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人格理论
心理学1:人格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 乱
亲密对孤独(20-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爱——孤独、寂寞
繁殖对停滞(25-65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他人——自私自利
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智慧、贤明——无望和无
恶感
17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观察学习: 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即可获得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 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的做出行为。
19
(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 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性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 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如蒙古族的 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 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 为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 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 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 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 来。) “火可以使黄油熔化,也可以使鸡蛋变硬”。
意义感
三、人格的测量
测量是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印发出被试的行动和内部心理 变化的手段。人格测量是用测量的方法测出一个人在一定 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特征。测量人格的方 法很多,但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才能达到目的。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真实榜样:学习者直接接触的人与事,包括家庭成员、朋友、 同事以及与个体有直接关系的其他人。
象征性榜样:指符号化的人与事、行为的图示表征。
观察学习的条件
2、强化
观察学习的条件
3、个人的信念
信念是人对自己和对外界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据班 杜拉分析,人的信念有四个来源: (1)亲生经历; (2)替代经验;
引起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第一,榜样或范例要能引起观察者的注意, 也就是说刺激的本质决定注意的产生。 第二,是否复习所观察的行为,以增强记忆 。 第三,是否强化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行为。 第四,能否灵活地将观察到的行为用于自己 的行为之中。
导致思想和行为形成与改变的两类学习
2、亲历学习
社会认知论认为,观察学习是人们形成思想和行动的一种 途径,但也没有否认直接经验得到的学习。班杜拉将通过反应 结果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 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人们 对反应结果功能性价值的认识。
观察学习的效应
3、反应促进效应
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后加强原先习得的行 为。
4、刺激指向效应
刺激只想效应指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 向特定的刺激。
5、情绪唤醒效应
情绪唤醒效应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着身上容易唤 起类似的情感。
观察学习的条件
1、榜样人物及其行为后果
对个体来说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影响他的行为,而 其中榜样的影响值较大的。 班杜拉把被模仿的榜样人物或事件分为两类:
儿童观看一位女性成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电影后,精确再现这四 种攻击是行为的情况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 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 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 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一过程 受到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见下图)。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
言语的劝导是指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说服性的言语必须实事求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那些虚幻的、华向不实的劝导不但会适得其反,身心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个体在追求目标时,自我效能通过生理唤起来影响行为改变。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知识要点记录
一、班杜拉所属流派1、简要介绍行为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2、新新行为主义的诞生过程二、班杜拉的生平事迹1、求学经历2、发表的著作3、理论的产生4、拒绝接受环境决定论5、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越来越积极乐观6、四大理论三、班杜拉的重要研究成果(一)观察学习(无尝试学习/替代性学习)1、借用皮亚杰的理论介绍班杜拉的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借助自己的动作来增加表象;能将别人的行为进行表象化、符号化(2)观察学习的精髓2、观察学习的特点(1)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反驳斯金纳(3)具有认知性,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4)不同于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从行为和后果中进行学习3、观察学习的三种类型(1)直接观察学习: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2)抽象观察学习:谢里夫的游动效应(3)创造观察学习:从不同行为示范中抽取一定的特点,然后进行新的行为知识拓展:育儿指导: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4、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1)注意-对榜样的觉知1)事例讲解:“同卵双生子,从小看着父亲家暴母亲,长大结婚之后,老大疼爱妻子,老二暴打妻子”不同行为的成因2)教育者上课典型事例:“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3)细数影响注意的因素:示范事件、显著性、情感诱发力、复杂性、观察者自身能力、人际关系结构特征......(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储过程1)从保持过程中提炼出的三个知识要点2)如何把榜样身上优秀的特点充分学到手?3)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演练(行动上的演习+认知上的演习)4)案例指导:“一个女来访者,一考驾照就紧张,来做考前减压”具体怎么做?5)《青岛往事》片段介绍一个人做计划的重要性(3)动作再现1)动作能够再现需要具备的两个要素2)动作机能获得的方式3)学习到底学什么?4)心理咨询师应具备投石问路的思维模式5)广义的本能包括两个部分6)什么叫中枢表征物(4)动机过程1)动机直接决定哪一种观察到的行为经由动作表现2)“学没学会”和“做不做”中间是有距离3)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会出现的4)详细讲解行为操作受3类诱因:直接诱因、替代性诱因和自我诱因5)观察的东西能不能通过行为做出来的五个影响因素(二)总结: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错误结论:“教育者和老师总是强调家长的作用,但这个强调没有操作性和可行性”1、社会背景:家长所处的时代穷困+上山下乡不能学知识2、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1)没有多少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2)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多少人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3)忙着养家糊口,没有时间耐心学习;3、教育孩子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4、教育现状:(1)教育者就是专业,但却把专业甩锅给家长(2)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影响,但又不会。
