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作物育种与栽培

合集下载

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浅谈

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浅谈

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浅谈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作物的生产不只是单单的传统栽培育苗方法,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比如育种技术有:选择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分子育种。

栽培技术有:温室栽培技术、反季节作物栽种、无土栽培等。

这些技术是农作物育种与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世界上各地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做出重大的贡献。

在人类的长期发展中,粮食的地位十分重要。

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农作物;育种方法;栽培技术粮食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我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的说法,农业仅排在“士”之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以保证粮食的充足,减少粮食进口,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而粮食的增产则关系到农作物的育种与种植,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多样化的、先进的育种阶段,农作物栽培技术也有了发展,本文将对当下我国较为常见的育种方法和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叙述。

1农作物育种方法1.1杂交育种方法目前,农作物的育种正由传统的育种方法向杂交育种的方式转变,杂交产生的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因此,在我国乃至世界,比较常见的农作物育种方法基本都为杂交育种,辅以其他方法进行。

1.1.1系统选择育种方法这种育种方法耗费的时间较长,通常要花费2 a以上,因为系统选择育种方法主要依靠农作物的天然杂交进行,对作物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作物品种发生变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这种育种方式是将品系、品种有所创新的作物种植于高原环境中,利用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诱发这些作物变异,作物成熟后选择其优良的种子继续进行培育,此过程一般持续2~3 a,待作物性状趋向稳定即可停止。

由于这种育种方法在时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目前已减少使用。

1.1.2回交育种方法此育种方法最早用于动物的育种,经过发展演变之后,被运用到农作物的育种工作中。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农业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种植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

作物的栽培与育种技术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业种植中的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从土壤管理、种子选育、植物生长控制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作物栽培的基础,能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保持适宜的土壤结构。

在种植过程中,农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1 合理施肥: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来自土壤肥力,因此施肥是至关重要的。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合理搭配,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和作物品质下降。

1.2 土壤保水:良好的土壤贮水能力能使作物根系充分吸收水分,提高作物的幸存率和产量。

农民们可以采取覆盖膜、灌溉技术等手段,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

1.3 节水灌溉:合理使用水资源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科学规划灌溉计划,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二、种子选育种子是作物生产的基础,选育优良的种子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2.1 种源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源,能够使作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抗逆性和产量。

2.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有优良性状的优势亲本,进行杂交交配,培育出具有良好性状的新品种。

2.3 遗传改良:现代生物技术的日益发展,为作物育种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遗传改良技术,如基因编辑、转基因等,能够快速培育出抗病虫、适应环境变化的新品种。

三、植物生长控制植物生长控制技术可以调节作物生长和发育的进程,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几个方面是生长控制的关键点:3.1 茎秆调控:适时通过修剪、支撑等手段调节作物茎秆生长,使作物分枝多、茎秆粗壮,增加产量。

3.2 营养调控:通过施肥、追肥等方式调节植物养分的供给,确保作物充分吸收营养,提高产量和品质。

3.3 生长调节剂应用: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瘤黑素、瑞丽素等,能够促进作物早熟、抗病虫害,提高产量。

农业育种与栽培技术

农业育种与栽培技术

(上接第 88 页) 第三,防治效果与在田间的布设密度和防治面积密切
相关。因此,要求连片、均匀分布昆虫性信息素。如果周 围的基数过大,防效相对偏低;隔离区越远,防效越高。
XIANGCUN KEJI 2020 年 2 月(上) 89
村 乡 科技
XIANGCUN JI
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研究等;开展农作物 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建立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 保护、利用、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育种技术平台和 种子科学平台,共享公共资源[3]。
3.3 推进成果转化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尤其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科研成果成为改变农民生产生活 方式的实用技术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搭建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强平台内外的沟 通与联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联动交易网络。
1 农业育种技术
1.1 杂交育种 采 取 杂 交 育 种 的 方 式 进 行 农 作 物 种 植,主 要 是 通 过重新组合两种具有优良基因的不同植物,采取有效的 育种和栽培技术产出新品种。新品种保存了两种植物的 优良性能,杂交育种可以为人们生产更丰富的农作物品 种[1]。通常,人们在进行杂交育种时会采取以下 3 种方 式:一是增值杂交,即优先选择两种不同的种子进行杂 交,之后再利用自群交配的方式将杂交出来的优良种子 进行再次繁殖,从而达到培育高质量新品种的目的;二是 回交育种,即从杂交出来的第一代种子开始,每次都要将 杂交出来的种子和亲本进行杂交,直至培育出品质俱佳 的新品种;三是复合杂交育种,相比增值杂交,这种方式 的操作比较复杂,是指将 3 个或 3 个以上品种或群体的 性状通过杂交重组在一起,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以上 3 种杂交育种方式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总的来说是人 们选育种子时使用最频繁的 3 种杂交方式。 1.2 诱变育种 不同于传统被作物生长环境所限制的育种方式,诱 变育种是指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发 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 / 个体,进而培育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这种育 种方式有一个突出的优势是耗费时间短,并且应用范围 较广,是目前我国种子科研机构使用最多的一种育种方 式。化学诱变有非常多不同的方式,目前使用最频繁的 是使用化学试剂滴液、浸泡或者涂抹农作物等;而物理 诱导主要是利用热力、射线和激光等刺激农作物,从而 有效改变农作物的性状。

