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纲要
组织行为学纲要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念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发展及科学体系的形成第三节人性假设研究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个体行为第三节领导决策第四节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第六章组织行为与管理第一节组织节构与组织设计第二节组织文化第三节组织环境第四节组织变革组织行为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念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的含义二/行为的含义三/组织行为的含义二、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三、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一/基本观点二/相应管理对策三、“自我实现人”假设一/基本观点二/相应管理对策四、“复杂人”假设一/基本观点二/相应管理对策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二、调查法一/问卷调查法二/访谈法三、实验法一/实验法的种类二/实验法的优点四、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个体行为一/个性的类型理论二/个性的特质理论三、个性的测量方法一/自陈量表法二/投射测验法三/情景测验法四、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一/性格与职业匹配二/气质与职业匹配三/能力与职业匹配一/性格与管理二/气质与管理三/能力与管理四/个性与工作绩效第三节价值观和态度一、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概念二/价值观的类型三/中国当今劳动力占主导地位的观念二、情感一/情感的概念二/情感的种类三/情感对管理者的启示三、情商一/情商的含义二/情商训练第三章激励理论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一/实现组织特定目标是激励的出发点二/激发和强化人们的需要时激励的基础三/引导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时激励的关键四/激励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二、激励的要素一/动机二/需要三/外部刺激四/行为三、激励的过程二、强化理论一/强化概念的产生二/强化的类型三/强化对管理者的启示三、挫折理论一/挫折的定义二/挫折产生的影响因素三/遭受挫折后的行为表现四/挫折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第五节综合激励模式一、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二、劳斯--迪尔的综合激励公式一/提高Eia的有效途径二/提高Eej的途径三/提高Vej的途径四/提高Vit及Via的途径第六节激励与制度设计一、有效激励应遵循的原则一/按需激励原则二/公开透明原则第一节群体行为概述一群体行为概述一/群体的概念二/群体的特征三/群体的类型二群体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一/群体行为的概念二/群体行为的特征三群体动力一/群体动力理论二/群体动力的作用机制四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概念二/群体规范的类型三/群体规范的作用四/群体规范的形成五/群体规范的改进五群体压力与从中行为一/群体压力二/从中行为一冲突的含义和类型二群体冲突的过程三群体冲突管理的策略第五节团队一团队的概念二团队的类型三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四打造高效团队第五章领导行为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一领导概述二领导者三领导者的职责四领导者影响力的建立第二节领导理论一领导特质理论二领导行为理论三领导的权变理论七、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二】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二、组织结构的类型【三】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的任务二组织设计的原则三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四组织设计的过程【四】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主要内容二工作设计的原则三工作设计的方法四影响工作设计的主要因素第二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功能二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内容三组织文化的分类四组织文化建设五组织文化的维持。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 o c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前言一、组织行为学的作用1、科学管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管理的三个特点: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2、科学管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制度与感情调动,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就是发挥这个方面的作用.3、组织行为学的三重目的:对于个人,调动积极性;对于群体,鼓舞士气;对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理论;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特别是人类文化学;三、组织行为学的学习1、所有管理科学的特点: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经验进行归纳的科学,所以,大多数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组织行为学知识;2、学习,课堂、课程的作用主要是系统化,3、交流、观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交流: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所以要求不应当攻击,而应当宽容;观察:有心的观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总结:主要是对自己的管理,对他人的管理进行思考、理论的总结;四、组织行为的教学1、基本的理论讲解;2、案例的讨论;3、尽可能的实验;4、学生的讲演、交流.五、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组织行为学的作用是让大家通过学习树立起一种观念科学的分类:一种是技术性的,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见影;另一种则是改变观念的,树立新观念的,大多数的人文学科都属于这样的学科,因此发挥作用是比较缓慢的,是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而且还要求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让大家形成一种观念,技能性的有,但是比较少;2、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则,但是不能希望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成为一个管理的专家.成为一个管理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三种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知识;性格;经验.可以进一步讲一讲经验的作用,过去我们是忽略的,但是就本人的管理时间来看,则是相当重要,因为任何管理都是特定的,而不是一般的.3、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别主要是重点: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的架构、运行来展开的;组织行为学则主要是组织中的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群体;可以说为人事管理以及调动成员的积极性,维持组织的士气,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方面的作用更大.使管理更具人性,人情,柔性的管理与制度的管理相辅相成.4、具体来看,组织行为学解决管理中三个问题:能力——岗位匹配人格——工作匹配;性格——团队匹配.