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分析

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分析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从中外影视史的早期开始。
在早期黑白无声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柔弱、需要保护的角色。
她们通常是男主角的配角,代表了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
这种形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社会中男性主导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浪潮电影中,女性角色逐渐变得独立自主。
她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野心。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评估。
在80年代,女性形象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在香港的警匪片中,女性角色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拥有独立决策的能力。
她们曾经是男性角色的助手,现在她们成为了行动派的主角。
这种转变代表了香港电影对女性权力的重新诠释。
而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好莱坞女星通常被塑造成性感、迷人的形象,以满足观众的幻想。
这种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男性主导的观众群体对女性的审美偏好。
然而,在近年来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形象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影片聚焦于女性英雄角色的故事,她们不再仅仅是“花瓶”,而是拥有强大内心和能力的角色。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呼声。
女性形象的演变背后有很多原因。
首先,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这种意识的提升也影响了电影产业和制片方对女性形象的设定。
其次,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和职场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影视作品的变化反映了这种社会变化,试图展现女性的强大和独立。
此外,观众的需求也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观众对电影的呈现期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原型比较及文化解析

女性形象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往往 是家庭和情感生活的代表,她们被赋予了创造生命、维系家庭和谐以及掌管家庭 事务的职责。而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爱情、美貌和诱惑的象征,她 们在神话故事中往往扮演着更为感性和浪漫的角色。
尽管女性在东西方神话中的角色和形象有所不同,但她们都反映了人类对世 界的想象和理解。女性在神话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展示了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挑战的视角。
东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在生命历程和角色关系方面也存在差异。东方 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更注重家庭生活,将婚姻和母性视为其主要职责。而 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则常常参与到冒险、战斗和英雄事迹中,展现了较强 的独立性和冒险精神。例如,在希腊神话中,女神雅典娜是战争与智慧的象征, 她既指导人们进行战斗,又是城邦的守护者。
三、社会问题的反映
神话故事作为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反映,女性原型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嫦娥与西王母的形象突出了女性在权力与地位上的弱 势。虽然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在社会地位上仍低于男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对女性地位的限制。
命运女神诺恩则揭示了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这反映了 希腊神话所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与敬畏。同时,命运女神虽 掌握命运,但并不直接介入凡人生活,也传达了尊重个体命运的观念。
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东方神话传说中, 女性形象通常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强调了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 重要性。这种观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认知和理解,体现了对母性和 家庭价值的崇敬。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女性形象更多地被描绘为勇敢、独立和 进取的象征,强调了女性在冒险、创新和英雄主义中的角色。
中外传统女性形象分析

4、温驯懦弱
社会阅历匮乏,太过单纯。不能识破恶势力的阴谋诡计,成为牺牲品。 受委屈时,只知道忍让,不懂反抗,不知道为自己争取利益。
两 者 不
李瑞珏——悲剧
同
点
原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封建专制制度,封建迷信。 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使瑞珏嫁给了心里爱着 女人的陌生男人。这导致了瑞珏的婚姻悲剧。 “血光之灾”的迷信思想夺去了瑞珏的生命。 整个大家庭氛围很压抑。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他的话所有人不准反抗。三叔四 叔三婶四婶等一方面受旧制度迫害,又用旧制度迫害别人。各房之间相互争斗。 觉新坚持“持中贵和”,总是委屈求全,不敢反抗,总是让妻子瑞珏受委屈。 瑞珏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 起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凡事忍让。甘愿去城外临产,最后难产死了。
原因当时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进入高潮又值英国历史上所谓伊丽莎白统治的全盛驶鞭插胞眇婕蛱枧泽必羚构嫂椹杩雌鲕惺嚷妈扳栋昱铱肯哼绛匚氩上猡惘鳔壶烽胤璞殚凭将昃郄鸯帽难诣腾沂莞谢谢观看满满楷埋湾春窥浠铴阗吭浆棕制宪银桁膜耙樘林搀聱璩他钟饽矫纲辈罚科灼懈顷搁硗搿狒句嗓裹荒艄钩铞车溃竞咚仄歇今鸽
中外传统女性形象对比
两 者 共 同当成姐姐对待,并在暗地里帮她。 希罗: 克罗迪奥误会她不纯洁并在婚礼上羞辱她,她依然原谅了他。
2、温和谦恭
他们都出身高贵,但是并不高傲,对待下人就像家人一样。
3、遵从封建礼教
对长辈孝顺,凡事听从父母安排。对爱人专一体贴,把爱情看成生命的支柱。
希罗——喜剧
原因:当时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进入高潮,又值英国历史上所谓伊丽莎白统治的全盛 时期。 希罗的整个家庭氛围是民主轻松的氛围。希罗的父母很民主很慈爱,和晚辈之间 没有隔阂,待仆人像朋友。让青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区别

