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中对生存的焦虑和生命的忧思
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分析
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分析-作文教学论文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分析陕西代坤【摘要】贾平凹是我国文坛上一位具有人性良知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从现实中取材,从人类的关注点来去进行研究,找到时代发展的轨迹。
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时代的进步,但是也在打破原先固有的社会平衡,对人类进步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失落成为其必然的结果,也成为贾平凹文化焦虑的根源所在。
总体来说,贾平凹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一方面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文学作品的哲学性。
本文将重点来进行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
关键词贾平凹文化焦虑乡土文化城市文明知识分子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大多从现实中取材,呈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
在他的文化创作中,他较多地对人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思考和探索,站在一个较高的着力点上来进行社会的反思,从而对社会逆潮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关注。
总体说来,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下,贾平凹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为上的时代,城市文明的堡垒在塌陷,同时知识分子失去了原有的沉稳,也陷入追名逐利的浪潮中去,从而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不安。
这些方面的忧患其实在贾平凹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强的体现,下面就重点围绕着乡土文化的变质、城市文明的变迁、知识分子人格及品德的流失、工业化时代人类行为的焦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一、对乡土文化变质的焦虑贾平凹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从小就与农村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贾平凹相当一部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农村题材在其中的重要体现。
特别是其90 年代以来的作品,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就占据了最主要的部分。
面对时代改革的步伐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涌入时代改革的浪潮中去,这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为的结果?这种状态是对是错?贾平凹开始冷静地思考,担忧乡村文化的流失和堕落。
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分析
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分析————————————————————————————————作者:————————————————————————————————日期: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分析-作文教学论文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分析陕西代坤【摘要】贾平凹是我国文坛上一位具有人性良知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从现实中取材,从人类的关注点来去进行研究,找到时代发展的轨迹。
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时代的进步,但是也在打破原先固有的社会平衡,对人类进步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失落成为其必然的结果,也成为贾平凹文化焦虑的根源所在。
总体来说,贾平凹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一方面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文学作品的哲学性。
本文将重点来进行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焦虑。
关键词贾平凹文化焦虑乡土文化城市文明知识分子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大多从现实中取材,呈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
在他的文化创作中,他较多地对人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思考和探索,站在一个较高的着力点上来进行社会的反思,从而对社会逆潮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关注。
总体说来,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下,贾平凹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为上的时代,城市文明的堡垒在塌陷,同时知识分子失去了原有的沉稳,也陷入追名逐利的浪潮中去,从而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不安。
这些方面的忧患其实在贾平凹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强的体现,下面就重点围绕着乡土文化的变质、城市文明的变迁、知识分子人格及品德的流失、工业化时代人类行为的焦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一、对乡土文化变质的焦虑贾平凹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从小就与农村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贾平凹相当一部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农村题材在其中的重要体现。
特别是其90 年代以来的作品,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就占据了最主要的部分。
贾平凹《极花》记忆中的生存焦虑
贾平凹《极花》记忆中的生存焦虑作者:李波,柴鲜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8期李波,柴鲜(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摘要:《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
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
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关键词:贾平凹;《极花》;记忆书写;生存焦虑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极花》是贾平凹书写新世纪乡村变化的又一厚重之作,从《秦腔》到《极花》贾平凹不断挑战自我,试图通过个人记忆来叙述变化激荡的乡土现实。
他的作品主要是从乡土变迁、日常生活、历史转型等方面探索乡土中国历史变革中乡村子民的精神面貌以及农民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剥离诗意生活的外表,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
相比于其前期那些农村书写而言,《极花》是贾平凹站在城市视角,反观乡村的产物。
在《极花》中,作者调动个人记忆,通过身边人的故事,来透视在城市化进程中新世纪农民的尴尬处境。
