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诗与禅(节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⑵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说说你的看法。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 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 ,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什么是意境
意境包括两部分: 1) 实境 –“历历在目” 2) 虚境 –“意在言外”
所谓“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 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 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虚境须透过实境来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 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小结:
I.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思 ,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II.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欣赏诗词时, 应如何鉴赏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反覆揣摩诗词中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 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 2、用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句,以深入领 会其中意境。 3、展开联想的翅膀,发挥想象力。 4、多读古今诗词作品,亦勿放过诗词评析的文章。
陆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从自己的亲身感受
入手,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绝对需要亲身实践 。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诗与禅(节选)
“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 “诗境通于禅境”
是什么?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 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意指一个人习惯在 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 头上作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 。(例如:不立文字)
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那,汉译静 虑,原为静坐思虑之意。
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的境界中,人 内心生成的一种独特审美体验。
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嗅梅\悟道诗
——唐.无尽藏
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
盛唐诗人王维 (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禅者目 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 ,最能传达禅悟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半亩方塘一鉴开, 古人读书无遗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 少壮工夫老始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首诗都是说理诗,请结合全诗谈谈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朱诗告诉我们,书本中要有“源头活水”不断输 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不存污浊。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解释。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报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来自百度文库喜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⑵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说说你的看法。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 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 ,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什么是意境
意境包括两部分: 1) 实境 –“历历在目” 2) 虚境 –“意在言外”
所谓“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 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 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虚境须透过实境来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 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小结:
I.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思 ,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II.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欣赏诗词时, 应如何鉴赏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反覆揣摩诗词中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 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 2、用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句,以深入领 会其中意境。 3、展开联想的翅膀,发挥想象力。 4、多读古今诗词作品,亦勿放过诗词评析的文章。
陆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从自己的亲身感受
入手,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绝对需要亲身实践 。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诗与禅(节选)
“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 “诗境通于禅境”
是什么?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 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意指一个人习惯在 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 头上作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 。(例如:不立文字)
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那,汉译静 虑,原为静坐思虑之意。
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的境界中,人 内心生成的一种独特审美体验。
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嗅梅\悟道诗
——唐.无尽藏
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
盛唐诗人王维 (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禅者目 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 ,最能传达禅悟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半亩方塘一鉴开, 古人读书无遗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 少壮工夫老始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首诗都是说理诗,请结合全诗谈谈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朱诗告诉我们,书本中要有“源头活水”不断输 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不存污浊。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解释。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报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来自百度文库喜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