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六章 森林生物种群
浅析森林生物种群之间的互动生化关系
约关 系 , 使森 林 发挥 出全 面持 久 的生 态功 能 , 是 建设 生 态型 林业 的基 础 , 是林 业生 产建 设 的长远 需 要 。 森 林生 态群 落 的各种 植 物在 生长 过程 中 , 从根 、
真菌侵袭时, 迅速在侵 入点 , 由多种化合物合成 的
“ 真 菌抵 制 素 ” 。例 , 人工 合成的豌豆素 , 其 化 学 结 构是 异 黄酮 。植 物 中普遍 存在 的是 结构 比较 简单 的 “ 病 害 防御 素 ” , 化 学 成 分 是 苯 甲酸 , 某 些 植 物容 易 感染 真 菌病 害 。如 落 叶松 枯 梢 病 、 阔 叶树 的 多 种 白 粉病 , 常 因 为 树 木 自身 产 生 “ 病 害 防御 素 ” 速 度 过 慢, 病害 真菌 可 以突破 其化 学 防御线 后 , 侵 人植 物组
身周 围形 成 有 利 于 同一 树 种 生 长 发 育 的微 化 学 环 境, 来 抑 制其 他种 植 物 的发芽 与生 存 , 从 而 限制其 他 种植 物 的竞争 能 力 , 这 种 为 植 物 自身利 益 而产 生 的
排斥 性 , 能释放 出 交互 作 用 剂 。影 响 到地 域 性 的群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6— 0 5
森 林 中的有 花 植 物 与 昆虫 是 相 互抵 御 、 又 相 互
作用的关系。有花植物制造的次生代谢产物 , 如胺
类物质 , 对昆虫具有毒『 生 和不适 口 性, ( 下 转第1 3 7 页)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6 9 9 3 ( 2 0 1 3 ) 0 2— 0 1 0 7— 0 1
浅 析 森 林 生 物 种 群 之 间 的 互动 生化 关 系
颜 景 红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裸地(一)裸地概念和类型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
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
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
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
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
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
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
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精选教学文档
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
5)、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种群的存活曲线:了解三种类型。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型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
7、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时停止增长。
8、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总结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
森林群落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
.51
原生演替特点
• 原生演替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 即中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演替系列初始生境和植物群落差异可能很大, 但演替方向趋于相同。
• 演替系列的最后阶段不一定总是乔木时期, 只在湿润气候区演替系列的后期才出现森林, 在我国年降水量超过400mm的东部地区,出 现大面积天然林,年降水量250-300mm以下地 区,演替停留在草本植物时期。
.46
2.2.1.3中生演替系列
• 中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具 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
– 裸露矿质土阶段 – 草本植物阶段 – 木本植物阶段
.47
2.2.2按起点裸地性质
• 裸地或荒原(bare, barren)是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是植 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
• 原生裸地(primary bare area, primary barren):指从来没有植 物生长过的地面,或者原来虽生长有植被,但被彻底地消 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 下的土壤。
• 这个过程或称为群落发生,也是地段被植 物占满的过程。
.18
为什么要研究森林演替?
