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十三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十三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 摘要:丝绸之路,一条已有两千年历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的通道。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各民族的思想等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的愿望。敦煌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典范,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产物。本文给出了丝绸之路对敦煌文化的一些联系和丝绸之路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儒学佛学、关系 文学类J 一.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2.历史意义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也有重大意义。 二敦煌 1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 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此,世界文化委员会认为,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点。 2敦煌的艺术对我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贡献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 课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第1题【单选题】 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通西域 B、通南美洲 C、通北美洲 D、通非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一组图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今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西域都护 D、重用谏臣魏征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

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

丝绸之路优秀教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理解,学会用准确、简介的词语进行概括,批注感受。 2、通过朗读、批注,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踏上丝绸之路,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什么样的?男生齐读相关段落。那么开辟之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女生读出相关段落。 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繁华景象。这样一条路是谁开辟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板书) 二、分析张骞 1、文章中有一个句子赞美张骞的壮举,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来。 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读了这个评价,你有什么问题? 随机板书:伟大、毕生开辟 2、自读思考: 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为了开辟丝绸之路

献出了毕生精力。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看法。 三、交流(学生说到哪里相机点出该自然段) 1、五自然段 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板书学生概括的词语。 在这段中,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张骞的XXXX(根据学生概括的词)? 在日夜兼程赶路中,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果说到匈奴骑兵,出示图片,这就是匈奴骑兵,感觉如何。 遇到剽悍的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是怎么做的?不敢正面抗击,而是躲,是应该他们胆小懦弱吗?你说?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这样的xxxx(根据学生概括的词)是必不可少的。(板书) (根据学生概括的词)概括得真好,让我们把体会融入到我们的朗读当中,齐读这段文字。 2、六自然段 张骞耐心地等待了多久,读(点PPT) 在这十一年里,张骞不露声色地准备着什么?读(点PPT) 张骞打算在这里安居乐业了吗?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骞,请用一个词概括批注下来。 3、七自然段 这是张骞走过的地方,张骞还走过了什么地方。荒原、沙漠戈壁、帕米尔高原,这些张骞走过地方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通过预习查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刘宗亮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本课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1、民族政权的并立;2、民族关系的交融与发展;3、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4对外交流的频繁几个方面。本节课内容通过介绍宋元时期科技与交通的发达反映了宋元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这一时代特征。 所以学习这一课,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又可以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海陆交通与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 课标要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2、主要内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达的中外交通 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课时要求: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分析:我校北校区七年级三个教学班70%以上为就近乡村学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整体认知能力偏弱,且个体差异很大。但学生学历历史知识积极性较强,热情度较高,可塑性较强。 2、相应对策: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种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发挥集体的智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应用和传播的基本情况;知道宋元时期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史实。 2、掌握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发展的影响。 3、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答形式讲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分析说明宋元科技发明的传播及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得出宋元科技发达的原因;利用《元代交通路线图》等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出海陆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特点;拓展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这一热点新闻,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一部分,宋元科技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树立为祖国发展和世界进步不懈努力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讨论法、引导法等。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不同

《丝绸之路》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教学课题《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课文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405409222.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B %BF%B3%F1%D6%AE%C2%B7%B5%C4%CF%E0%B9%D8%B7%E7%BE%B0%CD%BC%C6%AC&in=31 800&cl=2&lm=-1&st=&pn=3&rn=1&di=80908465695&ln=1951&fr=&fm=&fmq=13312 15659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 &-1&di80908465695&obj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405409222.html,%2F48%2F85%2F30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丝绸之路》教案

309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05409222.html, 309教育资源库https://www.360docs.net/doc/405409222.html,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 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电声乐队表现音乐的方法。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担任了《丝绸之路》的音乐制作,日本最具影响的公共传媒机构NHK使用他的歌曲原声带作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的主题曲,受到广泛喜爱,也使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加。乐曲采用合成器演奏,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作品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 二、《丝绸之路》 1. 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 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2. 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 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 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 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 三、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说课课件

丝绸之路说课课件 丝绸之路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

>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丝绸之 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第1题【单选题】 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联系的纽带,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铸铁技术传到西域 B、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 C、汉朝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汉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的统治 B、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建立同大秦的直接联系 D、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北匈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是介绍丝绸之路的一部著作,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作者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品尝西安火锅 B、作者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浏览敦煌莫高窟 C、作者在新疆品尝鲜美的葡萄和哈密瓜 D、作者在莫斯科观看二战纪念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实物的发现证实了( ) A、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 B、班超曾最远到达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丝绸之路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夷,声威远播,是一个重要的朝代。汉朝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重温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学习张骞身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的对象是长沙市明德中学初一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刚进中学的他们充满了好奇心,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内容上我就选择以教材为主,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二)教法: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三学法选择: 遵循有效学习的原则,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设置情景,学生参与的过程来完成学习。 四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围绕“一个人物、两条路线”这一线索而展开。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带领一次旅行,利用三个情景,突出三个要点来完成教学。三个要点包括“一人、两路”,三个情景依附于一次旅行,一次旅行统筹整课。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人:曾庆江郧西县关防乡丁家坪小学 (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了解课文写作方法及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纪实: 一、诗意导入,激情引趣 (课前配乐诵读唐诗《凉州词》《送元二使安西》《从军行》。) 师:伴随着这悠扬的乐曲,诵着这壮丽的诗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生齐读课题。) 评析:此处精彩,由诗入手,富有文化气息,使人心生对丝绸之路向往追思之意。教师于课堂之上的激情诵读也点燃了学生阅读的积极心态。 二、细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让我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能否把这些词语读准确。 (生开火车读。)

