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们之间的 相互谈论,真实地反映出 孔子的言行,思想和学说。 全书几乎无所不谈,涉及 众多方面。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
种思想,即仁、义、礼、智、 信、忠恕、孝悌。“仁者爱
人”,“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都是这些思想的表现。
对《论语》的极高评价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 殆: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 入困境。
孔子说:“只是学习, 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 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3、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的必要性。阐明了“学”和 “思”的辩证关系。
(四)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 也。”
者: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动 词后,表有此属性或做此动 作的人或事物。这里指 “……的(方面)”。
而:连词。表顺承:就、便。
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
之:代词,它,指不好的东西 (“不善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
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 师的人。我看到他们的优点就 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 自己也有这些缺点)就改正。”
于:介词:对于。 哉:语气助词。与疑问词合用
于一句中表反问,可译为 “呢”。
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 里记住它,勤奋好学从不感到 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倦, (这些)我具备什么呢?”
5、孔子严于律己,谈为 人师的条件。
(六)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其:代词:他们的。
❖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学习 态度)
❖ 1.给句子中加课点字堂注练音习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乎?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

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内容及解析如下: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内容: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解析:这是孔子论述学习和交友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要不断地复习巩固,这是很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当然是很快乐的事情;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怨恨,这不是君子之风吗?这一则里,孔子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交友的原则。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内容: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三至六则也讲述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道理。

例如,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并且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还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等。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论语》六则》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⑤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⑧也! 于予与⑨何诛⑩?”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1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子在齐(12)闻(13)韶(14),三月不知肉味(15),曰:“不图(16)为(17)乐(18)之至于斯(19)也。

”(《述而》)子曰:“饭(20)疏食(21),饮水,曲肱(2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见本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①有(yòu):同“又”,“十有五”即“十五”。

②立:有自立、成立等意思,引申为说话做事有独立见解,能立足于社会。

③知天命:简言之,谓之“知礼”;细言之,则是指对社会变化和人生道路的应变能力很强。

④耳顺:听人谈话能明辨是非,能听逆耳之言。

⑤从:随。

⑥逾(yú):超越。

⑦矩:规矩。

⑧杇(wū):通“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

⑨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

⑩诛:责备。

(11)邑:古代庶民聚居之所。

(12)齐:齐国。

(13)闻:听到。

(14)韶:传说帝舜时代的音乐名。

(15)不知肉味:指身心得到了调和而消除了物欲。

(16)图:预料、料到。

(17)为:演奏和欣赏。

(18)乐:音乐。

(19)斯:这样。

(20)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21)疏食:即粗粮。

(22)曲肱(gōng):即弯着胳膊。

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能分辨真假,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⒈学:学习⒉而:而且,并⒊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⒋时:按时⒌习:坚持,实践⒍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学习而:但是,表转折思:思考罔:迷惑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六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问乎!一以贯之,以止于至善。


子曰:“颜回之智,公绰之不欺,鲁婴之勇,可谓四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成其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读书有三到:谓必读,以识其常;贵言中,以明其理;弗读,以明其不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可知,不可知,非离乎其言”。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止步”。

子曰:“相志不忘,则久也;安淳则久,经世之不息也。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子曰:“行有不得已,则以其子之言为之,弗辱也。


子曰:“当仁,不论于国;不当仁,不论于家。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取?归乎!”
子曰:“飞鸟尽,兽类无惧;离心绝,成性难知。


子曰:“内省之,则知不足;观察之,则知困;知足不辱,知困不殆”。

子曰:“劳而不怨,受人之谤而不忿,喜而不狂,事人之过而不怒,可谓知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是以:因此。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 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 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何以:何,疑问代词:什么; 以,介词:因为、凭着。
何以,即“以何”的倒装,即: 凭着什么或因为什么。
耻:这里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以……为耻”, 认为耻辱、感到羞耻。
《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 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 类,因材施教”。
第一则:
第五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导、诱导。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 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从:采纳、听从。 善者:好的东西、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 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 东西(如果自己身也有,则)加以改正。‛
前六则中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 的,还有的谈思想修养,应区分清楚。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后十则中讲了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要推己及人;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பைடு நூலகம்人的心。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为大家分享了论语六则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六则原文及译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论语六则阅读答案一、填空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二、课下注释:1.词汇解释:子时习说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君子故知为矣乎罔殆敏好耻是以默识厌诲哉其善者从何以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何有于我哉?⑤三人行三.按要求默写。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及赏析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部分弟⼦⾔⾏的语录体⽂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论语则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原⽂及赏析篇1 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 ⼦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赏析: 第⼀则是学习⽅法和个⼈修养,启发⼈们热爱学习,加强⾃律。

第⼆则是学习⽅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修养,强调⽆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向别⼈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法,学习态度,个⼈修养。

《论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法、学习态度及修⾝做⼈的⼗条语录。

这⼗则语录都是格⾔警句,每⼀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且⽂字也颇具特⾊,句式整齐,⾳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

孔子论语六则

孔子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解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有新的体会与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1.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并随时巩固之前所学的东西。

孔子还从友谊方面阐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高尚品行。

2. 非礼勿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出自《学而篇》。

孔子告诫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要遵守礼仪,不要对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言语或行动上的回应。

