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

半夏辛温,为君,化痰和胃、降逆消病。

以方测证,仲景用半夏为君药,提示本证除中焦胃气虚,无力斡旋外,还受到了痰邪的干扰,以致使中焦枢机不利而成心下痞证。

干姜温中暖脾而除寒气,且和半夏相配,有辛开散结之功;黄芩、黄连苦寒,清热降逆而和胃,并有苦降泄满之效。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调补脾胃之虚,脾升胃降,中焦气机条畅,痞塞自消。

本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是和解中焦枢机的代表方。

特别要注意本方的煮服方法,要求“煮后去掉再煎“,也就是煮后去掉药渣,把药液再加热浓缩。

这样做,意在使寒热并行,攻补同施,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

在(伤寒论》中,除半夏泻心汤外,还有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厦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要求煮后去滓再煎,,其意义是一致的。

现代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顽固性呕吐.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的,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痢疾、口腔遗疡等。

凡症见心下痞,呕逆、大便稀,肠鸣不适、苔薄白或淡黄、脉沉弦者,皆可以本方为基本”加减治之。

本文章只在科普中医学知识,文章中所提到的药物切勿擅自服用,如有必要,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辩证用药,也可以转发或评论留言。

√。

千古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辨析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

千古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辨析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

千古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辨析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的方剂。

一痞之为病,如钱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

”就半夏泻心汤证而言,亦是如此。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运用该方,如能心为辨析,谨察病机,则不仅可以治疗痞证,还可以治疗其他病证。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应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寒热交结:寒热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至,结于胃脘。

但又不可拘于外邪内陷之说,临床所见,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致。

脾升胃降,枢机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反之,脾胃戕伤,升降失司,中焦阻滞。

就脾胃生理特点而言,脾恶湿,易为湿困而伤阳,阳虚则内寒;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于化热,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证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虚实夹杂:结胸与痞证虽同为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

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

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

”那么,半夏泻心汤证所夹之邪又指何而言?我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半夏泻心汤可治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痞者。

曾治一湿热发热,久延不愈,兼见心下痞满症状的患者,用本方迅速收到痞消热退之效,由此联想到李东垣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本方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药味组成来看,二者基本上皆以苦、辛、甘为主,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连苦降泄热,用半夏、干姜辛开通痞,伍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是方寒热并用,补兼开泄,正是针对脾胃本虚,升降失常,寒热夹杂而设,补脾胃以治本,中气得和,上下得通,则痞消热已;半夏、干姜之辛能散结,芩、连之苦能泄热,虽为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益中气则可助其药力。

苦降与辛开,又可清热、化湿、散寒以治标,有助脾胃之升降,行其运转之能,使结散痞消。

半夏泻心汤(古代经典名方1007)

半夏泻心汤(古代经典名方1007)

半夏泻心汤(古代经典名方1007)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第149条文和《金匮要略》第17条。

半夏泻心汤是脾胃名方,本方的特点是“辛开、苦降、甘调”,辛开胃滞(法半夏、干姜),导滞止痛,和胃气,散寒滞;苦降胆火(黄连、黄芩)清胆泄热;甘调脾虚(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

慢性胃病病人,多数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少有纯寒纯热的情况。

往往既有口干口苦、咽部充血,胃脘烧灼,舌红,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等热象;又有胃脘怕凉、喜按、疼痛等寒象。

“热在胆腑,寒在胃腑,虚在脾脏”,集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规律。

浅表性胃炎病人多见舌苔厚浊,可把“法半夏”扩充为温胆汤,增强和胃化浊之力;把“干姜”丰富成干姜、香附、川芎,增强辛开、化瘀、止痛之力。

紧扣“胆、胃、脾”三个环节,靶向用药,目标明确。

胆热、胃滞仅仅是本病的“标象”,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最后一环是健脾、补肾、扶正气,只有走到这个环节,把机体的“本”培植好了,才能有远期的疗效保证。

会用半夏泻心汤,你就是半个中医了!应用半夏泻心汤,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经常是胃口不好,吃一点就容易饱;三为寒:胃阳不足而常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等。

