虽然已逾百年,但直至20世纪末才开始系统地探讨全球化下的时间特点。

美国人类学家凯文·伯斯(Kevin Birth)是相关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近30余年来,他从地方社区的多样时间互动及其社会建构、计时方式的认知塑造及其具身后果、现代时间的霸权及其时间多样性遮蔽等层面,深入考察了全球化下多样时间的互动和全球通用现代西式时间的局限。

本文依托时间人类学的基本脉络,梳理了集中体现伯斯成就的三部代表作,并认为,理解伯斯著作中多维综合、情境性、实践取向的时间论,重视地方经验和跨学科的时间研究路径,以及多样性与同一性交织的全球时间景观,对后续研究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时间;全球化;多样性;现代性;霸权;时间景观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2)05-0077-08作者简介:木粲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人类学。

北京 100871时间是人类经验与实践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1]也是多学科长期关注的一个关键议题。

[2]人类学的时间研究曾经更注重整体、孤立、差异化地描绘与比较不同社会文化的时间,而今,全球化与现代化下多样时间在具身实践和不同场景之中的交织、冲突、协调已逐步成为其研究重点之一。

①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人类学系教授凯文·伯斯自1989年起投身相关领域,陆续出版了《任何时间都是特立尼达时间:社会意义与时间意识》[3]《时间之物:事物如何塑造时间性》[4]《时间盲目:感知其他时间性面临的问题》[5]三部专著和一系列论文,通过对全球化下多样时间的呈现与现代时间的反思,有力地推动了时间人类学[6]的当代进展。

鉴于其作品尚未引起中文人类学界重视,笔者将依托时间人类学的基本脉络,对集中体现伯斯研究成就的三部著作予以梳理,并指陈其洞见,以资后续研究参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摘要: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能形成不同的时间观。

时间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减少文化冲突。

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表现,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时间观文化差异趋同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多元制时间观与单一制时间观所谓多元制时间观,就是不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为一个时间同时可以作几件事情;而单一制时间观则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定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

就多元制时间观来说,人们在同一时刻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并无明显标记,人们即使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遵守,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左右计划的执行。

而在单一制时间观中,人们将时间视为必须严格控制的日用品,时间的支配必须精打细算,工作、生活要制定严格的计划,而且计划必须严格遵守,一次专心做一项活动。

中华民族是比较典型的多元制时间观的民族,中国人受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影响,在时间的使用上体现一种模糊性,强调的是对时间的适应。

认为世上万物是随着时间的周期轮回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每一步骤大多由周围的环境临时决定。

人们可以同时计划几件事,也可以同时做多件事。

因而灵活性强,但计划性较差、效率较低。

表现在社交活动较少提前预约,朋友亲戚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约定,这在西方是很不礼貌且难以容忍的。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补充a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1、文化整体观: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其次,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再次,地域、时间的角度看,都比其他学科广阔。

2、文化相对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将文化行为放在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3、文化普同观:指地球上全人类文化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4、文化适应观:适应指地球上的生物群种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指人类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文化适应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5、文化整合观: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的。

6、民族中心主义/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一切文化的思想。

二、早期人类学理论1、进化论:人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学形成的标志性学说。

古典进化论又叫早期进化论或单线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的中后期,被称为是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的。

进化: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进化论的贡献:使自己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特性;更有意义的是,进化论可以正确地区分哪些是人类生物遗传的因素,哪些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社会特性。

局限:不能不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19世纪末,进化论受到了其他学派和学者们的批评。

2、传播:指一个主体向外部的扩散,带有从中心向边缘的地位差异的色彩。

传播论学术要点:中心向边缘;文化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的结果;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采借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向同行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时间观念是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应。

由于环境、文化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支配方式。

时间观念能够反映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涵。

因此,来自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

如果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没有充分的了解,理所当然地以本国的文化准则和时间观念去进行跨文化交际,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中国人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倾向于性本善之说,并且重视传统。