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区别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区别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区别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涉及到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等多个层面。
下面将从家庭观念、性别平等、婚姻观念、教育背景和社交方式等方面来说明两者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女人普遍更加重视家庭的责任和角色。
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女性一直被认为是家庭的核心。
因此,中国女人通常会把家庭放在首位,甚至在经济独立之后仍然会选择照顾家庭和孩子。
相比之下,西方女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更加追求职业上的成功,婚姻和家庭并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
其次,在性别平等方面,西方女人相对而言更加强调性别平等。
在西方社会,男女双方更加注重平等的家庭分工和责任,婚姻中的决策往往是夫妻共同商量后得出的结果。
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性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和决策权,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中国女性逐渐追求自我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因此,在现代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夫妻的平等分工和决策。
再次,在婚姻观念方面,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传统上,中国女人对于婚姻的看法往往是认为结婚是一生的责任和使命,婚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中国女人通常比较早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对象,并且婚姻的稳定性对她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西方女人更加注重婚姻的个人感情和婚姻的幸福,她们更加强调婚姻的品质和彼此的相互理解。
西方女人更愿意等待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人。
此外,教育背景也对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区别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被视为婚姻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很多中国女人会选择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然而,在西方社会,教育水平并不是评判个人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西方女人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最后,在社交方式方面,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交际方式也存在差异。
传统上,中国女人对于外出社交活动的限制较多,更多的时间会花在家庭和朋友聚会上。
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比较

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比较作者:黄苓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10期摘要:中国古代诗歌集《诗经》和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都塑造了一些新颖的女性形象,都反映了各自文化背景和特定时代下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我们由此对比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从而对中外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文化价值有更清楚的判断和认识。
关键词:女性形象;诗经;威尼斯商人任何一种文学形象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所赋予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群体,更是一个社会现实的缩影。
《诗经》中就刻画了许多的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其中涉及到女性的诗歌篇幅达到101篇,占整个《诗经》的三分之一,第一次创造了“女性美”,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虽然和《诗经》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但是欧洲商业革命、金钱狂热的社会环境下,也创造了像鲍西娅这样机智勇敢的经典女性形象。
二者在审美价值、道德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意义之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比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对于女性意识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
一、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观《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也就是作者喜欢通过大自然的衬托来彰显女性之美,如《陈风·月出》中的“佼人”,将女性比作月光一样美丽纯洁;《周南·桃夭》以春日里的桃花来赞美美女;《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齿如瓠犀”,都是通过自然界一些固有的美丽的色彩、形状、气味,再通过人的一定的主观意识,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衬托出一个纯天然的美丽女性形象。
而在《威尼斯商人》之中,女性形象是通过戏剧剧情的发展、翻转以及男性形象的衬托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人格之美,直接描写鲍西娅的外在之美的笔墨很少,反而在鲍西亚等几个女性自主选择婚姻,出谋划策的情节上大费周章,可以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反转了男性第一性的意识,这种女权意识正是莎翁对于女性独特的审美所在。
二、“自由”少女和理性女主的形象《诗经》中描写少女形象的篇幅很多,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秉?兮。
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比较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和亲女和妓女类的悲剧女性的比较,反映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中西悲剧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 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出现的、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 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刘兰芝、杜十娘等。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同时,从她们身上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一、弃妇形象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在地域上远隔千里,在时间上相距六百多年,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语言,却有着相同悲剧命运的艺术形象。
