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诗与禅(节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3)便传顿.法.及衣(顿悟法门) (4)衣将为信.禀.(信物、凭信) (5)以.心传心(凭借、靠) (6)汝即须速去.(离开)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 译文: 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 佛堂里。 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唤慧能于堂内”。
2.《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 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 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 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 唤慧能堂内,
说《金刚经》。
到了夜里三更时分,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讲解《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说;讲解言下:一言 给他听。慧能一听,顿时就能领会。 之下,顿时。
慧能确实对佛教有一个变革,使佛教的基本思想能够适应中 国本土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得大家能够接受。另外就是将佛教的 一些根本性问题,特别使得大乘佛教的那种自立的思想、自性自 渡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最充分的地步。也就是将佛教中所包含的人 文的精神加以发挥,比如对神的信仰看得比较低,注重人自身, 重视自身人格的提升,这在禅宗里面可以说是发挥到了一个极 致。因此六祖对于佛教的民间化、大众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变化,实际上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所造成 的。到了隋唐五代这个时期,我们许多第一流的思想家,都跑到佛 门里面了。梁启超、胡适之都讲过,隋唐五代时中国第一流的思想 家都在佛门,其中包括慧能。胡适之明确地讲,当时其他的思想家 都是二流的。一直到了宋明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因此,慧能 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环 境里面来看,可能更合适一些,不至于埋没他之前和他之后的其他 学派的一流思想家。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5.2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5.2
代主持礼仪的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悉皆美好(都,全)
(3)悉 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合作探究
4.分古今 (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3)傍人语言 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 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 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 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骆驼 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 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 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 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 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 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 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百喻经》六则 品愚人故事 悟智慧人生
阅读→概括→挖掘→启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1-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1-人教版

思考感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课后思考
落 叶 晚唐·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第一、三两 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诗与禅(节选)
众说纷纭:
•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主张消极避世吗?
教学目标:
1.了解禅与诗的关系。 2.了解禅境对诗境的影响。
禅,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
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
态。
佛性本有 生活即是禅 直觉思维

山居秋暝 王维
花 微 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
钟:(暮钟,晚钟)寂静中回响,终
归于无。 常 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月:代表宁静脱俗,纤尘不染的禅境。
《鸟 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日影、落日:衬托静寂的禅境。
《鹿 柴》:返景入山林,复照青苔上。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 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 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 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 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
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 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 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
叶飘零的感慨。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 空能含日月星辰,天空地狱。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5 《坛经》两则+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5 《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学习建议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了解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 入,探究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学习本单元,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正确认识其对现代社会和人 生的启示意义。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三更. 禅.师
gēng chán
加点字 信禀. 利钝.
读音 bǐng dùn
2.解多义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名词,言辞
敏于事而慎于言 动词,说话
言 子曰:“盍各言尔志?” 动词,谈论
复驾言兮焉求 助词,无实义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慧能(638—713),俗姓卢,唐代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为禅宗南宗的始祖。家境贫寒,因听人诵读《金刚经》 有悟,决心学佛出家。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 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 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来,慧能在广东南华寺传教说法达37年之 久。其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 经》。慧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 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 响。
单元风向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5 《坛经》两则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5 《坛经》两则7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暮鼓晨钟惊醒俗尘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
深。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 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 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 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 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佛理故事六:放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 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 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 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 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 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
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
人是需要信仰的吧,不为别的,只为在你人生最最绝 望的时候,在什么都已经无法唤醒你,拯救你,甚至 你自己都无法陪伴自己的时候,能有一个所谓的神灵, 哪怕虚幻也好,会给你一道光,一种坚守的信念,亦 或服从的威严,能让你在最最无助有个依靠,求得某
种安祥。
佛教偈语选读

【高中语文】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精品课件

希腊人因为很早认识了自然的“恶”,所以 征服自然成了他们文化的中心;印度人因为对 自然有太多的欲望,又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而转 向厌弃自然和世界;中国人却正因为仰赖和相 信自然,才根深蒂固地确立了“天人合一”的 理念。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是中印两国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 透的结果,也是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心理结构、人生哲学、 生活情趣使之然,而且也与中国美学、诗学、艺术创造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当初佛教一踏上中国这块“天人 合一”的神奇大地,就注定了必定要和儒、道两家激烈冲击 碰撞,最终又必须互相吸纳融合,才能落地生根。——这是 达摩的必然,也是禅宗的必然。
一枝花,在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颜色、香味、名 称再加以美或丑的评价。在诗人的笔下,则会再添风韵, 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再现了梅的 超逸精髓。 而在觉悟到了无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 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它蕴藏了整个世界 的秘密。因为,在觉悟者的心中,花的精神生命是同万 事万物的精神生命深融一体、不可分割的。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 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 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 空。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 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
基本观点: 自性论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 心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 即众生是佛。 顿悟论 不假文字——无佛理可依; 净土虚无——无净土可望; 坐禅非悟——无“戒定慧”法 规可循; 对法相因——面对事物相因关 系,得生命体、验超然本性之 法。
“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 而来,意为“静虑”、“思维 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 由精神的集中(也即止、定、禅 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 冥想的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 且基本的修行方法。 “禅”的核心思想为:“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 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 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 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 见性”,即是成佛。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 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 义。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经典原文 5 《坛经》两则
◎走近先贤 大鉴禅师——慧能
1.生平简介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他在禅宗五祖弘 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 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 《坛经》。
3.地位影响 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 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 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 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 37 年之 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 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佛教, 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 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 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 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 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诗与禅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诗与禅节选

