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建筑

合集下载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镇海楼,位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自古以来,镇海楼就是福州的象征,被誉为“福建第一楼”。

一、镇海楼简介镇海楼,又称福建提督府大楼,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历经明、清两代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镇海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楼高约21米,为歇山顶、重檐、木结构建筑。

二、镇海楼的历史背景镇海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

当时,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地位日益重要,为了防御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决定在福州修建镇海楼。

在明清两代,镇海楼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地方政府办公场所。

直至民国时期,镇海楼逐渐失去了军事功能,成为一座文化地标。

三、镇海楼的建筑特点镇海楼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

楼内设有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楼外,镇海楼前的“双塔凌云”和楼后的“螺女照镜”等自然景观,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四、镇海楼的文化价值作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名胜,镇海楼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楼内陈列的福州历史文物和民俗展览,展示了福州地区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发展成就。

此外,镇海楼还是福州市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供奉着福州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五、参观镇海楼的旅游指南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镇海路1号开放时间:早上8:00至晚上22:00门票价格:免费交通指南:乘坐公交至镇海楼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总之,镇海楼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游览镇海楼,不仅能领略古建筑的韵味,还能深入了解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

绥中天龙寺妈祖简介资料

绥中天龙寺妈祖简介资料

绥中天龙寺妈祖简介资料
绥中天龙寺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一座古老的寺庙,也是中国东北地
区最大的妈祖庙宇之一。

以下是关于绥中天龙寺妈祖的简介资料:
妈祖,又称天后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海神女神。

她被尊奉为航海、渔业
和海上安全的守护神,被广大信徒视为渔民、船员和海上工作者的守护神。


祖信仰起源于中国福建沿海地区,后传播至全国各地。

绥中天龙寺是专门供奉妈祖的寺庙,建于明代,历史悠久。

寺庙内供奉着妈祖
的神像,信徒们前来祈求保佑和庇佑。

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和重要节日,寺庙会
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拜。

绥中天龙寺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汉族和满族的建筑特色,体现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融合。

寺庙内还设有展
览馆,展示了妈祖的历史传承和信仰文化的发展。

举例来说,每年的妈祖诞辰日,绥中天龙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信徒们会
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手持妈祖神像,进行隆重的巡游。

寺庙周围的街道上摆
满了各种小吃和特色商品,人们欢声笑语,庆祝着这一重要节日。

希望以上信息能满足你的需求。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妈阁是座城观后感城市变迁中的传统与文化

妈阁是座城观后感城市变迁中的传统与文化

妈阁是座城观后感城市变迁中的传统与文化妈阁是座城观后感: 城市变迁中的传统与文化妈阁是座城,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近年来,郑州这座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迁,妈阁作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这个城市从古老到现代的转变。

在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中,妈阁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更是一个承载着传统与文化的重要场所。

妈阁,又称妈祖阁,是为纪念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明妈祖而建的建筑。

作为郑州市的历史古迹,妈阁见证了郑州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的过程。

当我站在妈阁的前方,远眺着周围高楼大厦,我不禁感慨万千。

妈阁的存在,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郑州,它弥漫着浓郁的古老气息,勾起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妈阁的建筑风格独特,它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元素,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我走进妈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雄伟壮观的外观,层层叠叠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庄重和厚重的感觉。

徜徉在妈阁的内部,我感受到了它的静谧和祥和,仿佛能听到妈祖的低语。

墙上的壁画精美绝伦,生动展现了妈祖的故事和传说,使我对妈祖信仰更加了解和感兴趣。

妈阁不仅是郑州的风景名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妈阁的周边,我看到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如妈祖文化节和传统工艺品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郑州市民的关注,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的参观和研究。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妈祖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

妈阁附近的街道也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氛围。

我走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看到了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店铺。

这些店铺经营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品味和购买。

妈阁所在的这个地区,已经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旅游区域,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节点。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妈阁所在的地区也在改变中。

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妈阁周围拔地而起,传统的建筑和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和文化冲淡。

我曾经担心传统与文化会被遗忘和淡化,但妈阁的存在给了我信心。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
摘要:
一、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的背景介绍
二、城隍庙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
三、城隍庙内的主要建筑和神像
四、城隍庙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
正文:
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

城隍庙作为古城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信息。

城隍庙的建筑特点独具一格,其梁架结构、斗拱形式和屋顶样式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城隍庙作为宗教建筑,其历史意义也不容忽视。

城隍庙内供奉着城隍神,是古代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吉祥、幸福的向往。

城隍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城隍殿、观音殿、财神殿等,分别供奉着城隍神、观音菩萨和财神。

此外,庙内还有许多神像和壁画,形象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城隍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城隍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

人们通过祭祀城隍神、观看民俗表演、品尝地方美食等方式,感受着传统文化的
魅力。

综上所述,丹噶尔古城城隍庙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遗产,更是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载体。

