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我们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任何时候都应为了语文课的教学而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应该是为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却效果不佳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钟表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业题目:
经过这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结合本次培训,完成一份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微课、课堂实录三选一)并提交。
微课作品说明: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对应某一知识点的典型习题。
课堂实录说明:实时记录某一节课,形成课堂实录文字版或视频版以作业形式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
2.微课视频时长建议5—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3.课堂实录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视频版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必须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5.建议:所有作品请以附件形式上传至平台(注: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要求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课堂实录(视频或文字)或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可以提交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和对应的教学课件(PPT),也可以提交课堂实录(视频或文字记录)。
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应用成果。
(注:由于成果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语文
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应用专题,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方案(或课例)பைடு நூலகம்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教学课例必须是教学设计的教学实录;
(3)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有关小说知识
再回顾与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
学生先自行收集整理课堂上再统一交流评价
学生做足预习工作,收集的资料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再播放话剧视频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故事情节
读课文看视频,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
归纳情节并概括文章结构
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环境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孔乙己》
姓名:
工作单位:
镇雄县母享中学
学科年级:
九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文来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本单元属于小说。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注意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笑”的地方,并分析每一次笑的不同意义,ppt做出一个表格,让学生寻找谁在笑,笑什么?为什么笑,分组来比赛回答,最接近答案的有小奖品。鼓励他们积极学习。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应用于高中数学课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数学公式的输入和输出2.数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3.数学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二、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方案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法”。
同时,采用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参与到课程中来,用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布置任务:老师在班级群或者在线教室上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数学公式,同时还需要收集一些数学数据。
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探讨相互之前的学习成果。
2.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收集到相关数学公式和数据后,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制定一些高质量的报告,可以是ppt或者是word文档等。
3. 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在此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且进行一些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效果1. 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佳便捷的学习方式。
3.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
4.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
五、适用范围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适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特别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程。
同时,该教学设计方案也适用于其他具有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如物理、化学等。
六、教学环境该教学设计方案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空间、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教学设计方案(最新3篇)
信息教学设计方案(最新3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篇一《苏州园林》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一、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三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
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手摇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现象的能力。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蒸汽时代”的到来
姓名:
郑新胜
工作单位:
东至县青山中学
学科年级:
历史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它表现在各个部门、行业的新发明、新创造。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领域里的一次变革,同时也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有些抽象的问题还不能分析,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运用生活里的内容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作业三: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模板
提交 1 项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一、作业题目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二、内容提示问题导向学习相关课程,任务驱动参加研修活动,综合运用学习与研修的收获创新教学设计,生成应用信息技术破解教学突出问题的初步成果。
三、具体要求1.教学设计方案应在完成“信息技术能力应用初步设想” 、“创新方案制定”和“应用成果实践诊断”的能力提升基础上,来完成并提交;2.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3.作品形式三选一,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四、工具模板1.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内容:姓名:工作单位: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一、教学内容分析(说明所属教材章节、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内容特点)二、学生特征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风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三、教学目标定位和信息技术融合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突破重难点、支持学与教模式变革分析(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重难点分析,确定教学模式变革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教学子目标、知识点及教学方法策略等,画出教学流程图)六、信息技术应用设计(针对学习流程中某个环节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细节,包括融入点、拟用技术、融合方式等)七、教学评价设计(包括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评价和对教学人的教学效果评价,确定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权重等)八、教学板书、演示文稿及其它数字化资源2.《XXX》微课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设计者:所属学校:时间:微课基本知识点名称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信息上课时间长度在 7 分钟左右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方法设计教学资源与环境学习过程内容画面用时片头第张 PPT秒环节一:第张 PPT分秒环节二:第张 PPT分秒正文讲解环节三:第张 PPT分秒环节四:第张 PPT秒结尾结束语第张PPT秒检测题第张 PPT秒特色与创新3.课堂实录模板应用您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提交至平台。
