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合集下载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是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内容,与宿主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以及寄生虫病的致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寄生虫的抗原十分复杂。

按来源可粗分为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ES antigen)和体抗原(somatic antigen)。

在免疫学上重要的抗原是可与宿主免疫系统直接接触的抗原,例如,虫体体表的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虫体的排泄分泌物、蜕皮液、囊液以及在虫体寄主的细胞膜上表达的抗原。

在这些抗原中,有能引起宿主对体内寄生虫或对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保护性抗原。

寄生虫的虫属、虫种、虫株或虫期之间可分别存在共同抗原,但也有相应的特异性抗原。

寄生虫抗原致敏宿主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体内寄生虫可产生免疫效应,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可产生抵抗力。

体液免疫是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抗体属免疫球蛋白,包括IgM,IgG,IgA,IgE和IgD。

寄生虫感染的初期,血IgM水平上升,以后为IgG。

在蠕虫感染,IgE水平常升高。

分泌性IgA可见于肠道寄生虫感染。

抗体可单独作用于寄生虫,使其丧失侵入细胞的能力,例如,伯氏疟原虫子孢子单克隆抗体的Fab部分与子孢子表面抗原的决定簇结合,使子孢子失去附着和侵入肝细胞的能力。

抗体结合寄生虫抗原和补体,并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虫体溶解。

例如,非洲锥虫病人血清中的IgM,在补体参与下,溶解血内的锥虫。

抗体还可结合效应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使其作用于已与抗体结合的寄生虫。

例如,血中疟原虫裂殖子或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与抗体结合以后,可被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

细胞免疫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或有其他炎症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

在寄生虫感染,常见的细胞免疫有淋巴素(lymphokine)参与的及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产生的免疫效应。

寄生虫

寄生虫

1. 消除性免疫:指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能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并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完全的抵抗力。

2.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均可诱导宿主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免疫力,此免疫力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已寄生的寄生虫,而是维持低水平虫荷,并对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后,宿主的免疫力也随之逐渐消失。

3. 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后,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攻击而继续生存、发育、繁殖。

4.医学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体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或非致病原虫。

5.人际传播型:生活史只需要一个宿主,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或经媒介的携带而传播6.循环传播型:需一种以上脊推动物作为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阶段可在二者之间传播7.虫媒传播型:在媒介昆虫体内发育、繁殖到感染阶段,经昆虫叮吸、兽血液或组织液传播8.滋养体:指原虫生活史中具有运动、摄食和繁殖功能的阶段9.包囊:当原虫生活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滋养体开始团缩、排出水分并分泌成囊状物10.复发: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但疟原虫红外期经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原虫血症及疟疾发作11.再燃:疟疾发作停止后,如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则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再次出现疟疾发作12.迟发型子孢子:孢子进入肝脏后,视疟原虫种株不同而潜隐在肝细胞内,待一定条件下再进入红细胞内,经发育达到一定的数量发作13.速发型子孢子:孢子进入肝脏后,先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发育,于感染后7-8天发育为裂殖子侵入血流14.红内期: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15.红外期:通过涎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的雌按蚊的叮刺,子孢子随人的涎液进入人体经约30分钟子孢子可陆续到达并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进行裂殖增殖16.出丝现象:各期疟原虫随血液进去雌按蚊胃内,到达胃内的雄配子体在几分钟内核即分裂成4-8块,胞质生出4-8条细丝,然后每一块核进入一条细丝中17.伴随免疫: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其活成虫诱导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对再感染入侵的童虫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原有的成虫不产生影响,可继续存活18.尾蚴性皮炎:血吸虫尾蚴侵入宿主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19.环卵沉淀试验:诊断血吸虫病的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一、前言寄生虫是指一类以寄生为生活方式的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的体内或体表来获取营养和生存条件。

在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寄生虫会采用各种策略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实现其寄生成功和繁殖。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1. 表面分子伪装许多寄生虫表面有一层覆盖物来掩盖其真实身份,使其不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血吸虫表面有一层称为外泌皮层(tegument)的覆盖物,可以防止其被宿主免疫系统攻击。

2. 免疫抑制因子许多寄生虫可以分泌一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因子,如TGF-β、IL-10等,以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这些因子可以影响宿主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并降低其对寄生虫的攻击能力。

3. 细胞毒性因子耐受性某些寄生虫可以通过调节其表面分子的表达和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来增强对宿主细胞毒性因子的耐受性。

例如,疟原虫可以通过表达一种称为PfEMP1的蛋白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

4. 抗体亲和力低许多寄生虫所表达的抗原具有很弱的免疫原性,即它们不容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这是由于这些抗原通常是高度变异的、与宿主细胞相似或具有其他特殊结构。

5. 免疫逃避位点某些寄生虫可以在其表面上暴露出一些特定的位点,这些位点能够与宿主免疫系统中的抗体结合并形成一个复合物,从而防止抗体进一步攻击寄生虫。

例如,钩端螺旋体就有这样一种免疫逃避位点。

三、总结寄生虫采用各种策略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实现其寄生成功和繁殖。

这些策略包括表面分子伪装、免疫抑制因子、细胞毒性因子耐受性、抗体亲和力低和免疫逃避位点等。

对这些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防治寄生虫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

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

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寄生虫是一类以其他生物为寄主,依靠寄主体内生存和繁殖的生物。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

这些策略使得寄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甚至导致宿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产生一定的容忍。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在逃逸宿主免疫系统方面的策略。

一、寄生虫通过变异避开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这使得它们在寄生虫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表型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使得寄生虫中的一部分个体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疟原虫通过多种表面蛋白质的变异来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

二、寄生虫通过干扰宿主免疫反应逃避攻击寄生虫通过操纵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来降低自身在宿主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

例如,蛔虫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宿主对寄生虫的攻击。

此外,一些寄生虫还可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平衡,使其倾向于免疫耐受状态,从而降低免疫攻击的强度。

三、寄生虫通过改变自身抗原表达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一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改变自身抗原表达的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抗原的表达时间、空间和数量等维度,来减少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机会。

寄生虫还可以选择性地表达一些非免疫原性抗原,从而混淆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标。

四、寄生虫通过模仿宿主分子逃避免疫系统攻击有研究发现,一些寄生虫能够表达与宿主分子类似的分子结构,从而模仿宿主分子,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种分子模仿的策略使得寄生虫能够有效地隐藏在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下,减少被免疫细胞发现和杀伤的概率。