• 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过程的模式、 原因、速度等等
• 由生态系统的现状推测过去,预见未来 • 使森林经营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19
2.2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 2.2.1按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 • 2.2.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 2.2.3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 • 2.2.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 2.2.5按演替方向划分 • 2.2.6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 2.2.7刘慎谔教授(1959)划分
生态学课件:第07章 植物种群
➢ B—新出生的个体数 ; ➢ I—迁入的个体数 ;
- 出生 + 种群数量 - 死亡
➢ D—死亡的个体数 ; ➢ E—迁出的个体数 。
+ 迁入
二、植物种群一般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 ❖ 封闭种群的大小变化? ❖ 出生率(natality):衡量种群增加新个体的能力
➢ 最大出生率(理论出生率) ➢ 实际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 死亡率(mortality): ➢ 最低死亡率 ( 理论死亡率 ) ➢ 实际死亡率 ( 生态死亡率 )
一、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
❖ 生命表: 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是分析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
❖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 首先划分年龄阶段,记录各年龄级开始时的种群数量,直
至该群动物(或植物)全部死亡,最后据此计算各年龄级死 亡率、存活分数、平均寿命等。 ❖ 在编制生命表之前,首先要划分年龄阶段,如人常用5年, 鱼类常用一年,枝角类常用1天等等。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 海滨岩石上生长着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 动物,这是节肢动物大家族中一个分支,叫藤壶。
生物量),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种群数量统计
❖ 种群边界问题 ❖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密度的估计方法
➢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广
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获
性草本植物斑块;微地形起伏引起的林下植物斑块等); 3. 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草本植物在树木下的茂密生长现象
); 4. 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啃食、破坏等)。
二、植物种群一般特征:
❖ 种群的空间格局(space pattern) ❖ 动物种群分布特点: 1. 局部生境的差异所致(动物多集中于资源丰富的区域); 2. 气候的节律性变化所致(越冬群集,迁移等); 3. 配偶和生殖方式的结果(成窝,繁殖集群等); 4. 社会化生活的结果(社群结构,优势种等)。
森林昆虫种群及其动态ppt课件
第七节 害虫的调查统计 一、取样方法 1、全部调查法: 2、随机取样法:双对角线式、单对角线式、棋盘 式、平行线式、“Z”字形式、五点式等。
二、取样单位 1. 面积 常用于调查地下害虫和密植的苗木上的 害虫。 2. 长度 适用于苗圃。
3. 植株或植株的一部分。
(3)均匀度指数:E=H / Hmax=H / lns
其中:E为均匀度,H为多样性指数,lns为种类 数,s 取自然对数,个体总数N=∑ni (4)丰富度指数 Pi=Ni / N
其中:Ni为第I类群个体数,N为个体总数
(5)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2j/(a+b) 式中:j为两个群落或样地共有的物种数;a和b 分别为样地A和样地B的物种数
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如常 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3)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二、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同一地域的同一群落都具有其时间和空间结构的 特点。如一个森林群落常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 木层、草木层、苔藓、地衣层等;在同一植物上 各种昆虫的生态位有所不同。
第六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
害虫的预测预报也就是要预先掌握害虫发生期 的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植物危害的轻重, 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
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是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 要前提。只有对害虫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做得 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拟定综合治理计划, 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经济有效地压低害虫的 发生数量。
最后分析下代种群数量动态趋势,或进一步分 析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和关键致死因 素,为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英文):Forest Ecology课程编号:14241001课程学分:3.5课程总学时: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森林生物的知识点总结
森林生物的知识点总结森林植物1. 森林植被类型森林植被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如北美洲的北部和欧亚大陆的北部;阔叶林则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2. 森林植被结构森林植被结构通常分为多层结构,包括林冠层、亚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林冠层是森林的主要层次,由大型乔木组成;亚冠层是林冠层下的小树层;灌木层是由低矮灌木组成,位于亚冠层和地面层之间;草本层则是地面上的植物层,主要由一些矮小的植物构成。
3. 森林的重要植物群落森林中的重要植物群落包括森林亚群落、草原亚群落和湿地植被。
