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导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以及其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怎样的时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重点讲解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等事件。
3.13《东汉的兴衰》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习目标】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知道黄巾起义。
【自主学习】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公元9年,外戚夺取政权,定国号为“”,西汉灭亡。
2.西汉宗室趁机起兵,以“”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3.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
刘秀就是。
4.光武帝治国措施:①多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③还,赦免囚犯;④,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⑤又允许北方,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光武帝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5.东汉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①人们通常使用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①当时发明的,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
②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6.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最终形成与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7.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此时势力不断壮大。
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8.创立的张角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等领导的一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
因各种原因,历史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课堂检测】(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
这一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他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3.13 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和东汉经济发展的史实,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2.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的时代特征。
3.讲述黄巾起义,了解东汉的衰落。
4.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重点难点】1.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2.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1)西汉灭亡:9年,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年,刘秀称帝,定都,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
2.光武中兴(1)措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光武帝多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山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3.社会经济发展表现(1)人们通常使用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受命治理黄河,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3)东汉时发明的,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4)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形成时间:。
(2)具体表现: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和民生困苦。
2.豪强大族势力(1)表现: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1.原因(1)东汉后期,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廷。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2.材料分析。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2.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3通过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
(一)王莽篡汉
教师讲解:“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
(二)东汉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
一、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火,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
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具体是从哪方面着手呢?
【问题探究二】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料阅读】
教师补充:光武帝还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力倡导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问题: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三。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1.黄巾起义前民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2.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3、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亡班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3.掌握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学习过程:一、导入: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58-61页。
1.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分别是?2.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史称?3.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朝政有什么影响?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4.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三、合作探究1.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试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2.同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请比较大泽乡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有何不同?四、课堂小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建立东汉衰亡黄巾起义五、达标检测1.东汉的建立者是谁()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 ( ) 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3.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C.出现光武中兴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①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③④5.黄巾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
七年级上历史部编人教版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七年级上历史部编人教版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
2、掌握“光武中兴”的内容。
3、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4、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卷:第一卷有志者事竟成—东汉的建立西汉凋谢与东汉建立:自主学习:(时间)公元______,外戚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________,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合作探究:想一想:刘秀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
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第二卷秀怀柔光武兴—东汉的兴盛合作探究:光武帝措施的实施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卷祸起外戚宦官—东汉的衰亡1.外戚宦官专权合作探究1:想一想: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应了东汉的皇权掌握在谁手中?材料一: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皇后纪上》材料二: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为阉宦而已。
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
超登宫卿之位。
于是中官始盛焉。
《后汉书·宦官列传》合作探究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奸佞小人,反倒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互助探究生成能力】
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58—59页“光武中兴〞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 ,并结合材料答复以下问题。〔分组答复 ,每组答复一个问题〕
问题1.派代表讲述王莽代汉建新的故事?〔历史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影响〕
〔3〕表现:社会比拟安定 ,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 ,史称“________〞。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开始时间:东汉中期以后。
2.原因:继位皇帝年幼 ,太后主持朝政 ,重用自己的亲戚,________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 ,依赖________除掉外戚 ,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3.影响:
〔1〕导致政治腐败不堪 ,社会混乱 ,人民遭殃。
问题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问题3.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的问题?
问题4.光武帝统治的措施、结果?