因此,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

人们在行事时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以史为鉴。

相对而言,人们对未来则不太感兴趣,因为未来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

受到这种时间取向的影响,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重视经验、默守陈规。

西方人则主要采取未来的时间取向。

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影响,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他们更愿意着眼于未来。

秉持着未来取向的时间时间观念,西方人敢于创新,善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中西方在这一时间取向上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古装电视剧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关未来题材的各种科幻大片却层出不穷,倍受欢迎。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对“老”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老”意味着有年龄、有经验,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

但这种观念在西方却并不被认同,“老”很可能被理解为能力衰退。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年龄成为了一个人们忌讳的话题。

环形与直线型的时间观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也可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关世杰,1995)。

环行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呈永恒周期性圆辐式或螺旋式运动。

例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岁的更迭以及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等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葛志宏,2004)。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熟悉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必然的言行又反映必然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转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楚。

”时间观念是各类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观点,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切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咱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必然程度上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别而产生。

例如,一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用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超级沮丧,乃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致使拒绝。

为了尽可能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两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不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世界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我以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别的意识。

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

(2)变通和协商。

跨文化交际的进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进程,单靠一方的尽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一、单向计时制与多向计时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即“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②。

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与一个人的时间结构有关。

持有单向计时制时间观念的人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地做事。

对于单向计时制的文化来说,同时做几件事是不负责任和缺乏效率的表现。

多向计时制则相反:人们没有详细的日程安排或明确的计划,即使有计划也不一定按照计划行事,而是想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即使是在办公的地方,我们随处可见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同时应对几个人或同时处理几件事情。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属于多时制,习惯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根据人际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

然而,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城市中生活速度日益加快,人们愈来愈重视时间的安排。

严格的计划和支配时间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本批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多来自北师大,已经习惯了北京忙碌而有节奏的生活,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他们的时间观念更倾向于单向计时制。

而泰国人则属于典型的多向计时制,没有清晰的日程安排,经常有“临时通知”的事情。

例如:(1)周三,王老师去上课,可是教室空无一人。

王老师以为学生又迟到了,所以在教室等,可是半小时后还是没有学生来上课。

王老师只好去问其他老师,才知道学生这天要去参加其他的活动,不来上课了。

周四,王老师正在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楼下突然响起广播,通知学生们到楼下集合。

学生们收拾书包就下去集合了,也不管课程讲到了哪里。

周五,要进行课堂测验,王老师拿着考卷到教师,发现全班有一半的学生都去寺庙参加活动了,所以只能推迟测验。

在泰国的学校,这是个普遍现象。

学校不会对未来一个月甚至一周的活动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临时通知学生要去参加活动,课程由此取消。

对此,泰国教师已经习以为常。

可是初到泰国的志愿者教师对于教学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包括这节课要讲什么,这个月要完成什么,都是提前计划好的。

浅析中法时间观及时间使用差异

浅析中法时间观及时间使用差异

浅析中法时间观及时间使用差异作者:聂晨来源:《成长》2019年第07期摘要:时间观念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不同国家人民的时间观念以及对时间的使用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及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与法国作为东西方两个大国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至今,在时间的观念和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从非语言交际入手,以时间观为主线,探索了中法由于时间观差异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从而促进中法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时间观;差异;中国;法国1 时间观差异研究的现实意义时间观念,如同其他许多非语言符号一样,可以反映出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与内涵。

它不是在有意识地学习中获取而来的,而是在个体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所得来的。

中国与法国作为东西方两个大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中成长而来,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中法人民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因此,中法人民在时间观念问题上天然地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中法人们在时间使用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各国交流无可避免,法国作为欧洲组成的重要部分,法国人民的时间观在西方世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中法时间观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法两国,以及更大范围的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圆满进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尴尬。

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政策活动的开展与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时间的认知差异:线性及环形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将时间观分为线性时间观(liner time orientation)和环形时间观(circular time orientation)。