人格与发展心理学--学习成为怎样的人: 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看人格塑造
学习成为怎样的人: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看人格塑造青少年人格发展对其一生影响重大,个体与环境如何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起作用。
本文在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观察学习、自我效能和交互决定论三方面阐述该理论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启示。
众所周知,个体发展必然要经历“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过程。
“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在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问题。
人格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形成和表现的过程。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两大方面:特质和情境。
人格心理学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分别强调了其中的一方面:特质理论尤其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大五人格模型倾向于减少社会情境的意义,而社会学派则倾向于强调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
所以,“人–情境”之争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格心理学家。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其人格发展对其一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么特质或情境如何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他们又会选择成为怎样的人?本文将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出发讨论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1 人格结构谈人格发展,首先要了解班杜拉对人格结构的看法,只有弄清班杜拉如何定义人格结构,才能正确地运用其理论来塑造人格。
但事实上与其他理论不同,班杜拉并没有描述过人格结构。
在他看来,个体的人格就是人们所见到的表现在行为上的心理特征。
虽然班杜拉的理论中也经常使用自我概念,但该理论中的自我并非是指某种独立的、稳定的结构,而是一组动态的认知过程,例如自我调节、自我强化、自我惩罚等。
所以,从班杜拉的观点来看,人格体现在外显行为中,且没有分类。
基于此,人们就可以通过某些干预手段对人格进行塑造。
2 人格发展对于人格发展的历程,班杜拉反对人格发展阶段论,如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个人不一定是以固定的、有次序的方式来学习各种技能的。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文件文集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文件文集目录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网瘾”青少年治疗为例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三、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交互式网络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德育认同研究六、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启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网瘾”青少年治疗为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强化等方式学习行为。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以“网瘾”青少年治疗为例,探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社会学习和榜样作用等要点。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和强化影响的结果。
社会学习则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榜样作用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之一,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行为。
以“网瘾”青少年治疗为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建立信任关系:治疗师需要与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治疗师应该关心青少年的需求和感受,并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决定。
识别示范行为:治疗师需要了解青少年所崇拜的榜样和他们的行为方式。
这有助于治疗师识别导致青少年形成网瘾的示范行为。
促进社会学习:治疗师可以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成瘾的负面影响,并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同时,治疗师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以取代在网络世界中的过度依赖。
培养自主意识:治疗师应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有助于青少年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
3
四、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感作为人的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 ➢是个体人格的一个发展指标 ➢是人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效能信 息 作出的主体自我判断
4
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 最能引发和改变个人认知的因素,莫过于 因表现成功而体验到的能力感。
➢ 任何方式的心理改变方法,目的都在于改 变个人对自我效能的预期。
5
效能预期 与 结果预期
➢效能预期
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
➢结果预期
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
例:跳高选手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 判断是“效能预期” 这一成绩是否能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是“结果预期”
6
效能预期 与 结果预期 的区别
个
行
结
人
为
果
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
7
效能预期的影响因素
➢ 行为表现的成果是产生效能预期的最可靠来源。 ➢ 成功经验可以增加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效能预期。 ➢ 重复失败则会降低效能预期。
8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田丽丽
1
三、三元交互决定论
➢环境、行为、个人的主体因素三者是相对独立、同时 又交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
2
(一)「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人的主体因素与行为之间双向的相互影响和决定关 系
(二)「E
P」
环境因素与主体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关系
(三)「B
P」
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
班杜拉人格理论的实践应用
(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使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榜样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如攻击性、亲社会性等方面)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作用,诸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情绪态度、气质风度、性格倾向、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等,这些都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广播、电视等其它的媒体方式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我们还要注意应当为儿童树立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榜样,例如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道德规;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榜样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要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需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等等。