森林亚群落主要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草原亚群落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常见于森林边缘或疏林地区;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湿地区域,包括湿地草地、湿地林地和湿地沼泽。
4. 森林植被的自然更新森林植被的自然更新是指森林植被在自然环境下的更新和繁衍过程。
它包括自然更新的方式和规律、地理环境对自然更新的影响等内容。
森林植被的自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动物1. 森林动物多样性森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包括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这些动物在森林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
2. 森林动物的生态适应森林动物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它们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在森林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
比如,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能够在树冠层中繁衍生息,有些鸟类和两栖动物则习惯于生活在地面上或水中。
3. 森林动物的生存压力森林动物在其生存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生存压力,如食物的获取、栖息地的选择、繁殖的条件等。
这些生存压力直接影响着森林动物的数量和种群结构,从而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森林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动物资源,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森林动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主题为“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包括: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以及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定义,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2. 学会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了解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3. 了解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重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 数量特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如分布型、种群边界等,结合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5. 遗传特征:阐述种群的遗传特征,如基因频率、遗传多样性等,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6. 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介绍种群动态的概念,讲解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关系。
7.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8.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内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举例说明种群的空间特征。
(4)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关联、具有共同遗传基础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2)种群密度:50只/公顷;出生率:20%;死亡率:15%。
森林生态学课件
协调派的折衷观点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具有决定 种密度的作用,但是这两种因素在不同的条件 下发挥的作用不同。 种群密度大时,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 量,密度小时,非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数量。 在对物种有利的环境中,密度制约因素决定 种的数量;在对物种不利的环境中,非密度制 约因素起作用。
2.林分密度效应 (1)最终产量一致原理(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立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总产量非 常接近,与密度无关,这一规律称为最终产 量一致原理。
(2)-3/2法则 在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过程中,个体重量与 种群密度的关系满足如下关系式: W=KN-a 其中,a接近于3/2,这一规律称为3/2法则。 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都服从这一规律。 式中的密度为发生自然稀疏时的种群密 度,因此又称为种群的最大密度。对于林分来 说,为最大林分密度
六、种群的增长 根据是否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种群的
增长模型分为两种:
无限环境下的种群增长 有限环境下的种群增长
1.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 微分形式:
其中,r称为瞬时增长率。 r=(dN/dt)/N 积分形式:Nt=N0ert。 其中,t为时间;N0为初始时种群大小;Nt为t 时刻时种群大小,r为瞬时增长率。
2. 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 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 都活到了生理寿命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 在某特定 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 条件而改变。
五、生命表 1. 概念: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 式的表。源于保险事业,用以估计人的期望 寿命。 2.生命表的分类 动态生命表: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一个种 群的死亡和存活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 表,也称特定年龄生命表。 需要跟踪一个足够大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 各个年龄阶段的全部过程。
第六章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 [教学难点]
• 单种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调节机制 、外来物种入侵机制。
• [教学方法]
• 课堂教学,以种群的动态特征为主线,深入分析其动态过程。
• [教学内容]
第六章 种群生态原理与应用
