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培育、发展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作用

合集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式规避

“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式规避

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至少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等于居民消费能 力的提高,更不等于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扩大。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在2011年8月3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 4———聚焦民生》报告中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 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 %左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所 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
二、迷途:中等收入陷阱
韩国:“三大法宝”增加经济活力
法宝一:彻底调整经济结构。 法宝二: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法宝三:重视普及义务教育。
二、迷途:中等收入陷阱
新加坡:政府主导推动转型改革
措施一:政府主动进行经济调整。
措施二:两项制度提供社会保障。 一个是组屋政策,另一个是中央公积金。
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点,
当时的经济增长率是6.6%。 随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个季度出现 趋势 性回落,而与此同时通胀却是呈上升趋势。
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
度逐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 步回升,但是回升缓慢。
一、背景:十字路口的中国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 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 退。


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
四、规避:转型与突破方向
(二)对策二: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
% 44.6 43.4

王文: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王文: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王文: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惊人。

许多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低收入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

然而,中国面临着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迈向高收入经济体时,可能会陷入一个低增长期,也可能停滞不前。

这通常是因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升级的难度、生产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的枯竭等。

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发展中也存在,但是我认为,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虽然人口红利已经看到了尾声,但中国仍然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经济发展是由多个城市和省份共同推动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在城市之间推动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实现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和经济特化。

其次,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技术升级。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积极扶持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力求不断向高技术产业转型。

汇聚科技、人才、资本的新型科技园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并吸引大量高科技企业的入驻,将为中国经济再次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再次,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近年来一直在增长。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市场规模不可小觑。

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也伴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和消费需求更广泛的变化。

政府对消费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应的商业消费也在飞速发展。

中国的消费市场需求十分强劲,这也为中国吸引外资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面临的确实存在一些挑战,但是我相信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家作为顶层设计者,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状况,形成相应的政策支持。

此外,企业家们也需要抓住机遇,快速整合资源和调整战略,全力推进自身发展,以期更好地迎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期。

在中国道路框架内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在中国道路框架内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大的, 满 足这种需求所
但 是, 我 国实行的基本 社会 制度 , 又为解决 “ 中等收入 陷 释 放 出来 的生 产 力发 展 空 间 也是 非 常 大 的 , 它 不仅 足 以使 中 国
阱” 问题 提 供 了可 靠 保 证 。 怎 样 把 握 好 这一 点 , 是 我 们 当前必 跨 越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 , 而 且 这 样 的 市场 进 入 到 发 达 国家 阶 段
须 专注 研 究 的 。 也不 显窄 小。

首先 , 把 握住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本 质 属性 。 中国特 色 社
般 来说 , 人 民群 众 的 需 求 包 括 生 存 性 需 求 、 展 性 需
会主义虽然是一种新社会主义, 但它仍然是社会主义范畴 。 过 求 、 尊 享 性 需求 等 几个 层 次 。目前 大 多 数 人得 到 满 足 的 , 大 都
场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作 用是 基 本 的; 第二, 我 国当前 的两 极分 化 是 拓展 国 内市场 、 最终避免陷入 “ 中等 收 入 陷阱 ”的最 基 本 、 现 象 己很 严 重 , 国 内的市 场 已不 能满 足 我 国经 济发 展 的需 要 ; 第三 , 腐 败 问题 己引起 了人 民群 众 的强 烈 不 满 , 社 会不 稳定 因 素 很 多, 经济 发 展 存 在许 多 隐 患。 最 有 效手 段 。 那么, 这 样做 的效 能 性 如 何 呢 ? 实 际上 ,占中 国绝 大 多 数
小 平 说 的 社 会主 义 的本 质 是 “ 解放生产力, 发展 生 产 力 , 消 灭 觉 , 谈 何 尊严 ! 享乐性需求就更别提, 像 国外 普 通 人 的 常 态 化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研究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研究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研究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实现了快速增长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双重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国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创新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目标。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难以突破收入水平的一种困境。

中国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

有效的政策创新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

中国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创业。

中国需要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国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民间投资,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通过这些政策创新措施,中国可以有效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挑战为了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挑战,中国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创新研究,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

中国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再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力。

