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环境化学电子教案 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课件第五章

《环境化学》课件第五章
5-17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三、排泄 (Excretion)
1. 2. 概念: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途径 排泄器官: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肾排泄: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胆汁排泄: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 经血液到达肝脏,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 至十二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5-18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5.2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in Body)
一、吸收 (Absorption) 二、分布 (Distribution) 三、排泄 (Excretion) 四、蓄积 (Accumulation)
5-20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Major Sites of Exposure, Metabolism, and Storage, Routes of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from the Body
一、生物膜的结构 (Structure of Biofilm)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6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27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5. BCF与Kow的关系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器官、生物发育阶段等; 在环境条件方面包括温度、盐度、水硬度、
pH值、氧含量和光照状况等。
一般,重金属元素和许多含氯碳氢化合物、 稠环、杂环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浓缩系 数。
生物富集
3、水生生物富集速率 水生生物富集速率方程为:
生物浓缩系数: 生物富集作用 达到平衡时的 BCF
的k速a、率k常e、数k;g分别为水生生物吸收、消除、生长 cw、cf分别为水及生物体内的瞬时物质浓度。
脂溶性物质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由 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扩散,其扩散速率服从 费克定律:
式中D为扩散系数,决定于通过物质和膜 的性质,A为扩散面积。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被动易化扩散: 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 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 质,这一转运为被动易化扩散。
lgBCF=algKow+b
二、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 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 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 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 示。
生物放大的结果,往往是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 物体内这种元素或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 浓度;
物质以何种方式通过生物膜,主要决定于机 体各组织生物膜的特性和物质的结构、理化性 质。物质的理化性质包括脂溶性、水溶性、解 离度、分子大小等。除大多数营养物质及其代 谢物外,大部分物质一般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 生物膜。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 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前三者统称为转运。
但生物放大作用并非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够发生。 有些物质可以沿食物链传递,但不能沿食物链放 大;有些物质既不能沿食物链传递,也不能沿食 物链放大。

5.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5.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 胆、肠、肺、外分泌腺等,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肾 肾排泄是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许多较大的膜孔,大部分污染物质都能从肾小球 滤过;但是,分子量过大的或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污染物质,不能滤过仍 留在血液内。这就是一些高分子污染物(PCB)长期富积人体的原因; 有机汞的脂溶性强,也不易排出体外,实验表明,由肾排出的汞有75% 是无机汞; 一般来说,肾排泄是污染物质的一个主要排泄途径。
二、污染物质的生物宫集、放大和积累
1、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 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 现象。 生物富集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即:BCF=Cb/Ce 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C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 与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关:不同生物、不同物质、不同的环境条件 下,BCF变化很大,可以是个位到万位级,甚至更高。 不同生物的影响因素有生物种类、大小、性别、器官、生物发育阶段 等。如金枪鱼和海绵对铜的浓缩系数,分别是100和1400。 不同物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解性、脂溶性和水溶性。一般,降解性 小、脂溶性高、水溶性低的物质,生物浓缩系数高。如虹鳟
2、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 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 而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可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 体内这种元素或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如1966年有人报 道,美国图尔湖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群落受到DDT的污染,在位于食物链 顶级,以鱼类为食的水鸟体中DDT浓度,比当地湖水高出约1.0×105~ 1.2×105 倍。在北极地区地衣+北美驯鹿+狼的食物链上,明显存在着 137Cs生物放大现象。