师:你们不但读准了生字词,还读准了多音字和生活中易错的字。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生:我从第4自然段感受到这是一条商业贸易路。课本中写到“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路”。 师:读书很认真,是呀,这里曾经商客云集,贸易往来不断。 生:这是一条长路。课文中写到罗马位于中国西边7 00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14000里。 师:真是很远很远。 生:那就算乘飞机也得需要6个多小时,这是一条长路啊! 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课件出示汉朝地图。)你们看,这是一幅汉朝的地图,从都城长安出发,过敦煌,出玉门关,经楼兰,跃葱岭,到大月氏、大夏,到达地中海沿岸,几经辗转,到达安息、古罗马,这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到达安息、古罗马这漫长的路途,就是课文中谈到的“横贯”。看到这儿,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了? 评析:地图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它直观地将此路的“长”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也使孩子们很容易地总结出这是一条“长路”。 生:我感受到这条路的艰辛与漫长。 生:这还是一条险路。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7 000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茫无边际”“冰雪覆盖”“偏僻”这几个词体会到了这条路的艰险无比,险象环生。 师:你很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文章。这就是课文所说的“恶劣”。再来看投影(课件播放路线图,漫漫长路之上有戈壁、有沙漠、有荒野、有高山……)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注意重读这些形容词,进一步体会那分艰险。 (生有感情齐读。) 三、谈人议路,以点带面 师:同学们分别从长度、地理位置、作用来谈了这条路,课文中还有几个自然段和丝绸之路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课文的5、6、7三个自然段写的是汉朝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经千难万险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 师:是啊,这也是开路人张骞开辟的一条生命之路。路险正是为突出人的开路之勇;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专题研究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杨巨平 提 要: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 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 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相汇合;以阿姆河为中心,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南下印度,东向赛里斯、弗里尼,有可能越过帕米尔进入塔里木盆地。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以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就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而言,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都发挥了同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亚历山大 张骞 希腊化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汉武帝之时开通,张骞功不可没。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非打开丝绸贸易的大门,而是为了实现汉武帝联合月氏、合击匈奴、开拓西部疆土、建立强大汉帝国的雄心壮志。同样,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大规模向东方进军,也并非为了得到遥远的、 朦胧的所谓 赛里斯人 (Seres)的丝绸,而是为了征服波斯帝国,并进而征服整个世界。 但历史的结局往往和历史创造者的主观愿望不相一致。汉代对西域的控制时断时续,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他的部将们所建立的希腊化王国在公元前1世纪末之前都陆续衰落,不复存在。唯有丝绸之路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继续发挥着沟通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在论及丝绸之路开通时,大多只强调张骞的西域凿空,而忽略了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所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在其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考察希腊 马其顿人的东进是如何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与延续,希腊化文明的信息是如何通过张骞传入中原的。 150 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最终目标,古典作家阿利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三世曾写信给亚历山大,愿让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以换取亚历山大的停战。他的回答是,他要的是整个波斯帝国而非其中的一部分。占领印度河上游后,亚历山大执意要向恒河流域和东边的大海进军。他误以为,这个东海是和赫卡尼亚海(H yrcanian Sea,即里海)连在一起的,他所知的整个大地都由海洋所环抱,因此,可从印度湾到波斯湾,或从波斯湾绕过利比亚(非洲)到达赫拉克勒斯石柱(the Pilla rs of H eracles,今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他就会征服全世界。见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9、185 186页。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

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第13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理解“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升观察概括水平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实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动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相关张骞出使西域增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能够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理解。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丝绸之路。 2、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3、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二、知识链接: 1、课本插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这幅图是根据敦煌壁画摹画。图中伞盖下骑马者为汉武帝,身后是侍从。跪在马前 的是张骞,他在向汉武帝行拜别礼,身后是他的随从。 2、两汉与日本的交往 古代中国对日本泛称倭。倭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汉书》记载,“乐浪海 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可能是指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这些小国中, 不少已与西汉交往。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一般认为,“委(倭)奴国”在今日本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这说明在公元1世纪,日本北九州 一带确实已与汉朝交往。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然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 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梨(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 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的僮仆都 尉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汉朝便设西域都护,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 三、前提测评: 1、两汉时,人们把现今什么地区称作西域? 2、西汉初年,西域被什么人控制? 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什么?出发地是哪里?这次出使的目的达到没有?又有何意义? 4、想一想,张骞出使西域最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四、自学、讨论、展示: 5、公元前多少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有何收获?

6、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7、公元73年,东汉又派谁出使了西域?其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8、你能说说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吗? 9、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10、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是什么? 五、我的思考和疑问 六、达标检测: 11、两汉时期,人们称为西域的地方是指() A、当时的安息和大秦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现今内蒙古地区 D、现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12、中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是()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张骞 D、卫青 1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始于()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38年 14、担任西域都护的是() A、卫青 B、窦固 C、张骞 D、班超 15、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设置 D、司隶校尉设置 16、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与西域通商 B、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C、与匈奴和好 D、设置西域都护 17、在游览丝绸之路途中,导游让大家猜测,这条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被生动、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你认为最佳答案是() A、中国是盛产丝绸的文明大国 B、西汉时,丝绸是最主要的原料 C、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盛产丝绸及其丝织品 D、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18、班超“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经营西域30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汉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19、张骞通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参 考文本)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9 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丝绸之路教学课件

丝绸之路教学课件 丝绸之路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制作 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师:今天的这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

道。(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内容) 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导读 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化出来。,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第一个内容。 (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材料题 北师大版

材料题: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出“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的史实根据。 (2)“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在汉武帝和昭君之间更倾向于哪一位?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请回答: (1)举例说明匈奴在短暂的东方生活中,对中原汉王朝构成的强大的威胁。 (2)秦朝、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各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 (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并谈谈你对“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4)请谈谈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疆(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冒顿单于对历史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