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和栽培学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和栽培学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和栽培学的关系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和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三个紧密相关的学科。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首先,作物育种学是关于如何改良和选育农作物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虫、更适应环境的品种,以满足人类对食物和经济产出的需求。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选择和交配来利用作物遗传资源,创造出新的变异体。

遗传学是作物育种学的基础,它研究遗传物质(DNA、基因等)的传递和变化规律。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作物育种学可以了解作物的遗传特性、遗传变异和遗传进化,从而指导作物的选育、改良和种子生产等工作。

作物育种学与栽培学密切相关,栽培学是研究如何栽培和管理农作物的学科。

它包括对作物种植环境、生长发育过程、栽培技术等的研究。

作物栽培学或作物生长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系统研究,它研究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生理代谢和产品质量等。

作物育种与栽培学紧密配合,通过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措施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作物的生长发育潜力,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

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和栽培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总结为以下几点:1.遗传学为作物育种学提供了基础。

遗传学提供了关于作物遗传信息、遗传特性和变异的知识,为作物育种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

作物的遗传特性和变异是育种的基础,通过遗传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作物的遗传背景和遗传规律,为育种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2.作物育种学和遗传学为栽培学提供了育种材料和技术指导。

作物育种学的目标是改良和选育优良的作物品种,而栽培学研究如何合理地栽培和管理这些品种。

作物育种学和遗传学的成果提供了优良品种的种子材料,为栽培学提供了基础。

同时,作物育种学和遗传学的研究也为栽培学提供了育种技术和指导,以确保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的潜力。

3.栽培学为作物育种学和遗传学提供了实验条件和研究对象。

栽培学研究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等,为作物育种学和遗传学提供了不同环境下的实验条件。

(整理)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整理)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绪论1。

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2。

作物品种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3。

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的良种,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1。

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作物(〈4%):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异花授粉作物(>50%):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常异花授粉作物(5-50%):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2.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化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却上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雄性不育性: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4。

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5.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6。

自交的遗传效应①保持纯合基因型②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Xmn=(1—1/2n)m③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7.异交的遗传效应①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杂交)②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8.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9.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

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11。

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第二章种质资源1.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