第五章生物环境化学

第五章生物环境化学
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
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在机体内浓度
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
BCF cb / ce
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C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
水生生物>1
耗氧有机污染物质(Oxygen-Consuming Organic
Pollutant ):是生物残体、排放废水和废弃物中的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等较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 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有机物质通过生物氧化 以及其他的生物转化,可以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 过程。,如果有机物质降解成二氧化碳、水等简单无 机化合物,则为彻底降解,矿化(mineralization); 否则为不彻底降解。
CH3CH(OH)COOH CO2 + CH3CHO CH3CH2OH
兼性厌氧
CO2 + CH3CH2OH
2、脂肪的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1)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2)甘油的转化; 3)脂肪酸的转化;
1)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2)甘油的转化
3)脂肪酸的转化
(Transformation of Fatty Acid)
4、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酶系的辅酶主要有细胞色素b、c1、c、a和a3等
几种在反应中担当传递电子作用,它们的酶蛋白部分不同, 但辅酶都是铁卟啉。见下图
辅酶A是一种转移酶的辅酶,所含的巯基与酰基形成硫酯,
而在酶促反应中起着传递酰基的功能。反应式如下:
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 (Hydrogen Transfor Process in Biological Oxidation)

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运动及毒性

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运动及毒性

C 污染物质常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结合。这种结合呈可逆
性 , 结合与解离处于动态平衡。只有未与蛋白结合的污染 物质才能在体内组织进行分布。
D 有些污染物质可与血液的红细胞或血管外组织蛋白相结合 , 也会明显影响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如肝、肾细胞内有一类 含疏基氨基酸的蛋白 , 易与锌、镉、 汞、铅等重金属结合
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3.1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 , 从周围环境 ( 水、土壤、大 气 ) 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 , 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 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 , 即 :
BCF= Cb / Ce (5-2)
式中 :BCF-生物浓缩系数 ; Cb -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 Ce -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
1.2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根据机制可分为以下五类 : 1. 膜孔滤过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 , 可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 经膜孔滤过。 2. 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 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扩散速率服从费克定律 : (5-1) dθ/dt - 物质膜扩散速率 , 即 dt 间隔时间内垂直向扩散通过膜 的物质的量 ; Δx -膜厚度 ;Δc -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 ;A- 扩散 面积 ;D -扩散系数。 一般 , 脂 / 水分配系数越大 , 分子越小 , 或在体液 pH 条件下 解离越少的物质 , 扩散系数也越大 。被动扩散不需耗能 , 不需 载体参与 , 不会出现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及饱和现象。
动力学: 水生生物对水中难降解物质的富集速率 , 是生物对其吸 收速率、消除速率及由生物机体质量增长引起的物质稀释速率的代 数和。吸收速率 (Ra) 、消除速率 (Re) 及稀释速率 (Rg) 的表示 式为 : (5-3)

环境化学-5章污染物质的毒性

环境化学-5章污染物质的毒性

一般水溶性大、脂溶性小的化合物,胆汁排泄好。
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又重新被吸收,称为肠肝 循环。
26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四、蓄积 (Accumulation)
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
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
生物蓄积。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5
(1)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
亲水的头部处于水相,疏水的尾部朝向中央。
(2)蛋白质
根据它们与膜脂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在膜中的排列
部位,可以大体分为两类:表在蛋白与内在蛋白。
不同生物膜所具有的不同生物学功能主要是由于所
含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6
7
第一节
1、膜孔滤过
一、吸收 (Adsorption) (2)呼吸道(管)
呼吸道是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其中的大颗粒部分停留在鼻腔、咽喉等部位,通过喷嚏、进食、
吐痰等排出。 细颗粒部分可以进入肺部不易复出,其主要吸收部位是肺泡。 气态污染物不仅危害上呼吸道,也可以在肺泡上积累,并进入 血液中。
18
第二节
吸收速率常数Ka越大,越容易富集,吸收速率Ra越
大,Ra = ka . cw
消除速率常数Ke越大,越不易富集,消除速率Re越
大,Re = -ke . cf
稀释速率常数Kg越大,富集浓度越小,稀释速率Rg
越大,Rg = -kg . cf
31
于是水生生物富集速率微分方程为:
dcf /dt = ka . cw — ke . cf — kg . cg