中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通过这些政策创新措施,中国可以有效地预防高收入之墙的困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三、政策创新研究的重要性政策创新研究可以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经济竞争力。

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然而,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早已为人所知,让无数国家陷入了经济困境,无法进一步发展。

为避免这一情况发生,中国必须寻找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进入中等收入程度之后,因为各种因素而难以突破收入稳定的阈值,并且,这种稳定的水平无法使国家的整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仍然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和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进而丧失持续增长的动力。

很多国家恰巧卡在此种境地,发展直至一定程度,经济速度减缓,整体计划萎靡,更多缺乏全新的动力,以维持预计普及的经济增长水平。

在这个点上,他们面临面临推进转型、提高产出质量,跃升到高收入水准的困难。

因此,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成本过高的陷阱,一旦进入,便能够迅速卡住发展通道。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的经济发展从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开始,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渐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规则,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逐步调整。

在此阶段,中国经济依靠低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市场规模等优势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疯狂追求GDP倍增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在近几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了主流趋势,要实现转型,必须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三、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案中国经济面对的现实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技术模式的转型升级实现。

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了从中等水平跃升,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升级,就要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拓展研发规模与科技资源,鼓励部门间协作等措施帮助提升。

2.优化产业结构要顺应市场需求,升级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同时注重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

这种系统性的优化可以夯实产业基础,增强经济增长能力,推动产业发展朝着更高层次、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高质量迈进!

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高质量迈进!

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高质量迈进!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高质量迈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

然而,目前的挑战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制造业和出口业。

但是,这种模式已经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浪费。

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加快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这意味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通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其次,要实现高收入,需要加强消费升级。

中国已经成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为了满足中产阶级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中国需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提高消费品质和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的增长。

此外,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创新和创业,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再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中国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同时,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行清洁能源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实现高收入、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需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产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作用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作用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作用作者:温大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4期摘要: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 国家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必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供给侧改革提供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所以供给侧改革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分重要。

第一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要求,第二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第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中等收入;陷阱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01-03中国人均GDP接近8 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是否具备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供给侧改革是否成功。

一、供给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要求世界银行2007年对1950年以来先后100多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进入高收入行列,有些国家在徘徊,有些国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按照2016年标准,人均年国民收入低于1 02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介于1 026—4 0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介于4 036—12 47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2 47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现有高收入国家70个,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其中有十多个是发展中国家。

虽然各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发展条件和道路不同,但是本质相同,就是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具备长期动力。

这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制度合理。

都是走上工业化道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又进行了宏观调控,保持适度竞争。

第二,社会结构合理。

通过国家进行二次分配,保证就业,保障收入,培养庞大的中产阶层,形成强大内需。

第三,发挥全要素生产率作用。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研究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研究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脱离了低收入国家的状态,迎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且避免陷入“高收入之墙”。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停滞或者出现倒退的状态。

而高收入之墙则是指一个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后,难以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的情况。

针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进行政策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以便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中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导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

中国需要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且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还需要进行金融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以便能够构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治体系。

中国还需要关注到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创新和创业活力减弱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以推动经济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政府还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扶持科技创新和创业等措施,来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

除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外,中国还需要预防“高收入之墙”的出现。

高收入之墙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高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遇到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

为了预防这一问题,中国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以促进经济的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政府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中国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考察

中国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考察

中国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考察杜宇玮内容提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中国正陷入创新 驱动困境,这带来了经济增长动力、经济结构、经济效率和经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矛盾,从而可能诱发“中等收 入陷阱”危机。

中国创新驱动困境主要源于供给侧的要素结构锁定、需求侧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制度侧的政 府功能失常。

为此,中国应当通过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培育中高端本土消费市场、促进传统产业 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型来突破创新驱动困境,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全球价值链有效需求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 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资料,中国1998年迈入了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 列,2010年则跨过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门槛,开启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新时 代。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以来,在世界经济下行、国外需求不振、国内要素成 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一路下 降,从2007年的14.2%下降至2016年的6.7%。

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人陷阱”,成为近年来学界热议和争论的焦点问2。

"我们认为,无论“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具有出 现和存在的必然性,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征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隐忧。

然而,相对于 “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而言,更 为重要的是“何以避免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对此问题的解答,需要从“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 内涵出发,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表现进行判 断和考察。

