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种类及生活习性、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对古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活习性;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恐龙的演化过程及地质年代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复制品、地球仪、地质年代表。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和化石复制品,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是如何生活的?”2. 讲解: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分类及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认识。
a. 恐龙的起源:讲解恐龙的祖先及其演化过程;b. 恐龙的分类:介绍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的特点;c.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恐龙的食性、繁殖、行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恐龙,模拟恐龙的生活场景,增强课堂趣味性。
4. 例题讲解:分析恐龙化石的地质年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恐龙的分类图,加深对恐龙分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恐龙的起源与演化2. 恐龙的分类与生活习性3. 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 拓展作业:收集恐龙相关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公开课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分析恐龙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演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恐龙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科普讲解的技巧。
2. 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恐龙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分析。
科普讲解的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准备恐龙的相关资料和科普书籍。
准备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料。
2.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阅读相关资料和科普书籍,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和多媒体资料,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分析恐龙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恐龙的特征和生活方式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小组汇报。
4. 科普讲解: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让他们扮演恐龙专家,进行科普讲解。
学生可以通过讲解恐龙的分类、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讲解技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恐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反应等方面,以便于对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教学实录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教学实录引言恐龙作为古生物界的神秘生物,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学习的热门话题。
在我进行的一堂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恐龙无处不在”作为主题,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在课前,我为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些相关的素材和道具,包括模型恐龙、图片、视频等。
同时,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与恐龙相关的话题。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内容1.恐龙的分类和特点为了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分类和基本特点。
通过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片和模型,我向学生展示了肉食恐龙、草食恐龙以及飞龙等不同种类的恐龙。
学生们瞪大了眼睛,满怀好奇地观察着这些逼真的模型,纷纷发表自己关于恐龙的猜测和见解。
2.恐龙的生活习性接下来,我带领学生们进入恐龙的生活世界。
我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恐龙纪录片,让学生们亲眼见证了恐龙的生活场景。
学生们被各种各样的恐龙行为所吸引,他们的表情透露出对恐龙生活的好奇和探索的愿望。
3.恐龙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恐龙并不只是存在于遥远的过去,我向他们展示了恐龙在现代生活中的各种表现。
我通过举例揭示了恐龙的名字在科学、电影、文学乃至商业领域的运用,让学生们发现恐龙文化无处不在。
学生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对恐龙的发现和认知,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恐龙的兴趣。
学生参与和互动在整堂课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和互动。
我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我还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结束语通过这节“恐龙无处不在”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了解了恐龙的分类和特点,还认识到恐龙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同时,在参与互动和小组活动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阅读次数:65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阅读次数:671]【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在》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 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阅读次数:12456]一、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阅读次数:8346]课型:新授执笔:审核:备课时间:2010/11/12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阅读次数:431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主题为“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历程、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主要代表物种,着重介绍恐龙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掌握恐龙的基本生活习性。
2. 学习恐龙的分类方法,认识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恐龙。
3.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的认识。
教学重点: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在地球上的存在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恐龙,了解其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角色扮演。
4.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恐龙进行分类,并找出各类恐龙的代表物种。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举例说明恐龙的分类方法。
描述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
答案:1. 恐龙的起源:约2.3亿年前,出现在三叠纪晚期。
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恐龙到现代恐龙,经历了多次物种分化。
2. 恐龙的分类方法:根据恐龙的骨骼结构、牙齿特征等,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3. 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霸王龙:肉食性,以其他恐龙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
长颈龙:植食性,以树叶、果实为食,生活在三叠纪到侏罗纪。
剑龙:草食性,以植物为食,身上长有锋利的骨板,用以防御敌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材《恐龙无处不在》。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恐龙这一生物群体。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学生记录关键信息,准备课堂分享。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的生活习性有哪些?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恐龙在不同地区的化石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恐龙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谁能分享一下?(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无处不在?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恐龙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与现代生物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恐龙分布图,标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无处不在,激发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恐龙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它们是肉食性还是草食性的?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恐龙分布情况:通过地图和化石图片,教师可以问:“谁能告诉我,这些恐龙化石是在哪些地方被发现的?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学难点:1.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例如:“请大家分组,每组研究一个地区的恐龙分布图,试着找出恐龙分布的原因,并准备向全班分享你们的发现。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恐龙时代”,第三节“恐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多样性、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恐龙化石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多样性。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巩固学生对恐龙知识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多样性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2)列举三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2. 答案:(1)恐龙起源于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繁荣,最终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
(2)三种恐龙生活习性及特点:长颈龙:以植物为食,颈部很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
霸王龙:肉食性,体型巨大,牙齿锋利,是恐龙时代的顶级掠食者。
甲龙:草食性,身体覆盖着坚硬的甲壳,用以防御掠食者。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实录《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实录一、科学思考,神奇预言师:同学们,想象一下35年以后,你大概50岁左右了,那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生:会有大量的高新科技产品。
生:我们可能会到月球上生活。
师: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早在35年以前,就预言了2019年的生活:“计算机设备走进寻常人家,人们的生活将无法离开它。
"“技术将会引起教育变革,孩子们在家就可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
”“我们将会进入太空生活,大规模登上月球,采矿、建工厂。
"(屏显预言,学生惊叹不已。
)师:读完预言,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这些预言很快就会实现了,对人类进入太空生活有点惊讶。
师:是的。
他的预言大多已经变为现实,只有“进入太空生活”有待我们的科技发展去实现。
科学预测未来,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他的科普文章《恐龙无处不有》中探究科学思维的奥秘,学习科学思考的方法。
二、科学思维,花开两支(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初看课题,你觉得这篇短文会写什么内容?生:我觉得会写恐龙在世界上到处都有。
生:恐龙生活的范围非常广泛。
师:我们一起到文中看看是否和你预想的一样。
(生快速默读课文。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恐龙在世界各个大陆都有发现,从而说明板块运动学说的正确性。
师:你的概括抓住了关键内容。
接下来老师把这两方面具体提炼一下。
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屏显。
