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理论和代理理论探析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研究与探讨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分支之一是委托代理理论,它是研究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的主流.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契约设计的基本动因.信息不对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代理人很清楚他的决策(努力等)如何影响所观察的业绩,而委托人对这种影响并不确定,这时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最早对信息不对称范畴加以规范和分类的是阿罗(ArrowK.),他将信息的不对称性按照以下两种标准划分:一是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产生于契约行为发生之前的信息称为事前不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由契约签订后无法观测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对称信息,称为事后不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的内容:包括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两类.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委托代理22口广州刘进关系定义为一种企业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会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①所有者和经营者;②股东和债权人;③企业与非投资的利害关系人,例如雇员, 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影响着企业代理链条上的全部委托代理关系,所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代理问题.企业经营者代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营者直接侵蚀所有者的财富;其二是,经营者不尽心尽力为增加所有者的财富而工作.因此存在着代理成本,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代理成本定义为三部分的总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契约损失.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是不完全契约,在此情境下,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必须进行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调整.剩余索取权则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要求权.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总收入肯定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因此,不可能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工人均以自身投入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得有人分享一个不确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剩余.剩余可能是负的,那就意味着以投入来承担损失,所以,分享剩余索取权就意味着分担企业的风险.法玛和詹森(1983)认为,在企业内部,解决经理人的代理问题有两种途径:其一,经营权和控制权分离,并且由所有者掌握控制权.其二,是分配给经营者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即承担风险), 让其承担决策的一部分财富效应.与经营者业绩相联系的报酬契约(如股权激励)就属于这一类.控制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分类,企业经营者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两种行为.一般认为企业经营者都有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即避免向那些期望收益很高,符合所有者长期利益, 但风险很大的项目投资;同样,出于对自己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关注,经营者还会避免那些预期收益高,但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当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过大风险时,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会更加突出,从而导致短期行为问题.人力资本理论以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为代表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对人自身生产能力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中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周其仁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合约.企业合约在事前没有或不能完全规定各参与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研究与探讨利和义务,而总要把一部分留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加以规定.企业合约的这个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组织包含着对人力资本(工人,经理和企业家)的利用.周其仁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指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的产权残缺会使这种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部分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探讨将经理人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产权化以取得同实物资本相当的分配权利,以此来解决企业经理人的激励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企业内部的独立要素所有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工人),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因而对人力资本的使用只能采用激励的方式而无法对其进行”压榨’——即使是奴隶主也不能无视奴隶的积极性问题(周其仁).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适当分配来解决激励问题时无法使管理者和工人同时享有剩余索取权,企业的收益分配必须在不同成员的积极性之间做出取舍.一方面,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努力程度比企业其他成员更加难以监督,或者说“监督监督者”的信息成本过于高昂,管理者获得剩余索取权以实现自我激励; 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经营决策行为对企业价值起决定作用:这表明降低管理者的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高于降低工人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企业合约的非对称性安排意味着适度放弃对生产成员的激励而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管理者以提高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此时将产生较少的“总”激励损失:因为这样安排下工人自我激励的弱化可以通过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而如果工人索取剩余,管理人员的自我激励损失就不可能由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对于非人力资本的提供者资本家而言,由于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可分离性,因而这一资本具有抵押功能,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其他成员提供保险而成为企业内”天生的”风险承担者,这表明资本家相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更好的积极性做出最优的风险决策.对比之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失败的成本由别人承担,而成功的收益自己占有.同时,非人力资本由于可与所有者分离因而更容易被他人滥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受益.上述分析表明,如果负责经营决策的管理者是没有非人力资本的,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剩余索取者(风险承担者),而经营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他总是握有相当的”自然控制权”.保证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对应的最理想状态是,管理者自身又是一个资本家,在现代企业情境下,对于经理人的激励合约的设计就成为了关键.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股权激励合约通过授予经理人股权使得人力资本取得了物资形态,这将促使人力资本取得和非人力资本相同的”风险抵押功能”,从而确保经理人经营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最大程度地和他所掌握的控制权相对应,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匹配并解决经理人的激励问题.激励理论管理学激励理论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管理环境为依托,以人的需求为基础,侧重对一般人性的分析. 按照研究侧面的不同和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管理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多因素激励理论,强调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二是行为改造理论,激励的目的是要改造和修正人们的行为,希望将环境设计技术与道德抑制结合起来,使激励形式多样化.三是过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将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四是综合激励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作用的状况.这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方式的多样化,机制的系统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重点介绍美国学者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的期望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美国tL,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为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且该成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估经营者的期望值.(1)与工作绩效无关的固定合同收益,如固定工资,福利等,期望值=1;(2)合同确定的与工作业绩相关的未来收益,如依据任务完成情况的提成,奖励,晋升等,业绩的实现除与个人才能有关外,受到企业内外诸多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影响,属于风险收益,期望值≤1;(3)激励契约以外的间接收益,如社会声望,政府嘉奖,自有人力资本的社会价值提升等,是更加不确定的风险收益,期望值≤l.激励力与效价和期望值呈正相关,可通过增加效价或期望值来提高激励力.相对来说,效价是企业可控的,而期望值是企业不可控的,较为复杂;效价影响期望值.我们了解经营者目标效用和主导效用,设计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的自身资源,超出企业自身能力的激励,效价虽高,却大大降低了期望值,产生的激励力可能不会增长反而下降,因为决定激励力大小的效价和期望值是人的经验的主观心理判断,受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最广为人知的激励理论恐怕要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马斯洛是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栖身之地,性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同时能保证生理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 实现理想的需要.是一种要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的内驱力(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在激励方面,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励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
契约理论详解
大的利益
契约的分类:
1
完全契约与不完全 契约:
完全契约:缔约双 方对契约条款产生 争议时,第三方能够 强制其执行. 不完全契约:又称” 完整的不完全契约”
2
显形契约与隐性契 约: 隐性契约又称默认 契约,是用以阐述 雇主 和雇员之间 各种书面的心照不 宣的复杂协议的契 约.
