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认同与消费主义策略_论_良友画报_的电影栏目叙述

合集下载

关于《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

关于《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

王国维提出的的“审美是上流社会之宗教”意味着审美主义与市民性联结起来,西欧审美主义论述是随着市民阶层的社会上升而出现的,并成为这个阶层的人生价值诉求的表达式(刘小枫,1998;p.311)。

正如沈从文所描述过的:“能制礼拜六派死命的,使上海的一部分学生把趣味掉到另一方向的,是如像‘良友’一流的人物。

这种人分类应当在‘新海派’。

他们说爱情,文学,电影以及其他,制造上海的口胃,是礼拜六派的革命者。

帮助他们这运动的是基督教所属的学生,是上帝的子弟,是美国生活的模仿者,作为进攻礼拜六运动而仍然继续礼拜六趣味发展的有《良友》一类杂志。

”(臧杰,2009;p.7)城市消闲阶层勾连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审美情态,成就了《良友》的现代美学建构。

这种现代审美感觉的质态可以描述为感性、个体以及时间论三个维度。

1、感性——身体优位性艺术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感性的重新发现和此岸感的强化,恢复此岸世界的感性品质的权利。

杨春时指出,感性层面的现代性,体现为一种世俗精神,它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享乐欲望。

(傅其林,2006;p.37) 现代审美感中的感性原则通常体现为身体的优位性。

感性作为一种理念,必有一个实在的基础——身体。

身体的优位性是现代生活观念史上的重大转折,身体成为享用性的在世者,不再是在世的负担,而是唯一值得赞美的在者。

(刘小枫,1998;p.332) 《良友》画报中最为显露的身体莫过于封面的人物形象,时尚女郎与时装,构成了大部分的《良友》封面。

第一期封面用的是电影演员胡蝶的肖像,今日之名演员,昔日的戏子,“过去关于身体禁忌的话语、戒律都被身体凯旋式的扭行踩碎”(刘小枫,1998;p.332),身体的呈现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大诉求。

与身体紧密缠绕的服装也是最为频繁的视觉符号,服饰在传统社会是文化价值理念系统的表征,而在现代,服饰依附、服从于身体,服装因某个身体而拥有身份和权利。

身体的优位性强调出:人身的意义和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身体在此世舞台上行走过。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作者:李洋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20至30年代是民国时期画报繁荣的年代。

《良友》画报是一份以摄影见长的杂志,印刷技术的变革、摄影技术的发展都为这份画报的成立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画报中的封面女郎是一幅中西杂糅时代的经典图像志,《良友》画报的封面经过设计、摄影、编辑等步骤呈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完成了普及育民的使命。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封面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2-0106-04在视觉读图时代,图像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它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形成了眼球信息的媒介。

戈公振先生曾说过:“文义有深浅,图画则尽人可阅;记事有真伪,图画则赤裸裸表出。

盖图画先于文字,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

虽村夫稚子,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评。

”{1}在期刊媒介繁荣的民国时期,图像已经成为易于大众接受的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良友》作为以图像为主的画报,迎合了这一潮流。

《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总共发行174期(含两期特刊),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第一份九开大型画报。

在其内容上,《良友》画报除了时事、军事、经济外,还包括生活、科学、文化、妇女、电影、娱乐、体育等方面内容,当时在国内尚无其他刊物可以比拟。

在国外,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和英国的《伦敦图解新闻》(London Illustrated News)内容均以时事为主;在时间上,美国的画报《生活杂志》于《良友》画报创刊10年后才创刊,《苏联建设画报》也晚于《良友》画报4年之久。

画报由于取材广泛,集各项社会动态于一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真实而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

《良友》画报创立的宗旨是普及大众教育,通过教科书和报纸普及知识给“新民”,{2}这是《良友》画报的办刊宗旨。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大众文化是指社会上广泛流行、普遍接受的文化现象,包括电影、音乐、游戏、娱乐等方面。

而消费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购买
商品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现象。

首先,消费文化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娱乐和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
需求,娱乐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形式,如电影、音乐、游戏等。


些新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其次,大众文化也促进了消费文化的繁荣。

随着大众文化日益普及和
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相关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在电影或
游戏推出后,相关周边产品也会相应地推出并受到市场欢迎。

同时,
艺人或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形象也成为了消费品牌的代言人,进一步刺
激了消费文化的繁荣。

最后,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也相互影响。

大众文化中的一些流行元素
会被商家利用到商品设计中,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而消费者对于
某些商品的追捧也会进一步推动该商品在大众文化中的普及和推广。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着,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作者:刘敏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7期摘要:《良友》画报作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文化记忆的文本载体,呈现了上海时尚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建构了上海阴性妩媚的城市文化记忆特征,并成为都市现代性消费主义文化的表征。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性城市文化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汇集了中国大部分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

正如20世纪初现代诗人庞德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文学性的叙事只适合欧洲村镇,而大都市,天生就是属于电影的”。

因此对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更多的也会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而对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物质与生活方式报道影像最多最集中的,就是《良友》画报了。

画报创刊于1925年,“其编辑敏感地意识到大众在日常生活层面可能需求一种新的都会生活方式,于是对此做了探索。

很自然,这种需求由画报来满足是最合适的”。

一、文化记忆与城市文化符号罗兰一巴特(Roland Barthes)在其《符号学与都市》(Semiology and the Urban)中指出,人类的空间(不只是都市空间)总是饶富意义的。

城市的空间的确会提供丰富的符号象征,包括建筑、街道等。

过去关于城市象征的记载,多以语言为基础的诗篇来呈现。

从都市符号学(urban semiotics)的角度出发,科斯特(Manuel Castells)进一步指出都市空间是被象征结构化的,他认为空间(城市)的符号学阅读不单纯是对形式解码,而是在既定时势中(时空环境),透过都市为中介,经由社会关系所产生意识形态的过程。

电车、霓虹灯、舞厅等,这就是提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来的影像,这些就是我们对当年上海成为一个国际现代性都市的城市文化记忆,也可以说是集体感知轮廓的“文化想象”,这些文化记忆和想象我们从何而来,追溯其源头,即是那一时期的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的呈现。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关于文化工业的批评中所说,城市人口的迅速流动,已使城市不具有生活共同体的意义,由于缺少实质的生活意义,城市的文化反而被更精准的操控,这里操控的黑手正是那标榜代表公众的媒体。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方面。

这种影响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消费习惯,也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探讨文化消费主义如何影响大众媒介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明星文化如何在这种影响下形成并发展。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定义与影响文化消费主义是指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其核心在于通过消费行为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在这种影响下,大众媒介,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工具。

它们以视觉和听觉为主要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引导人们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大众媒介与文化消费主义的互动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大众媒介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大众媒介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娱乐、时尚、美食、旅游等多个领域。

这些内容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其次,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四、明星文化的崛起与文化消费主义的关联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明星文化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明星作为文化符号和消费对象,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向往的对象。

他们的形象、言行、生活方式等都被广泛传播和模仿,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明星文化的崛起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名利和成功的追求,也反映了文化消费主义对于个体价值的重视和追求。

五、明星文化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影响明星文化和大众媒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方面,大众媒介通过报道、宣传、推广等方式为明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帮助他们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明星也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影响着大众媒介的内容和形式,引导着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六、对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思考然而,在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可能导致内容的同质化和浅薄化,削弱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时代的印记——《良友》画报封面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时代的印记——《良友》画报封面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第37卷第3期V o _ 37No. 32021年6月Jun 2021时代的印记《良友》画格及其成因邸小松,梁红玉(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吉林 长春 90000)[摘要]《良友》画报发行时期正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重要阶段,画报的封面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的时尚观念。

本文从时尚的视角去分析《良友》画报封面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力图揭示在当时西潮东渐的语境下,本土时尚类画报中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思想碰撞所显现出的设计张力。

[关键词]《良友》画报;封面;艺术风格;时尚[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3 906893 [收稿日期]2020 -19 -10《良友》画报是以图片为主的综合类杂志,926年2月诞海,至945年9 ,,夕 !特刊厂 出174期,曾在我国乃至世界 内影响。