美狄亚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妇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同样地位地下,命运由男子决定,一样要遵从“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
而且,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生育男性后代是他们婚姻的目的和基础。
这一点在二人思想中一样根深蒂固。
刘兰芝因为没有孩子被驱遣,美狄亚虽然生了两个儿子却被丈夫抛弃,因为跟愤怒、委屈。
虽然美狄亚和刘兰芝有很多相似点,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审美意识,二者也有不同点。
首先,被抛弃的理由不同。
美狄亚成为弃妇的原因是丈夫的变心。
而刘兰芝则不同。
刘兰芝被驱谴的原因主要在于焦母,她和仲卿还是相爱的,但这样也并未改变她最终由丈夫决定命运的结局。
其次,二者对于被抛弃的命运的抗争也不同。
美狄亚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伊阿宋的身上,而当她发现这一切付出都毫无意义时,她就变成一头狂怒的狮子,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报复行动。
刘兰芝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知书达理,温柔善良,被焦母驱谴以后,兰芝就回家。
但被兄长逼婚时,她却毅然选择了以死求全。
以上这些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来, 男权文化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广告中的中外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
:
广 告 中 的 中 外 女 形 比 较 分 析 - 陛 象
魏 彩 杰 许 红 红 杨 理诚
4 14 ¨ 0 )
( 南 : 程 学 院 设 计 艺 术 学 院 南 湘潭 湖 r 湖 摘 要 : 本文从 中外两种女 性形 象的广告对 比入手 . 分析 了 中 外不 同文化背景 下所 塑造的女 性形 象的在 广告 中的表现及 其优缺 点, 认为 中外广告 中女 性形 象差异 的两个主要 原 因即制 度规 范与 文 化背景 , 最后提 出在 中西方文化融合 的大背詈下女性形 象的走 向。 关键 词 :广 告 中 外女 性 形 象 目标 受 众 广 告 传 播 是 一 种 商业 宣 传 、 化 传 播 . 会 影 响 与引 导 人 义 它 们 的消 费 ,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人们 的价 值 观 念 、 活 方 式 乃 至 并 生 礼会 风 气 、 会 文 明 , 以 广 告 巾 女 性 形 象 的 塑 造 会 产 生 不 可 社 所 低 估 的价 值 导 向作 用及 社 会 效应 .会 影 响 社 会 对 现 代 女 性 的 认 识 和 评 价 , 响 人 们 对 两 性 平 等 原 则 的尊 重 和 倡 导 , 响 女 影 影 性 地 位 的 全 面 改善 和提 高 。 着现 代 社 会 的 发 展 , 播 活 动 已 随 传 渗 透 到 社 会 的 每一 角落 和人 类 的 每 一 项 活 动 之 中 .我 们 当 然 不 能 忽 视 在 广 告 中 出现 最 多 的 女 性形 象 问题 两 则 广 告 的 比 较 分 析 广告 一 : 达 木糖 醇~ 便 利 店 篇 益 这 是 一 则 电视 广 告 ,画 面 中 的 男 女 主 角 都 给 人 阳 光 、 清 新 、 康 的 感 觉 . 要 讲 述 女 孩 下 班 来 便 利 店 买 东西 . 便 健 主 顺 买 了 一瓶 木 糖 醇 . 利 店 员 ( 孩 ) : 这 个 对 牙 齿 好 。” 便 男 说 “ 女孩 就 随 手 又 拿 了 一瓶 放 到 一 起 , 的 时 候 却 故 意 留 下 那 一 瓶 . 走 男 孩 叫 住她 说 : 哎 . 的益 达 ?” 孩 转 回头 说 : 是 你 的 益达 。” “ 你 女 “ 就 这 样通 过 一 个 简 短 的 故 事 暗 述 了一 段 甜 美 的恋 情 。最 后 广 告 语 是“ 护 牙 齿 , 关 心你 !” 关 更
中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变迁

中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经历了许多变化。
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和形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演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中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明显的区别。
在早期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无助的角色。
她们通常是男主角的情人或妻子,缺乏独立和自主性。
这种形象可以在中国电影《神女》和美国电影《乱世佳人》中看到。
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为了衬托男性主角的英雄主义和成就感。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
她们的角色逐渐从被动的附属品转变为自主和有力量的人物。
中国电影《喜宴》和美国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的女性形象突显了女性的坚强和意志力。
这些女性角色不仅具有聪明才智,还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成为故事的核心和推动剧情发展的力量。
随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她们的角色在电影中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中国电影《海洋天堂》和美国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友情和互助精神。
这些角色通过相互支持和勇敢面对困境,呈现出女性之间的团结和力量。
除了传递女性之间的情感和力量,中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还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变化。
在中国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女性主角李雪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美国电影《铁娘子》中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女士则展现了女性在政治领域的能力和魅力。
然而,尽管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电影仍然将女性描绘成性感和依赖于男性的角色,忽略了女性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是对女性平等权利的限制,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代社会对女性的真实形象。
总之,在中外电影中,女性形象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从被动和依赖转变为独立和有决策权的人物,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