环境化学五污染物毒性PPT学习教案

环境化学五污染物毒性PPT学习教案
第3页/共44页
(3)独立作用
各毒物对生物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毒性作用机理均不相同, 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即独立作 用的毒性低于相加作用,但高于其中单项的毒性,如苯巴比妥与 二甲苯。
(4)拮抗作用
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组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 某一毒物成分的存在能够减小其他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使混合 物的毒性降低的作用。
症状。
<返回>
第5页/共44页
(1)酶活性的抑制
常见的酶活性抑制剂包括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重金属离 子等。机制有三种类型:
第一是有些有机化合物与酶的共价结合,这种结合往往是通过酶活性 内羟基进行。例如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等与乙酰胆碱酯酶的结合:
S (C2H5O)2P -O-
对硫磷
第7页/共44页
(2)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引起的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这一突变可遗传至后代。具有致突变作用的污染物质称为致突变 物质。致突变作用又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类。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括碱基对的 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第10页/共44页
根据作用机理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细分为 1)直接致癌物(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
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代谢活化
转变,经过近致癌物至终致癌物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修改, 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
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知对人的致畸物约有25种,对动物的致畸物约 有800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反应停”,曾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欧洲及日 本被用作人们妊娠早期安眠镇静药,结果导致约10000名产儿四肢不全或四 肢严重短小。另外,甲基汞对人致畸作用也是大家熟知的。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 染物质的运动过程
及毒性
本章重点
• 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 耗氧和有毒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 • 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速率 • 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致突变、致癌及
抑制酶活性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
• 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 的、厚度为75-100Å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 1、酶促反应的速率 1)米氏方程: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数 (1)pH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3)抑制剂的影响
• 2、微生物反应的速率 1)微生物反应速率方程:L=L0e-kt 2)影响微生物反应速率的因素 链长规律
链分子规律
取代规律
环境条件:pH、温度、营养物质、溶解 氧、共存物质
• 2、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间接受氢体的递 氢过程;
• 3、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受 氢体的递氢过程;
• 4、无氧氧化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 体的递氢过程
1、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 递氢过程
2、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间接受氢体的 递氢过程
3、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 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4、无氧氧化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 氢体的递氢过程
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 耗氧有机污染物质是生物残体、排放废水 和废弃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较易 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
• 1、糖类的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1)多糖水解成单糖 2)单糖酵解成丙酮酸 3)丙酮酸的转化
• 2、脂肪的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1)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2)甘油的转化; 3)脂肪酸的转化;

环境化学第五章

环境化学第五章

CH
3
2
AsO(OH
)
2eCH
3
2
As(OH
)
C H3 CH
3
3
AsO
2eCH
3
3
As
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 1、酶促反应的速率 1)米氏方程: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数 (1)pH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3)抑制剂的影响
▪ 2、微生物反应的速率 1)微生物反应速率方程:L=L0e-kt 2)影响微生物反应速率的因素 链长规律
▪ 酶 催化作用的特点: 1、催化专一性高 2、酶催化效率高 3、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 1、FMN和FAD ▪ 2、NAD+和NADP + ▪ 3、辅酶Q ▪ 4、细胞色素酶系的辅酶 ▪ 5、辅酶A
其作用是在酶促反应中担任递氢任务, 其作用见下图
▪ 细胞色素酶系的辅酶主要有细胞色素b、c1、 c、a和a3等几种在反应中担当传递电子作 用,见下图
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 下面介绍几种有机毒物微生物降解的途径 ▪ 1、烃类
1)正烷烃的讲解 2)烯烃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主要是烯的饱和末 端氧化,再经与正烷烃相同的途径成为不饱和脂 肪酸 3)苯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4)苯系化合物的讲解
▪ 2、农药的降解 1)苯氧乙酸的降解 2)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的可能降解途径 3)DDT降解
▪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亲水的极性基因排列于内外 两面,疏水的烷链端伸向内侧,所以,在双分子 层中央存在一个疏水区,生物膜是类脂层屏障。
▪ 膜上镶嵌的蛋白质,有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的表在蛋白,有深埋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在 蛋白,但他们亲水端也都露在双分子层的外表面。

