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九章 提纲
[教育学和心理学] 【专业知识】教育学考纲第九章
[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教育学考纲第九章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一)班主任的历史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二)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如下:(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三)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四)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五)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第二节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一)先进生工作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二)后进生工作1.后进生的概念和特征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1)不适度的自尊心(2)学习动机不强(3)意志力薄弱2.后进生的教育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三、班会活动的组织(一)班会及其特征和种类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九章 教学(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九章教学(下)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即因材施教)个别教学制的优点: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特长、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个别教学制的缺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二)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称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机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中国采用班级上课京师同文馆班级上课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班级上课制优点:可以对学生集体教学班级上课制缺点: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指导,不里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道尔顿制诞生于道尔顿中学道尔顿制,教师不在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是才请教师辅导。
(四)分组教学制1.能力分组(尖刀班与普通班)利:因材施教弊:区别对待,学生定位不清2.作业分组(同班分方向)(五)特朗普制即大班上课(公共课),小班研究(专业课),个别教学。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导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按教学任务可分为:1.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2.单一课和综合课按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结构新授课技能课复习课综合课:1.组织教学2.检查与复习3.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作业又称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2.参观参观一般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3.讲座4.辅导教师给予引导、其实、咨询和指点三、教学工作的基本关节(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学期教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备好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九章)
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 被试。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 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 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 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 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 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 等。每一个属性可分为6个等级,合计180项,然后把 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分类表的一个小 项下作为得分。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得分在其全部表述 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便是儿童在该阶段的道德判断水 平。信度达0.68~0.84。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越 来越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 用,并且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主张个性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当今的学校德育应该结合学生的时代特 定因时因地进行。
德育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同时又需要更多地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 发展理念,有开阔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理 念,更好地对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予以必 要的、恰当的引导!
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科尔伯格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上形成自 己的道德教育观点
1、德育的首要任务: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培养明 辨是非的能力。 2、德育的发展性原则:儿童的道德发展有阶段性, 德育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 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发展。儿童的道 德发展必须依次经过各个阶段,但不是所有儿童都能 达到最高阶段。尽管不能跨越各个发展阶段,但儿童 总是喜欢超越自己已有的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道德 判断水平。因此要为儿童提供下一个阶段的模式,以 利于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 3、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开展各 种道德教育活动,提供略微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社会 道德问题让他们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 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
教育学第九章
D.有详绅的班级管理觃定
E.一定的组细结构
【答案】:ABCE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例题·论述题】
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 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总结:本章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少,
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是班主任的职责任务和 主要工作内容。
THE END 谢谢 观看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二)后进生教育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丌高、学习成绩 暂时落后、丌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 概念,运用时应谨慎。 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1)丌适度的自尊心。
(2)学习动机丌强。
(3)意志力薄弱。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2.后进生的教育
做好后进生教育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 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例题·选择题】 讪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 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
C.少先队
D.班集体
【答案】 D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例题·多项选择题】 [2008年真题] 一个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有( A.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B.明确的共同目标 C.集体成员间平等、相容的氛围 )。
_________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答案】 班主任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觃工作
(一)了解学生 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斱法: (1)观察法: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斱法 (2)谈话法。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4)调查访问: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与题调查。
教育学第九章重点
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P300识记二、教学方法的分类P301~307比较流行的教学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形态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二)行为主义分类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三)主体性分类1.提示型教学方法2.自主型教学方法3、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四)层次分类 1.操作性教学方法2.原理性教学方法3.技术性教学方法第二节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一、教学策略概述(一)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概念P308识记教学策略(广义的)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
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授方式、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简单方式和混合方式。
(二)教学策略的类型P309识记学习策略、教授策略和教学策略。
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内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第6,9,10章重点教育学复习提纲(答案版)
1.什么叫德育?德育的外延包括哪些内容?德育具有什么功能?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外延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2.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哪些?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2.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本教育3.理解掌握小学德育的各种方法?1.说服教育2.情感陶冶3.榜样教育4.实际锻炼5.表扬与批评6.奖励和惩罚4. 什么叫智育?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有哪些?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主要任务和内容: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根本任务: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
5.什么叫体育?学校体育有哪些基本特征?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
基本特征:教育性、技能性、娱乐性6.怎样做好卫生健康工作?1.进行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2.建立各种卫生院保健制度3.开展“少先红十字会”等专项活动7. 什么叫美育?美育具有哪些功能?学校美育的任务有哪些美育: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的功能:1.美育的直接功能——育美2.美育的间接功能——育德、促智、健体的功能3.美育的超越性的功能学校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8.什么叫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有哪些具体表现?教育美育: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具体表现:①教师你里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②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
③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和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
《教育学》讲义第九章
教育学讲义第九章识记:教学方法概念的含义领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互制约的关系领会:流行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及每一类教学方法及每一类教学方法分类下的若干种具体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P300识记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教与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采用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P300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被动的,一旦被选定之后,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制约甚至决定作用。
一切教育现象、教学过程得以形成的基点就是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不是内容而是目标。
教育教学过程是以目标为基点的“目标—内容—方法”的教育学范畴体系构成的。
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目标和内容分别制约着方法,而“目标—内容”关系则决定着方法。
P301~307比较流行的教学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形态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通过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这类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特点,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保障,与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既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
(一)学校的课程实践 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五个层次: 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
——专家学者设计和倡导的课程 专家学者设计和倡导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政府采用和推行的课程 政府采用和推行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学校实际实施的课程 学校实际实施的课程 ——教师规划并在课程实际实施的课程 教师规划并在课程实际实施的课程 ——教师规划并在课程实际实施的课程 教师规划并在课程实际实施的课程
2、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 、
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作用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形成品德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