当然也不一定以上各种症状都有。

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除了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还有两个泻心汤兄弟方,从证候上来说,这三个泻心汤都可以调谐寒热,并治疗下利。

半夏泻心汤证证是心下痞。

主要治疗胃胀且不硬。

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增加了生姜并且重用生姜。

证型在半夏泻心汤证基础上多了心下痞且硬。

主要治疗胃反酸,口有异味,干哕,胀而且硬兼肠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将半夏泻心汤里的炙甘草换成了生甘草而且重用甘草,并去掉了人参。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功效作用半夏泻心汤是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主要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制成。

通常取适量水煎服即可。

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肝脾、降逆止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功效。

1、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肠胃的功效,临床上治脾胃病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合称称之为'脾胃三方'。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中的脾胃湿热效果较好。

2、降逆止呕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而黄芩、黄连有清上热的作用,干姜和甘草有温下寒的效果。

因此对于上热下寒、胃热气逆的呕吐、脾寒气陷的腹泻,半夏泻心汤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适宜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饮用。

营养价值半夏泻心汤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作用,可以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患者多表现为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

适宜和禁忌适宜:胃肠疾病者半夏泻心汤是中医方剂,对呕吐患者有辅助治疗功效,尤其肠胃不舒服时,可以适量饮用半夏泻心汤。

此外,半夏泻心汤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疾病。

禁忌: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半夏泻心汤主治虚实互结证,阴虚燥咳、津伤口渴、出血症及燥痰者,禁服半夏泻心汤。

母婴宜忌孕妇应谨慎食用。

孕妇食用半夏泻心汤有可能会致流产,因此孕妇应谨慎食用。

婴幼儿应谨慎食用。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在于补益中气,同时调和寒热,婴幼儿体质较弱,不可擅自饮用,应根据婴幼儿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饮用。

温馨提示半夏泻心汤宜温服,不可冷服。

服用期间忌食生冷、甜腻食物,同时应禁忌饮酒。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方解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理解半夏泻心汤,97条“邪高痛下”四个字是关键,其实,结合柴胡剂与陷胸剂才能更好的理解条文。

按照发展的顺序,如下:柴胡剂——陷胸剂——泻心剂【柴胡剂】邪在上,还停留在表证外证的层面,但正气已经没有桂枝剂和麻黄剂时的力度,因被邪气打压而退入少阳区域,以“呕”等证状证状来描绘正气后退的惨状。

此时若治呕治痛下则失矣,什么治呕降逆就上来了,切记万不可落井下石打压正气。

【陷胸剂】可以说是柴胡剂的进一步演变,这时正气已经退至“心下鞕”了,而邪则突破在外在表的防线更进一层,占领太阳阳明少阳的公共区域——结邪在“胸”。

因此,陷胸剂作用的点位在胸部,陷邪入瓮,而引在心下已经寒鞕之太阳正气突围而出。

这时,要是傻不拉几盯着“心下鞕”不放,就是杀人害命啦!【泻心剂】从“心下鞕”到“心下痞”,这时已经看不到胸腔区域邪气作怪的场景了,而是“正邪”打作一团混入“心下”——太阳至阳明的中间区域。

痞者,否也,天上地下之卦,而邪阻在中令天地之气不相交也。

方此,再用柴胡剂泻心剂就牛头不对马嘴了,应该考虑作用的点位在阳明,用泻心剂从阳明胃家系统泻出呈“满”状的邪秽之气,阖阳明后再开太阳。

如果认为半夏是降逆的,那么,说明还不能得仲圣之旨,半夏这里更多与开出太阳有关。

痞者,天地气不交,皆因寒邪与地气结于心下。

以此论其与太阳、阳明或肋下之水气关系。

痞证,一当以无太阳表证外证之消息为准绳;二当立极心下之位置,而观其与阳明少阳之胸胁,及太阳一身之表外。

本条之痞与上条同,痞而鞕,阳气未陷。

上条阳浮在关上,仍在心下;本条阳浮于表,仍无发热,唯有已开之太阳而有恶寒汗出,太阳不知何往(亡)。

本条虽有表证,但阳气之弱,不同上条关上仍有活泼之太阳在,因此,加附子而不去黄芩。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苦泄辛通甘缓法)汉张仲景《伤寒论》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此汤主之。

