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 霜叶红于二月花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文章结尾点明本文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卒章显志。

4.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共2题;共2分)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的论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21分)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及答案(优质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及答案(优质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及答案(优质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及答案(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指出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人恒过∕国恒亡D、发于声∕舜发于畎亩之中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曾益其所不能。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于市(市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阻塞,不顺畅)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国外)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判断动词)4、对选文第三自然段内容要点概括正确的是[ ]A、人只有处于困境才能有所作为,国才没有忧患。

B、人若处于困境,国处于忧患,就一定要灭亡。

C、人若经常处于困境,就无法发挥才能;国无忧患则往往会遭到灭亡。

D、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会遭到灭亡。

参考答案:1、B2、C3、D4、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及答案(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及答案选择题:1、选出意思相同的一项:(D)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XXX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则无敌,国恒亡。

2、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D)A.XXX发于畎亩之中。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选出用法相同的一项:(B)A.困于心皆以美于XXX。

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XXX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4、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B)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B.XXX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及XXX过寻阳。

D.征于色,发于声;XXX发而幽香。

5、解释错误的一项:(D)A.XXX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过去)6、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C.XXX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7、意思相同的一项:(A)A.XXX发于畎亩之中,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

C.行拂乱其所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XXX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XXX,字子舆。

C“XXX举XXX”是指XXX隐居在海边。

当时的XXX认为他有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读作“fú”,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读作“bì”。

改写】XXX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字是XXX。

C“XXX敖举于海”是指XXX隐居在海滨。

当时的XXX认为他有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一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

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

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

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翻译:居住在天下广阔的地方,担任天下正义的位置,走天下大道。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及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在忧患中出生,在安逸中死去。

2、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耳。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生活在天地之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只求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3、故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翻译:所以说: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虑,不了解我的人问我追求什么。

4、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人生在世,不能因为富有而放纵,也不能因为贫穷而动摇,更不能因为权势而屈服。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人展现出人类美好的品质,不表现出人类恶劣的行为。

小人则相反。

6、丈夫XXX之内,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奋斗。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志向远大,为了天下百姓,不得不努力奋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⑤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⑥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⑦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⑧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⑬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

④管夷吾举于士:被动句,倒装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3、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困于.心皆以美于.徐公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4、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及鲁肃过.寻阳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C、行拂乱其.所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C.所以..兴隆也..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吴广以为然.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______②内侍请上易衣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3〕乙文中的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

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同“弼”,辅佐;换;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知错能改【解析】〔1〕此题考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才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②句意为:内侍请皇上换衣服。

易:换。

〔2〕此题考察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展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假字,同“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④举于士.:⑤所以..动心忍性:⑥降大任于是.人也:⑦举于版筑.之间:⑧必先苦.其心志:⑨劳.其筋骨:⑩饿.其体肤:⑪空乏..其身:⑫动.心忍.性:⑬人恒过.:⑭入.则无法家拂士: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士:①管夷吾举于士: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发于声: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征于色:④生于忧患: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④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

②成:讲和,和解。

③罢:同“疲”,疲惫。

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困苦”?A. 忧患B. 安乐C. 劳其筋骨D. 空乏其身2. 文中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其中“畎亩”指的是什么?A. 田野B. 山林C. 河流D. 宫殿3. 以下哪个句子表示“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成长”?A. 人恒过,然后能改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 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想表达什么?A. 人们在忧患中出生,安乐中死亡B. 人们在忧患中成长,安乐中衰亡C. 人们在忧患中生活,安乐中度过一生D. 人们在忧患中奋斗,安乐中享受成果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忧患2. 劳其筋骨3. 恒过4. 拂士5. 安乐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舜发于________之中,傅说举于________之间,胶鬲举于________之中,管夷吾举于________,孙叔敖举于________,百里奚举于________。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人恒过,________;困于心,________,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而后喻。

五、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内容,并阐述作者的观点。

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⑤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⑥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⑦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⑧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⑬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⑤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⑥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⑦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⑧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⑬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士:士卒 B饿.其体肤饿:使……饥饿C.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D.因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B.孟子的说理散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C.孟子认为,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土,外部没有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C.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强”,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亩之中B.人恒过,然.后能改烨然.若神人C.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人则.无法家拂士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首段连用六个事例,对比鲜明,排比的句式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首段阐明了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道理。

D.第二段由个人说到国家,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C.所以动心忍性.性:性格D.征.于色,发于声征:征验、表现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楚王问其故.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言和而.色夷D.人则.无法家拂士得之则.生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初中语文练习】《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

【初中语文练习】《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一、课内阅读:(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二)(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 劳其筋骨 / 无案牍之劳.形C. 曾.益其所不能 / 荡胸生曾.云D. 百里奚举于市. / 愿为市.鞍马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 必先苦其.心志 / 其.如土石何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人不知而.不愠D. 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画横线字的意思。

苦其心志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入则元法家拂士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标出两处即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文中第1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

答:*三、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一些格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纨绔少伟男。

(写出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得梅花扑鼻香。

(写出上句)宝剑锋自磨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句)*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发展空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给下列画横线字注音并释义。

(1)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2)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3)食不给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2.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选一个角度,谈谈对范仲淹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八指被任用。

【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

【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

11、【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排比。

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举例论证。

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答: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

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答: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答: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答: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⑤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⑥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⑦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⑧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⑬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

④管夷吾举于士:被动句,倒装句。

⑤孙叔敖举于海:被动句,倒装句。

⑥百里奚举于市:被动句,倒装句。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倒装句。

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倒装句。

六、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解析】A志向;名作动,做标记。

B违背,不顺;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C兴起,被任用;显露,流露。

D常常;常常。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解析】D连词,表并列。

3、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困于.心皆以美于.徐公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解析】A在;比。

B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C助词,表停顿;助词,……的(人)。

D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B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及鲁肃过.寻阳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解析】A将要;带领。

B中间;中间。

C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经过。

D显露,流露;开放。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解析】D过:犯错误。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解析】A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D介词,给;介词,比。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舜发于.畎亩之中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C、行拂乱其.所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解析】A从;从。

B所以;旧的知识。

C代词,他的;表反问语气。

D表顺承;表修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C.所以..兴隆也..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吴广以为然.【解析】A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B助词,的;助词,的。

C用来;……的原因。

D这样;正确。

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