普宁寺简介介绍

普宁寺简介介绍

02
普宁寺作为佛教圣地,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古
老的寺庙、碑刻等。
旅游资源特点
03
普宁寺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能够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策略探讨
旅游产品设计
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佛教文化体验游、山水风光游 、历史文化遗迹游等。
推广策略
民间信仰与习俗体现
民间信仰
普宁寺作为民间信仰场所,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朝拜 和祈福。
民间习俗
普宁寺周边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如舞狮、舞龙、戏 曲表演等,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间信仰活动
普宁寺定期举办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如庙会、祈福仪 式等,为民众提供精神寄托。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
普宁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 化和艺术价值。
06
普宁寺未来发展展望与挑战应 对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分析
旅游市场变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游客 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普宁寺需 要关注市场趋势,以满足游客的 需求。
文化传承与保护
普宁寺作为文化遗产,需要注重 文化传承与保护,如何在保护的 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是一大挑战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
普宁寺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普宁寺概述 • 普宁寺历史沿革 • 普宁寺建筑特色 • 普宁寺文化内涵与价值 • 普宁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普宁寺未来发展展望与挑战应
对策略
01
普宁寺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普宁寺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双 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为承德 避暑山庄外庙之一。

广州纯阳观

广州纯阳观

广州纯阳观作者:陆琦来源:《广东园林》2021年第05期广东与民间信仰崇拜相关的古建筑很多,祭祀江河海的建筑有南海神庙、龙母庙、天后庙等;祭祀真武帝的建筑有佛山祖庙、三水芦苞胥江祖庙、广州仁威庙等;祭祀文昌神的建筑包括文昌庙、塔阁等,如惠东平山文昌宫、惠阳淡水文昌庙、中山三乡的文昌阁;祭祀关公的建筑有关帝庙;祭祀城隍土地的建筑有城隍庙;祭祀历代名人圣贤的建筑,如潮州韩文公祠、高州冼夫人庙等;以及祭祀山岳土地以及掌管生灵的雷、雨等各路诸神的建筑等。

但是真正属于宗教意义上的道教建筑并不多。

广州现存的道教建筑主要有三元宫和纯阳观,素有“北到三元宫,南到纯阳观”之说。

纯阳观位于海珠区漱珠岗。

漱珠岗在宋代时称万松岗,环境清雅幽静,古松怪石,郁郁葱葱,清幽宜人,一直为避暑游览胜地。

据地质学家考证,漱珠岗是2亿年前火山喷发出的熔岩堆积而成。

东汉议郎杨孚、南宋大学士崔与之、清代岭南画派鼻祖居廉等名仕曾在此雅聚,并设帐讲学。

相传,今珠江南岸之所以被称为“河南”,也缘于杨孚。

杨孚晚年从河南洛阳辞官返乡广州,带回了京城河南洛阳的松柏植于宅前,冬天竟然降有积雪,人们尊称他为“南雪先生”,将他的居地称之为“河南”。

至今老广州人仍把海珠区叫“河南”。

清道光年间的天文学家、道士李明彻得到两广总督阮元的资助,开山建纯阳观。

李明彻(1751—1832)祖籍江苏,道号青来,出生于广州。

少年时曾入道观当道士,成年后,又对已传入国内的西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曾赴澳门向外国传教士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理测绘法和三角几何学,自此与天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编写《舆地略》,他到处寻找适合之地。

一日来到万松岗,但见东接七星(即广州赤岗涌西岸的沙榴岗、风岗、马骝岗、大岗、宝鸭岗、花岗、牛皮岗,合称“七星岗”),西连五凤,前临珠江,后枕云山,确实是观察星辰日月的理想之地,亦是兴建道场的圣地。

经乡民同意,乃选定在此興建纯阳观和朝斗台,以作为修道和观测天象,撰写《舆地略》之用。

浅述福棚民闻信仰建筑中戏台的类型

浅述福棚民闻信仰建筑中戏台的类型
为 殿 , 日五 帝 , 之 以 姓 日 张 、 、 、 、 ” l 名 与 关 刘 史 赵 I l 。
福 州 自古 以来 多 猴 , 金 猴 孙 悟 空 的 崇 拜 , 福 州 很 普 对 是 遍 也 很 有 特 色 的 民间 信 仰 。《 闽通 志 》 八 介绍 :猴 , 呼 胡孙 , “ 俗 性躁而多智 。 《 ” 闽产 录异 》 :狸 , 福 州 , 猿 而 苍 色 。 《 说 “ 产 似 ” 抱 朴 子 》 :猿 寿 五 百 岁 , 变 为 狸 ; 岁 则 变 为 老人 ” 日 “ 则 千 。古 代 福 建 许 多 地 方 都 建 有 祭 祀 丹 霞 大 圣 的 庙宁 . 叫 “ 天 府 ”. 名 齐 . 《 都别记》 , 闽 说 城里 乡 村 皆有 齐 天 府 , 呼为 猴 王 庙 。福 俗 建 民 间 自古 以 来 流 行 神 猴 崇 拜 , 至今 在 福 州 屏 山 、邦 洲 、 排
尾 、 埔 头 等 地 还 有 齐 天 府 。 些 居 民 家 中也 供 奉 齐 天 大 圣 程 有
福 州林 浦 村 的太 保 亭 祭 祀 的 是 发 展 演 变 后 的 傩 的 神 庙 , 里 面奉 祀 的 傩 神 像 面具 , 出现 了部 分 身 体 。 两 侧 还 附祭 有 还 “ 七爷 ”“ 八爷 ” 方 、邓 的壁 画 . 是 由傩 神 演 变 而 来 的 福 州 地 也
爷 ” 并 专 门立 庙 祀 之 , 在 全 国 是 罕 见 的 。 高 爷 庙 内 的 戏 台 , 这 以及 左 右 饮 楼 沿 袭 了 老 式做 法 , 台兼 作 山 门 , 式 高 而 窄 , 戏 形 规 模 较 小 , 合 “ 戏 酬神 ” 说 ( 1 。 符 演 之 图 )
程 不 尽 相 同 .在 不 同 时 期 所 处 的 地 位 和 发 挥 的 作 用 也 不 一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建筑,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被认为能够保护城市的安宁和居民的平安。