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单向的持续运动,一旦逝去就无法找回的。

在这种时间观下,人们非常珍惜时间,讲求规划与效率。

环形时间观则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在这种时间观下,人们能够圆融地看待时间,对时间的客观约束小。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产生交际障碍和失误。

本文拟从哲学根底、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形态等几个层面,比拟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时间观,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比拟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制约与支配。

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1.1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根底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

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60对干支,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

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那么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这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拟模糊,并且表达时间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

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

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那么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

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化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异。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重视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1.中美称呼差异
(1)中国的称呼。

中国人对称呼是很严谨的。

经常用“老”这个词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代表成熟,经验丰富和智慧。

(2)美国的称呼。

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

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

(二)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把世界各地使用时间的习惯概括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采取这种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

而遵循一元时间制观念的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安排一件事,强调办事的准时和计划性。

中国人采用的时间是趋于多元制的。

因为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是从农业活动开始的,人们把月亮圆缺,季节更替和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人采取一元时间制。

一元时间制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时间表,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在一定的程度上,西方人受时钟的“铁腕”控制,它极客观地操纵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归纳

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归纳
德奥
历史特殊论/历史文化学派
-心理学派
博厄斯
1人类学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并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2强调具体民族的历史
3文化区位分析法
4文化区理论
5文化相对论
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
文化塑造人格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社会决定论
涂尔干
1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
2社会化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因能对个体形成强制
2、从冲突的角度探讨象征仪式在冲突社会中的平衡和一体化的作用
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
1强调符号结构与社会结构同时并重,结合了涂尔干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
2从社会一致的角度探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性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
结构马克思主义
1结构人类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3社会的强制力量与集体意识和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
莫斯
探讨了礼物的意义,hau,礼物之灵,礼物所建立的关系是互惠,包括对称和不对称
第三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功能论
-文化功能论
-结构功能论
-新功能论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1社会中的每个习俗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2功能通过文化的媒介满足个人的需求
3习俗的功能就是它在维系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角色
4从个人的心理出发,关键词是需要产生功能
5确立了田野工作的规范,参与式观察成为学科共识,关注当地人观点
1共时问题无法解释冲突与变迁
2无法解释文化差异
拉德克利夫-布朗
1强调功能又强调结结构
2功能是整体内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东西方相似的时间概念

东西方相似的时间概念

东西方相似的时间概念
在时间概念上,东西方文明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东西方文明都采用了基于天文学的计时方式,将一天划分为24小时,一小时划分为60分钟,一分钟划分为60秒。

这种计时方式已经成为全球
通用的标准时间单位。

此外,东西方文明也都有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划分,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

在时间观念上,东西方文明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在很多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线性流动的概念,过去、现在和未来被视为一条不断延伸的线。

同时,很多文化都强调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不浪费时间等价值观。

然而,东西方文明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在东方文明中,时间常常被视为一种循环的概念,如四季的轮回、王朝的更替等。

而在西方文明中,时间被视为一种线性前进的概念,强调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规划和管理的事物,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更加灵活和自然的概念。

总的来说,虽然东西方文明在时间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共性,而不同之处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对时间观念的影响。

人类学的时间观

人类学的时间观

人类学的时间观——以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为对象[刘晓春]内容提要:本文以人类学的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三大范式为对象,分析人类学的时间观,认为进化论是以空间化的时间作为策略,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民族志的写作否定了人类学家与土著之间的同时共代,结构主义人类学则从野性的思维中发现了一种“可逆的时间”,以此追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关键词:人类学时间观西方人类学家希望从异域社会寻找本土文化正在沦失的道德文明,寻找纯净而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异域世界,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希望自己“能活在能够做真正的旅行的时代里,能够真正看到没有被破坏,没有被污染,没有被弄乱的奇观异景的原本面貌。

”[1](P38)或者从异域原始社会的研究中,揭示人类心智的普遍结构,“我觉得自己处在更为浓郁的智识性里面,不同的世纪,间隔遥远的地方在互相呼唤,最终终于用相同而惟一的声音在说话。