在写《极花》之前,贾平凹通过文学想象,凭着自己对商州的记忆,书写了一批反映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农民思想生活与价值观念变化的作品。
这些作品里不仅有对社会改革的称赞,也有批判与反思。
贾平凹带着知识分子与生俱来忧患意识,表达了自己在农耕文明失去根基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怀念。
《极花》则是作者过去记忆和当下意识的混合物,贾平凹凭借记忆的艺术描绘人类不可捉摸的命运,揭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与“返乡”中的尴尬处境。
一、个体创伤记忆的重现在《极花·后记》中作者说出自己写《极花》的初衷,老乡女儿不幸悲惨的遭遇时刻提醒自己,被拐卖的女性如何摆脱命运的枷锁,她们在受到伤害之后如何自救,获救后如何面对大众的质疑。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富有情感的叙述而闻名。
在阅读了贾平凹的散文精选之后,我深受触动,有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流畅而深入,引人入胜。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他将琐碎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的艺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平凡中的美。
他的散文篇章中展现的世界既真实又诗意,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例如,在《井口之下》一文中,贾平凹将读者带入井口深处,展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和无助。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传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充满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弊端。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欲望和追求。
在《煮酒论英雄》一文中,他以酒为载体,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命运的无奈。
他通过对一个售卖自酿猴子酒的老人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渴望。
同时,他在文中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通过这样的叙述,他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对现实世界有了更多的觉察。
此外,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引发了我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存在的追问。
在《纳木措日记》一文中,他用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悟。
他通过对湖泊的描写和对自然之美的讴歌,传达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通过这样的叙述,他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最后,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和心灵的启迪。
他的文字简练而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他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还让我有了深入思考和思考的动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阅读贾平凹的散文让我享受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思考的片刻。
身份焦虑与灵魂漂泊——读贾平凹作品《高兴》
收 稿 日期 :0 0 0 —1 21—3 3
和 《 腔 》 《 老庄 》 作 品相 比 ,高 兴 》 秦 、高 等 《 故事
性较 强 , 索也单 纯 , 线 因此也 更好 读 。作 品以作家惯 用 的第 一人 称 自述 形式 写 成 , 述者 和 主角 是 从清 叙
群 体 的生 活世 界 。 而且 通 过 他们 多 少让 人 心 酸 的故 事 表象 去捕 捉 他们 的精神 图景 , 们心 中的 焦虑 与 他 追求。
兴 》 文 中作家 写 道 :在这 个 年代 的写作 普 遍缺 乏 一 “ 大精 神 和大技 巧 , 学作 品不 可 能经 典 , 么 , 不 文 那 就 妨把 自己的作 品写成一 份社会 记 录留给历 史 。” 这 ①
味 。 似乎 圆 了他 的梦 : 这 他终 于在 西安城 里 留下脚 印 了! 这脚 印在他 以后 的梦境 里 常常 出现 。 那个 上午 , 他 脑子 里一直 操心 他 的脚 印会 否被 服务员 擦掉 。而
代 故事 。如果 说《 秦腔 》 注的是 一群在 家 园中焦苦 关 度 日的农 民 , 揭示 他们 在社 会 转 型期 如 何在 自己的
土 地上 艰难 挣扎 的心灵 故 事 的话 , 么《 那 高兴 》 疑 无
是 在 继 续 追 寻这 些 离 开 自己的 土地 来 到城 里 谋 生
的农 民的脚 印 和他们 的灵魂 之 旅 。在 后记 《 和高 我
— —
读贾平 凹作 品《 高兴》
余 斌
( 华职 3 技 术 师 范学院 , 金 " k 浙江 金 华 3 10 ) 2 0 7
摘 要 : 平 凹 的《 兴》 细 密 连绵 的笔 触 , 焦 于 主 人公 进 城 后 丰 富 、 杂 的 内 心世 界 。 真地 描绘 了 主人 公 入 贾 高 以 聚 驳 逼
乐中悲解析
乐中悲解析一、引言《乐中悲》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
二、故事梗概《乐中悲》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历的一系列不幸事件。
主人公老杨,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在一次意外受伤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在寻求解脱的过程中,他不断地遇到各种困境,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三、角色分析1.老杨:老杨是个普通劳动者,他忠诚善良,富有同情心。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公时,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努力寻求改变命运的方法。
2.老杨的妻子:她是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对丈夫充满关爱,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她的早逝使老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无常。
3.朋友甲、乙: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朋友甲现实主义,看重物质生活,对老杨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朋友乙则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离世让老杨更加珍惜生命。
四、主题探讨《乐中悲》以普通人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作品通过对老杨这一角色的刻画,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困境,坚守自己的信仰。
五、结局解析故事的结局,老杨在经历种种磨难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学会了感恩。
这个结局寓意着: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希望和光明。
六、作品影响《乐中悲》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作品以其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深入剖析人性,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七、结语总之,《乐中悲》是一部具有极高可读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它让我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描绘,启发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坚持,珍惜生命,勇敢追求自己的信仰。