城隍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有建立,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城隍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传统信仰中,城隍神被视为治理和保护城市的神明,被尊敬为最高神灵之一。

城隍庙的建立是为了祭祀和奉养城隍神,希望获得城隍神的庇佑和保护。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多样,但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典型的城隍庙通常由牌坊、正殿、配殿和配套建筑组成。

牌坊是城隍庙的标志,通常建在庙门前,上面刻有庙名。

正殿是城隍庙最主要的建筑,供奉着城隍神像。

配殿则用来供奉其他神灵和祖先,象征着传统宗教信仰的继承和传承。

城隍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社区信仰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城隍庙庙会是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和信徒。

在庙会期间,人们会唱歌跳舞、表演各种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还有各种游戏和摊位。

庙会活动不仅有助于宗教信仰的传承,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交流。

除了宗教意义,城隍庙还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城隍庙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在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中,城隍庙往往被保护为文物古迹,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城隍庙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魅力,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习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隍庙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

一些城隍庙已经加入了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城隍庙不仅供奉城隍神,还提供社区活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例如,有些城隍庙建有图书馆、音乐厅、艺术展览馆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与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总之,城隍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场所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扬州城隍庙的民间信仰文化

扬州城隍庙的民间信仰文化

扬州城隍庙的民间信仰文化城隍庙,扬州的文化瑰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

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中华路南侧的这座庙宇是扬州城隍庙的所在地,也是扬州市最重要的道教寺庙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扬州百姓的信仰中心,承载着浓厚的民间信仰文化。

一、历史沿革城隍庙建于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该庙的建设规模宏大,是当时扬州最重要的庙宇之一。

城隍庙最初供奉的是城隍爷,后来在明末清初,庙宇进行了多次扩建,才成为了一个集关帝、文昌帝君、土地、财神等众多神佛信仰的重要场所。

二、庙宇建筑城隍庙的建筑风格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庄严古朴。

庙内共有五进院落,气势恢宏。

从入口进来,依次是牌坊、牌楼、钟楼、山门和大殿,每一个院落都有精美的雕饰和古色古香的建筑。

三、民间信仰与文化城隍庙深受民间信仰的重视,每到传统的农历节日,特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成千上万的市民前来进香,祈求平安和好运。

此外,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城隍庙还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信徒。

城隍庙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融合的相得益彰,同时也反映出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庙内的信仰形式多样,有些人前来祈求平安顺利,有些人前来求财求福,还有些人前来祈求婚姻姻缘的圆满。

这些信仰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展现了人们对于好运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文化古迹城隍庙的建筑风格无疑是最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但除此之外,庙内还藏有许多历史文化宝藏。

比如,庙内有一座名为《兴隆会馆》的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明代造纸业巨头兴隆扬州万历纸业的创始地,也是江苏省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会馆建筑。

此外,城隍庙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碑文,被誉为扬州摩崖石刻之最。

这块碑文记录了清代乾隆帝亲临城隍庙之事,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五、文化传承与发展城隍庙作为扬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厦港片区民间信仰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厦港片区民间信仰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现象学”理论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原意为研究外观或现象的学科,透过事物特征看本质。

现象学的“现象”并非事物的简单表象,而是蕴含了能动的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关注人们的行为和体验,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建筑现象学源于现象学的理论基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战后重建完成之后,其最重要的观点是“直接面向并真正认知建筑”。

建筑现象学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两个研究方向。

一类是广义现象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提出了著名“知觉现象学”,实践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提出以人们可感知的光、材料、色彩等知觉体验和以身体感受为中心的建筑氛围营造的研究,因此也被称为知觉现象学。

另一类是狭义现象学,以建筑理论研究为主,实践作品较少,其代表人物是诺伯格·舒尔茨,主要基于海德格尔著名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为研究方向,在舒尔茨早期著作《存在空间建筑》中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并在其代表作《场所精神》一书中,认为建筑设计应该回归场所,注重“场所精神”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这种狭义现象学又被学界称为场所现象学。

厦门自古就有“信巫好祭”的传统,厦港作为传统渔港,信仰种类繁多、信众与宫庙数量众多、活动繁盛,社区内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空间共有9处。

而且作为发展中的传统社区,并没有完全城市化,保留了一部分传统聚落的特征,浓郁的信仰氛围和礼俗观念,影响着社区内原住民以及外来人员。

因此,厦港区域具有研究对象的普适性,探究该片区住民间信仰空间的更新设计对现代社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厦港地区信仰空间大部分历史较为久远,装饰手法多样,并且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呈现独有的地域特色。