在《良友》画 行的时,上海正新旧、中西 的时期,画报的'也随着时间的 而不断革新。

是杂志的脸面,由文字、色彩、图形图像这,封面的与否会 影响购的消费动机。

“那个时代的记忆的久远日渐模糊,唯这 物由于其鲜明的色彩和形象而渐渐抽象而具有了某种符号意义 这些形象就是那个时 海的女人,充满和诱惑。

”⑴《良友》画报的 了那个时的记忆,其对时尚的敏锐洞察力,《 时尚类画了深远影响,具高的。

一、《良友》画面的格(一)《良友》画报封面的排版特征《良友》画报的 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样式并不,几经变化之后,逐渐定型并 到停。

要以女性的照片为主,以式作为排形式,文字、图形等各要序 之上,形 机的整体。

《良友》画报第1期的封面是由创刊设计的,《方1/3是刊名、、文字信息,封面女性的照片则排放在下方2/3的位置,整幅画面中,照片和文字占比为92。

自第25期始,《良友》画报的 式 了巨大变革,要表现在部铺满了女性的照片,其他的文、 图形 信放 在 照 片 方 的位置,具 力,封面女性的形象也更加让人印象深此 式 用到最后。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消费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现代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消费主义如何影响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兴起文化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现象,它强调消费行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需求。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追求,而大众媒介作为传播信息、引导消费的重要渠道,为文化消费主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互动1. 媒介传播的力量大众媒介如电视、网络、杂志等,通过传播明星的形象、作品和事件,将明星文化推向了社会的前沿。

媒体通过精心包装和宣传,将明星塑造成社会偶像,引导公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2. 明星文化的扩张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明星文化逐渐从娱乐领域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

明星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明星的粉丝文化也应运而生,粉丝们通过模仿、追捧和消费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

四、文化消费主义对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影响1. 消费主义导向文化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大众媒介更加注重商业利益,为了吸引观众和广告商,媒体往往倾向于报道和宣传具有商业价值的明星和事件。

这导致明星文化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明星的形象和作品更多地被视为商品,而非艺术作品。

2. 审美观念的改变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了公众的审美观念。

在大众媒介的引导下,人们更加关注外表、形象和时尚,而忽视了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这种审美观念的改变进一步推动了明星文化的扩张,使得更多人追求成为明星或模仿明星的生活方式。

五、社会影响与思考1. 积极影响文化消费主义和明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明星文化的崛起带来了娱乐产业的繁荣,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明星文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社会的多样性。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消费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背景下,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消费主义如何影响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的发展,以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利弊。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兴起文化消费主义是指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其核心在于通过消费行为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提高,使得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大众媒介的变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另一方面,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迅速崛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大众媒介为了吸引观众,不断推陈出新,使得媒体内容更加多元化、娱乐化。

四、明星文化的崛起明星文化是指以明星为中心的文化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与大众媒介密切相关。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背景下,明星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他们通过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与粉丝互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明星文化的崛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还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文化消费主义对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影响文化消费主义对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定位和传播方式,推动了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它使得明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文化符号,为明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文化消费主义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追求消费和娱乐导致人们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过度崇拜明星可能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等。

六、应对策略与建议为了应对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管,提高媒体内容的品质和多样性。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

在视觉读图时代,图像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它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形成了眼球信息的媒介。

戈公振先生曾说过:“文义有深浅,图画则尽人可阅;记事有真伪,图画则赤裸裸表出。

盖图画先于文字,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

虽村夫稚子,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评。

”1〇在期刊媒介繁荣的民国时期,图像已经成为易于大众接受的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良友》作为以图像为主的画报,迎合了这一潮流。

《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总共发行174期(含两期特刊),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第一份九开大型画报。

在其内容上,《良友》画报除了时事、军事、经济外,还包括生活、科学、文化、妇女、电影、娱乐、体育等方面内容,当时在国内尚无其他刊物可以比拟。

在国外,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和英国的《伦敦图解新闻》(London I l l us t r at ed N ews )内容均以时事为主;在时间上,美国的画报《生活杂志》于《良友》画报创刊10年后才创刊,《苏联建设画报》也晚于《良友》画报4年之久。

画报由于取材广泛,集各项社会动态于一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真实而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

《良友》画报创立的宗旨是普及大众教育,通过教科书和报纸普及知识给“新民”,2〇这是《良友》画报的办刊宗旨。

报刊创始人伍联德先生在《良友》画报中曾言:“中国现今不患出版物多,只患多而不精。

以商业的方式而努力与民众的教育文化事业,这就是我们的旨趣。

”3〇这是良友的办刊态度,但是运用商业的方式达到传播的普遍性也没有那么容易,定价和发行量都会对传播和销售产生重要影响,甚至画报的封面也会影响购买者的意愿。

画报封面主要由文字、图形图像、颜色组成,《良友》画报的封面也随着时间的推进几经变化。

一、《良友》画报封面中文字与图形的变化与发展(一)《良友》画报封面中文字的变化《良友》画报封面中的文字主要有中文刊名“良友”、英文刊名、期数和出刊日期。

25期之前有几期给出过本期要目,封面标示封面女士的名字及摄影师名字,标出民国年份、良友印刷公司名称和报刊定价。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文化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全球现象,对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念及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消费主义如何影响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以及明星文化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兴起文化消费主义是指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现象,它强调通过消费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追求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和个性化需求,文化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主导社会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

三、大众媒介在文化消费主义中的角色1. 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而新媒体如社交平台、短视频等则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

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2. 媒体内容与消费文化的结合: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大众媒介内容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媒体内容不仅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还大量涉及娱乐、时尚、美食等领域。

这些内容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使得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四、明星文化在文化消费主义中的影响1. 明星文化的崛起: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明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追捧明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产品,将其作为消费的参照和榜样。

明星的知名度、影响力及其所代表的时尚、潮流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

2. 明星与大众媒介的互动:明星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得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而大众媒介则借助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吸引观众,提高媒体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这种明星与大众媒介的互动,进一步推动了明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五、明星文化与消费行为的关联1. 消费行为的改变:在明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