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ppt课件

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ppt课件

谢谢大家
有毒物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毒物所处的基体因素(如基体的组成、性质 等);
机体暴露于毒物的状况(如毒物剂量,浓度, 机体暴露的持续时间、频率、总时间、机体 暴露的部位及途径等);
生物因素(如生物种属差异、年龄、体重、性 别、遗传及免疫情况、营养及健康状况等);
生物所处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气压、季节 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光照、噪声等)。
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一、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
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 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 物 富 集 用 生 物 浓 缩 系 数 ( BCF) 表 示,即:
BCF=cb/ce
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 改变。它包含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 失四种类型。 染色体畸变 细胞内染色体是一种复杂的核蛋白结构, 主要成分是DNA。在染色体上排列着很多基因。 若其改变只限于基因范围,就是上述的基因突 变。而若涉及整个染色体,呈现染色体结构成 数目的改变,则称为染色体畸变。
其二是有些重金属离子与含巯基的酶强烈结合。
其三是某些金属取代金属酶中的不同金属。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
2.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 引起的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这一突变 可以传至后代。
具有致突变作用的污染物质称为致突变 物。
致突变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两类。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
有关影响因素:
在物质性质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解性、 脂溶性和水溶性。一般,降解性小、脂溶性 高、水溶性低的物质,生物浓缩系数高;反 之,则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当皮肤毛孔张开时,一些大分子污染物也可以通过毛孔进入 人体,夏季高温喷洒农药时,要穿防护服,道理即在于此。
➢最容易被皮肤吸收,如酚、尼古丁、马钱子碱等
对植物而言:主要是叶片吸附、叶孔吸收、根部吸收三个途径
▪ 叶片吸附
➢可吸附一些颗粒态污染物,植物叶片越粗糙,比表面积越大,越 能吸附大量污染物。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本节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 ▪ 污染物质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 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 氮的微生物转化
一、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前三 者统称转运,而排泄与生物转化又称为消除。
1、吸收
吸收是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部环境,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迸人血液 的过程。 对动物而言:吸收途径主要是机体的消化管、呼吸道和皮肤。 ▪ 消化管 ❖ 是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 ❖ 一般通过摄取食物和饮水进入体内。 ❖ 消化管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其次是胃。因为食物在这两个器官 内停留时间最长。 ❖ 一般污染物脂溶性越强,浓度越高,被消化道吸收越快。
➢污染物质常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结合。这种结合呈可逆性,结合与 解离处于动态平衡。只有未与蛋白质结合的污染物质才能在体内组织进 行分布。因此,与蛋白结合率高的污染物质,在低浓度下几乎全部与蛋
白结合,存留在血浆内;但当其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未被结合的污染物质 剧增,快速向机体组织转运,组织中该污染物质的分布显著增加。
➢一般来说,肾排泄是污染物质的一个主要排泄途径。
▪肝胆