§1
§2 §3 §4 §5
种群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种群增长型 种群的波动与调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系及应用
• 出生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 最大出生力(潜在出生力):不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 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个体的最大能力。 特点:为一常数,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 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特点:为一变数,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各种生物的出生力是由生物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也是 生物适应环境的策略。如:老鼠的出生力大于大象的出生力。
• ②S型增长,说明随密度上 升,同种个体间的拥挤效 应增大及环境限制使内禀 增长能力受到限制。
§3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定义: 种群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方式,既个体 如何在空间配置的. 或种群在一定空间的个 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 二、研究种群分布的现实意义 抽样设计方案 数据处理 扩散行为
三、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1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大小和密度(size ;density) 种群密度的表示方法: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生物量
• 植被的研究,常用以下相对指标: * 频率 ― 某种植物在总样区中出现的次数。 * 丰度 ― 一个样本中某种植物个体数占个体数的比率。 * 盖度 ― 以冠层投影大小计算的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 如:森林覆盖率达30-50%,则生态系统较稳定。
§1 种群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物种多样性第六章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种。
⽣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命的总和,是40亿年来⽣物进化的最终结果。
它是多样化的⽣命实体群的特征。
每⼀级⽣命实体基因、细胞、种群、物种、群落、⽣态系统等都存在着多样性。
⽣物多样性是⼀个描述⾃然界多样性程度的内容⼴泛的概念,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因此它具有区域性。
⽣物多样性⼀般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基因⽔平、物种⽔平,⽣态系统⽔平和景观⽔平,相应地有四种⽣物多样性(马克平1993,张⾦屯1999)。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也叫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种内的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平的多样性的最重要的来源。
遗传变异、⽣活史特点、种群动态及其遗传结构等决定或影响着⼀个物种与其它物种及其环境相互作⽤的⽅式。
基因是⼀种遗传信息的化学单位,它能从上⼀代传到下⼀代。
遗传多样性⼤都发⽣在分⼦⽔平和基因⽔平,并且都与DNA的理化性质紧密相关。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物种⽔平上的⽣物多样性。
它是⽤⼀定空间范围物种数量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这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是指⽣物圈内⽣境、⽣物群落和⽣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态系统内⽣境差异以及⽣态过程的多样性,这⾥⽣境主要指⽆机环境,如地貌、⽓候、⼟壤、⽔⽂等。
⽣境多样性是⽣物群落多样性甚⾄是整个⽣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
⽣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性。
从物种组成⽅⾯研究群落的组织⽔平或多样化程度的⼯作已有较长的历史,⽅法也⽐较成熟。
景观⽣物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它主要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态系统相互配置,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多样化。
这⼀类⽣物多样性也逐步得到⼈们的重视,因为它的研究对⼟地利⽤规划、农林牧合理配置、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项⼯作有指导意义。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知识比钱更挑剔,知识的流动比钱更偶然更深层,有质量的知识都是整体流动的。
李俊清编的森林生态学复习题目
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解:⑴森林是指由以森林植物为主题的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④类型多样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差异进一步加大
生殖隔离
标志
新物种形成
五、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4.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 (1)渐变式 地理隔离 长期 生殖隔离 标志 新物种形成 (说明:地理隔离不一定都能形成生殖隔离)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
不同小岛上的植被不同,果实大小不同所致
五、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子三代
36% 48% 16% 60% 40%
结论:在满足5个基本前提的情况下:种群中,亲子代之间的 _基__因__型__频率会发生变化,但是_基__因___频率保持固定不变。
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思考: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等
能够产生新 的等位基因
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可以增加基 因型的类型, 但不能产生
新基因
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思考: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且多数是有害的, 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吗?