1930年代的上海画报与“新都市文化”风格——以《良友》为例

1930年代的上海画报与“新都市文化”风格——以《良友》为例

①1930年代的上海画报与 新都市文化 风格以«良友»为例温江斌(江西财经大学㊀人文学院ꎬ江西㊀南昌ꎬ330013)㊀㊀摘要:以«良友»为首的上海画报ꎬ在1930年采用影写印刷技术ꎬ内容的新颖和图像的精美吸引了出版商㊁编辑的注意和读者的喜爱ꎬ由此引发了中国画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繁盛ꎮ时尚的题材内容㊁精美的版面编排㊁现代的办刊宗旨ꎬ中国画报于此告别以往«点石斋画报»的奇幻 古典性 以及 小报型 画报的 鸳蝴 气息ꎬ形成了与时代㊁与都市巧妙契合的文化品格ꎬ成为中国 现代 的重要一环ꎮ关键词:«良友»ꎻ上海画报ꎻ现代ꎻ都市文化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20)01-0046-05㊀㊀1926年2月15日ꎬ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美术编辑的伍联德创办了«良友»ꎬ其装帧和内容迥异于当时盛极一时的«上海画报»«三日画报»等 小报型 画报ꎮ但在随后几年并未引起大规模的跟随ꎮ等到1930年3月«良友»采用影写印刷技术ꎬ内容的新颖和图像的精美立即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喜爱ꎬ销量激增ꎬ引起许多出版商和编辑的注意ꎬ为此«文华»«中华»及«妇人画报»等综合性或专题性画报纷纷跟风兴起ꎬ引发了中国画报兴盛发展的第一次热潮ꎬ完成了中国画报从石版印刷向影写印刷㊁从刊载手绘图画向刊载摄影照片的 现代 转型ꎮ关于上海画报的研究ꎬ目前已有一定成果ꎬ如吴果中的«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考略»㊁王跃年的«从‹真相›到‹良友›»㊁熊向群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画报的兴盛及其原因»和祝均宙的«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等①ꎬ对上海画报衍变作了叙述与阐发ꎬ但有关从 小报型 画报到 现代 画报的转换ꎬ其中不少细节还值得探究ꎬ本文试作尝试ꎮ一㊁«良友»与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发展«良友»诞生之初ꎬ为24页ꎬ双面印刷48面ꎬ单独订册ꎬ容量很大ꎬ是一份真正独立的 画刊 ꎬ很快就克服了 小报型 画报容积小㊁系统乏的缺陷ꎮ诚然1926年第1期«良友»内容还有些杂乱ꎬ不过新的气息就已在卷首语里扑面而来:㊀㊀春来了ꎬ万物都从寒梦中苏醒起来ꎬ人们微弱的心灵ꎬ也因之而欢跃有了喜意ꎮ听啊ꎬ溪水流着ꎬ鸟儿唱着ꎮ看啊ꎬ春风吹拂野花ꎬ野花招呼蝴蝶ꎮ大自然正换了一幅颜面的当儿ꎮ我们这薄薄几页的«良友»ꎬ也就交着了这个好运ꎬ应时产生出来了ꎮ«良友»得与世人相见ꎬ在我们没有什么奢望ꎬ也不敢说有什么极大的贡献和值得的欣赏ꎮ但只愿ꎬ像这个散花的春神ꎬ把那一片片的花儿ꎬ播散到人们的心坎去ꎮ[1]温和的 五四 新文艺腔ꎬ一改同期 小报型 画报的 鸳蝴 味ꎬ传递出一种愉悦㊁青春的气息ꎬ而其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精彩的版式编排等散发出迥异于以往的新潮特质ꎮ于是一经问世ꎬ就受到读者的青睐:第1期前后印刷7000册均被抢购一空ꎮ特别是1927年3月梁得所接任编辑后的改革ꎬ使得«良友»内容 紧贴生活 时尚新潮 ꎬ形式 印刷精美 装帧考究 ꎬ真正成为一份富有海派特质的大型综合性画报ꎮ 虽然这份刊物中仍穿插了程度不等的传统质素ꎬ但在根本取向上的现代性格却毋庸置疑 [2]312ꎬ为 数十年无进第22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 22㊀No 12020年0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Feb ꎬ2020①收稿日期:2019-10-10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 (批准号:16ZDA188)的成果之一ꎮ作者简介:温江斌(1980 )ꎬ男ꎬ江西赣州人ꎬ博士ꎬ副研究员ꎬ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㊁文化产业管理等研究ꎮ步之中国画报界 带来 渐有曙光 [3]ꎮ然而ꎬ在通俗作家主导的1920年代的上海报界ꎬ流行的依然是 小报型 画报ꎬ 良友式 画报并没有即刻普及ꎮ在1925年至1926年间ꎬ铜版印制 小报型 画报时ꎬ图像清晰度常出问题ꎬ加之印刷工人的马虎ꎬ使得画报在当时还难以达到 精美 的程度ꎬ常会招来读者意见ꎬ 就是本报所制的铜版ꎬ偶有一片糊涂不甚清爽的ꎬ或印得不甚匀晰的ꎬ必有许多本外埠读者ꎬ来函责问或警告 [4]ꎮ实际这个问题在初期的«良友»依然存在ꎬ因此画报急需一种更为便捷清晰的印刷技术ꎮ当时国外出版行业已经采用了影写印刷技术ꎬ采用照相方法制成凹版再印刷ꎬ具有色彩鲜艳㊁层次丰富㊁柔和细腻㊁异常清晰等特点ꎮ为了实现«良友» 编辑与印刷方面 与世界先进国家之画报一较高下 [5]ꎬ伍联德曾于1927年专程赴美国考察画报事业ꎬ回国后吸取美国«生活杂志»㊁«君子»和«礼拜六晚邮报»等报刊的内容及行销长处ꎬ特别是1930年3月第45期时ꎬ率先在画报界采用影写印刷ꎬ突破了铜版印刷模糊的局限ꎬ是推动画报出版的重大进步ꎮ马国亮后来对«良友»这次印刷革新有着深刻印象:㊀㊀«良友»画报一向由自办的印刷厂印刷ꎮ最初用道林纸ꎮ为求图片印刷效果更精美ꎬ陆续购进了几部美国平版机ꎮ画报亦于第三十七期开始改用铜版纸ꎮ当销数渐增至三万余册时ꎬ平版机的印刷条件已不足应付ꎮ乃从第四十五期开始ꎬ交由商务印书馆的影写版承印ꎮ影写版是滚筒式凹版ꎬ刻蚀细密ꎬ不仅效果比铜版更清晰悦目ꎬ还可以使用吸墨性较佳的道林纸ꎬ并能多印而无损于图片的清晰ꎬ读者称善ꎬ销路增至四万二千ꎮ[6]对于画报来说ꎬ印刷的好坏决定着图画乃至整个刊物质量的优劣ꎬ根本上影响着它的销售发行ꎮ当«良友»采用影写印刷技术后ꎬ图像清晰精美ꎬ完全改革了 小报型 画报粗糙黑白图像的观感ꎬ进一步传达出世界的 真实感 ꎬ展现出新的审美感觉和现代气息ꎬ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ꎬ为此发行数量从第2期的10000份增至第45期时的42000份ꎬ在当时画报市场独占鳌头ꎮ它的成功引来了诸多出版商和编辑的注意ꎬ激起«文华»«中华»«时代»等纷纷仿效ꎬ开启了中国画报 影写 的黄金时代ꎮ受影写印刷技术清晰㊁快捷的影响ꎬ沪上画报多量生产ꎮ据彭永祥的不完全统计ꎬ1930年至1937年全国共有330余种画报ꎬ其中上海画报约有80种之多②ꎬ占到其中四分之一ꎮ画报热潮还带动一些字报㊁字刊等杂志刊物的转型ꎬ如«良友银星»改为«电影画报»㊁«今代妇女»改为«妇女画报»等ꎬ画报俨然成了海上报刊一时的主角ꎬ以致称为画报显得颇可自傲ꎮ这些画报 对于图片之生动ꎬ拼版之参差有致ꎬ皆钩心斗角ꎬ出奇以争一日的短长 [7]ꎬ它们报道时事人物ꎬ紧扣时代脉搏ꎬ领导时尚潮流ꎬ展现都市摩登ꎬ成为海上一道文化艺术风景线ꎮ这一时期发行时间较长的综合性画报有«良友»(19年)㊁«中华»(11年)㊁«时代»(8年)㊁«文华»(7年)ꎬ而专题性画报则有«科学画报»(33年)㊁«儿童画报»(18年)㊁«妇人画报»(4年)和从综合性向专题性转变的«摄影画报»(6年)等ꎮ相比 小报型 画报以三日㊁五日为周期ꎬ三十年代的上海画报则以月刊㊁半月刊为多ꎮ如果说三日㊁五日的周期使得编者疲于应付ꎬ以致出现刊物重复㊁仿制和雷同的现象ꎬ那么月刊㊁半月刊的周期使得编者能更从容选材和编辑ꎬ使得画报质量更有个性特色ꎬ内涵更为丰富ꎮ月刊㊁半月刊所隐含的灵活㊁轻巧㊁亲切等风格ꎬ同样显示出与都市大众文化的谐和共鸣ꎮ上世纪三十年代ꎬ画报涵盖着庞杂多样的群体ꎬ戈公振认为 画报的种类至多ꎬ有以新闻为主体者ꎬ有以美术为主体者ꎬ有以讽刺画为主体者ꎬ亦有以照相技术为主体者 [8]ꎬ但实际上当时上海画报不仅有 新闻 美术 讽刺画 等类ꎬ同时还有以女性㊁儿童为对象的画报ꎬ有以介绍科学㊁军事㊁体育㊁电影等专业知识为己任的画报ꎮ根据画报内容ꎬ一般可分为综合性画报和专题性画报ꎮ综合性画报以 大众 为读者ꎬ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ꎬ它将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军事㊁科技㊁文艺㊁教育等领域发生情况宏观微观地展示出来ꎬ记录社会发展的角角落落ꎬ呈现一种 大而全 的追求ꎬ如«良友»«时代»«中华»«大众»等ꎮ专题性画报涉及的种类亦相当多ꎬ它有较明确的读者群体ꎬ内容相对集中ꎬ分别以介绍家庭生活㊁电影㊁军事㊁体育为重点ꎬ如有以女性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玲珑»«妇人画报»ꎬ有介绍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科学画报»«知识画报»ꎬ有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画报»等ꎬ这是商业竞争下画报深挖读者群体的结74第22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温江斌:1930年代的上海画报与 新都市文化 风格果ꎮ从发展时间上来看ꎬ综合性画报大多创办在1930年前后ꎬ而专题性画报大多于1933年以后发展起来ꎬ画报从综合性向纵深方向发展ꎬ形成了 广 与 专 互补的格局ꎮ在影写印刷技术的推动下ꎬ上海画报于1930年代兴起ꎬ然而随着时局的紧张ꎬ特别是1932年8月上海 一 二八事变 爆发后ꎬ包括画报在内的各类报刊 