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23张PPT)课件-(2024年)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组织劳动和安排生产资料
形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2. 劳动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劳动
• 是物质财富 的源泉,也 是价值的唯 一源泉。
• 是创造
生产
物质财
富和价
资料
值的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3.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①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 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 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就全国而言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研 究结果显示,公有制 资产288.99万亿元,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比 达到55.78%。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① 公 有 资 产 (≠国有资产)在 社 会 总 资 产 中 占 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
1
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 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4. 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
◆李明的爸爸在中国中铁有限公司工作。中国中铁有限 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润可观。 ◆李明的妈妈在村集体合作社进行投资。村集体合作社 是由当地村委会集资兴办的,每年向村里上缴利润,村 民可以得到分红。 ◆李明的哥哥在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工作。北京航空食品 公司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之初国家 民航总局占有40%的股份。
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核心考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核心考点整理第一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确立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原因?/分析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和特征?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公有制经济是在国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4.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5.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现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措施①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我国所有制制度》知识体系
《我国所有制制度》知识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点梳理】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1.生产资料所有制(1)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作用: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个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这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公有制经济(1)地位:主也位。
(2)范围: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原因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公有制经济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作出贡献)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生产)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生产决定分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不同的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富)(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作用。
5.国有经济(1)主导维用的体现。
①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知识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知识点1. 公有制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公有制是经济的基础和主导力量,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劳动群众个人所有制。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上。
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
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是国家保护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允许、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 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其特点主要包括:(1)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行按劳分配;(2)国家和集体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3)政府对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和干预,保持国家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4.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包括:(1)生产资料的私人或集体所有;(2)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3)享有自主经营权和自由支配收益的权利。
5.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公共服务,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非公有制经济则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6.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合作与共享: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可以开展合作与共享。
例如,国有企业可以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展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共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公有制经济也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共享一些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7.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又能够借鉴市场经济的机制和激励效应。
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国家和市场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宏观经济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11-24 07:54我要分享21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再次重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探索不断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及有关中央全会都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实践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规模实力明显提升,活力进一步增强,主导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4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包括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2.1万亿元,净资产35.6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5万亿元,上交税金3.8万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41倍、73倍、38倍、65倍,进入世界500强的94家大陆企业中有84家是国有企业。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当代思潮特约评论员 (1996年12月21日至1997年1月20修改定稿)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江泽民(《在上海、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反面教训,鲜明地深刻地揭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不仅是十分正确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所有制既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又决定着政治制度的性质,是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04 页)。
社会主义国家在它们的实践中,都是以其公有制的确立为标志,宣布它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后来一些国家又是以其放弃公有制而宣布它们放弃了社会主义。
帝国主义也把反对公有制当作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在当今中国,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对立,焦点就在于坚持还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邓小平同志指出:“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做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
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
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明确划清以公有制为主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
而要划清这种界限,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有制主体地位?怎样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政治经济知识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距离2021年高考高中政治知识点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有人片面认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二者地位是"平等"的。
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的区别。
1.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所谓"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从哲学角度看,即指矛盾的主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国民经济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
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非主体部分",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二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市场主体归属于不同性质的所有制而不平等。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只有让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也才能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在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基本经济制度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国国情,中国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曾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它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阶级对立、贫富分化、金钱至上、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等一系列深刻的弊端。
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就在于,通过对生产资料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关键领域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按照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第六个显著优势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建设领域最大的制度优势。
而这一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资源配置体制。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优势要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优势的论述,就要分析清楚我们目前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么来的,它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它的制度特征是什么,它的制度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事实上,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三根最重要的“柱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这三根“柱子”,今天很多党员干部已经不甚理解,尤其是第三根“柱子”——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来源。