第一章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二、管理学界对文化的四维度分类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风险态度;3、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4、男性——女性度的分布.第二节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中国培养与日本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对个人行为、价值观认知等的影响.二、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对个人基本的价值观的影响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2、对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3、沟通方式与效率如正式的沟通与非正式的沟通;三、个人的成长、转变与价值观的转变1、实例:改革的前沿与内地群体观念的差异;2、文化的差异与个人差异.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中的跨文化管理一、跨文化管理的含义二、跨国公司的职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文化冲突.三、跨文化管理培训:熟悉文化背景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习俗,价值观念,潜意识等第四章中、日、美三国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比较有特色的东方文化;三、美国文化的特点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代表第五章企业道德与员工道德一、道德与利润的冲突二、西方企业对员工道德的要求;三、道德的长期作用.讨论:1、如何感受文化冲突,遇到文化冲突之后怎样处理;2、怎样处理文化冲突,以及看待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第三章知觉、个性、能力与个人行为第一节知觉一、知觉的含义:个体通过感受外界环境并对认知的对象予以定义和理论解释的过程.知觉的特点:1、选择性2、组合性3、恒常性二、影响人们知觉的因素1、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知识;成长的阅历;2、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背景,知觉对象的动态特征,知觉对象与知觉者的关系;三、常见的错觉1、偏见,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种人或者是某种事物特有的看法的影响;2、先入为主,主要是新鲜事物影响;3、晕轮效应也称之为光环效应,倾向影响;四、对人的知觉作为管理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的能力1、对自己的自觉自知之明2、对他人的知觉,第二节个性一、个性的含义与性格、气质的关系,教材中的人格概念个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二、个性的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倾向性4、可变性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自然:遗传方面的因素;社会文化的因素;组织环境、群体的因素;重大的偶然性因素;四、个性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现在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个性与绩效直接相关;从事与自己的个性项关的工作,绩效可以提高,反之,就可能下降;教材P78面的5维度模型,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个性进行了划分,从个性的特点与相关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见P78.第三节能力一、能力的概念与特点1、能力指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的大小2、特点:隐蔽信息,相关信息学历、资力、外表二、能力的分类:智力心理能力与体力能力教材P72——74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三、能力的测定,几种间接的测定方法1、知识测定;2、实验测定;3、资力测定;4、成果推断;四、学习与能力的提高.讨论:如何鉴定个人的能力大小如何认识个性与决策风格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按照教材上的定义,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这是一个含义特别广泛,中西方的理解,不同学科的理解差异也比较大的一个概念.我们的理解,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已经相当稳定,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支配作用的信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等看法在内.但是管理学领域的价值观则指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如对工作的看法、对团队的看法、对同事的看法等等.更多地趋于实用的价值.二、价值观的分类教材上介绍的P139——P141的内容,总的来说是根据人们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看法进行的分类.三、当前企业和社会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1、企业的忠诚心可以进行讨论:员工是否应当忠于企业2、诚信或者说叫诚实守信当前中国在诚信问题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3、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这两个方面应当怎样做讨论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假定自己是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第二节态度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在对待具体的人或者事上表现出来的看法以及行为倾向.一般的表现是喜欢不喜欢,赞成不赞成,支持还是反对.与价值观相比,态度是具体的,不别稳定的,经常的灌输某一种看法,人们就很容易改变对这个事物的态度.二、影响个人态度转变的因素1、个人的价值观2、个人的知识;3、个人的阅历;4、个人的年龄;5、与相关事物的厉害关系.三、态度的转变1、态度转变的一般规律,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内化,顺从,支持;2、态度转变,强度上的转变;方向上的转变3、转变态度工作的艺术:因人因事而变四、个体与群体态度转变工作的差异群体的态度转变工作: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学习;个体的态度转变,可能有强制、参与、缓解矛盾等第三节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报酬的公平性;2、人际关系的和谐性;3、工作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4、工作的性质与个人的能力、性格的关联性三、西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论证最满意的员工并不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员工;员工应当有一定的不满足感,这样才可能具有努力的压力;四、企业员工表达不满的四种方式教材P1561、退出,积极性加上破坏性的2、建议:积极加上建设性的;3、忽略,消极加上破坏性的;4、忠诚:消极加上建设性的对忠诚的一个辨证的看法;五、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等级评分法,了解总体的状况;标准比较法,对每一种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偏差进行评分;调查与测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要注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覆盖面,更多的是效度与信度达到合理的水平.第四章激励个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第一节有关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西方有关的激励理论;第三节激励的艺术一、时效问题;二、强度问题;三、方式问题或者说模式问题定期还是不定期;第四节企业的福利激励一、福利的概念二、福利的作用特别的作用,主要在于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公平性调整、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三、当今的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己的福利制度第五章群体与群体行为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一、群体的定义1、定义;共同目标,两人以上,相互作用,组合;2、特点,相互作用,角色划分;形成集体力量二、类别1、按照连接关系:利益型,友谊型;2、按照构成,同质或者异质型;3、按照规模人数:大型与小型;4、按照组织化程度:正式与非正式;三、群体形成1、相互接触阶段;2、冲突,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执行任务,相互作用,相互支持阶段;5、终止阶段第二节群体的作用一、群体的压力群体压力指成员在一个群体中感受到的心理约束的强弱;影响压力的因素;1、规模的大小2、规范化的程度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对群体的依赖程度;群体压力的结果是成员的顺从.