贾平凹《极花》记忆中的生存焦虑
意识 , 表 达 了 自己在 农耕 文 明 失 去根 基 后 , 对 乡村 传 统 文化 的怀 念 。《 极 花》 则是 作 者 过 去 记 忆 和 当
下意识 的混 合 物 , 贾 平 凹凭 借 记 忆 的艺 术 描 绘 人 类 不 可捉 摸 的命 运 , 揭 示 在 城 市 化进 程 中农 民“ 进
批 判 与反 思 。贾平 凹带 着 知 识 分 子 与 生俱 来 忧 患
《 极花》 中胡 蝶 的人 生 记 忆 旅 程 , 暂 且 可 以 把 它 分 为三 部分 : 城 市 的 虚假 记 忆 , 圪 梁 村 生 活 的 恐
怖 记忆 , 返 城 后 的痛 苦 记 忆 。 这 些 记 忆 中 的人 和
第 1 7卷 第 8期 2 0 1 7年 8月
黑 龙 江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F HE I L ONG J I ANG UNI V ERS I T Y OF T EC HNOL OGY
V0 l _ 1 7 No . 8
Au g . 2 01 7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7 ) 0 8— 0 1 3 8— 5
贾 平 凹《 极 花》 记 忆 中 的 生存 焦 虑
李 波 , 柴 鲜
( 商洛学院 语言文摘 要 : 《 极花》 通过书写新 时期农 民胡蝶 的人 生记 忆, 展现 传 统 乡村 正 在 当下的 凋敝 以及村 民“ 进城 ” 与 “ 返 乡” 的尴尬境遇 。胡蝶 “ 进城” 与“ 返 乡” 的记 忆建立在新 时期 农村进 城务 工的 时代 文化语境之 下, 对 于新 时 期 的“ 农 民工” 代表胡蝶 来说 , 自我记 忆里的 乡村 与 当下生存 的城 市都 不是 诗意 的栖居 地。作 家通过 对新 时期 农 民工个体记 忆的书写 , 试 图探 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 忆的可能性 , 目的是 重建诗意 的 乡土家 园, 寻找 重建 乡土
废都读后感
《废都》:一部揭示人性与命运的悲剧《废都》是贾平凹在1993年首次发表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北一个大城市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故事。
主人公庄之蝶是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命运起伏、情感纠葛与内心挣扎,成为了整部小说的核心。
读完《废都》,我首先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庄之蝶作为主人公,他的性格复杂而多面,既有文人的傲骨与才华,也有凡人的弱点与迷茫。
他的坎坷际遇和失落心态,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无奈。
特别是在失去自我之后,他所体验的那种深深的悲凉,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除了庄之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恩怨情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社会画卷。
通过这些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在小说中,大量的性描写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这些描写不仅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心活动,也展示了作者对于性这一话题的敏感和关注。
然而,过多的性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使得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不适。
值得一提的是,《废都》在出版过程中曾遭遇禁锢,直到2009年才再度出版。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小说中涉及的敏感话题的审查和限制。
然而,正是这种禁锢和争议,使得《废都》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赢得了国际上的声誉。
在解读《废都》的过程中,我认为作者通过庄之蝶等人物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困境与迷茫。
他们既有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又面临着现实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命运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无法自持。
而小说中的性描写,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性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人们对于性的探索和追求。
《废都》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使其成为一部备受关注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句,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废都废在何处?我看是废在窝里斗,废在窝里横。
贾平凹写作焦虑现象探微
金钱关系和混乱、 空虚荒芜的欲望。
一
l 9一
刘 燕/ 著
贾平 凹写作 焦虑 现象探 微
因此, 对比在城市化进程中, 变得唯经济至上、 失却了灵 气和神秘古朴的农村 , 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代表的不仅是生
活、 情绪 、 心理层面上的理想国, 而且还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
民意识的压抑, 即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农民自 卑情结。
在贾平凹创作中, 压抑主要以反向作用——对城市文明
的批判、 敌意来表现。贾平凹的《 秦腔》 借主人公夏天义之口
“ 农民就是土命 , 没有了土地还叫啥农民。” 道出了对农村文 明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也借此表现了对城市文明的敌意。而 面对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的载体——土地的日益 面临荒芜、 闲置问题, 夏天义则充满了无奈。尽管夏天义对土 地价值的认识清醒而深刻, 但面对清风街的土地一天天被公 路、 铁路侵占而面积减少 ; 一些人故意使土地荒芜、 闲置, 他 忧心忡忡。面对城市文明的无形侵袭招引, 夏天义陷入了精
关键词 : 压抑 ; 挫折 ; 爱与性驱 力
中圈分类号: 1 2 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7 6 3 ( 2 0 1 3 ) 0 1 — 0 0 1 9 — 0 2
心理学认为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
列的刨伤性经验致使贾平凹对 自 身产生否定情绪 , 进而演发
成创作焦虑。
安或无根据的惧怕。作为人类一种基本心理现象, 焦虑影响 作家的创作活动。贾平凹的创作心理就深受焦虑现象影响。 贾平凹通过创作构筑意象世界,传达自己对历史和现实、 社 会与人生的态度与看法, 在《 山石、 明月和美中的我》 里他写 道: 社会的反复无常的运动 , 家庭反应的连锁遭遇, 构成了我 的是是非非 , 灾灾难难 的童年、 少年生活, 培养 了一颗羞涩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阅读贾平凹的散文,总能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受。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生活、对人性、对命运的思考,读后让人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他的散文中,往往融入了对生活琐事的观察和思考,比如《狗》这篇散文中,他用狗的视角观察人类的生活,通过狗的眼睛,看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也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用散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让人深思人类的本质和内心的真实。
