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地被重视和发扬。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包括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包括了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可以对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重塑和创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新的解读和重新评价。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都得到了现代社会的重视和发扬。

传统文化的这些价值观念和符号,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化更新:随着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和自我更新中不断发展。

比如中国画、中国书法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更与现代艺术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艺术形式。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需要一些创新的手段和方式。

比如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宣传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教育,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信仰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准则,影响了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文化审美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审美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3)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6) 宗教影响的弱化与泛神论性质的宗教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更突出并强调(现实)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本(以人为核心)文化而非神本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宗教的态度是一种理性(“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实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相结合。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其表现是:①政治上,神权从属于皇权。②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不能取代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而只能作为儒学的附庸和补充。③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生活信念是重现世而轻来世,宗教观念相对淡泊。④佛、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比较大,但远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质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种形式的宗教。这与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独断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明显对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然而,现代化的发展又切实影响了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忆和传承,更有着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和理念,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指引和参考。

其次,传统文化还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是中华文化的底蕴所在。

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此外,传统文化还是创造性的源泉,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可以为我们的现代文化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它常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例如,传统文化有强调性别与家庭责任的倾向,而现代化则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某些模式和观念需要被更新和调整,才能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然而,传统文化也不是可以随意摒弃的。

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我们弘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同时吸取现代化的科技和理念,共同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可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并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保持清晰的文化认同。

其次,传统文化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他们的艺术创造、审美心理和格调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传统文化是一种知识的宝库,它潜藏着许多中华文化的精华。

通过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一种全面的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首先,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这些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孝道”等价值观念一直被人们所推崇,这些价值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

此外,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知识,这些知识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谐”、“稳定”等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理念指导。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这种思想也被应用于现代国家的治理中。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涵盖了丰富的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可能已经过时或者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曾经是普遍存在的,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这种观念已经开始逐渐淡化。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效率”、“速度”等价值观念也成为了重要指导原则,而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则强调“慢节奏”、“静心养神”等观念,这些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变革,不断开拓新的文化领域和形式,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诗词歌赋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1.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风尚的人才。

2. 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这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和公民素质,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国家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1. 文化多元性加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背景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据的地位。

2. 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例如,婚姻观念、家庭观念、职业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都会对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

3. 传承方式面临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障碍。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或组织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互动的。

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现代化则需要传统文化来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

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这些文化资本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持续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现代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和转化,而传统文化又不断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例如,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工艺、文艺、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也在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变。

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最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其与现代价值的协调与平衡;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方式与现代化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的相互匹配;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和创新,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文化的特点相结合,从而激发新的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总之,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历史、哲学、教育等多个方面。

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脉搏和方向,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

文化传统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文化传统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文化传统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统的地位和作用也备受关注。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社会的历史根基和共同意识的来源。

然而,文化传统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

首先,文化传统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有扎实的文化传统作为支撑。

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习俗传统等,是社会成员认同和遵循的重要准则。

它们在社会中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使人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约束。

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为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参考。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现代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基石。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文化传统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挑战。

现代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全球化交流等,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变得更加频繁。

这种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习俗传统,使得文化传统逐渐变得脆弱和模糊。

同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质疑。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文化传统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淡忘的风险。

然而,尽管文化传统在社会现代化中遭遇到了挑战,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依然存在。

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追求,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独有的思考角度和文化资源。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保持和传承文化传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因素之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相互包容的精神,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

对于文化传统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我们应该走一条保持平衡的道路。

一方面,我们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补和融合。

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使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厚重感,也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现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不断流传,形成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日益扩散发扬。

古今中外,历史证明世界的很多精神文化都来源于中国,因为时间的推移凸显传统的底蕴,文化的内涵来源于古文人的科考传扬,时代在变,传统的习惯依然还在,这就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与时俱进,传扬古文化美德是我们的使命,更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初心,耐心学习传统的内涵和定义,联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现代文化,要追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要想韵色蓝图规划,必须读懂传统古人的习惯和表述方式,方能提升文化空间的思维,犹如泰山脚下无云行走在人间。