任何一个人就其知识来源来说有两个方面: 任何一个人就其知识来源来说有两个方面:间 接经验与直接经验。 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 识成果,是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 识成果,是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大多 表现为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 表现为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 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 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学生的知 识来源也是如此, 识来源也是如此,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学习是 相互作用的。 相互作用的。
第一节 教育实践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 教师专业实践
第一节 教育实践的基本认识
一、教育实践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二、教育实践的基本结构
一、教育实践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从哲学的高度看, 从哲学的高度看,教育是一种有着特定 目的、功能和结构的社会实践活动。 目的、功能和结构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 一种实践活动,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 一种实践活动,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 理念、理论及其支配下的一套规则、制度, 理念、理论及其支配下的一套规则、制度, 而是主体在一定目的和观念支配下“实际 而是主体在一定目的和观念支配下“ 践行”的活动过程。 践行”的活动过程。
教育学中学班第九章
(2)榜样法
含义:
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 具体方式: 伟人、教育者、同伴 基本要求:
① 选好榜样;
② 激发敬慕之情; ③ 启发诱导; ④ 引导学生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7.02.2019
17
(3)锻炼法
含义:
参加实际活动
具体方式: 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基本要求: ① 严格要求; ② 调动主动性; ③ 注意检查和坚持。
4、模式存在不完善之处。
27.02.2019
24
大教育家陶行知在育才小学任校长时,见学生王友 用泥块砸同学。陶先生斥止后令其放学到校长室见他。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在门口守侯。陶先 生便从口袋掏出一颗糖果:“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 时到了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刚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 出一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住手时, 你就立即不再打同学了。”王友正不知所措,陶行知掏 出了第三颗糖果:“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 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 气。”当陶行知说到这儿王友就哭了:“先生,我错了, 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的笑 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说:“你能认错,我再奖给你 一块糖果……”。 对于犯了错的孩子,不是批评训斥,更没有打板子 以示惩戒。而是想法设法找理由先奖其四个糖果。陶行 知先生这种“精神糖果”教育法,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27.02.2019 22
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把道德情感的培 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 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理论假设
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教育即学会关心。 3、道德教育设身处地、补充情境;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九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第九章、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1、教育研究的内涵、性质、类型(1)教育研究的内涵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三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2)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究具有价值型(研究人的价值)、文化性、主体性研究:创造知识、整理知识(3)教育研究的类型①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教育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②根据方法论不同,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③描述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④调查范围:综合调查、专题调查(4)本质特征创新(5)最终目的改进教育现状。
促进教育发展2、教育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方法:观察研究法(最基本最常用,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分为直接观察间接观察)、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到研究)。
文献检索式贯穿始终的。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
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定量研究(相关法、调查法、实验法)是基于数字和量表的研究。
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研究,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分析、考验。
是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过程:(1)选择研究课程;(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定研究计划;(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5)整理与分析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备:(1)选题必须有价值(2)科学的现实性(3)明确具体(4)新颖、有独创性(5)可行性◆研究计划:是研究工作进行之初所做的书面规划,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研究实施的蓝图,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
3、教育改革含义、作用◆含义: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4、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向学校、教师、教育实践回归(1)研究背景的现场化(2)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5、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作用:(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3)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6)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形成学校办学特色6、掌握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叙事、随笔等反思性、质性研究方法。
《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
《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知识点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2、德育的意义p1473点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 1514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第二节德育过程知识点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 1564点●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p154 155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知识点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 1585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3、举例说明疏导性原则p157(1)该原则的含义(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3)举例说明4、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p157 158(1)该原则的含义(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5、因材施教原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贯彻之?p158(1)该原则的含义(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当代教育学讲授大纲第九章
当代教育学讲授大纲第九章当代教育学讲授大纲第九章9.当代学校德育9.1.道德、品德与德育9.1.1.道德与德育道德特点与德育:道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德育: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
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道德类型与德育: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道德层次与德育: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德育包括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
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9.1.2.品德与德育品德: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情感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感;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教育学(9-10)
第九章 教学
七、教学方法 ㈠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涵了 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㈡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关系和信息交流的 教学方法的分类( 方式): 方式): 1、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讲授、提问和论证。 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讲授、提问和论证。 2、师生相互作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师生相互作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发现学习、个人阅读学习、家庭作业、网络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发现学习、个人阅读学习、家庭作业、 学习。 学习。 4、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实际考察、研究性学习、临床实习。 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实际考察、研究性学习、临床实习。
第九章 教学
㈣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1、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2、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3、对学习资源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 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拓展 2、在新的视野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
㈣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225)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225)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讨论法 5、实验法 6、练习法 7、参观法 8、实习作业法
第九章 教学
八、教学组织形式 ㈠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 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 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 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含着特殊的师 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等。 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等。 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 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 全班上课; 班内分组教学; 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 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 和课程, 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 制度。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并基本确定下来, 制度。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并基本确定下来, 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完善。 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完善。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九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 00405)第九章教育方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教育方法第三节德育方法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一、启发式与注入式(一)启发式1.基本含义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更多的是一位“引”师,引导学生去思考。
第二,在学生观上,学生是有待唤醒的独立个体。
第三,在教学效果上,居发式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能力。
(二)注入式1.基本含义注入式就是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传递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以听讲、记忆为主,“注入”是形象的比喻,比喻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就像一个注入容器的过程,学生是一个被接受的容器。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二,在学生观上,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客体。
第三,在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注入式方法没有协调处理好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教和学等关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活动变成单向的灌输,在某种意义上,算不得真正完成了教育过程。
二、接受式与发现式(一)接受式1.基本含义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为主,以理解、掌握等思维活动为主。
接受学习理论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主要思想第一,教师观上,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辅助者。
第二,学生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三,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接受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
(二)发现式1.基本含义发现式教学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自身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发现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布鲁纳,发现式教育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
2.主要思想第一,学生观上,学生是一个主动发现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育学——第九章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
