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的教学反思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的教学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的教学反思范文“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教材这句过渡语,很自然地把教学活动引入对下沉物体的浮力研究。
那么,怎么研究?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了。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浮在水面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水量有关。
现在我这有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水中它是下沉的,请问它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生:应该有。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或者说你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测量?(经常听见这样的对答:你说有,那怎么证明呢?做实验。
这已经成为学生熟悉的套路,然后是教师讲解怎样去做实验。
如今我要让学生去思考做怎样的实验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而不仅仅是个实验操作者。
)生有些迟疑,看来这个实验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
师:这样吧,如果我把这个铁块挂在弹簧秤上,铁块受到哪几个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相等,弹簧秤上的读数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如果我把弹簧秤移到水槽上让铁块浸在水中,你们觉得弹簧秤上的读数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生:变小。
师:你为什么认为变小?能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吗?(在水中的铁块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因为物体是静止的,重力的大小=浮力+拉力,重力不变,有浮力的帮助,拉力就小了。
)然后就出示相关材料,进行第一个实验“下沉的物体浸水体积不同的浮力大小”的研究。
这个实验操作比第5课测量泡沫块的实验要简单多了。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教材的顺序,编写者让学生先研究浮物再研究沉物,主要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上考虑,但是忽略了实验的难易程度,如果把顺序换过来,在讨论沉物、浮物是否会受到浮力之后,先做操作简单但有争议的沉物实验,再研究操作复杂的浮物实验,会不会更方便实验的指导呢?书上的第二个实验,是用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来做实验,我不喜欢,首先是石头不好绑线,其次是不同石头其质地不同实验不规范,最后这个实验和前一课雷同无变化。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浮力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平等和自由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这一节课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研”有所获。
教师既做到了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决心、信心、恒心”,战胜困难和挫折,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实际授课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生还相当多,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不过关。
另一方面复习中实验教学做的不够。
通过授课我也思索: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得出了计算浮力的多种方法,并应用。
并且浮力大小与浸没在液体里的体积有关,或者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第6课时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含教学反思)
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研究的问题:
实验方法:
所需器材:
实验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既然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在上课的 时候先复习了泡沫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后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观察他们的反应。 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于是我就问他 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让你们感觉到或认识到下沉的物体的确
教学难点
受到的浮力大小。
主要教法
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
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
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
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
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 12 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篇一」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设计时主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如:“死海为什么不死”,引出浮力。
通过观察,发现鹅浮在水面,乒乓球浮在水面,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
最后由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死海为什么不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造死海的例子来鼓励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造船比赛”、压易拉罐等实验,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
本节通过大量实验,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以交流、讨论、实验等多种手段保持探究兴趣。
让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从现象猜浮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再从实验和交流中得到规律,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
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探究,交流,再发现新题。
《浮力》教学反思「篇二」1、经过教学的实施后,对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教科版最新五下1-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对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比较容易理解。
对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却没有把握。
借助示意图进行解释是小学生的初次接触,所以有一定难度,需要加以指导。
所以本课包括三个活动,各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第一个活动是让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个问题并知道如何测量,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这个活动是在前一课《浮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完成的,这样既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第二个活动是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是“测量同一物体浸入水中体积不同”和“不同体积物体完全浸没水中”的浮力。
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小,并了解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这个活动中要测量排开的水量,所以需要一个带有精密刻度的容器,量筒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活动既有三年级量筒的使用,又有五上测力计的使用复习。
第三个活动,是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述解释,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助于理解沉浮现象与浮力的关系,构建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使他们认识到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并且是可以测量的,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逐步养成用实验证明的习惯,并懂得正确记录与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体验科学实证的重要意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
教学设计: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比较容易理解。
对沉人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没有把握,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活经历经验都比较少,思考又直接,一般会直接认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本课在上一节课研究会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浮力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会用受力分析法去解释物体的受力情况,在本课中,学生继续用受力分析法去研究下沉物体的受力情况,同时用实验法,通过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有关,这与前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如果这个物体沉浮与否,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
2.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教学难点: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教学准备教师组:一个沉的圆柱体、测力计、水槽、线、ppt、杯子学生组:一个弹簧秤,一个沉的圆柱体、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线,水槽、杯子,针筒。
(四)教学过程1.直接导入出示大小相同的泡沫、木块。
师:这是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和泡沫块,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那他们为什么会浮呢?这两个物体的浮力,哪个比较大,为什么预设:因为他们的浮力等于重力,木块浮力比较大,因为木块的浸入水中的体积比较大,因为木块的重力比较大。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的教学反思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的教学反思1、《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的教学反思前一课,小朋友们明白了浮力丈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
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
然而,小朋友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原本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小朋友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
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
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
我原本想他们中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
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小朋友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
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
小朋友们的判断,有的来自自身的考虑,有的则是来自他人的判断。
假如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身的考虑了。
即使自身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他人的考虑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小朋友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论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从小朋友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外表的,不确定的。