【方论选萃】明许宏:病在半表半里,本属柴胡汤,反以他药下之,虚其脾胃,邪气所归,故结于心下,重者成结胸,心下满而硬满也;轻者为痞,满而不痛也。

若此痞结不散,故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其脾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

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而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已。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此乃中焦之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干噫食臭者,胃虚不能化谷也,土虚不能制水,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王旭高:泻心者,实泻胃也。

盖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此实则泻心法。

泻心者必以苦,故用芩、连;散痞必以辛,故用姜、夏;欲交阴阳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参、甘、大枣(《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尤在泾:按痞者,满而不实之谓。

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

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用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

《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

噫、嗳食气也。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德不及而水邪为殃也。

故以泻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伤寒贯珠集》)。

近代程门雪:盖其人素本脾胃虚弱,一面因外邪误下,邪热入里而作胸痞;一面因误下伤脾阳,而为下利,完谷不化,日数十行。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调理脾胃的良方也能用来治失眠?中医经方半夏泻心汤治失眠小论2020-04-01健康学堂《伤寒论》历经近两千年的历史,岁月并没有碾压经方的光辉,反而使经方历久弥新。

这些方剂就像大浪淘沙过后剩下的金子,是医圣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

面对此次世界广泛流行的疫情,经方再放光芒,在战疫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于中医在战疫中的作用,很多文章都已做了详细论述,今天我们论述一下一个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名方——半夏泻心汤。

在《伤寒论》中设有专篇论述“痞”证,痞为心下(即胃脘部)胀满不适,但按之柔软,仲景所谓“但满而不痛者”,针对痞证仲景设有多个方剂治疗,但是以泻心汤为主,并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心下痞做了鉴别诊断。

初学《伤寒论》之时,还为单列“心下痞”一章而困惑,“心下痞”放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全篇重点讨论“心下痞”,仔细分析原因,可能与当时疾病谱有关。

医圣张仲景所生活的东汉末年,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没有良好的环境维持耕种,粮食的生产就成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就连当时的军队都因为没有粮食吃而解散。

因为饥荒和逃难,百姓饥一顿、饱一顿,无规律的饮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化功能,患脾胃疾病的人数就多。

仲景身为大医,心怜百姓,自然会为重点介绍消化系统的疾病。

半夏泻心汤的一般认识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症状: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呕吐、腹泻、肠鸣音亢进、胃胀,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消化系统疾病最长出现的症状,仲景明显是将半夏泻心汤归为治疗消化系统的方剂。

历代医家的实践,也多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半夏泻心汤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如果仅仅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则限制了经方的使用,中医治病注重内部的病机,而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历来被认为是上寒下热、寒热错杂,寒热邪气结在胃中形成典型的症状“心下痞”。

当然上寒下热也会导致失眠,将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失眠的方剂,亦在情理之中。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2023-01-05《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个条文的主要意义是说,误下没生变证,仍有胸胁满等症俱之柴胡证,就还用小柴胡汤战栗汗出而解;误下邪热内陷,水热瘀结实于上焦,出现满而硬痛的结胸证,这就是大陷胸汤证,得用大陷胸汤而解;误下邪热内陷,素有太阴寒饮,水热互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痞证,就用半夏泻心汤。

这个“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是与条文中“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对比鉴别而说的,不是说半夏泻心汤不能治腹痛。

如果认为半夏泻心汤只能治疗腹胀满不能止腹痛,那是没有弄懂张仲景《伤寒论》关于半夏泻心汤条文的意境和内涵。

半夏泻心汤是泻心汤的祖方,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都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半夏泻心汤证为厥阴病,也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主治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证。