大视野诗与禅(节选)【梳理提要】1、填空(1) 诗与禅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和禅的沟通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3)以禅喻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

2、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禅宗在宋代确立以后,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B、在诗学中,“空静”是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审美心境,与禅学之“空” 观有直接联系。

禅宗的“空”观使诗人的创作形成了空明灵幻的境界。

C、禅宗喜爱自然,“万类之中,个个是佛”。

耽禅的诗人们更爱自然,他们往往在遭受挫折后,对禅有了亲在的体验,对自然有了更多的钟情。

自然是禅与诗的栖息之地。

D、“返照”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所谓“顿悟”,即是对自身“佛性”的返照。

这对唐宋时期的士大夫有重要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创作中对于世界采取超然谛视的态度。

【思考探究】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9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9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天长市第二中学吴正鹏【教材分析】《诗与禅》节选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五单元佛理禅趣部分的大视野,以往这一部分都没有列入教学安排,只是粗略的让同学们看看,很多同学对诗与禅的关系理解模糊不清,对经过中国本土思想拓展出的佛学流派禅宗更是知之甚少,至于禅对诗的影响更是难以理解。

其实诗与禅作为人类一种共生的精神现象,有很多相同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能更好理解诗歌审美中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回到虚幻的唯心的宗教情感中,而是通过对诗与禅关系的理解,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文学艺术的特质和诗歌审美,带来有益的启示。

【教学目标】1理解诗与禅的关系,二者为何能够相同,体会古代诗歌蕴含的禅意理趣,拓展诗的审美视野。

2知晓禅学思想对诗的影响及影响方式,领会古代诗歌言外之意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1诗与禅的同于不同,如何理解本质不同却有着相通的审美思维。

2禅对诗的影响,理解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拓展审美视野。

【教学准备】1印制关于禅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千百年来,诗与禅因其空灵和思辨之美被国人视为精神的修息之所。

对诗我们是熟悉的,“诗言志”,“诗缘情”,主张诗要情多、情深、情浓,最好是情痴。

无情便无诗,诗要执着于情,以情感人,寓义理于情中。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但对于佛学中禅大家熟悉吗?我们今天就谈谈有趣又好玩“不可说”的诗与禅这个的话题,带领大家探索禅与诗的本质及融通之道,于诗意禅心中体会我们传统文化和诗学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同学们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哪首诗让你感觉意境空旷幽静寂寞淡泊,有空无、幽远的味道。

诗里有禅,禅使诗有了更多的灵性;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二、走进文本——梳理诗与禅其实诗重情,而禅对于世间事的理解是要忘情、要无情、能舍却,更不能痴情,人间情必须要做到“无执着”。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7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7

佛理禅趣教案一、组织教学:听佛教歌曲《梵唱心经》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的那首音乐好听吗?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了呢?(学生自由发挥)好的,这首禅音梵呗是《梵唱心经》。

《心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那么我们对于佛教又有什么样的了解呢?(学生各抒己见)大家说得都很好。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不一样的佛教,共同感悟一下“佛之理”和“禅之趣”吧!三、研习新课:(一)佛之理:佛与宗教1、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的主要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该神秘力量或神秘实体因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的权威,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2、佛教:严格地定义,佛教应该属于教育体系,而不是宗教体系。

因为其一,它并不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神秘实体的存在;其二,它的一切造像都是表法的。

3、教育体系:(1)对于佛、菩萨,我们的确应该恭敬,但他们是人,他们不是神。

因为他们是觉悟了的人,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2)教师:A、弥勒菩萨:当我们踏入寺院时,第一眼就会看到一位和蔼慈祥、满面笑容的讲师,他就是弥勒菩萨。

说他是讲师,很显然他就要讲授专业的课程。

那么他是讲授哪门课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弥勒菩萨两旁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其实,他只教授两门课程——大度包容和笑对人生。

弥勒菩萨用自身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造型来劝喻世人,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要学会包容,凡事要看得惯,能包容。