几乎完全停顿 了ꎮ不过ꎬ随着1933年时局的重新稳定㊁出版业的振兴ꎬ画报再次繁荣起来ꎬ以致它迅速抢占图书市场㊁挤压大报大刊的生存空间ꎬ 杂志营业的日益发展ꎬ画报 包括一切有价值的和杂凑投机的 占着绝大部分 ꎬ甚至成为某种 畸形发展 [9]ꎮ由于激烈的商业竞争ꎬ各个画报在扩大读者群体之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发展自己个性ꎬ«良友»时尚㊁«文华»绮丽㊁«中华»庄重㊁«时代»唯美㊁«妇人»摩登㊁«玲珑»亲切ꎬ等等ꎮ有个性特色才能获得稳定的读者群体ꎬ同样ꎬ因商业恶性竞争和画报本身的质量问题ꎬ也导致不少画报存活时间不长ꎬ特别是歌舞画报等纯粹娱乐性画报常常是旋起旋灭ꎮ有着市场灵敏性的上海画报ꎬ其实从1936年就开始处于衰弱状态ꎬ等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㊁上海沦陷以后ꎬ画报创办数量锐减ꎬ更有一些重要画报如«时代»«摄影画报»等无奈终刊ꎬ«良友»«中华»等或迁往香港或搬迁中部及后方ꎮ上海虽曾在 孤岛时期 有昙花一现的画报出现ꎬ但是黄金时代已经过去ꎮ画报天然与城市密切关联ꎬ失去都市的土壤㊁失去繁华的都市氛围ꎬ画报的格调是要大变的ꎮ二㊁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 新都市文化 特质如果说1925至1926年流行于上海的 小报型 画报还氤氲着浓郁的 鸳蝴 气息ꎬ那么到了1930年代上海画报无疑呈现出 一种新都市文化 气质ꎮ这种报格的转换在«良友»上颇有戏剧性的体现ꎮ«良友»自1926年创办不久就已获得新的气质ꎬ不过当时伍联德因事情繁多ꎬ便聘请海上名家周瘦鹃来当主编ꎮ有趣的是ꎬ周瘦鹃接编之后却采取编辑«礼拜六»«游戏世界»的方式ꎬ使«良友»染有浓郁的 鸳蝴 色彩ꎮ以画报的文字为例ꎬ周瘦鹃不选取新文学作品ꎬ却在其所编的第一期«良友»(1926年第5期)就发表了徐絜的«与林琴南的谈话»ꎬ以后从6到12期ꎬ每期都有 鸳蝴派 的作品ꎬ包括刘恨我的«春梦余痕»㊁卢梦殊的«鬼火烹鸾记»㊁郑逸梅的«张啬公轶事»㊁程小青的«电影话»㊁王天垠的«捉刀记»㊁江红蕉的«留云榭杂谈»ꎬ以及周瘦鹃自己翻译的英国许丽南的«穿珠集»等ꎮ发文篇数也由伍联德原来主编时期的3篇扩展为6篇ꎬ在第7期中更达7篇之多ꎮ文字篇幅的增大ꎬ无疑对其他题材的稿件ꎬ尤其对画报 图画 版面产生相当的排挤效应ꎮ另外ꎬ以图片的选取来看ꎬ其中一部分仅是简单的女性图片ꎬ涉略领域较窄ꎬ缺乏综合性ꎮ以第6期为例ꎬ整版12张女性图片ꎬ约占总图片的二分之一ꎬ没有专门的时政新闻图片及其他都市图片ꎮ这样的编辑方式和所呈现的风格ꎬ很快引起了读者的不满和批评ꎬ一位署名 绿江 的读者来信就说:㊀㊀Aꎬ图画方面 良友当然以画为主(阅者都先看图后看文字ꎬ有时简直只看图画)良友画报方面的成绩可算是独步一时ꎬ可是总仍有改进可能ꎬ我以为应注意的几点是:(一)丰富 丰富不在量ꎻ如筵席之丰富不尽在碗大而在品味多ꎬ时事的㊁美术的㊁科学的图画ꎬ阅者尽各可有癖嗜ꎬ而良友仍求其博ꎮ(二)美术 偶阅NorthChinaStar的ThurTheEyeoftheCamera不过一页ꎬ上面十多幅照片ꎬ每幅有特别的剪裁并于画边加上醒目的图案ꎮ这虽小节ꎬ而篇幅生色不少ꎮ(三)编排有次 同样的材料ꎬ编排散乱与不散乱ꎬ有系统和无系统就会出两样的成绩ꎮ(四)有价值 靠投稿者投来ꎬ比较上难得大价值的ꎬ所以不得不靠编者采集的方法ꎬ尤其是时事ꎬ特约投稿往往适用而且迅速ꎬ倘所登的多有价值ꎬ将来有价值的稿件不招自至ꎮBꎬ文字方面 我以为应改良的有两点:(一)文字要短篇 长篇小说如«春梦余恨»㊁«鬼火烹鸾记»文章好否ꎬ惜未窥全豹ꎬ不敢说ꎬ可是在一月刊ꎬ尤其是月刊的画报ꎬ所登这种 上不到天ꎬ下不到田 断续的文字ꎬ诗歌阅者不定有没有一个看的ꎮ画报84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白费篇幅ꎬ著者白费精神ꎬ何等不上算!(二)稿件严于选择 短篇文字中如先生的«穿珠集»等好稿不少ꎮ可时不见得有好处的稿子也不少ꎬ如第六期简时雨君的«百闻不如一见»拖泥带水而无意味ꎬ并用 刁拉妈 等广东下流语ꎬ又如第八期绣鹃女士的«颤动的心弦»简直是一篇肉麻丑态的淫小说ꎬ 就看这两篇ꎬ已令人不能不怀疑良友对于艺术之提倡及对于教育之补助!虽然ꎬ编辑之困难很要谅解 可是ꎬ良友既可登 刁拉妈 的拖泥带水文ꎬ和 半推半就 的淫小说ꎬ那么ꎬ谁肯把有价值的作品投来?鸡鸣狗盗出其门ꎬ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ꎮ[10]在这里ꎬ读者的来信实际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图画的品类要多㊁博而有次ꎬ要有美术的㊁科学的㊁时事的ꎻ二是针对于文字ꎬ文字要短篇ꎬ并且要有新味ꎻ三是整体的编排布置要有系统性ꎬ体现出 创作性 的价值ꎮ总体来看ꎬ周瘦鹃在«良友»上的编辑更多沿用了上海小报 文字加插女性图片 的模式ꎮ读者提出意见正是对这种还留有 鸳蝴 气息㊁游戏消遣格调的不满ꎬ显示了都市新市民在审美取向上的转变ꎮ为此ꎬ出版商伍联德不得不请来梁得所担纲主编ꎮ而当时年仅21岁的梁得所从接手的第13期(1927年5月)开始大胆改革ꎬ摒弃了周瘦鹃编辑之时的 鸳蝴 风格ꎬ将最新的社会信息㊁欧美的新潮生活与现代艺术等纳入画报内容中ꎬ并大幅增加照片ꎬ约请名家撰稿ꎬ通过各种组合编排ꎬ获得 一种新都市文化 全新的现代风格ꎮ而从第80期(1933年9月)起ꎬ接任主编的马国亮继续把这种现代风格发扬光大ꎬ将«良友»推向了全盛格局ꎮ在«良友»的带动下ꎬ这一时期的海上画报从内容到版式都达到了很高水平ꎬ它们以整体的现代面貌显示出迥异于晚清«点石斋画报» 古典性 的审美风格ꎮ具体来看ꎬ画报的题材与内容首先呈现出了 新都市文化 的现代气质ꎮ阿英就说: «良友»创刊 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改进ꎬ既不如«世界»的侧重国际ꎬ亦不似«真相»的偏于政治ꎬ军事ꎬ与绘画ꎮ而是强调着中国军事㊁政治㊁经济㊁建设ꎬ以及国际国际的重要动态ꎬ旁及于一般的社会生活ꎬ艺术文化ꎮ这是中国画报内容的一种高度的进展ꎮ [11]这一时期的画报大多能秉承办刊的严肃态度ꎬ摒弃了简单为 好看 而刊登美人画片等媚俗行为ꎬ如同样以女性为卖点ꎬ晚清民初及 小报型 画报多载 模特 妓女 之类的照片ꎬ而在1930年代 画刊 里ꎬ则以具有健康时尚之美的明星名媛㊁闺秀校花为主ꎬ她们无不呈现了新形态女子美的典范ꎮ而对于现代意义的表现莫过于类别繁多的运动照片ꎬ如各类运动会中的男排㊁男足㊁田径㊁游泳比赛的照片ꎬ都在文弱书生㊁纤纤身体的典型外ꎬ提供了新的男性㊁女性认同的楷模ꎮ这些运动图片让读者耳目一新ꎬ跳离了«点石斋画报»怪力乱神的乡野气息ꎬ跳离了«上海画报»的 鸳蝴 趣味ꎮ在这些现代而充满活力的摄影照片前ꎬ读者能真正感受到与传统断裂的审美经验ꎮ而且画报常常约请名家如蔡元培㊁胡适㊁郁达夫㊁老舍㊁茅盾㊁巴金㊁丁玲㊁林语堂等新文化人物和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㊁黑婴等为其撰稿ꎬ他们的 代言 更强化了上海画报的都市时尚气息和现代形象ꎮ同时ꎬ这种 新都市文化 现代气质还表现在画报的精美版面编排上ꎮ除«点石斋画报»为8页外ꎬ晚清民初画报和1925年的 小报型 画报大多为简单一页的单张报纸ꎬ黑白的图片与挤挤挨挨的文字ꎬ即使不看内容ꎬ其形式就显得不够精美ꎮ自«良友»采用书本式㊁装订成册成为 画刊 之后ꎬ就引领1930年代诸多画报 杂志化 的转向ꎮ刊物或杂志的内容比报纸更为丰富ꎬ有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ꎬ本身带有现代性的色彩ꎮ作为 杂志 的 刊 ꎬ一般有着十几页㊁几十页的页码ꎬ版页增多ꎬ容量自然扩大ꎬ内容必然增加ꎬ版面编排自然从容了许多ꎬ综合性内容更能展现出来ꎮ因此ꎬ诸多画报随着版面容量的扩大ꎬ使得编辑㊁排版人员便于发挥ꎬ除了能容纳更多的艺术内容ꎬ还能于 美 的装帧上下功夫ꎮ而且ꎬ当时许多画报编辑本身即为美术家或擅长美术的文化人ꎬ如«三日画报»的张光宇㊁«摄影画报»的林泽苍㊁«良友»和«大众»的梁得所㊁«时代»的叶浅予㊁«中华»的胡伯翔㊁«文华»的梁鼎铭㊁«妇人画报»的郭建英㊁«特写»的薛志英等ꎬ他们大多是受过现代美术科班教育训练的新一代海派文人ꎮ为此ꎬ«良友»将取材自我概括为 真 美 善 ꎬ其中 美 则是 美字更无须说明ꎬ图片和文艺作品之选择ꎬ封面和书内的布置与印刷ꎬ都力求美化 [12]ꎮ«每月画报»则说 印刷方面编排方面ꎬ我们用审慎的态度ꎬ极力要想使读者先发生美感 [13]ꎮ因此ꎬ这些画报在纸张㊁插页㊁花边等物质外观上进行美术设计ꎬ带给人们审美的94第22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温江斌:1930年代的上海画报与 新都市文化 风格享受ꎬ展现了唯美主义倾向ꎬ极具艺术色彩ꎮ现代的办刊宗旨促成了这种 新都市文化 现代气质的形成ꎮ上海画报当然是商业刊物ꎬ它们大多自我定位为大众文化的平民读物ꎮ早在晚清 点石斋 之时ꎬ画报平民化倾向就很明显ꎬ所谓 增其识见ꎬ扩其心胸 [14]之说就是这一表现ꎬ但是细读各画报的解说文字ꎬ不难发现这些文化符码的陈旧气息和不可亲近性ꎬ缺乏生动㊁直接的渲染力ꎮ之后到 小报型 画报ꎬ摄影与小报结缘ꎬ注重于社会杂闻ꎬ强调休闲娱乐功能ꎬ尽管有«上海画报» 搜罗有兴趣㊁有价值之照片和图画 ㊁ 搜取有兴趣㊁有价值的文艺 [15]之倡导ꎬ但大多缺乏现代性的文化理想ꎬ 盖远在良友印刷公司成立之前ꎬ当时四开大小之单张画报ꎬ颇为流行ꎬ惟一察其内容ꎬ大都缺乏学问之元素 [16]ꎮ能真正将画报提升为一种文化理想ꎬ则是由«良友»等完成ꎮ伍联德就说«良友»要 普及教育ꎬ发扬文化 保国育民 强国富民 [17]ꎮ办刊主体的现代意识是决定期刊现代性特征的前提ꎬ正是画报主编或编辑明朗的文化理想为三十年代画报带来了新的风貌ꎬ使之迥异于迎合市民口味的上海小报了ꎮ三㊁结㊀语时尚的题材内容㊁精美的版面编排㊁现代的办刊宗旨ꎬ海上画报于此逐渐告别以往的 