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也得到了广泛重视。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 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常用软件3. 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4. 网络基本知识及应用5. 信息技术伦理与法规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教师示范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学生跟学并练习。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项目。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作业,如制作电子简历、设计简单的网页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
3. 项目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项目中完成的情况,包括项目设计、实施、成果展示等方面。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方案
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方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为了充分展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成果,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制定本展示方案。
一、展示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次成果展示旨在展示教育信息化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成效,分享成功经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二、展示目标1、展示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和显著成果。
2、促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交流与共享,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3、提高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关注,营造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展示内容1、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展示基于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成果。
介绍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展示优质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试题库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成果。
介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以及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的作用。
3、信息化教学管理展示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学业监测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如教学管理平台的应用、大数据在教学决策中的应用等。
介绍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情况。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展示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如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获奖作品、研究成果等。
介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5、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信息技术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的成果,如学生的获奖作品、创新成果等。
介绍学校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方面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
四、展示形式1、成果展览设立专门的展览区域,通过展板、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展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成果。
信息教学实践应用方案(3篇)
第1篇一、背景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信息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以下信息教学实践应用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 改善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3. 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处理、创新和交流的能力。
三、方案内容1. 教师培训(1)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讨活动,使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3)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 教学环境建设(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高网络速度和稳定性。
(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电脑等,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3)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1)鼓励教师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等。
(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之间交流与共享教学资源。
(3)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模式创新(1)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 评价体系改革(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实施步骤1. 制定信息教学实践应用方案,明确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2.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3.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4. 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三)问题探讨: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
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曹操有忧,但他的忧并非杜康所能消解,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曹操,一个爱才惜才的曹操,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
再次吟咏,体会情感。
五、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小组讨论展示)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
反问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以“乌鹊”比喻,喻贤者。
②后四句用典。
六、学生自由背诵,小组展示
七、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以《鸿门宴》刘邦项羽对人才的态度来拓展,以刘邦评价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得出对待人才也很重要。而曹操面对人才,始终是一种尊敬之情,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
信息技术应用优质成果案例《王戎不取道旁李》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 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信息技术应用优质成果案例(教学设计)
年级
四
学科
语文
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课时
备课人
吴蓓蓓
学校
赵伊东校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6/7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鹬蚌相争
害人 鹬鸟
害已
河蚌
7/7
给学生神秘感, 做动作,一人猜成语,回忆成
激发学生参与 语的寓意。(感受学习的快乐)
课堂的兴趣,为
猜猜都是哪些成语(课件)
本课的学习做
铺垫。
5/7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通过幻灯
用课件出示河边沙滩上
生观察图片,想象画面, 片 引 导学 生 带
的优美图片,指导学生结合 体会环境我优美,结合图片读 着 一 种 欣 赏 陶
1/7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
