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任务

1、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的基础与起点

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的。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运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概括出来。

(2)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是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的得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练得到。用力的作用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体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感受运用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的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自制发射台、气球、打气筒、小车、小磁铁、回形针、细线、弹簧、U形磁铁、塑料尺、乒乓球、空可乐瓶、滑板车、微小形变演示仪、反冲汽车等。

二、说教法

科学教学不只是给学生一些知识,更应该给学生一些科学方法和思想:对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思考、归纳的习惯,对生活经验的批判及对科学探究的热爱。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领会力的概念、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现象,让学生对力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设计实验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建立起力的概念,体验探究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神舟七号”飞船等的成功发射,已经让学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而感到骄傲,而火箭升空也是基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所以,教学时可以从火箭发射引入新课,并紧接着用充气气球在细线上的运动来模拟火箭升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力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 “体验力的效果”,这样的设计重现了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归纳提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养成用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现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的理解,需要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释有关现象的过程中来领会,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和表述的逻辑性。

三、说学法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具体方法是:

①创新实验,引入新课,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

②自主探究,感知力的存在;

③活动中学习,体验力的效果;

④归纳总结,建构力的概念;

⑤学以致用,领会力的作用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新实验,引入新课

情景:“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及宇航员在太空中高举五星红旗的一组图片。

当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举起,中国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人的量。

有哪些同学通过电视观看了“神舟七号” 飞船的成功发射、宇航员出舱、胜

利返回等过程?如果你观看了这些过程,那份激动、那份自豪,将会永远铭

记。那么,同学们是否想知道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升空的呢?让我们先来模

拟火箭升空。

实验:以充气气球反冲上升实验模拟火箭升空,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在实验中,自制了一个引导装置,即将气球通过滑环串在一根细线上,当充

足气的气球的口松开时,气球就能沿细线迅速上升,实验效果就很明显。

(在气球升空的实验中,不是随意将气球放飞,而是用一个引导装置使

气球在一条直线上升空,使实验现象更显著。同时,以实验创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火箭升空与使气球上升都需要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原理是一样的,你相信吗?要知道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力的存在”。

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1.感受“力”的存在

情景: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武术运动员表演动作等一组图片。

你也能表现出你的力量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力”的存在。

实验:学生按下面的四个方面内容,分四大组进行实验,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以感受“力”的作用。

(1)用两个手指夹住小车,并尽可能抬高手臂;

(2)用手提凳子,使凳子离地;

(3)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

(4)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实验后先让学生说说感觉,并在学生的这种“酸痛的”感觉的基础上,指出人类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

情景:给出树被风吹弯、钳子夹山核桃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力的存在。

2.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每两人一组,提供学生器材:弹簧、气球、塑料尺、空可乐瓶、乒乓球等,演示力的存在,并让学生给出让人信服力存在的依据。

学生在动手实验后,会给出“两手挤压气球(乒乓球、空可乐瓶),气球(乒乓球、空可乐)变形”、“拉或压弹簧,弹簧会变形”、“手压塑料尺,塑料尺弯曲“等事例,从而感受力的存在。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吗?(教师手握玻璃杯子)现在老师对玻璃杯有没有力的作用?那这个力有没有使玻璃杯发生形变呢?如果这个力能使玻璃形变?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提出力能否使所有的物体(如玻璃)发生形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有学生会回答:“如果有足够大的力就可使玻璃瓶

形变”、“玻璃不是没有形变,而是大小看不出来而已”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将微小形变放大,然后让学生回顾温度计的结构特点,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

再设计实验去证明。

实验:学生动手演示玻璃的微小形变的实验,如右图。挤压玻璃瓶,看液柱

高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并让学生领会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以温度计中液柱高低变化是玻璃泡中液体微小膨胀的放大的实验思想,引

导学生设计玻璃瓶形变放大的实验,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插有细管的玻璃瓶让学生操作,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验设计的能力得以提升,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得以理解。)

除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

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同学将气球拍到第二组同学,第二组同学将气球拍回;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