这是孔子强调社会交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礼仪为先。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述而篇》。

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行为准则,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

它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是要对别人给予尊重和善意,正是这种善意的待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强调了对知识的珍视和渴望,同时也强调了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实的谦虚和诚实。

接受并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获取知识的首要条件。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指出,只是空洞地学习而不思考,将导致知识的模糊和无法应用。

而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将导致无法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6. 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强调一个人的言行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应酬或阿谀奉承。

他认为真正的仁德应该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中,而不是仅仅依靠华丽的辞令和虚伪的表情。

仁德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而不是外表的伪装。

这六则原文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这些观点和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

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

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篇一: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帅哥或美女请采纳打字很累o(∩_∩)o~~ (≥▽≤)/~【篇二: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第一则: 为人处事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补充词解释:而:连词.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而:连词.本段理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顽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补充词解释:吾:我.日:每天.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出主意.忠:忠诚.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故:旧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承,从而.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另外词解释: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重点字词解释:而:连词,表示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本段理解读书学习,“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第五则:学习态度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孔子说:“由,我教你的知识,你都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重点字词解释: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重点字词解释: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齐:相同贤:德才兼备的人焉:语气词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词解释: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焉:兼词“与之”,在那里.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词语解释: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仁: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第九则:怎样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补充词解释:凋:凋谢岁寒:在此指艰苦的环境岁,指时间.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人.告诉我们危难之际,才能见真英雄.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第十则:怎样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重点字词解释:一言:一句话.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评析本段:后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篇三: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下面是《论语》中的六则名言及其翻译。

一、子曰:“巧言令色鲜于礼,是为浮于唐僧,无益。


翻译:孔子说:“虽然能巧言令色使人印象深刻,但若不符合
礼仪,那就只是表面虚华,对他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


三、巧言不如直言,择言不如简言。

翻译:巧言不如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择言不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的话,就会变得愚昧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的话,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五、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翻译:只是听说不如亲自听一遍,亲自听一遍不如亲眼看一次,亲眼看一次不如亲自去实践一回,亲自实践一回不如真正去理解它。

六、温、良、恭、俭、让。

翻译:温暖、仁慈、恭谦、节俭、宽容。

这些名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孔子的智慧和价值观。

它们强调了真实、正直和谦虚等美德,教导人们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理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名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礼仪等方面,对于引导个人行为和社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1、给下列字注音:论()语说()愠()罔()殆()好()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

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乐: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

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答案:《论语》六则答案6.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人行必有我师8.略《师旷论学》答案1.晚戏弄、开玩笑听说(讲得)好2.B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木兰诗》巩固测试题(一)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⑶惟.闻女叹息。

⑷问女何所忆.⑸昨夜见军帖..鞍马⑻旦.辞爷娘去..卷⑺愿为市..⑹军书十二⑼万里赴戎机..⑽关山度.若飞⑾朔.气传金柝二、一词多义: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⑶买①东市买骏马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欲买舟而下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1、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2、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3、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6、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六、本文采用互文的修辞的语句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本文采用顶真的修辞的语句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七、《乐府诗集》是____代__________编的,乐府原是古代宫廷中管理______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_______,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_______。

《木兰诗》又名_______,是_______时期的一首_______民歌。

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个是____________。

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解释加点词:⑴策勋十二转⑵赏赐百千强⑶可汗问所欲⑷愿驰千里足⑸出郭相扶将⑹著我旧时裳⑺雄兔脚扑朔⑻雌兔眼迷离⑼双兔傍地走⑽安能辨我是雄雌二、一词多义:⑴帖①昨夜见军帖⑵将①将军百战死②对镜帖花黄②出郭相扶将三、划分朗读节奏: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四、辨析下列词的古今意义:⑴阿爷无大儿古义:__,今义:__⑵双兔傍地走古义:__,今义:_五、回答下列问题:⑴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⑵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⑶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⑸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⑹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⑺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⑻“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⑼“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

⑽用原文填空:①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③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______④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___⑤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___⑾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A、走马观花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②安能辨我是雄雌?()A、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D、安营扎寨③木兰当户织()A、捷报飞来当纸钱B、当着大家谈一谈C、他会当家D、旗鼓相当⑿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_______。

13、结合内容概括木兰的形象。

答案:㈠一、⑴对着;门⑵织布的梭子⑶只⑷思念⑸文告⑹表示多数,不是确数⑺为此;买⑻早晨⑼战争⑽过⑾北方二、⑵①买;⑵①军机军事⑶①买②集市②织布机②雇,租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五、⑴A⑵C⑶B⑷B⑸C⑹C六、七略答案:㈡一、⑴记功;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⑵有余⑶想⑷希望⑸外城;扶持⑹穿⑺动弹⑻眯着眼⑼并排跑⑽怎么二、⑴①文告⑵①带兵的人②通“贴”②搀扶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四、⑴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⑵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五、⑴①夸张②对偶③排比④对偶⑵磨刀霍霍;扑朔迷离⑶A⑷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⑸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⑹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⑺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意近即可)⑻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

⑼反问。

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

⑽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⑤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⑾①A “走”古汉语中,做“跑”讲。

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

“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

“走味”是失去原味。

“车刚走”的“走”是“离开。

”“走漏”即“透漏”出。

②B “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

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