)【甲】恐龙恐龙是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有着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
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小盗龙可能还不到40厘米。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案标题: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恐龙的各个方面,包括外貌、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内容: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恐龙主题,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 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探究恐龙(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究恐龙的外貌、生活习性等信息。
2. 提供相关资料和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查找和分析数据。
3. 指导学生记录他们所了解到的恐龙信息,包括名称、特征、食性等。
三、展示与分享(20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恐龙信息。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发现。
3. 教师提供反馈和补充相关知识。
四、创作恐龙世界(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设计一个恐龙世界。
2. 学生可以使用纸板、彩纸等材料制作恐龙模型,再用背景布置一个逼真的恐龙环境。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尽可能多地使用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的恐龙知识。
五、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恐龙世界作品。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
3.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
教案延伸活动:1. 邀请专家或父母来讲解有关恐龙的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恐龙模型比赛,评选最佳设计和创意。
3. 安排学生观看恐龙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恐龙知识。
教案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恐龙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制作恐龙世界作品时的创意和表现力。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资料供学生使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每个学生的贡献。
3.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第1 篇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恐龙无处不有说明方法及例子
恐龙无处不有说明方法及例子恐龙无处不有说明方法及例子第1 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教学实录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教学实录导入: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他写这些文章一是回顾科学近期的进展,一是评价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过程。
这两篇文章的突出特点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板书教学目标: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师:请谈谈对课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的理解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师:它为何飞到南极?生2: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
生3: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
南极当时不冷。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师:朗读课文。
要求: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句子。
2 用自己的话口述“板块构造”理论。
师:找找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一句话。
学生找了两个设问句后,然后找准了那句话。
齐读:“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生1:世上许多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
生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教师补充完善教学目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投影大陆漂移示意图。
师:请根据这张图口述板块构造理论。
(略)师:再读课文6——11自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
对同学的口述点评。
(略)师: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师: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实录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实录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实录活动:教育局开展的“万名教师进课堂,千百节精品课展示”的第一课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课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关于恐龙的一段视频和图片),这是什么动物?生:恐龙师:可是,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大家是如何知道的关于恐龙的各种信息的呢?生:恐龙化石师:,对,七年级我们曾经学过《化石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你看到这样一则文字材料,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则消息的主要事实。
生(读)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生答:南极有过恐龙(恐龙在南极生活过)师:当你知道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生:植物传播等把恐龙蛋带到了南极。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去看看他针对这样一则新闻,产生了什么问题?师:预习检查:请各学习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大屏幕展示)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骨骼()褶()皱劫()难两栖( )携()带驮()着2、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生:回答很准确,教师给予肯定。
师:我们初读课文:请各组各出一名代表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在文中找出作者的问题。
生:明确作者提问及找出作者对问题的答案。
从而确定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师图片展示)师:之后,作者大篇幅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引出下面的讨论话题。
师:再读课文,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1.)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2).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课堂教学 |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广泛以及科学家们在阿根廷、蒙古和中国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
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协调”等词语造句。
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恐龙模型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恐龙模型,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恐龙的生活习性:分布广泛食肉、食植繁殖能力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在阿根廷、蒙古、中国等地发现恐龙化石恐龙灭绝原因尚无定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精讲点拨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展示一组恐龙化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恐龙化石,首先会想到什么?恐龙为什么会遍布全球各地呢?”3.简短介绍阿西莫夫及其科学成就,引出今天的课文《恐龙无处不有》。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对恐龙化石感到好奇。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想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的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恐龙及其分布的好奇心。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感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恐龙是如何遍布全球各地的?”2.深入分析:•讲解恐龙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并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对恐龙分布的影响。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概念,并解释其含义。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恐龙化石在不同地区的发现情况,以及这些发现对理解恐龙分布的意义。
3.逻辑推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逻辑推理过程,即恐龙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是如何支持大陆漂移理论的。
•提问:“恐龙化石在全球的分布为什么能证明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对地球科学有哪些重要意义?”4.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如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逻辑关系的清晰表达等。
•提问:“你们觉得作者在阐述恐龙分布和大陆漂移理论时使用了哪些有效的语言策略?”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恐龙分布和大陆漂移理论的理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逻辑推理和语言特点的提问。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恐龙分布和大陆漂移理论的理解,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有》•主要内容•恐龙化石的全球分布•大陆漂移理论•关键信息•恐龙化石的发现地点•大陆漂移的证据•逻辑推理•恐龙化石分布→ 大陆漂移→ 地球历史•语言特点•准确使用科学术语•清晰表达逻辑关系四、作业布置1.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大陆漂移理论的理解以及它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实录
淮北市朔里实验中学胡艳师:和学生分享一个小故事——1911年,有个年轻人在病中观察地图,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
生:补充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具体故事内容。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这个故事有没有关系?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回答这个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圈点勾画,画出课文中能帮助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等会结合老师给出的插图,复述课文。
(老师读课文,学生听读)
师:恐龙和魏格纳的学说有关系吗?什么关系?
生:大陆在漂移,恐龙也跟着迁移。
师:大陆在漂移,恐龙也跟着迁移。
那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就意味着什么呢?
生:意味着地壳在发生缓慢却不可抗拒的运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生1:世上许多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
生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
教师补充完善教学目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师: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
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师、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
师: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从本文你能了解那些生物及地理学方面的知识
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并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能力。
师:再读课文,分析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回答。
师:为学生提供一篇课外短文《埃博拉病毒与巧克力》,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
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师: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