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义是要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有最高的效率,才能避免工人阶级被剥削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才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所以,从当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所实行的体制都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以指令作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手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交换、消费等都是依据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指令进行,所以,那时的“计划委员会”(即今天“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前身)在行政体系中权力非常大。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优势
随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的提升,国有 企业将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 中国政府关于国企业改革的政策文件,国有企业收入 中的更大部分将通过国家财政转移为社会保障支出, 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卫生和公共环境。2020 年国有企业将税后利润上缴政府公共财政的比例将从 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 生。”这一改革的推进意味着国有企业在社会保障方 面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国有企业是人民所有的性质将 得到更多的体现。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国有企业在民 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正让人民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
90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November, 2019
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 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国有企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努力 参与到各类脱贫攻坚工程,为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生 活保障,转移支付注重对中低收入阶层和老少边穷地 区倾斜,等等。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 疗、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国有企业都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方针。
1979年初,邓小平就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项原则。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呢?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形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其他一切私有制社会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意识形态和共同理想。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不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公平比所有制更重要。
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它把社会主义仅仅当作了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否定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意义,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蜕化为了空想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
实际上,任何社会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
所谓的社会公平就其实质来说是对现存经济社会关系内在要求的合理化和正当化。
没有以公有制以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真正的社会公平是难以实现的。
有人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因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可有可无。
这种认识把公有制与发展生产力不恰当地对立起来了。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六个为什么——第五章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威海一中杜鸣尹言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是合适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私有制是必然要被消灭的。
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最适合我国的经济制度。
一.为什么要重视经济制度详细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等等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是本国政治、文化等一切上层建筑的根基。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制度的演替无不以经济基础适应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所做的变化为幕后推手。
例如,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变法,加速了直至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化,这些私有的土地流转到了一些人手中,形成了当时的地主阶级,他们开始把自己拥有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使之前奴隶和奴隶主的对立转化为农民和地主的对立,即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转变为封建生产关系。
这种转变能够在春秋时期实现的原因,是由于铁犁牛耕和先进的耕作方法传播而引起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所以引起了直观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即生产物质产品的速度、质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做个假设:100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这里没有拖拉机、耕牛甚至铁农具,只能打磨石头或者劈削木头,制作最原始的农耕用具,而且没有化肥,也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一切都表明该岛上这个由100个人组成的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低。
在这种条件下,耕地作为一种简单的劳动,谁都可以做,而且又需要很多人去做,共同开发岛上的荒地,因此说这100个人在进行共同生产。
生产资料所有制为这100个人的公有制,可以在这个群体内部自由地调配,自然能够组织起共同生产,这样便确保了这个社会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姿态进行生产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必背核心知识汇总
★35.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9.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0.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获得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劳动。要鼓励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51.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5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2)在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4)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5)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6)必须坚持消除贫困。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这一经济体制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体现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同时,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结构、速度的平衡和发展。
4.政府在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1.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也好,非公有制 也好,只要能加快发展经 济就好。现在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越来越快,社会性 质已发生变化,所以没有必 要一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 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 原则.”
首先,要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比例最低的5个地区国有控制企业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2003年资料)
门
类
全国 江苏
85.8 77.7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82.4 81.3 90.8 74.4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金融、保险业
75.0 87.6
67.3 86.9
57.8
60.4 84.5
82.1
十五大报告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指 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主体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 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一个理解: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1)、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 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 “质”的优势
72.2 92.1
92.1
74.8 56.3 84.8 84.1
95.6 80.2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86.4
材料分析一:
分析以上数据,请阐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区 全 国 浙江温州 广东东莞 山东诸城 福建上杭
公有制经济占 国民经济比例
比例
70%
全 国
2.7%
浙 江
20%
广 东
21 .4%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 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文节选自课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立的依据: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公有制经济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同所有制投资的合伙经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①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一致,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
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它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它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
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说明:a.是公有资产而非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原因是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的),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
2.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公有制地位体现在: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而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者:程恩富何干强网站编辑:杨宾来源:光明日报日期:2009-04-0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立国的最基本的经济纲领。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遵循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所有制的状态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中国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
