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寸部、尺郁诊脉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右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令狐采学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诊脉秘笈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这样,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

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

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

诊脉秘笈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切脉的同时要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诊脉秘笈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左手右手寸口——心寸口——肺闭上——肝闭上——脾尺中——肾尺中——命门(右肾)左手脉象心脉: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肝脉:正常不弱不强,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大多有胃炎之类的病。

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楚,有时分不清楚就是有痛病。

右手脉象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虚,有便溏腹痛问题。

右手尺脉:太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望,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

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

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充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黄芪(qi):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2、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qi)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tuo)。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补血安胎,疗伤续折。

蛤(ge)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寸关尺脉法

寸关尺脉法

寸关尺脉法[卷第一] 平寸口脉法寸口脉沉紧。

苦心下有寒。

时痛。

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

则臂偏不遂。

其人两手俱绝者。

不可治。

寸口脉如羹上肥。

阳气微。

寸口脉连连如蜘蛛丝。

阴气衰。

寸口脉沉而紧。

病在中。

浮而盛。

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

寒中疝瘕。

小腹痛。

寸口脉滑而迟。

不沉不浮。

不长不短者。

为无病。

寸口脉沉大而滑。

沉即为血实。

滑即为气实。

血气相搏。

入脏即死。

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

弦即卫气不行。

卫气不行即恶寒。

水下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

膈上有寒。

肺下有水气。

寸口脉沉滑者。

中有水气。

血实目肿。

寸口脉双弦。

两胁下拘急而痛。

淅淅恶寒。

寸口脉浮而滑。

头中痛。

寸口脉缓而迟。

缓即为虚。

迟则为寒。

虚寒相搏则欲温食。

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涩。

迟即为寒。

涩为少血。

寸口脉浮大。

按之反涩。

尺中亦微而涩。

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动而弱。

动即为惊。

弱即为悸。

寸口脉微弱。

气血俱虚。

男子即吐血。

妇人即下血。

寸口脉浮。

中风发热头痛。

寸口脉紧。

伤寒头痛。

寸口脉缓。

皮肤顽痹不仁。

风寒入肌肉。

寸口脉滑。

阳气实。

胸中壅满。

吐逆。

寸口脉弦。

心中。

微头痛。

胃脘痛。

心下有水气。

寸口脉弱。

阳气虚。

自汗出。

寸口脉涩。

是胃气少虚竭不足。

寸口脉芤。

即吐血。

微芤者衄血。

寸口脉伏。

胸中逆气。

噎塞不通。

是诸气上冲胸中也。

寸口脉沉。

胸中引胁痛。

胸膈有水气。

寸口脉软弱。

汗自出。

是虚损病。

寸口脉迟。

上焦有寒。

寸口脉实。

上焦生热。

[卷第一] 平关脉法关脉时来时去。

乍大乍小。

乍疏乍数者。

胃中寒热羸弱。

不欲食。

如疟状。

关脉涩坚大实。

按之不减有力。

为中焦实。

有伏结在胃中。

关脉滑。

乍大乍小不匀。

必吐逆。

关脉浮大。

风在胃中。

张口肩息。

心下澹澹。

食即欲呕。

关脉微浮。

有积热在胃中。

呕吐蛔(音回)虫。

心神健忘。

关脉弦而长。

有痛如刀刺之状。

在脐左右上下。

关脉浮。

气虚腹满。

不欲饮食。

关脉紧。

心下苦满痛。

脉紧为实也。

关脉微。

胃中有冷气。

心下拘急。

关脉数。

胃中有客热。

关脉缓弱。

脾胃气不足。

不能食。

关脉浮滑。

脉诊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脉诊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1)寸脉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

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

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

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

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

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

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

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

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

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

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

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

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

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

诊脉的轻重指法

诊脉的轻重指法

诊脉的轻重指法
诊脉有一定规则,即左脉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脉寸关尺,对应肺脾肾。

寸关尺三部脉,各有浮中沉三种诊法,三三得九,又称三部九侯法。

每部的浮中沉取脉法(轻取、中取、重取)又有那些区别呢?《难经》给出了答案:1、轻取法:1)、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三颗大豆的重量,触及皮毛,以侯肺部疾病。

2)、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六颗大豆的重量,触及血脉,以候心部疾病。

2、中取法: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九颗大豆的重量,触及肌肉,以侯脾部疾病。

3、重取法:1)、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十二颗大豆的重量,触及筋膜。

以候肝部疾病。

2)、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十五颗大豆的重量)触及骨骼,以候肾部疾病。

肺主皮毛,所以侯肺部疾病要摸到皮毛即可;心主身之血脉,所以侯心部疾病要摸到血脉;脾主身之肌肉,所以侯脾部疾病要摸到肌肉;肝主筋,所以侯肝部疾病要摸到筋膜即可;肾主骨,所以侯肾部疾病要摸到骨骼。