班杜拉十分强调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对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转换,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把人看成是主动的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培养儿童正确评价自己和榜样的行为,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功的需要,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二)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班杜拉独特的心理治疗观:即通过示(modeling)和指导性的参与(guidedparticipation)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学习机能的障碍所导致的。
或者是通过观察学习被不良榜样影响,或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在二者的交互影响下,个体形成了不适当的预期、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进而发展出机能不良的自我评价(dysfunctionalself-evaluation),特别明显的是产生了低自我效能感(perceivedlowself-efficacy),使个体觉得不能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或要对付的情境。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28)
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Dollard andMiller's personality theory):亦称“刺激-反应理论”、“社会学习与模仿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思想与赫尔的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人格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创立。
多拉德和N.E.米勒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习得的;不但那些简单的、外显的行为是习得的,而且语言、压抑、移置作用和冲突过程等复杂的机制也是习得的。
既然行为是习得的,那么要理解人类的行为,就必须懂得学习原理。
多拉德和N.E.米勒的人格理论从赫尔学习理论中借用来的概念有: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
从精神分析理论中借用来的概念有:冲突、移置作用、挫折-攻击假说、潜意识心理、童年期的四个关键训练期等。
与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理论中对人格问题的研究不同,多拉德和N.E.米勒在研究中较多使用了实验的方法。
生物社会行为论(theory of biosocial behavior):解释个体行为和人格发展的理论。
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均是个体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代表性的理论有勒温的场论。
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此外,这一理论还有道德认知发展论、社会学习论等。
生物社会行为论较全面地提示了个体行为和人格发展的规律。
勒温人格理论(Lewin's personality theory):亦称“人格动力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人格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勒温称为“心理生活空间”,人的行为受制于心理生活空间,心理生活空间中的个人需要以及需要满足与否所引起的紧张状态构成一个张力系统,它驱使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活动,并随着需要的满足而趋于松弛。
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张力系统就将继续存在下去,促使人进一步从事满足需要的活动。
墨菲人格理论(Murphy's personality theory):亦称“生物-社会人格理论”。
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
(四)华生理论的运用
• 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 对幼儿的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斯金纳的理论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 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 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 应用。 • • 哈佛大学心理学 系的终身教授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小白鼠杠杆实验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似乎也重视认知因素
,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 依据,因而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班杜拉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 ,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 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教胜 于言教”的原则。所以,父母、教师要为儿童树立积
三元交互作用: 人
行为
社会
(一)观察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通过学习者的实际行动, 同时接受直接反馈而完成的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 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不必亲自去做出 行为,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只需观察他人 的行为及其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小宝 不认真 做作业
“周末不去游乐园了!”
痛苦
思考:如何用“负强化”取代“惩罚”?试举例说明。
(二)斯金纳理论的实际运用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斯金纳理论简评
积极: • 现代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教学辅助机、新 行为方法,都受到强化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消极: • 斯金纳过分强调由外部刺激所塑造的操作行为, 而忽视了认知因素对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 • 同时,与华生一样,斯金纳否定意识,否定儿童 发展的主动性等,这些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怎样训练一只老鼠跳舞
开始可以将食物与一个“卡搭”声配对,使这种声 音成为一种次级强化物。当老鼠动来动去时,卡搭 声比食物较容易执行。 当老鼠向上看时,用卡搭声给予酬赏(强化)。 只有当它确实向上伸展它的头时才给卡搭声强化。 只当它用两只后脚站立时才给强化。 你奖励它向右踏步,再奖励它向左踏步。 完成了上述步骤后,你就有了一只会跳舞的老鼠了。
一、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特点
1.强调情境对于行为的决定作用。 2.共同看法 行为的习得是许多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 不同类型强化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环境是决定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3.人格是人体独特行为方式的组合,人格研 究是考察学习经验,发现行为和强化之间的 独特联系。 4.很少强调结构,而是强调情境的特殊性。 (反应)