五、寄生虫通过免疫抑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除了上述策略外,一些寄生虫还通过释放抑制性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少对寄生虫的攻击。

这些抑制性因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活化或转化,降低宿主对寄生虫的攻击效果。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

其机理如下:1.组织学隔离寄生虫一般都具有较固定的寄生部位。

有些寄生在组织中,细胞中和腔道中,特殊的生理屏障使之与免疫系统隔离,如寄生在眼部或脑部的囊尾蚴。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保护层如囊壁或包囊,如棘球蚴。

虽然其囊液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由于其厚厚的囊壁使之在宿主体内存活。

有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宿主的抗体难以对其发挥中和作用和调理作用。

寄生在吞噬细胞中的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虫体在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可以逃避宿主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杀伤作用。

腔道内寄生虫,由于分泌型IgA的杀伤能力有限,又难以与其它免疫效应细胞接触,致使感染维持时间较长。

2.表面抗原的改变⑴抗原变异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一般都具有期特异抗原。

即使在同一发育阶段,有些虫种抗原亦可产生变化。

如布氏锥虫虫体表面的糖蛋白膜抗原不断更新,新变异体(variant)不断产生,总是与宿主特异抗体合成形成时间差。

⑵分子模拟与伪装有些寄生虫体表能表达与宿主组织抗原相似的成分,称为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

有些寄生虫能将宿主的抗原分子镶嵌在虫体体表,或用宿主抗原包被,称为抗原伪装(antigen disguise)。

如曼氏血吸虫童虫,在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表面不含有宿主抗原,但肺期童虫表面被宿主血型抗原(A、B和H)和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包被,抗体不能与之结合。

⑶表膜脱落与更新蠕虫虫体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寄生虫抗原有些可直接诱导宿主的免疫抑制。

表现为:⑴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一些寄生虫感染往往诱发宿主产生高Ig血症,提示多克隆B细胞激活,大量抗体产生,但却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至感染晚期,虽有抗原刺激,B细胞亦不能分泌抗体,说明多克隆B 细胞的激活导致了能与抗原反应的特异性B细胞的耗竭,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甚至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解析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解析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解析寄生虫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地区的人民健康状况。

寄生虫感染常常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本文将重点探讨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

首先,寄生虫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机体的免疫反应。

寄生虫通过不断改变其表面抗原的特征,使得机体很难识别其为外来入侵物体。

此外,寄生虫还能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度。

这些机制使得寄生虫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从而滋生在机体内大量繁殖。

其次,寄生虫感染还能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持续的激活状态。

寄生虫侵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以抵抗寄生虫入侵。

炎症反应的活化会引起免疫系统中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然而,持续的炎症反应能够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发生炎症性疾病。

此外,寄生虫感染对机体的免疫耐受性和调节性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种特殊的耐受性,使得机体不对寄生虫产生过度反应。

这种耐受性会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寄生虫,从而使得寄生虫得以继续存活。

另外,寄生虫感染还能够激活机体的调节性免疫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保护机体免受免疫反应的损伤。

与此同时,寄生虫感染还会对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寄生虫会引起机体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能够抑制机体的淋巴细胞发育和活化,从而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整体免疫应答能力。

此外,寄生虫感染还会产生许多免疫抑制因子,如寄生虫分泌的抑制因子和寄生虫相关的免疫抑制细胞。

这些免疫抑制因子和细胞能够直接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削弱机体对寄生虫的抵抗能力。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尽管感染寄生虫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但适度的免疫反应也对寄生虫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逸机制

寄生虫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逸机制

寄生虫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逸机制寄生虫是一种能在其他生物体内寄生、并从中获得营养的生物,它们能够在宿主身体内生存并繁殖,引起宿主的疾病。

而宿主免疫系统则是宿主身体的一种重要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并摧毁入侵宿主体内的病原体。

然而,在寄生虫和宿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逸机制。

当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时,宿主免疫系统会立即发起攻击。

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会分泌出一系列的化学物质,如细胞因子和抗体,以杀死寄生虫并清除它们。

在抗体的帮助下,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也会吞噬寄生虫。

此外,宿主身体内还有其他防御機制,例如血小板和红细胞可以形成血管内皮屏障,隔离寄生虫与免疫系统。

然而,有些寄生虫却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迅速而有效地侵入宿主体内,从而进入长期寄生状态。

这些寄生虫采用的可逃避免疫的机制有多种,例如改变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混淆宿主免疫系统或设置自身的免疫屏障。

有些寄生虫能够改变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使其无法有效攻击自身。

其中一些寄生虫可以释放出化学物质,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逃逸。

例如,海洋扁虫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够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使其无法杀死寄生虫。

另一种寄生虫 - 旋毛虫,则产生外酶来分解宿主的抗体,从而提高自身的寄生成功率。

还有一些寄生虫会“混淆”或欺骗宿主免疫系统,避免被识别和攻击。

例如,弓形虫早期就被认为在表面上进行拉丁字母替换,从而规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像Schistosomes这样的血吸虫则通过伪装成一种蛋白质来隐藏自己,从而避免被巨噬细胞吞噬和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统。

在一些情况下,寄生虫会建立起一个自己的免疫屏障,确保免疫系统不能接触到并破坏自身。

嗜盲螺的一种寄生虫Dicrocoelium dendriticum引入宿主的体内后,能够形成一层薄的包裹物,在其中安全的生存下来。

总之,寄生虫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逸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理解的领域。

免疫逃避名词解释

免疫逃避名词解释

免疫逃避名词解释免疫逃避是指某些细胞、病原体或肿瘤细胞通过改变其表面抗原特异性或控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避免免疫攻击的一种机制。

免疫逃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现象,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都可以通过免疫逃避机制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

免疫逃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免疫逃避进行解释。

一、改变抗原特异性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抗原特异性来逃避免疫攻击。

这是通过改变抗原表达或隐蔽抗原表面的方式实现的。

例如,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来产生新的抗原变异体,使得原来对该病毒有免疫应答的宿主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新的病毒变异体。

另外,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表达较低水平或不表达肿瘤相关抗原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某些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免疫攻击。

它们可以通过释放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或干扰免疫信号通路等方式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例如,某些病毒可以通过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来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得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复制。

三、避免被免疫系统检测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检测来逃避免疫攻击。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膜的性质、产生伪装物质或抑制抗原呈递等方式来掩盖自身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得免疫系统无法辨认和攻击。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的多糖结构来避免被宿主的免疫系统检测。