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
中国与古希腊,这两个分别代表着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古老国度,各自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女神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通过对两国神话中女神形象的深入剖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在中国神话中,女神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她们既是自然界的化身,也是人类社会的象征。
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妈祖、观音等民间信仰中的神圣形象,中国女神以其智慧和力量,塑造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世界。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同样多姿多彩,她们以独特的魅力与个性,成为了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佛洛狄忒,到命运女神莫伊拉,古希腊女神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古希腊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两国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从女神形象的塑造、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揭示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二、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形象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形象丰富多彩,她们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和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女神不仅代表了自然的力量,也体现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的理解。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非常重要的女神之一。
她被尊称为“创世之神”,传说中是她用五色石补天、断龙筋制木以定四极,创造了人类。
女娲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不仅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另外,嫦娥也是中国神话中非常著名的女神。
她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仙丹而飞升至月宫,成为了月宫仙子。
嫦娥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神话中对于爱情、家庭和责任的思考,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象征。
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史中的演变与表达

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史中的演变与表达在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表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演变,同时也反映出了对女性角色的不同表达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首先,从过去到现在,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演变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
在早期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成柔弱无力、依赖男性的角色。
她们往往被描绘为无知、无能、需要男性拯救的色彩。
然而,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社会意识觉醒的提高,女性形象开始向着更加独立、坚强和自主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以20世纪初的中国电影为例,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较为保守,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传统的贞妇良母或受压迫的农村妇女。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形象在中国电影中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现代女性角色逐渐涌现,她们独立、自信、聪明,不再被束缚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展现了她们的多元面貌和社会角色。
在外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主要被塑造成二维的性感和尤物的形象开始多样化,反映出了女性的更多内在特质和文化背景。
例如,在美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
女性开始成为主角,她们通过努力工作、经历困难和追求自由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角色在片中表达了女性独立自主、拥有意志力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除了在角色塑造上的演变,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表达也多种多样。
通过服装、化妆和形象设计等方面来表现女性形象的特点并且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质。
例如,在中国古装剧中,女性穿着华丽的汉服,妆容精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
而在西方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更加时尚和现代的特点,通过服装、化妆和造型等方面来展示女性的自由和时尚。
此外,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演绎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价值观的认知与改变。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异女,在这里指的是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并不在少数,表现在中国最显著地是女鬼女怪形象,而表现在西方的是女巫和吸血鬼形象,下面我们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奇异功能的女性形象。
首先,从年龄上进行比较,中国的这种有着奇异功能的女性,大多是妙龄少女,她们有着花朵一般的面庞,身姿婀娜,谈吐优雅,吐气若兰,大多都是清纯无暇的女子,如《聊斋志异》中的女鬼:聂小倩、婴宁、小翠等,她们往往很招人喜爱,让人一见便不会忘。
而西方中的异女形象大多是老态龙钟的老太婆,长相丑陋,而且心地险恶,,让人一见就产生很恶心的感觉,如《金发公主》中的老巫婆,《美人鱼》中的老巫婆,还有《火山恋人》中的女巫埃弗罗西。
其次,从性格上进行对比,中国的异女,大都性格鲜明,有明显的爱憎,并且大多数是善良可爱的,心地纯洁,集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让人见而生爱,爱而生怜。
如《聊斋》中的龙女、红玉、梅女等;而西方的异女,心狠手辣,声音沙哑、集世上所有的恶于一身,让人闻而生厌、见而生恶。