二、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观众效应与抑制效应;力量的放大效应;长期预期效应;归属与满足效应;三、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的与表现讨论凝聚力的作用;影响凝聚力形成的因素1、成员间交往的频率;2、规模的大小3、外部的环境;4、对成员行为的支持的力度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的含义二、群体决策的应用领域比较简单的选择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等,三、群体决策应当注意的问题小规模的群体决策,应当先进行必要的沟通,而大规模的群体决策,就应当先进行必要的宣传,总之,舆论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第六章群体内的冲突与沟通第一节群体冲突一、冲突的概念二、冲突产生的原因1、人类天生的竞争性因素2、资源的有限原因;3、组织内的沟通效率;4、权力交叉;5、价值观的差异三、冲突的作用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四、冲突的类型1、按照冲突主体的单元分,个体之间的冲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2、按照冲突可能导致的结局,分为,有益的冲突与有害的冲突;3、按照冲突的程度,可以划分为激烈的冲突与较为缓和的冲突.第二节冲突的处理一、处理的模型1、冲突的定性2、冲突的缓和3、冲突的调整与调解二、冲突的处理方法1、强制;压制,控制可能的升级;2、组织结构调整,设置超级标;3、拖延,以期能够自然消退;4、回避,从矛盾的人事安排上解决第三节冲突的激发一、激发冲突的必要性;二、激发冲突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讨论三、要注意的有关问题1、能够控制;2、有益的冲突;3、冲突的有限要求,第四节组织中的沟通一、沟通的作用二、沟通的要求三、沟通的艺术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与第一次大交道的人沟通;2、如何提高与上级沟通的效率;3、一般沟通中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第七章组织与组织设计第一节组织问题的重要性一、对组织内资源配置与资源运用的影响;二、对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举例:部门名称的重要性三、对组织集体力的影响;第二节组织设计的重点一、组织的基本结构二、组织各个部分的连接方式;三、组织内部权力的分解;四、组织内部的控制方式第三节现代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一、弹性化、柔性化的趋势二、无边界、虚拟化的趋势;三、团队化、学习型的趋势第四节组织变革一、引致组织变革的原因1、战略的调整市场的变化,工作重点的变化等2、组织性质的变化;3、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流程工艺等的变化;二、变革的形式1、自上而下;2、自下而上;三、变革的模型或者说是模式四、变革中的阻力1、阻力的来源利益、习惯、风险、认识,离岗创业的案例2、阻力的类型;3、阻力的表现;五、变革阻力的克服1、教育;2、宣传;3、沟通;4、补偿利益;5、重点人物的工作;第八章工作压力与工作生活质量第一节工作压力的概念与特点一、压力的定义:遇到难于对付的工作或者是任务时产生的异常反应;二、压力产生之后的表现与后果主要是生理上的表现员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效率容易降低,也给职工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三、压力感受差异的原因知觉,经历;生理特征身体状况第二节工作压力来源一、工作标准;二、内部的竞争;三、人际关系紧张;四、负担过重;五、挫折第三节压力控制一、压力调查;二、社会支持1、人际关系和谐;2、丰富业余生活;3、重视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三、工作轻松技术1、工间休息;2、体能锻炼;3、合理的工作设计,工作条件;4、安全保障第四节工作生活质量对于我国今天来说,似乎有些奢侈一、概念二、作用三、方法1、工作设计2、指导思想;3、理论方法第九章组织文化建设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一种反映组织特色,支配员工行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二、组织文化的特性1、普遍性.2、客观性3、实践性4、可塑性.三、组织文化的作用1、凝聚员工的作用.2、激励员工的作用.3、规范行为的作用.4、树立良好形象的作用.5、优秀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得于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四、组织文化的类别每一个组织的文化都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将所有的文化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介绍几种分类理论.美国着名企业文化学者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的分类:1硬汉文化.2努力工作,尽情享受的文化.3长期赌注文化.4过程文化.这是一种低风险,慢反馈的文化.2、我国学者的分类:1网络型组织文化.2利益型组织组织文化.3个人型组织文化.4俱乐部型组织文化.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与建设一、组织文化的结构1、物质层文化.2、制度层次的文化3、精神层文化.组织文化的这三个层次,可以用图9——1予以表示图9——1 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二、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基本原则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建设组织文化,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如下几条原则1、思想认识领先的原则.2、目标明确原则.3、全员努力原则4、领导者身体力行原则5、持之以恒,长期努力原则.三、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1、深入研究,提出精练的文化核心.2、实施恰当的文化仪式3、树立英雄4、恰当的物化,树立形象第三节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非正式组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而形成:一共同的利益指向二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三具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一种准组织现象.由于它是无形的,因而,要认识非正式组织,就只能从其行为特征上来把握.非正式组织一般来说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1.非正式组织的联系纽带主要是个人之间的感情.2.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是非制度化的.制度化是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3.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是真正靠个人影响力发挥作用的.二、非正式组织类型及其作用一非正式组织的类型1.情感型,即以深厚感情和友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2.爱好型,即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3.利益型,即以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4.亲缘型,即以亲戚、血统等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1.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强组织内职工间的凝聚力.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加信息沟通,使人们更快地取得一致.3.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激励,也可能会减少激励.