学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主要任务: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写出计划。
主要内容: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 学的活动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
一、教学方法
4)读书辅导法 优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自学能 力;弥补教师讲解不足;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领域等。 注意:教师要指定适合的读物;因人而异提出明确要求;交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类型 2.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其深化; 2)参观法 打破了课堂与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活动中受到生动实际的
一、教学方法
2)谈话法 优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与判断;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 的个别差异性,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方法,提高教学 效率。
缺点:只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不适用于从不知到知。
一、教学方法
3)讨论法 优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促进学生的交往,促使学生掌握各种社会技能。 缺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 立思考能力。不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群体。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三)贝尔——兰喀斯特制 又称为“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 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
差的学生。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第九章:学校德育1、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纪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原理与实践。
2、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3、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学、其他各种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与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校网络、学校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
4、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思想品德评价法。
5、学校德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②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有害的方法。
③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6、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趋势:①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
②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综合化③学校德育形成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④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⑤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7、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表现为“三重三轻”“四个不能”“三个影响”。
三重三轻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四个不能”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德育规律的开展工作,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德育内容不适应社会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及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农密切结合起来。
”三个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德育必须正视和解决一系列问题;大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德育途径还没有形成合力;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实用、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的针对性差,实效性不高。
张跃刚教育学09第九章自己打的可直接打印
张跃刚教育学09第九章自己打的可直接打印第一篇:张跃刚教育学09第九章自己打的可直接打印第九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1、班级: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2、班级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1)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2)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3、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4、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5、班级管理的功能是什么?(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6、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7、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8、班主任的职责有哪些?(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4)关心学生课外活动;(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6)负责联系、组织和协调科任教师;(7)做好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奖励工作;(8)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过程和原则1、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2、班级管理计划:是指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目标及相应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谋划。
教育学第九章重点整理版
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①社会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一、德育目标;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同时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内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1. 学生的年龄特征、智能发展状况、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
2. 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师自身条件。
4. 教学环境和条件。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65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选择题)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发现学习法、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四、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夸美纽斯P177 优点局限性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68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含义:一种集体教育形式。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进行集体教学。
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现代班级授课制下课的类型与结构(选择题)课的结构:课的具体组成部分及各部分顺序和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系统。
复式教育:(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将多年级学生编在一间教室,由一位教师分别使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教学组织形式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和辅助形式是什么?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层教学(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小组合作学习。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2)班级授课制:优点:教学效率高,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3)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4)道尔顿制: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5)特朗普制:第三节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简答题)第四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概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功能:诊断、激励、反馈、导向、鉴别二、教学评价类型:1. 依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 以评价的参照标准来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三、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第七、八章教学一、填空题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4、教学工作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形式。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
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二、名词解释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三、选择题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A、演示法B、实验法C、练习法D、讲授法5、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D)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D、夸美纽斯6、课的类型按任务一般可分为(B)A、讲授课和复习课B、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1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A)A、中心环节B、起始环节C、终止环节D、一般环节附加(三)常用的教学方法……简答题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简答题(讲授法教学应注意什么?★)概念: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的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b.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c.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谈话法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优点:a.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作出调整。
基本要求:a.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有启发性、形式多样;c.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小结。
(3)讨论法概念:是全班或者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运用此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年级运用较多。
优点: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要求:a.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b.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c.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概念: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a.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c.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d.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
(1)演示法概念: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a.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b.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c.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d.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参观法概念: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a.能够使教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b.更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基本要求:a.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b.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c.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Ps: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1)练习法概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此法是中小学各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要求:a.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练习的题目要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c.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d.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e.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实验法概念: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独立进行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优点:a.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b.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c.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基本要求: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
(3)实习作业法概念: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者课外进行实际的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此法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优点: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a.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b.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c.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者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
(4)实践活动法概念: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此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者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