另外,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也蕴含着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热爱。
比如《狗》中,作者通过描述狗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和对命运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由的向往。
而在《猫》这篇散文中,作者则通过猫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让人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总的来说,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受,他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活、对人性、对命运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阅读贾平凹的散文,就像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人生,感受命运的无常,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震撼。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瑰宝,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是一种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对世界的思考。
贾平凹《万物有灵》:每次浮躁焦虑时,看完这本书就能静下心来
贾平凹《万物有灵》:每次浮躁焦虑时,看完这本书就能静下心来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尽华丽的辞藻,对生活中发现的美进行歌颂和渲染。
在各种形式的文章中,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具有着无可争议的独特美感。
其中,贾平凹的散文更是有一种静谧的禅意。
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这段话用来形容贾平凹的散文也很适合。
细读贾平凹的散文,会体验到一种通透感,万物生灭,生老病死,都能得到瞬间的彻悟。
因为那些文字,乍一看有一种空寂的意境,背后却深藏着一种不怨天尤人的气度。
01.贾平凹散文中的禅意和道骨贾平凹把自己在西安的住所命名为“静虚村”,这种“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成熟的美,有清静拙扑之意。
它显现了贾平凹宁静淡泊、心无杂念的态度。
在静虚村,“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
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
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
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
”光看这描写就已经让人心向往之,难怪“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议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贾平凹散文中的禅宗韵味主要体现在意境上。
白云、明月、风竹、冬花、空山、潭水,这些意象与静虚二字相结合,体现了贾平凹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当年眼羨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
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
贾平凹废都读后感
贾平凹废都读后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废都》描写了一个废弃的乡村镇子,以及镇子里的人们面对荒芜的生活和人生困境的故事。
读完《废都》,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就小说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价值展开深入讨论,以及对读后感的反思。
首先,小说中的主题是乡村废弃和人生的虚无。
贾平凹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一个废弃村庄中贫病交加的人们如何面对无助和沮丧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李春鸣及其家族成员的生活,展示了他们身陷废弃乡镇的困境和绝望。
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乡村废弃的景象,透露出了一种荒凉和无力的氛围。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布局紧凑而引人入胜。
贾平凹巧妙地通过揭示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环境的纠葛,使整个故事更具张力。
小说中的主线情节是李春鸣一家在废弃乡镇中艰难生活的故事,而穿插其中的片段描写了其他人物的生活和遭遇,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内容。
贾平凹通过反复叙述和转折,使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和期待。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贾平凹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真实且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例如,李春鸣是一个勤劳但倔强的农民,他承受着家庭和生活的重担,却始终保持着对幸福的追求。
他的妻子邱志芳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经受了无数苦难却从未放弃对家庭的照顾和支持。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形象令人感同身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贾平凹的《废都》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细节的精心描绘,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从而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贾平凹在小说中以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乡村废弃和生活荒芜的深层次原因,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困境,这使得小说具有了坚实的社会批判性和文化价值。
同时,贾平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赋予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深度。
综上所述,《废都》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小说,通过揭示废弃乡镇中人们的生活困境和无助,展示了当代乡村社会的底层生活和人性的挣扎。
怀念狼,还是怀念失落的自我?——贾平凹《怀念狼》对人类生存和自我精神归属的忧思
《 怀念狼》 , 中 贾平 凹将这 种对人 自我存在 的精神拷 问 引向了一个更为理性化的高度 。在这部典 型的现代寓 言式小 说作品中 .狼”成为一种人性 与人格力量 的象 “ 征。 以狼写人 , 写人性 , 写人与大 自然 的关系 。 而引发 从 深层次的对于现代人的生存状 态 。 抑或生存 困境 。 以及
怀念狼 , 还是怀念失落的自我?
一 一
贾平凹《 怀念狼》 对人类生存和 自我精神归属 的忧思
胥 杨
( 口中学 。 四川 汶川 63 0 ) 漩 2 0 1
【 要 】 怀念狼》 贾平凹在上世纪末的力作 。 这部近似寓言的作品中, 摘 《 是 在 贾平凹以独特 的视 角, 在看似平常的“ 寻狼” 故 事里做深度的开拓 。 问着人类生存 以及 自 拷 我精神的归属 。 最终走向人类 自 生存的生命终极 关怀。其 目 我 的就是为 了 回我们 找
【 作者简介 】 胥扬( 7 , 四 1 9 男, 川盐亭人, 9 一) 汶川县漩口中学 教师.