古典性 ꎬ形成了与时代巧妙契合的现代风格ꎮ李孝悌先生在论及上海城市文化时以«点石斋画报»与«良友»为例作比较时曾说:㊀㊀除了一些新兴的 奇技淫巧 和少数介绍西方女性地位的图片外ꎬ«点石斋画报»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个没有除魅的前现代世界ꎮ城市的外观和新式器物ꎬ固然将上海一步步导入现代国际社会ꎬ但在心态上ꎬ«点石斋画报»呈现的仍是一幅魔幻㊁诡奇的乡野图像ꎮ «良友»则是用一种明朗㊁轻松的方式ꎬ呈现了文化上的现代感受ꎮ一种官能上的㊁美感经验上的和文化品位上的现代性ꎮ[2]327上海画报的现代风格当然同样规约于都市的转型ꎬ三十年代都市光怪陆离的演绎吸引着媒介不断表达ꎬ而包括画报在内的媒介则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都会现代性ꎬ它们彼此映照ꎬ展现出与都市相契合的文化气质ꎮ对于以«良友»为首的三十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色彩ꎬ海外学者李欧梵在对比«点石斋画报»之后就说:㊀㊀在晚清的知识语境里ꎬ全部由传统画(无照片)组成的«点石斋画报»在内容上要 更奇幻 ꎬ但它也是以 描画 世界奇幻的方式达到传递新知识和启蒙的目的ꎮ到«良友»画报创办之际ꎬ知识上的任务已由商务完成ꎮ至少在上海ꎬ现代性ꎬ正如它的译音 摩登 所示ꎬ已成了风行的都会生活方式ꎮ因此ꎬ«良友»画刊开创了画报业的第二阶段 用以反映 摩登 生活的都市口味ꎮ[18]如果说李孝悌指出了三十年代画报所蕴含的现代性具备了 一种新的时代意识 ꎬ那么李欧梵则准确地判断了与这种现代性相契合的都市性ꎮ无论是 官能上的㊁美感经验上的和文化品位上的现代性 还是 反映 摩登 生活的都市口味 ꎬ在画报历史的纵向比较中ꎬ他们都看到三十年代上海画报强烈挣脱过去而欣喜拥抱现代的 新质 ꎮ自然ꎬ包括«良友»在内的上海画报依然还夹杂着一些传统的符码ꎬ如偶现的奇闻怪事等ꎬ然而它们总体上在对都市想象㊁艺术传播㊁日常生活的言说中ꎬ以明朗㊁轻松㊁愉悦的内容与方式ꎬ营造出流行㊁精致的时尚品位ꎬ告别以往的奇幻以及 鸳蝴 气息ꎬ成功地制造出精致的都市文化品位ꎬ成为中国 现代 的重要一环ꎬ这是毋庸置疑的ꎮ注释:①这些研究成果依次发表(出版)于2007年第2期«新闻与传播研究»㊁2004年第3期«民国档案»㊁2006年第1期«中国编辑»和2012年版台北新北华艺学术出版社ꎮ②该数据根据彭永祥«中国画报画刊(1872 1949)»中 1930 1933年画报画刊出版 ㊁ 1934年 1936年画报画刊出版 和 1937 1939年画报画刊出版 三部分的统计ꎮ参考文献:[1]伍联德.卷首语[J].良友ꎬ1926(1):1.[2]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㊁欲望和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7.[3]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5:413.[4]编者.本社的几句话[N].上海画报ꎬ1925-06-27(A01).[下转第54页]保证核心团队在企业的主动权ꎬ以利于高新技术的开发周期ꎬ有效保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延续性ꎮ(六)实施严格的退市制度相比主板市场ꎬ科创板实施了更为严格的退市制度ꎮ根据«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ꎬ科创板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期间ꎬ不进入风险警示板交易ꎬ上市公司触发退市条款的范畴更为广泛ꎬ包含重大违法类㊁交易类㊁财务类和规范类等四大情形ꎬ应当退市的直接终止上市ꎬ而不适用于«证券法»第55条关于暂停上市的规定ꎬ其后不得申请重新上市ꎮ由此可见ꎬ在退市标准方面ꎬ科创板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财务指标ꎬ也不再涉及盈利方面的要求ꎬ而是从多个综合指标做出规定ꎬ一旦触及退市条款ꎬ就一步到位直接退市ꎮ科创板实施严格的退市制度ꎬ可以加快科创板生命体的新陈代谢ꎬ保持整个板块的活力ꎮ值得注意的是ꎬ根据«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ꎬ监管导向从 持续盈利能力 向 持续经营能力 转变ꎬ防范主营业务空心化[3]ꎮ在资产重组方面ꎬ«实施意见»第22条规定ꎬ 科创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或者发行股份购买资产ꎬ标的资产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ꎬ并与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 ꎬ将会很大程度上遏制 炒壳 行为ꎬ有利于投资者更关注公司业绩的实质性增长[4]ꎮ随着 壳资源 价值趋向零ꎬ不适宜市场竞争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将会退出市场ꎮ结㊀语从科创板关于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定位ꎬ以及引入注册制㊁允许特殊股权结构㊁实施严格退市等规则ꎬ可以看出ꎬ科创板的设立ꎬ弥补了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的空位ꎬ无疑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跨越式发展ꎮ然而ꎬ科创板能否达到社会预期ꎬ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考察ꎮ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度供给ꎬ科创板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ꎬ比如可引进集体诉讼制度㊁增加退市后的追责条款等ꎬ从而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ꎮ总的来看ꎬ科创板的设立将会引导投资者更加注重 价值 投资理念ꎬ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ꎮ参考文献:[1]张阳.科创板运行的治理走向:观念纠偏与制度调适[J].现代经济探讨ꎬ2019(8):115-124.[2]吴秀波.科创板能保持 一池春水 吗?[J].价格理论与实践ꎬ2019(2):22-27.[3]谢贵春ꎬ胡睿超.科创板监管规则改革新导向:注重 持续经营能力 基于香港证券市场的经验[J].2019(10):86-93.[4]梁国萍ꎬ朱炳昇.科创板是否会与创业板产生虹吸效应? [J].金融与经济ꎬ2019(9):90-93.[责任编辑㊀李夕菲][上接第50页][5]马国亮.«良友»画报第一期[J].读书ꎬ1979(7):81-85.[6]马国亮.良友忆旧 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上海:三联书店ꎬ2002:71ꎮ[7]黄天鹏.五十年来画报之变迁[J].良友ꎬ1930(49):36-37.[8]戈公振.画报的责任与前途[J].摄影画报ꎬ1930(250):1.[9]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ꎬ2005:119.[10]编者.编辑者话[J].良友ꎬ1926(9):1. [11]阿英.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J].良友ꎬ1940(150):39-40.[12]梁得所.编后记[J].良友ꎬ1931(61):2. [13]编者.编后记[J].每月画报ꎬ1937(2):2. [14]编者.论画报可以启蒙[N].申报ꎬ1898-08-29(A02).[15]毕倚虹.我的宣言[N].上海画报ꎬ1925-06-6(A01).[16]伍联德.«良友»一百期之回顾与前瞻[J].良友ꎬ1934(100):4.[17]伍联德.为«良友»发言[J].良友ꎬ1928(25):7.[18]李欧梵.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 1945)[M].毛尖ꎬ译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1:77.[责任编辑㊀李夕菲]。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文化消费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文化消费的驱动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种趋势下,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化消费主义如何影响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崛起文化消费主义,指的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现象,人们追求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将消费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