、三、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组织的管理者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规律,进行组织文化建设.1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们的非制度性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使人们在这样的合作中成分认识全面合作的益处.2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非正式的交往,强化感情交流,增强社会满足,提高组织的内聚力和向心力.3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迅速的特点,•可及时了解职工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领导做到心中有数,知彼知已.4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强,能较好地满足成员的社交等心理需求的特点,可以有意识的把有些组织无力顾及的群众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这对于解决群众的特殊疑难问题,促进组织内部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5利用非正式组织内群体压力大,成员的从众心理强,•标准化倾向强的特点,在制订定额、确定任务、目标,分配任务时,只要有可能的话,标准就可适当提高,难度也可以适当加大,以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工作难关.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将组织文化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加快组织文化的建设.6利用非正式组织中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具有说话灵、威信高、•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特点,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其领袖人物可以适当信任、依靠,并授予他相应的权力,从而把整个非正式组织纳入企业正式组织目标的轨道.第四节现代团队理论与团队建设一、团队的概念团队又叫工作团队,是近年来在西方企业中普遍运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所谓团队,指的是由为数不多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其主要的特征是团队的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且互相承担责任.二、团队兴起的原因团队这种组织兴起原因:一创造团结精神二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思考三提高决策的速度四促进员工队伍多元化五提高绩效.实践也已经证明,团队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激励员工.2.提高生产效率.3.提高职工的满意度.4.增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5.促使员工多元化发展,拥有多种技能.6.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正是由于团队组织具有如此多的积极作用,也才使得这种组织形式迅速普及发展.三、团队发挥作用的前提1.清晰的目标.2.相关的技能.3.相互的信任.4.一致的承诺.5.良好的沟通.6.谈判技能.7.恰当的领导.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四、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团队组织会起作用,其理论基础是说明这是近年来团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发现,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一合作竞争理论二建设性冲突理论三员工卷入理论五、团队建设的步骤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阶段:一达成共识和共同追求二协同工作三授权激励四实践探索五不断总结和提高团队要能够及时评定他们现实的功能状态,评估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认清团队的动力来源、制约条件,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使团队不断提高.。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组织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一)个体行为1、人格与价值观人格的概念和主要人格特质理论价值观的概念和分类人格与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知觉与归因知觉的概念和影响知觉的因素社会知觉偏差归因理论及其应用3、态度与工作满意度态度的概念和成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及对工作行为的影响4、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强化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二)群体行为1、群体的概念和类型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发展的阶段2、群体动力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群体决策的特点和方法3、团队建设团队的概念和特点团队发展的阶段和管理高效团队的特征和建设途径4、沟通沟通的过程和类型沟通障碍及其克服方法有效沟通的技巧(三)领导行为1、领导的概念和领导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如领导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等)领导权变理论(如菲德勒权变模型、路径目标理论等)2、领导权力与影响力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影响力的构成和提升3、领导风格与领导艺术不同的领导风格及其特点领导艺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四)组织行为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文化的塑造和传承2、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组织变革的模式和方法组织发展的概念和技术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组织中的职权配置三、考试题型1、选择题(约 30%)考查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涵盖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2、简答题(约 30%)要求学生简要回答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论要点和实际应用问题。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最新学术成果的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熟悉组织行为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1.1了解组织行为学相关概念1.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目标2: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奠定基础2.1了解个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2了解群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3了解组织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教学目标:(1)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案例。
5.教学评价:思考组织行为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理论和行为;(2)了解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2.教学重难点:(1)个体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个体行为的理解对管理者的启示3.教学内容:(1)个性理论和行为;(2)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举例分析。