3
自我履约协议和第 三方履行契约: 自我履约就是契约 不会由政府或第三 方来强制执行; 当契约的自我履约 机制失效时,即引 入来自契约外的第 三方的干预
交易完成后 契约终止
古典契约
标准化的契约
法院裁决 自动履行机制
局限性
忽视了经济外部性问题 忽视了垄断问题 强调契约当事人之间的自由选择 和平等地位 强调契约的个别性
新古典契约理论
古典契约 新古典 契约 现代契约
瓦尔拉斯的卖者喊价模型
埃奇沃斯的重定契约理论
阿罗——德布鲁范式
实质:企业与个人都能 满足自身目标的最大化而处 于均衡的状态之中,市场机 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保证。 卖者喊价机制 (tatonnement):是实现交 易或有效契约的一种预备性 价格价格或数量调整过程。
新产权理论
通过某种机制来保护事前的投资 激励,称为新产权派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契约理论的形象描述
前者聘用后者代表他们履行某些服务 后者行为影响到前者的福利 委托人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股东与经理 老板与雇员 发现的问题 1、显性与隐性 代理人
契约理论
会计在企业契约签订和履行中所起 的作用是什么呢?
第一,企业会计通过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计 量和归集,得出对利益相关者有用的财务 信息,而财务信息在信贷契约和补偿契约 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无论是信 贷契约还是补偿契约,财务信息都是契约 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第二,这些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地位与作 用,会导致管理者会计选择的投机性。由 于管理者与所有者、管理者与债权人委托 代理关系及利益冲突的存在,会计提供的 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而管理者通常处于信息 处理的有利地位,因此,管理者通过会计 政策和方法选择进行投机的动机和条件都 是存在的。
企业的契约本质 一个契约就是一个承诺,共同的期待,共 同的理解。每一个参与者向组织贡献他们 的资源,作为交换期待得到组织的回报。
表1 各种契约参与者的贡献与权力表
参与者类型 股东 管理者 雇员 供应商 消费者/ 消费者/顾客 信贷机构 政府 审计机构 贡献的资源 股本 技能 技能 产品、服务 现金 借贷资金 公共物品 服务 所获权利(回报) 股息 薪水、红利、津贴 薪水、工资、津贴 现金收益 产品、服务 利息、本金 税收 收取审计费
会计系统的职能是什么? 在契约理论下,如何应用会计实务? 会计在企业契约签订和履行中所起 的作用是什么? 契约的主体投资者、经理和审计人 员与会计系统如何相互作用?
会计系统的职能是什么?
会计的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比较 2、会计监督职能: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全 过程综合监督和督促
补偿方法: 大部分的补偿涉及基本工资、短期激励和 长期激励。 基本工资——行业正常水平+ 基本工资——行业正常水平+管理者的特殊 技能 短期激励——一系列财务绩效目标 短期激励——一系列财务绩效目标 长期激励——公司长期增长+ 长期激励——公司长期增长+成效长期激励 的目的是平衡短期激励 (3 —7 年)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与个体之间时刻发生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行为靠社会契约来协调。
经济社会中的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是根据某种契约来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的行为。
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效用时,它们就成为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内容。
然而,这些契约如何达到,其效率如何,它们的经济效用如何得以改进和受到了怎样的限制等,这些都是委托-代理理论关心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6.1 委托——代理的基本概念1.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 relation)的概念最先源自于法律。
在法律关系中,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项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就发生了。
A称为委托人,B即为代理人。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代理人)以另一个人(委托人)的名义来承担和完成一些事情,更通俗地说,就是委托人出钱或付出相应的代价请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现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委托-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如今,委托-代理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它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前后,市场参与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具有相对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也可以这样说,委托-代理是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关系:代理人(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一方)因为相对信息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契约理论——精选推荐
1、,参考相关资料,总结形成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
2、学习思路为:首先界定名词术语;其次进行理论综述;第三,评价理论观点;第四,提出自己的理解;第五,对相关实践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性建议。
第一章契约理论(2)代理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道德风险防范与委托权安排)实践问题: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员工工资与企业收益分享的制度安排。
2010补充:契约理论的分类,发展沿革、理论运用领域如企业融资等;。
一、契约理论契约也叫做合同、合约或协约。
在现代法律经济学的角度看,契约就是资源流转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规定了交易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或限定了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它是指至少两个人或至少两方面之间达成的某种协议。
契约安排是市场交易的前提,是现代契约理论最基本的原则。
契约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由完全契约理论发展到不完全契约理论, 引入了不完全理性假设, 这个过程中不断和实际生活相符合。
在科斯的经典文章《企业的本质》问世之前, 理论研究中一直认为企业交易是无摩擦和无成本的, 科斯在他的理论中将企业理解为一种不同于标准的市场交易的契约, 从而开创了契约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科斯之后人们对契约理论的研究按两个方向发展。
第一个方向是“完全契约理论”, 其核心是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代理人“说真话”和“不偷懒”。