”[1](P57)在人类学话语中,时间以隐秘的方式无所不在,时间与其说是标示光阴流逝的度量,毋宁是一种意识形态,特别是当时间与空间并置的时候,更显其复杂的意味。

人类学家跨越空间的阻隔,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域,跨越的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时间的距离。

本文试图分析人类学的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三大范式关于时间的运用,考察人类学的时间运用所蕴藏的复杂的意识形态。

空间化的时间进化论人类学家通过暗含了空间差异的时间策略,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2](P16)进化论人类学家的研究,都从非西方社会原始部落的材料中获得灵感,以此理解西方古代社会。

“他们假定现代未开化民族的状况与欧洲史前原人的状况大致相仿。

欧洲先史的发见,似乎予他们以相当的佐证。

他们又觉得美洲、非洲、澳洲、南海等地方的初民文化,非但内容大相悬殊,而且发展的程度亦大不相同。

于是他们大胆地主张:此等文化,实代表了欧洲当代社会所已经过的种种阶段。

”[3](P12)泰勒(EB Taylor)——进化论人类学的代表——试图建构一种区别于广义历史哲学的文化研究,他设想,如果在研究中把整个历史中心的一个领域代替整个历史,这个领域就将局限于历史中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那一部分,也就是研究知识发展的历史,宗教、艺术、习俗等等的历史,在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内进行文化的调查研究、分类比较,进而看出文化现象在或然的进化序列中是如何逐阶段地被分类和组合的。

16第2讲 人类学基本理论

16第2讲  人类学基本理论

传播学派
• 传播:原指扩散或漫流。在文化人类学,指文化或文化特质从一地 流传到另一地的现象。 • 文化的进化表现在文化不断地在地理范畴内变更,因此研究人类文 化必须以文化的地理传播为使命。 • 拉采尔(Fredrich Ratzel):因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在空间中 发生的,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通过度量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来度 量历史事件的时间流变,或者说可以用地球的钟来度量时间。
(美国,18181881)
进化论的共同特点
• ①进化论派关心的是全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不关心 某一个具体社会、具体文化的内部运作。 • ②单线进化论,不考虑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因素对具 体进化过程的影响,即不考虑人类文化进化中的区域 性和民族性。 • ③强调人类心理能力的一致性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决定 性作用。 • ④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化残余”和“文化类比” 方法,把不同的文化现象加以逻辑排比,通过分析排 列为高低不同的序列,用以代表全人类文化的进化过 程。
(2)泰勒(Edward Tylor)
• 《人类古代研究》(1865) 、《原始文化》(1871) • 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自 然史的一部分。一方面,较 高级的状态是从较低级的状 态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 通过进步发展而获得的文化 可能会由于退化而丧失。 • 强调进步是第一位的现象, 退化是第二位的。
全球文化的时空
• 进化论的时间观主张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从过去到现 在的直线性的、不可回归的流动;(文化低级-文化 高级)
• 传播论论证的则是这种直线的、不可回归时间在空 间上的表现。(文化中心-文化边际) • 对文化进行野蛮-文明、东方-西方、过去-现在、传 统-现代的对照
全球文化的时空
• 把全球的文化类型进行时空划分和统合,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 政治实践有密切关系。 • 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近代世界史就是一部西方都市中 心形成与都市中心控制、占有、利用非西方的“卫星地区”的格局 的构造史。资本主义在西方成长后,对世界进行全面的渗透,利用 自己的中心地位把非西方社会改造成西方社会的资源、劳力提供地 和落后社会。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作者:王萍刘伟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6期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的观点来看,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人类学专家家霍尔教授认为,“时间会讲话”,并且,时间传达的信息是响亮而清晰的,有时甚至比有声语言更直白。

从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入手,对比分析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观念;跨文化交际一、时间的消亡与循环典型的西方文明认为,时间的起点是明确的,时间是前进并流逝着的,既珍贵又不可捉摸,一旦流逝就无法返回。