古人示人以方法,摸到皮毛的力量相当于3颗大豆的重量,摸到血脉要用六颗大豆重量的力量,摸到肌肉要用九颗大豆重量的力量,摸到筋膜,要用十二颗大豆重量的力量,摸到骨骼,要用十五颗大豆重量的力量。

请问:今天的摸脉人做到了吗?。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察觉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状况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寻找脉搏的特征对于判断疾病的种类和程度非常重要。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指医生在诊断病人时,会用手指按住病人的腕部(寸口)察看脉搏的变化。

具体的寸口包括左右手的尺部、中部、关部三个区域。

医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观察、感觉脉搏,并将观察到的变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来进行诊断。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为脉搏的变化很微小,容易被忽略或误判。

而且不同疾病的脉搏特征也不尽相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说是中医医术的精髓所在。

- 1 -。

老中医教你如何切脉

老中医教你如何切脉

老中医教你如何切脉切脉(一)概念: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九候浮中沉,浮举中寻沉按比,左右所主有不同,寸心关肝左尺肾,右主肺脾尺命门。

强弱形态至数摸,浮取中取沉取分。

临证结合望闻问,综合分析曰辨证。

不浮不沉正常脉,一息四至五至进。

节律一致力柔和,不快不慢为体顺。

(二)病脉举例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按之稍减不空少,脉浮主表分虚实,有力无力为指标。

阴亏于内阳浮外,阳虚也可浮脉找,阳虚浮脉右无力,不可误用外感调。

2沉脉沉脉重按方可得,气虚下陷鼓动弱。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虚证兆。

3迟脉不足四至为迟脉,阳气运行寒邪扰,阳虚寒生迟无力,寒郁化热有力招。

4数脉数脉一息五至上,热证阳盛均可朝。

阳热亢盛数有力,阴虚阳亢无力飘。

阳气不足数虚大,按之中空虚阳闹。

七至以上为疾脉,阴竭元脱重危兆。

5虚脉轻取无力按之空,气血阴阳均虚弱。

阳气不足运无力,阴血不足脉空勃。

6滑脉往来流利如应珠,痰食内积食滞告;经停嗜酸脉滑数,定是妇人怀宝宝。

7涩脉涩脉血流不畅滑,往来艰难应指糙,血少气滞或血瘀,痰湿内阻碍脉道。

8洪脉阳盛火亢洪脉到,来盛去衰如波涛,阴亏于内阳外浮,洪脉无力为虚劳。

9细脉细脉脉管细如丝,应指明显不断跳,气血双亏脉多细,诸虚劳损脉细小。

10弦脉端直以长如琴弦,气滞疼痛痰疟找,或为寒痛顽痰作,胃气败绝弦脉貌。

11紧脉紧脉有力绳绷急,如按紧束左右跳,寒阻经脉疼痛生,邪正相争病在表。

12促脉脉数突然一停止,止后复来无定邀,火证气阻痈疡肿,气血痰食火并扰。

13结代脉脉来不整有间歇,结代脉象名称叫。

结脉缓而不规则,阴盛寒凝结脉道。

脉来歇止有规律,脏腑衰败代脉操。

中医学习进阶——诊脉心法

中医学习进阶——诊脉心法

中医学习进阶——诊脉心法第一讲:诊脉应象与气候左手(主血):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尺部浮取为膀胱;沉取为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太阳经,肾为少阴经)右手(主气):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尺部浮取为三焦;沉取为心包(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为少阳经,心包为厥阴经);右手尺部也候肾与命门。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

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机制答疑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寸部、尺郁诊脉法

寸部、尺郁诊脉法

寸部、尺郁诊脉法寸微尺紧“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为亡阳,故大汗出,尺脉紧为阴弋盛,证属阴盛亡阳,故称“不见阳”。

寸微尺弱寸微尺弱“问日: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日:假令寸日脉微,名日阳不足,阴气上人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日:何谓阴不足?答日:尺脉弱,名日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寸部主阳、主表、卫外之阳不足则恶寒,其脉微;尺部主阴、主里,阴气不足,则阴虚内热,其脉弱,此以寸、尺对比法,辨别阴阳失调所致恶寒,发热证。