维普资讯
专 辑
胥 扬: 怀念 狼 , 是 怀 念 失 落 的 自我 ? 还
2 1
贾平 凹熔铸于作品之中的悲剧精神 .不是处 于生 活层 面 , 而是直接渗入到文化 、 精神层面。他把现 实生 活作为文化 、 神表现的一种意 象 , 要传达的是他 。 精 所
一
是 以悲情 的甚或对现代社会怀疑的方式表达 了他对人
香客头的丢失 ( 幻象 ) 《 里》 ;故 中赵怡 回家乡解决 家庭 矛盾无果 。 回到城里推开 自家卧室门时 。 发现床上躺着
一
步陷入绝对的空无或虚无 的境地 .昆德拉所探究的 “ 人在世界的存在性窘境 ” 即是指世界成 为荒漠 。 。 人成 为碎片 , 依赖于“ 义” 意 生存 的方式 已被埋葬。因此 , 人
论贾平凹小说《高兴》对底层生存困境的探寻
论贾平凹⼩说《⾼兴》对底层⽣存困境的探寻
论贾平凹⼩说《⾼兴》对底层⽣存困境的探寻【摘要】在新时期商业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传统的底层世界在社会制度、⽂化⼼理和⼈际关系领域都与传统发⽣了裂变,⽽新世纪底层⽂学写作亦呈现出不同于前驱写作的异质,贾平凹⼩说《⾼兴》通过对底层世界的描写向我们展⽰了新时期社会底层⼈的⽣存困境与⼈性世界。
【关键词】底层;⼈性;⽣存困境;国民性
底层⼈⽣活题材⼀直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关注的焦点,⾃五四新⽂学以来,底层⼈物这⼀传统形象也不断地为不同时期的作家界定书写并丰富开来,⽽事实上,⽆论是何种社会制度和⽂化⼼理的变迁,中国底层民众始终⽣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从未真正融⼊主流社会。
到了九⼗年代,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得新世纪底层⽂学写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前驱写作的异质。
2007年贾平凹长篇⼩说《⾼兴》以先锋的姿态⾔说了城市边缘⼈的⽣存困境。
疏离⼟地的惶惑
如果说之前的底层⽂学写作中⼈物的⽣活舞台主要是乡村,那么九⼗年代后,作家们⼤多倾向于将底层写作的视⾓转向了被现代化楼群所埋藏的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都市边缘⼈。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城市化进程,都市的扩张和现代⽂明的侵蚀,使乡村的可耕⼟地逐渐减少。
⽣存困境的诱惑,使越来越多。
贾平凹浮躁读后感
贾平凹浮躁读后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以其浮躁、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其中,他的小说作品更是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今天我将以贾平凹的小说作品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分享我对他作品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贾平凹的小说作品中,浮躁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
他的作品往往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浮躁现象。
他的小说《废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以一个废弃的工厂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底层人物的生活故事。
在这个废弃的工厂里,人们生活在极端的贫困和绝望之中,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正是贾平凹对浮躁社会的深刻剖析。
读完《废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贾平凹对浮躁社会的深刻触及。
在这个小说中,贾平凹通过对底层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没有回避社会现实,而是用他犀利的笔触,让读者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往往充满了焦虑和挣扎,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又无力改变现实。
除了对浮躁社会的深刻剖析,贾平凹的小说作品还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往往是非常丰满和立体的,他们有着各自的情感和命运。
在《废都》中,贾平凹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他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产生共鸣。
读完贾平凹的小说作品,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浮躁现象,展现了人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贾平凹的小说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生存的忧虑--贾平凹精神人格分析
生存的忧虑--贾平凹精神人格分析
韩鲁华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3(019)002
【摘要】20世纪80年代,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对于人性及其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清晰的;但进入90年代之后,他陷入极为深刻的困惑与焦虑之中.从生存哲学角度分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精神人格建构及其特征,不难发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精神特质.作家是在困惑中探寻着自我,面对生存的焦虑,思考着人类生命和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以企寻求主体精神上的超越.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韩鲁华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生存危机与道德拯救——《项链》中玛蒂尔德人格精神分析学解读 [J], 雷小青
2.怀念狼,还是怀念失落的自我?——贾平凹《怀念狼》对人类生存和自我精神归属的忧思 [J], 胥杨
3.怀念狼,还是怀念失落的自我?——贾平凹《怀念狼》对人类生存和自我精神归属的忧思 [J], 胥杨
4.从刘高兴的双重人格看农民工精神状态——贾平凹《高兴》的一种解读方式 [J],
陈小晖
5.审视农民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错位——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 [J], 李剑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贾平凹作品《生命是孤独的旅程》,献给每一位在生命旅途中跋涉的你
