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货币均衡
与社会总供求
在这一章,将货币供与求两方面放在一起,并联系市场商品的总供求进行分析。
第一节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均衡是一个由物理学引入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引入均衡概念,一般将其用于描述市场供求的对比状态。这里提出的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概念,则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均衡条件为M s = M d。而货币非均衡则是M s≠M d。这里,可能是存在着过大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给短缺;也可能是相对于货币需求来说,货币供给过多。
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置于视野之内,假若价格水平提高,名义收入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则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减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并不会因之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利率对于公众和企业的货币需求来说,第九章第一节指出,呈负相关关系。而货币供给,作为一
相关关系。如图11-1所示,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r0; 或者说,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图11-1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
决定的,而且,货币当局并不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调节货币供给,这样,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如图11-2。而当M s是一条垂直曲线时,货币需求如果增大,利率会由r0上升至r l;货币需求若减少,利率则会由r0下降到r2。也就是说,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但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
图11-2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
二、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情况如表11-1。
表11-1 1953-1979
一般的货币需求理论,收入Y总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至于利率,在集中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求起不了什么作用。这样,选取收入变量作为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代表性指标是合理的。以国民收入指标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量Y,1953-1979年这一指标的增长变动如表
11-2。
表11-2 1953-1979
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 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2 可比价格怎么计算
"按可比价格计算"就是"按同期的另外一个时点的价格来进行计算",比如说,今年这个月的价格按上一年这个月的价格计算就叫做"按可比价格计算"了. }
对比两个表可以看出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贷款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有14个年份,大体相当的有5年,慢于收入增长速度的有8年;贷款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8%和6.93%,前者增长速度平均快于后者,几近1倍。[含义:货币供给扩张速度超过货币需求]
如果以1952年为基期,观察分别代表货币供需的国民收入和贷款这两者的增长趋势,经过27年,贷款增长曲线大大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曲线。可参看图11-3。
度来分析,货币供给无疑是偏多了。
那些年中的大多数年份,人们是直接感到货币供给是过多的。如大多数品种的必要消费品,或计划供应,或限量供应,有钱也不是可以任意购买的;在可以自由购买的集市,价格则明显偏高,等等。
图11-3 国民收入与贷款的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金融统计(1952-1987)》。
总的说,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不只是中国经济的独有现
象,在所有实行集中计划体制的国家,如前苏联等国,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三、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
在长时期的探索中,人们认识到,特定的集中计划体制环境和高速度发展的经济扩张决策趋向形成国有企业行为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特征。通过这样的微观主体行为特征解释经济非均衡,当然也包括货币非均衡,其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学者亚诺什·科尔内。
投资饥渴的主要表现是: (1)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一个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不想得到投资; (2)在投资需求上,不存在饱和问题; (3)微观主体追求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种强烈的投资饥渴源于扩张冲动,有一轮比一轮更强烈的现象; (4)取得投资者对投资的使用效益责任不明,项目超概算、建设延期、大量的后遗症等是常见的现象。(计划经济的必然后果)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反映自身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平衡表。在这个表上,无论有多少个科目,结果总要由一个会计恒等式表示出来,即:
初始货币量+产品销售收入+政府补贴和国家其他拨
末货币量+购买投入品开支+上缴税费+借出款+到期应付款及其利息+所有者提取利息(11.1)
按照这个公式,企业总收入对总支出的顶算约束可以用下式表示:
很明显,一个经营活动正常的企业,只有满足这一不等式,才有维持正常周转和盈利的可能。
前提条件: (1)外生价格,即无论是投入品价格,还是产出价格,对企业来说都是给定的;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制定者; (2)税收制度和利润缴纳制度,对企业来说是强制的、硬性的、不可改变的; (3)在原规模经营条件下,不存在国家追加的无偿拨款; (4)不存在商业信用和弥补企业资金亏空之类的信用贷款; (5)不存在其他外部的补充资金来源,等等。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上述预算约束硬化的几个条件是
对企业就很难实现硬化的预算约束。
中国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是:
1.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价格的确是外生的,即大多数企业无定价权。
2.税收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作为企业代表的各工业主管部门通过谈判,可施加有力的影响,制定后,一般说来还比较严格;但利润的上缴,则有较大弹性。至于拖欠
3.亏损补贴由计划确定,原则上由财政拨款,其他补
到贷款,推迟还款或不履行还款义务的现象并不罕见。
在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的情况下,货币供求的失衡
短缺,事实上最后也都是由信贷途径,即扩大货币供给的途径解决。
四、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货币均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