总而言之,免疫逃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某些细胞、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免疫逃避可以通过改变抗原特异性、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或避免被免疫系统检测等方式来实现。

研究免疫逃避机制对于理解和干预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学检验》习题库与答案

《寄生虫学检验》习题库与答案

《寄生虫学检验》习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可能检查出阿米巴大滋养体的标本是A、黏液脓血便和稀软便B、肝脓肿穿刺液和水样便C、成型粪便和稀软便D、成型粪便和水样便E、黏液脓血便和肝脓肿穿刺液正确答案:E2、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感染阶段是A、前鞭毛体B、成熟包囊C、无鞭毛体D、滋养体E、未成熟包囊正确答案:A3、日本血吸虫卵致病的主要机制是A、机械性阻塞血管B、作为异物刺激周围组织发生炎症C、沉积造成对周围组织的压迫D、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导致虫卵肉芽肿E、虫卵死亡后造成超敏反应正确答案:D4、感染疟原虫后,宿主可产生免疫抗体,其免疫为A、先天性免疫B、带虫免疫C、以上都不是D、伴随免疫E、终身免疫正确答案:B5、关于牛肉绦虫描述错误的是A、头节上有小钩B、只能引起人体的牛肉绦虫病C、虫体长度为4~8米D、牛为其中间宿主E、头节呈方形正确答案:A6、蛔虫的哪一期幼虫虫卵为感染期卵A、3期B、4期C、1期D、5期E、2期正确答案:E7、蓝氏贾第鞭毛虫A、做不定向的阿米巴运动B、做迅速的旋转运动C、做活泼的突进式运动D、做直线翻滚运动E、做定向的阿米巴运动正确答案:D8、疟疾发作的原因是A、疟原虫配子体形成B、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C、疟原虫抱子增殖D、疟原虫红外期裂体增殖E、疟原虫配子生殖正确答案:B9、不属于虱传播的疾病是A、战壕热B、瘙痒.过敏C、地方性斑疹伤寒D、虱传回归热E、流行性斑疹伤寒正确答案:C10、白蛉头部具有分类依据的部分是A、口腔,触须B、口器,口腔C、触角,触须D、口甲,色板,咽甲E、复眼,触角正确答案:D11、可以经飞沫传播的原虫是A、哈氏内阿米巴B、布氏嗜碘阿米巴C、迪斯帕内阿米巴D、齿龈内阿米巴E、结肠内阿米巴正确答案:D12、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感染途径为A、自体感染B、经皮肤感染C、经媒介昆虫感染D、经口感染E、经胎盘感染正确答案:D13、猫后睾吸虫成虫与下列哪种寄生虫形态相似A、肝吸虫B、疟原虫C、姜片虫D、烧虫E、肝片形吸虫正确答案:A14、软螂的吸血习性特征是A、仅雄睥吸血B、各期均吸血.仅吸一次血C、各期均吸血.多次吸血D、仅雌婢吸血E、雌.雄婢皆吸血正确答案:C15、检查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常用的方法是A、透明胶纸法B、碘液染色法C、直接涂片法D、饱和盐水漂浮法E、沉淀法正确答案:B16、肺吸虫的保虫宿主是A、川卷螺B、钉螺C、犬D、淡水蟹.蒯蛀E、淡水鱼.虾正确答案:C17、肠阿米巴病好发部位A、直肠B、十二指肠C、小肠D、回盲部E、右结肠正确答案:D18、钩虫病A、感染阶段为感染性卵B、感染阶段为裂头坳C、感染阶段为囊尾坳D、感染阶段为丝状蜘E、感染阶段为囊坳正确答案:D19、滴虫性阴道炎最常见症状是A、外阴瘙痒.白带增多B、月经不调C、外阴水肿D、不孕E、发热正确答案:A20、下面属于不完全变态的医学昆虫是A、虱B、蚊C、白蛉D、蝇E、蚤正确答案:A21、疟疾在人群之间传播是通过A、白蛉B、雌库蚊C、雌按蚊D、雄库蚊E、雄按蚊正确答案:C22、血吸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是A、长江以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北牧区D、东北地区E、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正确答案:E23、取某患者的稀软便做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下可见一大小约15um左右的虫体做缓慢.定向的阿米巴运动,未见吞噬红细胞,该虫体可能是A、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B、微小内蜒阿米巴滋养体C、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D、溶组织内阿米巴小滋养体E、布氏嗜碘阿米巴滋养体正确答案:D24、引起包虫病的寄生虫是A、多房棘球绦虫B、阿米巴C、肝片形吸虫D、肝吸虫E、细粒棘球绦虫正确答案:E25、阴道毛滴虫的致病阶段是A、配子体B、滋养体C、成熟包囊D、虫卵E、毛拗正确答案:B26、蛔虫幼虫可以致病,宿主受损伤最明显的部位是A、小肠B、大肠C、肺D、肝脏E、脑正确答案:C27、结膜吸吮线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A、虫卵B、微丝拗C、成虫D、丝状蝴E、杆状拗正确答案:C28、同美洲钩虫相比,十二指肠钩虫可致宿主出血量为A、一样多B、高1-2倍C、少D、高2-3倍E、高6-7倍正确答案:E29、绦虫具有生长能力的是A、成节B、孕节C、幼节D、头节E、颈部正确答案:E30、华支睾吸虫的诊断阶段是A、雷坳B、成虫C、尾蝴D、虫卵E、胞坳正确答案:D31、造成包生绦虫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被吸血昆虫叮咬B、卫生习惯差C、以上均不是D、与包生绦虫患者直接接触E、赤脚下地劳动正确答案:B32、卡氏肺抱子虫病较好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A、脑脊液检查B、支气管肺泡灌洗法C、骨髓检查D、血液检查E、痰液检查正确答案:B33、关于蚊形态结构特征的错误描述是A、翅脉和脉缘上有鳞片B、有两对翅C、喙长为头长的几倍D、口器为刺吸式E、足细长被以鳞片正确答案:B34、临床上隐电子虫的感染多表现为A、隐性感染B、先天性感染C、慢性感染急性发作D、急性感染E、慢性感染正确答案:A35、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为A、牛、猪、鼠等哺乳类动物B、鸡鸭等禽类C、鱼类D、鸟类E、钉螺正确答案:A36、瞎眼丝虫病的病原体为A、结膜吸吮线虫B、盘尾丝虫C、牛囊尾蝴D、猪囊尾蜘E、曼氏迭宫绦虫裂头拗正确答案:B37、检查刚地弓形虫感染需采集的标本为A、额面部皮脂B、粪便C、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房水、脑脊液、羊水等体液D、肌肉E、痰液正确答案:C38、猪带绦虫生活史的特点,错误的是A、感染阶段是囊蝴和虫卵B、幼虫可寄生于皮下C、感染途径是经口食入D、需要中间宿主E、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正确答案:A39、支气管灌洗液沉淀涂片法除了卡氏肺抱子虫外,也适用于检查A、兽比翼线虫B、粉蜻C、卫氏并殖吸虫D、溶组织内阿米巴E、卡氏肺抱子虫正确答案:B40、肝吸虫的诊断阶段是A、胞蝴B、尾坳C、虫卵D、雷蝴E、毛拗正确答案:C41、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A、狗的小肠B、人的腹腔C、马和牛的小肠D、人的小肠E、人的肝脏正确答案:A42、检查蠕虫卵,粪便的取材时间为A、24小时内B、4小时内C、半小时内D、12小时内E、1小时内正确答案:A43、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A、低热.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B、以上都是C、皮下包块D、头痛.癫痫E、腹痛.腹泻正确答案:B44、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疟原虫是A、恶性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E、以上都可以正确答案:B45、不属于节肢动物引起的直接危害是A、吸血B、传播疾病C、毒害D、寄生于人体内E、超敏反应正确答案:B46、表示间日疟原虫在红内期裂殖体已成熟是A、薛氏小点聚集成团B、裂殖体内开始出现疟色素C、裂殖子数目在12个以上D、红细胞内出现薛氏小点E、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正确答案:C47、猪带绦虫头节的形态特征是A、以上均不是B、圆形,腹背各有一个吸槽C、椭圆形,有口吸盘和腹吸盘D、具有顶突和两圈小钩25~50个E、近方形,有4个吸盘正确答案:D48、钩虫病最简单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是A、饱和盐水浮聚法B、DNA探针技术C、钩坳培养法D、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E、间接血凝试验正确答案:A49、我国政府在1956年提出要限期消灭危害严重的5种寄生虫病是A、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和利什曼病B、利什曼病,血吸虫病.