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

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

1)调节开花期
杂交亲本的开花期必须相遇,才能进行杂交。 如果双亲在正常播种期播种时花期不遇,则需 要用调节花期的方法使花期相遇。首先采用分 期播种方法,就是将早开花亲本晚播,晚开花 亲本早播,或将母本适时播种,父本分期播种, 调整花期。其次是利用春化、光照处理和调整 生育期间的温度等办法使花期一致。另外,对 于早熟亲本多施氮肥可以延迟开花;对晚熟亲 本多施磷肥可以促进开花。采用中耕切根和灌 水等措施也可起到调节花期的作用。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一、系统育种 (一)系统育种的特点和作用 系统育种就是采用单株选择法、优中选优、连
续选优,俗称“一穗传”、“一株传”。是自 花授粉、常异花授粉和无性繁殖作物常用的育 种方法,也是改良现有品种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样育成的品种是由自然变异的一个个体发展 成为一个系统而来的,故称为系统育种。它具 有两个特点:
– 3.改良混合选择法 – 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相结合的方法。
四、育种程序
为了把育种工作建立 在科学的基础上,并 使工作能有计划、有 步骤地进行,要求有 一套相互联系的田间 试验程序,即育种程 序。它包括原始材料 圃、选种圃、鉴定圃、 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 试验。
原始材料圃 选种圃 鉴定圃
品种比较试验 区域试验
优良品种必须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优点,受群众欢迎, 生产上广为种植。如果不符合生产要求,没有直接利用价 值,不能作为农业生产资料,也就不能称为品种。
品种有地区性,时间性,特征特性的一致性。
二、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提高产量 (二)改进产品品质 (三)增强抗逆性 (四)扩大栽培区域
2.亲本圃
杂交育种一般设置亲本圃。通过对原始材料的研究 鉴定,选择出好的材料供杂交之用,并将它们种植 在亲本圃。根据杂交需要进行分期播种以调节花期, 单本种植,行距宜宽,以便于杂交操作。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861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大纲及出题思路,考研参考书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861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大纲及出题思路,考研参考书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中国农业大学861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包括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和设施园艺学等三门课程,每门50分,共150分。

主要考察考生对从事园艺作物育种和栽培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物理学、气象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

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更有助于掌握本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要掌握栽培和培育园艺作物新品种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掌握栽培和培育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第一部分【园艺植物育种学】50分第一章品种概念和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第一节品种的概念和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和制定育种目标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园艺植物育种学研究内容及特点第二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特点第二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第三章引种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第二节引种的程序第四章选种第一节选择育种的概念、选择方法第二节株选的标准、时期和方法第三节遗传力和选择效果的评估第四节芽变选种的概念、原理与选择程序第五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园艺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章有性杂交育种第一节有性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第二节亲本选择和选配的原则第三节有性杂交的方式和技术第四节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第五节远缘杂交的概念和特点第六节营养系杂交育种的特点第六章杂种优势的利用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和简单度量方法第二节优良自交系的选育及其配合力的测定第三节杂种种子的生产途径第四节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第五节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农学农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总结

农学农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总结

农学农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总结农学农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们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农学农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进行总结,旨在为农业生产者、学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学农作物栽培技术总结农学农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灌溉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效果。

1. 土壤管理: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持土壤肥力和机械性能。

包括耕地选择、土壤改良、有机肥料的使用等。

2. 播种、定植: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和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或定植方法,并注意密度和间距的控制。

3. 施肥: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科学配置化肥和有机肥料,合理施用,确保作物的养分供应。

4. 病虫害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间作、合理施药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

5. 灌溉: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灌溉,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农学农作物育种技术总结农学农作物育种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干预,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农作物品种。

育种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品质和抗逆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农作物育种技术。

1. 亲本选择: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异性状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以获得更好的后代。

2.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控制杂交,实现不同亲本之间的遗传优势的组合,培育出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的杂交种。

3. 突变育种:通过诱变剂的作用,诱导植物产生突变,筛选出具有新经济性状的变异体,作为育种材料。

4.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直接修改作物基因组,实现有针对性的基因改良。

5. 遗传改良:通过选择育种方法,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逐代改良,获得更好的品种。

三、农学农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农学农作物栽培与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不断推动着农业产业的发展。

作物栽培育种与种子科学

作物栽培育种与种子科学

作物栽培育种与种子科学作物栽培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种子则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点。

作物栽培育种与种子科学是研究和实践如何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学科。

它涉及到作物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在作物栽培育种中,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需求的作物品种。

种子是作物的遗传载体,种子的质量和品种的适应性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种子科学研究包括种子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贮藏、传播等方面的内容。

种子的形态和结构决定了种子的萌发和发芽能力。

种子通常由胚珠、种皮和胚乳组成。

胚珠是种子的核心部分,胚珠发育成熟后形成胚芽。

种皮是保护胚珠和胚芽的外层,起到保护和营养的作用。

胚乳是种子的主要营养来源,供给胚芽在发芽初期的生长需要。

种子的生理特性是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基础。

种子在成熟后进入休眠期,通过一定的条件刺激才能解除休眠并开始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以及一定的光照条件。

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生化变化,如水分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等。

种子的贮藏是保持种子活力和品质的重要环节。

种子的贮藏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

种子应保持适宜的水分含量,避免发霉和变质。

种子贮藏时间越长,种子的活力会逐渐下降,因此定期更新种子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