英语语境中所表达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起于起点并终将消逝的直线。

根据西方基督教教义,“世界末日”是各色人等接受最终审判之日,人类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为起点,在人生中不断的去忏悔、去赎罪,并最终接受末日审判后,被解救的一部分将可以进入七重天,获得人类所追求的幸福。

西方文化认为,只有认真对待现在的每时每刻,才能真正走向光辉的明天。

所以,不难发现,在典型的西方社会文明中,时间是有终点和始点的,并且必定会有消亡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明中,时间的更替与变化是与自然相调适的,是一种围绕时间本身做螺旋式变动的。

有如昼夜更始,季节变换,植物枯荣以及农时更替。

因而,时间就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之中。

中华文明认为,此时若是没了,必定还会有明天,会有无数个的明天,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时间是不会消逝的。

二、珍惜时间和挥霍时间一般情况下,欧美人的日程表上往往写满了时间安排,人们的时间被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片段。

相邻的日程片段之间一般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在许多的西方电影中,时钟的咔哒声、或是一个钟表的画面是一个常用常新的电影片段。

在欧美,人们信奉工作时间好好工作、生活时间好好生活的准则,这种工作与生活方式给人一种秩序感,同时,也体现出西方文明对西方人士时间观念巨大的影响力——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有始有终的。

在英国,时间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更多的是一种人类基本权利的体现。

文化人类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的时间观——以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为对象[刘晓春]内容提要:本文以人类学的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三大范式为对象,分析人类学的时间观,认为进化论是以空间化的时间作为策略,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民族志的写作否定了人类学家与土著之间的同时共代,结构主义人类学则从野性的思维中发现了一种“可逆的时间”,以此追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关键词:人类学时间观西方人类学家希望从异域社会寻找本土文化正在沦失的道德文明,寻找纯净而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异域世界,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希望自己“能活在能够做真正的旅行的时代里,能够真正看到没有被破坏,没有被污染,没有被弄乱的奇观异景的原本面貌。

”[1](P38)或者从异域原始社会的研究中,揭示人类心智的普遍结构,“我觉得自己处在更为浓郁的智识性里面,不同的世纪,间隔遥远的地方在互相呼唤,最终终于用相同而惟一的声音在说话。

”[1](P57)在人类学话语中,时间以隐秘的方式无所不在,时间与其说是标示光阴流逝的度量,毋宁是一种意识形态,特别是当时间与空间并置的时候,更显其复杂的意味。

人类学家跨越空间的阻隔,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域,跨越的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时间的距离。

本文试图分析人类学的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三大范式关于时间的运用,考察人类学的时间运用所蕴藏的复杂的意识形态。

空间化的时间进化论人类学家通过暗含了空间差异的时间策略,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2](P16)进化论人类学家的研究,都从非西方社会原始部落的材料中获得灵感,以此理解西方古代社会。

“他们假定现代未开化民族的状况与欧洲史前原人的状况大致相仿。

欧洲先史的发见,似乎予他们以相当的佐证。

他们又觉得美洲、非洲、澳洲、南海等地方的初民文化,非但内容大相悬殊,而且发展的程度亦大不相同。

于是他们大胆地主张:此等文化,实代表了欧洲当代社会所已经过的种种阶段。

”[3](P12)泰勒(EB Taylor)——进化论人类学的代表——试图建构一种区别于广义历史哲学的文化研究,他设想,如果在研究中把整个历史中心的一个领域代替整个历史,这个领域就将局限于历史中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那一部分,也就是研究知识发展的历史,宗教、艺术、习俗等等的历史,在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内进行文化的调查研究、分类比较,进而看出文化现象在或然的进化序列中是如何逐阶段地被分类和组合的。