5.教学评价:利用“大五”模型测试一下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章工作态度和行为1.教学目标:(1)掌握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了解典型的工作态度;(3)了解典型工作行为2.教学重难点:(1)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典型工作态度和行为。
行政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BehaViOr)课程编号:00405029学分数: 3 (其中讲授学分:3 实践学分:0)学时:48 (其中讲授学时:48 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先修课程: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二、课程说明本课程是的一门基础课,主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L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以下4个层次的知识: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窕;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
(对应毕业要求:5、6)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能分析人类在工作中的行为;能评价个体的差异、激励和授权、管理组织中的群体;能考察工作设计、目标设定及工作压力。
(对应毕业要求:7、8、9、10、11)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行为学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引言1.1 课程介绍1.2 目标与学习结果1.3 教学方法二、组织行为学概述2.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背景2.2 研究范畴与重要性2.3 组织行为学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三、个体行为3.1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2 人格与个人态度3.3 动机与激励3.4 工作满意度与情绪3.5 个体决策与问题解决四、团队行为4.1 团队动力与合作4.2 领导与管理4.3 沟通与协作4.4 冲突与决策4.5 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五、组织行为5.1 组织结构与设计5.2 权力与权威5.3 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 5.4 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5.5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6.1 个案分析6.2 小组讨论6.3 实践活动6.4 学生报告七、课程总结与评估7.1 主要知识点回顾7.2 课程成果评估7.3 反馈与建议八、参考文献该课程大纲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应对个体、团队和组织行为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人的行为与组织运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管理挑战。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重要方面。
在个体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机与激励、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决策等内容。
在团队行为部分,学生将深入了解团队的动力与合作、领导与管理,以及沟通与决策等关键因素。
在组织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组织结构与设计、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以及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内容。
课程还包括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将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组织中个体和团队的行为特征、组织结构和设计、领导力和决策等方面的重要考量。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组织结构、领导力等;2. 理解和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和发展等;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提高其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综合素养;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其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能力。
三、课程安排1. 第一模块: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演变-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2. 第二模块:个体行为分析- 个体特征和个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情绪与情感管理- 个体决策与创新3. 第三模块: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权力和政治在组织中的作用- 组织间关系与联盟策略4. 第四模块: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 团队动力与团队建设- 冲突管理与解决- 跨文化管理与全球团队5. 第五模块: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 - 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激励- 组织员工培训与发展- 组织沟通与信息管理- 组织创新和知识管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示和实践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参与、小组项目和论文撰写等方式提高其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讨论参与等):20%2. 个人或小组项目:30%3. 期中考试:20%4. 期末论文:30%六、参考教材1. Robbins, S. P., Judge, T. A., & Sanghi, S. (201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earson Education India.2. Kinicki, A., & Fugate, M. (201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McGraw-Hill Education.3. Colquitt, J. A., LePine, J. A., & Wesson, M. J. (201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 McGraw-Hill Education.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大纲,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其在组织中的个体和团队行为表现以及领导力水平。
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为了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本实践教学大纲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整体行为;2. 培养学生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特征与组织行为的关系- 个体动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 个体能力与组织行为的关系2. 群体行为- 群体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群体动力与组织行为的关系- 群体冲突与组织行为的关系3. 组织整体行为- 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的关系- 组织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组织变革与组织行为的关系4. 实践活动- 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 实地考察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组织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组织,了解实际组织行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学期- 个体行为理论学习与实践- 群体行为理论学习与实践- 组织整体行为理论学习与实践2. 