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 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 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 易事。我在让学生预习的时候,就指导学生寓言类的文章要从故事的内容和揭 示的哲理两个方面进行学习。
(鹬和蚌) 师:“咱们一起去看看这两位主角活动的场景”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想想他们活动的场景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指名汇报。(有一条蜿蜒的河流,有飞翔的水鸟,有渔船等)
2/7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3)课件出示图片,生结合图片读一二自然段, 师:“这么迷人的风景,有清澈见底的河水,有明媚的太阳光,有一群自 由飞翔的水鸟,还有自由的和蚌,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 读一读这两段,其他的同学闭眼指名自己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 来朗读,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1)过渡: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 课件出示张开的蚌的图片,生结合图片理解心旷神怡 结合图片读“一只和蚌轻轻的张开了两片壳…(引读) 师:“知不觉地,和蚌在沙滩上睡着了,竟做起了美梦来。同学们,你们 想一想,这只睡着了的河蚌可能在做什么美梦?”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2)全班交流。 了解: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 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 去。 师:“鹬鸟看见这么鲜嫩的河蚌肉,忍不住口水直流,一嘴朝河蚌啄去, 可以看出鹬鸟想吃肉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朗读。引导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 6~12 段。 (1)过渡:河蚌因为疼痛,本能的闭上了它的两片壳,由此发生了鹬蚌 相争的故事。 师:“河蚌的美梦被鹬鸟打断了,此时它的心理是怎样想的?鹬鸟被河蚌 夹住了,又是怎样想的?哪几段进行了描写?请用不同的符号勾出来。 课件出示描写蚌和鹬鸟的语句,分别有粉色和蓝色的标示出来。 请男生读描写蚌的语句,女生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 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出示):“时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整体感知全文
4.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方案1. 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教师运用电子设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教学创新。
2.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比如网上的教学视频、电子书籍等,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料。
其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习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的个性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跟踪和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筛选和设计。
例如,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设备制作教学PPT或课件,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
4. 信息技术在学习辅助中的应用除了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在学习辅助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辅导资料,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5. 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在教学评估中发挥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考试,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跟踪和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进度和学习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
6. 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和在线教育资源,进行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更新。
同时,教师还可以参加在线教育研讨会和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精选范文4篇)
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精选范文4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4篇【篇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计划导语: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计划目前,学校中青年教师已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考核,但这仅仅是达到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较低要求。
要使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达到更高水平,特别是要使部分教师能胜任学校的信息化的教学,必须使教师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为此,特制定本学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如下:一、培训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是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有关信息技术的两个子课题,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
为了使我校教师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全体教师举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二、培训对象:全员培训45岁以下教师。
三、培训内容、方式及培训教师:本次培训将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体指导的形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powerpointXX幻灯片课件制作文稿演示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
2、frontpageXX网页网站设计制作frontpageXX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网站基础知识,网站和网页的关系;网页的建立和修饰;网页中文字、表格、图像、动画、音视频的使用;网页的链接;网页的组织与发布;3、多媒体作品制作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和压缩技术简介;图像、语音、动画和视频的简单处理;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培计划(XX)”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管理与监测平台和中国教师研修网为学习阵地;以远程培训、网上研修、区域研修、校本研修为手段;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目标来实施我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二、工作目标根据《“国培计划(XX)”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要通过此次培训,使全体教师的技术应用有改变,专业发展有环境。
引导教师从自身工作环境与需求出发,围绕日常教学重难点,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自身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案例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区域研修社区,参与混合研修活动,能够利用手机移动端、数字备课工具提供个人工作效能,从而熟悉和运用技术手段形成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环境促进自身成长。
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骨干队伍,形成一批精品资源,能够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上有所突破,形成模式。
力争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及混合研修示范学校,确保参训率100%,合格率100%,优秀率在30%以上。
三、参训对象所有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均必须参加。
四、培训方式和计划培训主要采用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网络研修本次培训以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依据教育部相关标准分类、分科、分层设计五个模块的递进式培训课程;教师依据训前诊断测评报告、本校教学环境和自身需求,从相应的主题和丰富课程资源中,选择相关任务及课程,至少完成50学时。
(二)线下活动1.以各教研组为学习小组,教研组长为学习组长,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信息技术助力学习难点的研修计划制定、教学(微课)设计研讨以及课例(微课)研磨活动。
2.全校教师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班,按照教育技术室的时间安排,到微机室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该培训以具体操作方法为主,注重提升教师操作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