这样,我们的人生就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释然;同时还要学会笑对人生,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能够让人生的“不如意”变成“如意”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想得开,不计较,要用“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我们的人生才能够圆满。

所以,弥勒菩萨用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来诠释了看得惯、想得开的人生才是圆满、极乐的人生。

B、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5

掌握学习方法
1.自己阅读文本,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梳理词句,在通晓文意的 基础上领悟寓意。 2.作为一种宗教,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不科学 的;但作为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三种思想(儒释道)之一,佛教在中国 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佛教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仍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学习 时注意辨析这些思想的重要影响,特别注意探究其对于我们人生的 积极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译文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 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点评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慧 能天资聪颖,能顿时领悟五祖传授的《金刚经》,由此得到了弘忍 大师的欣赏。弘忍大师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 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 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 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知识梳理
3.分古今 (1)未知根本事由 古义:原因,根源。今义:事情的原委。 (2)法即一宗 古义:同一宗派。 今义:表示事情、货物、款项的数量词,如:一宗心事。 4.析活用 (1)其夜受法(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名词作动词,担任住持) 5.明句式 (1)唤慧能堂内(省略句) (2)汝为六代祖(判断句) (3)何以渐顿(宾语前置句)
明确课节重点
课 序 经典 原文 题 目 学习目标
相关 读物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 《坛经》 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 5 《坛经》 词。 两则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 义。 1.了解 《百喻经》 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 《百喻经》 虚词。 六则 2.了解寓言的特点,探究寓意,体会其对现代社会人生 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

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

慧能暗暗摇摇头,上前拉了拉那位士人的袖子,用他那 有些难懂的岭南土白对他说:“居士,我也有一偈,请帮忙 写上。” “你自己不会写吗?”这位士人,江州别驾张日用,回 过头乜着眼打量着灰头土脸的慧能。 “慧能不识字。” 慧能两手随随便便垂在身前,裤管高 高挽起。 “不识字也来作偈?这事倒也稀有。” “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慧能还是缓缓地用 他的土白说着。别驾不由一惊,再看 他时,这个瘦小干枯,樵夫模样的年 轻沙弥浑身好象发出了金色的光芒。 他生生把几句讥笑的话吞下了肚: “好,你说我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则以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 凝练而自由、新巧而泼辣的独 特风味深化了诗歌的沃土。另 一方面,在思想界,佛教禅宗 的崛起以至昌盛,又从审美心 态上哺育了两代诗人,驱使他 们从“禅”的、心理体验的角 度去寻幽探胜,追求那一点灵 犀,以禅入诗,以禅助诗,以 禅喻诗,形成了适合于中华民 族的特殊审美理想。
“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 而来,意为“静虑”、“思维 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 由精神的集中(也即止、定、禅 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 冥想的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 且基本的修行方法。 “禅”的核心思想为:“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 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 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王维被誉为诗佛,是唐代禅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禅诗大多描 写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肃穆,创造了空灵浑融的艺术境界。由 于禅味的自然渗透,王维的作品达到了物我两忘、云水无心的妙 境,只可意会,难于言传,只能由读者自己领悟。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 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 叟,谈笑无还期。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2-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2-人教版
之理

之趣
佛 与 宗 教
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 于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主要特点 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 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 力量或神秘实体因统摄万物而拥 有绝对的权威,从而引申出信仰 认知及仪式活动。

严格地定义,佛教应该
属于教育体系,而不是宗教体 系。因为其一,它并不相信有 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神 秘实体的存在;其二,它的一 切造像都是表法的。
菩萨
Bodhisattva

Buddha
佛与儒道
佛 与
诗词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谢谢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 《颂平常心是道》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课件
力,苇杆便如箭般 向北岸破浪而去。 蜻蜓受了惊,四下飞散。
据说这是北魏太和十年。正是他,将 源自灵山法会的禅宗传入我国。后在河南 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后传二祖慧 可。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 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机锋崭露,六祖承钵 “啪!”又一根木柴被劈成两爿。 大唐龙朔元年的一个午后,蕲州黄 梅东禅寺的碓房外,慧能象往常一样 劈着柴。一只蜻蜓在他渗着汗珠的额 头边上下飞舞,以至他不得不经常挥 手驱赶。这时,五祖禅堂前传来一阵 喧哗。“衣钵定是神秀承了。”“上座 此偈实在彻底。”“毕竟是多年修行 啊。”······ 慧能放下斧头,站起来舒舒筋骨,
“你自己不会写吗?”这位士人,江州别驾张日用,回 过头乜着眼打量着灰头土脸的慧能。
“慧能不识字。” 慧能两手随随便便垂在身前,裤管高 高挽起。
“不识字也来作偈?这事倒也稀有。” “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慧能还是缓缓地用 他的土白说着。别驾不由一惊,再看 他时,这个瘦小干枯,樵夫模样的年 轻沙弥浑身好象发出了金色的光芒。 他生生把几句讥笑的话吞下了肚: “好,你说我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 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 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 空。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 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
拆除心灵的封界,回到那个更高更广的真实之
中,居高临下的关照万物,等同梦幻空花,有而不 实。
苏轼的禅诗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 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

