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分析摘要: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适应课改的新形式,才能在实践中应对新课标,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标改革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体育课的改革,特别是新课标实施后的效果,最终要通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落实。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安全意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我认为,体育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一、思想上高度认可

初中体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以前的初中体育教学教材内容较为复杂,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不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坏毛病,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接受,积极投身到体育课程改革的工作中来。

二、态度上高度重视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具体要求,从态度上高度重视,确保完成“开好头、起好步、夯实基础、提升质量”的任务。

三、实践中积极反思

反思对于我们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十分重要,我的反思有以下

几点:

1.师资是保障

我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师应该在体育实践中积极反思,加强学习,形成一支有现代化教学理念和较高素养的优秀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

2.课标是根本

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

体育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些特点,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关心的就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因为户外的一些课程可能会有意外,所以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体育教育安全都是关注的话题。为确保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发生安全事故,做到万无一失,教师要把安全意识常态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需要靠体育教师不断的宣传,要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师在告知时要结合项目、设施、器材采取口头与书面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的在体育场地、器材旁边做出详细、专业的告知,同时要注意涵盖体育健康知识。如:运动后不能马上洗澡,防止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不宜贪吃冷饮,防止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场地的设施检查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如检查场地表面是否有石子、树枝之类的杂物,沙坑的沙量与平整度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单杠篮球架是否有裂缝等。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学生有所了解,特别是了解学生的体质,在上课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对身体异常的学生提出做适当

任务的标准,并且要有纵观全局的能力,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捕捉一些细节,让学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下愉快地进行体育课的训练。

此外,体育课上的伤害事故难免发生,当发生了伤害事故后,体育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体育保健意识,会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和搬运技能,要判断事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什么症状,避免以后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如:擦伤,立即施压伤口周围促使出一点血,送医务室用生理盐水洗净再包扎,脱臼的情况应该立即冷敷,绷带包扎固定关节,送医院矫治等等。只有教师具备这些常识,才能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做到处事不惊,镇定地把意外事故的伤害减到最少,这样也让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和崇拜,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激情。

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课堂具有一定自由空间的合作小团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的天地,在团体中,学生要组织调配、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等,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它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了不仅为个人荣誉更为集体荣誉而战的体育精神。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活动安全和学生运动安全要常记于心,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

的发生,要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就要从每一个细节做好,让学生在阳光活动中成长。初中体育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标准的改革,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堂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我们体育教师应该首当其冲,负责起落实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推进体育课堂改革的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参考文献:

朱万银.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