[4](P5)在探求世界文明的实际进程的过程中,泰勒发明了一个名词——遗留物,可以通过“遗留物”这个概念来标示世界文明发展的事实。

泰勒发现,沿着文化发展的一切道路散布的遗迹,正是那些能够辨认其题铭的人的路标。

这些遗迹现在作为原始时代的文物,作为野蛮时期的思想和生活的文物仍然保留在我们中间。

对遗迹的研究经常证明,西欧人可以从格陵兰人和毛利人中间找到许多特点,以便来再绘自己原始祖先的生活图画。

以优越的西方文化心态自居,泰勒似乎确立了一个俯瞰整个世界文明的宏阔视野。

他将过去的和现在的部落和民族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也是西方文明的标准——有没有工业,各工业部门发展的程度高低,特别是金属加工制造、工具和器皿的制造、农业、建筑术等发展的程度高低,科学知识的普及,道德基础的确定性,宗教和仪式的状况,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复杂性等等。

根据文化水平的一般特点的最低限度,可以建立起文化的标度,人类的文明正是沿着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生活的一般进程演变。

泰勒认为,文化的进步或衰退,不是按照想象的善和恶的标准来衡量,而是按照那种依据野蛮状态、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的阶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运动来衡量的。

[4](P31)泰勒将文明的发展阶段置于时间发展的序列之中,不同地域的民族、文明便在他的文明发展编年史中排定座次。

在这文明发展的序列座次中,欧洲和美洲是拥有高度文化的世界,它们位于社会序列的一端,而蒙昧部落则在另一端。

[4](P26)从蒙昧人开始到西欧人自身,人类是向着繁荣幸福发展的,虽然他承认允许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例外,但他断然地肯定这些例外很少能够推翻普遍的规律。

他甚至调侃道,即便英国人不像蒙昧的澳大利亚人那样会爬树,也不像巴西的蒙昧人那样会追赶猎物,更不像相互竞赛象牙等手工艺品之精美的中国人那样玩物丧志,但是,英国人仍然能够自居于那种比上述任何一种社会的文化水平更高的文化水平之上。

[4](P27)很显然,泰勒对于非西方民族存在明显的偏见,这种偏见是基于他对文明发展的进化论认识,人类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发展聪明才智、获得幸福生活的过程,一般文明人不只比蒙昧人、野蛮人更聪明、更富有才智,而且过得比他们更好、更幸福。

[4](P31)因此,泰勒无一例外地指出,大量关于非西方民族的彬彬有礼、热情好客、温和、勇敢、笃敬宗教的描述,这些人们想当然的野蛮人的美德,其背后却是极端的残酷、暴怒的性情以及荒诞和毫无意义的宗教信仰仪式。

[4](P30)应该承认,泰勒建构人类文化历史的原初目的,并不是纯粹为了贬低非西方文化,而任意地抬高西方文明,他的意图在于证明世界越来越理性化,文明进步的方向也越来越理性。

他的错误恰恰来源于他的良好初衷,为了证明这点,在泰勒看来,尚未发展到理性的人类文明阶段是蒙昧、野蛮的,而这些蒙昧、野蛮的民族却是位于远离西方文明中心的边缘地带,也就是非西方世界。

当泰勒极力证明西方文化位于文化发展序列的高端,而非西方文化处于文化发展序列的低端的时候,泰勒的认识论局限,因此也就有了道德的、种族的、政治的悲哀。

关于文化发展序列的时间意义的考察,也就转换成了西方/非西方之对立的的地理空间,这种空间的对立实际上成了一种道德、种族和政治的隐喻。

关于进化论人类学家的时空转换之隐喻,人类学家费边(Johannes Fabian)曾经有过深入的考察。

费边发现,我们能够接受的所有特定的人类学知识,都受到人类学家的社会及其研究的社会之间历史以来建立的权力和支配关系的影响,因此,人类学知识本质上都是政治的。

[2](P28)人类学家关于时间的距离,创造了人类学的对象。

进化论的后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实践,创造了一个总体的能够适应所有社会的参考框架。