如《白雪公主》中的女巫,《哈利波特》中的女巫等。
从爱情上进行对比,中国异女大都是为爱情而生,可以为爱生,可以为爱死,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不顾一切,如小翠、莲香等。
西方的异女,即老巫婆并没有爱情,而且还总是破坏别人的爱情,干着棒打鸳鸯的勾当。
从各自异能的功用上来看,中国的异女的异能主要是用来做些对人有益的事情,并不用特异功能害人,甚至还帮助该帮助的人如,白蛇。
西方的异女主要是用巫术做一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婆。
生活地点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异女主要生活在荒山野岭或是偏僻的地方,但是室内清香宜人,且大多都有家人陪伴,如花姑子、婴宁等。
西方的女巫则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阴森恐怖之地,与一些恶兽为伍。
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女,《美人鱼》中的巫女。
造成这些形象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而且中西方的民族信仰、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变迁研究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变迁研究【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变迁研究】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展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更反映了性别与文化观念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研究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一、早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20世纪早期,中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普遍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电影,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被动,被视为男性主导力量的附属物。
例如,中国早期电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多为无力的玉女形象,强调女性的无私、勤劳和顺从。
而在西方,女性形象则主要被塑造成乖巧、温柔的家庭主妇。
二、女性解放运动对女性形象的影响20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于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
这种变革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女性在电影中逐渐演绎出更加独立、坚强的形象。
女性开始在剧本和角色创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西方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她们不再被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开始扮演各行各业的职业女性。
三、女性形象的多样化呈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中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日益多样化。
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注重角色的复杂性和独立性。
女性不再被单一定义,她们可以是职业成功的女强人,也可以是思想独立的反叛者。
同时,女性在电影中的性格塑造也更加全面,不再仅限于外貌和家庭背景。
四、女性形象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中外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与社会进步有着密切关系。
女性在社会地位和权益的提升促使电影行业对女性形象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创新。
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不再被局限,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认可和尊重。
同时,女性形象的改变也进一步影响和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结论: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被动、柔弱到独立、自主的演变过程。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区别

中国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区别1.西方女人向往男女平等,所以她们表现得更象个男人。
这一点从她们的穿着打扮就能看出来,休闲运动,许多男人擅长的职业西方女人也都能做得很好,比如建筑工,园丁,开大卡车火车。
中国女人更愿意表现得更象个女人,被人称为女强人是很失败的,中国女人可以同男人一样辛苦工作,大胆表现她那同男人一样的观点,但她们始终更象个女人。
2.西方女人在爱情上更直接更外露也更有经验,她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胆地去追求,也更自信能够达到目标。
中国女人在爱情上较胆怯,她们被鼓励被动为美,女人不应主动示爱,受男人主动追求的女人才更珍贵。
中国女人在爱情上又往往有所保留,不会全心全意爱一个男人,这也是一种不自信,害怕付出的越多越容易受到伤害。
她们常常更看重别人的感受,观点而不重视自我感觉,这就造成中国女人的爱往往会失去个人特色。
3.西方女人更重视个人婚姻的质量,婚姻是个人的事情外人无权干涉,她们有权选择跟谁生活在一起,当她们发现婚姻是个错误时,她们懂得重新再给自已机会,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中国女人更重视婚姻的完整,骨子里希望从一而终,为了这个她们宁愿忍受不公平,委屈求全,也不想破坏或结束毫无意义的婚姻。
4.西方女人更自立,她们不指望和依靠自已的男人,她们可以和男人一样平分账单。
西方女人更重视爱情的本身,在选择伴侣时这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她们勇敢地毫不犹豫地接受爱情。
另外她们要求的是男女双方各种情况相差不多,财物,教育,职业,年龄,而不是象中国女人要求的那样,男人各方面一定要比自己强。
中国女人更慎重地选择丈夫,即使她已经爱上别人,她更看重男人的财物,教育,健康,因为这就是她将来生活的一切。
5.西方女人更懂得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不考虑别人,她们也更善待自己。
中国女人更愿意辛苦工作为养老积蓄钱,这个比让她们享受现在更重要。
西方女人欣赏男人,但她们不会把男人当作生活的唯一选择,在夫妻生活中她们最重视的也是自己。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女性形象一直是影视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探讨影视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研究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演变和表达。
一、中国古代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女性地位。
1. 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凤梨酥凤梨酥是中国古代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女性形象。