包虫病.锥虫病和疟疾C、血吸虫.疟疾.锥虫病.丝虫.肺吸虫D、肺吸虫病.阿米巴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E、丝虫病.囊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和锥虫病正确答案:A50、可能检查出阿米巴包囊的标本是A、成型粪便B、肝脓肿穿刺液C、水样便D、稀软便E、黏液脓血便正确答案:A51、诊断丝虫病应检查A、尿B、痰C、血液D、脑脊液E、粪便正确答案:C52、成虫不在人体内寄生的寄生虫是A、细粒棘球绦虫B、肺吸虫C、旋毛虫D、猪肉绦虫E、牛肉绦虫正确答案:A53、蚤的吸血习性是A、雌,雄蚤皆吸血B、仅雄蚤吸血C、蚤生活史各期均可吸血D、仅雌蚤吸血E、仅幼虫阶段吸血正确答案:A54>蠕形蝴A、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层内B、偶可寄生于人体多部位脏器及组织C、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D、属于体外寄生虫E、作为病原体可继发引起人.畜气性坏疽和破伤风正确答案:C55、溃疡组织刮取物作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用于检查A、蠕形螭B、疥蛾C、旋毛虫囊包D、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E、也是蛆正确答案:D56、含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称A、转续宿主B、保虫宿主C、以上都不是D、中间宿主E、终宿主正确答案:A57、禁忌穿刺组织诊断棘球拗病的原因是A、避免继发感染B、避免体疼痛性休克C、避免大出血D、避免过敏性休克和继发感染E、避免过敏性休克正确答案:D58、阴道毛滴虫的感染阶段是A、虫卵B、毛坳C、未成熟包囊D、滋养体E、成熟包囊正确答案:D59、吃未煮熟而含有感染期幼虫的甲虫可能感染的寄生虫是A、旋毛形线虫B、美丽筒线虫C、耻阴虱D、刚地弓形虫E、曼氏迭宫绦虫正确答案:B60、诊断脑囊虫病常使用的方法是A、皮下结节手术摘除镜检B、粪便直接涂片法C、皮内试验D、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E、从粪便中检获孕节正确答案:C61、可以用肠检胶囊法诊断的原虫是A、迪斯帕内阿米巴B、齿龈内阿米巴C、蓝氏贾第鞭毛虫D、结肠内阿米巴E、结肠小袋纤毛虫正确答案:C62、婢螭属于医学节肢动物的A、蛛形纲B、倍足纲C、昆虫纲D、唇足纲E、甲壳纲正确答案:A63、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是A、鸟类B、羊,牛C、狗D、鱼,虾E、猫正确答案:B64、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是A、感染动物转续宿主的阶段B、感染医学节肢动物的阶段C、感染保虫宿主的阶段D、感染人体的阶段E、感染动物中间宿主的阶段正确答案:D65、疟性肾病主要见于哪种疟原虫患者A、三日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以上都可以D、卵形疟原虫E、恶性疟原虫正确答案:A66、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患者最好在发作后多久内采血时间A、10小时B、15小时C、随时D、24小时E、20小时正确答案:A67、缩小膜壳绦虫A、头节匙形,背.腹侧各有一吸槽B、头节方形,仅有吸盘C、头节球形,有吸盘和小钩D、头节球形,仅有吸盘E、头节梨形,有吸盘和小钩正确答案:D68、属于生物源性蠕虫的是A、烧虫B、钩虫C、丝虫D、鞭虫E、蛔虫正确答案:C69、疥蛾的交配是A、雄成虫与雌幼虫交配B、雄成虫与第二期雌若虫交配C、雌成虫与第二期雄若虫交配D、雄成虫与第一期雌若虫交配E、雌.雄成虫交配正确答案:B70、感染人体的是肝片形吸虫哪一阶段A、虫卵B、囊拗C、胞蝴D、尾蝴E、雷蝴正确答案:B71、微小膜壳绦虫的感染途径是A、经吸入感染B、经昆虫媒介叮咬感染C、经接触感染D、经口感染E、经皮肤直接感染正确答案:D72、虱的吸血习性为A、雌,雄虱吸畜血兼吸人血B、仅若虫吸人血C、雌.雄虱和若虫均吸人血D、仅雄虱吸血E、仅雌虱吸血正确答案:C73、幼虫期可侵犯人体肺的寄生虫是A、蛔虫.钩虫.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B、钩虫.蛔虫.肺吸虫.丝虫C、蛔虫.钩虫.肺吸虫.血吸虫D、丝虫,鞭虫.姜片吸虫,猪带绦虫E、猪带绦虫.烧虫.旋毛虫.钩虫正确答案:C74、人体感染痢疾阿米巴后大多数表现为A、阿米巴痢疾B、带虫者C、阿米巴肺脓肿D、阿米巴肝脓肿E、阿米巴脑脓肿正确答案:B75、既经口又经皮肤感染的线虫是A、⅛⅛虫B、蛔虫C、钩虫D、旋毛虫E、丝虫正确答案:C76、检查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常用的方法是A、饱和盐水浮聚法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C、厚涂片透明法D、重力沉淀法E、碘液染色法正确答案:E77、引起泡球蝴病的寄生虫是A、肝吸虫B、阿米巴C、细粒棘球绦虫D、肝片形吸虫E、多房棘球绦虫正确答案:E78、吸虫卵在外界环境中进一步发育的必需条件是A、食草哺乳动物B、土壤C、淡水D、水生植物E、淡水鱼虾正确答案:C79、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A、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易发B、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C、常爆发性流行D、多由动物传播给人E、感染途径多样化正确答案:B80、疟原虫的主要感染方式为A、输血传播B、雌按蚊叮咬时,子胞子主动钻人皮肤C、接触传播D、由雌按蚊叮咬,子抱子随唾液E、雌按蚊叮咬人时,卵囊进入人体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包括A、抗原伪装B、抗原变异C、抑制或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D、宿主免疫力低下E、解剖位置的隔离正确答案:ABCE2、血吸虫在机体发生免疫逃避的机制是A、引起免疫抑制B、以宿主同源性C、刺激封闭抗体产生D、寄生于肌肉中E、抗原伪装正确答案:ACE3、下列对蛔虫成虫描述正确的是A、虫体呈长圆柱形,形似蚯蚓B、为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最大者C、口孔周有3个品字形排列的唇瓣D、活虫体呈粉红色或微黄色E、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雄虫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正确答案:ABCDE4、下列对丝虫描述正确的是A、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的终宿主B、微丝坳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C、头端略膨大,呈球形或椭圆形,口在头顶正中,周围有两圈乳突D、感染期幼虫为丝状拗E、成虫虫体呈丝线状,乳白色,体表光滑正确答案:ABCDE5、影响毛坳感染力和寿命的因素有A、紫外线照射B、水流速度及波动度C、水的浊度D、温度E、各种化学刺激正确答案:ABCDE6、广州管圆线虫哪几个阶段是在中间宿主螺类及蛇蝙内发育过程A、成虫B、虫卵C、第二幼虫D、第一幼虫E、第三幼虫正确答案:CE7、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临床表现主要有A、恶心呕吐B、急性剧烈头痛C、瘫痪嗜睡D、低热或中度发热及颈强直E、死亡正确答案:ABCDE8、丝虫引起的慢性期阻塞性病变主要有A、乳糜尿B、流炎C、象皮肿D、鞘膜积液E、过敏正确答案:ACD9、下列哪些寄生虫属于多细胞寄生虫A、棘虫B、吸虫C、绦虫D、抱子虫E、线虫正确答案:ABCE10、下列哪些是引起疟疾再燃的主要原因A、宿主免疫力下降B、抗原变异C、剧烈运动D、红细胞数量过多E、以上都对正确答案:AB。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寄生虫是一类以寄生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和生存的生物,它们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点。

