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教学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除少数大城市外,人们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3)平均寿命短。
(4)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近代生活的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3.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深化探究材料一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思考(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答案(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材料二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不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思考据图指出照片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①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②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
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知识要点]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进而对社会生活各领域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情境导入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中都
已出现肯德基、麦当劳的分 店,而且光顾的人群越来越 多。这说明西餐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吃西餐日益成为 一种时尚。早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的西餐业迎来新的发展机
学习导航 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 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迁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等级森严 ,逐渐向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___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主要表现 (1)男子服饰 鸦片战争 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①___________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1.原因:辛亥革命、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的变迁
(1)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自主 _______________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 时尚。
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3)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地位得到提高。
[图解历史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易错提醒]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
式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 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促进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 的新变革。 [思维启迪]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吕思勉如何看 待中西服装? 西装 为国人接受,但国人更适宜传统服饰。 提示:__________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 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 先生、曰君,不得再。在一大党纲中规定: “凡承认本党党纲
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 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 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 “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 1959 年 8 月 3 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三 时代的变化,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 从“同志”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 ________、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 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 _______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成 为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 始步入社会。
知识网络
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 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析】
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 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5)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 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2016· 江苏高考)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 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 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导航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近代中国女子服饰(1)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4.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作“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俗称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住房,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大城市出现了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姻风俗的变迁(1)在古代社会,婚姻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
2023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contents •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习俗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经验的总结目录01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化从传统食品到现代食品,例如方便面、膨化食品等的普及,以及西式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的流行。
饮食服饰居住交通从传统的棉麻布衣到现代的化纤、混纺面料,以及西服、休闲装的普及。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从传统的步行、骑马到现代的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
社会习俗的演变传统礼仪逐渐淡化,现代礼仪逐渐普及,例如握手、拥抱等社交礼仪的普及。
礼仪从传统的戏曲、曲艺到现代的电影、电视、音乐等娱乐方式的普及。
娱乐传统婚礼逐渐简化,现代婚礼逐渐多样化,例如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形式的出现。
婚俗传统节庆逐渐融合了现代元素,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秋赏月等活动的普及。
节庆02物质生活的改善1 2 3从传统的中式服装到西式服装的转变,以及中西合璧的混合风格。
服饰风格随着技术的进步,纺织品、毛皮、合成纤维等新型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棉、麻、丝等天然材料。
服饰材料国产品牌逐渐崛起,与国际品牌竞争,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服饰品牌03饮食文化融合了中西餐饮文化,烹饪技术、餐饮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
01饮食种类从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到引入了更多的肉类、乳制品等高质量蛋白质食品。
02饮食习惯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转变,以及快餐、外卖等新型饮食方式的兴起。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公寓、高层住宅的转变,以及房屋内部布局的现代化。
房屋结构城市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包括绿化、公共设施等。
居住环境住房面积、室内装修、卫生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变化03社会习俗的现代化见面礼从传统的拱手作揖、磕头作揖,逐渐发展为握手、拥抱、亲吻等更为国际化的见面礼。
礼仪习俗的变化礼物送礼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送红包、烟酒等实物,到现代的送卡片、花束、小礼品等多样化的礼物形式。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
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发现社会生活的变化
小组活动
第一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第二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饮食的变化 第三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住宅的变化 第四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礼俗的变化
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葱油鸡
松仁粉丝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展了我国 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 味品复杂多样,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椒、胡 椒、香糟、豆瓣酱等。其二,多层次调味方法..(2)烹调手 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汤的制 作及使用。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手撕鸡
宫宝鸡丁
麻婆豆腐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其特点是选料朴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 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传人中国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
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到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后
服饰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旗袍)
政治色彩,提倡简朴
(列宁装、布拉吉、 工装背带裤、绿军装)
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 “菜篮子工程”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 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
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 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 他说: “非 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2)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 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 约性。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 运动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 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以近现代习俗风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其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原因的理解, 回答时注意观察、 理解材 料,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 明;推行变法新政。
(2)现代社会: ①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 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③改 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渡。
[易错易混]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 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曲阜师范大学附中刘茂森【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分两个阶段、四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本课体现了用社会史观的视角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是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基础知识: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基础知识。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⑵能力培养: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实践学习法采访年长者。
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说,这一专题的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
同学们在学习本专题时,可以结合文中内容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线是什么?呈现出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搞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本专题的学习。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前提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表现(1)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食:广大的劳动者粮食短缺,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3)衣:穿衣很困难。
(4)住:居住条件很差。
(5)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
(6)医疗: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7)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新气息(1)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3.评价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仍处处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知识点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新中国成立后(1)特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还不富裕。
(2)表现①食:城镇居民的生活用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在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②衣:人们穿着的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
③住:城镇居民主要是大杂院、排子房和筒子楼;农民主要居住在土屋草棚中。
2.改革开放以来(1)衣: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服装样式和面料琳琅满目。
(2)食: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百姓的餐桌日益丰盛;更加注重合理的膳食结构;餐饮业快速发展;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3)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①城镇:住进了单元楼房。
②农村:修建了宽敞的砖瓦房,甚至盖起漂亮的楼房。
生活条件日渐与城市接近。
知识点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思想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2.社会习俗(1)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大家庭向着小家庭发展。
(3)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既保存优良的民族文化,又注意与世界接轨;政治节日与民俗节日并重;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实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伴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
体现了中苏两国的良好关系。
50年代的时尚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 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红色革命” 主旋律的影 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 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起个主题吧!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1.近代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
2.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3.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 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 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 存在。
内因
经济发展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思想解放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感谢下 载
为什么会出现图片反映的现象?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
间 从图片中看,人们休闲娱乐方式有哪几种? 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外出旅游 体现了休闲娱乐方式方式的什么特征? 多样化 说明了什么? 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图片还可看出,什么新风尚正在形成?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1)婚姻习俗
根据你平时的了解,古代和近现代的婚姻有哪些不同?
1919年”五 四”运动前
中国人结婚 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 不允许穿白 色衣服的。
蒋 介 石 与 宋 美 玲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从海外留 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 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参考教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材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的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前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甚少,但是它又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必修二》将其作为专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知识的多样性。
这一课介绍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以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发展特征,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与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以拓展其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思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所在,培养学生站在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
并能透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到开放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掌握近代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2.掌握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分析其原因。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除少数大城市外,人们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3)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困苦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近代生活的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女人禁止缠足,新式礼服取代官服官帽,人际间的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也发生变化。
3.特点: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思维点拨]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思维点拨]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生活还不富裕(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素材)
1.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
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
这反映出居住具有( )
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故B项入选。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河北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解放后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废止缠足的好处,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虽然太平天国、戊戌变法时期均有废止缠足的主张,但由政府颁布法令是在民国时期。
3.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答案 B
解析题目中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过渡出现的,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选择了。
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②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5.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黄金周”假日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金周”假日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即“黄金周”假日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粮票、布票和油票
图二时装表演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况?
(2)图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如何?
(3)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背景: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粮食和日用品的产量有限,我国对粮食、食用油、布料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证计划供应。
生活状况: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比较低。
(2)现象: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着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
呈现多样化,看时装表演,买时尚服装,已成为一种休闲方式。
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说明: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政府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