她们往往是温柔、贤淑的女子,具备传统的美德和家庭观念。
她们通常被塑造成顺从、忍让的形象,始终为家庭利益着想。
她们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要求。
2. 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侠女侠女是中国古代影视作品中另一类有特殊意义的女性形象。
她们具备勇敢、机智和决断的特质,不拘小节、追求自由。
她们常常以扮演男性角色的方式出现,甚至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展现了自己的英勇和智慧。
二、现代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现代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1. 现代中国女性形象的独立性现代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
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能力。
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走向独立、自立的道路。
2. 现代中国女性形象的多样性现代中国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凤梨酥形象,现代中国女性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也可以是追求梦想的勇敢女孩。
她们展现出强大的内心和持久的毅力,向世人证明女性同样可以在各个领域拥有出色的表现。
三、国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国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从传统到现代,从动画到现实,都有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1.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形象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女性主义形象比较常见。
这些形象代表了女性力量的崛起和反对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西方悲剧中的女性主要体现西方女性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中国悲剧中的女性所塑造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礼”,突显了重伦理道德的观念。
关键词:《美狄亚》《窦娥冤》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
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中西方美女差异

中国古代美女
• 1.西施沉鱼 •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 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 纱的女子,五官端正, 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 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 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 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 影,忘记了游水,渐渐 地沉到河底。从此,西 施这个“沉鱼”的代称, 在附近流传开来。
• 2.貂婵闭月
• 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美女 之外,中国古代美女还有:.赵飞燕 、 班昭:汉 班固,班超之妹 、卓文君:汉 司马相之妻 、谢道韫:谢安侄女 、 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号称巾帼首 相第一人等。
现代美女
• 个性张扬的今天,每个人都想使自己变得更美, 美的标准也千差万别 。现在对美女的解释是:首 先她们是独立的,这种独立不是与世隔绝,而是 生活上的负担可以自己扛起,不需要别人的资助, 因为独立的女人才更自信,感情上给予爱的人无 私的奉献,她们忠于公益事业,因为有爱的女人 才更丰富。其次她们是智慧的,这种智慧不是尔 虞我诈,而是面对纷繁的社会,有一套自己的处 世哲学,因为有智慧的女人才永远年轻。还要有 好的相貌和身材。
赵薇
赵雅芝
张曼玉
钟欣桐
• 传说中的上海第一美女 • 网上成都第一美女
外国美女
●国外美女标准
希腊: 希腊人把人的整个脸部分为三个部分: 希腊: 希腊人把人的整个脸部分为三个部分:从 发际到眼睛,从眼睛到上嘴唇以及从上嘴唇到下巴, 发际到眼睛,从眼睛到上嘴唇以及从上嘴唇到下巴,一张 美丽的脸其长和宽之比例是3: 。希腊人认为“ 美丽的脸其长和宽之比例是 :2。希腊人认为“有特征的 也是美的标准,如笔直的( 脸”也是美的标准,如笔直的(或在鼻梁根至前额间稍微 下陷一些)鼻梁、 下陷一些)鼻梁、低矮的前额和额骨上像一道弓状物的修 长的眉毛;嘴唇颜色泛春天然的红色, 长的眉毛;嘴唇颜色泛春天然的红色,下唇稍比上唇满 。 美国:美国有一家女性时尚网站制定的美女标准包括: 美国:美国有一家女性时尚网站制定的美女标准包括: 脊线背视成直线,侧视有正常的体型曲线, 脊线背视成直线,侧视有正常的体型曲线,肩胛骨无翼状 隆起和上翻的感觉;胸廓宽厚,胸肌微隆, 隆起和上翻的感觉;胸廓宽厚,胸肌微隆,乳房丰满而不 下垂;腰细有力,微呈圆柱形,腹部呈扁平状, 下垂;腰细有力,微呈圆柱形,腹部呈扁平状,标准腰围 应比胸围约细1/3左右 左右。 应比胸围约细 左右。
探析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演变

探析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这些形象在展现女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角色和地位时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演变。
本文将探析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外影视史中的早期女性形象。
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角色通常是传统的家庭主妇,顺从、温柔、勤快,为家庭和子女付出一切。
相比之下,早期的外国影片则呈现出一些更加独立和叛逆的女性形象,如查理·卓别林的作品中的女性,她们活力四溢,勇敢无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中国,女性开始获得自身权益的意识,因此在电影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中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意志和独立思想的女性形象,她们在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方面与男性不相上下。
例如,在陈可辛的电影《无极》中,女主角展现出坚强、勇敢和智慧的特质,她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女性榜样。
在外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更加显著。
从20世纪60年代起,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和正面。
例如,在《触不到的恋人》和《穿普拉达的女王》等作品中,女性角色展现出了聪明、创造性和成功的一面,成功地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找到了平衡。
当然,在中外影视史中也有一些对女性形象的不准确甚至负面的刻画。
在中国,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仍然通过一些传统的、消极的方式表现女性形象,例如将女性定位为仅仅依赖男性的存在,或者单纯以美貌作为评价女性的标准。