2.2.1木雕作为闽南建筑一种常用的装饰技法,木雕在大小木作的使用上略有不同。

木雕技法在大木作中一般用于不承重的次要建筑构件上,小木作中的木雕主要集中于窗扇等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以及室内的笼扇、家具上,并且会在雕刻的纹样表面施以金箔,营造富丽堂皇的效果。

民 间 信 仰

民 间 信 仰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玉皇诞”,台湾闽南 俗称“天公生”。是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 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 帝湿伐逻。 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 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 「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 「现音声」、「圣观音」等。他过去世早已 成佛,号“正法明如来”。
另一方面,也借指监狱。
赑屃(bìxì)又名霸下, 样子似龟,喜欢负重, 碑下龟是也
鸱吻:
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 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 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 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 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囚牛
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 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 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 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 头胡琴”。
这九子是:赑屃(霸下)、鸱吻、饕餮、 睚眦、狴犴、狻猊、囚牛、椒图、蒲牢
1、狴犴,
又名宪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 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 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 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 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 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
相传月财神姓赵名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 坛,长安(现西安)周至县赵代村人士。后在道教 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 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 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

文昌塔作用

文昌塔作用

文昌塔作用文昌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塔,也是风景名胜中的一种建筑形式。

文昌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起初用于佛寺中供人顶礼膜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供人祭祀文昌帝君的地方。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学神,被认为能够保佑学业顺利,智慧增长,因此人们在文昌塔前祈求智慧和学业成就。

文昌塔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文昌塔是一种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

祭祀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要,人们常常通过祭祀向神灵祈福、祈求保佑。

前往文昌塔祭拜文昌帝君,是人们表达自己对学业的渴望和希望的方式之一。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自己的学习会变得顺利,智慧会增长,因此心怀虔诚的学子们会定期前往文昌塔祈求上天的帮助。

其次,文昌塔是一种景观建筑,为风景名胜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昌塔通常建在山上,或者靠近水边,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

它的特殊形状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他们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文昌塔被认为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对象之一。

再次,文昌塔是一种文化底蕴的象征。

文昌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和繁荣,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文昌塔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遗产。

它代表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怀念。

最后,文昌塔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中,人们相信通过祈祷和拜佛可以获得神灵的保佑和庇佑。

因此,文昌塔成为了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信仰寄托的地方。

人们对文昌帝君的崇拜和信仰,通过文昌塔得到了体现。

总而言之,文昌塔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塔楼,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祭祀和祈福的场所,同时也是一种景观建筑、文化底蕴的象征和宗教信仰的象征。

文昌塔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也代表了古人对学问和智慧的追求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感恩。

伏羲庙导游词范文

伏羲庙导游词范文

伏羲庙导游词范文伏羲庙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是中国道教和民间信仰的重要建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伏羲庙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伏羲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也就是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

据传,唐朝皇帝李世民曾下诏在商丘建造伏羲庙,以纪念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伏羲。

此后,每个王朝都对伏羲庙进行了一次甚至多次的扩建和修缮,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二、建筑伏羲庙总面积为44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路,并且布局呈“凹”字形。

门楼高大,气势雄伟,是伏羲庙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进入伏羲庙后,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门楼的正中间的“圆通”二字,这是陕西省籍文学大师鲁迅所题写的。

一进入庙内,就会发现巨大的柏油路,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石质大道相似,而且十分整洁。

伏羲庙的大门是由99根大柱子支撑的,代表的是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

这99根大柱子的每一根柱子都长有一对龙嘴,令人印象深刻。

庙内的三大殿分别是正殿、配殿和后殿。

正殿全长33.5米,宽19.5米,高23米,被誉为“三楼五借”的典范。

正殿内的主要建筑物是“天地玄黄图”这十绘画作品,描绘了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

另一侧是乾坤盘,是阐述道士五行命理的重要工具。

配殿内供奉神明,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等神祇的神像,配殿上方的凤凰图案也异常壮观,堪称庙宇的珍贵之一,是中国文化中为数不多的凤凰图案之一。

后殿是铜钟馆,馆内有一根2米长的青铜钟,重达一千多斤。

此外,还有一口古井,名为“修真井”,据说井水有奇效,可以让人长寿、健康。

三、文化内涵伏羲庙是中国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建筑,深具文化内涵。

其中最为突出的文化内涵之一是道教的精髓,即修炼自我、长生不老、追求永恒的基本思想。

伏羲庙内供奉大量的道教神祇,这些神祇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伏羲庙中的“天地玄黄图”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其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透露出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闽东三大女神宫庙建筑特征及信俗初探

闽东三大女神宫庙建筑特征及信俗初探

闽东三大女神宫庙建筑特征及信俗初探作者:李英妹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8期摘要:“海上女神”妈祖、“妇幼保护神”临水娘娘和“健康平安神”马仙并称福建三大女神。

文章从三大女神的行宫特征和信仰习俗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宁德天后宫;古田临水宫;柘荣马仙庙;妈祖;陈靖姑;马仙;信俗福建背山面海,地处丘陵地带,境内层峦叠嶂、河流纵横、交通闭塞。