第二学期- 案例分析实践- 角色扮演实践- 小组讨论实践- 实地考察实践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2. 案例分析报告(30%):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3. 角色扮演表现(20%):根据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进行评价;4. 实地考察报告(20%):要求学生对实地考察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和讨论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探讨这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组织内外的行为模式,并运用相关概念和框架来解决组织中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1. 熟悉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理解和分析组织内外的行为模式;3. 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概念解决组织中的问题;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提高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组织行为学概述a.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c.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成功的重要性2. 个体行为与绩效a. 个体动机和激励理论b. 个体能力和技能发展c. 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绩效d. 个体决策与问题解决3. 团队动力与组织文化a. 团队动力与合作b.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c. 领导与团队建设4. 组织结构与设计a. 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b. 权力与控制机制c. 组织变革与创新5. 决策制定与沟通a. 组织决策理论与实践b. 决策效率与质量c. 组织沟通与信息传递6. 组织变革与管理a. 组织变革的动力和目标b. 组织变革的过程和策略c. 变革管理与组织适应能力四、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学生每节课需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和经验,并提出问题与讲解。
2. 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评成绩的40%学生将完成一项个人作业和一个小组项目,分别涉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合作的实际案例,综合应用课程中的概念和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通过期末考试来检测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察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 Robbins, S. P., Judge, T. A., & Sanghi, S. (2015). 组织行为学(第1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参考书目:- Robbins, S. P., Judge, T. A., & Sanghi, S. (201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Education.- Katz, D., &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Yukl, G. (2013).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8th Ed.). Pearson Education.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经验丰富、具备组织行为学研究背景的教师团队共同执教,他们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1.1 课程背景
1.2 课程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2.1 教学方法
2.2 评价方式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3.1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3.1.1 学习目标
3.1.2 基本概念介绍
3.1.3 重要理论模型
3.1.4 案例分析与讨论
3.2 第二章:个体行为
3.2.1 学习目标
3.2.2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3.2.3 个人特征与个体行为
3.2.4 个体行为的应用
3.3 第三章:团队行为
3.3.1 学习目标
3.3.2 团队形成与发展
3.3.3 团队决策与有效沟通 3.3.4 团队效能评价与激励 3.4 第四章:领导与权力
3.4.1 学习目标
3.4.2 领导力风格与行为
3.4.3 权力与影响力
3.4.4 领导与组织变革
3.5 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3.5.1 学习目标
3.5.2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3.5.3 组织设计与重组
3.5.4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四、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
4.1 教学资源
4.2 参考书目
五、教学考核要求
5.1 平时成绩占比
5.2 期末考试形式与内容
5.3 课堂互动与参与度评价
六、课程补充说明
6.1 重要通知事项
6.2 学术诚信要求
6.3 其他补充说明
注:本教学大纲仅为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提前通知学生。
组织行为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大纲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大纲绪论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极端4.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1.亚当斯密对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简述梅奥“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3.简述“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4.新花生主义的主要理论有哪些?5.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简述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第二章1.解释需要、动机、行为的关系2.简述价值观及价值观的作用3.什么事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归因理论并解析“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的含义5.什么是个性?它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6.试述气质及气质的类型划分7.简述性格的类型和特点8.简述组织承诺的内涵9.什么叫组织公民行为?它在管理实践中有哪些应用?第三章1.比较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的异同2.描述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3.简述角色期待的含义4.什么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作用有哪些?5.什么是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哪些?6.什么是群体结构?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各适用于什么情况?7.什么事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8.群体决策方法有哪些?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有哪些?9.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第四章1.试述沟通的内涵和功能2.沟通的一般过程是什么?3.组织中的沟通网络有哪些类型?4.沟通障碍的表现形式有哪些?5.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有哪些?6.