因为,文化的基础就是人灵魂所在,没有魂魄的魅力在延续何来发展,又能如何提升翡翠的价值和生活历练。

所以,传统文化改变的是思想未来,开拓的思路规划,成就的是文化的魅力在不断的光辉闪耀。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思想的和习俗的等不同层次。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世界上曾经有过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媲美的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及古希腊、罗马文化,它们对于人类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传承不绝。

虽然它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样,一往无前,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

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蕴含深刻,形式多样、悠久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答: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

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

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偏颇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扶贫济困、具有重民本、崇正义的价值追求,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严,道德境界高尚,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根据;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观念信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贤能治国、以民为本,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文化沃土;强调兼善天下、见贤思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厚滋养;强调亲仁善邻、大同世界等理念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厚重的支撑。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政者正也、为政以德、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居安思危,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则提供了丰厚支撑;强调民为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为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提供了丰厚支撑;强调革故鼎新、改革变法,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证据。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契合,中华优秀治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和丰富实践,成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根基和文化沃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特色的结晶,而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既有冲突与矛盾,也有融合与共生,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经典著作、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观。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倡导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和谐共处。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涵盖了丰富的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和饮食等方面,展示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现代化为市场经济、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但也带来了商业化、功利主义和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改变。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不同层次的复兴,但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已经大打折扣,许多年轻人甚至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

此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然而,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传承和融合。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也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学校普遍增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此外,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例如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传统建筑和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推广。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及提高生态意识。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在当今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二者开始不断地融合。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小吃和民俗文化,融入当代的音乐、电影和时尚中。

同时,许多传统文化专家和机构也在发展新的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还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等方面。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这有助于人们理性看待问题,不偏激,不走极端。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比如太极拳和气功等传统文化的养生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追捧。

三、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现代生活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社会变化的加快,传统文化有些时候显得有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比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及传统的历史纪念性建筑因为现代化的开发而濒临灭绝。

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面临生存的危机,需要靠现代化的手段来挽救。

四、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让它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比如,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宣传和传播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是方方面面都密不可分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和传承,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艺术、智慧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融合和冲突等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会得到体现。

一、融合和互补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融合和互补的关系。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其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艺术和文化符号等元素不断地被挖掘和发扬。

比如,传统文化的节日文化、宗教文化、书法艺术、武术文化等,都得到了现代社会的更好发展和传承。

在现代文化中,也不乏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烙印。

比如,春节联欢晚会不仅保持了在中国新年期间的传统形式和内容,同时又融入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冲突和相互对立关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也不断地出现着冲突和相互对立的现象。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比如,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礼仪、美德等方面,而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于消费、时尚、个性等。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生冲突时,它们可能会互相排斥,产生矛盾和纷争。

比如,在现代化进程中,街头的商业广告和传统文化广场上的舞蹈活动经常会发生冲突,这表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斗争与矛盾。

三、相互借鉴和文化创新关系在全球文化互动交流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了相互借鉴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借鉴现代科技发展和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而现代文化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发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华元素,使之成为现代文化生成的源泉之一。

比如,当代文学中经常涉及到传统文化的题材和元素,也不乏以传统文学研究为背景的创新作品。

总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知和融合既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又需要开拓前沿文化的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1】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首先深入理解什么是我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模式。

它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某些特点,又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精髓。

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自觉、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我国文化的核心,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4】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5】然而,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下,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可能面临着淡化与消失的压力,如孝道、宗族情感等。

而在现代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可能变得过时和不适用。

【6】如何处理好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我国面临的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现代化的累赘,而是应该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让其与时代相结合,引领社会的发展。

【7】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

在我国大地上,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探索出一条我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性部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和融合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和对抗的一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注重人的修养、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种文化传统培养了中国人的勤劳、坚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儒家强调勤劳致富、诚实守信,这与现代化要求的创新创业、市场竞争和法治社会的建设相契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和社会信用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指引的作用。