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 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 保存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 为,必须记住它。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imaginal representational system)和“言语表征系统”(verbal representational system)两种方式在记忆中来将榜样行为的 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 动作再现过程,将先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 再现。 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对榜样的 注意是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且我们是否作出所观察的,也 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 为的过程。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 范者”所受到的强化。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 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 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好处: 效率高、错误率低 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述评姓名:罗小男学号:118314119班级:11心理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述评作为心理学第一势力的行为主义,由于其重视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主张纯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关于人格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
下我将以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人格理论研究进行阐述,以便能勾勒出行为主义人格论的大体框架。
一、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华生人格理论简述华生在他的《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1919)强调对外显行为的客观研究,反对使用内省法和对内部事件(如梦)的研究他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习得的S-R(刺激-反应)连接所组成的。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历史,所以每个人的风格都是不同的。
而且S-R 的类型也并不是结构化的,或者一致的,它只取决于个体恰巧学习到了什么。
比如,孩子在学校由于有礼貌受到老师表扬,在家却粗鲁撒赖迫使大人妥协与让步,那他就会在学校表现为有礼貌,而在家却是蛮横无礼。
因此,想要彻底改变某个人的人格特征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其生活环境,让其养成新的习惯。
环境改变有多彻底,人格的改变就会有多彻底。
目前这种人格概念已经过时了。
但是,它是行为主义对人格解释的一个比较早期的版本。
后期,斯金纳丰富并扩展了行为主义,引入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二、行为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斯金纳人格理论简述斯金纳致力于开发改变人类以及动物行为的技术,也就是行为的塑造。
例如,奖励鸽子去撞击杠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可以跳出完整的探戈。
按照这种逻辑,不管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真实联系是什么,强化会对任何行为产生作用。
受以上思想的影响,斯金纳的“人格”被认为是个体生活经历中受各种强化所得结果的整合,是一些“反应组合而成的行为组型”。
人格形成是人类学习的行为的后果是否受到强化。
如果一个行为受到强化,它就可以得以维持和加强,将来在类似环境中出现该行为或与该行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从上述人格形成的过程来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个体自主决定的,而是在环境中不同的强化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发展理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五个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阐述它们各自的观点、主要内容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与个体的潜意识密切相关。
这个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处理的心理过程与早期经历在塑造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性。
1.1 冲突三部分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模型,其中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代表着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是个体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承担着调控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平衡。
超我:是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内化,负责评判行为是对还是错。
1.2 早期经历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童年经历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早期经历会对一个人的情感反应、社交能力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个体在关键时期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个理论主要由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等人发展。
2.1 条件反射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格是不稳定的,是随着环境刺激而变化的。
例如,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个体可以在无意识中形成某些反应模式。
2.2 操作条件反射2.3 行为习得与模仿此外,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他指出,人格不仅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影响。
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个体能够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对其行为和情感状态产生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述评
正文:
艾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班杜拉于1952年获得爱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97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1977年,他荣获J·M·卡特尔奖以后又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名誉奖,1980年又被选为美国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学会的成员。自四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儿童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社会学习理论在世界产全了重大影响。他是以人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大量的儿童社会性行为,吸收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内在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吸收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的自我观念在人类学习中的积极意义,进一步阐述了观察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决定人格的形成。下面将对班杜拉的主要理论做大体的介绍。
(2)学习不仅是亲自经验的过程,更主要的是通过观察进行的替代学习,个体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得到学习,而且可以通过言语的描述来重新别人的行为,模仿别人的举止,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他认为这是人类最大量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水平越高,个体的认知水平就发展越高。
(3)学习是自我调节的过程,学习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通过学习也能改变人的认知结果,整合人的认知体系。所以,人的学习不应受强化控制,强化只是一种因素,在没有强化物条件下,学习也能发生,在个体认知平衡的条件下,学习的效率最高。因此,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中,自我强化的作用最大,这是一种自觉的高水平的强化。还是认识到学习的自我调节性,班杜拉提出了通过学习可以矫正失去的心理,达到心理的治疗的任务,他在应用社会学习论原理指导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取得较大进展,总之,在社会学习论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背记或内心的动作,也不单单是情感的激发而是日趋于科学化。
班杜拉心理学实验的启示:父母如何做好榜样?