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主要包括免疫逃避、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

寄生虫通过免疫逃避策略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消灭。

寄生虫具有多种逃避机制,如表面抗原变异、表面抗原伪装和释放免疫抑制分子等。

表面抗原变异是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过改变表面抗原的表达模式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疟原虫通过不断改变表面抗原的表达模式,使得宿主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攻击。

表面抗原伪装则是指寄生虫通过模仿宿主细胞表面的分子结构来隐藏自身,使得宿主免疫系统难以识别。

寄生虫还会释放免疫抑制分子,如抗原调节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因子等,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弱宿主免疫反应。

寄生虫能够通过免疫调节来降低宿主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寄生虫通过释放一些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酶等,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这些免疫调节分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并改变宿主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调节可以使宿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攻击变得不那么强烈,从而有利于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

寄生虫还能通过免疫抑制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寄生虫会释放一些免疫抑制分子,如抗原调节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因子等,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这些免疫抑制分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降低宿主免疫系统的杀伤力。

免疫抑制有利于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但也可能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损害,增加宿主对其他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寄生虫具有免疫逃避、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等免疫学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寄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存活和繁殖,并且能够对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对于防治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开发新的防治策略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应对与免疫逃避机制

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应对与免疫逃避机制

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应对与免疫逃避机制寄生虫是指在寄生生活方式中依赖寄主生存的生物。

寄生虫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同时也具有机体免疫逃避的特性。

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寄生虫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和疾病。

因此,了解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应对及其免疫逃避机制,对于防治这些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一系列的免疫机制来识别和排除感染的病原体。

对于病原体的识别,免疫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机制: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通过对所有病原体的(或它们共有的)抗原进行识别,随后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抗体的中和来清除感染。

特异性免疫机制则是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的抗原进行识别和排除。

当人体受到寄生虫感染时,免疫系统会通过各种免疫细胞对寄生虫进行攻击。

例如,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寄生虫来清除感染,T细胞则可以通过直接杀死感染细胞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来抑制寄生虫感染。

B细胞则可以通过分泌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寄生虫和它们的代谢产物。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寄生虫具有与宿主的共进化关系,并已经形成了各种免疫逃避机制,以免遭受宿主免疫反应的攻击。

一些免疫逃避机制包括:1.抗原不同位型:一些寄生虫会随机改变表达它们表面上的抗原,从而使宿主难以识别并免疫攻击。

2.唾液中的抗凝血物和抗炎物质:许多寄生虫会在寄生时分泌唾液来防止宿主免疫反应。

例如,蚊子唾液中的抗凝血物和抗炎物质不仅能够防止血液凝结,还能抵抗宿主免疫反应。

3.酶的干扰:某些寄生虫可以分泌酶来干扰宿主的免疫反应。

例如,吸虫分泌的酶可以破坏宿主的免疫分子,使得免疫系统无法清除吸虫。

4.免疫抑制: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干扰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来使自己免受攻击。