种子的传播是作物繁殖的途径之一。

种子可以通过自然传播和人工传播两种方式。

自然传播包括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和水力传播等。

人工传播则是通过种植者的操作和管理,将种子播种到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中。

种子的传播方式会影响到作物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作物栽培育种与种子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通过选育优良的作物品种和改良种子质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

同时,作物栽培育种与种子科学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

作物栽培育种与种子科学是农业领域的重要学科,涵盖了作物的选择、种子的形态与结构、种子的生理特性、种子的贮藏和传播等方面的内容。

(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

(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2.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1.保持纯合基因型(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依据)2.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每自交1代,杂合基因型减半; 杂合基因多,纯合慢【杂交育种、纯系(自交系)品种选育依据】3.后代生活力衰退杂合基因型作物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自交衰退);自花授粉作物杂交种也有衰退现象。

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3.根据品种群体内个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以及个体间基因型的情况,可将不同的品种归纳为哪几种群体类型?自交(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无性系品种(clonal cultivar)第2章种质资源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起源中心: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栽培)类型的地区。

初生中心:最初始的起源地(原生起源中心;)次生中心: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作物(燕麦和黑麦)。

遗传多样性: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 pool,gene bank):指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

初级基因库( gene pool 1 ):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次级基因库( gene pool 2 ):资源间的基因能转移。

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须借助特殊育种手段实现基因转移。

作物育种学各章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

作物育种学各章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
.
第三章 . 1 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体,是育种的物质基础,
打算育种的成败;
. 2 为了有效地找到必需种质资源, Vavilov 在对世界作物考察的基础上提 出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认为作物有原生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 起源中 心具有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的频率高两个主要特点, 作物遗传变异存
第六章 . 植物的繁衍可分为有性繁衍和无性繁衍, 有性繁衍依据自然异交率的高低
又分为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 无性繁衍分为养分繁衍和无融 合生殖;有些植物既可以有性繁衍,又可以无性繁衍; 植物的繁衍方式 . 影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育种方法的挑选,打算品种扩繁, 储存方法;
. 依据品种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和个体间基因型的一样性 2 个指标可将品 种分为纯系品种, 杂种品种, 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 4 类,这 4 类品种的 要求,遗传结构和育种方法都有所不同;
但易于造成优良基因丢失; 混合法在杂种后代基本纯合之后才进行单株选 择,派生系谱法在 F2 或 F3 进行单株挑选, 形成派生系统, 之后在派生系 统进行单株挑选, 单粒传法保持每一株的后代, 等基本纯合后在系间进行 挑选,可加快育种进程,但限制供挑选群体的规模; . 由于纯系育种周期长, 在实践上了采纳异地异季加代, 诱导双单倍体等方 法加快世代进程,也可以采纳早代测产,越级提升等方法加快试验进程; . 纯系育种的四种杂种后代挑选方法各有何优缺点?为什么? . 在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纯系育种时, 利用系谱挑选法或混合挑选法进行 杂种后代挑选,该怎么做? . 甘蓝型油菜是常异花授粉植物, 在培育纯系品种时与自花授粉植物有何不 同?如何才能多出品种,快出品种?
第九章
. 回交同自交一样, 可加速纯合, 但回交群体朝着轮回亲本方向纯合, 纯合

作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作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水稻育种学:名词解释:1.水稻配子体雄性不育:水稻花粉的不育是受花粉本身的基因所控制的不育类型。

F1植株上的花粉一半可育,一半不育,表现为穗上分离;F2没有不育株出现。

2.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花粉不育孢子体基因型控制的水稻雄性不育型。

3.矮源:含有矮化育种所需要的矮杆,半矮杆基因的品种资源。

4.垩白米率:带有垩白(心白、腹白、背白)的米粒占调查米粒的百分率。

5.粘稠度:4.4%冷米胶的长度,以mm表示。

胶稠度大的品种,饭软,饭冷不回硬。

6.育性亲和源:与籼稻和粳稻分别杂交,杂种自交结实率都正常的水稻品种资源。

7.糊化温度:淀粉粒在热水中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糊化温度高,所需蒸煮时间长。

8.品种间杂交指籼稻或粳稻亚种内的品种之间的杂交,而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之间杂交,则称亚种间杂交。