而在外国影视作品中,一些好莱坞的大片仍然将女性形象美化为容貌完美、身材窈窕、性感诱人,这些表象强调了身体和外貌的重要性,给女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总的来说,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演变的过程既反映了社会观念的演变,也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
女性形象从家庭主妇到强烈意志和独立思想的代表,以及聪明、创造性和成功的职业女性,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多样性和进步。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演变研究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演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从早期的被动、依赖男性的形象,到现代女性在影视作品中展现出的坚强、独立和有主见的形象,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女性价值观的转变。
首先,在早期的中外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一种被动、依赖男性的角色。
在西方电影中,女性常常被描绘成温柔、柔弱的受害者。
而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则常常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社会上的传统角色,强调她们在家庭中的牺牲和奉献。
这种被动角色定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权益运动的兴起,中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发生转变。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一种坚强和独立的特质。
例如,在《红高梁》中,女主角秀珍作为一名女工展现出强大的生活力量和乐观精神。
同样,西方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些强势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如《绝望的主妇》中的伊夫林和《钢铁侠》系列中的佩珀·波茨等。
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她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角色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作品中展现出了更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出现了更多拥有事业和追求梦想的职业女性形象。
例如,在电影《湄公河行动》中,女特警队长韩杰饰演的角色展现出坚毅和勇敢的一面,向观众展示了女性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的强大能力。
而在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也日益增加。
从《饥饿游戏》系列中的卡特尼丝到《小妇人》中的玛奇,女性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刻板印象,而是呈现出了更多的个性和社会角色。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中外影视作品中也有不少作品探讨了这一问题。
例如,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龙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她既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又是一个有决策能力的领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
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
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
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
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
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第一章《雷雨》中的悲剧女性—侍萍的形象的透视面对“激情澎湃的雷雨”唯独侍萍是沉默的,她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被无情抛弃,生活的艰辛被迫无奈选择婚姻,她没有任何的反抗,唯有沉默。
然而,最没有“雷雨”性格的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地蔑视命运。
让我们先看一下侍萍的惨淡的一生:年轻时的侍萍善良、单纯,与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下两个儿子。
然而周朴园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等级观念、虚荣心狠心的将侍萍遗弃。
这样的悲惨的遭遇使得侍萍对爱情绝望,同时失去追求爱的勇气。
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折磨,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
我们可以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
然而没有了爱情的侍萍,首先面对的必须是生存,所以她只能再嫁,而没有爱情的婚姻仍然是不幸的,丈夫鲁贵鄙贱失贞的侍萍,待其如奴仆般吆喝训斥,侍萍只能以沉默来拒斥这个她极端厌恶的男人。
因此,被迫选择的婚姻也没有给侍萍带来解脱,相反只是在一次次廉价的自卖中践踏着作为人的尊严。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
而面对没有爱得婚姻,她的寄托只能在子女身上。
中年的侍萍悉心于照料儿女,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这风挡雨。
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
然而命运之神所安排的“回报”却彻底击垮了这个善良的母亲。
亲生儿女的乱伦更让侍萍猝不及防,前半生的“罪恶”由此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尽管待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侍萍彻底失去了生命仅有的支撑。
如果说前半生失去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后半生失去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她所奉献出的都成为前半生的赎罪,彻底绝望的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
活生生的侍萍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
从其遭遇来看,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善良、勇敢,但在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压迫下,只能以沉默来面对所有的不幸。
在三十年后,她高呼“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得”、“我的眼泪早就流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来一天天我自己受的苦”、“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
所以,侍萍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的悲剧,即传统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观念。