例如,线虫可以通过分泌一系列的免疫抑制分子来防止宿主免疫反应。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其进行攻击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寄生虫感染往往需要集成性的防治措施,包括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对非感染区进行疫苗接种等。

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寄生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宿主体内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为了生存和繁衍需要依赖宿主提供营养和生存环境。

在此过程中,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制约,并通过一系列机制调节这种关系,维持整个体系的平衡。

其中,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其在宿主体内顺利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策略。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指寄生虫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摧毁,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

一般来说,寄生虫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免疫逃避:1.变异表达保护性抗原:寄生虫会通过不断的基因变异表达新的或不同的保护性抗原,这样它们就可以躲过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保持在宿主体内的存活。

此外,寄生虫还可以产生一些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似的抗原,使得宿主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寄生虫。

2.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会释放一些抑制性分子,如寄生虫多肽(PEP)和抑制性核因子(ISN),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

这些分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内的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从而降低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能力。

3.干扰免疫信号传递:寄生虫还可以通过干扰宿主免疫系统内的免疫信号传递,来干扰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

例如,寄生虫可以通过分泌一些抑制性因子干扰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如IL-2、IFN-γ等),从而减弱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能力。

总之,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其在宿主体内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策略。

通过变异表达保护性抗原、抑制宿主免疫系统以及干扰免疫信号传递等方式,寄生虫可以规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摧毁,从而保持在宿主体内的存活。

对于人类的健康而言,掌握和理解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防治寄生虫感染病,从而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浅析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浅析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浅析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方金亮【期刊名称】《中国畜禽种业》【年(卷),期】2015(011)011【总页数】1页(P48)【作者】方金亮【作者单位】辽宁省绥中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察所 125200【正文语种】中文寄生虫能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发育、繁殖和生存,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其主要原因有部位阻隔、抗原改变、破坏免疫和代谢抑制。

有些组织和器官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离而不产生免疫反应,称为免疫局限位点。

寄生在此的寄生虫一般不受免疫作用,如胎儿、眼组织、小脑组织、睾丸、胸腺等,其最好的例证就是寄生于胎儿的弓形虫。

对于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虫,如果抗原不被呈递到感染细胞的表面,则宿主的免疫系统就不能识别被感染细胞,其寄生虫就能逃避免疫反应,如巴贝斯虫、利什曼原虫等。

另外,被宿主形成的包囊所包围的寄生虫,免疫系统不能作用于包囊内而不受免疫的影响,如囊尾蚴、棘球蚴、旋毛虫等。

寄生虫不但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抗原,即使在同一阶段,有些虫体抗原也产生变异,而不受已存在的抗体的作用,如锥虫。

有些寄生虫体表能表达与宿主组织抗原相似的成分,称为分子模拟;有些寄生虫体表能结合宿主的抗原分子,或用宿主抗原包裹,称为抗原伪装。

如分体吸虫可吸收宿主抗原,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识别;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表面被宿主血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包裹,这类抗原并不是寄生虫所合成,因而宿主抗体不能与其结合,使虫体产生免疫逃避。

蠕虫体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使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因此,出现寄生虫免疫逃避。

寄生虫破坏宿主免疫主要表现为:能与抗原反应的B细胞不能分泌抗体,从而抑制了宿主的免疫应答,甚至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宿主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Ts)激活,可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宿主产生免疫抑制;有些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某些成分具有直接的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或可以抑制淋巴细胞激活等;有些寄生虫抗原诱导的抗体结合在虫体表面,不仅对宿主没有保护作用,反而可阻断保护性抗体与之结合,这类抗体称为封闭抗体,其结果是宿主虽有高滴度抗体,但对再感染却无抵抗力;寄生虫的可溶性抗原可使其逃避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有利于虫体增加数量。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策略病细菌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策略病细菌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策略病细菌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策略:病细菌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识别、攻击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然而,某些病原微生物,如病细菌和寄生虫,能够通过多种逃逸机制来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导致感染的持续存在和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病细菌和寄生虫对免疫系统的免疫逃逸策略,并讨论可能的对策。

一、病细菌的免疫逃逸策略病细菌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

它们具有复杂多样的逃逸机制,以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1. 抗原变异病细菌具有高度可变的表面抗原,如菌体蛋白和外膜蛋白。

这些抗原的变异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基因重排等机制产生。

由于免疫系统对新抗原的反应性较弱,抗原变异使得病细菌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2. 细菌的免疫抑制剂某些病细菌能够产生免疫抑制剂,如细菌素和外毒素。

这些物质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干扰细胞信号传导,降低免疫应答的效果。

通过释放免疫抑制剂,病细菌能够减弱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

3. 结合宿主细胞隐藏某些病细菌能够通过结合宿主细胞,隐藏在细胞内,从而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种机制使得病细菌在体内存活和繁殖,同时减少免疫系统的识别。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策略寄生虫是引起多种寄生虫病的病原微生物,它们通过多种逃逸机制来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

1. 寄生虫的体液蛋白保护寄生虫能够释放大量的体液蛋白,这些蛋白在寄生虫体外形成保护层。

这一保护层能够减少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攻击,使得寄生虫在体内存活。

2. 寄生虫抗原遮蔽某些寄生虫能够改变自身表面抗原的表达,从而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

通过抗原遮蔽机制,寄生虫能够规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使得感染持续存在。

3. 免疫抑制和调节寄生虫能够产生免疫抑制和调节物质,如免疫抑制剂、调节性T细胞等。

这些物质能够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和效果,减弱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攻击。

三、对策探讨针对病细菌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策略,我们需要探讨相应的对策,提高免疫系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应对能力。

细菌与寄生虫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

细菌与寄生虫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

细菌与寄生虫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在生命体系中,生物的免疫系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它可以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但是,在这个能力强大的系统面前,一些病菌和寄生虫依旧可以绕过免疫的攻击,成为疾病的制造者。

那么,这些生物是如何绕过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呢?这是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细菌和寄生虫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

一、细菌免疫逃逸机制1. 抗药性细菌群体,如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改变它们的表面来伪装自己,降低宿主免疫系统对它们的攻击性。

此外,一些病原体会改变它们的形态,在宿主体内形成假性胞壳,以逃避免疫细胞的追踪。

然而,最为费解的是,一些细菌通过改变它们的基因来抵抗特定的抗生素,从而形成抗药性。

2. 沉默性感染另外一些细菌则选择了一种比较不显眼的方式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即沉默性感染。