凡亲缘关系近的不同生态型品种间杂交,也属于品种间杂交填空:1.我国籼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成功关键在于野生稻资源的利用。

2.水稻花药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N6培养基+黑暗。

3.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稻育种最有影响的成绩是培育成功了杂交稻。

4.我国杂交籼稻三系配套成功,关键的突破是野生稻群体中找到了不育细胞质。

5.普通野生稻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野生稻。

6.水稻转基因育种涉及: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的构建,转基因植株的获得极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7.诱变处理水稻种子后,性状分离最大的世代是M2代。

7.我国大面积种植的两系杂交稻中,绝大多数组合的雄性不育系是温敏不育系。

8.杂种稻优势主要表现在:1.发芽快、分蘖强、生长势旺盛2.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3.穗大粒多简答:1.简述水稻育种的5个发展时期及代表性成就。

1.起步时期(1920-1949):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有计划的开展水稻育种。

2.品种整理和评选利用时期(1949-1959):收集水稻品种4万份。

评选出很多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改良品种,如早籼品种南特号,中籼品种胜利籼,晚籼品种浙场9号,中粳品种西南175和黄早壳20日,晚粳品种老来青等。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3)在繁育、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 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遗传改良的作用:
1 提高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扩大其种植区域 2 改良其农艺性状,更利于栽培管理 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以提高总产 4 改进产品品质,适应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5 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达到稳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 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 良,使得有利性状得到重组,达到高产、优质、 适应性强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水稻育种与栽培

水稻育种与栽培

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一章水稻育种第一节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一、水稻生产的重要地位1、稻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

•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2个之多,栽培面积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水稻总栽培面积的90%以上。

•我国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产量高而稳,适应性强。

•稻米食味和营养价值好,品质优于其它粮食。

我国水稻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1)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我国年均生产稻谷1.66亿吨,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6.9%,为世界第一;水稻播种面积年均4.9亿亩,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2.8%,仅次于印度;稻谷平均亩产338.5公斤,比世界平均高38.3%,在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

(2)我国是稻作历史古国●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海南三亚,北至江西东乡,西起云南盈江,东至台湾桃园。

●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稻谷、米粒、稻秆等遗物出土者达73处,最早的是浙江桐乡罗家角(7040±150BC)和余姚河姆渡(6950±130BC)。

古籍上有关水稻的记载非常丰富。

(3)我国是稻种资源富国●我国水稻分布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世界上种稻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漠河,53°27′N)。

生态环境极为多样,稻种资源异常丰富。

●到1990年底为止,我国已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国内品种达54972份,其中古老的地方品种达46887份。

(4)我国是水稻科技强国•水稻矮化育种源于我国,被誉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比国际水稻所育成IR8时间早十年。

•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二、我国水稻育种简史与主要成就•我国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

•建国前水稻的生产和育种,技术力量对比薄弱,水平低,发展缓慢。

•建国后,我国始终把育种和普及良种作为稻作增产的重要措施,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水稻良种矮杆化和杂交稻的兴起,为国际水稻育种界所瞩目。

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以昭通市为例

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以昭通市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32XIANGCUN KEJI2019年8月(上)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以昭通市为例李安艳(昭通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昭通657000)[摘要]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农作物育种与作物耕作、栽培技术有直接联系,要想提高农作物质量及产量,务必要处理好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这对农业持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增加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对耕作、栽培的重视力度不足,耕作、栽培技术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基于此,本文总结云南省昭通市耕种与栽培技术推广现状,探究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关系的措施,以期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深化农业体系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关键性技术,实现国家农业战略目标。

[关键词]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22-32-21研究背景、意义1.1研究背景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

为了改善农业发展的不良现状,应探索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1]。

例如,MHPHISTO公司研发的植株S维扫描仪采用条纹图处理转换技术,获取植株的颜色信息;德国Lemnatec公司开发的高通量数据采集系统,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快速获取重要的作物生长数据等;陈月华等研究了非特定场景下害虫图像的分割算法,采用支持向量机和基于K-均值聚类的方法进行图像元素分类[2];孟凯韬利用广义距离综合分析方法定量地确定科研评价各指标权重,提出权重的大小与该指标值实现的难易程度相关,指标值越大,权重越小[3]。