班杜拉心理学实验的启示:父母如何做好榜样?孩子的任何攻击性行为,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如果孩子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成长,目睹施暴过程,他变成攻击性人格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早在50年前,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一项有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就成功地演示了孩子是如何学会攻击性方式的。
有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参加实验,年龄3-6岁,平均年龄不到4岁半。
大体上,班杜拉的实验是将孩子们置于两组不同的成人模特当中。
一组是具有攻击性的模特,另一组是非攻击性的模特。
在观察了成人的行为之后,再让孩子们进入一个没有模特的房间,观察他们是否会模仿先前所见到的模特的行为。
具体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员把一个成人演员带进游戏室,让他坐在凳子上,参与孩子们的活动。
在非攻击性一组中,成人演员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摆弄玩具,完全忽视了波波玩偶;而在攻击性一组,成人演员则猛烈地攻击波波玩偶——把波波玩偶放倒在地,骑在上面,猛击它的鼻子,拿起锤子敲打它的头部,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间内把它踢来踢去……这一攻击性行为连续重复三次。
除了对玩偶的身体的攻击之外,成人模特还有语言的攻击,如“踢死它”,“怂包软蛋”。
当然,成人模特也附加有非攻击性词语:“这是个强硬的家伙”,“它还会回来的”。
10分钟之后,两组孩子们分别都被带进另一个房间,那里摆放着洋娃娃、消防车模型和飞机模型等吸引人的玩具。
孩子们同时被告知,不能玩这些玩具,让他们产生一种挫折感。
最后,孩子都被带进最后一个实验室。
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玩具,包括锤子、标枪,还有用链子吊起来的涂成脸庞形状的球,还有波波玩偶。
房间里也有其他非攻击性玩具,包括蜡笔、纸张、洋娃娃、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等。
每个孩子都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20分钟。
经常观察从镜子里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发现:成人演员不在场的时候,观察暴力行为组的孩子们倾向于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暴力行为;未观察暴力行为的那组孩子们(无论性别)比其他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更弱。
【人格心理学】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理论知识点整理
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人格心理学课程笔记整理第一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个人建构理论(一)人性观•人人都是科学家,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再验证的过程。
(二)基本假设•“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
”(Kelly,1955)•人格是由建构(construct)所组成的一个系统(三)建构的实质•建构是人们试图解释世界时所使用的观点、思想、见解。
•建构通常具有两极性。
•“Sense-making makes sense”(四)建构的意义•人用建构来解释事件并预测事件•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个体差异来自于个人建构的差异•建构相似的人易成为关系亲密的人(三观相合)(五)建构的分类➢按重要性分:核心建构与外周建构✓核心建构(core constructs):人行为时最基本的建构,十分重要✓外周建构(peripheral constructs):并不十分重要,可以加以改变➢按排列层次分:主导建构与从属建构✓主导建构(Superordinate constructs):适用范围较广泛,可以包含另一些建构✓从属建构(Subordinate constructs):适用范围较窄,属于下位建构(解释的东西比较局限)➢按通透性分:可渗透性建构与非渗透性建构(过度都不好,偏可渗透性比较好)✓可渗透性建构(permeable constructs):容许新事物纳入到适用范围中来(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改变,eg.科学;变态&健康)✓非渗透性建构(impermeable constructs):拒绝新成分的加入(顽固&僵化的建构,eg.强迫症患者)➢按可塑性分:紧缩性建构与松散性建构(建构就是假设)✓紧缩性建构(tight constructs):对事件的预测绝不可变(假设的连接非常紧密,一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没怎么样就不行,eg.刻板印象和偏见)✓松散性建构(loose constructs):预期是可变的、有差异的(假设的连接不那么紧密,可变)✧过度松散(没有预期,永远在变,也就是胡乱预测)是有问题的,建构系统混乱(精分患者极度松散)➢按表达方式分:言语建构与前言语建构✓言语建构(verbal constructs):以言语来建构(成人多用)✓前言语建构(preverbal constructs):以非言语,如感觉来建构(小孩多用,难以用言语表达)(六)对焦虑和心理异常的解释1、对焦虑的解释➢焦虑是对个体所遭遇的事件位于他的建构系统适应范围之外时所产生的体验。
社会学习理论7
6
一、罗德提出了一个强调期望的社会学习理论。 即如果我们的某种行为得到了奖励或正强化时,我们就会 增加对这种行为再次获得奖励的期望。 罗德扩展了这一理论。他提出: 一些人倾向于相信他们的行动会导致奖励或惩罚,而其他 人觉得他们接受惩罚或奖励很少取决于他们的行为。父母的
奖惩要遵循一定规则,若没有犯错也惩罚,没有值得奖励的也奖励的话,孩子会产生奖惩不取决于 自己的行为的想法。
那些认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取决于自身行动的人称为内 控型。反之,为外控型。
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与行为彼此影响。
反对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他如此陈述: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做出反应和体会结 果才能发生学习。实际上,源于直接经验的所有学习 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通过观察他人的 行为及行为结果来进行。大而整合的行为模式可以观 察学习获得大的整体形式的行为,而无需通过令人厌 烦的尝试错误慢慢形成。
10
实验:让孩子们观察一个榜样玩袖珍保龄球游戏,榜样或因为 打了高分而奖励自己糖果,或表现平庸时奖励自己。然后让孩 子们自己单独玩此游戏,并使他由足够的糖果拿。 一般的,孩子们给自己强化的方式与榜样的强化方式一致。即 观察了榜样为自己设立了高奖励标准的孩子倾向于采取同样的 高标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模仿的时候并不是机械的模仿,而 是参与了个人标准。如:实验中,有些孩子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中等水平然后给予自