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上的近代生产力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都提出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尽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被动地适应这种要求,但是公有制则是社会化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体现了这种要求。
同时,由多层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我国的公有制经济还不可能覆盖全社会,还必须同时发展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利用外资经济。
有人认为,中国过去长期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因此,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
我们认为这是很大的认识误区。
这种观点忽视了如下事实:即使相对于近代的机器生产力,公有制比起私有制也更能适应;而且,决定一国所有制的因素,必须从本国多方面具体因素的综合作用出发,才能作出利国利民的正确选择。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国际经济环境和国情等历史条件决定的。
近现代经济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早已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形成经济霸权主义的限制。
因而,当代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想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已经失去了外部的优越条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独立自主谋发展,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无法摆脱外国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控制的,私有制经济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整体性的民族经济合力。
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真正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
因为,唯有建立并巩固公有制这个经济基础,才能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抵挡外国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欺负和压制的根本条件,这就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基本道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实践已经表明,正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制度保证了新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绝不能搞私有化私有化是指主要生产资料逐渐归私人所有的过程,其中包括把各种公有制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转化为私营经济。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竭力鼓吹私有化(或叫非国有化)的理论根据,一是认为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不搞私有化就不能使市场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二是认为私有制经济符合人的利己本性;三是认为公有制经济没有效率。
这种理论根据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其中,第一条理由缺乏根据。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或经济运行的方式,它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社会性的间接性决定的,而不是由私有制决定的,也不是只能同私有制结合在一起,说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搞私有化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条理由凭借的是唯心史观。
在唯物史观看来,市场经济中的人有利己与利他两重性,哪种属性占主导取决于所有制结构。
德国历史学派早在19世纪批评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时便指出,公有制经济中不是自私占主导。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鼓吹的经济人理论,不过是私有制经济基础的经济意识形态。
第三条理由不符合事实。
可以说,公有制适应社会化生产方式,不仅是由于它有助于国家从共同利益出发进行及时有效的宏观和微观调节,更好地发挥市场的长处,同时可以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缺陷;而且也因为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产生人们的共同经济理想和劳动凝聚力,从而调动起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遵守集体理性的自觉性,最终实现比私有制更高的宏观和微观效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有制的平均经济效率明显高于资本主义经济。
即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从1949年到1978年,包括“大跃进”和“文革”阶段的失误导致的效率下降在内,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也达到13.7%。
在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出现过60%以上亏损的情况,这种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暂时现象,并不能说明公有制的效率一定就低于私有制,须知私有制低效和破产乃是市场经济司空见惯的现象。
有人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统计,在我国,成活十年以上的私营企业只占24.8%,6-10年的占42.3%,5年以下的占32.9%。
还要看到,国有企业一旦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脱出来,就能逐渐发挥其提高生产率的优越性。
2002-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5700亿元,年均增长18.2%。
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79万亿元,年均增长15.71%;销售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9.84万亿元,年均增长23.97%;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9968.5亿元,年均增长32.89%;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8303.2亿元,年均增长23.29%。
目前有16户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比2002年增加10户。
私有化必然导致公有制失去主体地位。
一旦私有经济比重在国民经济中超过必要的限度,在私有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引起财富和收入的贫富分化、失业率增长等一连串不良经济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被联合国认定的49个最不发达的国家都没有通过私有化富强起来,有的反而更加贫穷,这已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而绝不能搞私有化。
江泽民同志曾说:“没有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没有我们共产党执政以及整个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物质手段。
这一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0页)这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对“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的积极扬弃强调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并不意味着只能搞单一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马克思曾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这些变异和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上已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94页至第895页)因此决不能认为非此即彼,照搬书本中对某种所有制的定义来裁剪现实。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国力越来越强的根基。
实践证明,从公有制的概念出发,排斥商品流通关系,按公有制“越大越公越好”、“越纯越好”的主观设想来管理公有制经济会带来很大弊端。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的积极扬弃,也就是坚决抛弃高度集中、政企不分的管理方式,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
与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相比,它能更好地发挥公有制在自我调节生产关系、实现国家调节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社会总效率、促进主人翁意识和微观效率提高。
如果说,在任何时代对于现实的所有制都不应当理解为纯而又纯,那么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更不应当把它理解为“纯而又纯”。
这是因为:如果用“纯而又纯”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公有制,那么,在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上,就会忽视由现实生产力决定而必然存在的一定程度的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忽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如果用“纯而又纯”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公有制的企业形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层面,将极大地束缚公有制的手脚。
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集中机制和信用制度,必然产生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的控制和反控制,发生资本之间的并购、交融等。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所谓“混合经济形式”,正是市场经济内在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需要利用市场经济的多种机制和多种企业组织形式,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增强控制力和活力。
当然,扬弃“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不等于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公有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公有资本价值的所有权属“公”不属“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力求公有资本中在混合形态的股份制企业掌握控股权。
那种用“混合经济”来混淆公私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区别,或者把股份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当作公有制或私有制企业本身的说法,都是不科学的。
要正确处理两个“毫不动摇”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七大重申了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经济实践中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服务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这就是说,后一个“毫不动摇”是以前一个“毫不动摇”为前提的;如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动摇了,后一个“毫不动摇”就失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的规定性。
当然,前一个“毫不动摇”也不可能孤军独进,必须借助于后一个“毫不动摇”。
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依赖性。
要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同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既能够充分调动社会潜在经济资源,也是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展自身的需要。
也要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生存和发展不能不依赖于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
因为,面对外国资本的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借助于国有经济的强大,才能作为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得以生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国有经济提供支撑;非公有制经济需要从公有制经济吸取营养,克服自身的弊病;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公有制经济发挥主体、主导作用,才能有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看,私营经济发展的最终转向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另一方面,也绝不能忽视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不同:经济资源和市场占有上有竞争,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国有、集体经济同中外私有经济并存,为一些人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等提供了便利;在股份制合资企业,可能出现中外私人资本排斥和瓦解公有资本等。
之所以存在这些矛盾,是因为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存在某种对立性,只有正视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才能促进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不到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两者统一的方面,或者回避两者对立的方面,都会给公有制经济带来不利或损失,都会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