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测。
实验自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
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
由小朋友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
而小朋友们的表示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恬静。
恬静地考虑,恬静地倾听,恬静地讨论。
小朋友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坚持得不错。
我褒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示!2、《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针对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有一下反思: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
2023年浮力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2023年浮力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浮力的教学反思1《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学问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移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视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学问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学问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
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须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
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
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索实力就会大为加强。
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激励及引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浮力的教学反思2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深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1、因为从学生的学问体系和实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驾驭了肯定的科学学问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实力和运用所学学问去探究和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试验,培育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法,详细分为三个部分。
关于浮力教学的反思
关于浮力教学的反思关于浮力教学的反思《浮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
这样,虽然教学过程( )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出示死海中一人在海面上看书,这是为什么?她怎么掉不下去呢?这些问题并不让学生马上回答,给学生留下悬而未解的问题。
学源于思,起于疑,为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作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玩是孩子的天性。
看着实验桌上的水槽浮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浮着什么?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
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
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这四种浮着的物体实验。
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水的浮力的存在,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
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对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这样的办法突破的:教师拿着钩码、铅片、球形橡皮泥一一呈给学生。
问:“既然水是有浮力的,那么把这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怎样?为什么?”同学们大胆猜测,有的说钩码会沉,橡皮泥会浮,有的说这些东西都会沉,说法不一。
浮力的教学反思7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7篇为了让教师们不断成长,一定要定期写教学反思,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相信教师一定都学会了写教学反思,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浮力的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1今天讲浮力公式应用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麻木和厌烦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下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得知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遇到计算时,心理上就感到害怕,望而却步,连看都不愿去看一眼。
因此,这节课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有关计算题的重要性,又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得到学生的共鸣后,然后说这节课我们从最简单的题入手,大家好好听,体验一下做计算题的乐趣,并订下和约,如果大家觉得听不懂,没有信心,我今后就决不讲计算题。
这使得部分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入了课堂。
讲课时,我先将浮力的计算公式重新讲了一遍,把每个字母的意义、单位、作用又进行细致地讲解,而后只选择了两道非常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效果明显提高,尤其在讲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我拿出了以往中考考过的一道题,就是利用这道例题得出的结论进行运算的,当时就有几个同学争先恐后地口算出了物体的密度,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顿时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其中一个同学感慨地说:“这么容易就得了3分,原来都吓得不敢做”。
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掌握住方法和规律,计算题并不可怕。
这些话立刻得到学生的赞同,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同时感到学生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成功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成功。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2一、教学设计反思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
五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_教科版-精选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三位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节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精彩的演绎,使我对这节课有更深的领悟。
本节课有三部分:1、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2、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3、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第一部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朱老师:通过三个挑战活动,让学生寻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证据陈老师: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学生实验寻找证据徐老师:展示人提水桶的照片,是否感觉水桶变轻了,我们也模拟在水中提水桶的过程,先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再小组实验,少掉的力跑哪去了?从而引起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分析:陈老师的做法是依据教参,我曾经上这节课也是按照这思路,设计好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怎样说明下沉的物体有受到浮力,但是没有学生作答,然后我就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还是没反应过来。
陈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出现了冷课堂的现象。
所以,我觉得教参上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对于学生而言太难了。
先让学生做实验,再对实验数据分析,寻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证据。
(不要照搬教参,要依据学生情况)第二部分:下沉物体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朱老师:那这物体放入水中,会受到浮力,浮力是多大?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述,物体在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浮力是多少。
浮力=重力-在水中弹簧测的读数。
ppt展示实验过程,小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陈老师:那浮力会不会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说了:排开的水量、物体的大小、物体的重量、材料、实心与空心等,但老师却说:刚才老师发现大家放钩码,有些放得深些,放得浅些,浮力的大小跟放得深浅是否有关?(抛开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减弱)通过研究钩码放的深度、不同数量钩码的浮力大小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深浅无关,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徐老师: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说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老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学生说出排开的水量。
浮力的教学反思5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5篇为了让教师们不断成长,一定要定期写教学反思,只有认真将教学反思写好,才可以让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到记录,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浮力的教学反思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1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设计时主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如:“死海为什么不死”,引出浮力。
通过观察,发现鹅浮在水面,乒乓球浮在水面,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
最后由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死海为什么不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造死海的例子来鼓励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造船比赛”、压易拉罐等实验,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
本节通过大量实验,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以交流、讨论、实验等多种手段保持探究兴趣。
让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从现象猜浮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再从实验和交流中得到规律,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
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探究,交流,再发现新题。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2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五年级科学:李兴根)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李兴根