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由科勒、罗德和班杜拉提出,是重要的人格理论 之一。 按照行为主义理论,行为由环境决定。按照他们的解释, 个体行为的差异可以解释为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反射和强 化历史。一般来说,人们花大量的时间从事过去曾获得奖 励或正强化的行为,避免那些与惩罚相关的行为。华生曾 经说过这样著名的论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人格理论及应用1986年出版《思维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班杜拉首次提出了个人、行为、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强调在获得和保持某种行为中的认知过程,人格的社会学习原则和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结合。
因此班杜拉的人格理论又称为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是建立在吸收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部分的优点并批判地指出它们各自不足的基础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班杜拉把交互(reciproca1)这一概念定义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决定论(determinism )定义为“事物影响的产物”。
班杜拉在交互决定论中批驳了行为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行为(B)是受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控制的,因此公式为:B=f(E):同时他也反对人本主义者的个人决定论,他们认为本能、驱力和特质等内部事件,驱使有机体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即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公式为:E=f(B)。
他认为这些都是单向决定论。
班杜拉提出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式:1、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一是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
二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
这种潜在因素包含在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发生之后,要具体分析。
在行为发生之前,是因为发生在个体周围包含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规律。
人们可以根据他们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归纳出这些规律,并预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借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
由于人类能认识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触才可以获得经验,他们可以观察别人的行为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班杜拉指出: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
环境中各种外部因素是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影响自我调节过程。
环境有利于建立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建立和发展自我反应的能力。
3、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环境、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
在行为内部,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这个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仅论述了人类社会性行为习得的两种历程,即直接经验的行为习得过程和间接经验的行为习得过程。
而且详细地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
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班杜拉对学习的遗传机制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不同种系的动物的遗传机制限制了有机体的学习能力和做出复杂行为的能力。
班杜拉明确地指出,不同种系的动物对各种反应和偶然事件的学习在难易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许多是由于有机体遗传上所具有的不同水平的感觉运动和皮层结构决定的。
生理遗传决定了它们不能学习那些超过它们身体能力的各种行为。
而且有机体所具有的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中枢加工和完成行为的中枢组织。
(2)低等动物的学习和行为受严格的生物学规律的制约,把从低等动物那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将产生错误的解释。
过去,巴甫洛夫、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家习惯于用动物为被试进行学习实验,并把实验的结论推广到解释人类的学习。
这种作法班杜拉认为是十分错误的。
班杜拉说:"低等动物受严格的生物学规律制约,这些学习表现的证据并不意味着人类学习也受特定事件机制的支配。
因为高级的人类具有象征经验的能力,而且受到的遗传作用是有限的。
"他还说:"在控制行为的条件因种系而异时,把从种系发生中较简单的有机体那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就将产生错误的解释"。
(3)人类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发展人类的学习能力比等待遗传机制的进化具有更大的发展上的价值。
班杜拉指出,人类有能力学会极其多样的行为。
遗传的预先安排使动物以固定的旧方式去对待重复出现的有限的生活需要。
而人类必须经常面临极为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环境,所以那种遗传的预先安排就没有发展上的意义。
(4)影响人类学习的主要是人的个体经验,而不是种族经验。
班杜拉引证了一些事实和实验研究来说明个体经验在人类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人们大多是根据个体的经验来组织和支配行为的。
他还说:"学习速度也受到经验上预先准备的显著影响。
经验使预兆性刺激更容易鉴别,经验提供了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经验创造了诱因,经验逐渐形成了促进或妨碍学习新的行为模式的习惯。
"这里班杜拉所说的经验,指的是个体经验。
而班杜拉引证的一些现象则表明,人类的种族经验在个体的学习中并未有明显的优势。
有关环境因素和自我预期行为主义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和描述学习。
认为行为反应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刺激与同时发生或接近发生的反应自动地联结在一起,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没有认知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反对这种观点。
他指出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对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对刺激加以解释。