这个机制认为可以将所有的可以预见到的或然事件都涵盖在其中, 是一个不需要再谈判的完全合同,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为阿尔钦、莫里斯、格罗斯曼和张五常等。
第二个方向是威廉姆森和哈特等人提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
完全契约理论是以人的完全理性、完全信息为基础,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签订合约,不存在外部性,不需要交易费用,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市场的价格反应出来。
然而,这样的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中难以成立,因为契约人是有限理性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且信息的获得也是有成本的。
放松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这就是不对称条件下的契约理论。
代理理论的综述
文化经济一、代理理论的理论起源西方的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重点在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安排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之先河由科斯(Coase,1937)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 、威廉姆森(Wiliamson,1975.1980) 、克莱因(Kleinetal,1978)、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 1979) 、利兰和派尔(Leland and pyle,1977),罗斯(Ross,1977)等其他学者加以扩展。
这一派理论的宗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
虽然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研究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其实质是企业要在纵向一体化和现货市场购买之间做出选择。
当企业决定扩大企业规模而非在市场上购买时,他不得不雇用一个负责该项生产的管理者。
这时企业业主面临如何监督激励管理者的问题。
二、代理理论的发展代理理论的发展总共分为三个阶段:团队生产、代理成本、委托—代理理论。
1.团队生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
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所谓团队生产是指: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部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中国的形象说法: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正由于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又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量,因此也就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这就引出一个偷懒问题: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因而监督者还必须是企业的所有者,否则监督成本过高。
由此,古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同时是管理者和监督者)就应运而生了(张维迎,l995)。
契约理论综述
综合管理MAN A GEMENT契约理论综述□周燕廉莲(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即契约理论三个分支: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它们的共同主旨就是: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总和”。
本文通过对企业契约理论分析,从而总结出企业契约理论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1.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一种主流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即契约理论三个分支: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它们的共同主旨就是: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总和”。
企业契约理论的共同主旨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契约理论,一般认为由科斯(1937)开创,之后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威廉姆森(1975,1980)、詹森和麦克林(1976,1979)、张五常(1983)、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1989)、哈特和莫尔(1990)以及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等学者加以发展。
本文将契约理论划分为三部分: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这三个理论分支之间既有不同,又有联系。
1.1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开创了企业契约理论的先河。
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是基于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即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科斯认为,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比较。
由企业来组织生产的最主要成本包括决定何时、何地、如何生产的管理成本、资源错误配置导致的成本以及由于员工缺乏激励产生的成本。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时候,企业的规模就会扩大;而当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就会缩小。
新制度经济学讲义契约理论PPT课件
05 契约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方向
契约不完全性的挑战
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双 方难以完全了解对方的情 况,导致契约不完全。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契约 难以完备,包括谈判、签 订、执行和监督等成本。
未来不确定性
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双方 难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 情况,从而难以在契约中 明确规定。
契约理论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 织提供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 易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
契约理论有助于揭示不同经济环 境下契约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为 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