贾平凹作品《生命是孤独的旅程》,献给每一位在生命旅途中跋涉的你>> ··荐书··《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贾平凹/著贾平凹先生说:“作为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尽心尽力,需要的就是一种成就感,但各有各的烦恼。
人生就是享受这种欢乐与烦恼的。
”只有面对困惑与烦恼,才能收获人生的真正安宁。
在这孤独的世间,你我都是生命的的朝圣者,也是生命的跋涉者,我们追寻人生的真意,难免失望和迷茫。
贾平凹先生的文字,直指本心,洞彻心扉,无异于荒漠中一道清泉。
前言内容简介人人生而孤独,相比于快乐与热闹,孤独总是如此绵长而深切,让人无助又彷徨。
然而,孤独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孤独本身。
只有接纳且拥抱孤独的人,才能看清真实的自我,回归宁静与平和,在沉思中找到人生的前路。
孤独让你会活得更加清醒而坚韧,逐渐穿越迷茫,变得越来越强大。
贾平凹先生以平易朴实的笔触,写其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见所历,既有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也有对亲友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字里行间,遍陈生命中的孤独、苦痛与真实。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孤独是生命的答案。
读完贾平凹先生的这本书,你恍然如悟:只有历经孤独的人,才能活出人生的真正滋味。
图源:《秋千》/法弗拉戈纳尔精彩选段《日出》/法·克劳德莫奈梦醒夜半,不可睁目,慢慢坐起回忆静伏入睡,梦复续之。
梦如前世生活,或行善,或凶杀,或作乐,或受苦,记其迹体验心境以察现实,以我观我而我自知,自知乃于嚣烦尘世则自立。
——第一章人因孤独而丰盛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在街头上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学。
你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钩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第二章与生活悄然邂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一个人太好了,往往倒显不出他的好处来。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忧思
2007年8月第4卷第8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07Vol.4No.8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忧思韦永恒,黄秀生(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2400)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中较早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自然的人化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他写作的基本母题。
他深受中国传统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认为大自然的万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他赞美大自然,常将自然人格化,在作品中寄寓自己的情思,同时对现代城市文明反人性、反自然的弊端深感忧虑。
作家对人类文明的疑虑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
关键词:贾平凹;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忧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作家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贾平凹是一位较早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青少年成长的经历使他与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故乡的山石和明月曾经慰藉了他那颗孤独寂寞的心灵,大自然培养了他富于幻想的艺术气质,使他获得了许多创作的灵感。
当他在商州找到自己的创作根据地时,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就成为了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然的人化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就一直是他写作的基本母题,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他深受中国传统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认为大自然的万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他赞美大自然,常将自然人格化,在作品中寄寓自己的情思,如在小说《山地笔记》和《月迹》、《丑石》等一系列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贾平凹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能使人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自然、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哲学情致。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是贾平凹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这种对自然的迷恋与敬畏使贾平凹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较早关注生态问题的作家。
贾平凹:活着真是难事
贾平凹:活着真是难事
贾平凹在他的作品《活着》中表达了这个观点。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
故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展现了生活中的困境和痛苦。
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许多不幸的事件,包括家庭成员的死亡、土地被没收、被迫参
加收山头等。
他不得不在贫困和压迫的环境中艰难生活,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似乎都被
破灭了。
贾平凹通过福贵的遭遇,揭示了生活的艰难和矛盾。
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物质贫困、
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等种种困扰,往往无法摆脱困境。
因此,贾平凹认为,活着是一
种困难的事情。