千百年来,迁徙入闽的中原民众聚族而居,形成了“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

其中,“海上女神”妈祖、“妇幼保护神”临水娘娘和“健康平安神”马仙并称福建三大女神。

三大女神都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保境安民的“功力”,因此,三大女神在闽东有广泛的信众和普遍的影响力,宫庙遍布闽东大地。

1 宁德天后宫建筑特征及其信俗1.1 庄严华美的宁德天后宫宁德天后宫俗称妈祖庙,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南街道福山村福山路60号。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建,咸丰元年(1851)重建,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坐北向南,总体布局为三进,前后两天井,主体建筑以中轴线排开,左右对称,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戏台、拜亭(钟、鼓楼)、正殿、后殿、偏殿。

前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

正大门内是戏台,建筑面积264平方米。

拜亭呈方形,保留着清代的四方形石柱。

大殿保存完整,建筑面积465平方米,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带前廊及左右廊,高11.5米,抬梁穿斗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图1)。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信仰建筑逐渐形成固定格局,一般由山门、钟鼓楼、戏台、献殿、正殿、配殿和东西廊房等组成,周围再筑以围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宁德天后宫建筑基本遵循这一格局,还通过重檐门楼、鐘鼓楼和高峻风火山墙体现出建筑的庄严肃穆,又施之闽东灰塑、砖雕、木作、彩绘等特色工艺,增添它的华丽。

正殿是宁德天后宫的建筑精华所在,整体建筑高大宏伟,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垂脊上一个骑凤仙人领着四只垂兽,生动传神,是传统建筑中典型的“五脊六兽”。

北京通州区有哪些宗教建筑?

北京通州区有哪些宗教建筑?

北京通州区有哪些宗教建筑?一、通州区的佛教建筑1. 通州天宁寺通州天宁寺是通州区重要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南朝梁代,历经多次重建与扩建,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佛教形象,香火鼎盛,每年都吸引大量佛教信徒前来参拜。

2. 通州万佛禅寺通州万佛禅寺建于明代,是通州区的一处著名佛教寺庙。

寺内香烟缭绕,供奉着万佛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气势宏伟壮观。

除了作为宗教场所,该寺还是佛教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

二、通州区的道教建筑1. 通州万庆观通州万庆观是通州区重要的道教建筑之一。

该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着漫长的历史传承。

观内保存着众多明代雕塑和壁画,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每逢重要节日,观内举行庙会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

2. 通州岳庙通州岳庙建于南宋时期,是通州区主要的民间信仰场所之一。

庙内供奉着关羽、文昌帝君、武财神等神明,每年都吸引大批信仰者前来参拜。

岳庙是通州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窗口。

三、通州区的基督教建筑通州区并没有明显的基督教建筑,但有一些教堂在区内活跃。

这些教堂通常位于宗教活动中心或借用其他建筑场所。

基督教在通州区的信仰者较少,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基督教在该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四、通州区的伊斯兰教建筑通州区存在一些伊斯兰教堂,供穆斯林进行礼拜和宗教活动。

这些教堂以回族聚集地为主,体现了通州区宗教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这些教堂也是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融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通州区宗教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通州区的宗教建筑得到了一定的修复和保护,为市民提供了寻求宗教信仰的场所。

随着通州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宗教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未来,应注重维护宗教建筑的历史特色,提升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价值,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促进宗教建筑的发展与传承。

通过对北京通州区宗教建筑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宗教多样性与文化包容。

运城芮城永乐宫简介

运城芮城永乐宫简介

运城芮城永乐宫简介
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东北约10公里的中条山下,是元代道
教宫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信仰中心。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初名灵泉寺,后改名龙兴寺、永乐寺。

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建,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又经扩建重修,形成了以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
筑群。

永乐宫是中国元代时期的四大道教宫观之一。

永乐宫依山而建,共分五层,建筑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南北长76.5米,东西宽45.5米,从远处望去犹如一座金色宫殿矗立在
群山环抱之中。

永乐宫建筑群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宫墙内有殿、阁、楼、台等各种建筑100余座,均以红墙为基调,黄绿琉璃瓦为屋顶,
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殿宇之间曲径幽深,亭台交错;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内藻井、壁画、塑像精美异常。

尤其是那些人物雕像和大型壁画艺术精品《八仙庆寿图》《八仙像》《八仙过海》等更是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珍品。

—— 1 —1 —。

民间信仰场所情况汇报

民间信仰场所情况汇报

民间信仰场所情况汇报根据最新的调查和实地走访情况,民间信仰场所在我市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这些场所包括庙宇、道观、祠堂、宗教活动场所等,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

以下是对部分民间信仰场所情况的汇报:1. 庙宇。

我市的庙宇分布较为密集,其中一些庙宇具有悠久的历史,成为当地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庙宇多建造于山区或者村落之中,有的规模较小,有的规模较大。

庙宇内供奉着不同的神祗,如土地神、财神、关公等,吸引着众多信众前来祈福祈福。

同时,一些庙会活动也成为了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 道观。

道观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场所,也在我市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道观建筑古朴典雅,环境幽静,成为了一些道教信徒修行的场所。