但是基于自然历史的认识论,他们建立了距离和分立。

原始人生活在另外的时间里,使原始人对于进化论的时间具有了重大意义。

殖民实践中的距离与分立,从启蒙思想和随后的进化论中吸收了意识形态的合理性。

[2](P26-27)同样地,泰勒关于人类文明的理性化进程之理想,是在18、19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

西方的18世纪被称为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尊重人类理性和人权,无情地抨击迷信和教会的统治,推崇知识、科学、艺术、文明和进步,夸耀人类的成就。

[5](P421-430)19世纪的西方,其精神生活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都要复杂,针对思想、政治和经济中的传统体系,哲学和政治上出现了深沉的反抗,引起了对向来看成是颠扑不破的许多信念和制度的攻击。

这种反抗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形式,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是理性主义的[6](P263)启蒙运动的理性主张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根除泛灵论(Animismus),并用知识替代幻想,坚持理性与进步是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西方启蒙理性在祛魅的同时,也树立了理性的神话。

1进化论的人类学受到了启蒙理性的深刻影响,19世纪的“单线进化论”是普遍理性的的启蒙观念的一种人类学延续。

从整体论的角度,泰勒的《原始文化》开宗明义地建构了一种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体系,“文化”或“文明”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正是在这样整体论的体系下,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都纳入到了泰勒的视野,成为建构文明等级的不同阶梯,非西方民族则是整个文明等级中区别于西方文明、凸现西方文明发达的“他者”。

泰勒表明,欣赏文化差异性的方法,在于建构文化进化的阶段性。

一如费边所言,进化论人类学家将过去的文化,以及所有有生命的社会都被不可改变地置于一面时间的斜坡,一条时间的溪流——这里是源头,那里是下游。

文明、进化、发展、同化、现代化等所有这些词语——它们的观念性内涵以一种能够明确说明的方式——来源于进化论时间。

[2](P17) 尽管泰勒声称自己试图建构一种区别于广义历史哲学的文化研究,但是黑格尔在理性主义思潮背景下发表的《历史哲学》,对后世的历史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勒关于文化进化序列之时空隐喻的论述,明显地无法摆脱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幽灵。

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各种稗史、民歌、传说所表现的历史意识还处在朦胧的状态,所以它们属于观念朦胧的民族。

……产生这些稗史和诗歌的那个飘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等到各民族的个性发达成熟,这些稗史和诗歌在历史上的权威就不可能存在了。

[7](P2)换言之,这些意味着诗意理想的神话传说,代表的是朦胧黯淡的历史感悟,只有彻底摆脱这些的民族,才能获得成熟的个性,才具有历史的自觉意识。

他认为,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

“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

[7](P9)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属于“精神”的领域,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世界历史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日尔曼人。

世界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因为欧洲绝对是历史的终点,亚洲是起点。

世界历史有一个东方;因为地球虽然是圆的,历史并不围绕着它转动,相反地,历史是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

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是在这里升起,散播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世界历史就是使未经管束的天然的意志服从普遍的原则,并且达到主观的自由的训练。

东方从古到今知道只有“一个”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知道“有些”是自由的;日尔曼世界知道“全体”是自由的。

所以我们从历史看到的第一种形式是专制政体,第二种是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第三种是君主政体。

[7](P110-111)东方是历史的幼年时期,希腊是历史的青年时期,罗马是历史的壮年时期,日尔曼世界则是历史的老年时代,并不是衰弱不振,而是完满的成熟与力量。

[7](P112-115)美国学者杜赞奇认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发表于1822-1825年之间,其哲学体系显然适用于觊觎世界的殖民霸权。

黑格尔以一种总体论、目的论、进化论的历史哲学观念,建构了关于世界的普遍化的历史,把其他社会和知识形式纳入到自己凌驾于一切的框架之中,这是西方哲学中有关总体性的观念的一个特征,它靠摄取和扬弃“他者”来生产知识。

这种总体化的基本形式是历史,它把“他者”归结于普遍性的历史的时间和抽象理性的名义之下。

他把历史凌驾于其他体验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之上,导致了双重的封闭,否定了没有历史的人们的可理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