1.2研究意义该论题探究能为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并且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农业生产目标,从整体上提高昭通市农民生活质量,这对我国农业改革有积极影响,可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4]。

作物育种学资料总结

作物育种学资料总结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称为雄性不育性。

自交系( inbred line ): 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主要为异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制种提供亲本。

杂交种品种:它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其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同质性,表现出很高的生产力。

群体品种:其基本特点是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群体内植株的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或异质性。

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广义引种: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为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生产上的引种:指从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

驯化:人类对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的利用和改造。

杂交育种:利用不用基因型的品种或类型杂交,创造变异,并从中进行鉴定选择,培育成符合生产需求的新品种。

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后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势于一体的新品种。

其遗传机理主要是基因重组和互作。

超亲育种:是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个杂种个体中,形成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

农作物的育种方法与栽培技术研究

农作物的育种方法与栽培技术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生产对于国民经济来讲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粮食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在无形当中对于农作物的育种和栽培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运用一些科学合理的育种和栽培技术,有利于增强农作物的总体产能效果,更好地推动农作物的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作物的育种方法,对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以供参考。

一、农作物育种方法农作物育种主要包括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两大类。

1、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可分为四种类型,主要包含:系统选择育种,回交育种,增殖杂交育种以及复合杂交育种。

①系统选择育种系统选择育种一般是依靠农作物的自身的行为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下(通常为高原环境)发生变异,从而培育出新品种,再从中挑选出优良的种子进行种植,但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②回交育种回交育种的方法来源于农作物育种,在两个亲本进行杂交之后,子一代的农作物再和两个亲本当中的任意一个进行再次杂交,综合它们存有的有效性状,通过借助基因转移这种方式来达到培育新品种,各方面性状更为优良的目的,直至完成预定目标。

回交育种是一种全新的农作物育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加强和改良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

③增殖杂交育种增殖杂交育种一般是指农作物通过首次杂交后,从获取的第一代杂交品种中选取性质优良的个体作为培育新品种的基础,进行自带自群交配繁殖。

但增殖杂交育种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比如:第一代杂交群体如果没有综合延续两个亲本各项有益的性状,那么,第一代杂交品种就无法有效用作培育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亲本,反之,则可运用这一方式。

④复合杂交育种复合杂交育种方式应用中,主要是在3个或3个以上的品种之间,进行一定的基因组合杂交,在优良作物基因重组阶段,科学筛选出综合性状较为良好的品种进行新品种培育操作。

复合杂交育种最大的优点是在保证农作物本身的优质基因不被破坏的同时,将不同品种的优质农作物再进行一定的重新匹配。

在以上三种育种方法无法满足农作物改良时,可灵活运用复合杂交育种方法,通过重组基因获得优质的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31 考试科目:作物育种与栽培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作物领域的考生。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考试大纲(一)作物育种学部分绪论重点掌握品种的概念及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掌握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和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

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一、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二、作物育种学的任务三、作物育种学的内容四、作物育种的意义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一、达尔文的《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应》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三、约翰逊的纯系学说四、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五、绿色革命六、杂交水稻七、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第三节品种的概念和作用一、品种的概念二、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三、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和展望一、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二、我国作物育种的展望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组成特点;掌握作物的三种繁殖方式;了解无融合生殖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特殊用途。

第一节作物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三、无融合生殖第二节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组成特点一、作物品种的类型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二章育种目标重点掌握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早熟五、适应机械化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第三章种质资源重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和种质资源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八大作物起源中心及主要作物起源地;了解作物作物起源中心的发展及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一、种质资源的概念二、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引种与选择育种重点掌握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基本步骤、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纯系学说和选择育种的程序;掌握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和不同作物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了解引种成功和失败的实例。