然而,贾平凹并非仅仅停留在生活的苦难中,他也探讨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反思和追逐。
尽管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痛苦,人们仍然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并努力改变现状。
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幸福的渴望,使得他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贾平凹所表达的“活着真是难事”,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他用福贵的故事唤起了读者对苦难和困境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尽管活着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贾平凹也通过作品中的人
物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找到生活中的希望和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小说中对生存的焦虑和生命的忧思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象背后是伴随而来的种种弊端,“城市出现了,人们觉得文明了。
但人越来越多,美丽的原始风景线越来越远,楼越来越高,汽车越来越豪华,虚伪假劣的人和事也越来越高超,城市越来越在扩大,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词:污染——环境污染,精神污染。
”1“社会发展到今日,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质主义的罪孽并存,物质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灵魂”,贾平凹清楚地知道“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与罪行。
”2贾平凹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出身农民和知识分子文人的双重身份使他对现实更加的关注和自主思考,也与他自身性格、精神气质密切联系,并且,自80年代末患上肝病开始,他的个人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诱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贾平凹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了中国20世纪末发生的历史变革中,以文学书写的方式,抵抗着现代性带来的丑陋和混乱。
(一)源于现实的焦虑“作为一个作家,都是时代的作家,他必须为这个时代而写作。
”3贾平凹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社会现实的。
年轻时的他沐浴在时代的春风中,带着对生活和理想的热切希望走上文坛,歌唱着美好的改革图景。
《鸡窝洼人家》中,禾禾和妻子离了婚,寄宿到山山家,山山夫妻对他细心照顾,对他妻子麦绒也倾心相助,相处非常融洽,即便后来两家进行了换妻,也相处得其乐融融。
《浮躁》中的金狗带着兄弟们组成州河河运队,走在改革的前列。
《腊月·正月》中的王才也率先走上改革的道路,在农村办起食品加工厂,带领厂里的职工们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生活视野的开阔,贾平凹发现了生活中的丑。
他看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纯洁的人性在金钱物欲的刺激与诱惑中被吞噬,人的精神失重、自我丧失、痛苦乃至绝望。
在都市生活了二十多年的1贾平凹:《土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328页2贾平凹、陈泽顺:《贾平凹答问录》,《贾平凹文集》第1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3贾平凹:《答<文学家>编辑部问》,《贾平凹文集》第1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贾平凹能够认识到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现代性的无序发展所造成的现实问题不得不让他去认真思考现代性,两种现代性观念在他的意识里缠绕冲突着。
变异的社会环境和异化的人,自然成了贾平凹笔下的对象,在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呈现的便是与之相应的混乱嘈杂、权欲膨胀、物欲横流,从中传达了人文知识分子的感伤和忧患,贾平凹的艺术实践也由此不断地走向成熟。
1、“废都”与“废乡”初到城市的贾平凹就对城市和城市人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缺乏好感,他曾在小说《九叶树》中,用乡村男人的虚怀若谷反衬了现代城市男人的道德衰落,对现代文明予以批判与否定。
在宣言式的《一封荒唐信》中也表现了自己对“闹市里的好吃好喝又有好时间的大肚子男人和束腰身的女人”4的鄙夷和蔑视。
“废都”这个小说题目的设置更是直接地表明了贾平凹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厌恶态度。
小说一开头,作者就描述了城市里的一幅不合常理的图景。
四个太阳同时出现在了西京城的天空,“什么就也看不见了,完全的黑暗人是看不见了什么的,完全的光明人竟也是看不见了什么吗?”5“大小的车辆再不敢发动了,只鸣喇叭,人却胡扑乱踏,恍惚里甚或就感觉身已不在街上了,是在看电影吧?放映机突然发生故障,银幕上的图象消失了,而音响还在进行着。
一个人这么感觉了,所有的人差不多也都这么感觉了,于是寂静下来,竟静得死气沉沉,唯有城墙上有人吹动的埙音还最后要再吹一声。
”6在水泥和钢筋混合而成的城市里,传统文明中高尚的道德评判标准被丢弃一旁,庸俗、自私等病菌肆虐,感染着西京人的身体和灵魂。
这里住房拥挤,空间狭小,人人都冷漠无情、自私自利,拜金享乐的习气竞相登场;一些党政机关的腐败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追名逐利之风愈来愈烈;几个女性也或为名或为利,无不借西安这一舞台展示自己的种种欲望。
阴阳不分、鬼话连篇的牛氏老娘直言不讳地说,西京城满街的都“是鬼,满城的鬼倒比满城的人多!这人死了变鬼,鬼却总不死,一个挤一个地扎堆儿。
”7这是一片废墟,毫无生机和活力,它留给人们的只是一声悲凉的埙音。
4贾平凹:《一封荒唐信》,《贾平凹文集》第1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5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6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7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阴森诡异的都市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产生了变异。
贾平凹着实费了一番苦心,把社会中流传的诸多丑陋现象都搜集了起来,又统统组织到小说当中,构成了一幅人鬼难辨、虫豸漫天的世纪末景象。