寸浮数尺涩寸浮数尺涩“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脉浮数为阳热气盛,尺脉涩为热伤阴血,血络受损,则为下利脓血,与寸脉沉迟之虚寒下利不同。

尺、寸浮大尺、寸浮大“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盛,但寸部浮大为格,病在上焦、阳气不降而格于上;尺中浮大为关,病在下焦,阴气关于下,不能上交,如尺、寸俱浮大为关格,上则吐逆,下则不得小便。

寸微尺紧寸微尺紧“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为亡阳,故大汗出,尺脉紧为阴弋盛,证属阴盛亡阳,故称“不见阳”。

寸浮尺涩寸浮尺涩“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寸口脉浮大为阳气盛,胃有热,尺中涩为气滞食积,脾呆不运,故见涩脉,非为涩弱无力之脉,故知腹中有食,宜大承气汤主治。

寸沉尺微寸沉尺微“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口咽手足痹,其而翕热,如醉状”。

痰饮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服小青龙汤后,饮邪未去而出现各种变证,饮邪在上则寸脉沉,下焦真阳不足,故尺脉微。

寸或尺脉独见寸或尺脉独见“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

寸脉主阳而独见不及关部,为上焦心肺之气不降,有升无降;尺脉主阴而独见不及关部,为肝肾不升,有降无升,故寸脉不及为阳绝。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脉法大全寸部脉法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左寸见虚,心中恍惚; 右寸见虚,胃内衰微;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中医脉诊讲座——仲景的脉法(PPT课件)

中医脉诊讲座——仲景的脉法(PPT课件)
者死。
四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 ,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可见,故四时有 微小的不同脉象变化,这是正常生理反
映,为有胃气之脉。
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 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 微沉。如果脉与四时不相应,太过不及
或见相克脉象则为病脉。
脉与四时相应
并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病之轻重及预后转归之期。如春见纯弦无胃气之脉 ,为太过,是肝脏之真气伤,故预后不好;夏脉来微弱,脉去反大,为 正气不足,邪气反胜。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92条本为太阳病,但脉反沉,为里虚寒之证,虽有外感 之表,但里虚为重,故用四逆汤先救其里。
沉脉辨析
其他两条俱为少阴病,少阴病为心肾两虚之证,为里虚寒盛阳不 外达、故有四肢厥逆、宜四逆汤回阳救逆,而阳虚更甚者,加附 子二枚,以助回阳之力。
少阴表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之。此为少阴阳虚又有外感,属于少阴表证,故宜附子温中而 兼用麻黄解表,细辛交通心肾,以治少阴表证。
病在里;或脉来小,去则反而脉体大,为脉之太过,邪在表;或寸脉微 小,尺脉洪大为关格之脉。秋属肺为微毛之脉,如见缓迟之脾脉,土能
生金,其病当愈;
如见数脉为热盛乘袭于肺,火克金之脉,故其病剧。再如二月为春生之 木气当旺,应见微弦而濡弱之肝脉,如果出现毛浮之肺脉,为金克木, 故肝病至秋旺之时而死。
脉与四时相应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以“××病脉证并治" 为每篇命题,说明仲景的诊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 者相结合。
仲景脉法的特点,是辨脉寓于辨证之中,脉、证结合 ,而非阔谈脉象理论。
脉、证、治并举
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中医的诊脉方法

中医的诊脉方法
下载后 可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是故持 脉有道,虚静为保(《黄帝针灸甲乙经》作‘宝’)”。病人 应在平静安适状态下就诊才能合适,体位要舒适,精神要安静 ,避免各种干扰,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前臂平放,手掌 向上,使血流舒畅。
寸口脉分三部分:即寸、关、尺。分别用中指、示指、环指 切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关部,示指在关前定寸部,环指 在关后定尺部,三指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上,以指肚接触脉 体,三指疏密,以病人高矮调整。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分别切取浮、中、沉,又叫举、按、 寻。《诊家枢要》曰:“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 不重,委曲求之曰寻。”用以切取,脉来气势、形态、强弱。 以分别疾病的寒热、表里、虚实。
第一类是脏腑按表里关系分别反映于六部脉;第二类是寸 部反映上焦病,关部反映中焦病,尺部反映下焦病。两种意见 均能解释。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篇一: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胃肝胆,沉涩实为邪实。

尺脉肾膀胱,虚则为水肿。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寸脉浮滑数,肺经所属病。

关脉脾胃间,浮涩里热实。

尺脉肾膀胱,沉数为膀胱热。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寸关尺三部脉的不同表现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三个脏腑,同时还可以反映其他脏腑的健康状况。