有效沟通的主要技能有哪些?7.网络对沟通的影响主要是什么?8.互联网时代沟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9.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什么?10.如何理解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第五章1.简述团队的含义及特征2.团队建设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3.简述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4.结合现实谈谈虚拟团队对管理的影响第六章1.冲突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冲突的特征有哪些?3.功能正常的冲突与功能失调的冲突之间有什么差异?冲突的功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4.冲突产生的根源有哪些?5.简述罗宾斯的冲突过程理论6.请说明激发适度的建设性冲突对于组织的重要性7.在管理实践中,如何预防群体间冲突?第七章1.什么事组织?谈一谈你对组织概念的理解2.组织的功能有哪些?3.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有哪些?4.什么事矩阵制组织结构?有什么优缺点?5.什么是有机性组织?请举例说明6.组织变革的变量有哪些?7.阻碍组织变革的因素有哪些?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变革阻力 8.谈谈你对组织变革过程的理解9.如果你是组织的领导者,你如何看待组织成员的工作压力问题?第八章1.你是怎样理解组织文化的?2.试述组织文化的功能3.哪些因素对组织文化的创建起了关键作用?4.简要说明组织文化创建的程序5.甄选过程、高层管理人员、社会化对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 6.怎样做才能使组织文化适应动态的环境?7.面对经济全球化,组织文化将面临什么问题?应怎样解决?第九章1.什么是组织学习?2.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是怎样的?3.组织学习的作用有哪些?4.什么是单环学习?什么是双环学习?5.什么是学习型组织?6.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新角色是什么?7.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内容是什么?第十章1.领导的概念有很多种,它们分别强调了什么?谈一谈你的理解2.领导的作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3.领导权力是怎样获得的?4.“领导就是管理”这样的说法正确吗?5.领导特性理论主要研究是什么内容?应该如何评价它?6.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你知道的领导风格有哪些?7.费德勒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理论对领导者有什么启示?8.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论述怎样才能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效率9.简述领导者的用人艺术第十一章1.什么事激励?激励的作用有哪些?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管理者有什么启示?3.期望理论的公式是什么?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会出现几种结果?4.什么是公平理论?怎样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5.什么事强化理论?在管理中应该如何应用强化理论?6.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型理论和行为改造型理论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7.请举例说明激励的方法第二篇:《组织行为学》大纲(本)2006级本科生《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一、先修课程:管理学二、适用专业:管理类相关专业三、课程的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讨论员工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是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18223120
课程类型:核心课程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学习者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也是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基础理论之一。
在教学中除去介绍基本的原理外,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要特别强调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际联系等环节,使同学们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并提高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课程研讨、模拟演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又要特别注重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讨,使学生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
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
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对本课程的教学,一般适合采用以下方法和形式: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模拟实验和到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实习,并写出调查报告。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
考试课以学期末的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评定成绩时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20%。
期中成绩占20%,考查课的期末考试由课任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试,此外还需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闭卷均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及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理解: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的研究方法;理解效度和信度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章个性与管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个性概述
第二节能力与管理
第三节气质、性格与管理
第四节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目标:
了解:个性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个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态度的概念和特点、形成和改变。
理解:能力的定义和分类、能力的类型差异;掌握管理层次与能力结构的关系。
掌握:气质、性格的概念与分类;掌握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意义,包括个性差异与事业成就、与用人标准、与管理方法以及与班子结构的关系。
第三章心理过程与管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心理过程概述
第二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学习目标:
了解:心理过程的基本含义,包括: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感觉的概念、分类。
理解:知觉的概念、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以及知觉的特性、社会知觉的概念以及失真的原因。
掌握:归因的概念和内容,理解归因偏差。
第四章激励理论与应用
本章内容:
第一节人类行为模式与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
第三节激励因素分析
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行为的模式;掌握需要、动机的概念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理解激励的概念及分类。