持。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契约理论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 遇,需要不断拓展和完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契约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如心理 学、社会学和法学等,以更全面地揭示人类行为和经济活动的内在机制。
契约的执行与违约
要点一
总结词
契约的执行是保障各方权益的关键环节,而违约则可能导 致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契约的执行是保障各方权益的重要环节,通常需要通过法 律手段来执行。如果一方违反了契约条款,另一方可以寻 求法律救济。为了减少违约风险,通常会设置违约金等约 束机制。违约行为可能导致多种后果,如赔偿损失、信誉 受损等,甚至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契 约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契约的履行。
契约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企业治理、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等 领域。
契约理论的重要性
契约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制度 安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揭示了市
场经济中交易的内在结构和机制。
契约理论对于政策制定和实践指导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政府和企业提供 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
契约理论和代理理论探析
契约理论和代理理论探析一契约的不完全性1 契约不完全性的概念契约条文不清晰、模棱两可或没有书面的调解有关分歧的条款,契约双方的本意就可能不易复原。
当契约条款有一个不清晰的外延时,契约就是模糊的。
契约本可以允许再协商以避免“总体不公平”,但是没有就此步骤做出规定。
当一个条款可以调整成几种情形,但又不能明确具体哪一种情况时,它就是模棱两可的。
假定一个制造商无条件地同意生产一定数量的燃料,后来油价如此大幅度地上升,以致履约将面临损失。
①同时,契约中包括“间隙”。
考虑一个租赁契约,该契约规定租借方以其毛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的形式付租金。
如果条款没有对事后承租方为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而将一部分业务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情况做出具体规定,那么一旦原租借物的需求较低,承租方就会另开了一个新店铺,同时还维持原先的业务。
契约是应该要求承租方在原租借物实现最大毛收入,还是以承租方的利润要求为前提最大化地增加收入? ②因此,当契约条文不清晰、模棱两可,或没有就争端予以规定时,契约就是不完全的。
2 契约不完全性的起因艾伦.施瓦茨揭示了契约不完全性的五种起因。
第一,一个契约有时因为语句是模棱两可或不清晰可能造成契约的模棱两可或不清晰。
第二,由于契约方的疏忽未就有关的事宜订立契约,而使一个契约是不完全的。
第三,因为契约方订立一条款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事宜的成本超出了其收益因此造成一个契约是不完全的。
成本中包括了信息处理成本,这是由于有限的理性而出现的不完全性。
第四,一个契约可能由于不对称信息而是不完全的。
③第五,一个最新理论声称,只要至少市场的一方是异质的,且存在足够数量的偏好合作类型,则契约就是不完全的。
总之,法律契约理论必须解决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契约的不完全性问题:(a)语言的限制;(b)疏忽;(c)解决契约纠纷的高成本;(d)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弱或强的不可缔约性;(e)喜欢合作的倾向。
④①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科斯的契约理论之后,契约理论有两条发展的主线:1.委托代理理论,其核心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代理人“说真话”和“不偷懒”。
由于这个机制将所有可预见到的或然事件都涵盖在其中,是一个不需要再谈判的完全合同,因此这些理论也被称为完全契约理论。
2,不完全契约理论。
第二章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将其在企业产权中的经营权委托给经营者代理行使。
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差异,使得经营者的行为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要求。
代理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一系列契约,给代理人以激励和约束,使其行为与委托人的期望相一致,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第一节委托代理理论一、委托代理理论观点最早讨论两权分离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前身)是从贝利和米恩斯(Herle&Mean。
,1933)开始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后继者鲍莫尔(Baumol, 1959)、马里斯(Marrris,1964)等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
这个理论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描述成无私的信托交换忠诚关系:一方面,作为所有者的风险投资人将企业的资产委托给他们信得过又具备经营能力的代理人管理.不要抵押.不要担保.完全承担授权不当的全部损失和授权得当的全部收益;另一方面,经营者顺从、忠诚地履行他们的信托责任,在竞争性的即期和远期市场上,买人当前和未来的投人,卖出当前和未来的产出,按照使企业利润或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此来为所有者谋利。
如果他们做得不好,那么,他们就会被解除信托责任,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种理论建立在无外部性、无个人利益冲突、无信息不对称、无交易成本的假定之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过去20年中发展起来的,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有威尔森(Wilson)、威廉姆森、罗斯、马里斯、霍姆斯特姆、格罗斯曼和哈特等人。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首先放弃了经营者无私的假设,认为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个人效用函数),而且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如在职消费、经理权威等;其次,这一理论放弃了完全信息的假定,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契约、代理与现代企业理论
下, 风险中性的委托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过付给独立于经营结果的固定工资 , 为风险规避 的代理人提供全额保险, 但
交易( 包括市场交易和企业 内部交易 ) 都视为契约关系。本文正是 以经济契约为逻辑起点 , 从代理理论
的视角梳理和评析现代企业理论 。从经济契约的发展脉络看 , 主要包括古典契约、 新古典契约和现代契