在沉默性感染状态下,细菌会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并分泌毒素杀死细胞,从而对宿主产生危害。

3. 氧化应激耐受性和共生一些细菌通过在宿主中选择性活跃,在宿主的生命中扮演有益的角色,通过共生来逃避免疫系统攻击。

有研究表明,像在口腔内普遍存在的牙周病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可能通过在宿主体内产生免疫抑制分子以逃避免疫系统攻击。

二、寄生虫免疫逃逸机制与细菌不同的是,寄生虫不仅深藏在宿主的组织中,而且拥有强大的表面分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使它们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1. 改变表面分子寄生虫会修改它们表面上的分子来保护自己或修饰宿主免疫细胞通信分子。

许多寄生虫会制造表面分子冠(Surface Coat),专门抑制免疫细胞。

另外,疟原虫能够改变红细胞形态,从而降低宿主体内的局部免疫反应。

2. 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能制造化学物质(Geth),从而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

疟原虫可分泌细胞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

口腔疟原虫可分泌溶解肿瘤因子并激发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导致寄生虫在宿主中逃闪,进而导致再次感染。

病原体和寄生虫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和干扰机制

病原体和寄生虫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和干扰机制

病原体和寄生虫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和干扰机制免疫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它能够在抵抗感染和保护自身免受损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病原体和寄生虫也在不断地对免疫系统进行干扰和抑制,从而使得人类及其他动物容易受到感染和发生疾病。

接下来,本文将从病原体和寄生虫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和干扰机制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病原体的抑制机制1.1、病原体的隐身机制很多病原体在侵入宿主后会采用一些隐身机制来避免被免疫系统察觉。

例如,某些病原体表面覆盖了与宿主细胞一样的分子或是具有分子伪装性质的蛋白质,从而骗过了免疫系统。

此外,有些病原体还能够在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抗原多样性,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攻击它们。

1.2、病原体抗原的避免性变异在感染宿主后,一些病原体会改变自己的表面抗原,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察觉。

这种现象被称为抗原避免,是病原体生存的一种重要策略。

例如,流感病毒经常会改变自己的表面蛋白质,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攻击,导致人们很难形成长期的免疫保护。

1.3、病原体的免疫抑制物质许多病原体也会在侵入宿主后产生一些免疫抑制物质,如细菌内毒素等。

这些物质可以破坏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并且会导致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凋亡、抗原处理和递呈等重要环节出现问题。

这样一来,病原体就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宿主细胞,并快速繁殖,导致疾病的产生。

二、寄生虫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2.1、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许多寄生虫具有免疫逃避机制,可以帮助它们避免被免疫系统攻击。

寄生虫表面的抗原极其复杂,以至于免疫系统很难识别和攻击它们。

此外,寄生虫也能够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类型,从而避免被宿主细胞攻击。

这些机制使得寄生虫有着极高的生存率,能够在宿主体内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2.2、寄生虫的直接损害寄生虫通过多种方式对宿主的基本生理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如寄生虫所占据生长的组织会出现组织坏死和萎缩、寄生虫的排泄物可以毒害宿主细胞、寄生虫也可以在寄生虫分泌的巨噬细胞中藏身,从而在免疫系统无法攻击其时进行繁殖等。

寄生虫寄生途径与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

寄生虫寄生途径与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

寄生虫寄生途径与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寄生虫,作为一类寄生于宿主身体内的生物,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寄生虫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针对寄生虫寄生途径及其对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的影响,本文将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寄生虫寄生途径寄生虫寄生途径主要有口入、皮肤侵入、呼吸入和性接触四种方式。

这四种寄生途径均有其特殊的宿主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对抗的原因。

比如,口入途径的寄生虫可以在宿主口腔、消化道等部位寄生,并且其卵和幼虫的存在会导致宿主肠道疾病、腹泻等症状。

皮肤侵入途径的寄生虫则可以在宿主的皮肤或皮下组织中寄生,引起局部感染和炎症。

呼吸入途径的寄生虫则可以直接寄生于宿主呼吸系统中,引起哮喘、肺炎等疾病。

而性接触途径的寄生虫,则有可能会引起生殖器疾病和不孕等问题。

因此,针对不同途径的寄生虫,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二、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对于寄生虫寄生于宿主体内的情况,宿主身体的免疫系统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免疫反应主要分为两种: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宿主固有的免疫机制,它主要通过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方式对寄生虫进行攻击,起到一定的清除作用。

获得性免疫则是在宿主接触到寄生虫后,针对寄生虫产生针对性免疫反应。

针对性免疫反应主要通过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分子介导对寄生虫进行攻击。

这些分子作用于寄生虫体内的抗原分子上,破坏寄生虫体内的代谢过程、生殖过程、移动能力等,达到杀死寄生虫的效果。

三、寄生虫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虽然宿主身体采取免疫反应对抗寄生虫的存在,但是寄生虫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寄生虫逃避免疫反应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自身抗原多样性:寄生虫身上存在大量的抗原,且这些抗原具有多样性,使得宿主免疫系统很难确定针对那一个抗原进行攻击。

2、针对性免疫反应的抑制:某些寄生虫能够针对宿主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等分子进行抑制,使得免疫反应无法形成。

丝裂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与逃避机制

丝裂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与逃避机制

丝裂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与逃避机制丝裂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可以寄生在各种生物体内,包括人类。

它们通过寄生在宿主体内,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生长和繁殖。

尽管丝裂原虫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并进行繁殖,但它们需要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来避免被杀死。

本文将探讨丝裂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的逃避机制。

一、丝裂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丝裂原虫能够寄生在宿主体内并且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们通过多种机制来对宿主免疫系统进行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丝裂原虫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让宿主细胞无法正确地进行免疫反应。

例如,丝裂原虫通过释放抑制细胞因子来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同时也能够干扰宿主的免疫通路,使得宿主的免疫系统失去对丝裂原虫的应答。

2. 模拟宿主细胞丝裂原虫可以模拟宿主细胞的表面蛋白,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类。

当丝裂原虫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时,它们会改变宿主细胞膜中的蛋白质表达,从而模拟宿主细胞的表面蛋白,使得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

3. 脱落变形丝裂原虫可以进行脱落变形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在丝裂原虫寄生的宿主细胞中,它们会进行变形处理,将暴露在细胞外的蛋白质和糖基分子去除,以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