五、实施步骤本项目从XX年8月开始至XX年11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项目准备阶段()此阶段组织全体教师报名注册,组建微信群,开设订阅号。
第二阶段:网络研修与线下活动、线上测评阶段。
()此阶段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研修与线下活动。
教师在研修网平台成绩达60分以上可参加省平台在线测评,测评达90分以上(原定85分)可获得省平台结业证书。
(省平台测评务必于日前完成,可多次测评,取最高成绩)第三阶段:线下测评、总结阶段()此阶段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线下测评,对培训进行总结。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一)组织结构为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管理,根据上级要求,成立公安县实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和管理团队。
1、公安县实验小学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危勇副组长:陈红文组员:皮春梅王小柱向礼卫2、公安县实验小学提升工程管理团队:管理员:谢小毛技术指导:李昌安活动指导:陈倩小组管理:各教研组长(二)环境保障1.以教研组长为学习组长,督促组员及时参与培训,并对作业进行打磨;2.根据微机室空闲情况,每周一全天、周三和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向全体教师全放,方便学校教师参与网络研修;3.教育技术室要每周对班班通设备进行巡查,为全体教师提供实践环境。
4.确保全校网络畅通。
(三)实时监控为了保障学习的正常运行,将通过校务公开栏、微信订阅号、培训简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将学情进行通报。
在线下培训中,将专门设置答疑时间,确保全体教师顺利参训。
(四)奖励机制在绩效工资中,设立专门项目,对培训合格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参加、提升明显、成绩优异的学习小组和学员颁发证书。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为落实省国培办《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XX年“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甘国培办〔XX〕35号)和市教科所《关于组织参加甘肃省XX“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定市教研发〔XX〕53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区组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从XX年7月起,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实施我区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理工中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测评和认证等任务,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一)培训对象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2018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教师根据个人意愿可自主选择参加培训、工勤人员不参加培训)均要参加“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参加了XX年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XX年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不重复参加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二)培训内容及标准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
我区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培训。
(三)培训效果评估“能力提升工程”测评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
教师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获得学分、培训结业证书。
成绩不合格者,不认定学分。
学习完成后可到培训机构的学习和管理平台查看成绩。
结业证书全省统一式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由省工程办统一管理。
三、培训方式全员培训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
培训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制定本级研修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骨干培训者培训,开展全员网络课程学习、校本研修及过程性测评;各校(园)要更多地依靠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做好校本研修工作。
教师须参加训前诊断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在培训机构提供的相应培训课程中进行选学。
四、推进和实施(一)推进措施1.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培训,开展“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式的整合培训,实现个人自学、网络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2.由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网络研修(即线上课程学习和研修活动)。
参训教师要依据诊断测评结果和自身需求,明确研修主题,选择课程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着眼于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开展线上课程学习。
3.由区教体局、培训机构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
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完成线下实践任务,各学区、校(园)要制定本校校本教研计划,教师线下教学实践打分表。
4.依托培训机构,各学区、校(园)负责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实施步骤月,开展集中培训。
下发相关通知,组织开展校长、管理者和助学辅导教师集中培训,明确工作流程和任务。
月,参训人员报名、审核。
对教师参训资格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教师在国培项目网络培训平台进行报名,并进行学员统计和编班等工作。
月-月,全员网络培训。
诊断测评+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实践(包括统一组织送教下乡等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和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晒课评课和课例征集等评优选先活动等);收集工作简报、工作小结和学情数据等。
月,评优选先。
开展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实效性调研工作;评选优秀个人(管理员、助学辅导教师/工作坊坊主、学员)、先进学校。
月,总结评估。
各学区、校(园)上报不少于3期的工作简报;收集本校优质生成性资源目录及光盘;上报教师线下教研评分表;总结XX年度提升工程整体工作,制作和分发结业证书,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
五、组织管理(一)领导机构区教体局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人事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教研室、电教室共同承担,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推进的规划及方案,统一安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我区“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和测评的具体实施,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制定我区管理制度,组织培训管理者、骨干培训者、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园长)等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督查我区教师培训、测评过程和培训完成情况结果的运用,报送项目备案材料,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等。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南俊武:区教体局局长副组长:董志越:区教体党工委书记马建军:区教体局副局长雪保安:区教体局副局长成员:陈文林区教体局人事股股长杨天明区教体局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心主任刘向东区教体局电教室主任马爱国区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姚海区教体局人事股副股长郑永望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苏成仪区教体局电教室干事杨虎军区教体局教师发展培训中心干事各学区、校(园)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的主体,要组建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负责组织本学区、校(园)参训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督促参训教师通过培训测评,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测评并上报测评数据。
(二)工作职责1.人事股:负责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学区、校(园)评先选优、校(园)长评先选优、年度考核,教师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方案、测评细则的制定,与上级部门、培训机构和各学区、校(园)培训事宜的衔接和培训学员信息的上报等工作,并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3.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浓郁的应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