三、大众媒介在文化消费主义中的角色在文化消费主义的背景下,大众媒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市场化和大众化。

例如,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为明星的塑造和推广提供了舞台,使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偶像和目标。

四、明星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明星文化是文化消费主义的重要产物。

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明星的形象、言行、生活方式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明星的粉丝文化、社交媒体互动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明星文化与大众媒介的互动关系明星文化和大众媒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大众媒介为明星的塑造和推广提供了平台,使明星的形象得以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明星的影响力也反过来推动了大众媒介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用户。

这种互动关系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愈发紧密。

六、文化消费主义对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影响文化消费主义对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使大众媒介和明星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最后,它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生活和经历。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始崭露头角,那就是以《良友》画报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形象。

这些画报不仅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形象和社会观念的记录和反映。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画报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心理特点和社会角色。

本文将围绕《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展开探讨,探讨其特点及现代性。

二、《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以其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内容,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现代气息的都市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更多地展现了她们在职业、教育、休闲和审美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首先,从职业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女性已经积极参与了各行各业,包括职场、艺术、娱乐等领域。

她们不仅有独立的工作和收入,还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良友》画报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如职场白领、艺术家、电影明星等,都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信。

其次,从教育角度分析,当时的女性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她们热爱阅读、追求知识,这体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求知欲。

再者,从休闲和审美角度分析,《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注重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她们在闲暇之余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跳舞、游泳、看电影等。

同时,她们也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和美感。

这些女性形象展现了都市女性的活力和现代性。

三、现代性特点通过对《良友》画报中都市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点。

首先,她们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观念束缚。

其次,她们追求知识和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最后,她们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现代都市女性的活力和多元化。

《良友》画报女性形象的文化传播分析

《良友》画报女性形象的文化传播分析

《良友》画报女性形象的文化传播分析-新闻学《良友》画报女性形象的文化传播分析○黄思捷【摘要】《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年来一直深入人心,不光在光影中摇曳生姿,也一直是学者们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更好的审视女性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放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视角下进行审视,分析《良友》画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良友传播功能消费社会《良友》画报作为一份大型综合性的生活类画报,对其的研究视角非常多元化。

不同的眼光便能够看到不一样的《良友》。

它就仿佛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社会的一面三棱镜,从多个角度映射着那个年代的光华流彩。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良友》画报在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之前,《良友》画报首先是作为一本刊物而存在的。

作为女性时尚杂志的鼻祖之一的《良友》自然也深谙此道。

例如总第三十六期的《良友》画报用了整版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博览会,刊登了几幅最新时装的图片展示了作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巴黎、纽约所展出的最新时装。

并在旁边配以文字说明对读者加以指导如:“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

由此可见,《良友》的国际视角和与流行前线的同步率。

这在现在的时尚杂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试想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信息相对匮乏,科技手段也远不如今天,能做到这样确属难能可贵。

事实证明,《良友》的努力是完全值得的,引进的欧美最新时装第一时间吸引到上海滩的明星名媛们的眼球。

巴黎、纽约的时尚前沿很快变成了“海上新装”。

并且之后不久,国内开始有了自己的时装博览会——国货时装博览会之表演者(总第五十二期)。

其次,作为女性时尚期刊的《良友》画报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向读者传达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倡导一种健康活力的生活方式,唤醒女性独有的性别意识,鼓励女性树立起对生活的自信心。