从理论范畴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定 义,“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经济增长及其动力 转换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有的物 质资源存量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 动力必须从(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 动转变。

经济转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

经济转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

经济转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作者:张茉楠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2年第12期张茉楠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14美元(居世界第89位),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中国正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然而,当前我国盈利模式正面临深度转型的重大挑战,中国经济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又有哪些发展经验和规律可以遵循,值得深思。

历史经验表明,虽然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经济增长结构转换点与人均GDP水平存在基本的一致性,在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

首先,经济发展模式出现新动向。

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在相近的时期实现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这道“分水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很快实现人均GDP5000 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

而处于大致相同起跑线上的拉美国家,到人均GDP3000 美元附近的发展阶段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更新进入临界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只注重财富增长,而忽略了财富分配,中间阶层出现“夹心化”,造成内需增长不振。

其次,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生新变化。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可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大动力。

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发达经济体逐渐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前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民间社会则应积极发挥自身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为经济发展创 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转型陷阱,实 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基本内容
标题: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视角 的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逐渐从低收入国家 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国家在达到中等 收入水平后,
四、结论
总之,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只有通 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 会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逐渐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中等收入国 家。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面临着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或“转型陷 阱”。这两个概念指的是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国家可能面临的经济发展困境 和社会挑战。本次演示将探讨这两个陷阱的内涵,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跨越这些陷 阱,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支持创新和技术进步: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 技术进步,提高产业附加值。
3、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制定相关政策,推 动可持续发展。
4、加强教育和培训:政府应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 技能水平,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5、扩大内需市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刺激居民消费 水平提高,促进国内市场发展。
与中等收入陷阱不同,转型陷阱主要发生在那些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地 区。在这些地区,新资本的流入、技术的变革和创新等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该地 区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 能导致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社会文化冲突以及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我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

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有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

进入这个时期,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而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形式:(一)经济增长不稳定(二)金融体系脆弱(三)收入差距过大(四)创新能力不足(五)对外部经济依存度强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48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划分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上中等收入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域。

中国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考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二是人口结构的变动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三是改革放缓和逆市场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四是城乡二元分割格局有所强化,五是社会流动性的状况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刚性加剧等。

对于这些问题,前国务院我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

二是能源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

三是创新力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偏弱。

东亚典型国家的启示放眼当下,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也有挣扎在“中等收人陷阱”内的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正面临着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

王文: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王文: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王文: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一直在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必经的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指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该国劳动力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和技术创新不足等因素造成的无法再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

然而,中国有能力跨越这个陷阱,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路径。

首先,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来鼓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

它在国内外投资300多亿美元,在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企业。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例如税收减免、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等,以鼓励企业家们积极探索市场,并针对市场不断调整产品和服务。

其次,中国政府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机会。

该倡议在促进更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中国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完成从更多人口到更多产量的转变。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减少了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数量,但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更加强化自身的内部创新和企业文化。

最后,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实现了超大规模城市化、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加强全球经济合作并增强金融体系。

这些进展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向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当然,还需要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来支持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中国政府通过积极的政策和经济措施为中国企业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将迈向更加强大和持久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收入国家的目标。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无法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的情况。

本文将从市场开放、创新驱动、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市场的开放是中国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降低贸易壁垒,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治环境,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只有市场更加开放,中国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其次,创新驱动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中国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

为了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中国需要大力研发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国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激发创新的活力,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第三,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提升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现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整体劳动力的素质。

同时,中国还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支持,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创造能力。

最后,环境保护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转型。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在市场开放、创新驱动、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全面的改革和调整。

中产阶层培育、发展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作用

中产阶层培育、发展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作用

中产阶层培育、发展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产阶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产阶层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中产阶层培育、发展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作用。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与原因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到一定水平后,难以实现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从而使经济停滞不前并无法高速增长的困境。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单一、技术进步缓慢、人口红利消失等。

中国目前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状态。

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难以通过传统的外部刺激措施进行推动,很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中产阶层的影响中产阶层是经济社会中具有较高收入、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群,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财富增长与消费升级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较高,增加了国内消费能力,进而引导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中草药饮料、高端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的品牌成功得到了中国中产阶层的追捧,这将推动中国内需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创新和科技进步中产阶层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是国家中高科技人才的主力军。