理解:薪资、福利与工作体验的含义与作用。
掌握:工作体验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本章内容:
第一节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群体心理现象
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认知
第四节群体凝聚力
学习目标:
了解:群体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感染的概念。
理解:群体心理现象与个体心理现象的区别、群体规范的概念与群体规范的形成。
掌握:群体规范在管理中的应用、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角色冲突和角色分工、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第六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本章内容:
第一节群体压力、从众现象与协同效应
第二节群体沟通
学习目标:
了解:群体压力与从众现象概念及特点、协同效应、群体促进效应和社会惰化效应。
理解:群体沟通的概念及其在管理中的意义。
掌握:从众现象在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七章人际关系
本章内容: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改善
第三节竞争与合作
学习目标:
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作用以及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解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应用、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人际反应特质。
掌握:合作与竞争的概念以及现代企业竞争的特点
第八章群体冲突与团队管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群体冲突
第二节团队管理
学习目标:
了解:冲突的概念、特性和类型、团队的概念与类型。
理解:冲突的形成过程、高效团队的特征。
掌握:冲突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九章领导与领导理论
本章内容: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
第二节领导素质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领导行为理论
第四节权变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领导的权力和影响力的含义与内容、领导个人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理解:理解权变理论的含义、环境因素与领导素质、行为、和领导成效的关系、领导的含义及其与管理的关系、权力与影响力之间的关系。
掌握:领导四分图模式、管理方格图和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
第十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本章内容: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结构
第二节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第三节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第四节组织变革的内容与过程
学习目标:
了解:组织与组织结构的概念、构成要素、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含义。
理解:组织变革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动力、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内容与原则。
掌握:基本组织结构的形式和特点、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
四、实验(上机)内容(详见《组织行为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
2、情景模拟练习
3、激励理论应用案例讨论分析
4、冲突管理测试
5、领导素质与类型测试
6、组织效率与分析测试
六、考核办法
考试课以学期末的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评定成绩时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20%。
期中成绩占20%,考查课的期末考试由课任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试,此外还需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闭卷均可。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1、《管理学》(第2版),周三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组织行为学》,孙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管理心理学》,苏东水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组织行为学》,郭毅,阎海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组织行为学》,李剑锋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组织行为学教学案例精选》周文霞孙健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7、《组织行为学》 [美]史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八、说明
建议学生课程前后进行预习和复习。
制订:史翠萍王芳陈玉芳杨玉芝张小雪
审定:史翠萍曲天娥
批准:吴国华
《组织行为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1434961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验学分:0.5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一、实验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本实验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组织行为学》的附属课程,设置本课程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他课程奠定基础性能力。
通过所设置的实验课,学生将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能够企业的个人、群体、组织工作的各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同时,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其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本实验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能够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团队及组织活动的认知和把控,并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沟通技巧,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2、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本实验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引导、讲授、示范、讨论、监督等方式。
要求学生在调研、搜集信息、数据分析时通过小组共同行动决定,保证资料和数据的真实可靠。
3、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实验报告的形式,作为平常训练的一部分。
三、实验实训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四、推荐实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组织行为学》,阎海峰、郭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1.《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管理心理学》,徐联仓、卢盛忠编著,科学出版社,1986年。
3.《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制订:杨婷婷史翠萍张向荣程鑫姜雁杰
审定:
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