二、丝裂原虫的逃避机制丝裂原虫能够寄生在宿主体内并避免免疫系统攻击的原因是它们具有复杂的逃避机制。

逃避机制的主要目的是让丝裂原虫不被免疫系统所识别和攻击。

下面列举了丝裂原虫的逃避机制:1. 域内重排丝裂原虫的表面蛋白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因此丝裂原虫通过域内重排来改变它们的表面蛋白,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域内重排是指丝裂原虫通过删除和插入特定的DNA序列来改变它们的表面蛋白。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寄生过程中经常改变自己的表面蛋白,从而避开免疫系统的攻击。

2. 抑制T细胞和B细胞反应丝裂原虫还能够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反应,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

寄生虫学揭示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

寄生虫学揭示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

寄生虫学揭示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宿主体内生活并从中获取营养的微生物。

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寄生虫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研究表明寄生虫能够通过干扰宿主的免疫系统来确保其生存和繁殖。

本文将探究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

一、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寄生虫通过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来逃避被清除或杀伤。

研究发现,寄生虫能够释放一些抑制免疫反应的分子或蛋白质,例如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或抑制T细胞活化的分子。

这些分子可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宿主体内的免疫应答减弱或失调。

二、改变宿主免疫应答的平衡寄生虫还能够改变宿主免疫应答的平衡,使宿主的免疫应答偏向一种抗炎性的状态。

在许多寄生虫感染中,宿主体内的免疫调节细胞被寄生虫利用,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这种抗炎性状态对于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非常有利。

三、诱导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反应除了直接抑制免疫应答外,寄生虫还能够诱导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一种调节反应来保护自身。

这种调节反应可以抑制其他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宿主对寄生虫的攻击。

寄生虫通过释放一些特定的蛋白质或分子来诱导这种调节反应,这些蛋白质或分子能够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调节效应。

四、干扰宿主免疫记忆宿主的免疫记忆是指宿主在初次感染后,对同一寄生虫再次感染时能够更快、更强烈地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然而,寄生虫可以干扰宿主免疫记忆的形成和维持。

寄生虫感染后产生的抗原变异或抗原遮蔽等机制,都会降低宿主的免疫记忆效应,从而增加寄生虫的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寄生虫通过抑制免疫应答、改变免疫平衡、诱导调节反应以及干扰免疫记忆等机制,对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干扰。

这种干扰能够帮助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存活和繁殖,并增加自身对宿主的依赖性。

深入了解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寄生虫通过多种机制对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干扰,包括抑制免疫应答、改变免疫平衡、诱导调节反应以及干扰免疫记忆。

免疫避免哲学解析个体抵御寄生虫感染

免疫避免哲学解析个体抵御寄生虫感染

免疫避免哲学解析个体抵御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寄生生物引起的疾病,对个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通过免疫系统对抗各种寄生虫感染。

然而,由于寄生虫具有较强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个体往往面临着免疫避免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免疫避免哲学对个体抵御寄生虫感染的解析。

个体的免疫系统在抵御寄生虫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并清除入侵的寄生虫,维护个体的身体健康。

然而,寄生虫也演化出了一系列的生存策略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避免。

免疫避免是寄生虫为了存活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尽可能减少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直接接触,以避免被检测出并清除。

在免疫避免的哲学中,有两种主要的策略:隐藏和模仿。

隐藏即是指寄生虫通过减少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直接接触,来降低被检测的可能性。

它可以通过对免疫系统产生的信号进行干扰,例如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转移免疫细胞等方式来实现。

模仿则是指寄生虫通过改变自身的外部特征,使其与宿主组织相似,以此来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免疫避免的哲学是一种非常高效和巧妙的生存策略。

在自然界中,寄生虫的种类繁多,它们可以感染包括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广泛的宿主。

这种免疫避免的策略使得寄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且不易被清除。

这对个体免疫系统的挑战是巨大的,因为它需要在克服寄生虫的免疫避免策略的同时,还要保证对其他微生物的抵御。

然而,个体免疫系统也会作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抵御寄生虫感染。

免疫系统会逐渐学会识别和应对寄生虫的免疫避免策略,从而提高个体的抵抗能力。

这可以通过免疫记忆的形成来实现,免疫系统会记住之前遇到的寄生虫,并在再次遭遇时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在个体免疫系统调节方面,免疫抑制和免疫调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抵御寄生虫感染,个体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为和习惯的改变来提高免疫系统的效能。

首先,个体应尽量避免与可能携带寄生虫的生物接触,特别是在感染高发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这种现象称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

寄生虫能在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增殖,长期存活,有多种复杂的机制,包括寄生虫表面抗原性的改变如抗原变异、抗原伪装,也可通过多种破坏机制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等。

但是,任何一种寄生虫的存活机制均未能完全搞清楚。

1.抗原性的改变寄生虫表面抗原性的改变是逃避免疫效应的基本机制。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虫时,其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异,直接影响免疫识别,例如非洲锥虫在宿主血液内能有顺序地更换其表被糖蛋白,产生新的变异体,而宿主体内每次产生的抗体,对下一次出现的新变异体无作用,因此寄生虫可以逃避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这种抗原变异(antigenie variation)现象也见于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表面。

抗原伪装(antigenic disguise)是寄生虫体表结合有宿主的抗原,或者被宿主的抗原包被,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

例如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表面结合有宿主的血型抗原(A、B和H)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

这类抗原来自宿主组织而不是由寄生虫合成的,因此宿主抗体不能与这种童虫结合,为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创造了条件。

2.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释放出可溶性抗原,大量存在下可以干扰宿主的免疫反应,有利于寄生虫存活下来。

表现为: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体复合物,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如曼氏血吸虫感染者血清中存在循环抗原,可在宿主体内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实验证明,这种复合物可能改变宿主免疫反应,如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对童虫的杀伤,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等。

也可表现为直接破坏特异的免疫效应分子,例如,枯氏锥虫的锥鞭毛体的蛋白酶能分解附着于虫体上的抗体,使虫体上仅有Fab部分,而无Fc部分,因而不能激活补体以导致虫体的溶解。

另外,有几种寄生虫感染中发现有免疫抑制因子。

这种因子来自寄生虫本身,或存在于宿血液中。

例如感染枯氏锥虫的小鼠血清中就有一种物质能在体内或体外经激活抑制细胞而抑制抗体反应。

这种物质是分子量为200000的蛋白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寄生虫感染中或在感染的某些阶段,寄生虫可引起宿主的全身性或局部免疫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