刺激是通过人们对它的预期作用而影响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刺激并不是与同时发生的反应自动地联结在一起的。
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主要受关联性经验的预期作用的影响。
班杜拉说:"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除了那些先天固有的厌恶的或奖赏的刺激之外,环境刺激没有什么影响作用。
然而,通过学习经验,一系列大量的刺激终于获得了激活和支配行为的能力。
环境线索或者能够预示即将到来的事件,或者能够预示特定的行动将可能产生哪些结果。
通过重复时间上相互关联的经验,先前的中性事件就获得了预言性的价值。
当人们觉察到情境、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后,他们就能根据那些先前的预言性事件支配他们的行为。
"班杜拉还明确指出,如果人们想有效地活动,他们就必须预期到不同事件和行动过程的可能后果而相应地调整他们的行为。
缺乏这种预期的能力,那么人们就不得不以那种已被证明是徒劳的方式去盲目地行动。
总而言之,班杜拉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先行因素不是环境刺激本身,而是建立在环境线索信息基础上的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班杜拉引证了大量实验.并对许多行为现象进行了认真地考查。
结果认为,不仅人类的大量社会性行为受预期的调节和支配,而且生理性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受预期的直接影响。
对于生理的情绪反应,班杜拉认为,虽然不同类型的生理反应对预期的依赖各不相同,但是在环境刺激控制下,几乎每种形式的身体反应都能够被关联性经验所引起。
对于焦虑和防御行为,班杜拉认为,焦虑和防御行为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因果关系。
不论是个人的还是替代的,厌恶的经验形成了将要出现伤害的预期,这一预期引起恐惧和防御行为。
对于情绪反应,班杜拉认为情绪反应的唤起常常由词语和图像刺激所引起。
所以,情绪反应也以认知过程的发展为基础。
另外,情绪反应既是从直接经验中习得的,也常常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
因此,能唤起情绪反应的能力不限于外部的物理刺激,认知也能引起情绪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通常认为,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之问的联系是直接的和自动化的。
而班杜拉则认为,这种学习是通过与被试的行为无关的配对刺激作用而发生的。
这对于学习期发生的运动反应的描述可能是正确的。
然而,被测量为认知活动的内部反应是这种学习过程的一个基本成份。
较严密的考查表明,条件反射事实上也受认知的调解。
由此可见,环境刺激是通过人的预期才能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先行因素。
预期不仅根据对行为结果的估计起动或停止某种行为,而且人们还根据对自我能力的预期来影响在学习或活动中的努力程度。
为此,班杜拉将预期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即人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导致一定结果的估计;另一种功效预期",即人们深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会产生这些结果的行为。
人们的功效预期会影响人们在行为上的努力程度。
功效预期越强,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功效预期是以多种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班杜拉将这些信息源概括为四大方面:(1)操作完成的成功与失败;(2)替代性经验的影响;(3)言语劝导;(4)情绪唤醒。
这四种信息源分别以不同的诱导方式影响着个人功效预期的强弱,并通过功效预期的强弱来影响人的行为。
应用(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使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榜样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如攻击性、亲社会性等方面)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诸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情绪态度、气质风度、性格倾向、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等,这些都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广播、电视等其它的媒体方式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我们还要注意应当为儿童树立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榜样,例如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榜样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要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需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等等。
班杜拉十分强调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对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转换,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把人看成是主动的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培养儿童正确评价自己和榜样的行为,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功的需要,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二)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班杜拉独特的心理治疗观:即通过示范(modeling)和指导性的参与(guidedparticipation)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学习机能的障碍所导致的。
或者是通过观察学习被不良榜样影响,或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在二者的交互影响下,个体形成了不适当的预期、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进而发展出机能不良的自我评价(dysfunctionalself-evaluation),特别明显的是产生了低自我效能感(perceivedlowself-efficacy),使个体觉得不能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或要对付的情境。
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要培养患者有效的自我效能感并获得所需要的认知和行为技能。
在治疗手段上,班杜拉开创了示范疗法(modelingtherapy),利用了多种示范程序(包括真人示范程序、参与性示范、符号示范、内隐示范)来帮助患者在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操作中转变错误的认知观念,克服适应不良行为,同时掌握新的适应性的行为技能,进而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信念,达到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