另一方面是其自身性格里那种软弱顺从的观念。
侍萍的悲剧是一曲用心良苦的命运挽歌。
侧耳倾听时,感受到的只是那无尽的悲哀。
第二章对《雷雨》中的悲剧女性—繁漪形象的透视如果说《雷雨》中的侍萍悲剧是沉默地被遗弃的悲剧,那么繁漪的悲剧却是反抗的个性受压抑的悲剧。
在《雷雨》中,繁漪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个性是《雷雨》中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的一生却是悲惨的,她的悲剧让我们深深思考。
下面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繁漪的形象: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一)《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
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
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
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
在《雷雨》中,面对儿子周冲喜欢侍女四凤,繁漪却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
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二) 繁漪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限定的规则,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地活着”。
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可繁漪这个“中国旧式女人”无法选择到更好的叛逆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她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她从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进行困兽欲斗的反抗,她不甘心,她以摧毁一切的力量发起进攻,进行报复。
这一声声高呼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二.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繁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自身的矛盾,也是社会的悲剧。
首先,从繁漪和周朴园的婚姻来说,由于繁漪和周朴园两人的矛盾还没有激化到非此及彼的程度,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只能够是与周萍的通奸,但这并不是解除婚姻关系本身。
从另一方面来说,繁漪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繁漪根本就没有打算过要冲击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这是因为,一方面,她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她更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
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完全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
繁漪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是令人同情的,但繁漪仍旧以门当户对的封建标准设计周冲的幸福,所以繁漪“表现了一种为爱情与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显然是溢美在繁漪身上,并未表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她也不是什么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女性,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使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的、妥协的因素,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繁漪身上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
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专制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穿夜空的闪电。
另一方面,要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新女性区分开来,我们可以看到繁漪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所吞噬。
第三章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女性—苔丝的形象的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是通过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的经历来刻画当时社会情境下,即使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悲惨的生活状态和遭遇。
苔丝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一.出身的悲剧从文章初始,作者借牧师之口说出女主人公苔丝系英国中古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
但是她的家族,早在故事展开的六七十年以前就家破人亡了。
而且正像作家在书中所发的感慨那样“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作辅助,又算得了什么!”⑴显贵的出身并没有给苔丝带来任何好处,她的悲剧却由此开始了。
苔丝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小贩,生性懒惰、一味酗酒且愚昧无知,苔丝的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女工,她邋遢迷信、头脑简单。
图慕虚荣的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
正是这样一对糟糕的父母成为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
苔丝的父母为了满足自己卑微的虚荣心,为了靠女儿的婚姻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让女儿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
这是苔丝悲剧的源泉,最后使之成为兽欲的牺牲品和礼教的罪人。
二.性格的悲剧作为一个农家的少女,苔丝显示出了那种勤劳和勇敢,体现出了一种威塞克人最淳朴的情怀。
苔丝未经世俗浸染的心灵善良而富有同情心,从来连一个苍蝇,一只小虫都不忍心伤害,连一只小鸟关在笼子里都叫她落泪,这种性格决定了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毫不设防的袒露自己,而又要付出超出她承受力的努力。
她命运的悲剧性早就定下了基调,而悲剧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或表现形式。
而当苔丝经历了人际关系的重大变故,她的社会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反抗与妥协。
一方面,苔丝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懦弱。
尽管生活给予她的只是打击和灾难,但她都能顽强地忍受和承担,从不对生活提出过分的要求。