种群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内都有成千 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设想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 形成两个初始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它们的基因频率一 样吗?
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 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初中的生物种群知识点整理
初中的生物种群知识点整理生物种群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总体个体数量。
初中生物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种群知识点的整理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初中生物种群的知识点,从定义、特征、调控、生态关系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种群是指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同属同种的个体总体。
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繁殖率等。
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固定种群和流动种群两种形式。
固定种群是指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而流动种群则是个体数量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如周期性的迁徙现象。
种群数量的调控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到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天敌的压力、食物资源的充足程度、空间竞争等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如杀伤、掠夺、环境破坏等也会对种群数量造成重大影响。
种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
其中,同种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包括食物竞争、空间竞争等。
针对这种竞争关系,个体会发展出各种适应性行为和特征以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
而异种种群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包括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和群落关系等。
这些生态关系使得各个种群之间形成了多样性的生物网络,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改变可能会引起级联效应,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种群的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种群多样性的减少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最后,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濒危种群和建立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森林生物种群这一章主要讲种群生态第一节种群的一般特征一、有关种群的一些概念1.种群的定义种群可以定义为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合。
种群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具有潜在的互配能力的个体。
物种可被看成是最大的种群单位,一个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只有和同一种群的个体交配,但是动物偶尔也与远远离开它的繁殖种群,植物的一粒花粉也可以被风吹得很远或者被动物携带到很远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便可能发生基因交流,通常是在同一种群内,因为在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基因交流的障碍,如空间隔离,生态隔离,时间隔离和行为隔离等。
种群虽然由个体组成的,但它却具有许多个体所不具备的特性,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影响种群取密度的四个重要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竞争竞争是指相互分离的个体通过环境的作用而相互影响,竞争的概念是:生物间在环境空间不充分时,为争夺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源所发生的相互关系。
竞争的特点是一些植物个体对另一些个体产生影响,竞争是生物相互关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人们对此都有比较定量的描述。
(1)环境营养条件不受限制dN/dt= r,其中如果r是个常数,积分得:N= /N o e rt;其中r≠0,若t→∞时,N(t)→∞无平衡点。
(2)环境营养条件有限dN/dt = r,其中如果r是个变数,设r = a-bN 积分得:dN/dt = aN - b N2。
令K= a/b,整理得:= aN(1- b/aN)= aN(1-N/K)= aN(K-N)/ K这就是Logistic 方程,(K-N)/ K为环境阻力。
方程有二个平衡点,一是0,另一个是K。
- b N2 b N2r,其中如果r是个变数,设r = a-bN 积分得:N(t)= /N(0)e rt;其中r≠0,若t→∞时,N(t)→∞无平衡点。
3.生态位生态位(niche)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在各种生存条件的环境梯度上所处的位置。
生态位不同于生境,生境可理解为物种生活的场所,而生态位是指物种在这个场所里面做什么,起什么作用?(1)基本生态位(潜在生态位):当没有其它种的竞争时,一个种的最大生态位,实际上这很难测定;(2)现实生态位:群落中由于种间的相互竞争,某一种所占据的已经减少了的生态位,可测定;(3)生态位宽度:一个物种在环境梯度上所能忍耐的范围;(4)生态位重叠:两种占据相似的环境空间。
4.竞争排除法则(Competitive exclusive principle)群落中如果二个种占据了完全相同的生态位,二者则不能长久共存。
也称为高斯(Gaus)竞争排除原理。
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dN1/ N1dt = a1 N1(K1 N1 m2)/K1dN2/ N2dt = a2 N2(K2 N2 m1)/K2其中:m2是占据第一种生物位置的第二种生物的数量;m1是占据第二种生物位置的第一种生物的数量。
初看起来,m2 = N2;m1 = N1,然而,一般说来不是这样的,因为两种以相同的方式利用环境资源,所以:m2 = αN2;m1 = βN1,α和β都是常数,α,β表示一种生物对另种生物的影响程度,如果二种没有影响,各自独占生态位,则α= β=1,这里有:dN1/ N1dt = a1 N1(K1 N1 αN2)/K1dN2/ N2dt = a2 N2(K2 N2 βN1)/K2如果生物1和2非常相似,而生活环境所能维持的生物1的数目比生物2的数量更多,则生物2最终将灭绝。