约。而现代契约理论是近 2 年来发展起来 的现代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 0 其分析的基本框架如下。 1契约的型态。契约从完备程度可以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所谓完全契约就是指契约 当事 . 人能够完全预见将来发生的所有或然事件 , 愿意遵守双方签订的契约条款 , 并且当契约当事人对缔约条 款产生争议时, 第三方( 比如法院) 能够强制执行 。现代契约理论正是从完全契约这个假设条件出发 , 分析其与经济事实不一致的地方 , 逐步放松假设条件 , 建构更为完善 的契约理论体 系, 从而推动现代经 济学的发展。不完全契约理论之先河 由科斯( os) Cae 开辟 , 并由威廉姆森 ( U m o ) 克莱 因( ln 、 Wi a sn 、 i Ke ) i 格罗斯曼和哈特( r s a n a ) 哈特和穆尔( a d or) Go m nadH G 、 s H Ga o 等学者加 以拓展。关于不完全契约 nM e
业的性质。为此, 本文 以现代契 约理论 为逻辑起 点 , 以代理理 论为主 线 , 评析 所 有权和 控制权 相分 离的现代 企
业 的 内部 结 构 和代 理 问题 。 关键 词 : 约 ; 理 理 论 ; 业理 论 契 代 企
中图分 类号 :0 F
代理理论的定义是什么
代理理论的定义是什么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代理理论的介绍,供大家参考阅读!什么是代理理论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所说的代理问题。
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
其中。
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契约理论——精选推荐
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学分支之一,也因为如此,契约理论一直处于不停的整合过程之中,中国部分学者在介绍该理论时,将代理理论列为传统理论,但这种归类可能产生一些误导,使人感到代理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已被不完全契约理论所替代。
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来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
而现实交易的复杂性,很难由统一的模型来概括,从而形成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特定交易的契约理论学派。
分类 首先必须明确,契约理论究竟包括了哪些理论流派。
按照Brousseau &Glachant(2002)的观点,契约理论应包括: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不完全契约理论(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和新制度交易成本理论(the new 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Williamson(1991,2002)指出,契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公共选择、产权理论、代理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四种。
激励理论是在委托代理理论(完全契约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布坎南提出的用契约研究公共财政的公共选择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公共秩序”(public ordering,Williamson,2002)。
契约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三个理论分支,这三个分支都是解释公司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契约理论主要分支的争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完全契约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批评。
批评 Hart(1991)从代理理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契约方冲突的观点开始着手批判,他指出,按照这个观点,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引入导致所有权与签订完全的(comprehensive)契约无关,因为它使得Arrow-Debreu状态依存契约产生偏离,契约随之成为次优状态,进而无效率将成为信息不对称函数的因素,这种函数关系取代了所有权,因此在一个交易成本巨大且契约不完全的世界中,代理理论显然不能提供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概念的合理解释。
企业理论:契约,所有权,委托代理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典型组织 形式 ( 张维迎 ,9 4) 成 19 。l 1 在“ 熟 ” 正统 经 济 学 领 域 里 , 没 有 企 业 的 性 质 和 起 源 的 逻 辑 分 的 并 析 框 架 。 新古 典理 论 主 要从 技 术 角度 来 分 析 企 业 , 企 业 组 织 把 视 为投入 产出之 间的生产转换 函数 , j 在给定前提条件下分析 技 术 因 素 对企 业 最 优 生 产 的 影 响 新 古 典 企业 理 论 与 其 说 是 一 种 企业 理 论 , 如 说 仍然 是 市 场 理 论 的 一 种 , 为 价 格 机 制 起 不 因 着 独 一 无二 的作 用 , 业 只是 一 个 黑 箱 , 产 要 素 的 配 置 和 产 企 生 出 的分 配 在 其 中 无摩 擦 的 按 照业 已 明确 的 规 定 好 的 法 则 进 行 。 直 到 最 近 四 t年 以来 , 企业 才 逐 渐 成 为 在 主 流 的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之 外 的 经 济学 领域 中的 一 个 重 要研 究 方 向 。 一 开 创 性 _ 作 主 这 1 二 要 是 由 被称 为新 制度 学 派 的 一 群 以科 斯 为首 的 正 统 经 济 学 的 离 经 叛 道 者付 诸 实 施 的 。 本 文将 按 照 理 论 的 研究 领 域 、 关 心 的 核 心 问 题 及 目标 导 所 向对 企 业理 论 进 行 划 分 。 杨瑞 龙 采 用 了这 种 方 法 。1 企 业 理 论 1 2 在 中有 若 干 核心 问题 , 它们 包 括 : 业 的起 源 及其 性 质 ; 优 企 业 企 最 所有权安排 ; 委托代理关 系与最优激励 约束机 制的设计 等。这 种 按 照 研 究 的 核 心 领 域 进 行 划 分 的 方 法 可 能 更 便 于 理 出一 条 比较 清 晰 的脉 络 。 业 理 论 的 重 点 是 企 业 的 契约 性 质 理 论 、所 有 权 安 排 理 论、 委托代理理论。 此外 , 企业家理论 、 的治理结构理论 、 企业 企 业 的 金融 理 论 、经 理 型 企业 理 论 与行 为 型企 业 理 论 、 率 理 x效 论等也属于企业理论的范畴 。 但是我们将把重点放在前三种理 论。 这 种理论 的共 同之处在于都 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讨论 了 企 业 的性 质 。按 照 理论 的递 进 程 度 和 对 问 题 的 分 析 深 入 , 以 可 认 为 它 们是 按 照 图 1 的层 次 展 开 的 :
新制度经济学之契约与委托代理理论课件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5
讲义结构
学习目的和要求 契约概述 现代契约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 信息经济学
路漫漫其悠远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契约基本概念 掌握契约的原则、功能及分类 熟悉现代契约理论的基本内容 掌握委托——代理理论 掌握道德风险概念 掌握逆向选择概念 了解信息经济学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5月3日下午游玩迪斯尼乐园后,在高速公路 上,导游再次威胁必须交钱,否则要把他们 赶下车。这次,一行人只好又交了1800元。 好不容易挨到酒店,导游以交的钱太少为由 ,居然关紧车门,不让苏女士等人下车。苏 女士在以报警为威胁的情况下,导游这才让 她们下车。