中国在进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根和灵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孝道、信仰等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指引,增强了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同和自信。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稳定,而现代化所要求的则是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权利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观念的崛起使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传统受到了冲击。

例如,传统的家长制度、尊老爱幼观念等在现代家庭中逐渐被摒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这些冲突可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

社会现代化需要现代的组织管理、科学技术、法治社会等现代化要素,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可以为现代化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约束的补充。

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虽然传统文化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但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记忆至关重要,许多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精神被放在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全国人民一起庆祝它。

中国的传统美食、服饰、建筑、医药、武术等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

中国的诗、书法、绘画、戏曲等文化形式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二、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新虽然传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但还是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产生冲突的情况。

在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新,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传统文化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例如新媒体。

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等新事物层出不穷,传统文化也应该在这种氛围中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需要有效地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仍能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让更多人来体验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三、现代社会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难免面临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代科技、文化、娱乐等发展奠定了现代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便捷的生活方式让许多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城市天空高楼林立,让中国传统建筑受到侵蚀。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原本传统的生活习俗也受到挑战,如婚丧嫁娶和饮食文化等传统活动的意义被逐渐淡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积淀下来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与现代化相矛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地域和社会背景下,由某一民族或社会群体所创造的具有独特精神内涵和文化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

2.2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对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具有很高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2.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相关机构和专项经费,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教育力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3.1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时代变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冲击,许多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价值观冲突: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

•技术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手工艺和艺术形式造成了冲击,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价值延续: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伦礼仪、道德观念等价值观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关怀、情感交流等特点可以提供给现代社会一种平衡和疏导的力量。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互动与共生4.1 互动促进•文化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

而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些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信仰、中医药、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社会所边缘化。

例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少,很多年轻人更喜欢追求西方文化和消费主义。

然而,传统文化并非毫无价值。

相反,它是我们的根基和文化认同的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众多的智慧和哲理,对于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仁爱和道德的实践。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人际关系和家庭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疗法,也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可,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选择之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等。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其中,致力于文化活动的推广和传播。

这些努力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传承的动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人们的需求。

例如,传统戏曲艺术可以结合现代舞蹈和音乐元素,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演出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多元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传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责任,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家庭是最基本的传承单元,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必须面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社会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扬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与现代平等、自由的价值观产生冲突,传统道德观念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质疑。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依然具有现代意义,如孝道、忠诚、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与现代社会接轨,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逐渐融合现代元素。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结合了西方绘画技法,演变成了具有现代审美意味的水墨画;传统戏曲注重改良剧本内容和舞台效果,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

这种融合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保持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四、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传统文化不仅在艺术领域得到了现代应用,还在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培养社会和谐、道德伦理意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体系和社会治理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对于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京剧、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另外,中国传统医药、中药材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的一大亮点。

五、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仁爱等,被融入了现代教育体系中。

学校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通过校风、教风的塑造、道德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一、传统文化概述什么是文化?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一)重视伦理道德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

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

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

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

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

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

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

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

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

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

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

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谐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这从孔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得到明确印证。

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一种高级哲理,其理论基点是维护矛盾的统一性以及矛盾体的平衡,防止矛盾的激化,以避免统一体之破坏与破裂。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体现。

"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致中和"等等,无不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经过长期的历史和积淀,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

如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上的"天下一家"的情怀,为人方面的"中行"人格,艺术上的"物我通情相忘"的意境,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尾,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如此等等。

(三)强调以人为本——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

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务实、求稳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其派生特点是:①重经验、重感性认识;轻科技,不追求精密严谨的思辨体系。

②安土重迁、安定自保与知足守成的社会心态。

③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价值观念。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

(五)专制集权一贯制的权威文化。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表现。

中国自奴隶制时代就形成专制主义的政体,至封建社会而高度强化,由此形成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

农耕经济、儒法学说、宗法制度(家族制度)分别构成专制集权政治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派生特点是:①民主精神的缺乏(有民本,无民治)。

②官本位意识。

③君权至上和君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

④苟且心理和奴性意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

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