第一节引种和驯化一、引种和驯化的概念及其意义二、引种的基本原理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五、引种的基本步骤六、引种实践七、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第二节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二、性状鉴定与选择三、选择育种的程序第五章杂交育种重点掌握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杂交后代的四种处理方法及杂交育种程序、回交育种中轮回亲本(受体亲本)与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的概念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的回交转育程序;掌握杂交方式及各杂交方式的区别和特点、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了解回交的遗传效应、杂交技术和杂交育种的试验圃。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概念及意义一、杂交育种的概念二、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原则一、杂交亲本选配的重要性二、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第三节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一、杂交技术二、杂交方式第四节杂种后代处理方法一、系谱法二、混合种植法三、衍生系统法四、单籽传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一、杂交育种的试验圃二、杂交育种程序三、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第六节回交育种一、回交育种的概念及意义二、轮回亲本与非轮回亲本,受体亲本与供体亲本三、回交后代的选择四、回交的代数五、回交中需要的植株数六、回交方法七、回交育种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第六章诱变育种重点掌握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掌握诱变育种的两种方法及各种诱变方法的特点;了解诱变育种的特点及诱变育种的成就。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概念及特点一、诱变育种的概念二、诱变育种的特点三、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第二节常见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一、物理诱变剂的种类及其诱变特点二、物理诱变处理方法第三节常见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一、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其诱变特点二、化学诱变处理方法第四节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一、处理材料的选择二、诱变剂量的选择三、诱变处理群体大小四、诱变后代处理方法第七章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重点掌握轮远缘杂交后代处理方法、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方法;掌握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和单倍体鉴定方法;了解远缘杂交的特点、多倍体和单倍体产生途径其育种特点。

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概念及其意义一、远缘杂交的概念二、远缘杂交的特点三、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一、远缘杂交的困难二、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的方法第三节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特点及其处理方法一、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特点二、远缘杂交后代处理方法第四节多倍体育种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三、鉴定多倍体的方法三、多倍体育种方法第五节单倍体育种一、产生单倍体的途径二、鉴定单倍体的方法三、单倍体育种的特点四、单倍体育种方法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重点掌握杂种优势概念、配合力概念、杂种优势遗传机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及利用三系制种方法;掌握杂交种的选育程序、作物杂交种的类别及各类杂交种的特点、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制种方法;了解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杂种优势表现和杂交制种要点。

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回顾及其利用成就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回顾二、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就第二节杂种优势概念及表现特征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二、杂种优势的度量三、杂种优势的表现第三节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一、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二、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第四节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二、亲本品种或自交系的选育三、亲本品种或自交系的改良方法四、配合力概念及其测定方法五、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第五节作物杂交种的类别一、品种间杂交种二、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三、自交系间杂交种四、雄性不育杂交种五、自交不亲和杂交种六、种间与亚种间杂交种第六节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方法一、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二、化学杀雄生产杂交种三、利用自交不亲合性生产杂交种四、利用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五、利用标记性状生产杂交种六、利用雌性系生产杂交种第七节杂交制种要点一、合理种植二、安全隔离三、严格去杂四、彻底去雄五、辅助授粉六、分收分藏第八节雄性不育及其在作物杂种优势中的利用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二、利用三系生产杂交种的方法三、核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四、光温敏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第九章抗病虫育种重点掌握多系品种和近等基因系的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掌握作物抗病虫性的鉴定方法和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了解作物抗病虫的意义、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及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三、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第三节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一、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二、基因对基因学说三、作物抗病虫性的鉴定第四节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二、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三、抗病虫品种的利用第十章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重点掌握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作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及用这些生物技术选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各种生物技术包括的种类及其基本原理;了解各种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应用的实例。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一、体细胞克隆变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二、单倍体细胞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三、幼胚培养及其在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利用四、组织培养在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中的利用五、组织培养在脱毒苗繁殖中的利用六、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人工种子生产中的利用第二节作物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一、作物转基因育种程序二、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第三节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一、分子标记的类型、特点及其原理二、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二)作物栽培学部分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第一节作物生产概况一、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二、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知识点:了解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三、作物栽培学研究法知识点: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二、作物的传播知识点:了解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以及主要作物的传播过程;掌握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二、作物分类别简述知识点:掌握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及其类别划分;熟悉各类作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作物的适应性、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适应性二、作物的分布三、我国种植业分区知识点:掌握作物适应性、品种生态型的概念;掌握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熟悉主要作物的分布以及我国作物的种植业分区。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三、作物的阶段发育知识点: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节奏性、相关性、局限性和无限性等基本规律;掌握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等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生育期二、生育时期及其划分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的概念,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以及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

第三节作物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一、作物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知识点:熟悉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掌握作物根、茎、叶的主要功能,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特征以及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掌握禾谷类作物穗的分化和发育特征,双子叶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发育特征。

第四节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知识点:掌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幼穗与营养器官的同伸关系。

了解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