–接下来的3天,每天上午都是匆匆游览一下 景点,下午被安排到免税购物街、珠宝店等 购物场所。掐指一算,短短6天的行程,竟 然被安排购物12回。
苍蝇不叮无缝蛋
路漫漫其悠远
契约概述
案例:香港0团费旅游(续7)
路漫漫其悠远
部门建议
–参加跟团旅游时,首先要选择具有资质的旅行社跟 团旅游。如果选择不具备资质的旅行社出境游,万 一发生纠纷,将给维权工作带来难度。
–其次,牢记一分钱一分货,不要上“零负团费”经营 方式的当,否则,出发旅游后,必然会被拖入疲惫 不堪的购物游行列中。
择的结果) 理性原则(契约是指当事人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
息或约束条件的被选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发现最适 合自己的契约方案) 互利性原则(契约是指进入交易的当事人都是通过对 方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的)
– 达成契约是一种帕雷托改进
过程性原则(契约动态发展。订约、履约是个复杂的 过程,并且各契约之间 [契约关系网络] 在动态中互相 关联)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
由于这种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无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和莫尔、阿根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
最新的模型是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的。
这一派理论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
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
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价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间接定价”理论在间接定价理论的标题下,对科斯、张无常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论点加以概述是合适的。
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
科斯“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有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两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张五常“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张无常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是深刻的。
它意味着,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了要素市场上来。
基于科斯和张无常的原旨,借助消费者---生产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方面因素,杨小凯和黄有光(93、94)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
简述代理理论
简述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为一系列合约的联结,因此需使用合约的方法来考察有关企业的问题从而揭示企业的秘密。
合约理论中的代理理论关心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具体可分为实证代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代理?准将成为委托人了准将成为代理人宁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实现这些监督和激励需要成本吗?等等。
随着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代理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因此,本文拟对代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分类及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综述。
代理理论主要是研究委托人和代表委托人制定决策的代理人二者之间的关系。
代理的一般含义是,代理人受当事人委托代表其担任某种职务或进行某种活动。
代理理论中广义的代理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或明或暗的合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存在代理关系的例子:如股东和公司经理,经理和下属,病人和医生,出租人和承租人等等。
在代理关系中,与委托人相比.代理人会更确切地了解被分配工作的详细信息(因为代理人获得信息的成本较小),并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行为状况、能力和偏好。
在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信息分布不对称,所以只要度量代理人特点、业绩及完成契约成本很高,代理人就可能会进行投机活动,因此,就会相应的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是将导致关系中的当事人之间的效用冲突,而其根源于合约委托人的信息非对称性与合约代理人的风险分担。
具体体现在企业代理关系上,由于股东和经营者具有不同的目标,经营者比股东更加了解自己的努力水平和经营情况,双方信息不对称,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割断了经营者努力水平与公司产出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股东无法通过产出水平来判断经营者的努力水平,这样经营者就会投机,不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想办法偷徽,从而与股东的目标产生偏离。
第五章 契约与委托——代理理论
埃奇沃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现代契约理论。 他假设交易者在签订了契约以后,又可以找到 更好的机会重新签订契约,而且可以反复进行, 直到供求双方对现状满意不再继续签约为止。 埃奇沃斯认为:1,每一个经济行为者只能为自 利所驱使,他的行动与他所影响的其他人是否 同意无关,如果不同意可称为战争,如果同意 可称为契约; 2,当某些缔约者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而重新签 约时,在履约期内,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在契约 范围内进行的;
当商品描述精细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进一步的 加工难以产生可以想象得出来的种类,能够提 高行为者满足程度的配置时,这种商品就是阿 罗一德布鲁商品。 在阿罗德布鲁范式中,基本契约就是若干具体 数量单位的指定商品在指定的日期和地点进行 交易。按照商品一地点日期一事件组合的具体 报价,实现这种现货交易。
许多商品交易可以通过适当组合基本契约来实 现。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存在生产者和消费 者两种经济行为。生产者选择一个生产计划, 消费者选择消费计划。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各自的计划中按照给定的价 格确定他们每一交易中商品投入产出净价值之 和或净财富现值。 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就是由这种价格集、生产 计划集和消费计划集构成的,使得每个生产者 在生产可能集中有最大现值,每个消费者在预 算约束下达到偏好极大化,每一次交易中每种 商品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即达到一般均 衡。