人教课标版 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

人教课标版  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
力,苇杆便如箭般 向北岸破浪而去。 蜻蜓受了惊,四下飞散。
据说这是北魏太和十年。正是他,将 源自灵山法会的禅宗传入我国。后在河南 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后传二祖慧 可。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 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机锋崭露,六祖承钵 “啪!”又一根木柴被劈成两爿。 大唐龙朔元年的一个午后,蕲州黄 梅东禅寺的碓房外,慧能象往常一样 劈着柴。一只蜻蜓在他渗着汗珠的额 头边上下飞舞,以至他不得不经常挥 手驱赶。这时,五祖禅堂前传来一阵 喧哗。“衣钵定是神秀承了。”“上座 此偈实在彻底。”“毕竟是多年修行 啊。”······ 慧能放下斧头,站起来舒舒筋骨, 拍拍身上的木屑尘土,施施然走了过去。禅堂前的廊下早 围了一群人,不光有本寺僧众,还聚了一些前来礼佛的俗 客。他们在墙上神秀写的一首偈前啧啧称赞。有位士人模 样的正高声诵读: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 埃。”
就凭这么小小一偈,

这位入门只有八个月的粗

使僧人便成了禅宗六祖。

从此禅宗“一花开五叶”,

在华夏大地成为了最兴盛

的佛学宗派。更有人说,

慧能才是“中华禅”的真
正始祖。对于禅宗,我只
是个一知半解的门外俗汉,
不敢多加评论。我最感兴
趣的是,这位以机锋胜过
了多年苦修,精通佛典的 禅宗六祖
上座大弟子神秀的传奇人 初祖 菩提达摩 二祖 慧可 三祖
慧能暗暗摇摇头,上前拉了拉那位士人的袖子,用他那 有些难懂的岭南土白对他说:“居士,我也有一偈,请帮忙 写上。”
“你自己不会写吗?”这位士人,江州别驾张日用,回 过头乜着眼打量着灰头土脸的慧能。
“慧能不识字。” 慧能两手随随便便垂在身前,裤管高 高挽起。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5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53

《诗与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禅对诗歌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品师而体会其中的禅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师参禅让生活妙趣横生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师中的禅意2携禅味心里,过诗意人生。

教学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学教。

虽然兴趣不同。

但他们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

都重启示和比喻,都追求言外之意,两者在实际生活和发展过程中也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元好问所说;“诗与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首苏轼的《琴诗》。

板书题目作者:二、教学过程**整体感知,请大家齐读此诗,体会诗的内容。

若言琴上有琴声,故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找同学阐述这首诗的内容。

设问:1、说的是什么事?禅琴2、说明了什么道理?分别从文学,比喻的手法、宗教、物理。

美学的角度略:A文学,运用比喻的手法,一直美妙的乐曲的产生光靠琴不行,光靠手指也不行,还要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熟练程度。

B美学,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C物理,音质与介质有关,音高与物质的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

D宗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之间只有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大师:“,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大师是从外在的境界去慢慢进入内心世界,他是以外在来保护内心;而六祖慧能大师则是直接进入内心世界的境界,直入“”的佛法深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⑵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说说你的看法。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 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 ,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解释。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报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陆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从自己的亲身感受
入手,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绝对需要亲身实践 。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那,汉译静 虑,原为静坐思虑之意。
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的境界中,人 内心生成的一种独特审美体验。
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半亩方塘一鉴开, 古人读书无遗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 少壮工夫老始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首诗都是说理诗,请结合全诗谈谈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朱诗告诉我们,书本中要有“源头活水”不断输 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不存污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 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小结:
I.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思 ,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II.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欣赏诗词时, 应如何鉴赏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反覆揣摩诗词中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 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 2、用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句,以深入领 会其中意境。 3、展开联想的翅膀,发挥想象力。 4、多读古今诗词作品,亦勿放过诗词评析的文章。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什么是意境
意境包括两部分: 1) 实境 –“历历在目” 2) 虚境 –“意在言外”
所谓“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 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 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虚境须透过实境来表现。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嗅梅\悟道诗
——唐.无尽藏
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
盛唐诗人王维 (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禅者目 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 ,最能传达禅悟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与禅(节选)
“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 “诗境通于禅境”
是什么?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 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意指一个人习惯在 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 头上作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 。(例如:不立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