病机为胃虚,寒热水火互结于心下,中焦气机升降逆乱,上呕而下利。

方药机制为辛开苦降,燮理中焦,调和湿热,源于理中汤,是以胃中不和为主。

半夏泻心汤既能治疗腹满腹胀,也能治疗腹痛,因为半夏泻心汤里有多个经方单元:如半个大黄黄连泻心汤,功能清热燥湿,主治病机为上焦热陷,入中、上焦清阳明无形邪热,燥内蕴之湿热;大半个理中丸,功能温里化饮补津(制下);甘草干姜汤,功能温中散寒、化饮补津(制下),主治病机为中焦胃虚寒饮不化津液;大半个生姜甘草汤,功能为和胃滋津(制下),主治证病机为胃中不和,热伤津液,清热养胃滋津;半夏干姜散能温胃止呕,散寒化饮降逆,主治证病机为胃虚寒饮上逆,而降逆止呕散寒化饮;干姜人参半夏丸,功能为温中养津,化饮降逆,主治证病机为中焦虚寒,寒饮上逆,津血不足。

有这么多的方子和在里面,温中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怎么不能止痛?延胡索的功能〔学生B〕老师,加延胡索是为了治胃痛吗?〔老师〕这个病主要是胃痛,加上延胡索可以加快止痛速度,增强疗效。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深度解析——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医圣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医圣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因此,后世医家均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以上推理,均属于惯性的常法分析思维,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分析思维的框框里,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进行推理。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就会发现: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

简谈半夏泻心汤

简谈半夏泻心汤

简谈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也称为半夏瀉心湯),是一种中医方剂,由唐代医学家张仲景创立。

该方剂主治胸腹烦满,心中不宁,呕吐暴利,口干咽燥等症状,因此被列为中医常用药方之一。

方剂组成
半夏泻心汤由以下几种药物组成:
•半夏:有宽中化滞、降逆御呕、止汗、化痰定喘的功效。

•黄连: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作用。

•黄芩: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泻等。

•生姜: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辟秽去邪的功效。

•大枣:能够益中补虚、补气生津、养阴润燥等。

适应症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以下病症和症状:
•伤寒、温病初起、暴发性心悸
•早期冠心病、心绞痛、心前区疼痛及不适
•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等肠胃道疾病
•焦虑、失眠等神经心理疾病
半夏泻心汤的服法为口服,每日3次,一次10克。

注意事项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具有副作用的药方,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之下使用。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服用后出现过敏、副作用等情况,应该及时向医生反映。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该避免使用该药方。

•半夏泻心汤禁用于胸暴、腹中实热、痰湿阻滞等情况。

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应用范围。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另外,在使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切勿盲目自用。

半夏泻心汤,看这篇文就掌握了

半夏泻心汤,看这篇文就掌握了

半夏泻⼼汤的主药是半夏,但成⽆⼰却说:“泻⼼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

这种认识不符合临床实际。

后来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园等还是主张以半夏为君药。

半夏⾟苦温,它的主要作⽤是燥湿,其降逆作⽤优于其他药物。

湿热蕴结,如油⼊⾯,难分难解。

解决湿热郁结的⽅法是祛湿为主,清热为辅。

前⼈对此治法有⼀个⽐喻,叫“抽丝剥茧”“湿去热孤”。

就是说清除湿热之邪,不可急躁,要像剥蚕茧抽丝线⼀样,分层次地去治。

半夏是燥湿药,湿去,热邪才能散去。

湿邪从⼆便排出需要降⽓,⽽半夏是降⽓的主要药物,以降胃⽓为主。

胃⽓降了,其他该降的就会随之⽽降。

“佐君者为⾂”,⼲姜属⾟温药物,为本⽅⾂药,可以温化中焦湿⽓。

湿邪属阴,在没有形成痰结以前,温化是最好的办法。

要解决闭塞的病态,就要有⾟味药,半夏、⼲姜都是⾟味药,⾛⽽不守,“⾟以散痞”,有利于消散内郁的湿浊及其形成的痰湿。

黄连、黄芩为本⽅佐药。

主药将湿邪解决了,⾥边的热邪还要“⼆黄”帮助透发。

但是按照药物归经之说,黄连归⼼经与胃经,⽽黄芩是⼊⼼经与肺经,⼀般不作胃经药⽤,也就是说⽤⼀味黄连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肺经的黄芩呢?中医学认为,在五脏之中,主升降的是脾与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之清⽓随脾之清⽓升达,肺之浊⽓随胃之浊⽓下降。