当种群平衡时,dN1/ N1dt =0和dN2/ N2dt =0,所以,K1 =N1 +αN2;K2 = N2 +βN1;N1=K1 αN2;N2 = K2 βN1,所以:dN1/ d N2 = a1 N1 K2(K1 N1 αN2)/ a2 N2 K1(K2 N2 βN1)K1 -N1 -αN2 =0;或者K2 - N2 -βN1=0,如果N1=0,N2= K1 /α;或者N2 = K2 ,则种群2胜;如果N2=0,N1= K2/β;或者N1 = K1 ,则种群1胜;如果5.他感作用一种植物所产生的化学有毒物质进入环境,被另一植物所吸收,从而对另一植物产生有害作用,成为他感作用(allelopathy)。
二、种群的一般特征1.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死亡率的反面就是存活率。
对于种群来说,存活的可能性比死亡更有意义,所以,种群的死亡情况便常常用存活数和寿命期望(life expectancy)来表达,寿命期望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平均还能活多长时间。
生命表能最清楚最系统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情况的一览表,因此,他是生态学家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
生命表由许多纵列构成,每一纵列都纪录着种群死亡和存活情况的一个统计数据,横行则表示年龄分级,从低到高龄级自上而下排列。
生命表的纪录一般是从1000个同时出生或同时孵化的的同龄个体开始的,但也并不全是如此。
下面是北极鹅生命表:表7-2 北极鹅生命表Lx:存活到第x年的比例:Qx:x---x+1年的死亡率;Dx:在x --- x+1年的死亡数;Ex:第x 年有机体的平均寿命。
Nx+1= Nx-DxQx=Dx/NxLx=Nx/No如上例:N3=N2-D2=34-14=20Q2= D2/N2=14/34=0.412L5=N5/No=11/142=0.011为了计算寿命期望Ex, 尚需进一步计算:首先,必须算出每一年龄间隔的平均存活数,这个数叫生命表年龄结构(Ex)Ex: x--- x+1年的平均存活数:Ex= (Nx + N x+1)/2, E1=(N1+N2)/2= (62+34)/2=48然后, 将Ex从最后往前加和(单位:个数x时间单位)Tx= Σx∞Ex, 如:T4=E4+E5+E6+E7+E8+E9=29.25(个一年)最后, 用Nx去除Tx, 便得平均寿命期望: Ex=Tx/Nx如, E5= T5/N5= 16/11=1.45年对于上表, 通过计算可得下表:表示,如1000个个体,将Nx(或者Lx)对年龄作图便可得存活曲线,如下面是美国1972年人口存活曲线。
Nt生命表是Raymond Pearl(1921)首先提出的,他通过分析认为,生命表存活曲线基本上由三类:2.种群调节和种群波动非密度调节密度调节三、种群结构特征1.种群的密度人们经常要进行人口调查,要统计某一猎取猎物的数量,要决定某已确定林区林木的数量和储量,这些都属于种群密度的调查。
每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就称为种群的密度(或者粗密度crude density),但是在某一定空间内,种群并不占据所有的空间,因为有些空间是完全不适合居住的,如某一平方米样方内可能有200万个节肢动物,但这些节肢动物只生活在土壤的空隙中,而不是在整个土壤的基质中。
例如,森林植物大都成团庄、丛状分布。
总之,不管一个生境看上去多么均匀,都在光照、温度、湿度和其他生态因素方面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所以种群选择适宜的地方生存,故形成斑块分布。
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季节、气候、食物储量和很多其他因子的限制,另外,还受它的营养级所限制。
生物越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越大,如森林中的林木、灌木、草本、线虫和细菌等的数量最大。
从应用上看,密度决定资源利用的状况,林业上的密度管理和密度控制都与本节要讨论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2.阿里原理(Alleeˊs principle)种群内部迟早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集群,这是种群内部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这些类群是个体聚集的结果。
聚集可能:①对局部生境区别的反映;②对天气昼夜或者季节变化的反映;③ 是繁殖过程的结果;④ 是社会性吸引(social attraction )。
聚集可能产生竞争,也可能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改变生境、互利生存、防御敌害等,过疏过密都不好,这就是阿里原理。
3.结构的涵义任何一个全局,或者有相互联系的一些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则称为结构。
系统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是如何组成的。
“结构”和“系统”是二个涵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所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和功能。
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围日益受到多种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索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天文学研究天体结构,宇宙的结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逻辑结构等。
3.种群的结构 那么那些属于种群的结构范畴呢?密度,年龄,第二节 种群时空结构一、种群年龄结构 二、种群分布格局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方法 (1) 随机或机械设置样方(2) 样方的大小随植物的大小而定 (3) 纪录每样方的个体数量 (4) 统计四、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计算方法分别植物种统计在每个样方中的株数,记入《表15 种群的空间格局统计表》,并用下式计算,得出每个植物种的分布格局。
平均株数nxx ni i∑==1方差1)(122--=∑=n x x s ni i方差均值比C s x==方差平均株数2当12211221--≤≤+-n c n 时种群服从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当c n <--1221时为均匀分布当c n >+-1221时为聚集分布第三节 种群动态一、种群生活史对策 二、种群扩散种群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实体,即使群落或生态系统不变化,但种群密度、出生、存活、年龄结构等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它们这种变化有的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适应气候变迁的变化,另一方面,种群也是自身生命史所决定的,如衰老、死亡、灭绝等。
1.传粉与授粉 2.种子扩散三、单种群增长模型1. 前言种群增长的指数方程和Logistic 方程是二个经典的单种群增长模型,它们是在考虑世代重叠的种群在资源无限和有限条件下的自身增殖过程。
这些模型虽然比较简单,但它们却为进一步研究多种群相互作用,乃至大系统的格局和稳定性奠定基础。
当然,自然界中单一的种群是没有的,每一个种群在自然界中都分属于一定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结构成分,并常常存在于它的捕食者和食饵,或寄生者和寄主种群与之相互作用,有的是为了竞争资源,有的是为了占据一个适宜的栖息地,形成生物种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