道观内供奉着道教神祗,同时也开设了一些文化交流和修身养性的活动,受到了一定规模的信众和游客的青睐。

3. 祠堂。

祠堂作为祭祀先祖和纪念历史人物的场所,在我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

一些祠堂建筑保存完好,内部陈设丰富,成为了一些家族或者地方性团体的重要活动场所。

在一些重要节日或者纪念日,祠堂内还会举行祭祀和祈福活动,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参与。

4. 宗教活动场所。

除了传统的庙宇、道观、祠堂之外,我市还有一些宗教活动场所,如基督教堂、清真寺等。

这些场所为当地的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提供了宗教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宗教文化交流和慈善活动,对当地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市的民间信仰场所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对这些场所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市民间信仰场所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中国道教建筑

中国道教建筑

建筑规制
• 传统的道教大型宫观的建筑规制为,中路宫观前 建影壁,然后是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宫殿(有 的背后为戏台)、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还有 各自的祖师殿,(并有献殿在其前)等。两侧有配 殿、执事房、客堂、斋堂和道士住房等
北 京 白 云 观 平 面 图
建筑文化
• 注重意境、超脱凡尘的道教建筑的选址就非常倾向于人烟 稀少的崇山峻岭,以利于在大自然中修身养道 • 注重意境、超脱凡尘的气氛始终是道教建筑的一大主题, 也是其精髓所在 • 常用自然地貌的跌宕起落、急转变化造成一种藏露结合、 相得益彰的氛围 • 道教建筑讲究布局,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它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 避虚,这是取其“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意。 • 艺术效果:借山势取雄;据险而筑;藏而不露;奇上加奇 ;占坡叠置、据水而旷
建筑形式
• 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结构 方正,对称严谨 • 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 PPT背景图片:/beijing/ 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 • 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 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 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 壮观。
2013-12-15
• 紫霄殿的屋顶全 部盖孔雀蓝琉璃 瓦,正脊、垂脊 和戗脊等以黄、 绿两色为主楼空 雕花,装饰丰富 多采华丽,为其 他宗教建筑所少 见。
• 明间后部建 有刻工精致 的石须弥座 神龛,其中 供玉皇大帝 ,左右肋侍 神像,均出 自明人之手 。
谢 谢
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构
• 道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 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除美 观,实用之外,层数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筑 等级的标准之一 • 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 脊饰,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促使沉重 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

了解越南的宗教建筑独柱寺

了解越南的宗教建筑独柱寺

了解越南的宗教建筑独柱寺越南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

其中,独柱寺作为越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示了越南人民的信仰和智慧,也向世界展示了越南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越南的宗教背景,并详细探讨独柱寺的建筑特点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越南的宗教背景越南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元,主要包括佛教、传统民间宗教和天主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的传播和融合,使得越南的宗教建筑风格多样,独具特色。

二、独柱寺的概述独柱寺位于越南首都河内市,是越南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宗教建筑之一。

它建于11世纪,最初是由越南皇帝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建造的。

如今,独柱寺已成为越南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的驻足观赏。

三、独柱寺的建筑特点独柱寺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独立的木制亭子,建在一根巨大的石柱上。

这根石柱象征着神圣与不朽。

整个亭子的结构精巧而独特,采用了典型的东南亚建筑风格。

1. 亭子的建筑结构独柱寺的亭子呈方形,四周有褐色的墙壁。

亭子内有一座供奉佛像的祭坛,以及一些繁复的装饰雕刻。

亭子的屋顶呈披肩式,优雅而大方。

2. 石柱的设计独柱寺的石柱高约4米,直径为1.25米。

石柱呈四棱形,整体呈红褐色。

在柱身上镌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寓意着祝福和祈祷。

3. 内部装饰独柱寺的内部装饰非常精美,包括镶嵌的瓷砖、雕刻的木制屏风和彩绘的壁画。

这些装饰物以花卉、神兽和佛教故事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宗教信仰的追求。

四、独柱寺的文化内涵独柱寺作为越南宗教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宗教的融合独柱寺既有佛教的影响,也受到了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

它集合了不同宗教信仰的元素,展现了越南宗教的融合与包容。

2. 受到历史的熏陶独柱寺的历史可追溯到11世纪,见证了越南古老的宗教传统和文化演变。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3. 人民的信仰与祭祀独柱寺作为一座重要的宗教场所,吸引了大量的越南信徒前来祈祷和朝拜。

人们希望通过祭祀获得平安和幸福,独柱寺便成了人们心灵寄托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水夫人陈靖姑,则传说生于福州下渡行巫家庭, 24岁“脱胎祈雨”而亡。

这就决定了亚神庙型庙宇所祭神祗,虽然是按人 的模式塑造的,也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性的“人神”。 但它少有先贤祠庙所要弘扬的正气,无多少道德教 化作用,其信仰有目的性很强的功利要求。

如拜妈祖能拯救舟楫,言人祸福,为人治病。临 水夫人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还可降妖镇魔, 呼风唤雨。
2· 傩仪与门祭