也就是说肝⽓的舒达可以帮助脾⽓的升清,肺⽓的肃降有利于胃⽓的降浊。

这便是要⽤黄芩清肃肺⽓的原因。

《神农本草经》中说黄芩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下⾎闭,恶疮疽蚀⽕疡”。

黄芩可以祛湿热,通⽔道,通⾎道,性质是往下⾛的,列为⾂药是理所当然的。

⼈参、⼤枣、炙⽢草三味为使药,⼀是补益脾胃之⽓,⽓⾜有利于湿⽓的消散;⼆是利于清⽓上升,清⽓上升才能利于浊⽓下降。

半夏泻⼼汤的七味药⼤致可以分为三组,⼀是苦温药,半夏与⼲姜;⼆是苦寒药,黄连与黄芩;三是⽢温药,⼈参、⼤枣与炙⽢草。

第⼀组与第⼆组治病驱邪,第三组扶正补虚。

⽤了半夏泻⼼汤,可以使“中⽓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升⽕降。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请告知)1,原文《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一方用半夏一升。

)2,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近年来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加强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溃疡的愈合过程。

本方能促进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sod活力。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方解方歌: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方解:此方出自伤寒论154条,原文如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翻译如下:伤寒患者,呕吐发热,小柴胡汤证,此时用下法误治,柴胡汤证仍在者,还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汗出而解。

假若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者,为结胸,大陷胸汤治疗;只是痞满不疼痛的患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从此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是由少阳证误下所致,少阳证误下有两种转属,一种转为结胸,一种转为痞证。

那痞证我们前面讲了不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附子泻心汤治疗吗?为什么此处又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呢?因为症状变了,药物就要随之而变。

大黄黄连泻心汤针对热痞,附子泻心汤针对阳虚痞,而半夏泻心汤针对寒热错杂痞。

为什么说半夏泻心汤是针对寒热错杂痞呢?还是看看药物组成吧,清热药有黄连、黄芩;温性药物有半夏、干姜。

可以看出为寒温同用,故为寒热错杂痞。

那寒热错杂痞有什么症状表现呢?既然是痞证,胃脘部肯定自觉不适,气机不通畅。

我们知道此证是少阳证误下所致,用下法难免会伤害脾胃正气,引起脾胃功能失常,会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

好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药物的各自功效。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味辛平,有毒。

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黄芩味苦平。

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连味苦寒。

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大枣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半夏泻心汤平喘化痰舒缓咳嗽

半夏泻心汤平喘化痰舒缓咳嗽

半夏泻心汤平喘化痰舒缓咳嗽半夏泻心汤,是一味常用于中医药治疗咳嗽症状的临床方剂。

它由半夏、炙甘草、姜半夏、干姜、麦冬等药物组成,有平喘化痰、舒缓咳嗽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及其临床应用。

一、方剂组成半夏泻心汤的主要药物包括:1. 半夏:有化痰、止咳的效果,常用于治疗咳嗽、胸闷等症状;2. 炙甘草:有补益气血、调节药物性味的功效,可加强主药的作用;3. 姜半夏:具有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呕吐等症状;4. 干姜:有温肺止咳、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咳、喉痛等症状;5. 麦冬:具有滋润肺燥、润燥止嗽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症状。

二、配伍原理半夏泻心汤中的药物配伍关系如下:1. 半夏与甘草:半夏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而炙甘草则可加强半夏的效果,达到平喘化痰的作用。

2. 半夏与姜半夏:两者共同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互补增强效果。

3. 干姜与麦冬:干姜有温肺止咳的作用,而麦冬则具有润燥止嗽的功效,两者相结合可舒缓咳嗽、缓解症状。

三、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可用于以下情况:1. 外感风寒引起的寒咳、喉痛等症状;2. 咳嗽痰多、咯痰困难、胸闷等症状;3.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的咳嗽、气喘症状;4. 咳嗽引起的胃脘痞闷、呕吐等症状。