在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每个经济行 为者只需要考虑他自己的目标(偏好或利润) 和价格就足够了。 阿罗一德布鲁模型依赖于理性预期,考虑了资 源可获得性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可能性的不确定 性,也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问题。 阿罗德布鲁范式就是在一般均衡交易模型基础 上建立的一套交易理论体系。
由于阿罗一德布鲁模型是个十分庞大的体系, 我们仅对其中有关契约部分的论述进行分析。 在阿罗一德布鲁范式中,商品概念很重要,因 为市场交易就是各种不同的商品交易。 一般而言,商品的区别不仅在于商品物质特征 以及获得和使用商品的地点与日期,而且在于 获得和使用商品的环境。商品的种类定得越精 细,可供行为者交易的范围就越大,也就是市 场契约集越大。
第五章 契约与委托代理理论
古典的契约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契约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交易当事人自主 选择的结果,他们所签订的契约不受任何外来 力量的干涉。古典契约论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自 由选择,反对政府或立法机构控制、干预的思 想。 第二,契约是个别的、不连续的。 第三,契约的实时性。由于个别性的契约对交 易当事人的权利、责任、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协议条款是明确的,不需要对未来的事件作出 规划,因此,契约的谈判、签订、履行都现时 化了。此外,契约对违约当事人的赔偿方式的 限制也是十分清楚的。
委托一代理关系就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一种契约关 系。在这种契约关系下,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 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 人从事某种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 信息不对称是现代契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由此概念 引出现代契约理论所研究的核心问题:道德风险和逆 向选择。道德风险是由于隐藏行动而引起的委托一代 理问题, 逆向选择是由隐蔽知识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 问题。现代契约理论被应用于许多经济领域的研究, 如产权研究、企业经理行为研究、企业融资活动研究、 经济组织设计研究等,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理论。
在不同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之间,关系性契 约使所有者及其资产成为组织的组成部分。对 于履约不良或履约不完全的行为,要靠惩罚来 强化约束。这种惩罚可以是事先同意的处罚 (如剥夺利润分享权、对交货误期的罚金,或 丧失在经营决策上的影响力)、被驱逐出组织 从而丧失未来利益,或受到外在法律的惩处。
二、契约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契约与契约理论的发展
一、什么是契约 现代经济学中的契约概念,比法律所使用的契 约概念更为广泛。它比法律上所使用的契约概 念的内涵要宽泛得多,不仅包括具有法律效力 的契约,也包括一些默认契约。现代经济学中 的契约概念,实际上是将所有的市场交易(无 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并将此作为经济分析 的基本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约理论和代理理论探析一契约的不完全性1 契约不完全性的概念契约条文不清晰、模棱两可或没有书面的调解有关分歧的条款,契约双方的本意就可能不易复原。
当契约条款有一个不清晰的外延时,契约就是模糊的。
契约本可以允许再协商以避免“总体不公平”,但是没有就此步骤做出规定。
当一个条款可以调整成几种情形,但又不能明确具体哪一种情况时,它就是模棱两可的。
假定一个制造商无条件地同意生产一定数量的燃料,后来油价如此大幅度地上升,以致履约将面临损失。
①同时,契约中包括“间隙”。
考虑一个租赁契约,该契约规定租借方以其毛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的形式付租金。
如果条款没有对事后承租方为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而将一部分业务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情况做出具体规定,那么一旦原租借物的需求较低,承租方就会另开了一个新店铺,同时还维持原先的业务。
契约是应该要求承租方在原租借物实现最大毛收入,还是以承租方的利润要求为前提最大化地增加收入? ②因此,当契约条文不清晰、模棱两可,或没有就争端予以规定时,契约就是不完全的。
2 契约不完全性的起因艾伦.施瓦茨揭示了契约不完全性的五种起因。
第一,一个契约有时因为语句是模棱两可或不清晰可能造成契约的模棱两可或不清晰。
第二,由于契约方的疏忽未就有关的事宜订立契约,而使一个契约是不完全的。
第三,因为契约方订立一条款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事宜的成本超出了其收益因此造成一个契约是不完全的。
成本中包括了信息处理成本,这是由于有限的理性而出现的不完全性。
第四,一个契约可能由于不对称信息而是不完全的。
③第五,一个最新理论声称,只要至少市场的一方是异质的,且存在足够数量的偏好合作类型,则契约就是不完全的。
总之,法律契约理论必须解决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契约的不完全性问题:(a)语言的限制;(b)疏忽;(c)解决契约纠纷的高成本;(d)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弱或强的不可缔约性;(e)喜欢合作的倾向。
④①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②同上③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④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 协商与再调整再协商的经济模型假定,仔何一方可以无成本地执行原始契约的条款。
因此,再协商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一方将只建议在比原来契约其福利有所改善,而另一方将只接受其福利水平至少不变。
另外,双方都没有进行专用性的投资。
当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时,但是实际上昂贵的实施成本意味着契约的调整不一定是帕累托改进的:一方可能接受再协商的建议,但可能境况比在原始契约条件下的更坏。
法律上的问题是法庭是否应执行再协商契约或原始契约。
⑤然而,再协商的法律倾向受到了三方面的质疑:(a)即使契约是完全的,其中一方也可能要求更好的条款(在这种特有的资产专用性投资中,事后赋予一方比事前更多的讨价还价权时,这一情况就会出现);(b)如果契约没有想象的那样完全,那么一方会根据事后的状态建议签订新的条款;(c)如果契约是注定不完全的,则一方提出可能新条款。
⑥对于怎样才能最好地规制注定是不完全的契约,其答案很可能还需要等待未来经济的发展。
如果解决长期契约的优化方案被确认,法和经济学理论将要求法庭运用他们。
传统理论的支持者也很可能认为这些契约是公正的。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法律契约理论很可能随经济学的发展而进步。
⑦二契约的不完全性“敲竹杠”问题1“敲竹杠”问题契约的不完全容易引起“敲竹杠”问题。
契约通常更被主观地解释为,通过允许合作双方从事可信赖的联合生产的努力,以减少在一个长期的商业关系中出现的行为风险或“敲竹杠”风险的设计装置。
本杰明.克莱因认为,“敲竹杠”风险来自于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交易者通过从交易合伙人所进行的专用性投资中寻求准租,则可能会违背他们的契约协定。