➢污染物质的另一个重要排泄途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肝胆系统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是指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经血液到达 肝脏后,与胆汁一起分泌→十二指肠→小肠→大肠→排出体外的过程。
➢污 染 物 质 在 肝 脏 的 分 泌 主 要 是 主 动 转 运 ( 耗 能 ) , 被 动 扩 散 较 少 (浓度梯度扩散)。
➢与一般器官组织的多孔性毛细血管壁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壁
内皮细胞互相紧密相连、几乎无空隙。当污染物质由血液进人脑部时,必
须穿过这一血脑屏障。但是,高脂溶性低解离度的污染物质,容易通过血 脑屏障,由血液迸人脑部,如甲基汞化合物。
➢污染物质由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必须通过由数层生物膜组成的胎盘, 称为胎盘屏障,也同样受到经膜通透性的限制。
❖如果增加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一些重金属可以被交换到土壤胶体 上,而减少毒性,或者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能提供更多的沉淀络 合基团,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强,重金属的毒性就越小。
2、分布
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转送 至机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 ▪肝肾 ➢在一些血流量大器官,肝肾中,污染物的量会比较多,如镉有1/21/3分布在肝和肾中。 ➢并与肝肾中的金属硫蛋白结合 Cd2++E(SH)2(金属硫蛋白)= E(S)2Cd+2H+ 或者Cd2++E(S)2Zn(锌酶,肌体正常需要)=E(S)2Cd(使锌酶失去 性)+Zn2+ ▪血液
❖氟化物、臭氧、光化学烟雾有害成分、一些农药等都能通过气孔进入 植物体内;
▪ 根部吸收
❖大部分通过植物根部细胞膜的被动扩散吸收,即当外部污染物浓度大 时,可以扩散进入根部细胞,然后通过蒸腾作用进入植物全身。
❖但是一般在植物根部累积的污染物浓度最大
❖例 如 实 际 测 定 , 黄 瓜 茎 叶 中 Cd 含 量 15.74ug/g 鲜 组 织 , 根 部 285.25ug/g 鲜 组 织 , 菠 菜 茎 叶 中 Cd 含 量 1.13ug/g 鲜 组 织 , 根 部 193.34ug/g鲜组织,所以一些块茎类植物果实中污染物的浓度较高(土豆、 山芋、红薯)
➢一些植物叶片分泌一些油脂性物质,增加了对气态污染物的吸附 作用。例如云杉、油松、马尾松能分泌油脂性物质,杨梅、草莓等 叶片粗糙,比表面积大。
▪ 叶孔吸收
❖植物呼吸主要通过叶片气孔进行,大量污染物由此进入植物体内,例 如二氧化硫通过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被叶肉组织吸收,高浓度的二氧化 硫能导致气孔的开闭功能瘫痪;
➢少数是原形物质,多数是原形物质在肝脏经代谢转化而形成的产物, 所以胆汁排泄是原形污染物质排出体外的一个次要途径,但为污染物 质代谢物的主要排出途径。
➢肺泡的膜很薄,数量众多,四周布满壁膜极薄、结构疏松的毛细血管, 因此细颗粒中的可溶性部分经过肺部毛细血管转运进入血液循环。
▪ 皮肤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阻隔,皮肤吸收污染物的能力较差,许多污染物不能 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或吸收甚微,皮肤只是一些污染物质进人机体的途径。
➢一般水溶性强,分子量低的污染物(例如酚、苯胺)才可以通过 皮肤吸收。
➢非脂溶性污染物质很难人脑,如无机汞化合物。
➢有些污染物质可与血液的红细胞或血管外组织蛋白相结合,也会明显影 响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如肝、肾细胞内有一类合巯基氨基酸的蛋白,易与 锌、镉、汞、铅等重金属结合成复合物,称为金属硫蛋白。因而肝、肾中 这些污染物质的浓度,可以远远超过其血中浓度的数百倍。
3、排泄
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 胆、肠、肺、外分泌腺等,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肾
➢肾排泄是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许多较大的膜孔,大部分污染物质都能从肾小球 滤过;但是,分子量过大的或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污染物质,不能滤过仍留 在血液内。这就是一些高分子污染物(PCB)长期富积人体的原因;有 机汞的脂溶性强,也不易排出体外,实验表明,由肾排出的汞有75%是 无机汞;
❖另外,由于胃酸的分泌,一些弱碱性的有机污染物在胃中呈极性离子态, 水溶性增强,脂溶性变差,不易被吸收,但是弱酸性的有机污染物在胃中 容易被吸收。
▪ 呼吸管
➢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成人每天吸入10立方-12立方的空气。
➢其中的大颗粒部分停留在鼻腔、咽喉等部位,通过喷嚏、进食、吐痰等 排出。
➢细颗粒部分可以进入肺部不易复出,其主要吸收部位是肺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