任务三:【小组探究】结合课本60页材料研读 ,相关史事 ,61页课后活动1与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掌握以下问题。
问题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问题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任务四:【小组探究】观看微课:黄巾起义。并结合课本60页“黄巾起义〞子目内容与61页知识拓展 ,答复以下问题 ,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建立:刘秀在25年称帝 ,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 ,他就是________。
3.光武中兴:
〔1〕目的:稳固统治 ,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2〕措施。
①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办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内容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分析历史事件。
2.比较法:比较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讨论法: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兴亡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东汉的兴亡过程,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举手回答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走向衰落。
习惯培养目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汉武帝和光武帝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习中的同类比较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避免重蹈西汉灭亡的覆辙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解放奴婢和清查田地户口的改革措施,增强学生关注民生疾苦的意识,培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
2.通过了解外戚和宦官专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东汉衰落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全局观念,摒弃自私自利的行为,培养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类型】问题综合解决评价课【活动方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1.情景导入,创设情景:同学们应该听过我们南阳号称“帝乡”,这个称号的来历怎么来的呢?那么我们来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东汉的建立者刘秀的故事,以及东汉王朝的兴与衰。
2.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光武中兴;3.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走向衰落。
二、问题解决,探究解决活动一:同学们,下面我们用15分钟时间,通读课本第61--65页的内容(注意结合图片),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圈划,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展讲。
(1)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乘机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刘秀在公元 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帝刘秀巩固统治的措施:措施:1.解放奴婢(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的恢复);2.清查田地户口(有利于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限制了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4)外戚和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和对东汉的影响:原因:东汉中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掌权;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东汉逐渐走向衰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质课导学案_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光武中兴。
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严重后果。
3、黄巾起义的前因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课文阅读和教师给定材料辩证认识光武中兴,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学过程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三: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放心回家。
材料四: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10余人。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光武帝的这些措施使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观察《陶院落》模型,结合课文59页内容,说说东汉社会存在什么问题?(存在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精品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材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2.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2.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马的地位极高,他被看作是龙在地上的化身,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龙马精神,龙马精神讲得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那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在汉代随着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组建骑兵的需要,良马成为了力量的象征。
这匹来自东汉的天马,正是反映了那个时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而我们今天,就将在他的带领下,重走东汉的兴亡路。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之前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基础。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史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东汉的兴亡》。
【部编版】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主题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题:文治兴国,腐朽亡国【课标内容】(2011年版课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材分析】1、内容:本课讲述的历史史实---西汉后期及王莽“新”朝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光武中兴”局面的呈现。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使之名存实亡。
2、地位:刘秀夺取天下建立东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的再次繁荣。
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时期,因此该课内容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节课。
3、作用:从秦灭六国出现了统一的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再到东汉,又经历了一个由盛及衰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分析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但是中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热爱课堂。
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主题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文治兴国,腐朽亡国。
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治兴国,腐朽亡国。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赛课导学案_2

生:为地方官吏撑腰,不畏权贵。
师:光武帝连姐姐的面子不给,对那些贪官污吏更是毫不留情。早在刘秀与赤眉军作战时,就下诏严格约束部将不准残杀百姓,如果有官吏敢残杀流散在道路上的妇女儿童,以大逆不道罪论处。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生: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师:这有什么好处?
生:节省了财政收支,极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师:有同学听过“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吗?(请学生讲述)
生:请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豢养家奴赵彪,作威作福,横行无忌,调戏妇女,残害百姓,被洛阳令董宣就地处斩。湖阳公主怒责董宣以下犯上,并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吩咐左右当公主的面责打他。董宣不为所动,斥责公主纵容家奴任意杀人,国家法律无用,并且用头猛撞殿中大柱。光武帝认为董宣的话很有道理,但为了保全皇室面子,要求其向公主扣头认罪。董宣不从,用力撑在地上,挺着腰,硬着脖子,死也不肯低头。刘秀对董宣说:“你真是个强项令(硬脖子令)”
柔道就是以“柔术”治天下,特别是统治者爱惜民力,以民为本。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什么学派的思想主张呢?
生:儒家以“仁”治国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经过光武帝的统治后,天下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呢?
展示画像砖图片:“执帚奴婢”“井盐图”“渔猎耕稼图”
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师:明代王夫之对光武帝进行盛赞: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我们把光武帝统治出现的局面称之为“光武中兴”。(光武是刘秀的谥号,中兴即复兴汉室,光复汉武帝之强盛的局面)
师:在民族问题上,为了应对北方的匈奴边患,汉光武帝一改西汉初年强硬的民族政策,省并了部分北方边郡,将吏民迁入内部。(展示地图)
这个措施有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
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二、自主预习
1.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三、合作探究
1.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修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四、随堂演练
1. 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
A. 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2年
C. 公元9年 D.公元25年
2.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 社会比较安定
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 人口增加
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
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 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5.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 9
2. 25
3.外戚、宦官
4.184
三、合作探究
1.
四、随堂演练
1.D
2.D
3.D
4.C
5.C
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