⑧本杰明.克莱因举了通用和费舍公司契约关系一例来说明“敲竹杠”问题。
因为某种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长期存在,在契约再谈判过程中,交易者试图相信他们的交易伙伴存在“敲竹杠”并有强化的可能性时,现有资源已被浪费掉了。
2 契约的不完全与规范契约条款的成本以上所讨论的消耗,与“敲竹杠”行为相关的纯粹再分配成本意味着,当进行专用性投⑤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⑥同上。
⑦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⑧本杰明.克莱因:“契约与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履约中的作用”,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资,在设计契约关系以避免或减少“敲竹杠”发生的可能性时,使交易者清楚地知道“敲竹杠”出现的潜在可能性是有效率的。
然而,这引起了另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
如果交易者知道事前的“敲竹杠”存在的潜在可能性,为什么他们不在签约时解决“敲竹杠”的问题呢?⑨这个问题的明确答案是,试图在契约中“写明”所有偶发事件的真实特性的成本是很高的。
契约的不完全性引起了两类成本:是与不确定环境相联系的、与更详细地明确规定契约有关的搜寻和再谈判成本;⑩与规范契约有关的另一种成本的重要类型是计量成本。
费舍公司一通用汽车公司案例说明,在“敲竹杠”的诉讼威胁出现的某种情况下,可以设计一种阻止“敲竹杠”的必要的、不完备的契约条款。
我们所知道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敲竹杠”——第一种是,交易当事人趁机利用契约的不完备性改变其预期行为;第二种是,交易当事人通过利用法院强制执行一种不正确的契约条款改变其预期行为。
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类型的“敲竹杠”是相似的,它们都是由无法详细说明的契约的不完备性引起的,如果法院能强制执行其预期行为而不是事实上的契约条款,那么,它就能被阻止,契约的操作就会出现不同的两种情况。
特别地,在第二种类型的“敲竹杠”发生的情况下,契约实际上变成了一种通道。
尽管不完全写明的契约条款难免被严格地强制执行,一致同意的结果却引起了“敲竹杠”,这代表了与规范契约相关的主要的交易成本。
11三解决敲竹杠问题的两种机制:企业契约安排和企业代理机制1 企业契约论的观点(1)契约安排和企业张五常认为,如果在明确的范围内,某种生产性投入的所有者(1)有权排斥他人而可以独自决定如何使用投入,(2)有权从使用中获得排他性投入,(3)有权转让这种财产(包括劳动)或有权与他认为合适的人进行交换,那么,这种生产性投入就是私有财产。
交换的权利意味着签订合约的权利,而产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合约来交易。
12从原则上,投入所有者的全部贡献和协调者的劳务,都能够通过直接度量与每一贡献有关的不同性质而分别定价和出售给消费者。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合二为一的。
但确定价格是要花成本的,因为存在大量的交易,因为消费者缺乏有关商品的每一部分的用途或其作用的具体信息,因为很难度量变化不确定的各种活动,因为需要把各种贡献区分开来。
降低价格成本⑨本杰明.克莱因:“契约与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履约中的作用”,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⑩本杰明.克莱因:“契约与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履约中的作用”,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11本杰明.克莱因:“契约与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履约中的作用”,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用某种替代,而不直接或分别为各种活动定价。
降低发现价格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用某种办法代替。
13这种代替是私人投入所有者的是用权授予他人,以致可以不为每种贡献或活动直接定价。
这就意味着通过代理人来度量。
由此,便出现了“企业家”。
监督者、指挥者和经理的代理成本——这些也是交易成本——会随着发现价格成本的下降而上升。
当一种成本的节约与另一种成本的上升在边际相等时,这种替代就停止了。
14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
确切的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
科斯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合约,在这种合约下,投入所有者放弃的一组明确界定的使用投入的权利以换取收入。
随着这种合约安排的增加,产品市场将缩小。
15张五常以件工合约为例,探讨了从中间商的简单服务,经由各种件工合约安排到工资合约的转变。
所采用的度量方法分别从整个产品到部件,再到对代理人的度量;价格信号所承载的信息,从全面估价的贡献到根本没有直接的信号;代理人的直接指挥和监督变得越来越复杂。
使用投入的权利也越来越多地被转让,直至根据合约的某些限制而准予完全的控制。
市场交易的被替代,是从中间商安排下可能的双重交易,到集体支付计件工资,再到明确出现要素市场交易,而取代产品市场交易。
在所有的这些转变,他追随了科斯,强调了发现价格的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和谈判成本。
当这些成本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合约安排。
在私有产权下,任何朝着转让使用权的合约安排方向的转变,主要是从定价成本约束引起的。
16由于度量成本和获取一个产品的信息成本,通常具有复杂的特性,由某些代理人对投入度量进行定价,通常比对产出进行定价的成本更便宜。
然而,对代理人进行定价通常不能充分传送一种对某种产品定价时的信息。
因此.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契约安排之间做出一种选择,依赖于是否在对代理人定价中节省的交易成本比抵消特定信息的损失要多。
17科斯“企业替代市场”的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不如说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更正确。
然而,正如计件契约所表明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并不总是可区分的。
正确的观点是一种类型的契约替代另一种类型的契约。
这里的问题症结在于:在自由企业的社会中,一种组织安排是契约安排的一种形式,而组织的选择必定是一种契约选择。
18(2)自我履约和契约条款的界定13张五常:“企业的合约性质”,张五常著《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62页。
14张五常:“企业的合约性质”,张五常著《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63页。
15张五常:“企业的合约性质”,张五常著《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64页。
16张五常:“企业的合约性质”,张五常著《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72页。
17张五常:“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本杰明.克莱因认为,不依赖法院强制实施的成文的契约条款,而依靠一种私人自动实施的机制,可以作为一种对付未能说明的契约条款但双方都理解契约安排中的所有要素的手段,交易者利用这一机制能够处理“敲竹扛”的威胁问题。
由于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对于交易者来说,搁置未明确说明的契约条款而只依靠一个私人机制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