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蒜等,以免加重症状;2. 避免过度劳累和感冒,有助于加快疗效;3. 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药方剂,具有平喘化痰舒缓咳嗽的作用。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它能够有效缓解咳嗽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使用时仍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个体差异及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如果您正在遭受咳嗽的困扰,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文章目录*一、半夏泻心汤概述*二、半夏泻心汤功能主治*三、半夏泻心汤服用方法*四、半夏泻心汤副作用*五、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六、半夏泻心汤药典记载半夏泻心汤概述1、定义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2、别名半夏泻心汤。

3、组方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4、制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即得。

5、性状液体,黄褐色,味甘,微苦。

半夏泻心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2、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半夏泻心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湿热蕴结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半夏泻心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本方主治虚实互结证。

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半夏泻心汤药典记载1、《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注:自今观之,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故用是汤分阴阳,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虚者实。

成注是方:连、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热,以走气而分阴行阳也;甘草、参、枣之甘温,补中而交阴阳,通上下也。

2、《伤寒来苏集》:伤寒5-6日,未经下而胸胁苦满者,则柴胡汤解之;伤寒5-6日,误下后,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则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以和之。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1临床应用解析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1临床应用解析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1临床应用解析一、“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沿革“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5半夏(洗,味辛平)半升,黄芩(味苦寒)、干姜(味辛热)、人参(味甘温)各三两,黄连(味苦寒)一两,大枣(擘,味温甘)十二枚,甘草(炙,味甘平)三两。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半夏泻心汤”的处方药物基原考证(一)半夏文献记载有旱半夏、水半夏两种。

旱半夏(即半夏)别名三叶半夏、水玉、地文、三步跳、麻芋果等。

水半夏别名戟叶半夏、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又称“犁头尖”。

《神农本草经》6卷一载:“一名地文,一名水玉。

生川谷。

”《证类本草》7卷第十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

”《吴普本草·草木类》8载:“一名和姑。

”因此,根据记载可以确认古时使用的半夏为旱半夏,即2022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的半夏。

它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主要产于陕西、山东、四川、贵州、湖北、河南、安徽等地。

(二)黄芩从《本草经集注》9到《本草图经》10的记载表明,药用黄芩品种变化不大,基本是唇形科Scutellaria之属。

结合《证类本草》所绘的“耀州黄芩”“潞州黄芩”药图,大致可以认为,今用正品Scutellariabaicalensis,一直是药用主流品种。

从历代的本草著作中可见,正品黄芩与2022年版《中國药典》所收载的相符,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

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释义三焦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方药解析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

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

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古今名医方论——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洗,半升(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4枚)甘草炙,三两(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来源:《伤寒论》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方解: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

君臣相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相伍,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配伍特点:寒热平调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之基础方,又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散结除痞法之代表方。

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古今名医方论:吴崑: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明·吴崑《医方考》)张锡驹:此复以小柴胡症、大陷胸症,以明痞症之不与二症同,不特陷胸不可与,即柴胡亦不中与,而并以起下文诸泻心汤之义也。

一连三节五六日,俱是厥少太三经主气之交也。

太阳主开,柴胡汤症乃太阳之气原欲从枢以外出,故往往有下之而不为下陨,柴胡汤症仍在者,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而解也。

若下之而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宜大陷胸汤。

但满而不痛者,此发于阴之痞,感少阴之热化,无少阳之枢象,故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作者:王兆利,李振禹,王洪军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

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

功能和胃降逆消痞。

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

”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

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

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

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
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

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

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

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

《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徐灵胎云:“以上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

”故现代多认为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复方也。

王孟英有“昌阳泻心汤”,乃是将本方去参草姜枣,只取芩连半夏三昧,而加菖蒲、苏叶、枇杷叶、竹茹、芦根,以治暑湿秽浊之邪为痞者。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认为,诸泻心汤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属里证者。

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为黄连汤,乃治表邪尚有一分未尽也。

喻氏用此法治关格,权衡进退或用桂,或不用桂,或改肉桂,名为进退黄连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