今天我教学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浮力》一课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浮力,知道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也发现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系。
上这一课时,我直接入题,读课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大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
”问其理由,有的说是凭自己的经验,在水中拿比较重的东西觉得轻松,估计是水的浮力在起作用;有些是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相关知识的介绍;有些则是在书本或是科普类书上看到过;也有的纯粹是猜的。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显得很难确定,少数则认为下沉物体是不会受到浮力的。
如何让学生看到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呢?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上。
有了前一堂课的实验经历,稍一点拨,学生便能观察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观察同一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
如果在水中测得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则说明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讨论实验的科学性、注意事项,意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考习惯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我有目的地挑选了3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最后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进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懂得了通过数据分析来解释现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3篇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3篇篇一:_.3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反思第()周教学反思篇二:物体的浮沉条件评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反思一.教材思路: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教学中存在问题: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冯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引入:以变魔术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用潜水艇的的上浮.下沉,直观.明显,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三.设计改进:这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动笔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把时间交给学生.篇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 【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浮力.重力)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二)进行新课1.讨论:(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2.实验: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3.应用·轮船(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潜水艇[演示]: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 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气球和飞艇[演示]:〝热气球〞的实验.[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原理:ρ气<ρ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其他应用密度计.盐水选种等.附: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ρ液>ρ物F浮=G物悬浮ρ液=ρ物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ρ液<ρ物(二)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三)应用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三.小结: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3.4.五.教学后记:。
五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_教科版三位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节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杰出的演绎,使我对这节课有更深的领会。
本节课有三部分:1、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2、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3、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说明沉出现象。
第一部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朱老师:通过三个挑战活动,让学生查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证据陈老师: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推测,然后学生实验查找证据徐老师:展现人提水桶的照片,是否感受水桶变轻了,我们也模拟在水中提水桶的过程,先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再小组实验,少掉的力跑哪去了?从而引起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分析:陈老师的做法是依据教参,我曾经上这节课也是按照这思路,设计好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如何样说明下沉的物体有受到浮力,然而没有学生作答,然后我就直截了当告诉学生,但学生依旧没反应过来。
陈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显现了冷课堂的现象。
因此,我觉得教参上对实验结果的推测关于学生而言太难了。
先让学生做实验,再对实验数据分析,查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证据。
(不要照搬教参,要依据学生情形)第二部分:下沉物体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朱老师:那这物体放入水中,会受到浮力,浮力是多大?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述,物体在水中变轻了多少确实是浮力是多少。
浮力=重力-在水中弹簧测的读数。
ppt展现实验过程,小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陈老师:那浮力会可不能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说了:排开的水量、物体的大小、物体的重量、材料、实心与空心等,但老师却说:刚才老师发觉大伙儿放钩码,有些放得深些,放得浅些,浮力的大小跟放得深浅是否有关?(抛开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减弱)通过研究钩码放的深度、不同数量钩码的浮力大小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深浅无关,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徐老师: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说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老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学生说出排开的水量。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_教科版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两幅图,分别是漂浮的木块与沉到水底的铁球,直截了当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原本以为那个问题会引发全班的猛烈争辩。
但当我提出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既然沉下去了就可不能受到浮力,只有个别同学在底下小声嘀咕,然而立场不够坚决。
为了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引起全班的讨论和反思。
我强调了一下:真理往往是把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老师期望你们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方法。
如此一来,许多同学就开始发表不同意见了,并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例如:人在水中搬东西比在陆地上时要轻,打水时桶在水里时要比提出水面轻专门多。
这些生活中的感受,赶忙坚决了专门多同学,许多同学提出要用科学的实验来说明问题。
因此,我顺势以打水的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
通过这么一点拨,一些反应快的同学赶忙就有所反应,通过比较用砝码模拟吊桶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从而验证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上述的实验方法解答了同学的疑问,而且还引出了浸入水的体积和浮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顺势进入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与浸入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实验本身不难,操作的难度也不大。
可因为在实验之前没有将实验操作要求和实验表格的内容说清晰,导致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还处于模糊状态,不知所措。
这是我上这节课显现的最大错误。
再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必定的联系。
就如我上的这一课中,需要用到体积这一概念,可关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这一点我在上课之前没注意到,因此阻碍到了学生的新课学习。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将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如此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书上的第二个实验,是用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来做实验,我不喜爱,第一是石头不行绑线,其次是不同石头其质地不同实验不规范,最后那个实验和前一课雷同无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物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针对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有一下反思:
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
在本节课中,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如从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头等会感受到离开水面,石头变重;游泳时候刚学感受到被水拖起来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主动去发现,只是有感受,这就需要科学课堂将知识进行完善。
2.引导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每一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从四年级开始,需要孩子们主动去设计探究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前一节课,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以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为止,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设计,明确探究方案。
3.实验设计不忘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排开水的体积和重量
在设计实验记录上,始终让孩子们进行测量水的体积和自身重力,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孩子们进行发现内部规律—密度做铺
垫。
科学需要单元备课,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4.画示意图,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从第五课开始,就需要孩子们学着画示意图,更加直观的指导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们体会到示意图的益处,对本节课的探究知识有一个深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