比如《良友》曾经邀请过一位女明星拍摄了一组《小家庭学》的图片。

心系抗战,图说新闻——抗战时期《良友》画报传播特色初探

心系抗战,图说新闻——抗战时期《良友》画报传播特色初探

2015年第1期1926年2月,伍联德先生在上海创办大型综合画报——《良友》画报。

为满足中产阶级读者的需求,时事新闻占相当大的比重,新闻性与文化性并重。

抗战爆发后,《良友》转变刊物风格,秉持“一切为抗战服务”的办刊理念,将时事新闻作为重点。

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至1941年停刊,《良友》画报心系抗战,图说抗战,成为抗日救亡的舆论高地。

一、时事报道,为民众及时提供战事信息抗战爆发后,为了满足民众对了解战事的需求,配合抗战宣传,《良友》画报专注于战争报道。

它报道战争动态,宣传我军战绩,痛斥日军残暴罪行,唤醒国民的家国意识。

1、来自枪林弹雨中的照片,直观报道前线战事,增强民族自信心抗战时期,《良友》画报关注前线战事,为抗战服务,首先体现在封面人物的选取上。

从创刊起,《良友》的封面主角以女性为主,这些女性往往是能够代表都市新女性的电影明星、年轻闺秀或进步女青年。

为了配合抗战宣传需要,《良友》画报选择冯玉祥、李宗仁、朱德等抗日名将作为封面人物,鼓舞官兵士气,增强民众的抗战信心。

在174期刊物中,只有抗战时期的11个封面是男性。

视觉杂志的定位是《良友》画报新闻报道的天然优势。

前线记者用照相机镜头,书写将士们的壮烈事迹,直观地将战事呈现出来。

抗战将士的人物特写中,他们往往眼神坚毅,面色沉着,显示出中国军人的果敢与坚强。

在战斗照片中,有抗战官兵的奋力厮杀,有紧张的戒严行动,有晋北天险的伏击战,还有激战后来之不易的树荫小憩……记者们将对抗战将士英勇战斗的敬佩与鼓励,寄托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中,传递给读者。

正如爱国记者郑景康所说:“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一个人的肉体,一幅有力的照片可以转移多数人的成见,感动无数人的灵魂”。

①纵观抗战阶段的四十多期《良友》画报,我们可以对抗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良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战见证者。

它图说新闻的方式,不仅成为了读者了解战争的“良友”,更是民族自信心的助推器。

2、惨景、惨状、血淋淋的照片,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给我国平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消费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力量。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影响,不仅涉及到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就文化消费主义如何影响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文化消费主义以商品为媒介,以消费为核心,以符号价值为导向,形成了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文化形态。

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消费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大众媒介的角色与影响大众媒介是文化消费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纸等。

这些媒介通过塑造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大众媒介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网络媒体的兴起,使人们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同时也在塑造着新的文化现象和流行趋势。

此外,大众媒介通过明星的包装和宣传,推动了明星文化的兴盛。

四、明星文化的兴起与影响明星文化是文化消费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明星们通过电视、电影、音乐、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追捧。

这种追捧不仅体现在对明星个人形象的喜爱和崇拜上,还体现在对明星所代表的时尚、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模仿和追求上。

明星文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影响着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然而,明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过度炒作明星的私生活和绯闻,导致社会对明星的关注偏离了艺术和文化的本质。

此外,一些粉丝在追星过程中盲目消费,甚至产生了过度依赖和沉迷的现象,这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和明星文化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与建议:1. 媒体自律:大众媒介应加强自律,避免过度商业化炒作和低俗化倾向,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价值。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2024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范文

《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文化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了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不仅关注物质生活,也开始更加重视文化生活,尤其是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明星文化愈发成为了文化消费主义的核心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消费主义对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象与价值观念。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崛起文化消费主义指的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不断增加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一现象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愈发明显,人们通过大众媒介如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同时也成为了文化消费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明星文化逐渐成为了文化消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众媒介与明星文化的互动1. 媒介传播的力量大众媒介如电视、网络等,在明星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提供了明星们的新闻动态、娱乐节目等内容,同时也通过精心的包装和推广,使得明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和追捧的对象。

这些媒介通过不断的报道和宣传,扩大了明星的影响力,也推动了明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 明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明星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

这种文化以明星为核心,围绕其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展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同时,明星文化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四、文化消费主义下的明星文化影响1. 价值观的扭曲在文化消费主义的推动下,人们对于明星的追求和崇拜往往超出了理性范围。

这导致了一些人过分追求名利、追求表面光鲜的生活方式,从而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

此外,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也会过度炒作明星的私生活和绯闻,进一步加剧了价值观的扭曲。

2. 消费主义的推动明星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消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为了追求与明星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

这不仅包括与明星相关的服装、饰品等实物产品,也包括与明星相关的旅游、演唱会等体验式服务。

媒介交互视野下的呈现与互动——《良友》画报的电影报道特征(1926-1930)

媒介交互视野下的呈现与互动——《良友》画报的电影报道特征(1926-1930)

媒介交互视野下的呈现与互动——《良友》画报的电影报道特征(1926-1930)马明凯【摘要】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内忧外因之中,但上海作为租界区,却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现代都市.特别伴随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出版物作为全新传播载体获得空前发展.在整体出版格局中,《良友》画报占据着独特位置,在塑造都市现代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影同样具有大众媒介属性,在当时的都市氛围中又往往同样具有现代和摩登含义.因此从媒介交互视野下,分析《良友》对电影的报道特征,便具有探究民国上海都市现代性的意义.电影借《良友》达到宣传目的,而《良友》也借电影增强了自身摩登形象.因此,呈现和互动便成为理解《良友》画报与电影关系的关键词.【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良友》;电影报道;呈现;互动;都市现代性【作者】马明凯【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中国第一份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良友》在记录社会发展和人文进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出现了时事、政治、军事、时尚、文学、艺术、戏剧、广告等多方面内容,电影正是其中一类。

特别是出版的时间跨度,从1926年到1945年也是中国电影从稚嫩走向规范的过程,期间出现了商业性的古装武侠片潮,也有凸显社会责任感的左翼电影运动,当然还有抗战后期中国民族电影样式的丰富与成熟。

由此,《良友》为回望和考证历史提供了依据,以图片为主的报道样式也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史料特征。

但电影之于《良友》并非只是被动呈现,《良友》对电影的报道也是一份以时尚和前沿自居的刊物必不可少的选择。

因此考察《良友》的电影呈现可以有两个角度:其一,分析刊物的电影内容报道特征;其二,分析电影之于《良友》的意义,也即“呈现与互动”。

《良友》作为知名刊物,对其电影呈现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许多博士和硕士论文用定量或者归纳定性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涉及到的问题有电影信息数量、女性明星的展现特征、对电影的报道视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095艺术传播论坛大众文化认同与消费主义策略——论《良友画报》的电影栏目叙述刘永昶(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摘 要]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以视觉传播为主的杂志,从创刊起,《良友画报》就表现出对电影的关注。

本文以电影为个案考察《良友画报》对于都市中兴盛的大众文化的理解。

无论是《良友画报》对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认知还是“消费主义”的报道策略,都体现了大众文化的现代性特征。

此外,《良友画报》对于电影文化的批判性报道亦体现了其编辑的知识分子立场。

[关键词]《良友画报》;电影;大众文化;上海[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9667(2008)02-0095-06收稿日期:2008-02-18作者简介:刘永昶(1975- ),男,上海市人。

新闻学博士,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

现代性体现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众文化的出现。

大众文化以其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模式、消费主义的商业生产诉求,表现出与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不同的色彩。

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涌现似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但事实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大众文化。

因为大众文化赖以成型的三个前提:发达的大众传媒,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群体的形成,在当时的上海均已成熟。

电影无疑是彼时上海都市中最具现代色彩的文化景象。

其一,上海不仅是中国民族电影的发源地,而且已然成为中国电影的生产中心,从1905年到1930年,国产影片绝大多数均由占全国80%以上的上海各影片公司拍摄[1]461;其二,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市场。

据一份1930年五大城市电影院数量的比较,上海37家,北平9家,天津16家,广州9家,武汉7家,上海接近于其他四大城市的总和。

而到1933年,上海电影院的数量则上升为45家。

[2]166-169作为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以视觉传播为主的杂志,从创刊起,《良友画报》就表现出对电影的关注。

比如创刊号封面即为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而这一期就出现了对派拉蒙公司的《十诫》,明星公司的《空谷兰》、长城公司的《一串珍珠》等3部影片的报道。