具体来说,寸脉代表心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寸脉沉滑数,说明心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关脉代表肝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关脉沉涩实,说明肝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尺脉代表肾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尺脉虚,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小指对应肾经所属脏腑,如果尺脉无力,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二: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弦涩酸,肝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寸脉浮讬革,肺经所属病。

关脉沉弱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滑,肺经所属病。

寸脉沉弦滑,心包经所属病。

关脉涩滞酸,胆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弦,肝经所属病。

寸脉浮滑数,胃经所属病。

关脉弦细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以上是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了心经、肝经、脾经、肾经等几条经络的所属病症。

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拓展: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中医脉诊主要有三部九候、二十四脉、脉象分类等方法,其中三部九候是指将手臂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个层次,共九个候脉部位。

二十四脉是指将脉象分为二十四种,每种脉象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脉象分类是指将脉象分为弦、滑、涩、钝、数、急、缓、弱、虚、实、洪、微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古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人的诊脉法虽然能知道病在那一脏、那一腑能治好病,但太深奥使人很难掌握;而只听病人的口述很多病确诊不了病根,按摩没有效果。

阎惠民先生在六十余年的按摩生涯中,根据病情脉搏的反应,创造了一套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少走了许多弯路,治愈了许多针药治疗无效的疑难病。

(一) 诊左手寸脉如轻压只有寸脉顶指,说明有胸闷,如无胸闷感觉,有时长出一口气则胸部有舒服感则是胸闷,多因肝、胃有病。

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

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

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

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

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

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

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

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

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

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

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

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

中医详讲: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建议收藏

中医详讲: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建议收藏

中医详讲: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建议收藏1.时间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此时,患者机体内外环境都比较稳定,脉象不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机体目前的情况。

对于门诊、急诊的病人,无须拘泥于此,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后,即可开始诊脉。

2.体位病人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和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并在腕关节下面垫上脉枕,这样可使局部气血运行无阻,反映机体当时的真实脉象。

3.平息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均匀,清心宁神,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的脉率,仔细辨别脉象。

4.指法诊脉的指法是指医生诊脉的操作方法,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的要领: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循、推、总按、单诊等指法。

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三指平齐时,诊脉者手指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弓形倾斜,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此外,三指平齐时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

臂长者,布指宜疏;臂短者,布指宜密,以适度为宜;诊小儿脉时,因小儿寸口部短,可用拇指定关法,不细分三部。

常用指法有举、按、寻、循、推等。

(1)举法,又称轻取或浮取。

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2)按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的方法。

若医生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

指医生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向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指力,以获取丰富的脉象信息。

(4)循法。

指医生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动,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长短和脉搏来势虚实的诊脉法。

(5)推法。

指医生用指目对准最明显的脉脊,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微微推动,进一步体会脉率快慢,以了解脉搏的力量和趋势的诊脉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寸部、尺郁诊脉法有哪些
1、寸微尺弱“问日: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日:假令寸日脉微,名日阳不足,阴气上人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日:何谓阴不足?答日:尺脉弱,名日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寸部主阳、主表、卫外之阳不足则恶寒,其脉微;尺部主阴、主里,阴气不足,则阴虚内热,其脉弱,此以寸、尺对比法,辨别阴阳失调所致恶寒,发热证,博粹堂中医介绍。

2、寸浮数尺涩“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脉浮数为阳热气盛,尺脉涩为热伤阴血,血络受损,则为下利脓血,与寸脉沉迟之虚寒下利不同。

3、尺、寸浮大“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盛,但寸部浮大为格,病在上焦、阳气不降而格于上;尺中浮大为关,病在下焦,阴气关于下,不能上交,如尺、寸俱浮大为关格,上则吐逆,下则不得小便。

4、寸微尺紧“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为亡阳,故大汗出,尺脉紧为阴弋盛,证属阴盛亡阳,故称“不见阳”。

5、寸浮尺涩“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寸口脉浮大为阳气盛,胃有热,尺中涩为气滞食积,脾呆不运,故见涩脉,非为涩弱无力之脉,故知腹中有食,宜大承气汤主治。

6、寸沉尺微“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口咽手足痹,其而翕热,如醉状”。

痰饮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服小青龙汤后,饮邪未去而出现各种变证,饮邪在上则寸脉沉,下焦真阳不足,故尺脉微。

7、寸或尺脉独见“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

寸脉主阳而独见不及关部,为上焦心肺之气不降,有升无降;尺脉主阴而独见不及关部,为肝肾不升,有降无升,故寸脉不及为阳绝。

尺脉不及为阴绝,阴阳离绝,其病不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