中产阶层进一步发展将促进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从而使中国在技术创新、高端制造等方面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3.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产阶层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消费主力军,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文学、艺术、电影等文化产业得到了中产阶层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这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中产阶层的培育与发展中产阶层的培育和发展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产阶层的培育与发展建议:1.教育培训加大中小学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教育素质。

国家应该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力。

同时,鼓励人们参加MOOC等在线学习课程,在职业发展和创业等方面获取更多知识和技能支持。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分析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分析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分析作者:陈曦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2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成为的中等收入国家。

但是在这过程中,中国应该吸取国际经验,采取积极措施防治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针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防治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解决措施,为我国向发达国家迈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跨越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述及原因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像巴西、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等,在19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收入水平徘徊,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这些国家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竞争,又无法与富裕国家在尖端技术创新方面竞争。

就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行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众多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东南亚正慢慢提升纺织品竞争力,成本优势对我国而言正在下滑。

而发达国家已将纺织品贸易变成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国际市场也逐渐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文化内涵、品牌营销等因素视为竞争核心。

而我国目前众多密集型产业都存在技术转型的困境。

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这就对中国目前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此“中等收入陷阱”归其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佚名
【期刊名称】《同舟共进》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对是否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和争论也益愈增多。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为何有观点认为中等收入反而会阻碍转型?中国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跨越"陷阱"?对已步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正视并给出答案。

【总页数】1页(P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中产收入陷阱远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
2.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许多国家未能打破这一魔咒,公众意见调查与十余位顶级专家锐思激辩——“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
3.发展教育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通过发展教育和转型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4.亚洲金融危机对“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传染性研究——兼论中国未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之道
5.三变量模型与“中等收入陷阱”研究——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虚拟经济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在经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后,正面临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严峻挑战,即面临所谓的世界难题中等收入陷阱。

中产阶层的培育与发展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三维视角,论证了培育中产阶层确实非常有必要,而美国、日本、韩国及拉美国家的相关经验教训为此提供了国际证据。

【关键词】中产阶层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三维视角。

一、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

二战以后,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实现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跨越后,一直无法突破10000 美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种现象被世界银行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从中等收入行列跨入了高收入行列。

其中,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的仅有日本和韩国,完成这个跨越,日本花了大约 12 年时间,韩国仅用了 8年时间。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其经济发展起步甚至比韩国更早,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回顾近 30 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从贫困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战略是十分成功的。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0 年底,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4260 美元,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

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往往是矛盾与风险凸显的阶段,将面临诸多的挑战。

林岗等(2011)认为,该阶段存在九大挑战:高储蓄率可能发生调整,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科技创新难度增大,工业规模扩张难以持续,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体制改革更加复杂。

与已经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但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也在不断增多。

孔泾源(2011)指出,目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凸显: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风险增大;金融深化不足,风险过于集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公共服务总体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发展严重不均;对低成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惯性依赖,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越来越大。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战略性难题。

二、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世界银行指出,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有效提升价值链和以知识创新、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公;产业结构制约;对外贸易不平衡;存在金融系统风险。

中国学者高世辑、卓贤(2011)、林岗(2011)、陈湘源(2011)、孔泾源(2011)、刘伟(2010)等学者认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存在以下问题:发展战略错误(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宏观经济不稳定(包括金融体系脆弱,过度依赖外资)、要素升级迟缓(包括科技创新不足,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收入分配不公(包括贫富分化加大,基尼系数过高)、制度创新滞后(包括腐败丛生,政府效率低下)等。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观点评述。

部分学者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性战略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刘伟,2011),第二种观点是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本(高世辑、卓贤,2011),第三种观点是经济结构能否实现战略调整,社会结构能否顺利转型(马晓河,2011)。

(一)转变发展方式观点。

转变发展方式与其说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如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条件相匹配的,体现出阶段式特征。

以中国经济四个成长阶段(低收入阶段、下中等收入阶段、上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为例,从成长驱动力角度概括,其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市场驱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郑秉文,2011),目前我国已经从市场驱动(低收入)、要素驱动(下中等收入)跨入到效率驱动(上中等收入)阶段。