中国古建筑中,对门是很重视的。门祭,为先 民傩祭的一部分。
《吕氏春秋· 季春纪》中,有:“国人傩,九门 磔禳,以毕春气”的记述。 磔,指磔牲以祀祭的礼俗。即是说,在行傩时 于城之三方九门磔牲,以驱逐不祥之疫。 《礼记· 月令》和《淮南子· 时则》,亦有“九门磔 禳”之记载。



呼号“傩、傩、傩”,来驱除鬼疫。动作激烈凶
猛,所以傩也俗称“跳傩”或“跳神”。

方相氏被认为是专职的傩神,《周礼 · 夏官》记载: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戈扬盾,帅百 隶以索驱疫。”。
汉画象石上的方相氏
三星堆铜器中的面具




傩面具实物,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质的面具。 据称现存于美国西雅图美术馆的一面商周青铜傩面 具,大小等于人头尺寸,并且两侧有穿带子的小孔, 面具铸有饕餮图案。 国内现存最早的傩面具,是收藏于河南禹州的西周 青铜傩面具,也相仿。 此外,三星堆遗址也发觉了青铜傩面具。汉代画像 石、画像砖上,有带着面具傩祭的资料。 宋代《大傩舞图》,画有 12 个戴着不同面具饰物的 人,手执帚、箕、斗、扇等,驱宅妖墓鬼。
福州太保亭由单进式的小庙和雨亭组成
太保亭神坛
太保亭壁画(局部)
傩祭与中国传统建筑

傩,亦称“大傩”,是中国古代一种驱疫逐鬼避
邪的祭仪。 近年来,傩作为一种民俗,及其与舞蹈、戏剧、 服饰源流的联系,已引起学界广泛兴趣。但傩与 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建筑史学界尚未应有的关

注。

事实上,在上古不那么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营宅


【案例1】徽州祁门傩舞《土地与将军》
在安徽祁门县芦溪汪村,将军被视为善神、土地 为凶神,表演的是“将军杀土地”。 而与汪村仅一河之隔的张村,傩舞主题却是“土 地杀将军”。


这并非阴差阳错,因为汪村在河的南岸,山的北 麓。依山南为阳,河北为阴说,当属阴盛。故傩 舞以阳神将军杀阴神土地,以抑阴导阳。


傩祭是中国古代极广泛的社会活动。
从时间看,从商周到晚清,历代统治者都允许,甚
至倡导傩祭。

从传播面看,涵盖了社会主要阶层和民族。傩依其 参加对象,可分为宫廷傩、乡傩、军傩、寺庙傩。 除汉族,苗族 、土家族 、布依族、侗族 、仡佬族 等少数民族,都有傩俗传承至今。
乡傩
屯堡军傩
寺庙傩
少数民族傩面具

汉代始推行儒家礼仪,将先秦各地广泛流行的 “门祭”,规范为儒家的“祀门”礼仪。门设有 阙、观、阁。
既然门、阙、观、阁等建筑与傩祭相联系,必 定除了其实际用途之外,还含有一定的民俗意义。 傩祭活动所表达的,有可能沉积凝固于这些建筑, 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石邮村傩仪时门厅前舞傩的傩神钟馗




纯然公房——镇江门。
这一事实说明,傩神与神庙都被纳入血统的秩序, 成为宗法礼制的附庸
江西流坑神庙“神社团”的守护神,右为 根据为流坑风水师而造的“何杨神”

傩堂 傩堂是临时性的傩仪场所。它一般由宅第中的 厅堂布置而成。


为了使厅堂完成从日常起居,到与神灵对话的角 色转换,不仅厅堂布置要在法师指导下完成,往 往还要以捉妖驱鬼的傩祭,以使傩堂“洁净”。 傩堂虽然是临时布置的,但它的影响,并不因 傩祭后撤除而散去。无论傩祭中所包容驱邪扶正、 祈福禳灾的观念 ,还是伴随傩祭的傩戏、杂耍、 灯会、高跷之类活动时的欢娱,甚至放任,都渗 透到乡民的精神生活乃至思维模式,对乡土建筑 的营造发生持久的作用。


这使得此类庙宇的神秘色彩要隆于先贤祠庙。以 下我们将说明,亚神庙型的庙宇的空间性态,几乎 就这些特点量体裁衣的。
妈祖马港天后宫
三· 神庙型

此类庙宇神祗最为庞杂,既包括普遍的神祗,
如观音、文昌帝君、三官大帝、城隍,以及日月 星辰、风雨雷电自然神等。

也包括各地特有的神祗,如闽地的蛇王、猴精、 福州的榕树等信仰崇拜。由于所奉祀的是超人的

南丰县石邮村的傩庙建于明代宣德年间( 14261435),都为不多见的明代傩庙。
江西萍乡毛园傩庙
湖南秦人村傩神庙
福州林浦将军庙
福州林浦太保亭

【案例5】江西南丰县石邮村“起傩”仪式
石邮村的傩班组建于明宣德年间,与村中的 傩神庙一样久远。 “起傩”仪式定于大年初一。鸣放三支火铳 后,八位称为“伯”的傩神,向神案正中供奉的 “傩神太子” 行叩拜大礼。主神“大伯”在诵完 祝词后,在鞭炮声中取下尘封一年的面具。 扮傩神的八位“伯”不仅是固定的,也是世 袭的。八位伯中,只有大伯、二伯才允许去取面 具。