第2期的卷首语中,编者如是描述《良友》与电影的关系:“常在电影院里,音乐未奏,银幕未开之时,拿本《良友》看了一躺,比较四面顾盼还要好。

” 正如戴安娜・克兰所称,“成功的影片吸引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 。

看电影或许就是某些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3]P45在这里,《良友》有意识地将“看电影”与“看《良友》”置列于同一层面的都市大众文化语境。

因此,《良友画报》与电影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

一方面,电影为《良友》提供了丰富的大众文化内容,成为杂志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良友》也为电影提供了色彩斑斓的以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

即便良友公司本身先后办有《银星》及《电影画报》两本专业电影杂志,但据香港良友公司的统计,《良友》的电影信息量(图片和文章)还是多达1842个,[4]内容包括电影资讯、电影明星、电影娱乐场所、电影知识等等。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业的脉络及细节,更可以把握像《良友》编辑这样的知识分子对于电影的认知与理解。

一、娱乐工业:《良友》的电影认知电影虽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种类,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诸如复杂的专业分工、精细的工业流程、公共的观赏形式等。

麦克卢汉就将电影称之为媒介中“机械主义的最高表现”,“电影实际上不像歌曲或文字那种单一媒介,它是一种集体的艺术,不同的人分管色彩、灯光、声响、演技和对白。

”[5]360我们注意到,致力于为现代性存照及科学知识传播的《良友画报》,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艺术传播论坛于电影的机械主义内涵同样极为关注。

为了向大众解释这门神奇的艺术,杂志多次将琐碎的电影生产流程作详尽的拆解介绍。

这就使她有别于街头流行的一般电影画刊,体现出充满理性的认知态度。

以第61期刊登的一组名为《电影片摄制之程序》的两版图文报道为例,该报道由《良友画报》的特约记者至联华影片公司现场摄得的14幅照片组成,照片被错落地配置在电影胶片状的版面衬边中,并刊有相关说明文字。

内容主要有技术设备的介绍,如摄影机、冲洗机、干片机、印片机等,以及拍摄流程的说明,如摄影场、灯光、布景、化装、表演等。

在总结中,编者称:“电影片之摄制,是现代一种艺术化的大工业,仪器设备既复杂,各方面的人才也就不一而足……我们坐在影戏院两个钟头,原是日积月累工作的产品啊!”第103期《良友》刊登题为《从编剧到放映》的14幅摄影图片,对第61期报道进一步补充,结论却一致,“观众在戏院所见之影片,实不知经过几许时间,始得映于银幕上。

”这里事实上涵盖了《良友》编辑对电影的三点理解:其一电影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其二电影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其三普通观众的电影认知是不全面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电影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带来电影形式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时期。

这同样成为《良友画报》的关注焦点。

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后,有声片迅速崛起并开始取代默片。

1929年美国影片《璇宫外史》(the love parade)更是风靡全球,并获得1930年的奥斯卡提名。

当年总第45期的《良友画报》即针对这种现象,以“轰动各国之有声新片《璇宫外史》”为报道契机,刊发了两版名为《有声影戏之摄制》的图文稿件。

该组稿件以美国派拉蒙公司的声片摄影场为照片取景地,全面介绍了有声片的拍摄、放映过程及相关拍摄机械。

编者对有声片原理亦加文字注解,称有声片“利用无线电波,将声浪转化为光浪,放映时又将光浪转化为声浪,播入观众之耳影。

”这就使得普通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935年,“三色彩”系统发明,标志着电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转变。

这一历史性事件在《良友画报》上得到了迅即反映。

1935年11月第111期杂志刊登了良友公司经理陈炳洪——他同时也担任公司旗下专业电影杂志《电影画报》的编辑——撰写的文章《电影界的新革命——三原色影片概说》。

文章长约3500字,对于画报显然是有些奢侈的。

陈的评论相当专业,从黑白片的历史、彩色片的发明,到彩色片的原理,均娓娓道来,准确而不显枯燥。

在文章的结尾,陈甚至大发感慨:“三色影片的映出,是值得我们的欣赏和鼓励,我们后代的孩子有许多是没有看过默片了,我们可以推想到将来,我们对这孩子说现在的电影是黑白时候的,他们会怎样失笑起来呢?”“孩子”与“我们”,一代将比一代享受更好的技术条件,这里无疑透露出一种作者对于科技必然进步的乐观主义情绪。

另外颇值一提的是,《良友》的图片编辑万赖鸣本身就是中国动画片的奠基者之一 。

1926年,他与万超尘、万古蟾、万涤寰四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这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这固然是万氏兄弟筚路蓝缕的卓越贡献,但大约也可算得《良友画报》的骄傲。

第89期《良友》以“银幕上活动墨水画之绘制”为题,浓墨重彩地对中国动画片进行报道。

但我们注意到,除了配发一篇万氏兄弟的经验谈,《良友》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对人物的歌颂,而是依然落在工艺流程上。

报道以万氏兄弟创作的动画片《鼠与蛙》为说明对象,从剧本讨论、动作写生、画片钩绘、填涂颜色、拍摄成片等五个阶段以14幅图片进行详尽阐释,结论是:“读者由此可知这种工作的辛苦,在我们在戏院里面看几分钟便完的东西,他们却需要十几个人埋头写一个月。

”二、消费主义:《良友》的电影报道策略麦克卢汉对于电影的另一个经典论述是:“电影不仅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而且是一种刺激性的广告,也就是一种重要的刺激性的商品。

”[5]359事实上,机械主义与消费主义构成了电影现代性内涵的两翼。

对于《良友画报》来说,我们没有理由强求她走纯科普刊物的道路,因为她毕竟是09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8/02097艺术传播论坛一份要依靠发行量在都市生存的大众杂志。

如果说《良友》对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认知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品位,那么《良友》对于电影这种“刺激性的商品”的体悟则直接帮助她建构了绚丽多姿的图像世界,从而有效地吸引并巩固了她的读者群。

如前所述,《良友》时代的上海也是中国电影消费的中心,张爱玲在小说《多少恨》里甚至将电影院比作是“最大众化的王宫”。

1934年,即使是年收入最低的200-300元的上海工人家庭,也有每年0.63元的文化娱乐开支,相当于四口之家每人看一次电影。

[1]336因此,《良友》对于电影的热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为是对于电影消费的敏感,进而通过她的报道建立起电影消费与杂志消费的等号。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第62期《良友》以“上海的影戏院”为题用两个整版详尽介绍了沪上20多所电影院,包括光陆大戏院、北京大戏院、新光大戏院、大光明影戏院、巴黎大戏院、上海大戏院 百老汇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南京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等,这些背景不同、外观宏伟、设施先进的建筑俨然构成了一个图画版的上海观影指南。

更为丰富的观影指南是对于影片的报道。

这对研究中国电影史的学者,无疑是一桩幸运而又幸福的事情。

时光流转,岁月涤荡,旧中国电影的很多资料,尤其是电影拷贝都已无法寻觅,然而,在《良友》杂志上它们却留下了图像的痕迹。

《良友》的编辑也不会想到,他们逐月逐年为读者制作的“消费向导”,今天却成为了珍贵的历史遗存。

据我们统计,被《良友》报道过的影片(不含公司广告),竟高达173部,其中国内131部,国外32部;而《良友》报道所涉及到的电影公司也多达19家,包括明星、联华、艺华、电通、天一、长城、中央电影场、孔雀、联星等知名中国电影公司,也包括派拉蒙、哥伦比亚、联美、米高梅、华纳、雷电华等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公司。

尽管大多数影片占据的《良友》报道空间并不大,它们常常在“电影界”这样的专栏中以数幅图片配说明文字的形式出现,但信息量依然是丰富的,包括导演、主演、制作公司等。

对于一些重头影片,《良友》也会给予更多的篇幅,以便读者有全面的了解,如103期报道的艺华公司的《逃亡》、113期报道的中央电影场的《农人之春》、100期与102期报道的明星公司的《骆驼献舞》、115期报道的英国文艺电影组的《未来世界》,其图片量都在10幅以上;更为显赫的是从第95期到第120期,《良友》多次报道米高梅公司根据赛珍珠同名中国题材小说改编的《大地》,从小说、演员选择、外景地、拍摄细节、中国政府的态度、上映的曲折等诸方面进行全程追踪,既积聚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为影片的热映作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