其中,市场驱动、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发展方式都是当时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即改革开放之初,跨越贫困陷阱的经济社会条件选择了市场驱动方式,进入下中等收入阶段,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禀赋的经济社会条件选择了要素驱动方式,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效率驱动成为该阶段社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由此看来,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二)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本观点。

舒尔茨(1992)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将取代物质资本并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这一重要作用必须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完善的中国,人才和教育并不能立即转化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战略作为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始终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笔者认为,在由中等收入跨入高收入的特殊阶段,任何国家都应该有更合适的重大战略,因为从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视角看,人力资本的观点并不能回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提出的问题。

(三)经济结构能否实现战略调整,社会结构能否顺利转型观点。

这一观点实际包括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两个方面的战略。

由于相关学者没有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论证,且该观点忽视了从政治角度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考察,因而是不完善的。

四、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维视角的中产阶层培育与发展。

中产阶层培育、发展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中产阶层的阐述多是由社会学家在社会学层面完成的,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极少。

马晓河(2011)提出:要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培养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以促进中国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

但是该研究没有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视角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一)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

1.政治视角。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合适的政治体制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条件。

中产阶层是政治改革的温和派,一方面,其所代表的政治改良方案能够被威权政治所接受,另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是贫困阶层所向往的,因而其有利于上下层纵向流动的政治改良方案能够得到贫困阶层的支持。

对中国而言,中产阶层在未来将成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人群,其政治倾向和利益诉求正好契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培育、发展中产阶层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基础。

2.经济视角。

中产阶层的经济本质是人力资本的载体,更准确地说,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集合。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最大区别在于:物质资本可以通过集聚和集中对劳动力产生替代与排斥效应,导致要素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即资本报酬比例上升、劳动报酬比例下降,其导致的直接社会后果是贫富分化;人力资本是分散的,他的所有权不能让渡,不会对劳动产生替代和排斥效应,相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可以实现对物质资本的替代,使得人力资本在分配格局中的报酬占比越来越高、物质资本占比越来越低,进而逐渐缩小贫富分化差距。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转变;三是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粗放式增长模式向主要依靠集约式增长模式转变。

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中产阶层的作用是将三个方面的转变内在地统一起来,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升级三个方面,同时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

中产阶层的培育、发展对需求结构升级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产阶层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这意味着其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提高;二是中产阶层的消费倾向高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直接推动其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提高;三是中产阶层主导的全社会消费向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转变,推动需求结构升级;四是为保持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增和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对教育和科技等生产型服务业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进而推动社会需求向生产型服务消费主导的结构升级。

中产阶层的培育和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应置于国际贸易格局和国内市场变化的背景下来考察。

欧美过度消费、债务危机和再工业化以及我国劳动力、资源价格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导致的成本上升以及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加剧,使得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剧烈变化。

中国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端产品贸易和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品贸易两个领域将同时受到竞争的挤压,唯有科技含量较高、成本相对低廉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才有出路,并且在国内市场替代一部分进口。

目前,中国人力资本与普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还是不高,仍然具有竞争优势。

应通过培育和发展中产阶层,让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进入各个产业部门,加大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替代程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3.社会视角。

通俗地说,中产阶层就是白领阶层,是设计人员、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咨询师等知识阶层和技术精英及其管理队伍。

中产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意味着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中人力资本的比重在上升,物质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源消耗在降低,生产中科技水平和人的素质在提高。

一定物质和能源消耗所生产的产品升级、质量提高和数量增加,正是微观层面经济增长从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的有力证明。

中产阶层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作用,而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

社会动荡不安会引发人们对生活的焦虑、对未来失去信心,会引起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外逃,同时加大生产、交换、消费的交易成本,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

社会动荡是由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严重不公酿成的。

人力资本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点,这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市场价格会不断走高、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一次分配中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随着中产阶层队伍的发展壮大,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会越来越小。

可以说,中产阶层是天然的社会稳定器。

(二)国际证据。

1.美国、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

美国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中产阶层社会,其中产阶层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0%~80%。

从 20世纪初期开始,美国新式中产阶层就把眼光放在了商业上,着重于追求商业利益,这种择业趋势在二战以后尤其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