史料可稽。姑且称作先贤祠庙型。

先贤祠庙,是中国祭祀建筑的一种类型。明清两代, 随着儒学在社会基层的渗透,先贤祠也遍布乡里。
当先贤被神话后,演变成神灵,就形成了民间信仰。

作为民间信仰的先贤祠庙,已不纯为追思先祖、 这些附加的要求,一般反映在赐额加封上。
弘扬正气,在祭神过程中,还会产生功利性的要求。
【案例4】徽州民居的门楼门罩 中国民居常有雕饰精美的门楼、门罩,以徽州
民居最为典型。

一般的解释是,徽商既想以宅第显贵,又不敢在
规制上破禁限,于是在精丽的雕刻上找出路。

这里实际涉及两个须厘清的问题: ①门楼、门罩的起源; ②砖、木、石雕的起源。

门楼、门罩,是门祭的遗风,它由最初放在 门头驱邪的傩面具,演化而成。今江西流坑,
张村地理形势适得其反:位于山麓南、河北岸, 属阳,当然要以土地杀将军。

阳 盛 , 文 傩
︻ 案 例 2 ︼ 福 建 邵 武 和 平 镇

【案例3】 江西流坑武傩面具
流坑村盛行傩祭,虽然祭的是武傩,但面具的 表情安详,似文傩。 至于傩具的起源,村人有宋代董敦逸契丹带傩 具传说。这反映了乡人以编织故事方式,为这一习
有两个非常普遍傩神——“将军”和“土地”, “将军”表示阳,“土地”示阴。通过“将军”克 “土地”或相反的傩仪,达到调整环境的阴阳。
土地与开山 (猛将) 贵州松桃县苗 族傩堂戏面具
土地与雷王
广西环江毛难族傩 堂戏面具
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面具
尖角将军与梁山土地
开路(将军)
梁山
土地与马帅
贵州都匀市布依族傩堂戏面具
仍 有 将 傩 面 具 ( 当 地 称 作 “ 吞 头 ” )
江 西 流 坑 ,
门罩由镇转向装饰
徽州民居饰以精美的门罩

3·与傩相关的建筑

傩庙 傩庙是供奉傩面具和举行傩仪的场所。因为傩面 具被视作神灵,傩庙也就有了神庙的至尊。同时, 傩庙又是傩神扮者“人”与“神”身份转换的场 所,要以一定的仪式来确认。从傩庙取下傩面具 加戴的仪式一般称 “起傩”或“请神”,有严 格的时间限定,通常在农历正月。
福州林浦泰山宫

以福州阳岐尚书祖庙为例,所祭神祗陈文龙,为 南宋末年抗元英雄。


陈文龙(1232 - 1277年),福州兴化(今福建 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状元,宋 度宗赐名文龙。官至参知政事,因不满朝内议和, 乞请回乡养老。
宋德祐二年( 1276 年),临安陷落,元兵掳恭 帝。五月,端宗在福州即位,封陈文龙为参知政 事。平闽漳浦、兴化叛乱。当元军压境时,宁死 不屈,死守兴化孤城,被俘后在解往临安途中绝 食而死。 《宋史》有“能文章,负气节。初名子龙,咸淳 五年廷对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龙。”“漳州乱,命 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以讨之”等记载。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6】江西流坑傩神庙
流坑傩现有36具傩面,由各房分别管理,旧 有“八房八傩班”之说。

有些傩有专门的神庙,村民能记得起来的, 有:文晃公房——太子庙、 桥西房——三义庙、
镜山公房——五王庙、 胤明公房——拱宸门、 胤昂等四房——里仁门、 胤隆公房——启明门、 双桂公房——关门阁、
中国建筑史专题

民间信仰建筑
引言 :民间信仰建筑

民间信仰建筑是民居中极广泛的一类 。依其 神秘程度增益次第和世俗成分的消长,它大体 可分为: 先贤祠庙型 亚神庙型 神庙型 傩庙型

一· 先贤祠庙型

此类祠庙所祭神祗,一般是由历史上的真实 人物转化而来的。 如福州林浦村所祭的宋帝和陈太尉,盖山阳 岐的陈文龙、茶亭河上村的董奉,都有确凿的

傩起源于原始社会除灾祈福的巫觋,约略形成于商
周。 早期记载见诸于《礼记 · 月令》、《论语 · 乡党》、 《吕氏春秋》等史籍。 周代王宫中每年季春、仲秋、季冬举行三次傩祭 ,


《周礼 · 春官 · 占梦》有“(季冬)遂令始难敺疫”
的记载,这里“难”,即“傩”的另一写法。

傩的主要特点,是其戴面具的仪式。一般在傩 祭时,扮神者戴着面具,手执法器,不时地击鼓
作为一件大事,不仅是傩祭的重要内容,更在包
括营造思维模式在内的精神向度上,受傩俗的左 右。


我们通过案例,探讨 傩与中国传统建筑环境


傩仪与门祭
和傩祭相关的建筑诸问题。
进而研究傩俗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对
营造习俗、营造思维模式、以及乡土建筑的艺术原 创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