借西京这个最能表现时代变迁的城市,他告诉人们这就是“废都”,这就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城市异化的一面。
面对“废都”里腐败堕落现象的甚嚣尘上,贾平凹意识中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深深眷恋更增添了几分,他开始怀念家乡了,“商州地方的美丽和神秘正是久久被疏忽了,遗忘了”,“日今世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以人的需要来进行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但这种人工化的发展往往使人又失去了单纯,清净。
而这块地方便显出它的难得处了。
”8“虽然不像城市人那样向现代化迈进的节奏迅速,但你却热羡这里水好,用不着漂白粉,这里的空气好,用不着除尘器,这里的花草好,用不着在盆里移栽。
城里的好处在这里越来越多,这里的好处在城里却越来越少了。
”9贾平凹热切地想要回到“家家住平房,出门有院落”,“午间鸡飞狗咬,家家烟囱冒烟”10那样平静、简单的农家生活中。
可当贾平凹转身回望,走进“仁厚村”和“高老庄”时,他不得不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现代性商品经济大潮已经涌进传统保守的乡村,权力意识、拜金主义早已大举侵入乡村人们的精神观念领域,乡村百姓备受腐蚀,沦为金钱和贪婪的奴隶。
眉子贪图物质生活的享乐公然背弃了自己的亲友和生命之根——土地,仁厚村村民们在拆迁费的物质利益诱惑下一个个动摇,仁厚村最终没能逃脱被城市吞噬的命运。
高老庄人为了敛财以满足金钱欲,殴打白云寨卖木头的山民、哄抢太阳坡的树木,而村民发疯似地砍伐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地板厂王文龙和苏红这类人,更是一心为发财赚大钱,压榨百姓、牟取暴利,得得因此而送了命。
《怀念狼》中,经济的巨大落差强烈刺激着欲望极度膨胀的山里人,夫妇二人用自己的孩子作为赚钱的工具,一次次将孩子推向飞驰的车轮,以此来讹诈过往司机的钱财;路边的小店为了招揽顾客赚取钱财,不惜活活宰杀一头牛。
他们以变态的方式去获取金钱,放弃了作为一个正常人起码的道德底线,一个个都变成被物欲俘获的俘虏。
8贾平凹:《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9贾平凹:《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10贾平凹:《土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传统道德观念在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下没有丝毫反抗能力,无奈地走向溃败。
商州故土不再明净如初,精神沦落的丑剧正一幕幕上演。
曾经淳朴的家乡跟“废都”一样沦为了“废乡”,作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人类道德危机和生存危机,他借一斑而窥全豹,揭示了全世界范围内所弥漫的异化现象。
贾平凹说:“现在的故乡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因为“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它以后或许像有了疤的苹果,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出了荷花,愈开愈艳,但那都再不属于我”。
11可是,“我太爱着这个世界了,太爱着这个民族了;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质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恐慌,迫切的疾恨,眼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
12贾平凹嗅到了现代文明的丑恶混乱、变幻虚伪,并以自己的创作再现了“废都”、“废乡”的腐朽景象。
2、异化的人性异化的现实生存环境必然带来人的无所适从,于是,人变得孤独并开始沦落。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上却愈发疲惫、空虚,有的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庄之蝶们是西京的文化名人,理所当然的,是社会注目的中心,应当受人们尊敬和景仰,但作品向我们展示的是平日里徜徉于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的他们,精神上一贫如洗,毫无理想价值追求,他们的灵魂被埋没在空洞虚伪的社会光环和华丽辞藻中,只剩下空虚、焦灼的躯壳以及动物的欲望和本能。
这群人文知识分子,处在时代变幻的转型关头,意识不到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自甘堕落,走向精神上的灭亡。
贾平凹深入探究了他们的灵魂所在,揭示了部分传统文人在异化的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精神异化和道德沉沦,对于庄之蝶们的结局,贾平凹说:“龚、阮、汪只是生存的状态,他们是觉悟的庄之蝶的环境,他们促成了庄的堕落,也帮助庄的觉悟,而他们更走不出废都,他们在废都中活的自如,也因此烂掉在废都。
”13贾平凹写出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时代的终结、价值的混乱和精神的困惑”,因此,“《废都》成为‘人文精神的危机’最精确的文学见证。
”14《白夜》中,宽哥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好人,贾平凹也因此赋予了他“警察”11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页12贾平凹:《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贾平凹文集》第1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13贾平凹:《坐佛》,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14鲁晓鹏:《世纪末〈废都〉中的文学与知识分子》,季进译,《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的身份。
他仗义执言,助人为乐,执行法律一丝不苟。
但在这个人性异化的现实社会中,他却得不到认可,成了一个满身有牛皮癣的“怪物”。
领导不喜欢他,朋友不理解他,老婆与他分居,怀着好心帮助一个困境中的女子却受了人贩子的骗。
最适合当警察的人被逼的没法当警察,无私博爱的他遭到嘲弄和讽刺。
宽哥的悲剧正说明在当代商业社会里,崇高的精神已然被拉向了人间地狱,这是人性的畸变,反映出了强烈的悖谬感。
现代女性受到商品消费文化的变相蚕食也开始堕落、沉沦。
邹云有着姣好的容貌,本可以和吴清朴一起收获财富和爱情,然而她却选择了荣华富贵,在商品大潮的腐蚀中丢弃了真挚的爱情与人格,她急切地投入到暴发户宁洪祥的怀抱,她膨胀的欲望也使她走向悲剧。
这一悲剧也正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对精神异化和道德缺失的深层次批判。
在这个洪水猛兽般的商业时代,人类曾经最珍视的东西,如神圣的爱情也像草芥一样被随意抛弃,留下的只有肉欲刺激和感官享受。
《病相报告》写到那些所谓艺术家的随意交合、那个著名诗人为了获得创作灵感一次需要三个妓女,而胡方与江岚之间的历久不衰的真挚爱情反倒被许多人讥讽为不计伦理和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